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價值導向、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2024-05-02 23:42唐文麗
云南農業 2024年3期
關鍵詞:人力資源人才農村

唐文麗

(云南師范大學歷史與行政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鄉村振興戰略的現實推進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提出了更深刻的要求,人力資源對鄉村發展的重要程度愈加明顯,將人才問題擺在突出位置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的前置要求。有必要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價值、困境與路徑進行探究。首先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在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功能優化轉型、價值實現、人才振興等方面的價值導向分析,強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性,進而分析農村人力資源供給不足、回流困難和知識文化沖突等困境,最后對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現實特征、開發模式進行探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農村人力資源開發是一種依據鄉村發展戰略和農村人口結構變化對農村人力資源進行的分析、調整與優化,旨在提升現有人力資源的質量和效能,為實現更大的鄉村發展價值提供人才支撐[1]。在此過程中,農民的素質素養得到加強,能夠運用政策、市場、科學技術等因素來獲取更多的經濟收入,是促進城鄉協調穩定的重要途徑[2]。鄉村振興的根本內核是要求生產力的振興,而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是人,開發鄉村人才,實現鄉村人才振興對于鄉村發展來說至關重要[3]。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目標,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建立城鄉融合發展機制和政策體系[4],都需要人才來實現。

一、價值導向

(一)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需要

城鎮化進程加快,鄉村生產、農民生活、自然生態都有了新的變化,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現實途徑,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人力資源的支撐,尤其在“十四五”時期,面對鞏固脫貧成果任務重、鄉村振興工作開展難等問題,數量足、質量優、結構合理的人才隊伍是實現發展的必要前提。通過對人才引進、培育、使用等方面的完善與進步,解決鄉村人才振興的“瓶頸”問題,為鄉村提供多樣化、復合型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的人才動能。

(二)鄉村功能優化轉型需要

在實際發展過程中,鄉村功能不斷發生著變化,在破壞與重構中向多元化發展。要構建優化鄉村轉型模式,解決鄉村病癥,讓鄉村成為美好生活的場域,為鄉村居民提供美好的生活空間與發展空間。鄉村人才是鄉村功能轉型的推動者、實踐者與享受者,貫穿于全過程,人才作為最能動和最活躍的因素,充分活躍了鄉村其他發展要素,促進鄉村功能的優化轉型。以鄉村生產、生活、生態三方面的功能優化有利于促進鄉村產業幫扶、就業幫扶、社會保障、教育幫扶、健康幫扶、鄉村治理、社會保障等鄉村發展內容,實現鄉村生產和生活空間的優化,為人才的引進提供基礎,為人才的培養提供助力。

(三)鄉村價值實現需要

生態涵養、休閑觀光、文化體驗等一系列功能的實踐與實現共同組成鄉村的發展價值,使鄉村在各個方面發揮著有利作用。在新的發展階段,要將鄉村價值提高到指導思想層面,以便為鄉村振興的高質量推進思考新的工作方法,多個維度審視鄉村價值,以便衡量鄉村建設的成效和重要指標的實現程度,構建鄉村經濟、文化、人才、組織、生態協同發展的完整體系,促進鄉村現代化發展。新發展階段的鄉村價值內化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體包括:以鄉村生產為依托的鄉村經濟價值、以傳統生態智慧與現代生態文明結合為底色的生態價值、以民族文化與鄉村特色結合為奠基的文化價值、以社會和諧發展為基礎的社會價值。要實現這一系列的鄉村價值,人力資源的作用不可忽視,通過開發和利用人力資源來發展鄉村生產力、保護生態環境、傳承優秀文化建設和美鄉村。

(四)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現實要求

人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者,鄉村人才在鄉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人才的缺乏,影響了鄉村經濟的發展進程。農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著人才“瓶頸”制約的嚴峻挑戰,缺乏管理型、技術型、創新型等多類人才,導致農村經濟發展動能不足。需要通過政策引導完備人才的引進、培育、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程序,挖掘鄉村潛在人才,實現內生人才的優勢[5],同時引進外來人才,充分利用人才的技能與活力,建立合理的人才管理機制,以滿足不斷規?;?、專業化和機械化的農業發展。解決長期以來的高素質勞動力不足,制約產業結構升級的問題,高素質的人力資源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知識促進三產融合,為農民增收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支持。

(五)鄉村人才振興需要

鄉村人才振興是一種社會性變革,通過改造傳統的農民階層,培育新型農民來實現農村生產力的解放和生產關系的改善,達到完善社會治理體系和推動鄉村社會進步的目標[6]。鄉村人才振興需要各級政府、各個社會主體用系統性的思維推進鄉村人才工作。鄉村人才的基礎較弱,面臨的諸多問題還需要政策支持,統籌人才的引進和產業發展、實現人才要素的多元供給,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的合理聚集,將更多類別的人才納入政策支持范圍。在政策支持、發展空間、資源供給等方面給予鄉村人才發展“紅利”,提高人才供給效能。運用新思想新觀念,建立更具時代性的人才政策和人才開發建設的新舉措,圍繞經濟發展與人的自身發展需要,提供應對性的策略,推動農村人才的數量與質量符合農村發展需求。

二、現實困境

(一)人力資源供給不足

鄉村人才存在數量不足、質量不優、結構不合理等現實問題,城鄉人才資源在數量和質量上的巨大差異導致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城市發展速度加快對人才的需求呈現遞增趨勢,加之農村的發展環境不利于人們的發展需求,在基礎設施、教育水平、醫療水平、經濟收入等方面都與城市有較大差距。因此,城市吸引了大量農村青壯年進城謀求發展機遇,大批人員進城務工或升學就業,導致農村現有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難以滿足發展所需。農村剩余勞動力年齡結構不合理,數量不夠,缺乏管理型、技術型和創新型人才,影響產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效率。

(二)人力資源“回流難”和“留不住”

鄉村缺乏發展機遇、資源和平臺,人力資源會更傾向于留在發展機遇、經濟收入和生活空間都更好的城市。加上個體價值取向的影響,以及自我判斷的人力資本能力與鄉村發展所需之間存在的差距,他們所具備的文化價值取向促使他們對投身于鄉村發展、反哺家鄉、落葉歸根的意愿產生影響。農村地區的資源要素不盡相同,發展空間存在差異,影響制度體系和配套設施的落實程度,不利于返鄉人員的生活便利,對于已經引進人才的后續創業保障不足,阻礙人力資本增值目標的實現。

(三)人力資源存在知識文化沖突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持續升級,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漸演變成了集約型產業,產業結構變化顯著。但是一些農村人口文化程度較低、工作閱歷不足,不具備掌握復雜勞動的能力,在就業上有局限性,從事行業的門檻較低,存在較強的可替代性。在農民工這一群體表現的比較明顯,在回流鄉村之后,存在如何融入和立足的困難。另外,城鄉居民之間存在明顯的文化分界,由于固有的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以及城鄉之間在教育上的差距,導致城市與農村在文化上會存在碰撞與矛盾,人力資本返回鄉村會遇到村規民約、傳統習俗等難題,可能在產業發展、治理方式、思想價值上會進一步凸顯,表現為返鄉人員參與鄉村發展中的不適應和產生摩擦。

三、路徑選擇

(一)人力資源開發現實特征

1.具有時代性。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并不是固定模式與方式,而是需要順應時代進步思想,具有時代性的開發模式,根據社會發展情況的不同和鄉村建設的現實需求來進行開發。通過成立專門機構來統籌資源要素和加強制度供給,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制度改革,進而破除人力資本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尤其重要,要求政策制定者審時度勢,深入調查,綜合運用先進知識和科學思想為鄉村人才建設提供有意義、有價值的政策指導與建議,促進各類人才返鄉下鄉,將人力資本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具有動能性。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動能,用科技進步和高水平人才替代一些資源投入、環境成本和經濟利益,實現可持續發展。著力吸引城市的人才、資金、技術等要素流向鄉村,以保障人力資本的供給。各級政府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把鄉村振興擺在工作的突出位置,針對鄉村人才振興如何實現的問題,進行農村人力資源最大限度、最深層次地開發,通過人才輸出、引進、培育、保障等方面的模式改進,促進農村地區的人才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的效率,給予相應的保障和激勵機制,提升人才的積極性。

3.具有綜合性。在思維觀念上,要運用系統思維進行農村人力資源的開發,在考慮人力資本成本投入的基礎上,要關注其溢出效應,避免資源浪費。既要關注高精尖人才,也要重視本土農業人才的挖掘,必須結合當地實際,對各類人才的培養、配備、管理、使用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提高人力資本的開發效益。要優化基層政府和鄉村組織的干部隊伍,加強高素質農民的培育和農村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7],發揮科技人才支撐作用,鼓勵社會各界投身鄉村建設。

(二)人力資源開發模式探析

人才輸出模式是指在鄉村振興的初級階段,經濟較為落后的農村地區的市場主體自主選擇的結果,大批人員進城務工或在城市升學就業,人才回流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人才引進是指在經濟較為發達的農村地區,具有比較優越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作為引進人才和留住人才的基礎,能夠為人才提供較高的薪資水平、配套的產業建設和教育醫療保障。人才培養模式是指通過對生產要素的市場化手段配置,實現人才的就地培養和轉化,解決公共服務和基礎配套政策的城鄉之間不平等問題,完善就業、創業的配套政策,轉變觀念、提升技術,實現人才培養與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人才的真正獲得必須堅持自主培養與人才引進相結合的策略,各種人才開發模式各有優勢和不足[8]。根據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綜合運用各種模式,多渠道開發人才,運用人才循環開發模式,實現人才的引進、輸出與培養之間的結合與轉化,最終實現高效的人才開發模式,多方聚才,引進各界精英人才投身農村發展事業;就地取材,培養造就農村本土精英人才;任用賢才,提高農村現代化治理效果。

(三)人力資源開發政策建議

1.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政策體系。首先,制定長遠的、系統的戰略謀劃和階段性、任務型的指標規劃。中央制定宏觀政策,地方制定支持政策,加之立法手段保障政策的有效實施。其次,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青年人返回鄉村。加大對青年人就業創業支持力度,給予相關獎勵與激勵,吸引科技人員、農業院校學生到農村創業,并且開展相應的職業技能培訓,為返鄉青年的發展提供政策、資金、技術、平臺。最后,要加強吸引人力資本回流的政策宣傳,設立相應的組織機構和支援中心,提供信息咨詢、技術指導和教育培訓一站式服務平臺。

2.營造發展環境,擴大發展空間。立足資源稟賦和現有發展要素,打造農村三產融合的發展環境,塑造新產業和新業態,拓展就業空間的同時也能夠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源流入農村。促進產業發展與人力資本開發、專業人才引進之間的聯系,對接具有人才聚集優勢的特色項目。在融資、財稅、法治等方面給予政策優惠和自主空間,提高信息共享、資源配置、政策咨詢、產業指導等方面的效率。

3.保證基本收入,增加發展報酬。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增加農村人力資本的回報效益和報酬水平,對優秀人才進行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以體現知識技能價值和社會示范效應。除保障基本的生存性報酬外,可以發放適當的生活補貼、安家費用、住房補貼、隨遷子女的入學優惠等。發放人力資本的發展性報酬,為他們在自主創業、教育培訓上給予政策優待和經費支持,以增加人力資本留在農村的意愿。建立干事平臺,在人力資源回到鄉村以后,需要干事創業的平臺,方能發揮他們自身的優勢和功能,在農業生產經營中發揮動態作用。

4.開展教育培訓,提高知識技能。素質技能的培訓要緊扣知識短板與現實需求,著重鄉村建設所需的農業知識、產業管理、就業創業等內容教學,致力于提高實踐水平。加強與涉農院校之間的合作,開展長期的人才、產業互動合作,培養愛農村、愛農業的專業型人才。地方政府結合實際情況,強化知識技能培訓,以校企辦學、村企對接、產學研結合等多種方式,為本地各類企業提供服務。扎實推進鄉村數字人才培養,深化鄉村信息惠農服務,實現我國數字鄉村高質量發展[9]。

5.強化住房保障,美化人居環境。建設鄉村人才住房,創辦鄉村人才社區,以此聚智引才,緩解回流人才住房難題,構建回流定居家庭住房保障體系,盤活閑置房產和空閑土地,為返鄉就業創業人員提供生產和辦公場地。給予住房租賃補貼和購房補貼。根據鄉村自然特色和傳統民俗,美化鄉村環境和設施,解決“臟、亂、差”問題,為人才提供自然和諧美麗的生活與生產環境,打造鄉村人才振興與公共服務之間的聯動平臺與空間,優化人才的管理辦法,提升農村的公共服務質量[10],提高人才的穩定性與內化性。

猜你喜歡
人力資源人才農村
農村積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人才云
“煤超瘋”不消停 今冬農村取暖怎么辦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爭奪戰”
寶雞:松綁人力資源
試論人力資源會計
尋找人力資源開發新路
人力資源服務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