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種思維能力視野中的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

2024-05-10 09:35王鐵柱
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 2024年1期
關鍵詞:底線總書記現代化

王鐵柱

(天津音樂學院,天津 300171;南開大學,天津 300350)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思維方法要求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端正增強辯證思維、歷史思維、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和創新思維這六種能力。從唯物辯證法這六種思維能力視角審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了豐富的唯物辯證法的科學思維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辯證思維:科學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辯證思維從聯系、發展、矛盾的角度審視“人—世界”的關系,這就要求人們科學解決好人與自然的宏觀關系問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中觀關系問題、生態現代化認識與生態現代化實踐的微觀關系問題。

(一)人與自然關系:“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馬克思主義認為,紓解現代化發展內在張力的路徑必須通過人與自然的“兩個和解”,即人與自然的和解、人與社會的和解。這為人與自然的緊張關系提出了初步的參考路徑,指出人們要“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睘槿藗冮_出解決人與自然關系的正確“藥方”。習近平總書記在“兩個和解”理論基礎上,提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將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置入良性發展的軌道,在實現人類經濟社會現代化發展的同時也將自然生態納入現代化軌道,實現人類社會現代化與自然生態治理現代化的辯證統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昂椭C共生”作為方法論,一方面要求人們實現人與自然關系的平衡、協調與合作;另一方面要求人們要在推進人類社會發展的同時,推進自然的“跟進式”發展,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交融、螺旋式雙重共進的發展形態。在“和諧共生”生態倫理方法論指引下,人與自然的關系在實踐理路中實現了生態現代化之“美”。馬克思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這蘊含了習近平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美學意蘊。

(二)發展與生態的關系:“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從人類社會現代化歷史的縱向視角審視,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歷來是各國的國家治理難題。習近平總書記充分汲取人類文明經驗智慧,立足中國國情,創造性地提出了“兩山”理論。綠水青山是自然生態風景,金山銀山是社會財富景觀,習近平總書記巧用唯物辯證思維,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聯結,“就是”一詞巧妙地將“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辯證聯系起來,搭建了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邏輯關聯?!皟缮秸摗崩砟钪赋隽烁締栴}是發展方式問題,指明了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協同共生的戰略路徑。勞動對象是生產力的基本構成要素,要通過科學設計、正確推動、科技創新,使生態資源這一生產對象“活”起來,變“綠色”為“金銀”。生態資源是美麗自然環境的組成要素,也蘊藏著巨大的經濟效益,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態優勢資源發展綠色生態系列產業,因地制宜撬動“生態經濟”。通過資金、技術、政策等扶持輔助,充分激活生態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

(三)生態意識與生態實踐的關系:“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

現實的個人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實踐行動的邏輯起點,在微觀層面而言,“每個人”就是處于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具體的個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在生態實踐層面將“現實的個人”進行了創造性轉化,將自然生態保護落實到每一個“現實的個人”。習近平總書記進而在理念和實踐兩個維度為“每個人”提出了具體的生態參與方法論,從理念上,我們每一個具體的人“要增強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從實踐上,“都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边@要求人們要在科學生態理念指導下進行生態保護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從理念和實踐兩個層面為人們樹立正確生態意識和開展科學生態實踐指明了正確方向。

二、歷史思維:將生態置于人類文明的歷史高度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歷史思維是主體對歷史發展規律的認識、對事物發展方向和趨勢的把握,體現的是一種在歷史中探求智慧和經驗以指導工作的一種思維能力。

(一)歷史因應: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文明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人類文明史也是人與自然關系的進化史,這一關系的時代變遷直接決定著人類文明的興衰。從人類文明史審視,原始文明時期展現的是人完全依附于自然界以生存的景觀。農業文明時期呈現的是人類對自然的逐步改造與破壞。隨著金屬工具的使用,人的實踐能力不斷提升,人類為獲取更多糧食等農業收入,砍伐植被、焚燒林木,以求擴大農業耕地面積,對自然的破壞,出現了自然生態危機,人與自然之間出現了初步的緊張對立關系,土地荒漠化導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文明衰落。工業文明時期呈現的是人類對自然的征服與利用。工業革命的逐步推進,科技理性和“資本邏輯”占主導地位,自然界成為資產階級掠奪剩余價值的“陣地”,大自然也在悄然對人類社會進行“報復”,人與自然的關系呈現出尖銳的張力關系。在“資本邏輯”主導下,沒有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徹底改造,大自然仍是人類謀取“金山銀山”的工具。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調整,需要一種超越于“資本邏輯”主導的社會主義制度進行規約。2005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在人類社會文明史上將人與自然的關系置于一種“和諧交融”的關系范疇,這一科學論斷也成為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思想指引。

(二)文化蘊涵: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倫理啟迪

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意識具有歷史繼承性,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思想,在新時代賦予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以新內涵。習近平總書記善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并轉化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參照路徑,這一鮮明品格在生態現代化上集中表現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態思想的創造性轉化。中國的生態治理現代化具有深厚中華文化蘊涵。儒家倡導“天人合一”,佛家講求“眾生平等”,道家追求“道法自然”,一系列鮮明的生態思想反映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生態倫理思想。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鮮明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在生態思想上的契合,也實現了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生態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也鮮明體現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

三、系統思維:秉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生態治理要堅持“系統治理”理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統思維是指從事物相互聯系的各方面進行思考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作為方法論,生態現代化中的系統思維表現為層層遞進的三個方面。

(一)自然本身是一個生命共同體

習近平總書記從系統論角度將自然作為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這就要求人們在思考自然生態問題時,應自覺將自然界的各種要素聯系起來予以審視。普遍聯系的觀點是與系統思維觀念結合在一起,這種“關系”式思維要求人們在審視客觀事物時,應從系統思維去全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正是從系統思維視角,科學把握了自然客觀事物的內在關聯?!吧剿痔锖萆呈遣豢煞指畹纳鷳B系統”這一理念將自然界作為一個內在有機統一的“大生命”系統,賦予大自然以“大生命”的蘊涵。習近平總書記用“命脈”將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聯系在一起,生動形象地闡述了自然生態系統各要素的唇齒相依關系。

(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的基本關系,也是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理論邏輯。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將自然本身作為生命共同體,而且進一步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一重要生態文明思想拓展和深化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尤其將自然納入生命倫理邏輯的高度,實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創新性發展。這一思想理念不僅在理論層面呈現了系統思維,而且在實踐層面也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問題時,必須將人類自身生命與自然生命進行有機融合,為生態治理現代化提供了宏觀方法,彌合了人與自然兩大生命系統的內在關聯,打通了人與自然的發展路徑,為中國生態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

(三)生態治理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不可分割的生態系統”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這兩大理念決定了人要從整體性、系統性角度對自然生態進行系統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也強調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傳統的自然生態治理采用的孤立式方法,割裂了自然生態內部要素之間的有機聯系,生態環境治理不是一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單線思維問題,而是一個標本兼治的系統治理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共抓大保護”,若將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機械分割,則會出現生態治理的顧此失彼,從而造成生態的系統性破壞。這一系統治理方法論告訴我們,應按照自然生態的整體性、系統性特征,統籌各類自然生態要素,將山水林田湖草沙進行綜合治理,從而為生態治理現代化提供思想指引。

四、戰略思維:把生態文明建設置于全局視野謀劃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思維強調主體思維的全局性、協同性、整體性、長期性,體現的是主體總覽全局、把握事物發展整體態勢的一種思維能力。

(一)生態文明形塑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囿于“資本邏輯”主導思維,西方現代化一直處于一種片面、畸形、物質主義現代化景觀。中國式現代化選擇的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將自然生態納入現代化的軌道,賦予現代化以生態意蘊,科學協調和處理好了經濟社會發展與自然生態保護之間的關系,破解了現代化發展歷程中經濟發展與自然破壞之間的邏輯困境,探索出了一條全新景象的生態現代化道路,形塑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生態景觀,這也是唯物辯證法戰略思維的創造性轉化運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向度豐富了現代化理論,為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了新的時代蘊涵。由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大文明”所形塑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為人類社會實現現代化提供了中國經驗。作為現代化的重要維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為經濟社會發展創設了生態戰略前提。這就要求我們所走的現代化道路不是單一經濟現代化,而是一條包括生態文明在內的協同性、全面性現代化道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的理念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指導和方法論要求。

(二)生態文明賦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做好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加分項”。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場域中,共產主義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通向共產主義的社會形態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不斷賦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生態文明是社會主義生命力的重要向度,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豐富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資本邏輯主導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狀態,認為只有徹底變革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是解決生態問題的根本路徑。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理論上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作為實踐方法論要求人們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必須將生態文明建設置入重要位置,特別是應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置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重要位置。以合乎自然生態規律和合乎人類自身需求相融合的方式改造和利用自然,維持人與自然的協調平衡,將生態文明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重要戰略維度。

五、底線思維: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

底線思維是主體在分析各種困境、風險和困難基礎上,基于對事物發展規律認知基礎上,從事物存在和變化的條件中分析各種不利要素,從而提出化解不利情形的一種因應方略。底線思維方法論也是基于對事物存在和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倒逼”式的科學方法論。

(一)生態治理現代化的紅線、底線、上線

底線思維作為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思維,也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自然生態領域非常重視和堅持運用的思維。習近平總書記立足新時代中國自然生態實踐,將底線思維靈活運用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將底線思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底線思維是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科學設定最低目標,立足底線,經過主體努力爭取最大權益的一種積極思維方式。底線思維要求人們在思考和解決現實問題中必須做到“心中有數”,向好處努力,為壞處做充分準備。底線思維要求人們在生態建設中必須劃定好“生態底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完成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劃定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紅線”“控制線”等詞匯,既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憂患意識”,又創新性地運用了唯物辯證法的底線思維。生態保護、基本農田、城鎮開發直接關乎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有置入生態底線“安全閥”才能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決議》指出:“推動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馬克思主義質變量變規律在方法論上要求人們必須具有“度”的規約意識,生態底線“安全閥”為生態現代化建設提供剛性約束控制線。習近平總書記科學運用底線思維方法處理環境保護問題,強調為了經濟發展而逾越環保底線的事,“絕對不能再干,絕對不允許再干”。作為方法論要求,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生態底線重要論述要求人們要嚴守生態底線原則,將生態底線“安全閥”作為生態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準則。

(二)生態治理現代化的制度與法治

生態文明建設堅持底線思維,最根本的就是用制度、法治保護生態環境,為生態底線提供重要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制度與法治是衡量現代文明的重要尺度,生態現代化建設與發展同樣需要制度與法治的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現代化的制度體系建構,從而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最嚴格的制度和最嚴密的法治。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不斷加強和優化生態文明生態現代化的制度和法治供給,強化生態文明制度實施與監督,構筑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以最嚴格的制度為生態文明建設賦能。同時制定修訂了包括環保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在內的一系列生態現代化的法治體系,用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勾勒了生態現代化的制度體系框架,強調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六、創新思維:生態文明思想為生態治理現代化實踐提供理論遵循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解決深層次矛盾問題,根本出路在于創新?!眲撔滤季S是對固有、僵化和傳統思維的突破,是在實踐基礎上創造性提出和解決問題的一種思維。習近平總書記通過創新生態文明話語體系、創新生態文明理論表述、開拓生態治理現代化實踐版圖,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方法論。

(一)創新生態文明思想的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薄吧餐w”“命脈”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實現了生態文明思想的創新發展?!吧剿痔锖菔巧餐w”“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等理念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觀念與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和解”理論的高度契合。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立足新時代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生命共同體”“命脈”等重要生態倫理概念,這就要求人們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必須將自然生命與人類自身生命有機聯系起來,不能以犧牲自然換取人類自身發展。此外,習近平總書記還強調:“我們要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習近平總書記用“眼睛”“生命”等詞語表達了生態環保的極端重要性,這些詞語形象生動,能直觀地展現人與自然的血脈相連關系,這就要求人們在推進經濟發展進程必須將自然生命與人類自身生命作為有機的共同體。

(二)創新生態文明思想敘事表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這一重要論斷創造性地豐富了生產力思想。生產力包括人與物兩大類,其中自然生態資源是生產力的基本要素。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生態環境“生產力”的重要理念。這一科學論斷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生產力的要素理論。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包括勞動力、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等生產要素。把自然中“綠色”元素轉化為“生產力”,可以有效激活生態環境的生產力全要素,進而把綠色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環境生產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隨著物質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在生態環境問題上的反映就是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這就要提供更多更好的優質生態產品供給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需求,綠水青山就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維度。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創新性論斷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民生理論,為生態治理現代化的民生向度提供了科學方法論。

(三)開拓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實踐版圖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現代化的實踐路徑也在不斷豐富和拓展。習近平總書記在承繼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理論基礎上,立足新的實踐,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美麗中國”“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現代化建設理念,將生態置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版圖中,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路徑。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態向度為發展中國家,進而為整個人類走向現代化提供了中國實踐方案?!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了由“資本邏輯”向“共生邏輯”的超越?!叭伺c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展現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共生邏輯”景象。人通過實踐改造大自然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將自然納入人的實踐發展軌道,創設和實現人與自然“美美與共”的現代化場景。中國式現代化的“美麗”生態向度,超越了以追逐剩余價值為目標的資本現代化的實踐邏輯路徑,拓寬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生態向度,超越了以“物”為中心的現代化理路,將現代化的實踐旨歸建立在“人”這一基礎上,進而為人的全面發展創制了基礎。以“美麗”為標志的中國式現代化圖景,在實踐領域開拓了一種更文明、更全面、更平衡的現代化實踐版圖。

辯證思維、歷史思維、系統思維、戰略思維、底線思維、創新思維角是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思維能力。從這六種思維能力審視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可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推進中國生態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意義,標志著習近平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進一步深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這六種思維鮮明體現了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的“要把握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與方法論”。

猜你喜歡
底線總書記現代化
邊疆治理現代化
真相與底線
戈恩被捕:底線不可碰
習總書記“下團組”
總書記的話兒記心上
關于雄安新區,總書記最關注什么
總書記的告誠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現代化詮釋
守住我國糧食安全的底線
底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