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路徑

2024-05-09 16:55遲海波
白城師范學院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非遺思政融合

李 源,遲海波

(1.長春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吉林長春 130032;2.白城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吉林白城 137000)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非遺”傳承與保護發表重要講話,突出了“非遺”傳承、保護、創新的重要性?!胺沁z”是獨具地域特色的文化瑰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動員社會力量對其傳承與保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樣應當承擔起“非遺”傳承與保護之責,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文化自信,推動學生深入了解“非遺”,引領學生自主傳承與保護“非遺”,促進文化傳承與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充分融合。

一、“非遺”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關聯分析

(一)“非遺”“化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一致

“非遺”的“化人”功能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一致。首先,“非遺”具有“化人”功能?!胺沁z”多具有明顯地域特色,是民族獨有的精神文明,凝聚著民族奮斗精神,是民族人性的展現?!胺沁z”作為一種“活態文化”,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民族精神與價值觀念以非物質的形式,感化后人,對人類社會發展極具指引作用。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育人”為實施教育的根本任務,解決“如何培養人”以及“怎樣培養人”的問題,本質上屬于文化實踐活動,即通過教學實踐讓學生感受文化的魅力。[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引導人們的思想與行為,在“育人”的基礎上實現“化人”?!胺沁z”傳承與保護最終目的為“化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最終導向為“化人”,二者在功能層面高度契合,具有融合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二)“非遺”文化傳承應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

一方面,“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尤為緊迫?,F代化社會不斷發展,傳統文化受到多元文明沖擊,“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面臨著缺乏傳承人及傳承空間的困境,亟需以創新形式保留“非遺”精髓,推動“非遺”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需求,使“非遺”與新時代精神文明相匹配,促進“非遺”表現形式與文化精髓的雙重升級。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教學體系順應時代發展脈絡,教學主體是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兼具“非遺”傳承與保護所需的“平臺”與“空間”。將“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擴大“非遺”文化傳承主體,為“非遺”文化傳承與創新提供有效載體。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應以“非遺”文化為素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黨和政府引導青年群體主流意識形態的重要渠道,也是動員青年群體承擔民族文化傳承之責,養成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案咝K枷胝谓逃枰詡鹘y文化的歷史積淀與現實生活認知基礎為起點?!保?]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與文化功能,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及效果。故而,思想政治教育可依托“非遺”文化,借助傳統文化優質成分,豐富教育內容,提高教育質量。加之,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于民間,凝聚多民族精神文明。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豐富教育情境,創新教育形式,調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

二、“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提高學生政治素養

大學生應具備愛國主義情懷,這是基本政治素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加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愛我中華’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保?]一方面,培養大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另一方面,如戲曲、民族傳說等“非遺”品類都蘊含著民族的力量與愛國的情懷,可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素材。因此,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可充分利用“非遺”蘊含的愛國主義精神,從提高學生愛國情懷入手,讓大學生產生對祖國的自豪感與歸屬感,逐步提升大學生政治素養,繼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二)提高學生道德素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將“知行合一”等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與道德觀,提高大學生道德素養。在我國現有“非遺”名錄內,民間文學類別下,諸如“濟公傳說”“伍家溝民間故事”“耿村民間故事”等“非遺”文化,均宣傳了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素養。故而,“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將富有文化價值與教育意義的“非遺”文化作為高校提高大學生道德素養的素材,讓大學生既能感受到“非遺”的魅力,又能以多元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質量。

(三)提高大學生傳統文化傳承意識

“非遺”是一種以人文為本的活態文化遺產,強調的是“非物質”屬性與“文化”屬性,突出的是人的技藝與精神?!胺沁z”的本質在于其所凸顯的“遺產”價值與“文化”內涵,“遺產”代表著“非遺”的歷史價值;“文化”則代表著“非遺”的傳承價值。出于“非遺”文化的雙重屬性,養成民族文化自信應以“非遺”傳承與保護為先。同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改革也需要進一步促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養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非遺”傳承相互融合,則可充分運用“非遺”文化的雙重屬性,助力高校以創新方式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

(四)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功能

1.豐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需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為基礎,實現“育人”與“化人”。然而,傳統高校思政課主要以哲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內容為主,較少基于現有教學體系進行理論擴展與創新。因此,提高高校思政課實效,需要突破理論與實踐的瓶頸,探索思想觀念向個體行為轉化。這就需要高校思政課積極尋求符合時代發展規律的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將理論融合到具體的實踐當中。相比之下,“非遺”的產生多是源自于先人對社會實踐的歸納與總結,展現各民族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可為高校開展思政課教學提供素材。

2.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

“思政教育者應當引導思政教育對象的思想、行為發生預期變化?!保?]提高思政課教學效果還需由創新教學方式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將高校思政課與“非遺”充分融合,能夠充分運用“非遺”的藝術性特點,以更為直觀的展現形式、更為豐富的歷史案例,逐步帶動學生參與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之中,讓學生直觀了解區域特色文化,感受“非遺”的“化人”魅力,豐富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內容的感染力與吸引力。

3.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轉變

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模式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高校思政課教學多以高校教師為主體,學生為客體,“主體向客體”輸送知識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弱化教學效果。目前,高校思政課教學需要以實踐為導向,創新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胺沁z”具有活態流變性與實踐性特征,如果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使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模式向互動式教學轉變,讓學生通過自主實踐感受“非遺”內容,勇于肩負起“非遺”傳承責任。

三、“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問題及成因

(一)“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狀

1.大學生“非遺”自覺傳承調研

大學生既是“非遺”文化傳承的中堅力量,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參與主體,對于“非遺”文化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效果。就大學生“非遺”傳承自覺情況調研結果來看,有半數以上大學生表示十分了解“非遺”文化的概念,可為“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基礎條件。但僅有7.69%的大學生表示十分了解吉林省“非遺”,意味著絕大多數大學生對于吉林省內的“非遺”了解程度較弱。此外,多達81.50%的大學生表示十分愿意主動學習“非遺”的知識或參加相關活動。

2.“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調研

吉林省大力推進“非遺”傳承與保護工作,多領域宣傳省內“非遺”,發揮吉林省“非遺”魅力。在“非遺”宣傳方面,吉林省采取線上線下相互結合的方式,舉辦并鼓勵大學生參與非遺展示活動,拉近吉林省“非遺”與社會大眾的距離;在非遺傳承方面,吉林省采取“豐富傳承地、擴充傳承人”等方式,讓“非遺”實現活態傳承;在教育方面,吉林省推出“非遺進校園”方式,采取“非遺”傳承人進課堂、“非遺”演出等方式,讓學生群體感受非遺魅力。但就融入機制的現有調研結果顯示,吉林省當前并未針對“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應有機制,融入機制多體現在相關社會活動之中。然而,有多達90.88%的大學生表示,愿意在現有教學體系中增加“非遺”相關內容。但學生對于“非遺”學習具有較高需求,而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較少體現。

3.“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調研

“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教育的嘗試,更是實現“非遺”傳承的全新渠道。根據調研結果,當前大學生主要通過新媒體、學校宣傳等渠道了解“非遺”,初步為二者融合提供途徑。但就現有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來看,尚未真正實現與“非遺”深入融合,融合主要內容仍然停留在“非遺”精神、“非遺”價值等方面。

4.“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調研

“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處于初期探索階段。就目前來看,吉林省高度重視“非遺”傳承,已初步實現“非遺”文化進校園。但現有調查結果表明,當前分別有74.34%、63.13%、61.36%的大學生認為當前“非遺”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為宣傳活動、實習實踐、社會活動,此類融入方式較為匱乏。另有接近半數以上的大學生表示,“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般。

(二)“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存問題及成因

1.“非遺”文化傳承氛圍不足,大學生“非遺”文化傳承自覺性不高

根據前文調研結果,大部分學生對于“非遺”的概念較為了解,但是對吉林省內“非遺”的了解程度卻相對較低,反映出吉林省當前“非遺”宣傳有所欠缺。但另有多達81.50%的學生表示十分愿意主動學習“非遺”的相關知識或參加相關活動,這說明,大學生學習“非遺”文化的意識較為濃厚,可充分借助大學生“非遺”文化學習興趣,提高傳承自覺性。

導致大學生“非遺”傳承自覺性不高的根源在于現有“非遺”傳承的氛圍不足,主要體現在“非遺”文化與相關活動氛圍不濃厚兩方面。在大部分學生的認知中,“非遺”僅存于活動中、新聞內,學生難以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感受到“非遺”的魅力,不能實現有效連接。雖然近年來“非遺進校園”等活動與日俱增,但參與主體較為固定,學生參與活動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滿足學校要求,而非出于自身興趣,“非遺”的活動氛圍不能激發學生學習“非遺”的積極性,導致“非遺”傳承自覺性不高。

2.社會重視度不夠,融入機制缺乏頂層設計

吉林省雖然大力推進“非遺”文化傳承與保護工作,但現有融入機制多集中于傳統模式,以“非遺”傳承人開展主動傳播,缺乏具體的融合思路與框架。換言之,“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頂層設計并未完全建立,而是以零散的模式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提升融入效率及產生相應效果。

導致“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缺乏頂層設計根源在于社會對其關注度不高。一方面,政府及相關機構并未出臺明確的激勵條例,用以說明“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僅是從文化角度出發予以倡導,此舉難以激發高校開展“非遺”文化融入工作,導致頂層設計缺乏明確指導;另一方面,以“非遺”傳承人、傳承團體為代表的社會組織,對于傳承工作延伸至高校的重視程度有所欠缺,未制定出使二者相融合的工作方案,無法推動“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應有框架。

3.視角狹窄,融入內容片面

“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以社會層面對“非遺”文化宣傳為主,大學生所感受的多是“非遺”文化的審美意蘊與人文歷史,較少能夠從深層次感受到“非遺”的文化價值。這表明,“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略有不足,無法發揮“非遺”的“化人”功能,既弱化了“非遺”的融入效果,又無法擴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價值。

導致“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片面的根源為現有融入視角比較狹窄。當前“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應當僅僅是以活動的形式讓學生了解“非遺”,而是應當圍繞思想政治教育多維度展開深度融合,從課程思政入手,在學生多方面學習中融入“非遺”文化;從思政課堂入手,在思想層面凸顯“非遺”文化,以此不斷拓寬融入視角,豐富融入內容。

4.主體不足,融入方式落后

“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決定大學生接受雙重教育模式的可能性。事實上,尋求創新融合模式亦是增強“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課效果的有效辦法。然而,現有融入方式尚未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深度銜接,從具體的教育教學、人文意識等角度均將二者的融合停留于表面,這一現象將成為阻礙“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難題。

導致“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落后的根本原因是“非遺”文化傳承的主體不明確且較為單一。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可以作為“非遺”傳承主體,由教師結合思政課教學內容選取恰當“非遺”文化,直接推動二者相融;另一方面,“非遺”傳承人、傳承團體作為主導,以授課的方式提升“非遺”傳承效果。

四、“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一)提高社會對“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視度

1.政府及相關機構提高重視度

政府及相關單位應當盡快出臺“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意見。其一,指明“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突出二者融合對于“非遺”傳承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雙重意義,促進雙方共同認識到二者相融的重要性。其二,指明“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觀框架,說明二者相融的導向、組織形式、效果檢驗等基本要求,為二者相融提供基本引導。

2.社會組織提高重視度

以“非遺”傳承人、團體為主導的社會組織同樣應當提高“非遺”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重視程度。首先,“非遺”傳承人應當認識到“非遺”真正的價值,認可“非遺”傳承的本質是“非遺”文化精神的弘揚,而不應當停留于表面的傳承。其次,“非遺”傳承人應當認識到大學生是未來“非遺”文化傳承的重要主體,通過動員參與、深入教學等方式,激發大學生了解“非遺”、傳承“非遺”的熱忱,擴充“非遺”傳承主體,這就意味著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為二者的融合進一步提供中堅力量。

(二)營造“非遺”傳承氛圍

1.營造文化氛圍

高校作為“非遺”傳承重要載體之一,具備營造“非遺”傳承文化氛圍的“軟、硬件”雙重優勢。在“軟實力”方面,高??沙浞诌\用理論研究工作,打造“非遺”傳承文化空間,讓學生深入參與“非遺”學習與“非遺”相關資料的整理之中;在“硬實力”方面,高??沙浞掷脠D書館、展覽廳、禮堂等硬件設施,與“非遺”傳承人、傳承項目實現合作,使學生踴躍參加“非遺”相關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非遺”傳承的文化價值與教育意義,有效推動大學生養成“非遺”傳承意識。

2.營造活動氛圍

切身感受是形成個體自主意識的有效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舉辦“非遺”傳承活動,讓學生了解“非遺”、傳承“非遺”,打造“非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雙重融合的直接路徑。以白城師范學院近年來所舉辦的“非遺進宿舍”活動為例,該學校動員學生在宿舍墻面上展示“非遺”相關內容,部分學生會自主選擇感興趣的“非遺”項目,用以裝扮宿舍,使“非遺”貼近學生生活,帶動學生在濃厚的“非遺”氛圍之下,養成“非遺”傳承意識。

(三)拓寬“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視角

1.“非遺”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教學

課程思政的根本目的是于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大部分高校教師并非“非遺”傳承相關專家,但其知識面與理解能力卻足以將“非遺”的相關內容融入其主講科目。因此,可在現有多學科教學體系內,以案例教學等方式,將“非遺”融入其中,有效降低“非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提高二者融合的時效性。[5]如藝術專業教學中,可將區域特色文化融入音樂教學或舞蹈教學中,逐步形成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文化;再如,在醫學教育中,可將東北區域的傳統民俗融入到課程之內,加深學生對醫療知識原理的理解。將“非遺”的相關內容切實融入到高校課程思政,從教學角度入手,逐步加深學生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了解程度、融合深度。

2.“非遺”傳承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新

一方面,可從家國情懷等角度出發融入“非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教師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6]“非遺”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是亟待探索的全新教學方式,需要高校思政課教師不斷完善自身,充實“非遺”相關知識,才能讓二者的融合更為緊密。故而,高校思政課教師理應自主系統化學習“非遺”相關知識,挖掘“非遺”知識體系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體系的共通之處,尋求政治教育、精神文明教育、人格教育等多方面內容的契合之處,帶動學生提高“非遺”文化相關素養,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與文化觀。

(四)充實“非遺”傳承主體

1.“非遺”傳承人轉化為“非遺教學團隊”

如今,部分高校已經探索形成“非遺大師工作室”“雙師同堂”“傳承人+教師”傳承模式,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非遺”傳承的初步融合,對此,充實“非遺”傳承主體可積極借鑒其他高校優秀經驗,采取“非遺”傳承人轉變為“非遺教學團隊”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現有教學模式與“非遺”傳承模式有明顯的區別,相比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具有穩定性與持久性,將“非遺”傳承人轉化為“非遺教學團隊”,可加快“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進程,通過“非遺”與思想政治教育“對接”的方式,充實“非遺”傳承力量。

2.“非遺”傳承模式由“參與式”轉化為“共享式”

“非遺”傳承人既是當地非遺傳承者、言說者,又是研究者和教授者。傳統的“非遺”傳承模式主要以“參與式”為主,傳承的被動性較強,使傳承范圍具有局限性,不利于“非遺”傳承。相比之下,“非遺”傳承人的優勢在于深度了解“非遺”的內涵與技藝,但卻并不擅長教學;高校思政課教師的優勢在于掌握多樣的教學方法,但卻并不擅長“非遺”技藝。對此,可從“參與式”傳承模式轉化為“共享式”傳承模式,使“非遺”傳承人的“非遺”技藝與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技藝相互融合,則可充分豐富“非遺”傳承的主體。

五、結語

“非遺”傳承與保護是我國保護傳統文化、養成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將“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夠推動大學生養成“非遺”傳承與保護意識,承擔起“非遺”傳承與保護的責任?!胺沁z”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化人”與“育人”層面具有高度一致性,“非遺”的傳承與創新需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為載體,方可充實“非遺”傳承中堅力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同樣可以“非遺”項目為出發點,豐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方法。在“非遺”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應以教育雙主體與社會傳承為實踐核心,挖掘雙方優勢之處,通過活動宣傳、文化培養等方式,尋求二者融合的方向,為雙方共同進步提供基礎。

猜你喜歡
非遺思政融合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融合菜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融合》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非遺”走進高校
官渡古鎮“非遺”聯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