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發灶

  • 乳腺癌原發灶和腋窩轉移淋巴結中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 及Ki-67 表達情況的比較△
    經證實,乳腺癌原發灶和腋窩轉移淋巴結中ER、PR和HER2表達狀態是不一致的[4-5]。本研究探討乳腺癌原發灶與腋窩轉移淋巴結中ER、PR、HER2 和Ki-67 表達情況,旨在為乳腺癌的臨床治療和預后評估提供依據,現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 年10 月至2021 年10 月于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接受手術治療的存在腋窩淋巴結轉移的非Ⅳ期乳腺癌患者。納入標準:①女性;②病理檢查確診為乳腺癌;③手術方式為乳腺癌改良根治術;④術后病理

    癌癥進展 2023年16期2023-11-01

  • 《中國腫瘤臨床》文章推薦:原發灶不明腫瘤診療進展與展望
    原發灶不明腫瘤(CUP)是一種細胞異質性顯著并且具有高度惡性表型的轉移性疾病,并且很難通過常規的檢查手段被檢測出其原發灶。一些新的檢測手段,如基因表達譜檢測、腫瘤表觀遺傳學檢測、液體活檢等手段逐漸應用于CUP 原發灶的確定上,基于此出現的器官特異性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也均有較大的應用前景,其有望提高 CUP 患者診斷的精確性和特異性,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改善患者生存質量。為此,2023年第50 卷第10 期《中國腫瘤臨床》國家自然基金進展綜述欄目刊發了

    中國腫瘤臨床 2023年15期2023-10-18

  • PET/CT誤診的原發灶隱匿頸淋巴結轉移癌臨床分析
    710032)原發灶不明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是指經過詳細的查體、內鏡及影像學檢查、可疑組織活檢等仍無法發現原發灶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1-2],占頭頸腫瘤的2%~10%[3],80%為鱗狀細胞癌,5 年總生存率為30%[4]。18F-FDG-PET/CT 作為診斷惡性腫瘤的有效工具廣泛應用于頸淋巴結轉移癌為初步診斷的原發灶診斷中,有報道檢出率可達71.8%[5]。然而近年來,隨著綜合診斷技術的提高和多學科合作診療模式的不斷發展,頭頸癌的診斷比例逐漸上升,原發

    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 2023年3期2023-06-06

  • 結直腸腺癌肝轉移灶中差分化腫瘤細胞群的臨床病理意義
    現階段對于腸癌原發灶中PDC的研究很多,但對腸癌肝轉移性病變中PDC的研究卻很少,特別是使用同樣的分級方法,同時對轉移灶和原發灶進行評估的研究更少。本研究將結直腸腺癌肝轉移灶中的PDC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其與原發灶、轉移灶的腫瘤組織學參數之間的關系,重點驗證原發灶與肝轉移灶PDC分級的相關性。1 資料與方法1.1 資料收集2011年7月—2020年6月間接受結直腸癌根治性切除,同時(發現腸癌同時已有肝轉移)或異時(腸癌切除后發現肝轉移)接受了腸癌肝轉移灶

    腫瘤防治研究 2022年11期2022-12-03

  • 腹腔鏡下原發灶切除術在轉移性結直腸癌中的應用
    內外指南一般將原發灶切除術推薦應用于:(1)初始可切除的同時性mCRC;(2)同時性mCRC原發灶伴有出血、穿孔、梗阻等腫瘤相關并發癥[2-3]。對于原發灶無癥狀或輕微癥狀的初始不可切除同時性結直腸癌肝轉移不應行預防性原發灶切除術,目前也已達成共識[4]。但對于初始不可切除的mCRC,經過積極的全身治療,如果轉移灶達到部分緩解穩定狀態,我們中心仍建議行原發灶切除術[5]。此外,對于原發灶術式的選擇,轉移灶處于不可切除狀態下,傳統認為即使原發灶可行根治手術,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22年5期2022-06-20

  • 乳腺癌原發灶與轉移灶內雌激素受體及孕激素受體水平變化分析
    癌患者轉移灶和原發灶內激素受體表達差異顯著,ER 可促進基因轉錄,刺激細胞增殖,當孕激素存在時PR 可抑制腫瘤細胞浸潤、轉移以及乳腺癌細胞生長[3],且ER、PR 的水平表達是乳腺癌患者治療策略制定的指標,依據兩者不同表達狀態可分為不同亞型,與患者的治療和預后聯系密切[4]。但目前缺乏有關于乳腺癌原發灶與轉移灶內ER、PR 水平變化及其對治療的影響回顧性報道。為此,作者以82例在本院接受治療的存在遠處轉移灶或腋窩淋巴結轉移灶的乳腺癌患者為研究對象展開實驗,

    中國實用醫藥 2022年2期2022-02-24

  • 乳腺癌原發灶及轉移灶中ER、PR、Her-2及Ki-67表達差異對比
    轉移灶與乳腺癌原發灶ER、Ki-67、PR及Her-2狀態存在不穩定性,評估乳腺癌原發灶及轉移灶中ER、Ki-67、PR及Her-2表達差異具有潛在的治療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具有乳腺癌原發灶和前哨淋巴結轉移灶的96例患者,為探究乳腺癌原發灶及轉移灶中灶ER、Ki-67、PR及Her-2表達差異,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選擇2019年3月2020年3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病理科具有乳腺癌

    遼寧醫學雜志 2021年6期2021-12-30

  • 18F?FDG PET/CT代謝參數SULmax在肺癌中的應用價值分析
    特征,以期探討原發灶最大SUL(maximum SUL,SULmax)較SUVmax、代 謝 體 積(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病灶糖酵解總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是否有更高的臨床應用價值。方 法1.臨床資料選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于南京中醫藥大學沭陽附屬醫院行PET/CT檢查并經手術病理證實為肺癌的患者102例,其中非小細胞肺癌(鱗狀細胞癌27例,腺癌61例)88例,小細胞肺

    中國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 2021年5期2021-12-02

  • 初始不可切除同時性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策略
    涉及轉化治療、原發灶切除及術后維持治療方案三階段治療。因此,本文現對初始不可切除同時性結直腸癌肝轉移的治療策略進行綜述,以期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1 轉化治療未經治療的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其中位生存時間僅6.9 個月,尤其是肝轉移灶無法切除者,5 年總生存率接近于0[2]。對初始不可切除同時性結腸直腸肝轉移患者,除去一部分預期生存期<6 個月的患者,只要身體狀況可耐受強烈轉化方案,均屬于臨界可切除范疇,目前國內指南對潛在可切除患者Ⅰ級推薦為雙化療藥聯合靶向性

    醫學信息 2021年4期2021-11-29

  • 原發性肺癌18F-FDG PET/CT代謝參數與其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T/CT中肺癌原發灶SUVmax大于肝血池SUVmax[2]。本研究獲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編號:2019-017)。檢查前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1.2 儀器與方法 檢查前囑患者禁食4~6 h以上,控制其血糖95%)。安靜休息1 h后行PET/CT掃描。采用GE DiscoveryTMPET/CT 610。先行CT掃描,管電壓120 kV,管電流120~140 mA,層厚5.0 mm;后行PET掃描,3D模式,每個床位1.5~2.0 min,7~8個床位。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21年11期2021-11-24

  • 18F-FDG PET/CT全身顯像對原發灶不明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臨床應用價值
    550001)原發灶不明轉移癌(CUP)是指經病理活檢證實為惡性轉移癌,但患者經臨床體檢、血清學及常規影像學等檢查,不能明確原發灶部位的一組惡性腫瘤。淋巴道轉移是惡性腫瘤的主要轉移途徑之一,頭頸部及體部惡性腫瘤均可轉移至頸部淋巴結。頸部淋巴結由于位置較表淺,易于發現,臨床上以頸部包塊為首診就醫的患者有部分被診斷為原發灶不明頸部淋巴結轉移癌(CCUP)[1-4]。18F-FDG PET/CT作為一種分子影像學診斷技術,對惡性病變的診斷上具有較高的價值,常應用

    貴州醫藥 2021年6期2021-07-29

  • 初診原發灶不明的頸淋巴結轉移癌59 例診斷分析
    21)0 引言原發灶不明的頸淋巴結轉移癌(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ticcarcinoma of unknown primary site,CCUP)是指經詳細標準化的診斷流程仍然無法明確原發灶的同時,病理確診為淋巴結轉移癌的頸部腫塊。初診CCUP 的病例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5-10%[1-3],經過詳盡的臨床、映像和外科手術評估后,仍無法找到原發灶的證據的CCUP 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1-2%[2,3]。由于CCUP 原發灶未明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 2021年34期2021-06-07

  • 結直腸癌同時性肝轉移患者原發灶切除的預后分析
    期腸癌患者中,原發灶切除(primary tumor resection,PTR)往往是用來處理腫瘤相關并發癥,如梗阻、出血或穿孔等。而對于轉移灶無法切除,且原發灶無癥狀或癥狀輕微的患者,PTR能否使該類人群生存獲益,目前仍有爭議。本研究對國家癌癥中心數據庫中結直腸癌同時性肝轉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探討接受原發灶切除+化療(原發灶切除組)或單純化療(單純化療組)兩種不同治療策略的肝轉移灶無法切除患者的生存差異。資料與方法一、研究對象篩選2010年1月~20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 2021年1期2021-05-17

  • 18F-FDG PET/CT 檢測淋巴結轉移性鱗癌原發灶的價值
    528000原發灶不明的淋巴結轉移癌主要包括轉移性鱗癌和腺癌。Nakamura 等[1]認為,在原發灶不明的淋巴結轉移癌中鱗癌約占81.1%,其預后較好;腺癌約占7.6%,其中65%來自頸外(肺、胃腸道等),且預后較差。原發灶不明的淋巴結轉移癌患者的原發灶通常比較隱匿,常缺乏典型的臨床癥狀,雖采用多種影像學技術檢測,往往也難以發現這些病灶,給臨床診斷和治療帶來了較大的困難。PET/CT 作為一種全身顯像技術,兼具功能顯像和解剖顯像的優勢,能夠有效避免病灶

    國際放射醫學核醫學雜志 2021年9期2021-02-15

  • 乳腺癌原發灶與復發轉移灶中分子標志物表達的研究進展△
    理類型、乳腺癌原發灶及轉移灶分子分型、基礎疾病等有關。乳腺癌原發灶及復發轉移灶中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體(progeste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Ki-67對乳腺癌患者治療方法的選擇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主要就乳腺癌原發灶及復發轉移灶中ER、PR、HER2、Ki-67的表達差異及對乳腺癌患

    癌癥進展 2020年7期2020-12-24

  • 16排螺旋CT在惡性腫瘤淋巴結遠處轉移尋找原發灶中的應用
    移,但是也多為原發灶不明的淋巴結遠處轉移灶[1-2]。當前尋找原發灶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包括超聲、CT與MRI等,超聲應用比較方便,但是敏感性有待提高,MRI對僅有腋淋巴結轉移的隱匿性乳腺癌原發灶的檢出率較高,但是檢測費用高,且規模太大[3-4]。CT可將解剖學和功能學影像檢查技術相結合,有利于尋找原發灶,也可顯著減少假陰性和假陽性率,從而對療效評價、臨床分期、治療方案制定等具有重要的臨床參考價值[5]。本文探討了16排螺旋CT在惡性腫瘤淋巴結遠處轉移尋找原發

    貴州醫藥 2020年1期2020-05-26

  • 甲狀腺乳頭狀癌原發灶CT值聯合形態學預測中央組淋巴結轉移的價值
    目前已有PTC原發灶增強后強化程度與CLNM相關的研究[5],但原發灶CT值與CLNM的關系鮮有報道。因此,本研究擬探討原發灶增強CT值與CLNM的關系,并評估增強CT值結合原發灶影像形態學特征聯合預測CLNM的價值。1 資料與方法1.1 研究對象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為單發PTC且行CLN清掃術的340例患者,其中CLNM組178例,男33例,女91例;年齡24~64歲,平均(52.09±7.88)歲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20年3期2020-04-09

  • 原發灶切除在無癥狀的、同時性的、轉移灶不可切除的結直腸癌患者中的作用:一項多中心隨機對照試驗
    者中,評估接受原發灶切除術(primary tumor resection,PTR)續貫化療的患者相比接受單純化療的患者的生存優勢。方法:這是一項開放的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ClnicalTrials.gov注冊號:NCT01978249)。從2013年5月至2016年4月,在12所三級醫院中將48例診斷為轉移灶不可切除的、原發灶無癥狀的結直腸癌患者按1:1比例進行隨機化分組,其中PTR組26例、化療組22例。主要終點是兩年總生存率,次要終點為與原發灶、PT

    結直腸肛門外科 2020年5期2020-02-12

  • 非小細胞肺癌原發灶與轉移部位驅動基因狀態一致性的研究進展
    發生轉移,應對原發灶和轉移部位分別使用合適的分子檢測基因靶點來指導治療[3]。雖然之前已有少許NSCLC原發腫瘤和轉移部位驅動基因狀態的研究[4,5],但兩者的突變數量和產生新的突變差異尚不清楚。本文擬就NSCLC原發灶與轉移部位ASCO推薦的驅動基因狀態一致性進行綜述。1 EGFR突變狀態一致性EGFR是目前NSCLC驅動基因中研究的最為透徹的分子靶點,由170 kDa跨膜糖肽構成,屬于c-erb-b1原癌基因家族編碼的受體酪氨酸激酶[6]。當信號分子

    中國肺癌雜志 2020年3期2020-01-11

  • 18F-FDG PET/CT代謝參數與結直腸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旨在討論CRC原發灶代謝參數與腫瘤位置、TNM分期及患者病理特征的關系,明確CRC異質性及葡萄糖定量顯像的評估價值。1 資料與方法1.1 資料回顧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核醫學科行18F-FDG PET/CT檢查的6 234例結直腸癌患者。納入標準:(1)病理證實為結直腸癌患者;(2)行18F-FDG PET/CT檢查前未經任何治療;(3)18F-FDG PET/CT有可測量陽性病灶;(4)有完整的臨床及病理資料。排除標準:

    腫瘤防治研究 2019年11期2019-11-26

  • 能譜CT單能X線束成像在門靜脈栓子鑒別中的應用價值
    缺損同時與肝臟原發灶強化一致,診斷為PVTT,且均經病理證實。PVT病例經臨床及影像資料綜合診斷,并經溶栓抗凝治療隨訪證實(栓子體積減小或消失),或經手術病理證實。1.2 方法1.2.1 CT掃描方法:儀器為GE Discovery 750 HD能譜CT,所有患者均作平掃及雙期增強掃描(動脈期、門靜脈期)。掃描參數:層厚為5mm,層距為5mm,螺距為0.985,準直器寬度為40mm,FOV為36cm,X線管旋轉速度為0.8s/r。增強掃描經肘靜脈注入1.2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9年10期2019-10-19

  • 同時性結直腸癌原發灶和肝轉移灶中KRAS基因突變的一致性分析
    灶大小和數目、原發灶術后發生肝轉移的間隔時間、糖類抗原(CEA)水平和原發灶分期在內的臨床風險評分(clinical risk score, CRS)已無法精確判斷術后mCRC復發率和決定手術選擇[9-11]。因此,有必要納入更多的分子標志物,以提高療效預測的準確性。KRAS基因作為RAS基因家族(包括KRAS、NRAS和HRAS)的成員,在上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信號通路的下游發揮作

    中國臨床醫學 2019年4期2019-09-24

  • NSCLC患者原發灶與轉移灶之間EGFR基因狀態異質性及其對IRESSA臨床療效的影響
    比較NSCLC原發灶與轉移灶之間EGFR基因突變狀況,探索二者之間是否存在不一致性,及這種異質性對IRESSA療效的影響。1.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入選標準:①2012年10月—2018年10月在貴州省人民醫院手術切除、纖維支氣管鏡活檢、穿刺活檢獲取原發病灶及轉移灶的晚期NSCLC患者;②相應的原發或轉移病灶有足夠多的癌組織可行EGFR基因突變檢測;③既往未接受過TKIs治療,現在計劃使用IRESSA治療;④患者年齡>18歲。記錄病例的臨床病理資料,包

    醫藥前沿 2019年20期2019-08-20

  • 新疆地區維吾爾族、漢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原發灶與同期腋淋巴結轉移灶中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C-erbB-2表達的研究
    性腫瘤,乳腺癌原發灶和同期腋淋巴結轉移灶中雌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C-erbB-2表達不一致性的研究較多,各研究成果存在不同[1-3], 但分組研究極少。本研究對維吾爾族、漢族乳腺癌患者原發灶、同期腋淋巴結轉移灶中ER、PR、C-erbB-2表達情況進行探討,現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新疆腫瘤醫院和新疆兵團第七師醫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行手術治療但術前未行新輔助化療的Ⅱ~Ⅲ期(pT1~3N1~3M0)患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9年10期2019-06-04

  • 非小細胞肺癌淋巴結轉移與腫瘤原發灶最大徑及18F-FDG PET/CT代謝參數的相關性
    ,以期尋找肺癌原發灶的最大標準化攝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標準化攝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代謝體積(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病灶糖酵解總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以及腫瘤原發灶的最大徑與區域淋巴結轉移及N分期的相關性。1 資料與方法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5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9年3期2019-04-28

  • 乳腺癌原發灶、轉移灶腫瘤細胞及循環腫瘤細胞分子分型差異研究進展
    療都是有效的,原發灶與轉移灶之間分子分型出現差異[4,5]可能是乳腺癌治療失敗的原因之一。1869年Ashworth[6]發現癌癥患者血液中存在循環腫瘤細胞(CTC),CTC是指存在于血液循環中的具有高活力、高轉移潛能的腫瘤細胞[7]。研究[8]認為,CTC可以預測腫瘤的進展及治療的效果。既然CTC被認為是腫瘤細胞在血液中的播散形式,那么CTC的分子分型與乳腺癌原發灶的分子分型一致嗎?能否利用CTC分子分型對遠處轉移灶分子分型作出預測呢?現將乳腺癌原發灶、

    山東醫藥 2019年15期2019-02-12

  • 上皮性卵巢癌原發灶和轉移灶中miRNA-124表達水平的研究
    術檢測了卵巢癌原發灶及轉移灶中miRNA-124的表達水平,另外采用免疫組化技術檢測了EGFR的表達水平,旨在探討miRNA-124與EGFR在上皮性卵巢癌中表達的相關性,以及其與癌癥轉移的關系。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2016年5月至2018年3月于寧波市鄞州人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EOC患者60例,均經過術后病理檢查證實EOC的診斷。根據國際婦產科聯盟(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Gynecology and Obs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8年11期2018-11-28

  • 原發灶不明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治療探討
    450052)原發灶不明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是指患者無腫瘤病史,以頸部淋巴結轉移為首發癥狀,經過一系列檢查而原發灶尚不明確的頸部惡性腫瘤患者。病理類型包括鱗癌、腺癌、腺樣囊性癌、未分化癌等,其中鱗癌最為常見,男性多于女性;檢查方法包括B超、CT、MRI、PET-CT、電子內鏡和病理學檢查等;治療方式包括單純手術、單純放療以及包括手術和放、化療在內的綜合治療。隨著檢查技術的提高,原發灶不明的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發病率有逐漸降低的趨勢。本文旨在探討不同治療方法對原

    腫瘤基礎與臨床 2018年2期2018-05-22

  • 乳腺癌原發灶及淋巴結轉移灶中C—erbB—2的表達及臨床意義分析
    究乳腺癌患者的原發灶以及淋巴結轉移灶中C-erbB-2表達的情況及臨床意義。方法 52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其是否出現淋巴結轉移分為無轉移組(28例)與轉移組(24例)。檢測兩組患者原發灶和淋巴結轉移灶的C-erbB-2表達情況, 比較兩組患者病灶C-erbB-2陽性率, 觀察轉移組患者原發灶與淋巴結轉移灶的C-erbB-2表達情況, 同時比較不同腫瘤分期患者同一病灶中C-erbB-2陽性率。結果 轉移組患者原發灶C-erbB-2陽性率(7

    中國實用醫藥 2017年33期2017-12-12

  •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ROS1融合基因表達差異分析
    期非小細胞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ROS1融合基因表達差異分析劉曉輝目的 分析ROS1(c-ros oncogene 1,receptor tyrosine kinase)融合基因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中的差異表達。方法 選取非小細胞肺癌原發灶162例,其中配對轉移灶139例。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檢測ROS1融合基因的表達,并分析其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原發灶和轉移灶中的表達差異。結果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原發灶ROS1融合基因表達陽性率4.3%(7/162

    實用癌癥雜志 2017年6期2017-07-01

  • 結直腸癌原發灶與肝轉移灶中KRAS、PIK3CA基因突變的一致性分析
    王麗麗結直腸癌原發灶與肝轉移灶中KRAS、PIK3CA基因突變的一致性分析韓丹丹1,郗彥鳳2,白文啟2,高 寧2,王麗麗3目的 探討結直腸癌原發灶及相應肝轉移灶中KRAS、PIK3CA基因突變及臨床意義。方法 采用實時熒光定量PCR法檢測58例結直腸癌原發灶癌組織及相應肝轉移灶組織中KRAS、PIK3CA基因突變情況。結果 結直腸癌原發灶與肝轉移灶中KRAS基因的突變率分別為31.03%(18/58)、25.86%(15/58),最常見的突變位點為G12D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17年4期2017-06-05

  • 新疆漢族及維吾爾族結直腸癌原發灶與轉移灶中KRAS基因突變分析
    吾爾族結直腸癌原發灶與轉移灶中KRAS基因突變分析龐雪蓮,王?,|,李巧新,馬志萍,師 藝,張 巍,崔文麗目的 觀察新疆地區漢族、維吾爾族人群中結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原發灶與轉移灶中KRAS基因狀態的差異及其與CRC患者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方法 收集2012年~2014年間新疆地區漢族及維吾爾族CRC標本189例,其中52例有配對轉移灶。采用突變擴增阻滯系統(amplification refractory mutati

    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 2017年2期2017-04-14

  • 肺癌伴不同肺葉結節的外科診治分析
    例手術切除肺癌原發灶及肺內結節患者的臨床資料,分別從結節大小、數量,肺門、縱隔淋巴結轉移情況,PET-CT檢查,原發癌分期及結節與原發灶的位置關系等方面進行鑒別分析。結果 38例肺癌患者均行手術切除不同肺葉結節,病理檢查提示良性結節,其中纖維組織16例、炎性假瘤5例、錯構瘤3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其他良性病變13例。結論 肺癌伴不同肺葉結節應積極通過各種臨床方法及手段鑒別診斷,伴隨肺葉結節積極行楔形切除手術治療。關鍵詞:肺惡性腫瘤;肺內結節;原發灶Abst

    醫學信息 2017年5期2017-03-18

  • TSHR在甲狀腺乳頭狀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甲狀腺乳頭狀癌原發灶(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s,PTC)及對應轉移淋巴結(lymph nodes,LN)中表達及其意義。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法,檢測45例PTC及LN標本中TSHR表達情況。統計學方法采用Wilcoxon 帶符號秩檢驗、 Kruskal-Wallis法檢驗、卡方檢驗及logistic回歸方法。結果 PTC中TSHR陽性表達率高于LN,分別為88.9%和68.9%,P=0.02。PTC中TSHR陽性細胞數、陽性強

    實用癌癥雜志 2017年2期2017-03-08

  • 18F-FDGPET/CT顯像陰性的原發灶不明頸淋巴結轉移癌的治療及預后探討
    CT顯像陰性的原發灶不明頸淋巴結轉移癌的治療及預后探討黃琦 趙侃 裘世杰 鄔振華目的探討18F-FDG PET/CT顯像陰性的原發灶不明頸淋巴結轉移癌(CCUP)的治療及預后情況。方法 回顧分析24例18F-FDG PET/CT顯像陰性的CCUP患者臨床資料,結合患者病情主要采用頸部淋巴結清掃加術后放化療的治療方法,總結治療效果及其預后情況(包括生存時間、生存率)。結果 截至本文,本組患者總生存率為62.5%(15/24),中位生存時間24個月,1、2及3

    浙江醫學 2017年19期2017-01-13

  • Gankyrin在胃癌原發灶與轉移灶表達差異研究
    yrin在胃癌原發灶與轉移灶表達差異研究汪偉民 蔡煒龍 潘杰 許洪寶目的 探討Gankyrin在胃癌原發灶與轉移灶中表達的臨床意義。方法 選取112例胃癌患者手術切除的胃癌原發灶112例、轉移灶43例,應用免疫組化染色方法,比較Gankyrin在胃癌原發灶與轉移灶中的表達陽性率,并分析其與臨床參數的相關性及對患者預后的影響。結果 Gankyrin在胃癌轉移灶中的表達陽性率高于原發灶(P<0.05)。胃癌患者原發灶中Gankyrin表達陽性率與腫瘤較低的分化

    浙江醫學 2016年16期2016-12-21

  • EGFR在肺腺癌原發灶與淋巴結轉移灶中的表達意義
    GFR在肺腺癌原發灶與淋巴結轉移灶中的表達意義段國辰 郭濤 趙慶濤目的 初步探討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在肺腺癌原發灶與淋巴結轉移灶中的表達及意義。方法 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比較46例肺腺癌患者原發灶與淋巴結轉移灶EGFR的表達及其意義。結果 EGFR在46例肺腺癌患者原發灶、淋巴結轉移灶中陽性表達率分別為47.8%、52.2%;原發灶與淋巴結轉移灶EGFR表達分別在不同臨床病理特征中差異無

    河北醫藥 2016年23期2016-12-13

  • 肺癌原發灶與縱隔轉移淋巴結中EGFR突變差異的研究
    劉志良?肺癌原發灶與縱隔轉移淋巴結中EGFR突變差異的研究劉 毅 匡???黃傳生 劉志良目的 探討肺癌原發灶和轉移縱隔淋巴結中EGFR突變率有無差異。方法 采用PCR擴增ARMS法,分析NSCLC原發灶組織中EGFR基因突變與縱隔轉移淋巴結中EGFR基因突變情況,比較兩者突變率。結果 37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原發灶檢測到EGFR基因突變,突變率為37%,34例縱隔轉移淋巴結檢測到EGFR基因突變,突變率為34%。NSLCL患者原發灶和縱隔轉移淋巴結中EGF

    實用癌癥雜志 2016年11期2016-12-05

  • 肺癌原發灶及轉移淋巴結腫瘤干細胞標記物CD133和CD44的表達情況分析
    遲艷飛肺癌原發灶及轉移淋巴結腫瘤干細胞標記物CD133和CD44的表達情況分析遲艷飛【摘要】目的 探討分析肺癌原發灶及轉移淋巴結腫瘤干細胞標記物CD133和CD44的表達情況。方法 選擇我院收治的40例肺癌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免疫組化染色檢測CD133和CD44在患者的腫瘤原發灶以及轉移淋巴結中的表達情況,觀察分析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細胞分化程度與其表達情況的關系。結果 40例肺癌患者中,淋巴結轉移25例,占62.5%(25/40)。CD133和C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 2015年24期2016-01-20

  • 18F-FDG PET/CT在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原發灶探尋中的價值
    淋巴結轉移癌的原發灶探尋中的價值王玉分①*張工化①王永玲①孔 震①目的:探討18F-FDG PET/CT在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原發灶探尋中的價值。方法:收集頸部淋巴結轉移癌患者39例,回顧18F-FDG PET/CT和常規影像學檢查結果,并與組織病理學診斷和(或)長期臨床隨訪資料進行比較,計算18F-FDG PET/CT與常規影像學在頸部淋巴結轉移癌原發灶探尋中的靈敏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PPV)與陰性預測值(NPV)。測量最大標準化攝取值(SUVmax)

    中國醫學裝備 2015年6期2015-12-06

  • ER、PR、Her-2及Ki-67在乳腺癌原發灶及同期腋窩淋巴結轉移灶中表達一致性的研究進展
    -67在乳腺癌原發灶及同期腋窩淋巴結轉移灶中表達一致性的研究進展高濟越△,馬振海(綜述),趙作偉※(審校)(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乳腺疾病與重建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3)摘要: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及細胞核相關抗原是乳腺癌診療中常用的生物學標志物。臨床上多是基于上述生物學標志物在乳腺癌組織中的表達情況來區分乳腺癌不同的分子亞型以及制訂個體化的治療方案。近來,國內外很多臨床研究表明,上述生物學標志物在乳腺癌原發灶與腋窩淋巴結轉移

    醫學綜述 2015年13期2015-02-09

  • 多藥耐藥相關蛋白在食管鱗癌原發灶與淋巴結轉移灶中的差異表達及意義
    研究多限于腫瘤原發灶[6-8],其原發灶與淋巴結轉移灶MDR是否存在異質性鮮見報道。本研究通過比較食管胸段鱗癌患者原發灶及相應淋巴結轉移灶MDR相關蛋白肺耐藥相關蛋白(LRP)、P-糖蛋白(P-gp)、拓撲異構酶Ⅱ(TOPO-Ⅱ)、胸甘酸合成酶(TS)、谷胱甘肽-S-轉移酶(GST-π)表達程度的差異,為食管鱗癌根治術后選擇合理化療方案的提供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材料選擇四川省腫瘤醫院胸外科2008年7月—2010年8月行食管次全切除及二野或三野淋巴

    中國癌癥雜志 2014年1期2014-12-06

  • 同時性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的生存分析
    確診時發現的或原發灶根治性切除術后6月內發生的肝轉移,發生率達15~20%[1],是結直腸癌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2]。2010年中國結直腸癌肝轉移診斷和綜合治療指南中對同時性肝轉移的治療給出了一些全新的指導意見[3]:如I期切除肝轉移灶和原發灶、新輔助化療等。本文回顧性分析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00-2010年收治的同時性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1 061例,以評估“指南”中相關指導意見的臨床應用價值。資料與方法一、一般資料選取2000年1月至2010

    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 2014年2期2014-09-03

  • 18F-FDG PET/CT在原發灶不明的轉移癌患者中的診斷價值
    王恩成,周 碩原發灶不明轉移癌(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 site,CUP)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3%~5%,預后較差[1-3]。轉移癌是指腫瘤細胞從原發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其他途經被帶到它處繼續生長,而形成與原發部位腫瘤相同類型的腫瘤。由于腫瘤治療與原發腫瘤的部位、病理類型、分期等密切相關,因此盡早確定腫瘤的原發部位極其重要。隨著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ic-computed

    福建醫科大學學報 2013年4期2013-10-08

  • 關于首診原發灶不明頸部轉移癌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探討*
    646000)原發灶不明頸部轉移癌(UPCMC)約占頭頸部惡性腫瘤的2%~5%[1]。對以頸部轉移癌首診入院的患者,大部分可通過臨床檢查及各種輔助檢查找到原發灶,但仍有部分患者經全面仔細檢查仍未發現原發灶,從而給治療帶來困難。對這部分UPCMC患者,需要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一方面要積極配合尋找原發病灶,同時也對轉移灶和潛在原發灶進行積極的治療。筆者根據UPCMC的臨床特點制定了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并應用于臨床,收到一定效果?,F報告如下。1 資

    中國中醫急癥 2013年4期2013-10-02

  • 結直腸癌原發灶與轉移灶K-ras基因突變的比較分析
    032結直腸癌原發灶與轉移灶K-ras基因突變的比較分析譚聰1倪淑娟1翁微微1黃丹1盛偉琪1廉朋21.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 200032;2.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大腸外科,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腫瘤學系,上海 200032背景與目的:K-ras基因突變是抗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靶向治療的重要負性預測因子。本研究擬對結直腸癌原發灶與轉移灶中K-ra

    中國癌癥雜志 2013年10期2013-06-09

  • 18F-FDG PET/CT尋找腫瘤原發灶在臨床中應用價值的分析
    130051)原發灶不明轉移癌(cancer of unknown primary,CUP)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3%-10%[1-3]。原發灶的確定對患者的治療方案的選擇、預后、生存率的提高有著重要的臨床意義。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53例CUP患者的PET/CT檢查結果,以探討PET/CT的臨床應用價值。1 材料與方法1.1 病例選擇 回顧性分析我中心2006年-2011年53例原發灶不明轉移癌患者,男26例(35-78歲),女27例(40-80歲),其轉移灶均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3年2期2013-01-24

  • 56例頸部轉移癌治療的臨床體會
    :20%找不到原發灶,80%可以找到原發灶。⑥性別:20%為女性,80%為男性。綜合國外資料表明頸部轉移癌占所有頸部腫塊的23% ~46%,所以40歲以上特別是男性,發現頸部進行性增大的無痛性腫塊者,應高度懷疑頸部轉移癌之可能。淋巴結轉移機理:關于淋巴結轉移機理研究甚多,大致可歸納下列三種方式:(1)頸淋巴結轉移;(2)經血行轉移;(3)直接侵犯淋巴結。由于頸部淋巴結解剖特點:淋巴結轉移多見的是向下一站淋巴結轉移,但當淋巴管阻塞時也有發生逆行轉移的可能。少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3年13期2013-01-23

  • 大腸癌原發灶及糞便標本中基因mRNA表達及其臨床意義
    RNA在結直腸原發灶及病人糞便中的表達,證實糞便中COX-2,CK-20,CD44v6mRNA表達來源于原發灶腫瘤細胞的脫落所致,為臨床結直腸癌篩查選擇合適的多基因標記物聯合檢測指標。1 材料與方法1.1 材料1.1.1 臨床資料 收集吉林省人民醫院及吉林省腫瘤醫院2008年1月-2010年2月行結直腸癌根治術的結直腸癌原發灶38例,所有患者術前均未行抗腫瘤治療,其中,男性20例,女性18例,年齡42-81歲,平均年齡62歲,Duke's A、B期13例,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2年8期2012-11-05

  • 肺癌伴多發磨玻璃密度結節的多層螺旋CT表現及其臨床意義
    并且部分肺癌除原發灶外,在CT上還表現為肺內有一個或多個純的磨玻璃影(pure ground-glass opacities, pGGO)。pGGO可能為腫瘤病變,例如非典型腺瘤樣增生(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細支氣管肺泡癌(bronchioloalveolar carcinoma,BAC),還有極少數情況下為肺內轉移。這些腫瘤性病變可影響治療策略和臨床療效。本研究旨在探討肺癌患者伴發多個pGGO在CT上

    中國肺癌雜志 2012年11期2012-09-11

  • 多烯紫杉醇聯合順鉑治療原發灶不明癌的療效觀察
    劉楊原發灶不明癌(Cancers of unknown primarysite,CUP)是指患者至少有一個經病理學證實為惡性腫瘤的轉移性病灶,但經詳細的病史詢問、仔細的體格檢查以及常規的輔助檢查卻無法查到原發灶。CUP約占實體瘤的 2.3% ~4.2%[1]。原發灶不明的腫瘤患者診斷困難,治療復雜,特別是當經過嚴格的臨床檢查后原發灶仍難確定時,臨床醫師只有憑經驗用藥,但大多數患者治療效果不理想,病情可能迅速惡化。因此"個體化"治療CUP的方案仍有待不斷地探

    大家健康(學術版) 2012年11期2012-08-15

  • 乳腺癌原發灶激素受體表達陰性,淋巴結轉移灶激素受體表達陽性一例
    況下,乳腺癌的原發灶和轉移灶有著相同的病理學特征,偶爾也會出現原發灶和轉移灶中雌激素受體 (ER)、孕激素受體 (PR)、人類表皮受體 (HER-2)表達不一致的情況[1]。一般為激素受體在原發灶中表達呈陽性,在轉移灶中表達呈陰性,反之則較少發生。筆者在臨床工作中發現一例激素受體在原發灶中表現達陰性而在轉移灶中表達呈陽性的病例,特做病例報道。1 病例簡介患者,女,66歲,2010-05-02因“發現左乳腫物5d”就診,查體示左乳內上象限腫物約5.2cm×6

    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2年7期2012-08-15

  • 18F-FDG PET-CT在尋找轉移瘤原發灶中的臨床價值
    逐年升高,不明原發灶腫瘤(Unknown primary tumor,UPT)也隨之增多。據文獻報道,UPT占惡性腫瘤病例總數的0.5%~9%,而只有20%~27%的病例在死亡前能夠明確原發灶的具體部位[1]。臨床上UPT進展迅速且易早期播散,患者中位生存期僅為2~10月[2-3]。因此,UPT不僅嚴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還影響腫瘤臨床分期及后續治療方案的制定。對于UPT,傳統影像學方法只能檢測到20%~35%的原發灶,即使尸檢也只能找到30%~82%的原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2年10期2012-02-10

  • 非小細胞肺癌EGFR基因異質性研究進展
    [7],或者在原發灶發生EGFR突變時就已經形成了異質性[8]。本文旨在對這方面的研究結果進行綜述。1 同一腫瘤組織內EGFR基因異質性Taniguchi等[9]對21例具有EGFR突變、術后復發后僅接受了吉非替尼治療的NSCLC患者標本進行分析,利用顯微切割技術,對每一例腫瘤標本選取50個-60個瘤灶進行EGFR基因突變檢測。21例患者中15例全部由EGFR突變細胞組成,但其它6例由部分突變和部分未突變的細胞組成,其中17例靶向治療有效(81%)。6例由

    中國肺癌雜志 2011年11期2011-09-11

  • 結腸癌轉移淋巴結P-gp、Bcl-2、Bax表達與體外化療敏感性的關系
    旨在探討結腸癌原發灶和轉移淋巴結P-gp、Bcl-2、Bax表達與腫瘤細胞體外化療藥物敏感性的關系。1 材料與方法1.1 對象 2006年10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手術并經病理證實伴淋巴結轉移的結腸癌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年齡36~80〔平均(64.5±14.54)〕歲。所有病例術前均未接受放化療。每例腫瘤原發灶、相應淋巴結轉移灶標本均經中性甲醛固定,常規石蠟包埋、切片,蘇木素-伊紅(HE)染色病理診斷。1.2 方法1.2.1 免疫組化染色法測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1年11期2011-06-28

  • 環氧合酶-2在胃癌淋巴結轉移灶中的表達及其與生存素和細胞核增殖抗原的關系
    但這些研究多在原發灶或細胞系中進行,而對淋巴結轉移灶中COX-2的表達與腫瘤細胞增殖、凋亡的關系尚不明確。由于腫瘤演進過程中在多個方面出現異質性變化,研究轉移/殘留病灶中COX-2的表達與增殖和凋亡相關因子的表達,對針對轉移和(或)殘留病灶為目標的治療更具臨床意義。故本研究對胃癌原發灶及淋巴結轉移灶中COX-2的表達及其與生存素 (Survivin)、細胞核增殖抗原 (Ki-67)表達的關系進行研究。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10月—2

    中國全科醫學 2011年18期2011-05-16

  • 18F-FDG PET/CT顯像在不明原發灶淋巴結轉移癌中的應用價值
    110001)原發灶不明的淋巴結轉移癌 (Metastatic lymph node carcinoma of unknown primary site,LCUP)是指各部位淋巴結經活檢或針吸病理細胞學證實為轉移癌,而經反復仔細全面的常規檢查,仍查不到原發灶的轉移癌(不包括淋巴瘤),這類原發灶不明的轉移性腫瘤約在腫瘤中占2.3%~4.2%[1],患者預后差,從診斷開始,其平均中位生存期大約2~10個月[1],3年生存率11%,5年生存率6%[2]。由于原發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1年6期2011-02-11

  • 18F-FDG PET和PET/CT顯像對原發不明轉移癌診斷價值的系統性綜述和Meta分析
    發生的腫瘤,其原發灶在診斷時無法明確,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3%~5%,也是腫瘤引起死亡的第4位因素[1-2]。由于缺乏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其預后極差,中位生存期僅2~10個月[3]。Haas等[4]報道若能發現原發灶,患者的預后將得到顯著改善。18F-FDG PET和近年來普及的PET/CT顯像,作為一種分子功能成像技術,已證實對多種腫瘤的早期診斷有著很高的價值[5]。早在1994年Rege等[6]就報道PET顯像可提高CUP患者原發灶的檢出率,從而改善患者預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1年5期2011-02-0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