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典文言學思維方法

2024-04-30 17:19楊修寶周一貫
語文建設·下半月 2024年2期
關鍵詞:司馬光文言文小朋友

楊修寶 周一貫

【教材解析】

《司馬光》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出現的第一篇文言文,全文僅用30 個字,就把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講清楚了。課文中一系列動詞,生動地再現了孩子們嬉戲時,一個孩子跌入甕中,瞬間被水淹沒,司馬光“持石擊甕”,救出孩子的驚險場面。本文語言十分形象,富有畫面感。面對“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的緊急情況,“眾皆棄去”,司馬光在這危急時刻選擇了“持石擊甕破之”。在對比中,表現出司馬光聰明機智,遇事沉著冷靜,同時,也表現出司馬光與眾不同的思維方式。

本文是中華經典智慧故事,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從中學習思考問題的方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第二學段中明確要求:閱讀解決生活問題的故事,尤其是中華智慧故事,結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學習思考的方法?!端抉R光》雖然篇幅短小,卻運思精妙,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與提升,進而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

【學情分析】

《司馬光》是小學階段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產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學中要降低難度,幫助學生克服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不追求逐字逐句地理解;要運用多種朗讀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借助注釋、插圖,運用文白對照的方法來理解詞句的意思。教學時要正確把握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引導學生適當展開想象,在文本情境中理解故事內容,感悟人物品質,學習思維方法。

【教學目標】

1.正確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能夠背誦課文。

2.能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能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3.學習并運用中華智慧故事中的思維方法。

一、識文言

師:請同學們齊讀課題。提到司馬光,你會想起什么故事?

生:司馬光砸缸。

師:既然你們都知道這個故事,那一定對司馬光

有一點點了解吧。

生:他的姓不是“司”,而是復姓“司馬”。

師:你還知道哪些復姓?比如……

生:諸葛。

生:歐陽。

生:東方。

生:上官。

師:傳說司馬光砸缸后救出來的那個小孩叫上官尚光,起初他叫上官尚,后來為什么改為上官尚光了呢?這與一個故事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個故事。請同學們先默讀介紹司馬光的文字。(PPT出示司馬光簡介)

師:司馬光小的時候天資聰穎,一提到他,腦子里就會想起?

生(齊):司馬光砸缸。

(PPT出示原人教版課文《司馬光》)

師:再溫習一遍這個故事。

(學生默讀)

師:把這個故事濃縮成30個字,換一種表達方式,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課文。

(PPT出示統編版課文《司馬光》)

師:課文都讀過了嗎?

生:讀過了。

師:意思基本理解了嗎?

生:理解了!

師:那我來考考你們。如果這個小故事不叫“司馬光砸缸”,從今天學的這篇課文里找出一個詞填在“司馬光”的后面,你認為應該填什么?

(PPT出示:司馬光)

生:擊甕。

師:為什么?

生:因為“甕”就是“缸”的意思。之前的故事是“司馬光砸缸”,這里換成“擊甕”,意思是一樣的。

師:你們都認為“缸”就是“甕”嗎?一會兒我們再來研究?!八抉R光砸缸”是用現代文寫的故事,如果換成“司馬光擊甕”,這篇課文就變成了?

生:文言文。

師:這是教材里的第一篇文言文,它與現代文有什么不同?

生:它的字數變少了。

師:只有30個字。

生:現代文字數有點兒多,讀著有點兒麻煩?!八抉R光擊甕”就感覺非常短,但意思很清楚。

師:字數少,意思卻很豐富、清楚。

生:文言文比較有文學的感覺,現代文有點兒像大白話。

二、讀文言

師:同學們都知道司馬光的故事,那我們還學它干什么呀?

生:因為文言文中有的字很難,所以要把它讀會。

師:下面我們要完成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讀文言”。小學階段學習文言文最好的辦法就是讀。第二個任務是“學思維”。這個故事我們都知道,可是有一個問題卻從來沒想過,一會兒我們得認真想一想。

1.正確流利讀

師:我們來完成第一個任務。首先,要正確、流利地讀。哪位同學來讀?

(學生讀文,“甕”字讀得不準確,教師糾正,學生再讀)師:挺好的,讀正確了。誰還能讀?

(兩名學生分別讀)師:看來好多同學能讀正確。能不能讀得特別流利呢?我提一個小要求:請連續讀三遍課文,要一遍比一遍?

生(齊):快。

師:對,讀得快,就說明你讀得很?

生(齊):流利。

師:來吧,讀三遍,要一遍比一遍快。

(學生自由讀)

2.恰當停頓讀

師:讀文言不能只圖快,還要學會恰當停頓地“慢讀”,你認為應該在哪里停頓呢?

生:在“足跌”后面停頓一下。

師:為什么?

生:因為“足跌”“沒水中”是說他站在甕邊上,一

失足,不小心掉進水中。

師:是的,要根據意思來停頓。老師教你個好辦法,請你圈畫出文中表示人物的詞語,看看有幾個?

(學生圈畫后讀:群兒、一兒、眾、光、兒)師:這些表示人物的詞語的意思,你們都懂嗎?

(學生分別說出這幾個詞語的意思)師:請同學們在表示人物的詞語后面畫個斜線,表示停頓。畫完的同學自己練習讀一讀,停頓的時間可以稍微長一點兒。

(學生圈畫,自由練讀)師:請你讀一讀,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還要讀好停頓。

(學生讀文,停頓恰當自然)師:真棒,掌聲送給他。

3.釋字解意讀

師:學習文言文不僅要讀得正確流利、讀出停頓,還要讀懂意思。來,我們繼續聚焦“擊甕”,先來說說“甕”字的意思。

生:我覺得“甕”應該是大缸。

生:通過注釋,我發現“甕”的意思是指口小肚大的陶器。

師:他發現了一個特別好的辦法,學習文言文要去看?

生:注釋。

師:剛才這位同學說甕就是缸,它們其實不一樣的。缸是口大底小,而甕是口小肚大。所以司馬光“擊甕”,不是“砸缸”。

(PPT出示下面的圖)

師:“擊甕”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擊破甕。

師:他用了一個特別好的辦法,給“擊”組了一個詞?

生:擊破。

師:讀懂文言文的意思,可以運用剛才這兩位同學的方法,“注釋法”“組詞法”,還可以用“換詞法”,“擊甕”可以換成?

生:砸甕。

師:前面還可以加一個詞。

生:使勁地。

師:請你像理解“擊甕”一樣,把其他句子的意思都讀懂。

(學生自由說)師:現在大家還有哪個字的意思不太懂?我們一起解決。

生:我不太明白“眾皆”的意思。

師:誰能幫助他?

生:大家都。

生:意思是大家都跑去找大人了。

師:請同桌間一人讀原文,另一人說意思,然后再交換。

(學生練習互動,教師巡視,隨機聽一組學生練習說話)4.文白對答讀

師:兩句話,七個分句,請這一列的七位同學到前面來,每人一句說說意思。

師:他們說的時候,你們仔細聽,看看能不能比他們說得還好。我讀得快,你們要說得好。

師:群兒戲于庭。

生: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兒。

師:一兒登甕。

生:一個小孩兒登上了甕。

師:足跌沒水中。

生:小朋友失足跌落在水中。

師:眾皆棄去。

生:其他小朋友都跑開了。

師:光持石擊甕破之。

生:司馬光拿著石頭用力把甕打破了。

師:水迸。

生:水都流出來了。

師:注釋里面有一個詞用得特別好。

生:涌出。

師:對了!兒得活。

生:小孩兒因此得活。

師:“得活”可以怎么說?

生:小孩兒得救了。

5.化為故事講

師:意思都能說清楚了,能不能把它變成一個故事講出來?要求講得生動有趣,怎么才能把這個故事講得生動呢?

生:加上自己的話。

師:對,展開想象,加入自己的語言,配上動作,請同學們先練一練。

(學生練習講)師:剛才有同學推薦你,請你到前面來講。

生:小朋友們在院子里玩耍。一個小朋友爬上了一個甕,在上面玩兒,他一不留神,腳沒站住,啪的一聲,掉到了水里。其他小朋友一邊喊一邊跑著去找大人。司馬光沉著冷靜地想:如果我拿個石頭把甕砸破了,小朋友不就得救了嗎?于是,他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地往甕上砸去。砰的一聲,甕被砸破了,水嘩嘩地流了出來,小朋友被水沖了出來,他得救了。他非常感謝司馬光,他們一起玩耍,成了更要好的朋友。

師:講得很好。你看,同學們都給你鼓掌呢!

6.有韻味誦背

師:課文會讀了,意思都懂了,還能講出故事了,真棒!讀了這么多遍,同學們都會背了。今天放學回家后,請你給爸爸媽媽背一遍這篇文言文,背的時候要有韻味,怎么才能有文言文的味道呢?

生:拉長聲音。

師:稍微拖長點兒聲音。好辦法,還有嗎?

生:加上動作和表情。

師:想背給爸爸媽媽的同學,請起立。

(學生全都站了起來,齊背)師:這位同學一邊背一邊用手做動作,還有好多表情呢。這位同學也特別好,他一邊背,一邊搖頭,古人誦讀古文的時候就經?!?/p>

生:搖頭晃腦。

師: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音樂響起的時候,人就不自覺地沉浸其中了。讓我們和著音樂,帶著你的理解,有韻味地誦背一遍。

(學生誦背,教師提醒加表情、動作)師:最后兩句話特別關鍵,大聲誦背!

生:水迸,兒得活。

師:應該是什么表情?

生:高興!

師:哈哈大笑著誦背,水迸……

生:兒得活!

師:請坐,今天回家就這樣背給爸爸媽媽聽吧!

師:2004 年,國家郵政局發行了一套《司馬光砸缸》的郵票,共三枚。這三枚郵票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其中最后一張郵票告訴我們:小孩兒得救了,小朋友們把大人也找來了,大家都在夸司馬光。如果給第三張郵票配上一句話:眾皆贊光,真( )也!同學們能在括號里加一個字嗎?

(PPT出示下圖)

生:眾皆贊光,真奇也!

生:眾皆贊光,真榮也!

師:此話怎講?

師:因為這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

生:眾皆贊光,真勇也!

生:眾皆贊光,真慧也!

生:眾皆贊光,真善也!

生:眾皆贊光,真智也!

三、學思維

師:接下來我們來研究司馬光的“智”。我們已經聽過很多遍這個故事,有一個問題卻很少關注:司馬光在“擊甕”之前是怎么想的?別人都跑了,時間緊迫,一剎那間他可能會想些什么?

生:別人都跑了,只剩我一個,該怎么辦呢?

師:他還有時間問自己嗎?那個孩子都已經淹沒在水中了,這樣想就來不及了。

生:他會想,別人都不救他,要是我也不救他,小朋友不就淹死了嗎?

師:沒有時間這樣想??!

生:他會想,我要拿石頭把甕擊破,這樣就能救出小朋友了。

師:一剎那間,可能來不及想這些,也沒有時間想。當我們遇到這樣棘手的問題的時候,尤其是立刻需要想出辦法的時候,會……

生:會很著急。

師:著急的情況下,可能也會像其他小朋友一樣……

生:跑去找大人。

師:我們真得好好學學司馬光的智慧。明朝的思想家、文學家馮夢龍寫了一本書叫《智囊全集》,這本書收集了一千多個智慧小故事。其中,“捷智”這一章里收錄了關于文彥博和司馬光的小故事,我讀給同學們聽一聽。

(PPT出示下圖)

(教師邊讀文,邊引導學生理解第一段話的意思)

師:文中還寫了司馬光的故事,跟我們今天學的課文……

生:意思一樣。

師:只不過文字不太一樣,我們再來讀一讀。

(學生讀)師:這兩個故事放在一起,有什么相同之處嗎?

生:他們倆都很聰明,都用智慧來破解難題。

生:文彥博想,他不灌水,球就不會浮出來。司馬光想,如果沒有水,小朋友就不會浮上來,就會沉下去,所以沒有水,他就能得救了。

師:他說得有點兒亂,你們聽懂了嗎?

生:沒聽懂。

師:老師聽懂了你的意思,如果這缸里沒水了,孩子就得救了。一般人的辦法是讓人離開水,他的辦法是讓水……

生:離開人。

師:你的想法特別好,表達得再清楚些就更好了。我們沿著他的思路想下去,文彥博不能進去拿球,但是可以……

生:讓球出來。

師:司馬光不能進去救小朋友,但是可以……

生:砸破甕讓他出來。

師:我進不去,就……

生:讓他出來。

師:同學們,這是一個特別好的辦法。

(PPT出示:逆向思維)我進不去,就讓你出來。

我下不去,就讓你上來。

師(引讀):我進不去……

生:就讓你出來。

師:我下不去……

生:就讓你上來。

師:這叫逆向思維。生活中好多地方都能用得上。我們學過的課文里,就有用到這個方法的,比如《烏鴉喝水》。

師:烏鴉夠不到水……

生:就讓水上來。

師:我們剛學過的《在牛肚子里旅行》,青頭不能進去救紅頭,但是青頭可以爬到牛鼻子上撓癢癢,讓紅頭……

生:出來。

師:學會了嗎?

生:學會了。

師:考考你。我們馬上要下課了,可是班主任老師不能到臺上來接你們走。

生:那我們就自己下去。

師:他上不來,你們就……

生:下去。

師:那就下去吧,下課!

【評析】

看了楊老師執教的《司馬光》一課,不禁擊節贊嘆:閱讀教學之道,應當就是在“有限”的課文中去追尋育人的“無限”,徹底擺脫教師只游走于課文的字里行間,去“講深、講透”,而一直陷落在課文情節分析的泥沼里。指導學生讀課文是促進其精神發展和思維升華的必要過程,這就必須讓學生從課文的“有限”中,去拓展更為開闊的“無限”,在廣闊的視野中培育核心素養?!端抉R光》一課的教學,楊老師是如何在“有限”的課文中尋求“無限”的心靈提升呢?我試作以下分析。

一、閱讀視野的“無限”

楊老師在介紹司馬光時,引導學生說出“司馬”是復姓,又引出復姓“諸葛”“上官”等,又從“上官”引出了司馬光救下的孩子叫“上官尚光”,傳說他開始叫“上官尚”,后來為什么改名為“上官尚光”呢?這一問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雖然答案不難獲得,但其中的意趣令人再三回味。在學生開始閱讀之時,教師以此神來之筆,讓三年級學生讀第一篇文言文,他們不僅沒有了畏難情緒,而且激發了閱讀文言文的興趣?!端抉R光》篇幅雖短小,故事內涵卻十分豐富。這啟發教師若能根據需要和教學實際,引導學生拓寬視野,往往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用有限的課文篇幅,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無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言語梳理的“無限”

《司馬光》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小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困難??紤]到這個問題,楊老師讓學生先讀原人教版的課文《司馬光》,再讀統編教材中的課文《司馬光》。更為巧妙的是,楊老師伺機“考考學生”:如果這個小故事不叫“砸缸”,還可以叫什么?于是學生發現了“擊甕”。讀課文過程中,教師借機指出“缸”與“甕”是有區別的,“缸”是口大底小,“甕”是口小肚大,并以圖示區別。教師強調這一點,是有其教學價值的。一方面,現代文中是司馬光砸缸,而文言文中卻稱“甕”,這自然有疏通的必要;另一方面,甕口小肚大,也給從甕中救人帶來了困難。于是,現代文中的“砸缸”,在文言文中自然就成了“擊甕”。顯然,楊老師以“考考學生”的方式,讓學生在“解題”的這個環節中著重對文言與白話的言語進行梳理,有效拓展了有限課文中的“無限”,是頗為亮眼的一招。當然,在言文對照中拓展“無限”的做法,在本課中比比皆是,這里僅取一例而已。立足現代文,學習文言文,也是言語梳理中從“有限”到“無限”的一條通道。

三、參照閱讀的“無限”

楊老師從《司馬光》拓展到明朝馮夢龍的《智囊全集》中的文彥博和司馬光的小故事,這一拓展可謂神來之筆,一為“灌水”,一為“放水”,發人深思,為之后的引發思辨埋下伏筆。參照閱讀是重要的閱讀方法,其所貴之處在于舉一反三,可以擴大學生閱讀量。學生在參照中不僅可以擴大視野,還能在比較中激活思維,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參照閱讀是學生從課本中的“有限”去拓展認知世界的“無限”的一條重要通道。陶淵明說的“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不只是他個人的讀書心得,也是閱讀的普遍法則。這一點,也是楊老師的課堂上一個頗為突出的亮點。

四、思辨空間的“無限”

本課中,楊老師對課文內在思辨力的開掘是相當深刻的。從“司馬光擊甕”救人成功引申出一般的救人方法,即總是想拉人離開水,但在當時是辦不到的。一來,在場的都是孩子,沒有力量把落水的孩子拉出來。二來,這又是一個口小肚大的甕,更加大了把孩子從水里拉出來的難度。司馬光卻反其道而行之,既然不能把孩子拉出水,那便讓水離開人,而擊甕是最簡單有效的方法。楊老師在這里沒有滿足于就事論事,而是進一步引申到“就事論理”,點出這是一種逆向思維。一般來說,順向思維是人們習慣的思維方式,而逆向思維是人們不常用的,往往能解決特殊的問題。這顯然是一種不常見的思辨能力訓練,在課堂討論中以小見大,讓學生茅塞頓開。從常見中發現不常見的思維提升點,從課文的“有限”引向認知的“無限”,亦是提升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

五、文化視界的“無限”

這一堂課的選文是十分豐富的,許多題材是可以由不同的藝術形式來表現的。教師可以根據課文的主題,找到相關的藝術表現形式,如繪畫、音樂、雕塑、舞蹈、戲劇等。不同課文的主題不同,會有相關藝術形式和作品來印證、參照,從而豐富學生對同一主題的審美體驗。這也是語文教師從課文的文化藝術視界進行拓展的有效方式,它同樣是從課文的“有限”向“無限”的延伸。本課中,楊老師有著別出心裁的做法,如他用課件展示了三張郵票,并給第三張郵票配上一句話:“眾皆贊光,真( )也!”引導學生在括號里加上一個字。學生興趣大增,思維也十分活躍,“真奇也”“真榮也”“真勇也”“真慧也”“ 真智也”…… 這些發自肺腑的贊嘆,使課堂氣氛達到了巔峰。

“有限”與“無限”是一個既對立又統一的哲學命題,它是一種從“量變到質變的重構”,而并非“重現”。物象有限,意象無窮,閱讀教學本來就應該是基于“有限”而又超越“無限”的人的精神再造和心靈升華。這正是楊老師這節課教學的理念、價值與魅力。

猜你喜歡
司馬光文言文小朋友
清官廉吏(二)
——司馬光
小題精練(二) 文言文翻譯
小題精練(一) 文言文翻譯
司馬光砸缸之謎
司馬光砸缸
找茬兒
司馬光“警枕”夜讀
初中文言文的“教”與“學”
海邊玩一夏
Let’s DIY Poster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