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業機器人對制造業發展及就業影響研究

2024-04-27 14:05韓民春
人民論壇 2024年7期
關鍵詞:勞動者勞動工業

韓民春

【關鍵詞】工業機器人 制造業 就業 勞動關系 【中圖分類號】F424 【文獻標識碼】A

從2016年機器人產業發展被寫入“十三五”規劃以來,我國先后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支持機器人發展的政策。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聚焦10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方案,推廣200個以上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機器人+”應用標桿企業,建設一批應用體驗中心和試驗驗證中心;推動各行業、各地方結合行業發展階段和區域發展特色,開展“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

我國工業機器人的應用現狀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發布的《2023世界機器人報告》顯示①,2022年度全球工廠中新安裝工業機器人數量為553052臺,同比增長5%。根據地區劃分,其中亞洲占73%,歐洲占15%,美洲占10%。作為世界工業機器人規模最大的市場,我國2022年安裝量達290258臺,同比增長5%,刷新了2021年的紀錄。從2017年以來,機器人安裝量年平均增長率為13%。

根據工信部統計數據,我國目前工業機器人應用覆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168個行業中類,已經連續9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應用國。2022年的產量為44.31萬套,同比上漲21.04%。裝機量占全球比重超過50%。2022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為30.3萬臺,同比增長16%,我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機器人消費國,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2022年工業機器人的國產化率約為40%,產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場。2023年前十個月,工業機器人產量突破35萬套。工業機器人整體實力持續增強,呈現出人機共融、虛實融合、智能驅動等發展特征。

工業機器人應用對制造業發展的影響

工業機器人應用從兩個層面對制造業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首先,工業機器人自身的研發和生產推動了現代制造業產業鏈的興起與繁榮。其次,制造業企業通過廣泛應用工業機器人,實現自身由傳統型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進而又推動工業機器人自身的不斷迭代升級,這樣就構成了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閉環系統。

第一,工業機器人展現了現代制造業顯著特征。國際機器人聯合會將機器人分成兩大類,即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目前所說的工業機器人,體現了多學科的技術融合,是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技術于一體的自動化裝備。工業機器人與自動化成套技術,集中并融合了多項學科,涉及多項技術領域,包括工業機器人控制技術、機器人動力學及仿真、激光加工技術、模塊化程序設計、智能測量、建模加工一體化、工廠自動化以及精細物流等先進制造技術,技術綜合性極強。一般工業機器人有3-6個運動自由度,自由度越高,機器人越靈活,目前已經開發出自由度達15個的雙臂機器人??梢?,工業機器人自身就是最典型的融合了現代技術的機電一體化、數字化裝備。對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和生產,將直接帶動其產業鏈上制造業的現代化發展。

第二,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鏈建構起現代化制造業體系。工業機器人共4大組成部分,即本體、伺服系統、減速機、控制器。工業機器人產業鏈則由零部件企業、本體企業、代理商、系統集成商、最終用戶構成。一般本體企業設計本體、編寫軟件,采購通過代理商銷售給系統集成商,系統集成商直接面向終端客戶。本體是機器人產業鏈的核心。按照提供產品的差異區分,行業內企業可分類為單元產品供應商和系統集成商兩類。工業機器人的下游應用領域廣泛,需求千差萬別。而機器人商業化的前提是產業化、規?;?。單元產品供應商負責生產機器人本體,產品具有較高開放性、標準化程度高,可批量化生產。系統集成商則根據下游客戶的需要,將單元產品組成可實現的生產系統,起著供需雙方橋梁的作用。單元產品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基礎,系統集成商是機器人商業化、大規模普及的紐帶。系統集成(軟件集成、周邊設備、系統工程等)市場規模按照國際經驗是機器人本體的3-5倍。

第三,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工業機器人技術附加值很高,應用范圍很廣,作為先進制造業的支撐技術和信息化社會的新興產業,對生產和社會發展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對過程實施檢測、控制、優化、調度、管理和決策,實現增加產量、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減少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是工業自動化水平的最高體現。工業機器人與自動化成套裝備是制造、安裝、檢測、物流等生產環節的關鍵設備,廣泛應用于汽車整車及汽車零部件、金屬及機械、軌道交通、低壓電器、電氣、食品、制藥、冶金及印刷出版等眾多行業。工業機器人應用是傳統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具備精細制造、精細加工以及柔性生產等技術特點,是繼動力機械、計算機之后,出現的全面延伸人的體力和智力的新一代生產工具,是實現生產數字化、自動化、網絡化以及智能化的重要手段。

工業機器人對我國就業的影響

從機器到工業機器人對就業影響研究的發展。從機器出現在人類的生產中開始,不同時期的研究者圍繞著機器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做了長期連續的研究。古典經濟學派中以亞當·斯密、薩伊、大衛·李嘉圖和馬克思為代表,揭示了機器革命初期對勞動力產生深刻影響的社會制度原因。其中,以馬克思(1867)在資本論中對“機器和大工業”的研究最為系統和深刻,指出機器大生產的技術進步表面上是機器與工人對工作崗位的爭奪,實質上是由當時資本主義的社會本質屬性所決定的。這一思想對當前在日趨智能化的社會中,深刻理解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所造成的就業沖擊的內在原因,并推動制定有效的就業政策、實現就業再平衡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到新古典經濟學及其以后的時期,主流的研究一般是以技術進步為切入點,研究方法和模型不斷改進,研究對象從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逐漸擴展至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發展中國家。研究內容上也在不斷充實和創新,從傳統的機器發展到現代的自動化生產線和工業機器人。不僅考察了技術進步、工業機器人對就業的破壞效應和補償效應,還考察了技術進步、工業機器人對就業結構、勞動力收入差距的影響。

但是,工業機器人對就業影響機制的復雜程度遠超一般機器,如何將工業機器人科學合理地引入到模型中,一直是個難點。在現實經濟中,工業機器人對經濟增長和就業影響的路徑復雜且不確定,工業機器人(包括人工智能)本身可能不僅僅是一種資本,未來還可能演變為一種專門的生產要素,其對就業的影響不只是經濟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機器人將快速迭代,更加智能化,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可能會產生更大的沖擊。因此需要我們密切跟蹤,不斷深化研究。

對“機器換人”實地調查的研究。在針對東莞、佛山等地傳統工廠實施“機器換人”改造的實際案例進行深入研究發現,“機器換人”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相比人工,機器人改造后簡化了生產工藝流程,降低了操作難度和強度。二是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的壓力是企業實施“機器換人”的重要原因。三是與傳統生產方式相比,智能機器生產不僅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而且也提高了產品質量。四是工業機器人生產不僅通過降低勞動力成本間接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還直接降低了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和平均能耗,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

“機器換人”對就業的綜合影響較為復雜:第一,從調研數據來看,工業機器人對就業的替代作用大于對就業的創造作用,主要是對低技能勞動力的替代,失業人數中低學歷的占比較高。第二,機器人使用的同時會創造新崗位,增加了對高技能勞動力的需求,但是增加的新崗位數遠不及被替代的崗位數?!皺C器換人”過程中并未出現規模性失業現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部分工人參與轉崗培訓,同時新經濟業態也吸納了部分分離出來的勞動力。另外,部分外來務工者返鄉就業也緩解了“機器換人”給當地造成的就業壓力。

工業機器人替代對就業影響的行業和勞動結構差異性分析。我們從行業差異、技能差異、性別差異三個維度進行實證研究,可以發現以下特征:一是從行業層面分析,工業機器人安裝使用量較大的重點行業,工業機器人對就業的負面影響是普遍存在的。無論從制造業外部的門類還是制造業內部的大類看,工業機器人對就業都存在顯著的負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分別是水電氣、電子、汽車等行業。二是從高技能勞動和低技能勞動者角度分析,工業機器人應用對低技能勞動者的就業有顯著的負影響,對高技能勞動者的就業存在一定正向影響。這說明目前在中國,工業機器人主要替代的是低技能的勞動者。三是從工業機器人對男、女不同性別勞動者影響差異的角度分析,工業機器人應用對男、女勞動者的就業均存在顯著的負影響,其中對男性勞動者的影響更大,是對女性影響水平的4倍。結合技能差異和男女性別差異的分析顯示,工業機器人替代的主要是低技能的男性勞動者,這一研究結論與實地調研結果具有一致性。

工業機器人對就業影響的區域差異性分析。在工業機器人對制造業就業總量和就業結構影響的跨省比較研究中可以發現:一是機器人使用密度較高的地區對就業總量和低技能勞動沖擊效應明顯,對高技能勞動影響不顯著,但在機器人密度較低的地區機器人對就業的影響均不顯著。二是高技術復雜度的機器人對就業有顯著的負向影響,低技術復雜度機器人對就業的影響不大。并且在機器人密度高的地區兩種類型技術復雜度的機器人對就業均有抑制作用。在密度低的地區,高技術復雜度的機器人對就業有抑制作用,低技術復雜度的機器人對就業有促進作用。三是要素扭曲度將影響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的就業替代效應。在要素扭曲度較高的省份,工業機器人對制造業就業的負面影響相對更大,而在要素扭曲度較低的省份地區,工業機器人對制造業就業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

工業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沖擊的動態模擬及其宏觀調控政策。通過構建模擬中國經濟的動態隨機一般均衡模型研究發現,工業機器人技術進步將會促進社會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產生機器人資本對勞動的替代,不同類型的機器人對勞動力市場的影響存在差異,而且由于工業機器人迭代更新加快,針對不同類型工業機器人的影響應區別研究。在進一步考察財政與貨幣政策對機器人引起就業沖擊的調控效果時可以發現,短期內財政支持政策對穩定就業市場有促進作用,寬松的貨幣政策對促進就業也有積極的正向作用。但長期來看,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均對穩定就業無效,只可作為短期的宏觀調控手段。因此在實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時需要統籌考慮短期與長期效果,制定最佳的政策。

工業機器人等智能技術對就業沖擊的再平衡調節內在動因

當前,隨著各類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替代人類勞動力的趨勢比以往任何一項技術進步(包括早期工業機器人)所造成的沖擊都要顯著。尤其是類人智能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和“具身化”人形機器人的出現,更加重了社會對就業的擔憂。對此,我們可以從勞動關系角度進一步研究實現就業再平衡的內在動因。

人類社會的勞動關系形成。恩格斯指出:“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依以旋轉的軸心?!雹趶姆梢饬x上看,勞動關系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依法簽訂勞動合同而在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產生的法律關系,是現代社會經濟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從社會學意義上看,勞動關系則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勞動關系的演進歷程囊括了生產社會、經濟文化、政治制度等多個方面,與人類文明進步緊密相連。

社會主義社會制度和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勞動關系形成的基礎、決定因素和呈現的特征都有著本質的差別,這也就決定了導致失業的根由、面對失業問題的態度和解決失業問題的方法、手段也會有著較大差異。在資本主義社會,勞動關系是以雇傭勞動制度為基礎的。在資本家的支配下,雇傭勞動者必須為得到生計而無條件地出賣自己的勞動,而資本家則獲得了剝削的大量財富。資本主義國家構成勞動關系的主體相互不協調時就會導致罷工。

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濟體制經歷了從計劃經濟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大轉變,而與之相應的勞動關系亦隨之發生了改變。其主要特征:一是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構建起多元勞動關系協調機制。解決社會主義勞動關系的路徑需要擺脫西方由勞資雙方解決的完全市場邏輯,在國家層面統籌各方力量進行謀劃,這是中國之所以能夠維持勞動關系總體穩定的重要經驗。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這不僅是一種政治宣示,同時也是我國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遇到問題的基礎。三是使勞資雙方和諧相處,互利共贏,這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政黨為了一黨之私利,使勞動者利益與企業利益選票化和對立化有本質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在應對企業技術進步對就業產生沖擊時,協調勞動關系的基本邏輯和路徑與資本主義國家有著本質區別。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進而決定勞動關系。在人類正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期,以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現代科技發展如火如荼,人類生產力水平極有可能又面臨一次革命性的提升。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也勢必將隨之而發生改變,新型的勞動關系也可能會相伴而生。

基于工業機器人等智能技術發展的新型勞動關系的形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后備軍,它絕對地從屬于資本,就好像它是由資本出錢養大的一樣。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需要創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雹凵羁痰刂赋隽速Y本主義社會保持失業人口是資本主義社會資本積累所必須,這也決定了在資本主義的制度下,如果當機器人和人工智能取代人力、并引發大規模技術性失業時,資本家也并不會為減少社會就業壓力,而多雇傭任何勞動者,這和我們所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和諧勞動關系這一基本理念是不一致的。因此,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背景下,需要一種新型勞動關系,這種新型勞動關系一方面能使企業內部勞資雙方和諧相處,另一方面也能擴展新的就業空間,吸納更多的就業者。

近幾年我國的平臺經濟迅速崛起,靈活就業勞動者的數量也呈快速增長,產生了新的就業形態。根據《2023中國數字經濟前沿:平臺與高質量充分就業》報告的不完全統計,一些互聯網平臺公司在2021年為中國創造了約2.4億就業機會,占當年中國適齡勞動力的約27%。④國務院總理李強2023年7月12日在平臺企業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平臺經濟大有可為”“維護平臺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努力擴大基于平臺的新就業”。平臺經濟所創造的新就業崗位,目前雖然我們還只將其界定為新就業形態,但這一新形態所內含勞動者與資方的復雜關系,能否構成新的勞動關系,是需要探討的關鍵問題。

和諧勞動關系在工業機器人等智能技術對就業沖擊中的再平衡調節作用。西方經濟學者曾提出一系列理論來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失業問題,這些理論雖然解釋了不同時期失業產生的原因,也給執政者提出政策建議,但是當這些建議與當政者私利和資本家的自身利益相沖突時,往往難以發揮作用。新技術推動生產力提升、生產方式變革,將導致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發生變化,新的勞動關系其實也會隨之而產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緩解技術進步與傳統就業崗位之間矛盾和協調勞資關系矛盾方面彰顯出巨大優勢?!吨泄仓醒?、國務院關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和《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做好穩就業工作的意見》,以及各地方政府根據中央要求制定的貫徹落實的實施方案都是在技術變革的大背景下,應對就業沖擊、構建新型和諧勞動關系的積極有效舉措。

工業機器人應用與穩就業協同發展的政策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指出“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因此,在大力推進產業體系現代化升級的同時,要統籌實施就業促進計劃。

實施區域差異化發展工業機器人替代的戰略。第一,因地制宜推進機器人替代的制造業產業升級。我國不同地區的產業升級目標和就業結構都存在差異,對工業機器人應用的現實需要也存在不平衡。因此,不同地區應該考慮穩步推進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對于東部沿海地區,政府可以鼓勵加快實施機器人換人計劃;對于內地省份,政府可采取分類規劃實施的策略,有促有限。第二,內陸人口大省積極融入機器人制造的產業鏈。在大力推進機器人應用的同時,在機器人高密度地區要健全就業保障體系,充分發揮新就業市場作用,擴大就業的廣度。對工業機器人低密度地區(中西部地區)不應盲目效仿東部地區,要結合地區優勢,可借助東部地區成熟的技術,融入機器人產業鏈,吸納中低端勞動力就業。第三,大力發展和完善要素市場,健全人才流動體系。政府制定“機器換人”政策時,需要考慮要素市場扭曲對制造業就業的影響。在要素市場扭曲度較高的地區,為了緩解這種破壞效應,需要充分評估這一沖擊的效果,加快推進要素市場改革,健全要素市場體系,以適應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影響。

針對重點行業的工業機器人改造提前謀劃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首先,高度重視工業機器人在制造業細分行業引起的結構性失業問題?,F代多功能工業機器人集精密化、柔性化和智能化的優勢將極大拓寬傳統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使各行業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帶動高技能勞動力就業的同時,也影響了低技能勞動者就業,結構性失業問題應引起高度關注。其次,有效解決結構性失業問題,降低“機器換人”的沖擊。針對結構性就業問題,政府和企業需要加大對勞動者的技能培訓,避免機器人沖擊低技能勞動者而造成大量失業,不斷提升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尤其要大力支持職工在崗培訓、轉崗技能培訓等,促使勞動者實現職業技能提升和就業轉移。此外,完善好社會保障體系,為失業人群提供兜底政策;同時建立和完善勞動者權益維護平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并為失業人群搭建就業信息共享平臺,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和降低勞動者求職成本。最后,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承接制造業升級引起的結構性就業轉移。第三產業的用工數量遠遠超過了第二產業,成為巨大的就業蓄水池,能夠為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政府需要積極引導對低技能勞動者進行職業再培訓,提升職業技能,以實現從制造業轉移到第三產業的服務業。

建設以人為本的工業機器人替代發展保障體系。其一,系統構建多層級和諧勞動關系體系。一方面可以較好緩解直接沖擊的矛盾,另一方面也能不斷擴大新的就業空間。這和資本主義制度下期望僅僅通過經濟手段來解決社會就業矛盾問題,有著本質區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要求在以人為本的基礎上構建起內在的和諧的勞動協商機制,從理論上看,可以擺脫技術進步對就業的外部沖擊影響。但是在實踐中,還需要政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進行宏觀統籌,使各項政策更加精準。其二,優化應對工業機器人替代的再培訓與培訓前置化相結合就業促進制度。增強適應性技能培訓,促進勞動者技能升級,使勞動力技能結構與企業用工需求結構相適應。前置化有關技能培訓,在應用型大專院?;蜓芯啃痛髮W的相關專業開展技能訓練。實施“新工匠”發展戰略,培養人機協同的高技能人才。其三,構建協同高效的就業再平衡社會保障體系。這是發揮“新就業市場”功能,應對包括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沖擊就業,以及其他突發事件所引起的大面積就業問題的基礎。要著手重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就業政策體系,使積極就業政策發揮實效,實現高質量的充分就業。

總之,要充分發揮我國的體制優勢,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技術進步與社會保障協同發展的體系。形成以廣大人民利益為核心、技術進步與高質量就業齊頭并進的新機制。

(作者為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工業機器人替代與我國就業市場的失衡和再平衡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7AJY007)及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22WKYXZD007)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World Robotics 2023.

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63頁。

③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728-729頁。

④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等:《2023中國數字經濟前沿:平臺與高質量充分就業》,2023年。

責編/李丹妮 美編/楊玲玲

猜你喜歡
勞動者勞動工業
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勞動者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勞動者的尊嚴不應被“扔”在地上
工業人
熱愛勞動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
掌握4大工業元素,一秒變工業風!
在云端
勞動者之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