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果性

  • 海德格爾對康德自由與因果性奠基關系的顛倒及其意義
    衛國自由問題與因果性問題貌似并不相干,前者一般被歸入倫理學論域,涉及人性,后者則更多是自然哲學,甚至自然科學談論的話題。然而在康德那里,兩者卻被結合在一起并構成其最重要的課題,他為此還特別提出了“自由因果性”概念,以與“自然因果性”導致的必然性相對反,由此將問題上升到自由與自然或必然這樣的高度。無論是為自然立法還是為道德立法,根本上都是主體不同層面的自由之體現,前者由自然因果性主導,卻適得其反,使現象界的萬物,包括主體失去自由,后者則關系到自由因果性,彰顯

    現代哲學 2022年6期2023-01-17

  • 共犯論的教義學追認:被忽略的三種共同犯罪
    與共同結果的“因果性”中的分量予以衡量。唯有如此,才能在體現“主客觀相統一”之中落實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而這一做法所體現或采用的只能是共同犯罪思維。正如有學者指出,在交通肇事罪等過失犯罪的司法實踐中,共同過失問題已經無法回避,因為否認共同過失犯罪,則責任輕重的劃分便缺乏合理依據〔8〕??傊?,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和罪責刑相適應原則要求我們的刑法立法和刑法理論承認共同過失犯罪是共同犯罪。(二)共同過失犯罪共犯化的合理限縮從語義上,《刑法》第25條第2款“二人以上共同

    中國監獄學刊 2022年1期2023-01-08

  • 因果性與力量
    的原則:其一是因果性原則,其二是實在性或力量原則。但是,對于這兩個原則之間的關系,笛卡爾和斯賓諾莎分別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對于笛卡爾和斯賓諾莎的形而上學,德國唯心論和當代法國哲學給出了不同的評判。德國唯心論肯定了斯賓諾莎形而上學對于笛卡爾形而上學的內在困難的克服,但批評前者缺乏主體性和自由。德勒茲和馬里翁作為當代法國哲學的代表則對笛卡爾與斯賓諾莎形而上學給出了截然對立的看法。德勒茲認為,斯賓諾莎將鄧·司各脫的“存在的單義性”原則推進至一種徹底的內在性原則,由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22年5期2022-12-06

  • 反敘述因果性:一種對非自然敘述的理解
    定義。二、敘述因果性、反敘述因果性與非自然敘述福斯特在《小說面面觀》中,提出了著名的“故事”和“情節”的區別:讓我們定義情節。我們已將故事定義為按時間順序排列的事件的敘述。情節也是對事件的敘述,重點卻落在因果關系上?!皣跛懒?,然后王后也死了”是故事?!皣跛懒?,然后王后因悲傷而死”是情節。(17)E. M. Forster. Aspects of the Novel. San Diego: A Harvest Book·Harcourt, Inc, 19

    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年6期2022-11-28

  • 監督過失:因果性、注意義務與定罪實踐
    一、監督過失的因果性( 一) 監督過失因果性的理論匡正監督過失因果性的理論匡正意在解答監督過失本身的因果性,即其因果關系到底是何種因果性。被監督者的介入行為使得監督過失的因果性趨于復雜[3];而在司法實踐中,對于因果關系的論證主要存在說理表述的敘述化、說理方式的非專業化和說理內容的簡單化。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因果關系認定的復雜性增加了裁判說理的難度;其次,監督過失因果關系認定過程中刑法理論運用的不統一和缺失導致了裁判說理的非專業性;最后,裁判

    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22年1期2022-11-24

  • 阿爾茨海默癥三網動力學因果性分析
    內的功能連接和因果性連接均發生了不同程度的損傷[4-6]。目前,功能核磁共振數據分析的研究主要采用線性數據分析方法,如相關性和偏相關性等。然而,大腦活動所呈現出的強非線性特征也被眾多文獻報道,因此對腦功能核磁共振數據的分析有必要采用非線性時間序列分析方法[7-8]。格蘭杰因果分析(GCA)是一種目前比較常用的因果分析方法。其基本原理為:若變量X是導致變量Y變化的原因之一,那么當把X從所有可能導致Y變化的變量集中移除時,新的集合對于變量Y的預測能力將下降。格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 2022年8期2022-08-18

  • 學貫中西(11):從因果律看人機協同創新
    前言:AI與因果性近幾年來,全球AI精英都很關心AI的一個議題: 當今AI仰賴于大數據的相關性(Correlation)。然而,相關性并不一定表示其具有因果關系(Correlation does not imply causation)。由于當今AI對于因果關系的探索能力,還是非常有限的,仍然非常依賴人類(具有溯因性推理習慣者)來補足。人類具有溯因性推理習慣者,就是通稱的創新者(如諸葛亮等),其擅長于溯因推理(Abductive reasoning)——

    電子產品世界 2022年9期2022-05-30

  • 學貫中西(12):從因果律看人機協同創新(續)
    性轉化為強大的因果性推理能力;· AI 的因果性推理,也能協助人類更加發揮其溯因性推理能力,激發出人類更高的創新力。其中第一項,上期已經舉例解說了;在本期里,將舉例解說第二項的互補性——人類如何運用 AI 的因果推理來提升自己的溯因推理,因而大大激發自己的創新力。一談到創新力,大家都會聯想到數千年前的智慧人物:諸葛亮 ( 孔明 )。茲試想,如果當年孔明就能與 AI相遇,會如何協同產生更高的創意呢?同時也試想,如果我們現在好好善用 AI 的因果性助力,是否人

    電子產品世界 2022年10期2022-05-30

  • 因果性與力量 ——笛卡爾、斯賓諾莎與當代哲學爭論
    性概念。其中,因果性(causality)和力量(power)這兩個概念的地位最為突出和重要,因為它們不僅貫穿了笛卡爾和斯賓諾莎哲學思考和論證的始終,而且也折射出了他們在哲學上的深刻分歧,甚至對后來的哲學家也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紤]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很合理地從因果性和力量這兩個基本原則以及二者的關系入手去探討笛卡爾與斯賓諾莎哲學的內在關聯和根本分歧。從因果性與力量這兩個原則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清楚地提煉出笛卡爾哲學的核心問題:上帝作為一種無限力量(infin

    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5期2022-03-23

  • 巧合無處不在的原因
    它們的關系是非因果性的,其決定性因素是意義,是個人的主觀經驗。在這種非因果性的連接原則影響下,一切都能被關聯在一起。人類的大腦對于規律和秩序有一種本能的渴求,總是試圖從一團亂麻中理出頭緒來。一項研究顯示,巧合的發生是人腦探索現實中因果關系的必然結果。這種探索機制的存在使我們能更好地學習與適應環境。賦予事物以特別的意義也會促進巧合的發生,尤其是當它能起到安慰或解釋的作用時。因此,當“不尋?!钡氖挛锍霈F時,有些人會認定其必然蘊含深意。所以,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

    祝您健康·文摘版 2021年12期2021-12-08

  • 身體構成的雙重性 ——胡塞爾對笛卡爾身心關系疑難的回應
    粹意識中受精神因果性規范;此身體具有前空間性、前自然因果性等特征。而物體(K?rper)則是第三人稱視角所觀察到的、解釋性地被把握到的,處于客觀空間之中的被自然因果性規定了的;此物體則具有物理空間性,是自然科學之對象(15)Edmund Husserl & Marly Biemel, 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 Drittes Buch:

    現代哲學 2021年5期2021-11-25

  • 可理解性不等于因果性:社會學解釋及其問題
    不那樣做”作出因果性說明。而社會科學家給出的社會學解釋常常以常識的方式出現,容易把“因果性”與“可理解性”混淆??茖W的解釋應該是符合實際觀察的因果性陳述,反之,一個解釋不管多么符合常識、多么容易理解,也不能作為其科學性的辯護。鄧肯·沃茨的論文《常識與社會學解釋》從“可理性化行動”所帶來的問題對這一難題從三方面做了分析,即框架問題、不確定性問題和結果問題,進而提出通過預測來檢驗解釋的因果性。通過預測檢驗,理論中那些正確的命題被保留,那些錯誤的命題被刪除或者被

    關東學刊 2021年1期2021-08-02

  • 走出決定論的困境 ——論柏格森的自由觀
    性。五、心理學因果性與意志理論在批評了傳統的因果性觀念之后,唯一的理論出路就在于,是否存在一種不同于物理因果性的心理學因果性。柏格森指出,存在一種內在因果性,“內在的因果性是完全動力式的”,即通過綿延等概念來描述或者暗示的通過意識活動本身所呈現的因果性。柏格森在1903年2月26日寫給布朗什維格(Léon Brunschvicg)的信中指出,“或者自由是一個空洞的語詞,或者自由就是心理學因果性(Causalité Psychologique)”?!?〕心理

    理論界 2021年5期2021-04-14

  • 時間之同一與變異——論休謨之因果同時性疑難
    胡文靜一、引論因果性在休謨與康德哲學中極為重要,學界研究頗多。不過,大多聚焦于休謨對因果客觀實在性的質疑并將其內轉為主體心靈習慣聯想,以及康德因此從“獨斷論迷夢中驚醒”而竭力回應并將因果之普遍客觀性重建于現象界。筆者卻從兩者對因果性的論述中發現,他們都遭遇因果同時性疑難,此疑難在亞里士多德那里業已顯現。亞氏在《物理學》第四章第十節考察時間問題時遭遇聯系過去和將來且當下存在的“現在”,既連續同一,又相異區分的疑難,即連續同一就會導致多個“現在”同一,同時共存

    理論界 2021年12期2021-04-14

  • 關于四種基本作用力的認識
    間的相互作用是因果性改變量,那么,它是萬有引力嗎?分析可知,物體的存在來自于大爆炸[3](或大爆量),而大爆炸是絕對本質的本性下屬性空間存在的狀態。所以,可以間接的理解為產生有形式結構的物體的存在是絕對本質的本性存在,也可以理解為物體是由一定的屬性空間實在* 1 在絕對的本性下形成,或者有一定存在的實在由于某種作用使它們結合在一起產生有形式結構的物體存在,這某種作用按照物理學的觀點,就像是“力”的作用。所以,一定形式結構的物體具有一定的實在,則就具有一定存

    科學技術創新 2021年4期2021-03-06

  • 科技論文引文的相關性、因果性與引文評價
    ],將引文分為因果性引文和非因果性引文,并利用因果性引文數據進行學術評價是一種潛在合理的評價方法。它能客觀反映被引文獻對后續研究的支撐作用,消除引用行為和引文相關關系差異對于評價結果的影響,有利于促進良好的科技評價和學術出版生態的構建。1 引文的相關性及傳統引文評價的不合理性1.1 引文的相關性科技論文是在科學研究、實驗的基礎上,運用概念、判斷、推理、證明、反駁等邏輯思維手段對自然科學和專業技術領域里的某些現象或者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分析和闡述,揭示出這些現

    天津科技 2021年12期2021-01-05

  • 大數據技術的相關性與因果性分析*
    技術的相關性及因果性以及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做一探討。一、大數據技術的相關關系分析大數據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我們的生產生活之中,其廣泛應用在給我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天翻地覆的變化的同時,也對人的思維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改變,進而從根本上改變著我們的行為方式。大數據技術已經變得如此重要,并且與我們的生產生活須臾不離分,那么我們就必須對其進行深入的剖析與反思:即大數據技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它為什么會在今天的生產生活中產生如此重要的影響?傳統認知模式總是要求人們透過現

    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2020-12-29

  • 論強綱領中的因果性模型問題
    綱領性原則,即因果性、公正性、對稱性與反身性。社會學家以強綱領為起點,將科學知識納入他們的研究領域,認為并不存在完全客觀的“真理”,所有的知識都受到了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布魯爾聲稱自己是一名相對主義者,所以科學知識社會學同樣也帶有強烈的相對主義色彩。但是與傳統的相對主義者不同,他的理論既有哲學史上傳統相對主義的一些共性,也有拒斥科學理性、消解科學真理、解構科學方法、彰顯科學文化的獨特內容和特征[1]71-75。這也使得科學知識社會學飽受詬病與攻訐——因為它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2020-12-12

  • 關于大統一理論的探索性原理
    );空間系數;因果性改變量;因果性作用力;因果性連接力;波段粒子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individuaL's understanding of grand unification theory,Or it can be said to be an exPLoratory PrinciPLe of the grand unified theory. Grand unified theory

    科學導報·學術 2020年1期2020-07-04

  • 人與自然界的因果性
    是人類的活動對因果性做出驗證。如果我們用一面凹鏡把太陽光正好集中在焦點上,造成像普通的火一樣的效果,那么我們因此就證明了熱是從太陽來的。如果我們把引信、炸藥和彈丸放進槍膛里面,然后發射,那么我們可以期待事先從經驗已經知道的效果,因為我們能夠詳詳細細地研究全部過程:發火、燃燒、由于突然變為氣體而產生的爆炸,以及氣體對彈丸的壓擠。在這里懷疑論者也不能說,從已往的經驗不能推論出下一次將恰恰是同樣的情形。確實有時候并不發生正好同樣的情形,引信或火藥失效,槍筒破裂,

    領導月讀 2020年12期2020-03-03

  • 承繼共犯限制肯定視角下事后搶劫問題的處理
    當事實之間存在因果性為必要,后行為人僅對介入之后的共同行為承擔共同正犯的責任。為此,應該對后行為人施加了因果性影響的行為、結果進行獨立評價,在該行為、結果該當于一定構成要件的限度之內,成立共犯[2]。否定說從因果關系和因果共犯論的角度出發,對承繼的共犯理論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否定說的最大問題在于,在不使用承繼的共犯這一概念的情況下,難以對后行為人作出合適的處罰。在詐騙罪中,如果按否定說的觀點,似乎很難認定單純負責收受財物的“收受者”是詐騙罪的共犯[3],而此

    文化學刊 2019年5期2019-12-26

  • 作為社會批評的形而上學理念 ——對阿多諾的康德自由觀批判的一個反駁
    德定義的“自由因果性”,其實是對人們在現實中“普遍的依附狀態”的絕妙諷刺,它使得人們總是能夠賦予他們自身比實際享有的更多的自由。將自發性、自律、創造性等能力、稟賦賦予先驗主體而非經驗主體,這一二分以反諷的方式捕捉了一個嚴峻的社會事實,即經驗主體在支配其命運的社會外因面前是虛弱無力的⑤,“為先驗主體性學說所忠實記載的是關系的優先性——與人類個體及其關系相疏離的抽象理性關系——這些關系以交換為模式建立起來”。⑥因此,先驗自我、經驗自我的對立、隔絕構成一幅非???/div>

    社會科學研究 2019年4期2019-02-18

  • 時變偏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及其應用
    Granger因果性檢驗方法基于時間不變模型,不能捕捉時間序列的動態行為。近年來,時變Granger因果性的研究得到了發展,Ding等(2000)[1]假設序列在短期時間段是平穩的,研究了模型擬合算法得到時變Granger因果性。Hesse等(2003)[2]基于自適應遞歸擬合帶有時變參數的VAR模型,用遞歸最小二乘算法,研究了Granger因果性的線性遞歸時變估計。Li等(2012)[3]提出的時變Granger因果性線性估計方法允許檢測瞬時因果聯系,推

    統計與決策 2018年20期2018-11-22

  • 找尋本征態疊加的物理機制
    學家休謨認為,因果性只是人們對現象“前后相繼”的感覺習慣,因果關系不過是兩類事件的“恒常會合”,其必然性并不存在[1]20??档抡孟喾?,承認因果關系的必然性,但它是人們用來“整理”感覺經驗的先天知性形式,認為因果關系是“先驗必然”,“人為自然立法”[2]。恩格斯指出,因果關系具有客觀物質性和客觀必然性,是客觀世界一切事物和現象本身所固有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原因在先,結果在后;相互作用是它們之間聯系的紐帶,因果之間存在客觀內在聯系[3]。相互作用和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3期2018-07-17

  • 康德論上帝證明與因果性問題
    論前提,即單向因果性,單向因果性中的時間相繼性原理構成對這個證明的摧毀。為此,康德放棄了基于單向因果性的本體論證明,轉而根據交互因果性,給出了自己的本體論證明和設計論證明。因此,與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②康德早期指出,他所反對的是笛卡兒學派的上帝證明。笛卡兒與萊布尼茨的本體論證明的區別在于,前者比后者多了一個經過普遍懷疑而確立“我思”獲得的真觀念的過程,康德在對笛卡兒學派證明的重構過程中并沒有提到這個環節,因此這種重構與萊布尼茨的證明是一樣的。本文因為要考察

    求是學刊 2018年2期2018-04-10

  • 康德哲學中的溯因思想研究
    二、溯因推理與因果性皮爾士后期的思想,不再拘泥于三段論對推理的分類,而是將溯因、歸納和演繹這三種推理與科學探究的過程相關聯,分別對應假說的形成、評價和預言過程。溯因推理雖然是一個為結果尋求解釋性假說的過程,但皮爾士指出它仍是具備一定邏輯形式的推理,并將其定義為:“如果我們觀察到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C。并且如果A是真的,則A可能引起C。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溯因推理推斷出A可能是真的?!逼柺窟\用了逆向假言推理的邏輯形式,但在溯因推理中A與C的這種關系并非經典邏輯

    文化學刊 2018年10期2018-03-06

  • 物與象:胡塞爾感知分析中的一個基本區分
    物體的物質性和因果性置入括號,超越的物體被還原為意識方面的顯現者。胡塞爾也將這種純粹以感性直觀的方式、原本地被給與的顯現者稱為“象”(Phantom)。③Phantom的字典釋義是“幻象”,但在本文所探討的語境中,胡塞爾使用的Phantom顯然沒有“幻”的含義。和胡塞爾的許多術語一樣,“象”這個概念的含義并不是單一的,胡塞爾區分了象的兩種含義:1)象可以是指“真實”之象的觀念,即同一之象的觀念(Idee),這種象在一種理想的無限性中——或者更準確地說,在一

    學術研究 2018年5期2018-02-20

  • 論共同過失正犯
    間的相互作用即因果性,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內容。日本刑法第6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行犯罪的,都是正犯”。日本刑法也未明確共同正犯主觀要件的內容,從而共同過失實行行為也有評價為共同正犯的可能。日本司法實踐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共同過失正犯論。如兩個被告人在工作室用火爐煮飯,二被告人本應充分注意炭火過熱而使火爐下的木板著火這種危險,但由于兩名被告人的不注意,且未完全熄火后就返回家中,最終導致工作室燒毀。裁判所認為,二被告人對前述危險應有認識,但其不予注意,且未能

    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2期2018-02-12

  • 探析關于勞動的基本矛盾
    矛盾;目的性;因果性基本矛盾屬于內部矛盾內部矛盾是指事物內部固有的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內部原因。所以,筆者的方向是找到勞動內部固有的矛盾。先討論勞動,為什么要勞動呢?恩格斯說勞動使人成為人,這里說明了勞動對于人的重要性,這種重要性也就是勞動的功能。在這里,筆者先從勞動整體中剝離出客觀、原始的勞動(不包含勞動的社會性)。勞動的原始形式僅僅把勞動當成人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的形式,它的功能就是產生使用價值。按照馬克思的方法論,事物的結構決定功能,那么勞動的結構呢?筆

    南方企業家 2018年7期2018-01-22

  • 深度學習的能與不能
    算法;相關性;因果性機器學習作為單獨的研究方向,應該說是在20世紀80年代第1屆國際機器學習大會(ICML)召開之后才有的事情。機器學習存在很多不同的定義,常用的有3個:第1個常用的機器學習定義是“計算機系統能夠利用經驗提高自身的性能”[1],第2個常見定義是“學習就是一個基于經驗數據的函數估計問題”[2],第3個常見的機器學習定義是 “提取重要模式、趨勢,并理解數據,即從數據中學習”[3]。 這3個常見定義各有側重:第1個聚焦學習效果,第2個亮點是給出了

    中興通訊技術 2017年4期2017-09-07

  • 先驗因果性:一種發生學的考察
    摘要:因果性既是康德批判哲學的重要概念,又是皮亞杰發生學認識論的重要概念。該文以皮亞杰的結構主義理論對康德的先驗因果理論進行一種發生學解讀。這種解讀遵循整體性、建構性、調節性和動態性四個原則,并且吸收了發生學因果理論的功能主義、弱還原論、同化作用等優點。納入當代認識論成果,可以對先驗因果理論進行一種動態化、弱形式化、雙向化的修正或建構,由此,增強先驗因果理論的認識論意義和價值。關鍵詞:因果性;結構主義;先驗論;發生學認識論;康德中圖分類號:B516.31

    西部學刊 2017年7期2017-08-24

  • 動詞隱含因果性和語篇話題性對回指選擇的影響
    58)動詞隱含因果性和語篇話題性對回指選擇的影響陳偉英 謝 莉(浙江大學外國語言文化與國際交流學院,浙江杭州310058)[摘-要]動詞隱含因果性和語篇話題性是制約回指選擇的重要因素,但兩者對回指選擇的影響機制及交互作用仍不明確。語篇生成續寫實驗表明,動詞隱含因果性確實會影響到后續指稱對象的選擇,并在原因類聯結關系中得到加強;當動詞語義傾向回指的對象為新引入的實體而非語篇話題時,其回指傾向最顯著。這說明基于給定語境生成語篇的過程遵循省力原則,但與語篇話題性

    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預印本 2017年4期2017-06-05

  • 康德的“自由觀念”:論阿多諾詮釋的獨特性*
    先驗自由與自然因果性在“二律背反”中是一種矛盾意識?!岸杀撤磳W說的本質在于,這種矛盾是在我已經說過的那種理性批判的澄明意圖與形而上學的拯救意圖之間得到了表達??档虏]有說出這些意圖,但它們卻深深地浸透在他的哲學里面,按照康德的觀點,這兩種意圖在理性中是同等重要的,因為它們在理性中使自己發生同等效用,因此,這種意圖之間的矛盾情結導致了不可消除的矛盾?!?[德]T.W.阿多諾:《道德哲學的問題》,謝地坤、王彤譯,謝地坤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2

    思想與文化 2017年2期2017-04-12

  • 科學解釋中的因果性問題
    )科學解釋中的因果性問題沈旭明(吉首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吉首 416000)科學解釋的四種模型:演繹模型、因果圖示、概率模型和神經網絡模型都涉及因果關系的尋求。人們從對因果性的發生進行研究,試圖解釋事物之間的因果聯系和生理層面的發生機制??茖W解釋中各種解釋模型在因果性研究方面取得一些進展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困難,沒有一種解釋模型能為因果性理解提供一種令人滿意的方案,因果性的理解仍是科學解釋中的艱深問題??茖W解釋;解釋模型;因果性亞里士多德(Aristot

    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年2期2017-04-12

  • 論培根對古代哲學中目的因的批判和改造
    由目的論奠基的因果性重新奠基到事物自身之中,使之成為可為科學服務的哲學基礎。關鍵詞:目的因;因果性;培根;亞里士多德1.引言:問題的提出目的因是亞里士多德描述運動變化的四種原因中的一種,在古希臘和中世紀哲學的本體論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這一對運動變化原因的一個重要解釋,卻在培根那里被批判和懸置了起來。這一批判和懸置的背景、理由和目的為何?對于這一問題,國內只有余麗嫦在她的《培根及其哲學》中予以了部分討論。但是,她的研究并不充分,這種不充分體現在兩個方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6年12期2017-03-24

  • 論培根對古代哲學中目的因的批判和改造
    由目的論奠基的因果性重新奠基到事物自身之中,使之成為可為科學服務的哲學基礎。關鍵詞:目的因;因果性;培根;亞里士多德1.引言:問題的提出目的因是亞里士多德描述運動變化的四種原因中的一種,在古希臘和中世紀哲學的本體論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這一對運動變化原因的一個重要解釋,卻在培根那里被批判和懸置了起來。這一批判和懸置的背景、理由和目的為何?對于這一問題,國內只有余麗嫦在她的《培根及其哲學》中予以了部分討論。但是,她的研究并不充分,這種不充分體現在兩個方

    環球人文地理·評論版 2016年11期2017-03-24

  • 論康德哲學中的理性秩序
    的行為受自由的因果性規定,人可以出于對宇宙的尊敬與敬畏而主動踐行道德行為,不為欲望與沖動所左右,這時候人具有超越性。這時的理性被稱為實踐理性,是不被經驗性條件決定的,它只被超驗的東西所決定。被經驗條件決定的生命狀態及其領域被稱為自然;被超驗的東西決定的生命狀態及其領域被稱為自由。自然的生命狀態適合從事科學研究,自由的生命狀態適合從事實踐活動。若用自然的生命狀態從事實踐,用自由的生命狀態從事科學研究,就會導致二律背反??档滤鶆摿⒌睦碚擉w系,發現了舊形而上學陷

    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6期2016-12-16

  • 大數據主義者如何看待理論、因果與規律 ——兼與齊磊磊博士商榷
    關性分析可能比因果性分析更重要,因為與其用臆想的因果假設,不如從表象出發,快速把握他們的相關關系,“大數據的相關關系分析法更準確、更快捷,而且不容易受偏見的影響”。特別是在日常生活、商業分析中,相關性分析更是一種快速、高效的分析、預測工具,“相關關系很有用,不僅僅是因為它能為我們提供新視角,而且提供的視角都很清晰。而我們一旦把因果關系考慮進來,這些視角就有可能被蒙蔽”。 舍恩伯格知道,相關性只是一種表象,因果性才是表象背后的本質,因此他并不否定因果性的存在

    社會觀察 2016年12期2016-11-26

  • 大數據主義者如何看待理論、因果與規律
    作用,也不否認因果性的存在,更不否認世界的規律性。大數據主義者試圖克服理論先入為主的偏見,強調讓數據自己說話,增加了數據密集型科學知識生產新方式。大數據主義者試圖用相關性糾正傳統科學對因果性的偏執,科學發現中首先應重點尋找數據間的相關關系,進而為因果關系的發現提供進一步探索的路標。大數據主義者不但承認世界的規律性,而且拓寬了規律的內涵和外延,用數據規律補充了以往那種單一的因果規律,規律的范圍從而得到了重大的拓展?!碴P鍵詞〕 大數據主義者,相關性,因果性,理

    理論探索 2016年6期2016-11-14

  • 關于我國刑法不存在片面共犯的探究
    實踐。關鍵詞:因果性;行為共同說;共同故意;解釋論中圖分類號: D924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6)05-0023-05片面共犯是指行為人有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的意思,并實際參與他人的犯罪行為,但他人并不知情的犯罪形態。例如,甲追殺丙,乙知悉并且也希望置丙于死地,便在甲追殺丙的過程中設置障礙,阻礙丙逃跑,使甲順利完成犯罪,甲對此卻毫不知情(以下簡稱“典型案例”)。就不知情的甲而言,只需依其所犯之罪定罪量刑即可,并無爭議。然而對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5期2016-10-20

  • 基于圖模型方法的Granger因果性檢驗?
    Granger因果性概念以來,Granger因果性已經成為衡量系統變量間動態關系的重要依據,在神經網絡、金融經濟等眾多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2,3].近年來,利用圖模型方法研究系統變量間的Granger因果性得到了諸多學者的關注.利用圖模型方法研究變量間的Granger因果性首先由Dahlhaus和Eichler[4]提出,Eichler[5,6]對其作了進一步的研究,建立了Granger因果圖,并討論了Granger因果圖的Markov性.魏岳嵩等[7]給

    工程數學學報 2016年3期2016-05-25

  • 共犯關系的消解*
    的參與所給予的因果性影響。因此,在判斷是否需要采取結果避免措施之際,不是考慮著手實行之前還是著手實行之后這種形式性區別,而應關注共謀的內容是否已經被部分現實化,并由此形成了容易以此為前提繼續實施犯罪的狀況。不過,即便沒有消解因果關系,倘若共謀者通過一定努力,消除了自己的參與行為的重要性,或者消除了與其他參與者之間的共同性,該共謀者就從共同正犯降格至幫助犯。另外,被其他共犯單方面地排除在共犯關系之外,這不過是意味著排除了自此之后的心理的、物理的因果性,但并不

    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 2016年4期2016-04-03

  • 關于我國刑法不存在片面共犯的探究
    實踐。關鍵詞:因果性;行為共同說;共同故意;解釋論片面共犯是指行為人有與他人共同實施犯罪的意思,并實際參與他人的犯罪行為,但他人并不知情的犯罪形態。例如,甲追殺丙,乙知悉并且也希望置丙于死地,便在甲追殺丙的過程中設置障礙,阻礙丙逃跑,使甲順利完成犯罪,甲對此卻毫不知情(以下簡稱“典型案例”)。就不知情的甲而言,只需依其所犯之罪定罪量刑即可,并無爭議。然而對于知情并暗中參與的乙,是否應以共同犯罪論處,理論上存在肯定說和否定說的爭論。持肯定說的學者認為:“作為

    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5期2016-03-23

  • 淺析濫用職權共同犯罪的認定方法
    以不法、正犯、因果性、罪過形態為次序進行認定,才能做到罪責刑不失衡。關鍵詞:濫用職權;共同犯罪;不法;正犯;因果性【案列】2005年,某事業單位負責人甲欲利用單位國有資產與乙成立合作公司,并承諾以后將事業單位所占股份轉讓給乙,轉讓價200萬元。后乙因資金問題,商定與丙合作,由丙出資并以丙的名義與該事業單位成立合作公司,乙負責出面與甲聯系。2012年,乙、丙計劃將合作公司整體轉讓,因乙負責與甲聯系,丙遂要求乙將事業單位所占股份收購后整體轉讓。后甲決定將事業單

    山西青年 2016年3期2016-02-05

  • 因果性:懷疑論和先驗論之辯
    者之間存在一種因果性。休謨對因果有效性的質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哲學史上稱為“休謨問題”。而另一個哲學巨匠康德對因果性的先驗論證卻湮沒在其整個批判哲學的宏大體系中,其價值一直未得到應有的關注,甚至還存在著一些誤解。例如,有人認為康德駁斥了休謨的因果懷疑論,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誤解,比如華特金認為:“休謨和康德本體論立場極大不同,彼此之間無共同詞匯,以至于在康德主要論證中沒法找到康德反對休謨的文字,且沒法找到一個滿意的、必要的預設使得把康德的論述納入到休謨式的術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5年2期2015-02-21

  • “發生”意義上的因果性原理——對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二類比論證方法的演繹
    體現這一目的。因果性規律的合法性,在康德看來是維系整個自然科學尊嚴和人類認識客觀有效性的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將這層意思說明白,才能在根本上抵御休謨懷疑主義的侵襲。所以,康德無論在篇幅上還是在其關注程度上,都對此傾注了大量的筆墨??梢?,將第二類比作為揭示康德批判哲學的核心手法,正是從康德本人的意圖出發的。實體性范疇與協同性范疇都在相繼性范疇的圖型當中逐一揭示。而之后的模態關系僅僅是在此基礎上的一種“經驗性思維的公設”,它的性質毋寧是一種態度。而其一直強調的主體

    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5期2014-08-15

  • 多維時間序列Granger因果圖Markov性
    Granger因果性概念以來,Granger因果性已成為衡量系統變量間動態關系的重要依據,在金融經濟、信號處理、神經網絡、醫學等[2-5]眾多領域都有著廣泛的應用.Granger指出:如果在其余變量信息給定的情況下,融入某一變量的信息有助于對另一變量將來值的預測,則該變量是另一變量的原因.當前對系統變量間Granger因果關系的研究多采用兩變量Granger因果性檢驗法[6-7],由于經常忽視其他重要解釋變量所產生的影響,常會導致偽因果關系的出現.此外,兩

    淮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7-04

  • 離散廣義系統的因果性
    離散廣義系統的因果性李莉莉,逄 博,崔利宏(遼寧師范大學 數學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通常具有非因果性的離散廣義系統在物理上是無法實現的,但實際系統中往往存在這種情況.本文首先討論離散廣義系統具有因果性的充要條件.然后針對不具有因果性的離散廣義系統,證明存在狀態反饋控制器和輸出反饋控制器使閉環離散廣義系統具有因果性的充要條件,并采用構造性方法分別針對rank(B)=r和不限制矩陣B秩的兩種情況,給出狀態反饋控制器和輸出反饋控制器的設計方案,確保閉環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1-06

  • 康德論德性與幸福的因果關系
    是一種無條件的因果性概念;其次,這種因果性是意志的屬性。意志的無條件的因果性就是一種自發性能力,即在因果序列上的第一因。作為因果序列的第一因,自由就是它引起的現象序列的本源的動力和存在根據?,F象中發生的任何事件都有一個自然原因,這自然原因本身仍需要另外一個同樣是自然原因的推動,以此類推以至無窮。如果因果序列只是局限于現象界,這個序列就不可能是完備的,但一個本身不再需要外在原因推動的因果性就是自由的因果性,它使得那個無限延伸的因果序列從自身中開始,因而為這個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5期2013-08-15

  • 長株潭三市溫度變化對居民生活用電量的影響
    :(1)格蘭杰因果性分析揭示了氣溫變化與電力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聯系,且用電量對氣溫的格蘭杰因果性遠遠高于氣溫對用電量的格蘭杰因果性;(2)通過協整方法也證實了氣溫變化與電力需求之間存在真實的長期協整關系,并建立了一個長期電力預測模型,以揭示兩變量內在的一種協同變動關系;(3)長株潭三市夏半年平均氣溫升高1℃,其對應的降溫耗能增加約3%.長株潭地區;氣溫;格蘭杰因果檢驗法氣候變化和能源消費都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而關于兩者的研究,國內研究較多的是把能源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2年4期2012-10-17

  • 一種判定離散系統因果性的有效方法*
    線性非時變性及因果性的關系,并重點討論線性常系數差分方程描述的LTI系統的因果性判定方法,從而有效地加深初學者對此類問題的理解和掌握。1 常系數差分方程所描述系統線性非時變性及因果性討論如果系統滿足線性常系數差分方程,則它也滿足構成線性非時變系統的必要條件。以下給定一個典型的線性常系數差分方程如式(1)所示,來討論常系數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統是否一定具有線性非時變性及因果性。之所以典型是因為該方程在[1],[2],[3],[4]等教材中都有采用以說明線性常系數

    山西電子技術 2012年1期2012-07-17

  • 因果性概念的認識論意義之重構 ——康德的第二類比原理解讀
    430072)因果性概念的認識論意義之重構 ——康德的第二類比原理解讀劉鳳娟(武漢大學 哲學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72)自然因果性思想在康德哲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康德那里,自然因果性的認識論意義主要體現在第二個經驗的類比原理中。目前,學術界對因果性原理的認識論意義的解讀主要是揭示其作為“經驗的可能性”的根據,但是,“經驗的可能性”這種理解是籠統的,自然因果性不僅是“變化的經驗”的可能性根據,還是認識“變化的原因或結果”的可能性根據,這兩個方面是自然

    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年1期2012-04-13

  • 解自由意志之謎——論塞爾對自由意志的解釋
    題。筆者從意向因果性的角度出發,來探究塞爾是如何在神經生物學的立場上解答自由意志之謎的。一、從意向因果性的反例看自由意志塞爾從意向是否得到滿足出發,在對意向因果性的闡述中認為,人在行動前以及行動中的意向是依靠自由意志而做出的。人通過理智選擇以及行動,并遵循計劃性規律來使意向所要求的行動結果出現,最終使自己的意向得到滿足。從這一層面上說,自由意志在意向因果性中處于不可或缺的基礎地位。但有一種特例是,行動者在外界強迫的要求下即使做出了在先意向的行動,并出現了行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年6期2012-03-19

  • 自由與必然關系的康德式解決 ——論康德的先驗自由
    按照自然規律的因果性,并不是世界的顯象全部能夠由之派生出來的惟一因果性。為了解釋這些顯象,還有必要假定一種通過自由的因果性?!保?]378關于正題,康德借助了在經驗中有效的原理“因果律”做了如下證明:(1)自然規律的因果性不能被假定為惟一的因果性。按照“自然規律的因果性是惟一的因果性”的假設,某物的發生必然有一個初始的原因(始因)。但是無論我們追溯的原因多么深遠,在“一個在先的狀態”之前永遠存在“一個更早的狀態”。如果一切都按照純然的自然規律發生,那么將永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1年6期2011-08-15

  • 康德和因果問題的解決
    到自由(自由的因果性)和必然(自然的因果性)的關系問題??档虏环裾J自由和必然的同一性,只是否認了人認識此同一性的可能性。但是,康德并沒有徹底割斷自由與自然的聯系。通過先驗自由的直接聯系,我們可以發現自由與必然的本源的統一性。通過這個本源的統一性,我們就可以很好地解決因果問題,并且對康德因果問題解答的合理性和局限性作出解釋。先驗統覺; 康德; 因果問題; 體用論因為西方科學的機械論特性,因果規律的概念在西方文明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古代的機械論世界觀以原子論最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0年1期2010-04-12

  • 試論幫助犯的因果關系
    殊性決定了共犯因果性的判斷不能完全適用有關正犯因果關系的理論。幫助犯的因果性系幫助犯客觀歸責的基礎與前提,幫助犯因果關系的構建應當以共犯的處罰根據為基礎;其因果性的判斷應以實行行為促進說為原則,以正犯結果引起說為補充。因果性;實行行為;幫助行為;處罰根據一、引言根據通說有關刑法中因果關系的界定,概指犯罪實行行為與對定罪量刑有價值的危害結果之間引起與被引起的合乎規律的聯系。[1][2]很明顯,在刑法因果關系的探究方面,我國刑法學界主要就正犯或者說實行犯的危害

    海峽法學 2010年2期2010-04-10

  • 康德兩種因果性的道德意蘊
    的自然與自由的因果性問題。通過這兩種因果性,康德鮮明地揭示了自然因果性的存在領地和自由因果性的存在領地,使自由因果性典型地呈現在其所探討的形而上學何以可能的本體世界。在這樣的本體世界中,康德將自由放在道德律令、道德法則和至善的層面上加以探討,彰顯出自由在人的形而上追求意義上的倫理價值和道德意蘊。對自由的探討也為他的《實踐理性批判》奠定了倫理學基礎。[關鍵詞]康德自然因果性自由因果性道德(中圖分類號]B82—0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1539

    道德與文明 2009年2期2009-04-2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