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文科背景下藝術設計課程思政的創想動能與價值引領

2024-05-08 09:35朱光良
遼寧絲綢 2024年1期
關鍵詞:文科藝術設計美育

朱光良

(西南科技大學,四川 綿陽 621000)

1 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與特征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經濟的全球化,致使不同學科之間相互交叉、融合,滲演出學科交叉與學科新興的現狀,表現出文科不斷向“新”的發展態勢。文科之“新”逐漸演化成系統性的新文科理念,強調文科教育的價值導向、注重人文精神的養成,表現出“立體多元”的學科跨界形象。因此,新文科建設中具有全面育人的價值取向,為“思政”元素融入創設了有效的銜接背景,也為課程思政的發酵提供了變革的溫床。課程思政從本質上而言指高校在專業課程建設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全過程地貫徹“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念。[1]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之下,高校課程思政與其共舞,呈現“伴隨式成長”的特征。一方面,新文科為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發散的動機,另一方面,課程思政也為新文科的建設鑄魂,展現有機統一的整體關系。這一現狀構成了新文科背景下課程思政傳播路徑、育人方式以及知識傳授體系的多元流變,為學科建設、知識創造以及課程創新供應了新的思緒與方法,使得高校文科教育內涵式發展迎來了新的生長動機。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新文科背景下思政元素的快速滲入為學科建設與課程升級帶來了新的契機,但同時也萌生出一系列教學挑戰,表現出不同以往的教學特征。其一是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意識與能力的供應斷層。其二是課程思政內容與學情現狀發生分離傾向。其三是課程思政建設趨于大眾化,特色不鮮明。

2 新文科背景下藝術設計課程思政的創想動能

2.1 思政元素的挖掘與融入

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在專業課程知識傳授的同時,應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這也就要求藝術設計專業課教師應當關注課程教學中的思想教育動能,努力探尋課程教學過程中的思想教育元素。在理論知識講授中,應對課程思政元素進行歸納整理,采用探究式教學法、比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行課程內容的設計、分析與講解。同時,還應善于挖掘教學內容與民族情懷、家國情懷、理想道德、職業素養之間相互纏繞的共性因子,探尋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課程之間共舞的協同育人模式,并在課程教學中以“節點化”的方式將思政元素與專業元素混合,從而借題發揮,降低學生對思政內容生搬硬套的抵觸心理,達到潤物細無聲般的效能。在設計實踐過程中,更應注意中國傳統文化、社會道德風尚與設計作品之間的相互交融。要引導學生了解具有正向價值觀念的設計作品,將作品解讀與人格解讀相統一,將審美感知與德育教育相統一,將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相統一,讓學生在領悟設計精髓的同時傳承優秀的文化品質與精神內涵,從而提升設計作品的品位,豐富作品呈現的內涵與價值。

2.2 學科交叉的創設與導引

在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科學技術與人文社科不斷交叉融合,產生出新的知識框架體系,并表現出跨內容、跨緯度、跨平臺的內在關聯效應。在此境遇下,藝術設計類課程在各學科相互糾纏的話語體系以及“文科之新”這一整體性思維模式下演化出具有交互性、協同性、生態重構的范式回應效能。面對創新語境,課程思政的融入本身就帶有異于藝術設計課程內容的思政教育話語,它既是學科話語體系的一部分,又是學科話語創新的來源。因此,在新文科重建藝術設計教學體系的過程中,以知識融合作為思政內容插入與編排的實現路徑是藝術設計課程重塑價值貌相與情感圖式的良好契機。這也就要求教師需要在課程效果與理論輸送方面進行育人導引,其顯著方式則是在課程內容的傳授上引入信息互動的交流意識。面對新知識,學生群體往往表現出“路徑依賴”的被動學習方式,專業課教師應打破單向輸出的尷尬局面,使互動教學成為情感與知識時空聯結的必要環節。同時,專業課教師應該考慮將思政元素作為藝術設計課程理論創新的立腳點,在兼顧藝術性、科學性的同時注入價值屬性,在課堂互動與實踐活動的多重牽引下使其成為影響課程新樣貌的變革因子。

2.3 媒介變革的介入與貼合

藝術設計專業顯著的特性使其與互聯網的關系較為密切,其中動態廣告設計、微視頻設計、交互設計等課程更是以互聯網及其相關載體為設計對象,具有較高的關聯性。在新文科提倡創新發展的概念之下,大數據、數字化媒介的引入更是加速了這一混合式教學的變革,為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的探索賦予了新的動機。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首先應該站在受眾視角,分析藝術設計專業學生較為獨特的思想動態與精神面貌,深刻感受知識接收群體對外部數字技術的反饋力度,了解學生群體在線下課堂與線上學習之間相互迂回的狀態以及呈現出的不同表現特征,進而深諳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其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更應密切跟蹤數字媒介的生長態勢,了解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教學技術,體驗數字賦能下教與學、學與思的多元場域特征,主動適應新的教學特點并思考課程思政元素在新媒介下的沿襲途徑與傳播效力,健全藝術設計專業與課程思政內容多機制、個性化的糅合表達路徑。如在線下課程中,專業課教師可運用學習通等互動教學軟件提前設置具有專業價值與思政導向的問題場景,與學生進行課堂聯動。同時運用MOOC、SPOC 等線上平臺完成教學案例與課程內容的線上搭建,構建數字化教育資源與線下教學模式的全方位滲透,增強課程體驗的舒適度與趣味性,提升課程思政元素與專業知識傳授之間的契合度,進而回應網絡時代新文科建設的協同育人要求。

3 新文科背景下藝術設計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

3.1 美育與德育的多元構建

藝術設計專業是實施美育建設的重要途徑,在新文科背景之下,其美育效能更加多元,在教學動機、授課手段、課程內容、課堂表現等方面均呈現出新的切入口,同時也豐富了從美育走向德育的思想政治價值動能。面對這一創新語境,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也面臨著從拆解走向重建的新態勢。一方面,迎面撲來的新技術、交叉知識為設計意圖打開了前所未有的物化基礎,促使模塊化的知識內容相互滲變,創建出新的審美秩序。另一方面,美育與德育的相互轉化機能更加復雜,美與善的融合生發出更多干擾點,對協同育人的建設模式提出更多的新的挑戰。因此,在新文科背景下,藝術設計專業教師不僅要關注知識交叉融合下異類學科之間產生的沖撞風險,還要從其中找尋能夠激發美育內容的創新元素,以新的視角審視“以美化人”的契機,從而化解矛盾,激發美育潛力。除此之外,美育與德育的相互轉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牽引。就設計者而言,其自身的文化素養和道德品質能夠直接體現并轉化到設計過程和物化結果之中。這就意味著多元學科沖擊以及多媒介干擾的藝術設計專業表現出了更加開放、自由的意識表達形態,而對其進行精神引導和建設,避免陷入利益化、商業化的陷阱則顯得尤為重要。

3.2 工匠精神的培育與再現

工匠精神是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新文科交叉視野的渲染下以及教學模式、學習方式多樣化的沖擊下,勢必會對傳統設計的匠人精神的凝練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甚至過度依賴的智能化工具已經成為反噬藝術設計專業工匠精神培育的巨大障礙。為化解這一現實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應當重新審視新環境下藝術設計教學內容的變革情況,根據現實境遇在課程設計中科學制定工匠精神的培養目標,將工匠意識潛移默化地根植于學生接收知識的各個環節,創建鏈條式、互督型、全局滲透的工匠育人模式。其次,在教學活動中更應關注藝術設計課程重要的實踐特性,將理論建設與項目內容相結合,實現穿插式教學模式。采用“1+1”或“1+2”的模式展開教學,即以一節理論課程搭配一節實踐課程或調研課程的形式來深化理論與實踐的依存關系。在實踐中感知“工匠精神”的內涵,同時再反饋于理論學習之中,使其更好地指導設計實踐。

4 結語

新文科建設背景下,將“新文科”的創新思維與“課程思政”的建設經驗進行有機結合,探究新環境下學科育人過程中萌生的創造性條件與導引動能,并對藝術設計課程中美育走向德育的價值進行了重新審視,能夠為復雜科學視野下思政育人的創新實踐提供更多協同視角。

猜你喜歡
文科藝術設計美育
讓美育引領幸福生活
中國寶玉石(2020年4期)2020-09-23
《花月夜》
文科不懂理科的傷悲
求學·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豆文科作品
美育史料·1902年劉焜與“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孫文科
美育教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