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的發生危害及阻截防控措施

2024-05-08 11:27余慧陳磊杜然姚紅梅羅金燕
浙江農業科學 2024年2期
關鍵詞:曲葉寄主植物黃化

余慧,陳磊,杜然,姚紅梅,羅金燕

(上海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上海 201103)

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TomatoleafcurlNewDelhivirus,ToLCNDV)是一種對茄科、葫蘆科、豆科和錦葵科作物造成嚴重威脅的病毒,1995年首次在印度北部的番茄上發現[1]。隨后在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多個國家均有報道,對黃瓜、甜瓜、西瓜、葫蘆、絲瓜、苦瓜、冬瓜、筍瓜、辣椒和土豆等多種作物造成嚴重危害[2-5]。ToLCNDV發生蔓延速度快,寄主范圍廣,歐洲和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uropean and Mediterranean Plant Protection Organization,EPPO)于2017年將其列為檢疫病原體警戒名單。2010年,ToLCNDV首次在我國臺灣的甜瓜上報道發生[2]。ToLCNDV的傳入受到農業農村部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高度重視,于2023年3月23日在全國范圍內組織開展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專項調查工作。在查找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本文綜述了ToLCNDV的發生分布與危害、分子特征、寄主范圍與危害癥狀、傳播方式和復合侵染,并提出了相應的阻截防控建議,以期為我國植物檢疫部門開展該病毒的阻截防控提供參考。

1 發生分布與危害

1.1 發生分布

1995年,Padidam等[1]從印度新德里一個試驗田的番茄卷曲葉片中提取了總DNA,測定了印度番茄曲葉病毒的完整核苷酸序列,將ToLCV-India 病毒與其他雙生病毒的序列及生物學特征比較顯示,ToLCV-India是一種獨特的病毒。1998年在研究番茄雙生病毒的基因組時將印度番茄曲葉病毒(ToLCV-India)稱為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TomatoleafcurlNewDelhivirus,ToLCNDV)。隨后,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在巴基斯坦、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亞洲國家的多種植物上發生[6-8]。2012年之后,該病毒在伊朗和地中海盆地的中東地區發生[9],隨后迅速蔓延至歐洲。2015年后傳入突尼斯等非洲國家[10]。此外,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還在亞洲的馬來西亞、斯里蘭卡和孟加拉國,歐洲的西班牙、意大利、希臘、法國和愛沙尼亞以及非洲的塞舌爾和摩洛哥等國家均有發生危害的報道[11-19]。

1.2 危害

ToLCNDV是一種極具破壞性的病毒。在印度,該病毒對番茄造成毀滅性損失[11,20]。除番茄外,ToLCNDV還可危害多種作物,如ToLCNDV在丁迪古地區佛手瓜上的發病率為50.3%~100%,產量損失約69.9%[21];造成泰米爾納德邦地區佛手瓜產量損失高達60%以上[22];對馬鈴薯的侵染率可達100%,造成嚴重的產量損失[23];在茄子上的發病率約為60%~65%[24];該病毒也是絲瓜黃化花葉病的主要原因,造成的產量損失高達100%[25]。在歐洲ToLCNDV對葫蘆科作物造成嚴重威脅,據報道,西班牙超過20%的西葫蘆和甜瓜、意大利南部坎帕尼亞地區80%~100%的南瓜受到ToLCNDV的危害[26-28]。

2 分類與分子特征

新德里番茄曲葉病毒(TomatoleafcurlNewDelhivirus,ToLCNDV)屬雙生病毒科(Geminiviridae)菜豆金色花葉病毒屬(Begomovirus)。ToLCNDV是一種單鏈DNA(ssDNA)病毒,是由2.5~2.7 kb的兩個圓形ssDNA(DNA-A和DNA-B)組分組成的雙生病毒[1]。DNA-A的病毒粒子感知鏈編碼外殼蛋白和前外殼蛋白,而互補鏈編碼病毒復制和轉錄以及抑制宿主防御所需的蛋白質,DNA-A包括復制、基因表達控制和衣殼化所需的所有功能;DNA-B編碼的ORF與病毒在寄主植物細胞內和細胞間運動有關,DNA-B包括參與細胞內和細胞間病毒運動的基因。DNA-A組分能夠在寄主植物內自主復制,但是寄主植物的感染和癥狀發展需要DNA-A和DNA-B編碼的轉錄物,兩者在病毒系統傳播和癥狀表達中都至關重要[1,29]。

3 寄主與癥狀

3.1 寄主范圍

ToLCNDV最早在印度番茄上被發現,隨后,茄科和葫蘆科等多種植物作為ToLCNDV的寄主被報道。近年來在多種栽培作物、花卉、觀賞植物、雜草及野生植物中檢測到該病毒。

據報道,ToLCNDV可危害茄科、葫蘆科、豆科、錦葵科、番木瓜科、傘形科和菊科的多種栽培植物。已報道的ToLCNDV栽培寄主包括茄科的番茄、辣椒、煙草、茄子和馬鈴薯[11,30],葫蘆科的黃瓜、甜瓜、西瓜、瓠瓜、葫蘆[11]、絲瓜[31]、苦瓜[32]、西葫蘆[13]、冬瓜[33]、南瓜[34]和佛手瓜[35],番木瓜科的番木瓜[11],錦葵科的棉花、洋麻和秋葵[36],菊科的生菜,豆科的綠豆、大豆和蠶豆[11,37],傘形科的胡蘿卜和芹菜[11],大戟科的蓖麻[38]以及唇形科的羅勒[39]等。

ToLCNDV的寄主植物還包括一些花卉和觀賞植物。如菊科的菊花、大麗花和萬壽菊,爵床科的鳥尾花,夾竹桃科的長春花和白花牛角瓜,木犀科的毛茉莉,罌粟科的罌粟,大戟科的守宮木和茄科的夜來香等[40-42]。

ToLCNDV還可侵染一些雜草和野生植物。目前報道的ToLCNDV雜草和野生植物寄主有:藜屬、藿香、鱧腸、銀膠菊、苦苣菜、竹葉菜、田旋花、水牛瓜、瓠瓜、噴瓜、大戟、珠子草、齒果酸模、龍葵和曼陀羅等[20,43-45]。

3.2 危害癥狀

ToLCNDV感染寄主植物的典型癥狀包括葉片卷曲、葉脈增厚、皺褶、葉緣紫色、葉面積減少、節間縮短和嚴重發育遲緩等。寄主植物不同癥狀表現略有差異。據報道,ToLCNDV危害番茄主要引起葉片黃化斑駁、向上或向下卷曲皺縮、幼葉嚴重卷曲、葉脈腫脹、葉緣變紫、葉片變小、節間縮短、果皮粗糙、開裂,植株矮小嚴重發育不良[10,20];侵染馬鈴薯可造成葉片皺縮、卷葉和發育遲緩,并伴有明顯的花葉和斑駁[46];感染后的佛手瓜植株表現為葉片黃化花葉、卷曲皺縮,果實畸形[21];西葫蘆癥狀是黃化花葉、嚴重卷葉、幼葉葉脈膨大、節間縮短、果皮粗糙和果實小[14];胡蘿卜感染該病毒從葉緣開始出現黃化花葉癥狀,逐漸加重,直到整個葉片變黃,危害嚴重時葉片縮小并伴有輕度卷曲[47];ToLCNDV還可造成菊花葉片斑駁和向下卷葉,花數減少[42]。

4 傳播方式

4.1 煙粉虱自然傳播

粉虱是唯一已知的以循環持續方式傳播雙生病毒的媒介[48-49],ToLCNDV以煙粉虱通過循環持久的方式自然傳播[2]。煙粉虱感染病毒后,病毒在其體內不再繁殖,但會保持毒性,即使在暫時沒有寄主植物的情況下,該病毒仍可以維持,并在其整個生命周期中傳播病毒[50]。

4.2 機械摩擦傳播

ToLCNDV通過機械接種近距離傳播的特性已被多次證實。如:在印度引起馬鈴薯黃化花葉和畸形癥狀的 ToLCNDV 菌株的汁液通過機械傳播到煙草和馬鈴薯植株[46];Chang等[2]報道一種能引起臺灣甜瓜花葉、卷葉和皺縮的ToLCNDV菌株也能機械傳播到煙草和一些葫蘆科作物;Sayed等[51-53]通過試驗表明,引起印度絲瓜黃化花葉的ToLCNDV分離株可通過汁液傳播到冬瓜、絲瓜、黃瓜和本氏煙上,且汁液摩擦接種可顯著提高傳播率;2015年López等[53]通過實驗證明,ToLCNDV西班牙分離株很容易通過金剛砂摩擦接種傳播到甜瓜和黃瓜等黃瓜屬作物上;Ruiz等[54]報道了在實驗室條件下ToLCNDV寄主植物可通過機械接種感染該病毒。

4.3 帶毒種子傳播

盡管雙生病毒的種子傳播特性是一個反復出現的爭論[55-57],但ToLCNDV通過種子傳播的特性已經被多次證實。2018年在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佛手瓜中發現了ToLCNDV的種子傳播,首次報道了ToLCNDV的種子傳播性質[21];2020年在意大利的西葫蘆中也報道了ToLCNDV的種子傳播[58];Sivalingam等[47]發現染病果實的種子發育出的幼苗受ToLCNDV危害,再次證明了ToLCNDV的種子傳播性質。

5 與其他病毒復合侵染

菜豆金色花葉病毒屬病毒與其他病毒復合侵染現象較為普遍[59-60]。ToLCND作為菜豆金色花葉病毒屬病毒也存在與其他病毒復合侵染的現象,并在多種作物中發現該現象。如:在辣椒上發現ToLCNDV與拉合爾辣椒卷葉病(PepperleafcurlLahorevirus,PepLCLV)和辣椒卷葉病毒(Chilileafcurlvirus,ChLCV)相互作用,可誘導辣椒出現卷葉癥狀,且病毒DNA積累量更高[61-62]。在棉花上,Zaidi等[63]田間觀察到ToLCNDV與古吉拉特番茄曲葉病毒(TomatoleafcurlGujaratvirus,ToLCGuV)的混合侵染現象。Jyothsna等[4,64]通過實驗證明了ToLCNDV與ToLCGuV可混合侵染,且ToLCGuV的DNA-A可以反式復制ToLCNDV的DNA-B。Kumari等[65]發現,ToLCNDV與番茄蘭契卷葉病毒(TomatoleafcurlRanchivirus,ToLCRnV)存在混合侵染現象。Singh等[66]發現,ToLCNDV與巴豆黃脈花葉病毒(Crotonyellowveinmosaicvirus,CYVMV)復合侵染巴豆。Sharma等[67]在苦瓜中描述了ToLCNDV與小西葫蘆黃化花葉病毒(Zucchiniyellowmosaicvirus,ZYMV)的復合侵染現象。通常ToLCNDV與這些病毒的混合侵染大多是協同效應,即與這些病毒的混合感染會產生增強的癥狀[20]。

6 阻截防控建議

6.1 開展風險分析,加強風險管理

2017年,歐洲和地中海植物保護組織(EPPO)將ToLCNDV列為檢疫病原體警戒名單。ToLCNDV寄主廣泛,危害嚴重,傳播途徑多樣,傳播擴散風險高,一旦發生,可使用的防控措施有限。目前該病毒僅在我國臺灣有小面積報道發生。因此,建議植物檢疫機構組織開展該病毒的風險評估,明確其可能的傳入途徑、適生范圍、適生程度和危害情況等,并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提出相應的檢疫監管措施。

6.2 加強檢疫監管,防止疫情傳入擴散

ToLCNDV可通過種子種苗遠距離傳播,選用無毒種子種苗是防控ToLCNDV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對外應嚴格檢疫審批,嚴防該病毒的傳入。建議農業植物檢疫機構加強對來自疫情發生國家和地區引進種子的審批管理,嚴格開展隔離試種期間的疫情監測工作;海關加強對該病毒的檢測力度,發現疫情及時銷毀。對內應加強檢疫監管,嚴防其傳播擴散。建議農業植物檢疫機構加強對ToLCNDV寄主植物的檢疫監管,嚴格開展產地檢疫和調運檢疫,嚴防帶毒種子流入市場。加強疫情監測力度,發現疫情及時處理,避免ToLCNDV的傳播擴散和大面積爆發。

6.3 開展技術攻關,加強監測預警

ToLCNDV作為一種寄主廣泛、傳播途徑多樣和危害性強的新傳入病毒,國內缺乏對其生物學、發生危害特征、檢測、監測和防控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因此,建議有關部門加強技術攻關與儲備,建立該病毒的監測防控技術體系,以達到有效預警、及時發現、防止擴散和盡早根除的目的。

6.4 控制粉虱,降低自然傳播風險

ToLCNDV通過煙粉虱自然傳播,使用殺蟲劑、捕食性天敵、反光覆蓋膜和紫外線吸收片等物理屏障來控制粉虱[68],減少由粉虱造成的ToLCNDV的傳播,從而降低ToLCNDV的發生和危害。

6.5 加強田間管理,降低田間發病率

ToLCNDV通過摩擦接觸傳播,農事操作時注意隔離消毒,操作人員應佩戴一次性用品,操作工具及時消毒,防止摩擦接觸造成疫情的傳播擴散;通過合理的栽培措施,降低發病率,如早播、無作物期和無病毒移植等;加強田間管理,減少菌源,如及時清除染疫植物和田間雜草,減少菌源,降低田間發病率。

6.6 加強抗病育種,選育抗病品種

選用抗病品種是防控病毒病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已在部分葫蘆科作物和茄科作物上報道了ToLCNDV抗性品種和抗性基因。Islam等[25,69]篩選出了兩個抗ToLCNDV的絲瓜栽培品種,且每個品種都有一個控制ToLCNDV抗性的顯性基因;在甜瓜、南瓜和黃瓜等葫蘆科作物中也篩選到了抗ToLCNDV品種[26,54,70-71];在孟加拉國的栽培番茄中篩選出抗ToLCNDV品種,并在幾個番茄品種中發現了與ToLCNDV抗性緊密相關的分子標記[72-73]。ToLCNDV抗病品種和抗性基因的篩選研究相對較少,更缺乏商品化的抗病品種,因此,應加強抗病性研究,選育出可商品化的抗病品種。

猜你喜歡
曲葉寄主植物黃化
侵染番茄的曲葉病毒檢測及遺傳變異分析
黃化安全性保障
不同生長階段椰樹葉片對椰心葉甲中腸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嶺石葉面鐵肥 缺鐵黃化
淺析溫室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的防治
吐魯番地區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防控技術
番茄黃化曲葉病毒病的發生與防治策略
地黃化感自毒作用與連作障礙機制的研究進展
湘西產筒鞘蛇菰生態環境及寄主植物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