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培育策略

2024-05-09 07:42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劉良鵬
內江科技 2024年2期
關鍵詞:培育素質音樂

◇內江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處 劉良鵬

音樂課程是培育學生審美素質的一個重要渠道,目前,高校在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培育上還存在問題,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也是參差不齊。本文分析了影響大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因素,并從科學設置目標,突出層次差異、調整課程設置,提高審美素質、拓展教育渠道,涵養音樂修養、改革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提高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能力幾個方面總結了大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培育策略。

在高校教學活動中,音樂教育是提高學生審美素質的有效方式,也是高校美育的重要組成,通過音樂教育,可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深遠[1]。高校音樂教育經歷了長時間的改革,已經取得了良好成果,但在音樂審美素質的培育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無論是廣度和深度均有待提升。

1 影響大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因素分析

目前,大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普遍偏低,糾其根本原因,主要包括幾個方面。

一是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從很小開始,學生接受的就是應試教育,盡管在中小學也開設了音樂課,但長期以來卻沒有得到應用的重視,學生在音樂課上的收獲并不多,加之家長的態度,大多數學生都認為音樂學習可有可無。

二是“就業難”問題的影響。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大學生的“就業難”問題變得日益嚴峻,在2023年,大學畢業生數量達到了1158萬人,學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困境。因此,學生在進入大學生后也更加關注學業,將音樂學習置于一種可有可無的狀態。

三是高校育人理念的影響。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的組成,具有良好的美育價值,對于提高素質教育質量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目前依然有部分高校的辦學傾向側重于“應用性”,對于音樂教育的關注度不夠,這也導致學生在音樂課上的學習收獲不多,音樂審美狹窄,缺乏想象力和創造力。

四是學生的基礎較差。大學是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時期,他們的三觀逐步成型,希望通過各種渠道來提升、充實自我。在進入大學生后,學生也有了更多學習音樂、參加音樂實踐活動的契機,但由于在中學階段未打好基礎,學生的音樂基礎普遍較弱,對于各類音樂社團、音樂實踐活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 大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培育策略

2.1 科學設置目標,突出層次差異

要培育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目標的設置十分關鍵,大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明顯,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也各有不同,并且大學生的個性化較強,具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能力,如果音樂課程缺乏吸引力,學生自然不愿意參與。根據大學生的特點,需設置出層次性、差異性的教育目標,以總體目標作為出發點來進行細化處理,涵蓋知識、技能、技巧幾個層次[2]??紤]到多數學生對音樂內容了解并不多,可以普及音樂基礎知識作為切入點,利用趣味的音樂欣賞激活學生的探索興趣,避免“貪大”、“求多”,力求激活學生的興趣。當學生逐步對音樂學習產生興趣后,即可從“情感”、“理性”方面來深化目標,致力于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收獲創新力、批判力和審美素養。

2.2 調整課程設置,提高審美素質

針對大學生的特點,音樂課設置可采用必修、選修的結合方式,因為大學生的理解力、接受力、社會閱歷各有差異,將必修、選修結合起來,可兼顧到不同基礎學生的音樂學習需求。在必修課程上,開設音樂基礎課程,為學生開展關于音樂基礎知識、視聽練耳、音樂感訓練、曲式結構、描繪手法等內容,突出實用性,以此作為提高學生審美素養的突破口;在選修課方面,根據認知、情感、技能進行劃分,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音樂史,可開設《西方交響樂賞析》、《民族樂器》、《民歌》等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表演能力,可開設《合奏》、《合唱》課程。另外,還可根據高校的專業特點開設選修課程,如《計算機音樂》、《音樂社會學》、《音響學》、《音樂美學》等。通過必修、選修結合的方式,可更好的培育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

2.3 拓展教育渠道,涵養音樂修養

大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培育不僅需發揮出理論課程的作用,還要積極拓展教育渠道,利用多元化的實踐形式涵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比如,與音樂相關的文娛活動、娛樂晚會、電視、電影、社團等,都是學生頗為感興趣的一種形式。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可以引入流行音樂作品和電影藝術,為學生深入淺出的講解其中的音樂內容,讓學生獲取良好的視覺、聽覺體驗,從中收獲審美能力[3]。還可為學生組織豐富的音樂文娛活動,如音樂社會、音樂文化節等,讓學生在此類活動中展示自我風采,接受音樂文化的審美熏陶。除此之外,還需用好“互聯網+”資源,如,可在學校微信公眾號中開設專門的音樂審美教育板塊,定期更新內容,利用網絡中的資源來豐富音樂教育內容。教師還可為學生推薦專業的抖音賬號、微信公眾號等,引導學生獲取海量資源,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音樂素養和審美情趣。

2.4 改革教材內容,創新教學方法

目前高校使用的音樂教材是統一編撰,不符合個性化的教學需求,音樂教材需要突出民族性、地方性,因此,各個高校還可根據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培育要求來編寫校本教材,不必要過于追求教材的“精”與“深”。校本教材的編寫需要融入更多的地方性元素,符合高校大學生的身心特點,體現出系統性、科學性原則。

音樂審美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教育手段,它通過生動、具體、可感的美的形象,激發和凈化大學生的感情。在教學方法上也需要具有創新性,打破傳統整齊劃一的音樂教學模式,注重擴大音樂教育視野,大膽引進各類內容,推行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課前,為學生推送相關的學習內容,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在音樂課堂上,通過引導、啟發、討論等方式發揮出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暢所欲言,在熱烈的討論中升華學生的理解。還要經常帶領學生參加合唱,感受聲部的變化魅力以及音樂的律動。還可采用比較教學法,帶領學生對比中外音樂、不同流派的作用,在教學時充分應用信息化教學手法,利用這一措施在視覺藝術、聽覺藝術之間搭建審美橋梁,讓學生感悟音樂作品的人文性,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

2.5 提高鑒賞能力,提高審美能力

通過音樂鑒賞教學可有效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可起到啟迪智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的效果,讓學生具備高尚、健康的審美情趣,讓學生可以熱愛藝術、熱愛生活。鑒賞與感受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舉措,也是音樂學習的基礎所在。一方面,可利用音樂作品開展審美鑒賞教育,在世界音樂的發展史中,有大量動人的音樂作品,帶領學生感受音樂的旋律和主題,傾聽音樂的情緒變化,熟悉不同器樂的演奏形式,可初步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4]。另一方面,音樂鑒賞是逐步進步的階段,要讓學生獲取到良好的藝術感受,需從“官能”、“感情”、“理智”三個階段逐步推進。在教學活動中,要多為學生介紹作品的民族特征、時代背景、體裁、曲式等,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親身體驗和感受,讓學生可在這一過程中表現美、創造美。在這一過程中,要適當降低音樂鑒賞的難度,以“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根本,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獲。

3 結束語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育人”,教育最關注的問題、教育的基本出發點是人的發展。所謂“育人”,就是要促進個體的身心發展,實現個體的社會化,培育大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是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舉措,著名的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提到:“借助于音樂,喚醒了人身上關于周圍世界和自身中崇高的、雄偉的、美好的東西的觀念”。鑒于目前大學生的特點,在音樂教育中需要關注到不同學生的差異,合理制定音樂教學目標,優化教學內容,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素質。

猜你喜歡
培育素質音樂
高鐵乘務員的素質要求及其養成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敵人
未來或可培育無味榴蓮
音樂
素質是一場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質
念好"四部經"培育生力軍
開展『三扶』 培育新農民
音樂
素質開發完全圖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