?

杯里乾坤道久長

2024-04-27 22:07張凌云
連云港文學 2024年1期
關鍵詞:花茶茶具茶道

張凌云

中國是茶的故鄉。種茶的歷史,當在三千年以上?!渡褶r百草經》云:“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這里的荼,是否就是指“茶”,未必可知,但至少說明上古時代就有著與茶類似的植物。確切的記載來自《華陽國志》,書中提到約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伐紂時,巴蜀一帶已用所產的茶葉作為“納貢”珍品?!度A陽國志》作為記載秦嶺以南地區、我國保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史志,歷來在史學界受到高度關注,所言非虛。

茶的歷史和文化之悠久,不是幾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所謂要言不煩,不得不提到的,也是人所共知的就是陸羽的《茶經》?!安枵?,南方之嘉木也”,七千多字的宏文由此濫觴,成為華夏文學的一朵奇葩,也成就了茶的經典傳奇。有唐一代,茶文化鼎盛異常,后代則延續之,茶文化,終于成為中國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關于茶詩、茶話、茶的典故實在是太多了,難以一一枚舉。如杜甫在《重過何氏五首其一》中寫道:“落日平臺上,春風啜茗時。石闌斜點筆,桐葉坐題詩”,景趣極佳。要是單挑一樣,言說飲茶的意境,我選擇《圍爐夜話》。清人王永彬其自序云:“歲晚務閑,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彼坪醪⑽刺岬讲?,我卻認為勝似寫茶,意在言外而豁然開朗?!皣鸂t夜話”也成為中國文學中一個經典的意象。

于嚴冬之時,約三兩好友,烤火暢言,手持香茗,寒意盡消,而意氣揮發,人生之快意焉得如是乎?

茶至今日,成為大工業化生產的一部分,分得極細。若按色澤分,可分為綠茶、紅茶、黃茶、白茶、青茶、黑茶。若按季節分,可分為春、夏、秋、冬茶。若按生長環境分,可分為平地茶與高山茶。第一類分法最為普遍。要是按名稱分,那就可多了。

國人喜歡排列十大名茶,具體位次常有所變化,但有些總是不變的。在其中,飲過的也有數種,如龍井、碧螺春、黃山毛峰等。這幾種都是綠茶,且一般排名一至三位。紅茶中,祁門紅茶飲得較多,滇紅卻嘗得較少。黑茶中普洱茶嘗過。黃茶中上次去湖南,品得君山銀針,一遂心愿。青茶即烏龍茶,鐵觀音、武夷巖茶也都不錯。白茶卻碰得少些。

其實我對品茶并不擅長,也不挑剔,凡是新鮮的、沒聽說過一般是來者不拒,總想嘗嘗味道。比較喜歡的,還是綠茶,喜其清淡雋永。就品牌來說,是龍井,喜其葉片爽勁,其味甘醇。不過也不買貴的,二十多元一盒的就可以了。

但我除了綠茶外,還喜歡花茶?;ú柙趪栏褚饬x上不屬于茶之列,查過資料,說花茶為我國獨特的一個茶葉品類,由精制茶坯與具有香氣的鮮花拌和加工而成。在花茶中我特喜歡茉莉花茶。小時候記得父親從揚州帶回一點茉莉花茶,打開小小的紙袋,郁香撲鼻而來,使我奇異茶葉怎能如此之香,從此便喜歡上它,乃至我很長時間內以為茉莉花茶是揚州獨家特產。也罷,響徹世界的《好一朵茉莉花》便出自揚州屬下的儀征境內,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真是有點淵源相通。

對味覺遲鈍而嗅覺靈敏的我來說,品味花茶有時確有說不出的妙境。有一年去成都,買回一點上佳的茉莉花茶(非常遺憾多年再沒有碰上這么好的花茶了),置于一只竹藤包裹、頗有點古風的瓷杯中,倒入熱水,嗅上一口,馥郁的濃香直奔腦門,端賞著杯子,漫步于五月春風的客廳里,聽音響里傳來的悠揚的陶笛聲,那感覺真是妙不可言。

還有些花茶,是真正的“花”茶,我倒也喜歡。比如菊花茶。簡單地放置幾朵野菊花或者杭白菊于白開水中,就成為茶了。茶中有淡淡的清香,與大自然的親近,全在一絲一毫的啜吸之中了。這時候的花,便離開了花的單純意義,更多的是體現了一種精神或向往。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就是用來吃的,當然少不了茶飲,如是看來,菊與水的結合成了茶,花與茶的結合更超出了原來的意境,花不再是花,早就開成了文化。

由飲茶而品茶,由品茶而茶道。茶是越來越精致了。茶道原始于唐,歷代多有變遷,但大體不離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這些基本環節。有次看中央臺介紹具體環節,大概有二十多道,記不太清了。不過中國人飲茶風格總體隨和,在意的是一種氛圍,并不太注重嚴謹的環節步驟,因此茶道更多程度上是一種概念化或小眾化的名詞,并沒有太多人在意它。

但有些深受華夏文明浸淫的國家卻不,比如日本。日本人極其重視茶道,將從中國傳過去的茶道發揚光大,乃至變得拘謹森嚴。其具體過程,據說十分繁雜繁瑣,且必須在與日常生活完全隔絕的特殊場所,在特定的時間內舉行,重視求道性,強調清、靜、和、寂等等。從表面看立意高深,我卻感覺有些像宗教儀式,在崇高的外表下總感覺內心疏遠。這方面的類比可以引用上面提到的菊花。菊花由我國傳到日本,相當長的時間內起的是國花的作用(櫻花只是近幾個世紀的事情),日本人為之推崇膜拜,其情無可厚非,但關鍵在于菊花成為一種貴族般的象征,如同中國古代的黃色一樣,高雅華貴卻屬于少數人所有,這便失去了它的本意。

還是回到茶葉上來吧。中國是茶的原產國,也是產茶大國,同時世界受中國影響,茶葉成為與咖啡、可可并稱的三大飲料之一。但中國的茶某種意義上卻未走出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產茶國是印度,國際市場上對茶需求量最大的國家是英國。一個賣,一個買,但主要消費品種是紅茶,全球范圍內更受歡迎的似乎也是紅茶,立頓紅茶在國內也很有市場了。

是紅茶,而不是綠茶,占據著主角的位置。不過這不能說明什么,相反,說明了中國式的綠茶的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

綠茶,在乎的是慢慢地品啜,體味生活的悠閑和浪漫。綠茶,因其味淡而產量稍低,老外不太喜歡,中國人卻實在是喜歡。我們喜歡的是或圍著桌子,親朋好友聚集閑話,或獨享天地,就著時光逸興遄飛。這時候的茶,是真正的香茗,早就意在言外了,而老外式的紅茶,更多的商業上的客套和效率上的體現,哪里能品出茶的內核味道。

中國式的茶文化,說不盡,道不完。茶是茶,茶非茶,茶外說茶,如同禪外說禪。

“晝夢回窗下,秋聲碾樹邊。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景照吟髭碧,香醫酒病痊。坐余重有味,猶見半墻煙?!?/p>

這是宋人趙湘的一首《飲茶》。此詩景境交融,氣韻生動,讀來如在目前。尤以“僧敲石里火,瓶汲竹根泉”一聯為妙。不過,其后面還隱藏著某種飲茶密碼——茶具。

所謂茶道,自然離不開茶具。道之無形,何以載之?曰葉、水、器,此為茶之三寶,凡好茶缺一不可。葉生葉落,水流不止,唯器,即茶具作為相對最為固化的載體,可以更好地觀照千百年來茶文化行經的脈絡。

與此同時,茶具在歷史中的變化演繹也最為復雜,于今人看來,足可眼花繚亂,甚或云里霧里。茶具一詞最早于漢代已出現,王褒《憧約》有“烹茶盡具,酺已蓋藏”之說。古代茶具的范圍涵蓋極廣,陸羽在其著名的《茶經》里,辟有兩章加以闡釋,一為《茶之具》,講包括采茶、制茶、貯茶在內的各種工具,如籝、甑、杵臼、規、承、芘莉等等,這些東西,光看名字就讓人覺得古奧難解。另一為《茶之器》,講的是煮茶和飲茶的用具。共有28 種、8 大類(另有24 種說),其中涉及生火、煮茶、制茶、水具、鹽具、藏陳等用具,如風爐、筥、鍑、交床、炭撾、紙囊等等占絕大多數,純飲茶之用僅有碗和札兩種。這與后世的理解實乃大相徑庭。同為唐人,皮日休在《茶具十詠》中,所列茶具種類有“茶塢、茶人、茶筍、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甌、煮茶”,茶人也被納入其中,唐代之開放型胸襟氣度可見一斑。

不過,唐時茶具范圍如此之廣,在于當時的生產條件所限。須先制成茶餅,再放入釜中煎煮。入宋后,由于用點茶法代替了直接煮茶,茶具的范圍漸次縮小了。點茶類似于今天的泡茶,包括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道環節。宋元之際,有審安老人作《茶具圖贊》,歸納出點茶道的主要茶器,如茶爐、湯瓶、砧椎、茶鈐、茶碾、茶磨、茶羅、茶匙、茶筅、茶盞等,相比于唐,似乎更進了一步。入元,尤其是到了明清以后,當泡茶法,主要是泡葉法開始盛行,茶具才終于與今日的理解基本吻合。

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古往今來,就狹義的茶具而言,不外乎是茶壺、茶盞、茶杯和茶碗等等??偟内厔菔侨シ本秃?,舍精用樸,適應不斷發展的時代需求。就茶壺而言,唐代就有了,宋時開始有茶杯的名稱,茶碗在《茶經》里已經提及。與現在相比,所不同的在于其器物材質、造型、彩繪、別稱,包括功用。

飲茶品茗,重在論道。茶道既肇始于唐,不管廣義還是狹義上的茶具,肯定要契合道之精義。嚴格意義上的茶道,都經20 多道程序,于謹嚴守規的過程中,茶具充當著近乎法器的角色,自然馬虎不得。茶具首先重于其質。瓷器從來為佳。不管是青瓷、白瓷、黑瓷還是青花瓷,在時代的長河里不曾湮沒,此起彼伏,各領風騷?!端伟揞愨n》云“唐宋間,不貴金玉而貴銅磁(瓷)”,或與瓷窯工藝的進步密切相關。于是乎,金銀錫玉等貴器茶具退而求其次,遂成小眾化的奢侈品了。紫砂是后起之秀。盡管歷史可上溯到春秋,不過紫砂壺蔚成大觀,已是明代正德年間以后的事了,不過勢頭極猛,今日之紫砂,不僅自成一家,簡直可謂是冠絕天下。器形造狀,飾紋題字,或用或賞,其類繁多,不一而足。此外,還有工藝精美的漆器,實用簡便的木竹器等等。

中國文化向以精致著稱,茶具既重于內質,當然也強調外觀了。明清以降,隨著社會生活的日趨小資或品味化,茶具也和其他業態一樣,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繁榮局面?!都t樓夢》里有一則頗為典型的故事。賈母、寶黛釵一行到櫳翠庵,妙玉親手泡茶待客,給賈母用的茶具是成窯五彩小蓋盅,寶黛釵三人更是古代珍玩,其中給寶釵的名曰“(左分右瓜)瓟斝”(bān bó jiǎ),給黛玉的名曰“點犀(上喬下皿)”(qiáo),這種尋常人等字都不識的寶物,非皇親國戚、貴胄世家不敢為用,足見其稀罕珍貴,也足可想見當時茶具品種樣式的豐富程度。

不過,物極必反,話說回來,若過于追求形式的精雅和高逸,則會背離飲茶的初衷。對于茶道而言,雖然說法不同,但大抵不離“和、清、靜、真”幾個字。首當其沖就是和。和,中和,和諧,也是中國文化的本質。順天時,承勢變,道法自然,不必太曲高和寡,高處不勝寒。還拿紅樓夢的例子來說,除了令人側目的茶具之外,還需什么“五年前收的梅花上的雪”相配,這就更難上加難了,雖說掃雪烹茶確為雅趣,但也以率性而為稱妙,若苦詣相求,則反受其累。尤其對于今人來說,既沒有那么多的名具珍品,又受制于環境氣候變化,采水、汲泉,包括取雪都不如從前方便放心,換句話說,真正意義上的品茶論道,現在對一般人而言已變得很難,那么,我們就將因此失去對茶的判斷力,乃至自信心了嗎?

這是問題的關鍵和核心。大工業時代的今天,看茶、品茶、論茶,適用怎樣的標準,是我們應該最關心的。茶、水、具,都在與時俱進,滿足快速發展的社會增長需要。就茶具而言,最鮮明的特點是出現了玻璃杯、塑料杯、搪瓷杯包括保溫杯等一大批新生力量,向古典陣營發出了強烈挑戰。

也許,純粹就古風而言,當然還是用傳統的茶具好。不過,正如薩特所說,存在即合理,凡事都有它的辯證法。就拿不起眼的玻璃杯來說,看綠葉搖轉,觀茶湯變化,其效果最佳,反之,向以茶質取勝的紫砂杯具,這方面卻是它的明顯弱點?,F代生活節奏很快,能像過去那般吟詩作賦、坐道參禪的機會越來越少,更多時候,我們是在路上,在會議室,在茶餐廳,在電視或電腦前,品著手中的茶水,滋育自己的身心。

還非得手執寶壺,優游四方耶?若是東坡活到今日,也會暗贊朝云所笑,一肚子裝的是不合時宜。于種種不便場合,即便不遭他人另眼,私下也會覺得沒有必要或缺乏旨趣。倒不如簡單實用,拿個保溫杯、玻璃杯,最多普通的紫砂杯得了。

把時間花在該用的地方,把心思掛在該對的方向。遙面大山,靜聽名川,身傍古木,夢伴青石。如絲竹之繞耳,如眾香之縈回,如彩蝶之紛舞,如圣泉之甘洌。心鶩四極,神游八荒,波撼巨澤,氣升天穹。這是茶之道,是需要通過內心深刻體悟,或獨享,或群觀,或自省,或點撥后得到的道。

某種意義上,這是一種寬泛化概念的茶道,重要的是內在精神,何種飲茶形式都可不拘。但需潔室一間,安然獨處,讀書、寫字,品茶、聽曲,看著氤氳的光影,嗅著裊裊的香韻,在靜心中祛除塵俗,在誠意中心有所往,慢慢地竟也能達到妙不可言的境界,放下該放下的,抒發想抒發的,正如東坡那句有名的“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吾愿足矣。

猜你喜歡
花茶茶具茶道
《香林德水》茶具設計
體驗茶道魅力
哲品π杯 便攜茶具
論新時代中國茶道精神
茶道人生
美輪美奐的茶具
作品四
檸檬花茶窨制試驗初探
花茶
《茶道六百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