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流健康評價

2024-04-29 12:16鄧智勇,解宜興,劉懿,王丞,劉夢云,馬駿,王朋沖,付意成
水利水電快報 2024年3期
關鍵詞:澧水大鯢河湖

鄧智勇,解宜興,劉懿,王丞,劉夢云,馬駿,王朋沖,付意成

摘要:為了全面掌握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河流水生態、水環境、水安全的綜合狀況,選取澧水、澧水北源、澧水中源、澧水南源、溇水、溹水作為評價對象,利用SL/T 793-2020《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中的分級指標評分法,依據河湖健康綜合評分(RHS)確定河湖健康狀況。結果表明:保護區河流總體評價結果均為健康,分項評價指標中生態流量滿足程度、河流縱向連通指數、河岸穩定性未達到健康水平。提出需要將修復保護區河流縱向連通性、恢復河流生態基流作為管理與治理重點,同時對澧水北源、中源等涉及山區河段河流采取生態化的防洪治理模式,既滿足防洪標準又盡量減少人為擾動,為野生大鯢生境保護與修復提供優良的河流底質條件。

關鍵詞:河流健康評價; 澧水干流; 澧水支流; RHS; 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中圖法分類號:TV213.4?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 ? ? ??DOI:10.15974/j.cnki.slsdkb.2024.03.018

文章編號:1006-0081(2024)03-0111-07

0引言

河湖健康評價是河湖管理的重要內容,自2010年以來,有關河湖生態保護與修復的重要政策、制度及意見明確要求定期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工作[1-5]。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保護區”)涉及澧水、錦江、沱水三大流域內的745條河流,河流健康狀況直接關系水生生物的棲息、繁衍。河流健康評價作為水生態系統管理的重要依據,能夠準確評價河流水生態存在的問題,為水生態保護、修復提供科學指導。

中國目前河湖健康評價主要采用指標體系法,且在長江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等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6]。郝利霞等[7]以水質,底棲動物與營養鹽3方面構建海河流域河流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李瑤瑤等[8]以水文特征,水質狀況,地貌特征與生物狀況4方面構建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F有研究對象多選取水文連續條件較為優良的河流生態系統,而忽視具有較強間斷性的河流生態系統評價[6]。本文選取保護區內重要河流澧水、澧水北源、澧水中源、澧水南源、溇水、溹水作為評價對象,依據SL/T 793-2020《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9]中的分級指標評分法,采用現場調查與資料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分別從水文完整性、物理結構完整性、化學完整性、生物完整性、社會服務功能完整性出發,確定河湖健康綜合評分(RHS),最終評估河湖健康狀況。本次評價工作能夠系統、全面掌握保護區重要河流健康狀況,探索了自然保護區河流評價工作的重點,為保護區開展河流生境保護提供了關鍵參數。

1研究區概況

保護區境內河溪縱橫,水系以澧水和沅江為主。澧水干流在桑植縣南岔以上有北、中、南三源。北源為主干,發源于桑植縣杉木界;中源出八大公山東麓;南源出永順縣荹塔,三源在龍江口匯合后往南經保護區桑植縣、永定區、慈利縣、石門縣最后流入洞庭湖,干流流經保護區的長度是313 km,流域面積8 135 km2。溇水是澧水的最大支流,發源于湖北鶴峰,向東南流經桑植、慈利注入澧水,干流全長263 km,流經保護區長度為123.4 km,在保護區境內的流域面積為2 565 km2。本次評價結合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劃分河流河段詳見表1,分別為澧水、澧水北源、南源、中源、溹水、溇水,1條干流、4條一級支流、1條二級支流。

2研究方法

2.1評價方法

2.1.1評價河段劃分

依據SL/T 793-2020《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9],每條評估河流設置的評估河段數量不宜低于3段,每個評估河段長度不宜大于等于50 km。河流長度低于50 km,且河流上下游差異不明顯的河流(段),可只設置1個評估河段。本次評價的6條河流,僅澧水南源位于保護區段的長度小于50 km,其余河流均大于50 km,具體河段劃分情況如圖1所示。

2.1.2評價指標體系

依據SL/T 793-2020《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 [9],按照表2河湖健康評估目標層級準則層賦分權重表,選取14項指標進行評價,包括2個目標層、5個準則層、14個指標層。評價時采用分級指標評分法,先根據現場調查數據、專項調查和文獻年鑒結果,計算各指標賦分,再逐級加權獲得河湖健康綜合評分(RHS)。根據河湖健康綜合評分(RHS)確定河湖健康狀況,河湖健康評估分級如表3所示。

2.2調查方法

2.2.1數據來源

水文完整性評估所需數據來源于水利部、湖南省等公報、規劃、專題報告[10-13]。物理結構完整性、化學完整性、生物完整性、社會服務功能可持續性評估數據均采取現場實測方式取得。

2.2.2現場調查

水資源調查主要針對河道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現狀,調查取水位置、方式及性質等。河道工程調查主要針對調查河段內水電站、橫向攔擋建筑等。水環境調查主要包括河道黑臭情況(是否有明顯惡臭)、河面整潔程度(是否存在大量漂浮物)、現狀水質達標情況、入河排污口及污染源調查等。水質達標情況依據保護區2021~2022年水質現場取樣數據,同時結合張家界市生態環境局環境質量狀況通報數據[14]。

水域岸線調查要求查清河道管理范圍劃定情況,對照SL/T 793-2020《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15]附表“河湖四亂問題認定及嚴重程度分類表”,查清河道是否存在“亂采、亂占、亂堆、亂建”等問題,在現場定點、定面、記錄并拍照,必要時進行航拍視頻拍攝。水生態調查主要包括河岸植被、河道水生植物、水生動物等狀況,調查方式采用現場查勘和座談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公眾滿意度調查采用線下問卷調查的方式,調查周邊居民對于河道防洪安全狀況、岸線狀況、水質狀況、水生態狀況、水環境狀況的評價,并對河湖總體滿意度給出很滿意(90~100分)、滿意(75~90分)、基本滿意(60~75分)、不滿意(0~60分)等評分。具體現場調查點位情況如表4所示。

2.2.3現場調查方法

2.2.3.1水質水量調查

水質監測數據來源于定期取樣檢測和已有水質監測斷面,監測指標包括:pH值、化學需氧量、氨氮、總磷、高錳酸鹽指數、總氮、溶解氧等。測量河流流速采用LS1260B旋槳式流速儀,按照三點法(測點的相對水深位置為0.2,0.6,0.8)進行測量并按照算術平均法得到平均流速。

2.2.3.2河流岸線調查

調查護岸類型(基質類別)、斜坡傾角、斜坡高度、植被覆蓋寬度、河岸沖刷情況,以及河道沿岸現狀人為活動、土地利用、排污口等。

2.2.3.3水生生態調查

水生生態調查對象主要包括魚類、底棲動物和浮游動植物,調查方法采用DB11/T 1721-2020《水生生物調查技術規范》《全國淡水生物物種資源調查技術規定(試行)》、NB/T 10079-2018《水電工程水生生態調查與評價技術規范》等標準規范中確定技術方法。

3評價結果分析

3.1“盆”評價分析

“盆”主要分析河流物理結構完整性,綜合考察河流縱向連通性、河岸帶狀況。依據表5河湖健康評價結果,評價河流“盆”方面的得分在58.8~77.0分,屬于低水平的健康狀態,澧水南源得分最低,澧水北源得分最高。澧水北源長度74.7 km,河道內橫向攔擋建筑物14處,河流縱向連通性指數0.18,得分81.3,屬于健康水平;澧水南源在張家界境內長度為22.7 km,河道內橫向攔擋建筑物10處,河流縱向連通性指數0.44,得分44.8,屬于亞健康水平。依據SL/T 793-2020《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中河流縱向連通性指數賦分標準,連通性指數越高說明單位河長內影響河流連通性的建筑物或設施數量越多,河流總體連通性越差,健康水平越低。通過現場調查,同時對比影像資料,澧水北源主要位于核心區,河流沿線人為建設活動擾動較少;澧水南源主要為緩沖區,臨河側集中分布有居民點、農田,為保障居民生產、生活需要修建公路、跨河橋梁,對河岸帶造成極大影響,導致縱向連通性指數較高(對應河流縱向連通指數賦分較低)區域的河岸帶狀況賦分也較低。隨著河長制以及小水電站整改清理工作的完成,河流縱向連通性正在逐步恢復,河岸帶狀況整體水平較好,河岸穩定性、植被覆蓋度均達到健康水平,但河流流經鄉鎮、村莊段人工干擾程度較大,基本處于亞健康狀況。

3.2“水”評價分析

依據SL/T 793-2020《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河流健康評價中的“水”主要包括水量、水質指標,水量對應本次評價水文完整性中的生態流量滿足程度,水質對應化學完整性中的水質優劣程度、水功能區達標率、入河排污口布局合理程度。結合表5河湖健康評價結果,“水”方面得分范圍均在70分以上,屬于健康狀態。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均在5%~13%,得分較高。影響水文完整性主要為河流過程變異程度、生態流量滿足程度,通過分析河道實測流量與天然流量逐月數據,澧水北源、中源均發源于山區,屬于山溪性河流,降雨在山坡形成地表徑流迅速向溝壑、溪流匯集,坡面匯流時間短,多為季節性河流,汛期降水豐富,河流補給充足,枯水期河槽水深顯著降低甚至干涸。另一方面,部分河道建有攔河壩、水庫等水利設施,從而使實際流量與天然流量相差很大,評分較低。2019年起,湖南省開始實施河道下泄生態流量要求,原來減脫段水生態逐步恢復,得分相對較高。水質評價方面,評價河段位于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長度占總長度的80%以上,根據GB 3838-2002《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16],保護區水質除TN外,其余各項指標均達到地表水Ⅰ類或Ⅱ類標準,河流流經居民點、農田易發生TN,TP超標,主要是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措施不到位,化肥、農藥直流入河,導致總磷、總氮指標超標。依據湖南省地表水水環境質量、張家界市生態環境局環境質量公布數據,水功能區達標率在90%以上,賦分90~100分。入河排污口布局合理,飲用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均無入河排污口,賦分在70~78分。

3.3生物評價分析

生物方面側重于評價河流生物完整性,依據表5河湖健康評價結果,總體得分在73~86分,屬于健康到非常健康的狀態。主要是由于評價河流分布于保護區內,以保護水生生物作為重點,因此重視對魚類資源的保護與恢復,小水電站整改清理工作逐步恢復山溪河流生境,調查中發現魚類多樣性指數最大值為1.93,生態指數較為穩定。在大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監測中,共鑒定81種,底棲動物多樣性指數在0.24~0.53之間,均勻度在0.05~0.09之間,豐富度指數均超過1[17-20]。

3.4社會服務功能評價分析

依據表5中社會服務功能評價結果,總得分在56.4~92.5分,從亞健康到非常健康。影響該項得分高低主要是防洪指標,通過現場調查同時結合張家界市河道相關數據資料,河道防洪達標率56.55%~79.5%。受地形條件影響,評價河流從山區發源,流經鄉鎮、城鎮,治理難度大,目前全市已建堤防總長354.88 km,具有防洪任務的河道長197.02 km,已治理達標河段長度143.53 km,占72.85%。社會滿意度均在85分以上,公眾對河流的整體生態環境及服務民眾的功能持肯定態度。

4討論

4.1河流健康評價結果分析

綜合分析14項評價指標,除生態流量滿足程度、河流縱向連通指數、河岸穩定性、防洪指標這4項外,其余均達到健康水平。生態流量滿足程度、河流縱向連通性指數與河道內水利設施建設情況關聯性較大,河流縱向連通指數得分僅澧水、澧水北源、溇水達到亞健康以上水平,其余均不達標。結合表6評價河段生態流量滿足程度賦分,生態流量滿足程度屬于亞健康水平,早期受技術水平與設計條件限制,電站規模較小,在蓄水的同時兼具供水發電任務,水電開發片面強調水能資源的利用,未建設生態流量泄放設施,導致下游河段在平水期或枯水期脫水、減水甚至斷流,影響河道水生態環境[21]。經現場調查,核心區內小水電站已完成整改工作,但受山區氣候、地形條件影響,部分河段季節性斷流,無法滿足生態需水要求。依據《湖南省主要河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方案》,澧水生態流量、最小流量分別為12.6~36.6 m3/s、13.9~43.8 m3/s,溇水生態流量、最小流量分別為8.6~12.2 m3/s、8.65~17.0 m3/s。澧水、溇水最小流量占多年平均流量比例分別為11%~12%,10%~14%。

防洪指標得分低于50分,主要是受自然條件與人為因素限制。張家界市大部分中小河流未做過系統河道治理規劃,澧水、澧水北源、澧水中源、溹水、溇水上游均發源于山區,山區河段汛期暴雨造成山洪、泥石流災害嚴重,防洪難度大;對于河岸較為平坦的河段或沖積盆地,是居民區、工業集中分布區,留給河流的防洪空間有限,因此,需要按照河道岸線劃定范圍,嚴格管理河道空間,保證水安全。

對比分析各條河流健康評價結果,得分由高到低分別為澧水、澧水北源、溇水、溹水、澧水中源、澧水南源,6條河流全部達到健康水平。針對各條河流在生態流量滿足程度、河流連通性、河岸穩定性及防洪指標4個方面存在的問題,表7分別從管理措施與工程措施出發,給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主要包括后續監測措施、防洪治理措施、河道整治等,從而解決河流健康評價中的短板。

4.2河流健康評價與保護區的關系

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于1996年11月建立,是中國第一個國家級大鯢自然保護區[22],保護區重要保護對象大鯢是兩棲綱有尾目隱鰓鯢科,屬于水生向陸生過渡的動物,擴散和運動能力較弱,河流及沿岸生境條件是影響野生大鯢資源保護的重要因素。由于早期技術條件落后,保護區劃分缺乏有效的分區方法與手段,造成保護范圍僅涵蓋河道常水位寬度的水面。隨著保護區管理工作的逐步深入,單一的水域保護范圍無法滿足對大鯢棲息地生境保護目的,結合目前河流健康評價工作,河道生態流量、縱向連通性、河岸帶狀況均影響大鯢生境條件。因此,針對河流健康評價結果,需要對上述未達到健康水平的指標進行工程、管理措施的完善,為大鯢生境創造適宜的水生生態環境。

依據保護區管理要求,評價河流水質要素中的水質優劣程度、水功能區達標率屬于影響大鯢生境的首要因素,根據2021~2022年水質檢測結果,95%以上點位均滿足地表水Ⅱ類標準。由于保護區所在區位條件的特殊性,部分居民點位于河道沿岸,對水質有較大干擾,TN,NH3-N無法滿足地表水Ⅱ類標準。

4.3河流健康與幸福河湖對比分析

2020年水利部提出幸福河的概念,既要力求維護河流自身健康,又要造福人民,將河流健康作為幸福河建設的前提與基礎[23-24]。評價河流中澧水、溇水主要分布于緩沖區、實驗區,澧水北源、澧水中源、澧水南源、溹水上游河段位于核心區,其余河段位于緩沖區、實驗區,上述河流均流經鄉鎮、村莊,在滿足保護區水生態保護要求的同時,也兼顧防洪、供水等功能。通過對澧水開展幸福度評價,防洪標準達標率得分85.6,水質達標率得分98.6,地表水達到或好于Ⅲ類水比例98.8%,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分88.9,上述指標評價結果與澧水幸福度綜合評價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本次評價結果具有一定的參考與借鑒意義[25]。

5結論及建議

根據評價結果分析,評價河流整體上雖處于健康狀態,但仍存在問題和不足。河流縱向連通較差、生態流量滿足程度較低、沿河農作物侵占河道、部分水質指標超標等仍是面臨的主要問題。針對評價結果,從保護野生大鯢生境條件中的水生態、水環境角度出發,提出保障生態流量、保護河流水質、修復河段自然地貌及提高山區河流防洪安全等保護措施。

(1) 保障生態流量。本次河流健康評價對象與以往評價相比,最顯著的區別就是評價河流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及實驗內,河流健康狀況直接影響保護區重要保護區對象野生大鯢資源量、生境條件。本次評價結果中河流整體縱向連通較差,河流流量季節性變化顯著,進入11月后各條河流流量顯著減少,溇水、溹水月最大流量與最小流量相差10倍左右。同時受到原有河流上游修筑小水電影響,河流水流節律、河床底質、下游生境條件未完全達到原有河段水文狀態,因此,評價河道生態流量滿足程度整體處于不健康水平。相關研究表明,野生大鯢棲息地河段水流流速較大,約為0.33±0.08 m/s [26-27],結合保護區野生大鯢生境保護要求,應保證生態基流可持續性,河流生態系統作為保護區重要的生境條件,建議在核心區重要河流布設生態基流監控設施,實時觀測生態流量下泄數據,保障減脫流段生態用水,加強對河流水文連通性、生境恢復的監測與管理[28-29]。

(2) 保護河流水質。嚴格控制保護區河流沿岸生產、生活、農業面源污染。已有調查研究發現,野生大鯢棲息地水質溶解氧含量較高(7.23±0.85 mg/L),COD和總氮含量較低,分別為4.00±2.51 mg/L、0.11±0.15 mg/L,其對水質要求較高。本次評價河段水質達標率得分較高,說明保護區在對野生大鯢棲息地水質保護方面采取了科學、合理的管理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護了野生大鯢棲息地水質。另一方面,鑒于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實驗區與鄉鎮、村莊交叉重疊,沿河分布的農田是影響河道水質的重要因素,需要通過設置植被緩沖帶,減少化肥、農藥等使用,大力推廣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從源頭上切斷污染源,提高沿岸水質,統籌協調保護區與人類活動之間的關系,合理規范、控制與保護區相關的人類活動。

(3) 修復河流自然地貌,強化保護區水生生物保護與生境恢復。通過現場調查,同時結合數據分析,保護區整體水生生物多樣性得分處于健康水平,隨著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的完成,保護區水生生境得到恢復,部分支流中的山溪魚類生物多樣性也逐步恢復。調查中發現,河流沿岸植被蓋度高、植物種類豐富、邊坡穩定性高的區域,水質多達到Ⅱ類標準且該區域水生生物種類相對豐富。下一步需要強化水生生物重要棲息地完整性保護,對具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的支流河段進行重點修復,不僅關注河道內生境狀況,同時要適當延伸,將保護范圍拓展至河流沿岸一定范圍。

(4) 提高山區河流防洪安全。評價中發現,除澧水干流外,其余河流防洪指標均為不健康水平,因此,在保障水生態的同時需要關注水安全,對山區河流沿岸有重點保護對象的采取生態型防護,沿岸無重要保護設施可采取近自然河道治理方式,減少工程措施對河道的破壞與干擾。

參考文獻:

[1]彭文啟.河湖健康評估指標、標準與方法研究[J].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學報,2018,10(5):394-404,416.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EB/OL].[2023-07-09].http:∥www.gov.cn/jrzg/2011-01/29/content_1795245.htm .

[3]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EB/OL].[2023-07-09].http:∥www.gov.cn/zhuanti/2015-06/13/content_2878992.htm .

[4]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EB/OL].[2023-07-09].http:∥www.gov.cn/zhengce/2016-12/11/content_5146628.htm .

[5]黃德治.西藏林芝市河湖健康評價工作實踐與經驗探討[J].水利水電快報,2022,43(12):116-120,135.

[6]曹宸,李敘勇.區縣尺度下的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以北京房山區為例[J].生態學報,2018,38(12):4296-4306.

[7]郝利霞,孫然好,陳利頂.海河流域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環境科學,2014,35(10):3692-3701.

[8]李瑤瑤,于魯冀,呂曉燕,等.淮河流域(河南段)河流生態系統健康評價及分類修復模式[J].環境科學與技術,2016,39(7):185-192.

[9]水利部.河湖健康評估技術導則:SL/T793-2020[S].北京:水利部,2020.

[10]湖南省水利廳.2021年湖南省水資源公報[R].湖南:湖南省水利廳,2021.

[11]水利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年鑒-第6卷(2020)長江流域水文資料,洞庭湖區(澧水、四口、湖區水系)[R].北京:水利部,2020.

[12]張家界市水利局.張家界市“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R].張家界:張家界市水利局,2022.

[13]張家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張家界市中心城區給水專項規劃(2018-2030)[R].張家界:張家界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2018.

[14]張家界市生態環境局.2022年環境質量狀況的通報[R].張家界:張家界市生態環境局,2022.

[15]水利部河湖管理司.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R].北京:水利部河湖管理司,2020.

[16]環境保護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S].北京: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2.

[17]王崇瑞,梁志強,索紋紋,等.湖南張家界大鯢棲息地大型無脊椎動物組成及其與環境因子相關分析[J].應用生態學報.2017,28(9):3032-3040.

[18]梁志強.中國大鯢保護生物學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5.

[19]劉良國,楊品紅,楊春英,等.湖南境內澧水魚類資源現狀與多樣性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3,22(9):1165-1171.

[20]鄧智勇,肖調義.小水電工程對大鯢保護區水生生物資源的影響及對策[J].當代水產,2021,46(1):80-81.

[21]余進忠.小水電站生態流量泄放設施改造初探[J].小水電,2022,(6):6-11,16.

[22]羅慶華,曹威,魏夢雅,等.基于“3S”技術的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研究[J].生態科學,2021,40(1):102-110.

[23]幸福河研究課題組.幸福河內涵要義及指標體系探析[J].中國水利,2020(23):1-4.

[24]滑磊,葉春燕,許開平,等.山丘區幸福河湖與河湖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J].浙江水利科技,2023,245(1):24-30.

[25]喬祺,石林,趙麗子,等.基于序關系-物元可拓模型的澧水幸福度綜合評價[J].水利水電快報,2022,43(4):118-122.

[26]羅慶華.張家界大鯢生境特征[J].應用生態學報.2009,20(7):1723-1730.

[27]蔣萬勝,蘭香英,王金秀,等.中國大鯢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研究進展[J].水產學報,2022,46(4):683-705.

[28]費啟航,彭濤,由星瑩,等.基于四大家魚棲息地模擬的漢江下游生態流量研究[J].人民長江,2023,54(10):35-43.

[29]馬俊超,王琨,張仲偉.水電站減水河段河道生態流量計算[J].水利水電快報.2022,43(7):15-19.

(編輯:李晗)

River health assessment of Zhangjiajie Giant Salamand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unan Province

DENG Zhiyong1,XIE Yixing1,LIU Yi1,WANG Cheng1,LIU Mengyun2,MA Jun2,WANG Pengchong2,FU Yicheng3

(1.Zhangjiajie Giant Salamand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Affairs Center,Zhangjiajie 427400,China;2.Beijing Linmia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00,China;3.China Institut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Research,Beijing 100000,China)

Abstract:?To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status of water ecology,water environment and water security of the important rivers in Zhangjiajie Giant Salamand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unan Province,Lishui River,Lishui River North Source,Lishui River Middle source,Lishui River South Source,Lou River and Suo River were selected as the evaluation objects.With the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River and Lake Health Assessment(SL/T 793-2020),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score of river and lake health (RHS),the health status of river and lake was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ivers in the protected area were all evaluated as healthy,and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ecological flow,the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index of the river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riverbank in the sub-evaluation indexes were not up to the healthy level.It was proposed that the restoration of river longitudinal connectivity and restoration of river ecological base flow should be the focus of the management,and ecological flood control mode should be adopted for the northern and middle reaches of Lishui River to meet the flood control standards and reduce human disturbance as much as possible.It can provide an excellent river bottom conditions for the habitat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wild giant salamander.

Key words:?river health assessment; Lishui River main stream; Lishui River tributary; RHS; Zhangjiajie Giant Salamander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Hunan Province

猜你喜歡
澧水大鯢河湖
1991年抗擊澧水特大洪水紀實
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打造“三晉”幸福河湖
淮河流域省級河湖長第一次聯席會議召開
Discovery of a wild, genetically pure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creates new conservation opportunities
紅旗
加強河湖保護治理 改善河湖生態環境
黑龍江:河湖治理保護成效明顯
澧水探源
澧水探源
北京動物園大鯢展示環境豐容設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