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問”學生欺凌現象

2024-05-10 13:25張宏羽
檢察風云 2024年8期
關鍵詞:三問法治學校

張宏羽

不久前上映的電影《第二十條》引發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其中一個關于學生欺凌的案例,深刻揭露了學生欺凌的復雜性和隱蔽性,引人深思。我們不由得想:面對欺凌時,怎樣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為何學生欺凌防治難度之大?又該如何破局?

君子之勇

在影片中,學校教導處主任之子張科,憑借一句“你知道我爸是誰嗎”成為校園中的“小霸王”。敢在廁所內對同學拳打腳踢,不過是一腔沖動的莽勇。

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未小賢”未檢團隊的檢察官助理徐潔走出影院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在工作中,她也接觸到一些徒有莽勇的罪錯未成年人,他們年紀不大,卻充斥著濃郁的“社會不良習氣”。

“有的欺凌者可能根本認識不到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么后果,對自己的行為將對他人造成什么樣的傷害缺乏足夠的判斷。行為逐步加碼,直到失控的那一天,毀的是兩個人甚至更多人的人生?!毙鞚嵳f,沖動難稱勇,“君子之勇”是對于生命、法律長存敬畏之心,若是挑戰法律底線,必會為此付出巨大的代價。

被欺凌者更需要“君子之勇”。不少被欺凌者偏向選擇默默忍受,既不告訴老師,也不告訴家長,甚至當有人想幫助他們時,他們也選擇拒絕。他們害怕說出來大人不相信、害怕被批評、害怕被欺負得更厲害……

近期,知名主持人尼格買提在一檔節目中回憶自己小時候被“欺凌”的經歷。他曾經被看不慣自己的同學用膝蓋攻擊,倒地不起。尼格買提回想起那時候的事情,覺得當時自己應該能做點什么,但他不敢。因為習慣了忍受,到最后,他甚至都以為被欺負是正?,F象。

“當你沒有足夠力量保護自己的時候,一定不要放棄向大人們尋找幫助的希望?!毙鞚嵪M斜黄哿璧暮⒆佣寄苡涀∫粋€原則——“NOT”——“N”代表“NO”,不要沉默;“O”代表“OFF”,盡快離開;“T”代表“TALK”,及時告訴。如果告訴一個大人沒用,那就告訴更多大人,直到有人伸出手來!永遠不要放棄:別放棄求助、別放棄自己!

電影在欺凌者與被欺凌者之間引入“第三人”,即見義勇為的路人韓雨辰。他為阻止學生欺凌,被對方家長強行要求道歉,甚至讓自己和家庭都陷入困境。

現實中,很多孩子看到后會選擇沉默,但事實上,沉默是對欺凌行為的縱容,更是對被欺凌者的二次傷害?!皩W生欺凌沒有旁觀者,只有施暴者?!毙鞚嵎治龇Q,對欺凌者而言,旁觀者的存在等于是給欺凌行為提供了觀眾。在欺凌發生的時候,旁觀,而不制止,實際上就是對欺凌行為的默許、縱容,甚至是鼓勵。同時,對于那些敢發聲、敢行動的孩子,法律應該成為他們的后盾!徐潔告訴記者,此前福州趙宇案的當事人就被依法認定為正當防衛。這就是《第二十條》想告訴大家的,“正當防衛”不是沉睡條款——法,不能向不法低頭!

頑疾之思

學生欺凌是世界性難題,是潛伏在校園里一大難以根治的頑疾。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隱形問題滋生。學生欺凌可以分為肢體欺凌、言語欺凌、財物欺凌、社交欺凌、網絡欺凌等。除了影片中張科的肢體欺凌或是現實中常見的言語欺凌,社交欺凌、網絡欺凌等隱性欺凌行為正日益增長。孤立排擠、謠言中傷、網絡誹謗……這些行為傷害隱秘且影響深遠,容易給未成年人造成心理陰影和創傷,甚至發展成心理問題。

二是行為屢禁不止。為何如此?從個體來看,青春期的未成年人要適應身體向成熟的過渡,身心快速發展,自我意識高漲,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從家庭來看,沒有任何一個孩子,生來就是欺凌者或受欺凌者,不良的家庭氛圍和偏差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對孩子的行為、心理產生深遠而負面的影響。從學校來看,有的學校對學生在學業上、生活上特別是心理上的關注還不夠全面深入,對學生矛盾的發現和處理若不及時,矛盾則容易進一步激化,采用欺凌行為發泄報復或引起關注。從社會來看,信息化時代未成年人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廣泛,容易遭受不良信息和極端思想的侵蝕。

三是防治存在挑戰。徐潔向記者梳理了預防和治理學生欺凌的難點:調查取證之“難”——欺凌事件多發生在廁所、樓梯間、小弄堂等隱蔽場所,欺凌者在實施欺凌行為時往往會避開監控、人群,導致大量的欺凌事件無法及時被發現,調查取證困難。傷害量化之“難”——很多學生欺凌行為在性質上極為惡劣,但傷害卻難以量化,傷害后果并沒有達到傷殘鑒定標準中輕傷或重傷“量”上的標準,且對被欺凌者造成的心理傷害沒有法律規定進行量化評價,難以對欺凌者進行追責。雙向保護之“難”——欺凌行為多數情況下是發生在未成年人之間,欺凌者在本該與同輩正常相處的年齡卻行為失控甚至走進歧途,究其根本很可能也是家庭監護不當或是受到環境不良影響所致,要將偏差行為的未成年人拉回正軌,實現兩方未成年人都能繼續健康成長的雙向保護是目標,但也是難題。

破局之法

打破僵局,并非無能為力。學生欺凌防治是一項系統工程。不但需要發揮學校的力量,更需要強化社會主體之間的協作,積極發揮法治副校長、駐校社工等專業力量,共同織密“防治網”。

“面對欺凌,希望每個人都能遇到他自己的韓雨辰,如果遇不到,我們就做韓雨辰,我們都是韓雨辰!”徐潔認為,一要完善學生欺凌防控處置機制。學校是防治學生欺凌的第一責任主體,對學生欺凌行為應密切關注、快速反應、處理得當。二要強化法治副校長履職,應開展學生欺凌防治的宣傳教育,參與學生欺凌防治的處置,開展教育訓誡等工作。三要重視社會力量,積極鏈接社會組織、專業機構及其他社會力量,為學校防治學生欺凌提供法律咨詢、心理輔導、行為矯正等專業服務。

電影《第二十條》宣傳圖(來源:影片官方微博賬號)

一般來說,公檢法機關對于學生欺凌行為的介入,常見的場景或對象為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欺凌者、違反治安管理規定的學生或違反刑法、需承擔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等。此外,欺凌事件中可能會出現學生起訴學生、學生起訴老師或學校等民事糾紛,也涉及司法機關的介入。

當下,司法機關尤其是檢察機關未檢部門,正不斷打破在傳統的職能、范圍、運行上的思維定式和固有流程,在履職中更加關注未成年人的需求和案件背后的深層次社會問題,以期實現全方位、系統性的綜合保護。記者從奉賢區人民檢察院“未小賢”未檢團隊了解到,該團隊探索實施“我為學生播法種、我為學校解法憂、我為家長明法責”三大行動,成效顯著。

“我為學生播法種”?!拔葱≠t”未檢團隊深入開展“法治進校園”“法治進鄉村”活動,針對學生欺凌、預防犯罪、自我保護等主題,開發“菜單式”法治教育課程庫,結合學校實際需求,通過現場授課、網絡直播、音視頻錄播、“國旗下講話”、微電影等各種形式開展法治宣傳教育。

“我為學校解法憂”?!拔葱≠t”未檢團隊與奉賢區教育局會簽《加強法治副校長工作實施意見》,完善法治副校長工作職責,持續深化“3+3+3”工作法,即“三必見”:必須有一次與老師面對面;必須有一次與家長面對面;必須有一次與學生面對面?!叭貑枴保罕貑栃7嚼蠋熓欠裰馈耙惶枡z察建議”和強制報告制度;必問是否存在未成年人權益被侵害線索;必問校內觸法、有嚴重不良行為、不良行為的學生情況,適時開展幫教矯治工作?!叭夭椤保罕夭閷W?;顒釉O施安全情況、宿舍安全情況、學校周邊情況。

“我為家長明法責”。深度挖掘“賢文化”精神內核與法治文化的結合點,設立“未小賢”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站,突出問題導向和效果導向,對于在校生家庭監護缺失導致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或遭受侵害的,以“賢文化”家長課堂、“好家風好家訓”親子團康等方式,開展個性化、特色化的家庭教育指導,提升家庭監護能力、改善家庭環境,促進落實家庭保護責任。

猜你喜歡
三問法治學校
送法進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須厲行法治
公文辦理須“三問”
以德促法 以法治國
閱讀教學不可繞過的三問
學校推介
指導閱讀“三問”
語文備學應做好“三問”
治理下的法治與法治下的治理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