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媒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的檢視與策略

2024-05-09 16:55張寶君駱文迪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紅色數字化數字

張寶君,駱文迪

(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四平 136000)

技術迭代升級推動人類文明向高階演進。隨著AR、VR、MR等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尤其是AI技術的成熟,虛實結合的“元宇宙”時代已然開啟,數字生存、智慧生存已悄然打開。沉浸,即沉醉、陶醉、沉迷,多指全身心專注于某種情景、思想活動和某種事物。沉浸式教育,即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進入具身體驗的一種教育樣態。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塑造靈魂的重要渠道,離不開紅色文化和精神的涵育。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一種“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戰爭年代所形成的具有資政育人意義的歷史遺存和革命精神”[1],“既包括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重大歷史事件遺跡、愛國人士故居、烈士紀念館等紅色物質文化,也包括各類革命精神、革命文化傳統等紅色精神文化,還包括中國共產黨制定的大政方針、制度法規等紅色制度文化”,[2]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真實寫照,也是紅色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物質載體,是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支撐、動力源泉。用好紅色資源,發揮其立德樹人作用,離不開對紅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和創造性轉化。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增強紅色文化教育沉浸意識,樹立“紅色文化+數字技術”思維,結合數字技術、教育環境和學生生存樣態變化,強化技術賦能意識,發揮虛擬現實、數字孿生和全息投影等技術,推進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迭代升級,以沉浸式具身體驗,讓大學生在真情實感中感悟紅色精神,提升教育的時效性,增強學生獲得感。

一、數媒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的價值意蘊

基于虛擬現實技術的紅色文化教育,既是紅色文化與數媒技術的深度耦合,又是認知思維層面的變革與重構。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作為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匯聚和升華,可以促進紅色文化供給的精智化、可視化,已成為時代的必然選擇。

(一)數據匯聚為紅色文化資源創新轉化提供新動能

首先,數據匯聚技術賦能紅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作為立德樹人的優質資源,紅色文化資源的匯聚和數字化轉化,對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強化教育實踐,培育大學生國家、民族、文化、道路認同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然而,受主客觀因素制約,紅色文化開發利用還有待加強,一方面,故居、遺址等物質類紅色文化資源因場域的特殊性,應用普及受到一定制約;另一方面,制度法規、文化傳統等制度和精神類紅色文化資源因時代的演進,有相當一部分已經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虛擬現實、數字孿生、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的出現,為紅色文化資源挖掘、闡發和真實再現提供了技術支撐,有利于克服地域、文保水平、人力物力等客觀因素的制約,既可以實現對紅色物質文化資源的深度匯聚、場景復原,也可對部分被破壞的或完全湮滅的紅色文化資源進行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更可以使精神、規章等制度和精神類紅色文化資源以圖像、聲音、視頻等方式予以場景呈現,有助于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度開發和創造性轉化。

其次,數據匯聚技術賦能紅色文化產權保護。產權保護對紅色文化資源傳播和保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當前,新媒體運用雖拓寬了紅色文化傳播的渠道和形式,但也存在紅色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不平衡、欠充分甚至商業化的問題。數字時代,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固定和流轉,將零散的、多樣化紅色文化資源予以數字化并生成唯一數字憑證,可以提升其真實性和可信度,為其知識產權保護向好發展提供內生動力。當前,讓優秀文化資源借助數字技術“活起來”,實現其數字化轉化和創新性發展,[3]則成為紅色文化時代價值彰顯的技術進路與未來圖景。為此,高校要順應新時代通信技術、數字技術的迭代升級,強化技術賦能意識,推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型和創新創造。

(二)場景沉浸為紅色文化情景體驗內化提供新契機

首先,具身沉浸增強紅色文化吸引力?;跀底中畔⒓夹g創新轉化的紅色文化資源,融合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維感知元素,能夠將原本停留在書本上的革命歷史故事或紅色人物變成鮮活、生動的沉浸式場景,顛覆了傳統紅色文化教育扁平、空洞的灌輸說教模式,極大地增強教育的體驗感、立體感,激發了學生學習動力和興趣,使紅色文化教育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更具有吸引力。

其次,時空延展提升紅色文化參與感。時代的演進,造成當代大學生與革命年代、歷史人物、紅色故事的時空距離。記憶代際遞減,促使當代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產生的現實情境愈加難以感知和理解。而虛擬仿真、混合現實、全息投影等新穎的數字媒體技術,能夠打破紅色文化教育現實物理空間的約束,從人的感官上延展時間和空間,將中國共產黨轟轟烈烈的革命史、奮斗史、英雄史映照進現實,讓歷史真實再現重演,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走到紅色文化背景之下,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百年崢嶸歲月,接受革命精神洗禮,創建真實的情感氛圍,更好地領悟教學內容。

最后,虛擬互動增強紅色文化感召性。虛擬現實技術有著強烈的代入感,使情感生成與認同更加容易且堅定。傳統教育以“傳者為中心”宣教方式,缺乏情感體驗與互動,讓紅色文化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虛擬交互技術為人們提供了具象化、體驗化、跨時空的日常社交場景,虛實共在交互場景和多樣化感官刺激,既可以激發受眾交往興趣和黏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崇拜偶像和意見領袖影響力愈加顯著。[4]以虛擬現實為支撐的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有助于聚焦革命先烈或紅色人物無私奉獻、為實現崇高理想戰斗不息的奮斗歷程,讓歷史人物為學生“親身講述”,以跨越時空的面對面對話、真實親民的交往互動,引發與之相關的情感共振,加深大學生對革命歷史、英雄人物的認同與尊敬,使其深刻領悟“紅色政權來之不易、新中國來之不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來之不易”[5],進而增強愛國情懷和家國認同感。

(三)虛實同在為紅色文化教育深度延展提供新空間

首先,交互協作加深大學生思想感悟。不同于現實世界中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的教學模式,數字技術借助虛擬形象和真實物理交互,不僅存在著與虛擬環境之間的交互,更存在著與虛擬師生的交互。在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實踐活動中,借助拓展現實設備可以建構出仿真交互式的紅色文化虛擬空間,利用其高保真、實時交互以及全生命周期監控等功能,將有效消弭現實世界中參與者在空間上的距離障礙,實現從現實世界轉向虛擬空間,從一元性與權威性轉向平等的雙向互動,更加注重大學生的主觀感受,改變了以往紅色文化教育重理論宣講的敘事方式,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參與意識,發揮學生教育主體作用。

其次,自主探究滿足大學生個性化需求。在多種感知體驗以及真實的沉浸感和交互性支持下,大學生可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真實魅力,但虛擬仿真技術也絕非僅停留于感受,更在于開放世界中擁有的自主選擇權。針對大學生的個性特點、能力水平、性格特長等,創設涵蓋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特征紅色文化資源的個性化虛擬教學空間,利用聲、光、電交織和視、聽、觸多維一體的互動體驗相融合,營造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紅色文化情境,能夠滿足學生個體需求,促進其自行探索紅色文化教育資源,將紅色文化的感受之路無限拓寬。

最后,知識建構促進大學生自我發展。數字時代,混合現實、數字孿生、腦機接口等技術加持下的沉浸式教育,營造了一個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虛實共在教育場景,打破了虛擬與現實之間的壁壘。在虛實融生狀態下,師生能夠共同學習知識,探討、解決現實問題,促進教學相長。通過創設蘊含問題選擇的革命歷史場景抑或回答其對紅色文化歷史的拷問與質疑,構建從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到解決問題的真實、完整知識體驗空間,能夠使大學生基于虛擬形象在外部評價和自身內部評價之間做出權衡和認同,在虛實同在的沉浸式教育空間中實現知識遷移,不斷收獲新體驗、新知識,實現知識的自我建構和自身的高質量發展。

(四)智慧平臺為紅色文化教育實效提升提供新載體

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賦予紅色文化內容生動、豐富的場景體驗,可以更好貼近大學生現實需求,助力紅色文化資源優化、更新和完善,提升其親和力和針對性。

首先,場景細分提高平臺供給精度。依托智慧平臺,教育者既可以即時了解受眾實時動態,受眾也可以自由選擇合自己“口味”的場景,[6]進而實現教育供給匹配精準。通過智慧平臺互換共享技術,能夠有效降低成本,實現不同場域紅色文化資源的協同共享和互通互聯。智慧教育平臺可以針對教育對象需要,結合紅色文化資源特性,對其呈現形態予以細分,進而提高其感官體驗。同時,可以通過協同共建,實現紅色文化資源的一體化建設,進而改變資源配置不合理、不適配、不到位等問題。運用大數據采集和算法技術,廣泛采集紅色文化數字資源和學生上網“痕跡”數據,通過算法技術,實現紅色文化內容推送與學生興趣、偏好以及知識水平和能力層次的精準匹配,增強教育的實效性。

其次,人工智能提升平臺價值導向。通過拓展現實、數字孿生、全息投影等技術賦能,數媒技術為紅色文化培育提供了新空間。自媒體的“管涌”,促進了信息的交互,多元雜糅的信息“流瀑”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紅色文化的主流價值導向。數媒時代,紅色文化教育能夠運用多元技術,以多樣化場景沉浸,讓大學生真切地感受其內在魅力,在語境與思維同構中,實現同頻共振,進而在潛移默化中達成情感共鳴,形成價值共識,增強理想信念和價值認同。

二、數媒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困境檢視

當前,數字化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傳播、利用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這也為大學生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的落地提供了新的契機。把握現實才能開拓未來,發揮紅色文化浸潤作用,需要正視大學生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現狀和問題。

(一)資源供給不足,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整合待深入

歲月失語,唯石能言,紅色文物、紅色精神等是重要的紅色文化資源,承載著一個個閃光的歷史記憶,是重溫輝煌革命歷程、傳播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培育家國情懷的重要載體。發揮紅色文化育人功能,需要首先明晰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與開發現狀。

1.資源地域分布零散化制約紅色文化整合

紅色文化資源作為重要的革命傳統資源,大多小而散,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甚至許多重要紅色文化資源點都位于邊遠山區,在歲月沖刷下,一些易破壞性的紅色文化資源,因年久失修、自然侵蝕、人為損毀等因素,正瀕臨消亡。此外,對紅色歷史資源的輿論宣傳、理論研究薄弱以及從事紅色文化資源保護工作和紅色歷史研究的人才隊伍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使英烈生平事跡逐漸湮沒在歷史長河中,這也加大了紅色文化資源開發整合的難度。

2.媒介傳播樣態多樣化遮蔽紅色文化信息

網絡新媒體技術能夠為紅色文化資源的創新轉化提供技術支撐。但是,機遇與挑戰總是相伴相生的,媒介傳播的多元化易使一些紅色文化資源被淹沒在浩如煙海的數據中,加大了紅色文化數字資源采集的難度。面對數據的海量化和碎片化,消除信息流瀑遮蔽作用,就必須加大紅色文化數據資源庫建設力度。同時,由于紅色文化遺址、遺跡地域分散,其資源整合與共享難免會因元數據建設標準缺乏統一性問題,加大異構資源整合與共享難度,致使跨系統間數據傳輸與交換技術利用不充分,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采集、復原存儲、整合共享以及沉浸式體驗建設相對滯后。

(二)領域變革初始,紅色文化內容融合創新待加強

當前,數字技術賦予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新的場域,場景沉浸、虛實共在的革命歷史篇章,人機交互、情感共鳴的沉浸式教育,使紅色文化教育場域、空間得以延展,但數字轉型和多媒介承傳中,也存在帶來碎片化、淺表化和泛娛樂化的現象。

1.內容碎片化,缺乏系統整合

現代場景技術增強了學習空間的趣味性與體驗性,大學生的感官體驗被一個個跌宕起伏的鮮活場景激活,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和觸動,能夠改善傳統紅色文化固化、物化的弊端。但對紅色文化“史實”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也存在專業化不強、碎片化解讀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內容真實性。一方面,引人入勝的紅色歷史故事,會使教育對象以求快求新的心態盡情陶醉于沉浸式交互空間,并力求獲得較多的體驗快感和心理愉悅,很難有時間全面系統地深入挖掘紅色文化的革命精神和歷史文化內涵,無法通過選擇、消化、梳理而系統地建構知識體系,也就談不上靈活、創造性地活用精神和文化。長此以往,易使大學生在碎片化知識獲取中,難以形成對紅色文化系統性的深度理解和體悟。另一方面,視頻類沉浸式紅色文化往往是對“史實”的場景的還原和再現,需要彰顯系統性,但在短視頻研發中,由于隊伍對歷史知識和事件體系缺乏專業化的了解,在創新和轉化中,易出現缺乏其連續性的“拆解版”。大學生長期接觸這些“拆解版”教育內容,在松散的、動態的敘事結構中獲取知識,不利于構建系統完整的紅色文化知識體系。

2.內容淺表化,重形式輕內涵

紅色文化教育在沉浸式場景設計過程中,受評價制度的規約與導向,教育者往往會陷入工具理性的陷阱,出現輕價值增殖、重場景創設的現象,片面夸大數字媒體技術作用,強調技術應用,進而產生技術形式主義。[7]這也使場景沉浸技術與紅色文化教育融合多局限于工具的形式體驗,而忽視內容的創新和轉化,致使融合表面化、淺層次化現象依存。甚至有些教育者不顧教學情境、學生需求,過分聚焦于紅色文化教育教學規定“動作”達標與否,忽略了大學生在場景體驗中的情緒、感受和現實需求,導致紅色文化蘊含的主流意識形態無法充分彰顯,影響教育效果。

3.內容泛娛樂化,偏離教育本真

數字技術支撐下的信息傳播具有多元化、去中心化等特征,虛擬交互空間中的個體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發出者。在資源整合以及內容創作環節中,一些教育者為了提高點擊率、達到吸引眼球的目的,過于考慮學生偏好,過度追求內容通俗化娛樂化,易使紅色文化教育出現泛娛樂化問題,導致紅色文化供給脫離價值追求和思想內涵,背離了紅色文化教育本真。

(三)校地銜接有限,共建共享平臺運維需強化

紅色文化所體現的一系列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革命精神,先輩們不屈不撓的先進事跡及其崇高理想與人格魅力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以全景式沉浸體驗重塑百年來紅色文化場景,能夠激發學生參與熱情,塑造感同身受的紅色記憶。紅色文化全景沉浸式教育的關鍵,在于滿足“網絡原生代”學生沉浸、交互、參與等需求,把紅色文化資源活化為場景再現的感官體驗情景,然而,這需要在紅色文化資源挖掘開發初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中后期還要進行及時的更新和優化。

一方面受管理體制制約,限制了校地資源共享。一些地方雖有紅色資源,但缺乏紅色文化資源數字研發技術與人才;而一些高校雖然具備人才、技術,卻缺乏可開發的資源,為此,只有校地樹立優勢聚合的理念,才能實現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共建與共享。

另一方面,受隊伍能力制約,限制了資源平臺運維。技術迭代在為紅色文化資源創新轉化提供技術支撐的同時,也給紅色文化資源運維提出新的挑戰。相較傳統教育教學,場景沉浸的復雜程度遠超傳統實體教育場景,這就對于教育者提出新的挑戰,單憑教育者自身能力難以有效駕馭紅色資源平臺的運維,為此,部分高校多采取與技術企業合作建設相應場館,并通過購買成型教學資源軟件包及信息技術服務的形式,搭建校內虛擬仿真教育場館和運維平臺,但由于“產品”價格昂貴且教學設備迭代過快,以及研發企業對教育教學的“不在場”,致使研發產品與教學內容有效銜接存在一定“缺陷”,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縛了共享平臺的發展和運維。

(四)激勵手段欠缺,沉浸體驗教育保障機制待健全

目前,數字信息技術驅動紅色文化教育創新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在具體推進過程中還缺少相應的政策支持與人才助力的激勵保障機制。

一方面,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領域的政策意見及法律法規建設相對滯后,對數字化紅色文化教育產品的研發多以軟性鼓勵為主,缺乏專門針對紅色文化教育數字化建設的頂層設計,難以對應用邊界不清、場景娛樂化、內容泛化等問題予以有效監管,致使“把關人”缺失。而關于紅色文化資源數字化發展的行業規范、技術標準、金融財稅、人才配套、產權保護等支持性配套政策還處于完善階段,開發主體單一化,迫切需要建立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另一方面,高校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政策保障的乏力,易導致其缺乏專項資金或項目支持。無論是資源挖掘和開發,還是軟硬件設施的建設,都離不開資金的投入,只有加大投入,建優紅色文化資源庫,建好智慧平臺,建強隊伍,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數媒時代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的實踐思考

教育空間和環境的變遷,要求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要與時俱進,堅持需求導向,強化技術賦能和優勢聚合的意識,不斷彰顯其時代、實踐特點與特色,促進紅色文化資源的有效整合,內容數字化轉型和場景化再現,發揮其“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作用。

(一)強化技術賦能,推進紅色文化數字化轉型

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為其現實轉化和創造提供了新的技術,將紅色文化數據化、智慧化和可視化,是新時代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應然選擇。

1.以數據分析挖掘紅色文化資源

紅色資源是極為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但由于年代久遠,加上地域點狀分散的特征,加大了其開發保護的困難。數媒時代,只有通過數據檢索分析,強化對各種類型紅色文化資源的全面普查,進而對瀕危文物予以搶救、征集和研究,使其數字化,才能更好保護紅色文化資源,使其更具傳播性。在紅色文化挖掘中,不僅要系統梳理修復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文獻、紅色器物和革命歷史遺跡等物化資源,采集其空間三維信息、色彩紋理信息,還要深入收集挖掘紅色事跡、紅色精神、革命藝術創作等精神文化資源,通過VR、AR、全息投影以及知識建模等數字化技術手段對其進行動態、立體的記錄,進一步優化紅色文化資源結構。同時,還要維護好紅色文化資源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性,準確把握其背后所蘊含的歷史記憶、革命精神和堅定信仰。

2.以數據匯聚整合紅色文化資源

一方面,通過數據驅動、機器智能過濾審核的方式對充斥在數媒時代中的各種文化形態進行科學預測、動態把握。統籌研究力量,基于紅色文化數據資源建立統一的數字化安全防護體系,快速識別并過濾紅色資源中歪曲無效的內容;加強紅色文化沉浸教育的監測與反饋機制建設,有效防止不良文化的傳播,旗幟鮮明地反對和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給予學生以紅色精神為導向的價值引領,提升紅色文化數字化教育的有效性、準確性和功用性。

另一方面,建立紅色文化資源數據庫,實現紅色資源跨層級、跨地域的互聯互通與共建共享。將松散分布的人物、時間、事件等相關聯的海量樣本通過場景應用緊密聯系起來,加強多源紅色文化資源的數據集成與整合,借助同文化生產適配的應用管理工具和軟件進行標識解析、搜索查詢,使紅色資源在時空的交匯點上縱橫鏈接,重構百年燃燒歲月,溝通過去現在、賡續紅色血脈。

3.以數字媒介創新紅色文化資源

新時代大學生作為“數字原住民”,對于數字時代紛繁復雜的信息有著天然的敏感度,能夠很快適應和接受數字化教育帶來的改變。為此,高校應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利用混合現實、虛擬漫游、沉浸互動體驗等交互方式,使紅色文化資源在數字化的表達與渲染下,有效塑造出突破傳統、形式多樣兼具文化價值特征的沉浸式場景樣態,更好地契合大學生的現代審美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大學生在情感共鳴中,深化文化感悟,堅定文化自信。此外,要在挖掘海量的紅色文化數據源的同時,及時捕捉學生實時動態數據。在結合學生現實需求、把握其話語模式和風格的前提下,結合大學生情感偏好與價值取向,捕捉與洞察符合大學生需求的紅色文化素材,從而為構建紅色文化虛擬教育空間與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提供重要參考。

(二)優化內容供給,增強紅色文化場景沉浸化體驗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獨特標識,更是筑牢大學生文化和民族自信的重要基因。只有優化紅色文化內容供給,才能更好發揮其教科書的鏡鑒作用。

1.構建真實的歷史場景與氛圍

紅色歷史文化場景的重構與再現,既是紅色基因有效承傳前提,也是紅色文化資源創新發展的動力源泉。沉浸式紅色文化教育跨時空、沉浸體驗式交互傳播樣態,為紅色文化與當代大學生建立了時空隧道,為他們具身體驗創設新場域。

一是結合“史實”再現歷史場景。只有遵循歷史、真實還原歷史,才是對先烈最大的尊重。當代大學生無法親身經歷革命的崢嶸歲月,為此,應在尊重革命史實的基礎上,系統設計符合時代需求和青年需要的紅色文化數字化場景,以專業、客觀的角度敘述紅色記憶,使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更加健康和完善,讓學生切身走入紅色文化,明晰其進程,感悟其歷史底蘊與精神要旨,理解其蘊含的思想和實踐價值。二是結合“遺址”還原體驗場景。在八一南昌起義原址演繹的首部革命舊址實景劇《那年八一》,以現代燈光、機械模型、劇場音效、多媒體等高科技的表演手法,再現歷史實景,將演員觀眾融為一體,猶如同臺,使觀眾身臨其境,在館內與人物命運一起沉浮。真實再現紅色文化情景是促進教育主體情感投入的關鍵因素。借助大數據、三維仿真和人工智能等數字媒體技術模擬重構紅色遺址,創建紅色文化數字場景,將多元豐富的紅色文化通過虛擬現實呈現出來,利于增強學生情感體驗,強化大學生使命感與責任感。三是結合人物具身角色形象。借助數字技術時空再造功能將百年前的英雄人物、革命歷史事件鮮活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通過歷史場景的再現和故事情節的推進,與過往、歷史和世界溝通。要充分發揮歷史人物在革命故事中的引導性,增強紅色人物第一視角的敘述感,突破傳統紅色文化教育“受眾”角色,將學生作為情景主體,利用具身沉浸的臨場感與交互感渲染構造真實的歷史氛圍,“親歷”革命歷史驚心動魄的瞬間。角色體驗,有助于大學生感悟革命先輩救亡圖存、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增強民族、國家自信心和自豪感。

2.增強紅色文化的生命力與感染力

數字媒體時代,紅色文化教育要注重紅色文化思想內涵的提煉和挖掘,避免教育商業化、碎片化問題的出現,彰顯紅色文化時代價值。

一是強化內涵解讀,活化紅色文化。促進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可持續發展,要在精準把握其時代背景、人文特征、革命訴求的前提下,對其進行多維度的數字化創新和轉化。體驗氛圍與解析維度相輔相成,能夠增強紅色文化的生命力與感染力。通過感知紅色革命故事的相關歷史背景,明晰各時期革命歷史的必要性和歷史意義,才能體會革命人物不畏艱險的頑強意志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二是注重內容創新,賦予時代價值。紅色文化內容的數字化創新及其創造性轉化,需要因事、因時、因勢而變。要緊扣時代脈搏,緊跟國家大政方針和主流意識形態要求,順應科技和環境變化,將民族復興、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等時代主題與紅色文化相融合,賦予紅色文化時代氣息,提升紅色文化吸引力、影響力。三是突出精神傳承,發揮引領作用。虛擬現實技術沉浸性、交互性的特征,決定了其與紅色文化教育有著天然的相關性與融合性,二者的耦合互助,能夠達到協同增效的效果。但紅色文物、事跡、人物等,是紅色文化的“表層”,蘊含在其中的精神品質和理想追求才是紅色文化歷久彌新的“內核”。[8]為此,需要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內核的挖掘,強化其沉浸式教育的正確價值導向。數字信息技術作為智慧載體驅動紅色文化教育創新轉化,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把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融入大學生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全過程。要堅持以生為本,強化紅色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構建起主流價值觀與學生價值訴求之間的橋梁,提升學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信任感和認同感。

(三)發揮主體作用,推進紅色文化創新創造性轉化

數媒時代,虛擬沉浸教學場景打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個體將成為元宇宙或者個性化空間的主要創建者。[9]紅色文化從物質樣態轉向數字化虛擬樣態,必然要經過重構重組的過程,形成從客體到主體的思維意識轉化,這內在要求師生主動探索推動教學情節的展開并對教學內容進行挖掘和創新,共創紅色文化教育價值體系。要健全師生激勵保障機制,激發師生主觀能動性與創造性來自主地創建實踐性的學習場所。

1.轉變觀念,發揮教育主導作用

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并非簡單地將紅色文化轉化為數字教學資源,而是以虛擬現實技術為驅動力,創設融合感覺系統和行為系統的虛實共在的全景教學環境,在已有知識積累、方法探索基礎上豐富實踐教學形式,讓大學生協作交互、自主探究,進行知識自我構建,在交互體驗中領悟,在檢視反思中升華,促進感官體驗和感悟升華的雙向互動。實現上述目標,需要教育者要轉變理念,樹立聚合理念,強化紅色文化的數字化轉型,發揮其主導作用。

第一,高校教育者在運用數字技術的過程中,需要始終保持自身對紅色文化的敏感性,主動遴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合,能提升高校學生核心素養、文化價值觀的紅色文化內容,保證紅色文化的權威性與嚴肅性。根據學術前沿動態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能力,利用數字技術對紅色文化進行二次創作,篩選、修改和潤色教學內容,使之與當今時代教學體系相吻合。第二,要強化技術賦能意識,合理運用虛擬現實、數字孿生、全息投影等數字技術,構建融視覺、聽覺、觸覺一體的沉浸式場景,增強學生的體驗感、立體感,將紅色文化講深、講透、講活,提升紅色文化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教育效果。第三,通過開展跨學科、綜合性的學術交流以及理論研討等活動,加大對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模式的探究,為紅色文化數字化教育的應用創新提供思想碰撞和創新靈感的場域。勇于創新建立共享機制,構建與紅色文化資源相關的數字化資源共享平臺。

2.貼近需求,激發主體參與意識

數字技術迭代發展驅動社會生產生活樣態變革,推動媒介傳播生態的重塑。全場域、多維度、跨時空,即時化、精智化、可視化的沉浸體驗傳播已成為數媒時代媒介傳播的新樣態。拓展現實、數字孿生、全息投影等技術,通過圖像傳感、虛擬現實建模、動態演算等功能,使媒介傳播擺脫以往文字、圖片、音頻等單一維度的局限,多維、立體、感官呈現場景,給受眾帶來顛覆性的現場感受和知覺體驗,使其在特定教育場景中實現與場景信息深度連接的具身式沉浸。提高具身沉浸效果,離不開沉浸主體——大學生,因此,貼近學生需求,創新紅色文化已成為教育“破圈”的關鍵。一方面,可以將學術知識和技能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緊密聯系起來,創造更具有吸引力的、貼近紅色文化資源所屬地區的虛擬教學環境,讓學生更容易、更徹底地學習和欣賞紅色文化,將自己的文化視角與主流意識形態建構的視角有機交融;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數媒時代下數字網絡技術在紅色文化宣傳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打通技術壁壘,最大化凝聚學生的主流思想共識,使革命故事虛擬教學背后的紅色精神與內涵入腦入心入行,讓廣大學生自覺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3.加大扶持力度,激發主客協同共進

激發師生參與紅色文化教育數字化的積極性,是推進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有效開展的基礎,要健全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保障和反饋機制,激發師生員工的參與意識和主動性。

首先,要充分發揮制度規范和項目對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的引領與帶動作用,通過強化各項激勵政策提升教育者參與紅色文化數字化教育的獲得感,同時,通過組建研發團隊、設立專題項目、舉辦相關賽事,為紅色文化數字化研發與成果轉化提供保障。其次,通過修訂量化考核方案、設立創新創業項目、組建學生骨干團隊,吸納部分相關專業的優秀學生參與紅色文化數字化資源建設,擴充其故事性、感情化的內容,激活紅色文化新時代的蓬勃生命力,既訓練學生的理論實踐能力,也使紅色精神融入每一位青年學生血脈,形成以教學帶動學生創新、學生創新反哺教學的良性循環。同時,將獲得省部級以上大創項目、“互聯網+”項目、挑戰杯競賽項目作為師生年度優秀評選的條件之一,激勵師生共同成長。

(四)注重多方聯動共建共享,構建紅色文化傳播矩陣化平臺

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數字化作為一個復雜工程,需要地方政府、學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各方力量協同,共同搭建紅色文化數字化傳播矩陣。為此,高校要按照優勢互補,協同共建的原則,搭建資源、研發、承傳數字聯盟,以實現紅色文化育人的一體化格局。

1.校地協同,凸顯紅色文化資源本地特色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 年工作要點中強調,圍繞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等主題建設大型體驗基地,鼓勵高校結合專業特色分類型與有關部門、有關單位聯合共建沉浸式、交互式的教育實踐基地,將優質實踐資源有機納入教學安排。[10]不同地域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時,既要利用人們耳熟能詳的普適性紅色文化教育資源,也要注重地域性紅色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增加紅色文化內容的親和力。一方面,各地方政府有關單位要“著眼全國大局發揮自身優勢明確主攻方向,用好自身歷史文化資源和紅色文化資源”[11],推動紅色文化教育數字化走深走實。強化多資源主體協同,建立健全以地方政府牽頭,域內文化單位、企事業單位多邊介入的模式,實現域內各類紅色教育基地協同共建,搭建紅色文化資源智慧共享平臺,推動紅色文化資源的深層開發和利用。另一方面,高校要深入搜集、整理凝練好本地紅色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革命故事,將其進行系統編排,構建蘊含光榮傳統和時代特征、凸顯紅色傳承和思想引領價值導向的課程體系,并通過平臺的交互功能、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等,讓學生在場景沉浸中增強對紅色文化的體驗、感知、認同。唯有校地協同共建,才能推動紅色文化教育智慧化,更好搭建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虛擬教育空間。

2.校企結合,打通技術與紅色文化教育接口

學校與企業、社會組織建立協作體,共同研發紅色文化資源,利益共享,逐步完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標準、人才配套等相關措施,加快推進數字化教育場景建設,保證教育活動的專業性與可行性,創新發展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文化資源的新業態、新模式。一方面,企業應當發揮網絡通信、媒介、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紅色文化產業云、資源共享和教育智慧平臺建設夯實基礎,為數字技術賦能紅色文化資源提供基礎支撐;另一方面,由學校提供人才、開展科研,通過校企結合構建立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共同為賡續紅色血脈賦能增效。要加強現有人才對紅色文化數字化教育的研究,制訂科研培訓計劃,建立系統的人才培訓體系,展開針對性、系統性的培養。鼓勵各方人才隊伍開展人員交流、戰略合作、項目共建等,如創辦以數字化紅色文化教育應用為主題的學術會議、學術論壇或期刊欄目等。以學術交流促進紅色文化教育模式的持續改進,以相關利益群體的研發共同體構建,為紅色文化沉浸式教育共建共享平臺建設夯實基礎。

3.校際聯盟,共享數字化紅色文化資源

高校之間需要守好紅色根脈,要以紅色精神培根鑄魂為核心,以創新教學模式為出發點,打造“紅色數字+”課程,建立共享機制,搭建紅色文化資源云平臺,實現全國范圍內的紅色文化資源與數字化課程融合的輻射效應。一方面,由國家整體規劃,加強新時代紅色文化數字傳承與創新的政策引導,劃撥專項經費促成以政府主導、科研院校共同參與的研究共同體。高校要加強人才引進,培育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組建專業技術團隊。要強化多元技術賦能,加強紅色文化資源仿真場館建設。另一方面,打造全國性的高校數字化紅色文化資源育人共享平臺。國家要加強頂層設計,集中整合國內紅色文化資源,打通紅色文化資源匯聚渠道,聯通各技術部門,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寬視角傳播渠道,實現紅色文化資源共建共享。

猜你喜歡
紅色數字化數字
紅色是什么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紅色在哪里?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答數字
追憶紅色浪漫
數字化制勝
數字看G20
成雙成對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