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混合慣例”:好萊塢科幻片與恐怖片的類型雜糅

2024-05-07 23:12
關鍵詞:弗蘭肯科幻片斯坦

章 雄

(上海理工大學 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上海 200093;華東師范大學 傳播學院,上海 200241)

美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大衛·波德維爾、克里斯汀·湯普森等人認為:“到了21世紀初期,科幻和恐怖片的混合類型成為慣例”。[1]382實際上回顧好萊塢科幻片的發展史,我們會發現,科幻片和恐怖片的“混合慣例”一直存在,并沒有受到時間的限制。無論是電影混沌不分的類型前史階段,還是類型電影逐漸成熟的創建階段,抑或者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雙軌前進階段,科幻片在其發展定型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大量能夠激發人們恐懼情緒的具體元素(諸如人、事、物、音樂音響等等)。眾多理論研究者都注意到了這種現象,加拿大科幻文學理論家達科·蘇恩文認為:“大多數科幻電影其實是恐怖片”,[2]美國電影理論家約翰·貝爾頓說:“科幻電影和恐怖電影這兩種類型經常會交織在一起”,[3]247中國電影學者張東林認為:“科幻片在其定型過程中與恐怖片結下……不解之緣”。本文在闡明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發展概況的基礎上,分析二者類型雜糅的本質、特征與原因。

一、類型前史: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的濫觴

1895年,盧米埃爾兄弟拍攝制作了世界上最早具有科幻色彩的電影短片《機器肉店》,[5]10-11但他們并沒有制作過具有恐怖色彩的電影。世界上最早的恐怖片可能是法國人喬治·梅里愛1897年拍攝制作的《魔鬼的莊園》,之后他也制作了一些具有科幻色彩的短片,如,1897年的《美國外科醫生》和《倫琴的光線》。因此,科幻片與恐怖片在發展的時間線上擁有大致相同的節點。不過早期科幻片與恐怖片是兩條平行的直線,并沒有交集,科幻電影對科學的表現還是比較樂觀的。比如,梅里愛1902年拍攝的《月球旅行記》和1907年拍攝的《海底兩萬里》都表現了不少跟科學技術相關的內容,但看不到恐怖元素的絲毫身影。

這種“井水不犯河水”的平行狀況未能持續多久,1910年,美國導演J.塞爾·道利(J.Searle Dawley)根據同名小說《弗蘭肯斯坦》——它是世界首部科幻小說,由英國著名小說家瑪麗·雪萊1818年創作,又名《科學怪人》,它為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提供了人物角色、故事情節、思想內涵等方面的參考原點——改編的默片版《弗蘭肯斯坦》就率先打破了這一狀況。他將“科幻小說之母”英國作家瑪麗·雪萊筆下的“科學怪人”形象首次搬上銀幕,表現了身為科學家的主人公弗蘭肯斯坦遭到自己創造的生命的反噬,電影中“科學怪人”本身以及他的失控都是令人恐懼的內容。這部十幾分鐘的科幻短片首次賦予科學技術充滿危險、邪惡的恐怖意味,成為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慣例”的開端,也奠定了科幻恐懼的基礎——關于科學技術的恐懼成為科幻片經久不衰的主題,傳遞出科技批判的思想。這種情況的出現與人們對科學看法的轉變緊密相關,“當現代人發現科學和知識的普遍有效性和目的性只是一種妄念,因果律并不能到達事物的至深本質,科學樂觀主義便走到了盡頭,反傳統的人文主義哲學思潮應運而生?!盵6]從此科幻片對恐怖元素的使用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瘋狂科學家、禁忌實驗、科技失控、人造生命等主題為后世科幻片營造恐怖氛圍提供了良好開端。

時至今日,“弗蘭肯斯坦”已經成為科幻藝術異常重要的恐怖母題,而默片版本的誕生更是直接填補了科幻恐懼在電影領域的空白,開啟了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慣例”的先河?!陡ヌm肯斯坦》對好萊塢科幻片與恐怖片交叉混合的重要性,某種程度上是我們怎么強調都不為過的,我們甚至可以套用馬克思的話:“一個幽靈,一個弗蘭肯斯坦的幽靈,在好萊塢游蕩?!蔽飨木驼J為瑪麗·雪萊最重要的“遺產”在于無論多少年過去,“弗蘭肯斯坦的幽靈依然還會在那些無人知曉的黑暗街頭徘徊?!盵7]好萊塢科幻片對恐怖元素的運用都是在此基礎上演化而來,對后世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具有重要影響。在法國導演阿貝爾·岡斯1914年拍攝的《蒂貝博士的瘋癲》和德國導演弗里茨·朗1925—1926年制作的科幻巨制《大都會》中,都能找到“弗蘭肯斯坦”的身影。兩部科幻片中的科學家都是具有危害性的“科學狂人”,最終結局也都是被自身的發明創造所毀滅,蒂貝博士發瘋,而路特旺則墜樓身亡。這就如同布萊恩·斯塔布萊福特認為“弗蘭肯斯坦模式總是講述一件難以駕馭的不幸人工產物帶來制作者的毀滅”。[8]

這一時期,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并沒有產生多大的影響力。因為此時科幻片的未來并不是很明朗,其類型特征也沒有相對固定下來。甚至在1926年之前,壓根就沒有“科幻片”這個概念??苹闷m然在法國誕生,但這一稱呼卻是美國人發明的。1926年,盧森堡裔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本專業科幻小說雜志《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他在雜志的第一期上將儒勒·凡爾納、喬治·威爾斯和愛倫·坡等人的相關小說命名為“科學故事”(“Scientifiction”),1929年改稱“科學幻想”:(“Science Fiction”,縮寫為“SF”),最初指的“是迷人的浪漫故事和科學事實以及預言幻想”的相互結合。[8]16,88從此以后,關于“科學幻想”的藝術作品就有了正式稱呼。而“科幻片”就是后人追溯的稱呼,是人們根據“科學幻想”的小說分類賦予某些電影統一的類型歸屬。但“科學幻想”這個詞何時進入電影界目前無法考證,關于科幻恐怖混合影響力的爆發,還有待科幻片類型創建的進一步推動。也正是在這種創建和推動的過程中,二者混合的本質逐漸明晰起來。

二、類型創建:科幻片和恐怖片混合的本質

當電影剛剛誕生的時候,歐洲人并沒有明確的分類觀念,無論是紀錄片、動畫片、劇情片等電影類型,還是科幻片、恐怖片、喜劇片等類型電影。而美國人則咬定市場需求,將大眾的觀影口味放在首要地位,通過模式化和重復化的流暢敘事吸引觀眾,從而在一戰后完善了以喜劇片、西部片、音樂歌舞片等為標志的類型電影體系。從此以后,“世界電影史的大部分都將圍繞各個民族工業與好萊塢主宰地位的競爭而展開?!盵9]76這背后是美國人專注于電影商業價值的開發,創建生命力強大的類型電影體系,而非歐洲人那樣醉心于賦予電影崇高的藝術地位。正是這一體系的創建,為好萊塢電影工業的不斷發展乃至稱霸世界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和物質基礎。從1930年代開始,好萊塢在這場人為建構的類型狂潮中,將科幻片推向全世界,并在《弗蘭肯斯坦》的基礎上繼續探索科幻片與恐怖片之間的交叉與混合。

(一)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的成長時代

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0世紀30年代,全世界都在經濟危機的破壞下瑟瑟發動,美國人更是在“大蕭條”的泥沼中艱難自救,但這種情形對科幻片和恐怖片的混合卻并不是壞事。好萊塢電影公司為了吸引大眾走進電影院,發明了“雙片連映”制度:“花一部電影的錢看兩部電影”,一部是制作精良的“A級片”,另一部是制作粗糙的低成本“B級片”。[10]這種“雙片聯映”制度為科幻片和恐怖片的混合提供了極大便利,因為B級片以大量的恐怖片為主,而科幻片就是披著恐怖片的類型外衣發展起來,是在與恐怖片的交叉混合中被后人追認的。二者的混合可以對應經濟危機中大眾不知道明天將會如何的恐慌心理和焦慮情緒。[11]21“在社會—經濟處于危機,個人又不能應對社會的現實時,”電影中的恐怖內容可以“幫助人們理解那些令人不悅的境況或不可理喻的事件?!盵12]科幻恐懼的影響力逐漸擴大,這一時期遂成為科幻片和恐怖片混合的成長時期。美國人對二者混合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好萊塢,故這種成長主要體現在好萊塢電影質量的提高上。

好萊塢電影人在弗蘭肯斯坦的基礎上,繼續深挖科幻片與恐怖片的交叉,其中影響最大的當屬詹姆斯·威爾導演的兩部弗蘭肯斯坦電影——1931年的《弗蘭肯斯坦》和1935年的續集《弗蘭肯斯坦的新娘》。1931年的《弗蘭肯斯坦》是所有相關電影中最經典的版本,卡羅爾·瑪格麗特·戴維森和瑪麗·穆維-羅伯茨就說“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改編電影(指根據小說《弗蘭肯斯坦》改編——筆者注)是詹姆斯·威爾在1931年為環球影業拍攝的名為《弗蘭肯斯坦》的經典預售電影”,[13]影片講述了科學家創造的生命失去控制而危害人類的故事。它是美國人在探索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過程中拍攝的第一部科幻長片,在票房回報上遠超默片版本。這才有了環球影業公司繼續投資制作1935年的續集《弗蘭肯斯坦的新娘》,該片講述弗蘭肯斯坦博士被人威脅不得已給科學怪人制造配偶,但造出來的怪物新娘卻又引發大規模破壞的故事。得益于電影技術的發展,兩部影片都有大量吸引觀眾的科學實驗奇觀,也更為完善的表現了科技失控帶來的恐怖后果,從而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它們在借助恐怖氛圍引發受眾對科學探索和實踐的反思上,比1910年版本做得更好。之后的《化身博士》(1931)、《隱身人》(1933)、《致命射線》(1933)等科幻片都講述了科學實驗的成果失控之后產生致命威脅的恐怖故事,延續著“弗蘭肯斯坦”的故事主題和敘事模式。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來看,20世紀30年代的上述科幻片也擁有非常強烈的恐怖感。羅伯特·考爾克就將1931年版的《弗蘭肯斯坦》放在恐怖片的框架下,他認為科幻電影的類型慣例中植入了很多其他元素,其中就產生了一種復雜的類型混合物:科幻與恐怖片。[14]我國也有人說“三十年代的美國科幻片……是擁有某些科幻元素的恐怖片、懸念片或者怪獸片?!盵5]25這主要是因為大批德國表現主義電影藝術家受到好萊塢的重視,表現主義的制作方式對好萊塢恐怖電影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加上類型電影體制的成熟使得好萊塢擁有了嘗試其他類型片的資本和意愿,以環球影業為代表的好萊塢電影公司通過夸張偏執的表現主義手法營造恐怖氛圍,從而表達人們對科學技術的不信任感和焦慮感。由此,20世紀30年代的經典恐怖片才可以被追溯成科幻片。

整體而言,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科幻片在好萊塢的類型電影生產中并不占據顯赫位置,尤其1940年代受二戰影響,好萊塢科幻片基本沒有多大發展。據統計,“1930—1950年之間只生產了不到12部科幻故事影片”。[3]263因此,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并沒有爆發出我們想象中的強大力量。只不過世界其他國家也沒有創作出有影響力的科幻佳作,反而是為數不多的幾部混合式好萊塢科幻片開始擁有全球影響力,像詹姆斯·威爾導演的《弗蘭肯斯坦》(1931)就在全球多地發行,收獲不菲的票房。這一時期成為好萊塢科幻片走向全球的開始,也是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的成長時代。

(二)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的繁榮時代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好萊塢科幻片與恐怖片之間的交叉混合開始進入繁榮時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科幻片與恐怖片的交叉混合突破“弗蘭肯斯坦模式”,呈現出更加豐富多彩的表現主題。好萊塢制作了一大批使用恐怖元素的科幻片,以外星人降臨地球、星際探索、科技副作用等題材為主。比如《火星侵略者》(1953)、《孤島世界》(1955)等科幻片中關于外星生物的恐懼,《禁忌星球》(1956)中的異域危險,《深水怪獸》(1953)和《巨蟻!》(1954)中的核恐懼與變異恐懼,《變蠅人》(1958)中的恐怖科學災難等等。這些科幻片主要是1950年代拍攝,1960年代的科幻片數量較少。但它們在表現與恐怖片的交叉混合時,已經不再只是單純使用科技失控的“弗蘭肯斯坦模式”,豐富多彩的其他內容同樣可以用來營造恐怖氛圍,從而引發人們對科技發展的焦慮。

二是出現了一些擅長營造科幻恐怖氛圍的知名導演,比如杰克·阿諾德,喜好借助特技來營造恐怖氛圍。他的《來自宇宙的危險》(1953)、《塔蘭圖拉毒蛛》(1955)、《變小的人》(1957)等科幻片都已經成為表現科幻恐懼的經典電影,主要涉及外星人、變異動物和科技副作用等恐怖主題。而庫布里克更是科幻史上無法繞開的重量級導演,他的《2001:太空漫游》(1968)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太空科幻巨制。影片深入探討了人類起源及其與科技的關系,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世界科幻片的標桿。這部科幻片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也非常經典,比如計算機“哈爾—9000”殺死冬眠中的宇航員時,配合著有節奏的滴答聲,將計算機的冷血機械展露無疑,給人以強烈的懸疑和驚悚感。

三是幻片與恐怖片混合的影響開始向好萊塢科以外的地區延伸。二戰后,深受美國影響的西歐、日本等地區和國家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制作的科幻片,也開始在恐怖氛圍的營造上不遺余力,集中在核能恐懼、外形恐懼和末世恐懼上面。像日本導演本多豬四郎的《哥斯拉》(1954)講述受到核輻射污染的史前恐龍毀滅東京的恐怖故事、英國導演萊斯利·諾曼的《未知的X》(1956)講述原子試驗喚醒地底團塊狀怪獸的故事、英國導演沃爾夫·里拉的《罪惡的村莊》(1960)講述外星后裔造成人類恐慌的故事、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的《阿爾法城》(1965)則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被計算機嚴密監控的未來城市等等。上述科幻片雖然影響力始終無法與好萊塢科幻片相比,但在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史中也能夠占有一席之地,不但表現主題多樣,服裝、化妝、道具和表演等等也能夠引起受眾的恐懼。

從這一時期開始,科幻片逐漸定型,在觀眾、制片商、評論者之間得到更廣泛的認可,[15]出現了不少帶有恐元素的科幻片佳作,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成為科幻片與恐怖片交叉混合的繁榮時代。這種繁榮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好萊塢對青少年觀眾的爭奪?!霸u論家吉爾伯特·謝爾茲在1950年發現‘真正買票的觀眾是由更年輕的人所組成的……電影是依賴于10歲到19歲的孩子們而生存的’”,[16]好萊塢因此制作了眾多在科技奇觀中加入大量恐怖元素的科幻電影,

促進科幻片與恐怖片的雜糅。同時這種繁榮也跟當時的冷戰對峙局面息息相關,反映了1950年代的社會焦慮和恐慌、兩大陣營的矛盾和沖突等社會現實,“許多電影采取了更陰暗的視角,而隨著電影的展開,我們也逐漸看到自己對現實的恐懼和不安?!盵17]但科幻片依舊沒有成為好萊塢的主流類型電影,即使是《2001:太空漫游》這樣的標桿也沒有實現科幻片地位上的轉變,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需要成熟時代的繼續推動。

(三)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的成熟時代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科幻片逐漸成為好萊塢最賣座的類型電影。像《星球大戰》(1977)系列就是美國電影史上最賺錢的系列電影,前后拍攝了11部,并將一直持續下去,已經形成獨特的“星戰文化”。與此同時,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日趨成熟,如《致命的宇宙病毒》(1971)、《最后一個人》(1971)、《宇宙靜悄悄》(1971)、《索拉里斯》(前蘇聯,1972)、《西部世界》(1973)、《暗淡的星》(1974)、《天上掉下來的人》(英國,1975)、《異形》(1979)等電影就將科技奇觀和恐怖元素較為完善的結合起來,從而表達對科技發展未來的焦慮。美國科幻和恐怖電影學院甚至在1972年成立了專門表彰科幻片和恐怖片年度佳作的獎項——土星獎,無疑更是進一步表明科幻片和恐怖片的興盛已經到了評論界必須正視的地步。某種程度上表彰科幻片和恐怖片佳作的電影獎項是同一個獎項,或可說明二者的混合已經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可。

尤為重要的是,這一階段還出現了兩位非常擅長混合科幻片和恐怖片的導演:約翰·卡朋特和雷德利·斯科特。在處女作《暗淡的星》中,約翰·卡朋特就已經向觀眾展示了他作為科幻恐怖大師的導演功力,那種遙遠太空中的孤寂感、無聊感和絕望感都令觀眾感到窒息,之后的《怪形》(1982)、《極度空間》(1988)、《火星幽靈》(2001)也都是科幻恐怖的經典之作。而雷德利·斯科特的《異形》更是獲得了超高口碑,并發展成一個完整的系列。這部電影既有殘忍嗜殺的外星生物,也有冷血無情的機器人,更有幽閉恐慌的太空飛船,還有漠視人命的公司高層,從而成為表現科幻恐懼的殿堂級作品,標志著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進入成熟階段。它的影響甚至上升到開啟“科幻電影史新紀元”的高度,“利用極端環境,深刻展示人性”,成為科幻恐懼發展的“里程碑”。[18]

從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這長達50年的時間里,科幻片作為類型電影的自身特征逐漸確立,通常都會呈現大量的科技奇觀,背后反映了人們對科技發展未來的生存焦慮。這一時期,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是在“弗蘭肯斯坦模式”的基礎上尋求突破,擴展科技奇觀對敘事的推動,更加豐富多彩的表現人們對生存現狀的恐懼心理和焦慮情緒。人們對科學技術始終抱著一種矛盾的復雜態度,既認同科學技術推動生活便利的積極作用,又對科學技術的負面影響充滿警惕和懷疑,并且這種警惕和懷疑在科幻片中還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二者的混合本質上是在講述人類對科學技術影響自身存在的焦慮問題。

三、雙軌制發展:大制作與小成本的互補

從1980年代開始,好萊塢以大手筆制作的科幻片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一騎絕塵,諸如《銀翼殺手》(1982)、《星際迷航4》(1986)、《回到未來2》(1989)等電影的制作成本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超過了2000萬美元。但“電影文化中一直存在著一種類似于協同作用的關系,從早期電影與雜耍表演的聯系,一直到后來它與舞臺劇、通俗小說、短篇故事、廣播和電視的關系”,[19]大制作與小成本的良性互動是電影業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苹闷膊焕?并不是所有科幻片都是大手筆制作,甚至“許多科幻大片的前身都是小成本科幻片”。[5]106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科幻片就處于大制作與小成本協同互補的雙軌制發展中。其中小成本科幻片的恐怖氛圍更直接、更濃厚,比如約翰·卡朋特的《怪形》(1982),就是關于外星人入侵的小成本科幻恐怖片。

實際上整個80年代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主要表現的首先就是這種非人類角色的入侵所帶來的恐怖氣氛,像《終結者》(1985)、《鐵血戰士》(1987)、《深淵》(1989)等小成本佳作都是如此。來自未來的機器人、外太空的殖民戰士、海洋深處的沉睡怪物等入侵者,都是在科技奇觀主導的冒險故事中借助恐怖元素喚起人們對未來生存的焦慮。此外,講述科學失控導致恐怖后果的低成本科幻片依舊是80年代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的表現重點,如《變蠅人1》(1986)和續集《變蠅人2》(1989)在恐怖氣氛的營造上都比較到位。同一時期中國也制作了不少科幻片與恐怖片混合的作品,如《珊瑚島上的死光》(1980)、《合成人》(1988)、《兇宅美人頭》(1989)等。雖然受限于電影工業整體實力的弱小,這些國產電影的影響非常微弱,但它們的科幻色彩和恐怖氛圍卻比較濃厚,表現了科學災難所導致的恐怖故事。

隨著制作技術的不斷進步,無論大制作,還是小成本,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都表現的更加逼真。比如大制作科幻片方面,《終結者2》(1990)就在前作基礎上繼續表現機器人追殺人類的恐怖故事;《侏羅紀公園》中的龐大恐龍可以直接激發觀眾的緊張情緒和害怕心理;《黑客帝國》對世界真實的探討以及人類成為電腦母體世界能量來源的設定都有一種令人細思極恐的憂慮,它們對人類“生存焦慮”的表達都發人深省。而小成本科幻片同樣營造了眾多恐怖畫面,比如《異種》(1995)中全新人種強烈的繁殖欲望和恐怖體型、《異次元殺陣》(1997)中密閉怪誕的高科技立方體空間、《感官游戲》(1999)中危機重重的虛擬世界等等都令人恐慌,表明了人類對科學技術及其關聯物的深深恐懼和擔憂。

新世紀以來,大制作的超級英雄電影占據科幻銀幕的主要空間,如《蜘蛛俠》(2002)、《鋼鐵俠》(2008)、《復仇者聯盟》(2012)、《正義聯盟》(2017)等等。它們沒有多少恐怖元素可言,也就談不上恐懼后的有所思考。而小成本科幻片在與恐怖片的交叉混合上依舊可圈可點,為我們貢獻了不少佳作。比如《生化危機》(2002)、《驚變28周》(2007)、《人獸雜交》(2009)、《普羅米修斯》(2012)、《湮滅》(2018)等科幻片,無理論是在畫面布景、角色設計、演員表演等制作方面,還是在科技失控、病毒肆虐、人造怪物、外星探險和入侵等故事主題方面,都充滿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意味。

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科幻片在大制作與小成本的互動中不斷向前發展,其與恐怖片的混合也在電影行業的蓬勃發展中延續著“弗蘭肯斯坦”的故事模式。諸如核污染、機器人、克隆人、器官移植、基因編輯、生化危機、跨物種雜交等主題給人類造成的恐懼感,無不來源于科學技術失控帶來的毀滅性后果,這些實際上都可以算作是弗蘭肯斯坦式模式的延續與擴展。但這種模式在新世紀超級英雄式的商業大片浪潮中有逐漸孱弱的趨勢。

綜上所述,在10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好萊塢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慣例”是一直存在的,也就是說恐怖元素的身影不是21世紀才出現的??苹闷辛钊烁械娇謶值脑貒@著科學技術及其關聯物發揮作用,它與恐怖片雜糅混合的結合點在于科學技術對人類生存的影響上。在這種混合模式中,科幻片通過大量的科技奇觀表現科學災難中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探討關于人類生存的焦慮、矛盾與極限。這樣既能夠營造恐怖氛圍,也能夠警醒人們需要注意科學技術的發展、應用等諸多問題。

四、好萊塢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雜糅現象的多種影響因素

好萊塢科幻片與恐怖片的混合雜糅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客觀事實,大量恐怖元素在科幻片中“橫沖直撞”也是一個可以明確體驗到的發展現狀,恐怖元素的運用及其闡釋已經成為考察科幻片影像生產、內容傳播以及觀眾接受等方面的重要維度。

首先,藝術交流是直接原因??苹闷鳛橐环N類型電影,它的發展從一開始就離不開文學作品的滋養,大量科幻片改編自科幻小說,甚至可以說科幻片就是科幻文學的一種衍生品??植涝氐某霈F離不開科幻小說《弗蘭肯斯坦》中創造生命的主題設定,1910年的默片更是將“非人”角色的科幻恐懼直接具象化在銀幕上。在今天,“弗蘭肯斯坦”已經可以特指“通過科學創造,又反叛其創造者的事物”,[20]以至于我們看到科學技術就會情不自禁產生失控的擔憂,這是科幻恐懼從科幻小說中汲取素材的最明顯結果。此外,恐怖元素的出現還離不開德國表現主義的影響。表現主義起源于20世紀初西歐的繪畫領域,注重通過夸張扭曲的風格傳遞人物內心的恐懼,之后擴展到電影領域,波德維爾等人就認為“憤怒式的表演風格、濃妝和扭曲的場景”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營造恐怖氛圍的的經典手法。[1]389而保羅·萊尼、茂瑙、劉別謙等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導演在1920年代紛紛前往好萊塢,“表現主義風格的影響出現在1920年代末期和1930年代環球公司的恐怖片中”。[9]152早期科幻片通過怪異變形的化妝、表演和光影構圖來營造科幻片的恐怖氛圍,從而被歸入環球公司拍攝的恐怖片中。電影與小說、繪畫之間的交流,是好萊塢科幻片與恐怖片交叉混合的直接誘因。

其次,社會隱憂的表達需要是根本原因。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的負面作用越來越明顯,人們對科技的不安逐漸強烈。而科幻片的核心是表達人類的“生存焦慮”,這種焦慮的根本指向是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影響。[21]科幻片可以借助恐怖元素來更好地表達“對技術濫用的深切擔憂”,從而“成為一個了解思想的窗口”,[22]讓受眾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恐懼心理,諸如如人造人的倫理問題、機器人的反噬問題、變異怪獸的破壞等內容都使得科學創造美好生活的簡單幻想被打破,從而表現關于科技發展人類未來的生存憂慮。與此同時,“生存焦慮”也指向跟科學技術緊密相關的現實危機,大量科幻片通過恐怖元素表現了冷戰思維、核戰爭陰影、獨裁暴政、隱私監控、環境污染等現實內容。黑爾曼就說“當時和今天,科幻電影都是社會、政治和經濟局勢危機的地震儀?!盵12]5艾丹·鮑爾也說“科幻電影具有獨特的地位,可以揭示、批判和提供現代歐洲所遵循的道路的替代品?!盵23]這種現實生活中的危機在科學技術的加持下,對人類造成的毀滅性后果會更加到恐怖。好萊塢科幻片是有意識的運用恐怖元素來表達這種現實危機,也就愈發增強了人們內心深處對未來生活的焦慮感。從這個角度來說,社會隱憂的表達是好萊塢科幻片與恐怖片能夠混合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為如此,二者混合的電影依舊屬于科幻片的討論范疇。

最后,觀眾的觀影口味是關鍵原因??苹闷冀K是類型化的商業電影,觀眾的觀影口味對科幻片的發展至關重要??植涝乇旧砭褪悄軌虮怀浞窒M的內容,能夠滿足觀眾的觀影口味,“今天我們發現人類早期的恐懼簡直就是娛樂消遣的源泉”。[24]科幻片通過恐怖元素所表現的科學災難,都影響了人類的生活和人性本身,恐怖元素的使用可以完美契合科幻片的商業屬性。這種操作實際上是通過對類型的不斷創新,從而滿足受眾處于變化中的觀影需求,深受消費主義的影響,最終也收獲了不錯的商業效果?!昂萌R塢最低迷的日子里,似乎恐怖是必不可少的票房靈藥。幾年時間,幾乎所有賺回成本的影片,包括災難片、科幻片,都動用了恐怖片的形式元素?!盵25]正是觀眾有需求,才可以讓恐怖元素在科幻片中反復出現,科幻片與恐怖片的交叉混合才可以一直長盛不衰。

總之,恐怖元素的出現既順應了科幻片與其他藝術形式之間的交流,也考慮到了觀眾的心理期待和觀影需求,更照顧了自身的類型規律。因此,我們才會說科幻片與恐怖片之間的雜糅混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只是二者之間的混合雖然常見,但不是說所有的科幻片都含有恐怖元素??植涝刂皇强苹闷姸啾憩F元素的其中一種,也有很多科幻片一點恐懼感都沒有,它不是科幻片的必備元素??苹闷瑢茖W技術的態度本身就有正面樂觀的思考,不少科學災難的解決都需要人類自身努力結合其他的科學技術才行,此類科幻片不在本文研究范疇之內。只是因為恐懼是一種非常強烈的情緒,恐怖元素能夠非常直觀的引起大家的注意。因此,很多研究者和觀眾都注意到了科幻恐怖這種占據重要地位的現象。而科幻片中恐怖元素的存在原因的確是一個不甚明朗的問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所以我們才會對其加以分析和闡釋。我們不能將恐怖元素的地位無限拔高,這是我們需要特別注意的一點。我們對恐怖元素的分析,依然是在科幻片的框架之下進行的??植涝囟际呛涂茖W技術關聯在一起,除此以外的恐怖元素,比如鬼、無理由殺人等恐怖內容也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之內。對科幻恐懼來說,“生存焦慮”的表達更為重要,從而促使受眾對科學技術的使用保持警惕心態。

猜你喜歡
弗蘭肯科幻片斯坦
未來已至 科幻片中哪些武器成現實?
第25章 終極囑托
想拍科幻片?你加科學家微信了嗎
Chapter 25 The final wish 第25章 終極囑托
弗蘭肯斯坦與怪物的多重關系
安息吧,斯坦·李,漫畫因你而精彩
戈壁沙丘
游歷上弗蘭肯,美食、美酒、美景和佳音
美國科幻片厚重的歷史積淀
全球本土化視野下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