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瘤

  • 神經內鏡經鼻入路顱咽管瘤術后電解質變化趨勢及危險因素分析
    00070)顱咽管瘤是源于胚胎顱咽管殘余組織(Rathke囊)的先天性良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2%~5%[1]。顱咽管瘤位置深,手術切除易損傷視神經、垂體以及下丘腦等重要結構造成嚴重后果[2]。水電解質紊亂是患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其發生率為 76%[3],水電解質紊亂的發生嚴重影響患者預后,但目前顱咽管瘤患者電解質紊亂發生的危險因素尚未有統一定論,此外,經鼻內鏡術后顱咽管瘤患者術后電解質紊亂及危險因素相關報道較少。因此,本研究選取神經內鏡經鼻入路顱咽管瘤

    護士進修雜志 2023年9期2023-05-10

  • miR-200c 對顱咽管瘤侵襲性的影響及作用機制
    14000)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是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其常見的發病年齡呈雙峰分布,主要有6~14 歲和50~70 歲2個高發年齡段,同時顱咽管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鞍區占位性病變。該病可分為2 種亞型,造釉細胞型顱咽管瘤(adamantinomatous craniopharyngioma,ACP)和鱗狀上皮乳頭型顱咽管瘤(papillary craniopharyngioma,PCP)。顱咽管瘤雖為良性腫

    醫學信息 2023年2期2023-03-10

  • 經鼻蝶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復發性顱咽管瘤
    飛皎 張 濤顱咽管瘤是鞍區常見的良性先天性腫瘤[1]。由于位置特殊,與下丘腦、視交叉、垂體等組織結構關系密切,難以實現根治性切除[2~5]。與原發性顱咽管瘤相比,復發性顱咽管瘤的手術難度更大[6]。2016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經鼻蝶入路神經內鏡手術治療復發性顱咽管瘤29例,現報道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研究對象29 例中,男22 例,女7 例;年齡4~58歲,平均(29.8±11.5)歲。垂體功能減退24 例,視野缺損21 例,視力下降13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22年8期2022-11-15

  • 超脈沖CO2激光聯合生長因子外用治療面部汗管瘤的效果分析
    0025-04汗管瘤(syringoma)是一種表皮內為向小汗腺末端導管分化的汗腺良性腫瘤,好發于中青年女性,大部分患者發病于青春期,在妊娠月經前或服用雌激素時發病幾率增大,部分患者有家族史[1]。皮疹好發于雙上下瞼、前額部等部位。多為粟粒至黃豆大小,直徑1~3 mm,無明顯自覺癥狀,但會嚴重影響患者面部美觀。臨床多以電離子進行手術切除、燒灼、冷凍治療汗管瘤,但治療效果較不理想,且復發率較高。超脈沖CO2激光通過加熱和汽化細胞內的水來破壞目標組織,因其具有

    醫學美學美容 2022年6期2022-08-17

  • 顱咽管瘤病人術后電解質水平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發安 范月超顱咽管瘤是最常見的鞍區先天性腫瘤,多見于兒童,也可見于成人,在5~15歲和45~60歲呈“雙峰分布”[1]。腫瘤全切除能帶來較好預后,但因為腫瘤的特殊解剖部位及生長特點,對腫瘤進行全切術后會不可避免地出現神經內分泌并發癥。其中,水電解質紊亂是顱咽管瘤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也是影響病人預后的關鍵因素。為了提高圍手術期顱咽管瘤病人的預后,近年來基于腫瘤位置的分型以及手術入路的研究逐漸增多[2],但是顱咽管瘤的術后管理依舊是個棘手問題。此外,顱咽管

    實用老年醫學 2022年6期2022-07-26

  • 低能量高頻電凝法治療眼周汗管瘤遠期療效觀察
    430030)汗管瘤是小汗腺末端導管分化的一種腺瘤,好發于女性,多在青春期發病,研究提示本病與內分泌紊亂有關[1]。雖然汗管瘤病變屬良性,但眼周汗管瘤嚴重影響女性美觀,因此治療時注重安全性,少損傷,在保證治療效果的情況下盡量使病損皮膚恢復到原有狀態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通過回顧性調查評價低能量高頻電凝法對于眼周汗管瘤的治療優勢,遠期療效及復發情況相關因素分析。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研究對象為2016-2020年間到我院門診接受低能量高頻電凝法療程治療

    中國醫療美容 2022年5期2022-06-18

  • 32例顱咽管瘤病理分型及其MRI影像學特征分析*
    00073)顱咽管瘤是一種良性的先天性顱內腫瘤,起源于原始口腔外胚層所形成的顱咽管殘余上皮細胞[1]。 顱咽管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卻是兒童中最常見的先天性腫瘤。該病的70%是發生在15歲以下的兒童和少年,且男性多于女性[2]。按照顱咽管瘤與鞍膈的關系可分為鞍內、鞍上和腦室內腫瘤。根據病理分型可分為成釉質細胞型(ameloblastic type,AD)、鱗狀乳頭型(bapillary type,PC)及混合型(mixed type,MIX)[3]。該病雖

    中國CT和MRI雜志 2022年6期2022-06-09

  • 顱咽管瘤術后額葉異位復發1例
    叉受壓,考慮顱咽管瘤(圖1A、1B)。9月16日行頭顱CT 示鞍區不規則囊性低密度影,無鈣化(圖1C)。9 月19日在外院經右額外側入路手術切除病變,術后病理示造釉細胞型顱咽管瘤,Ki-67 指數在2%~5%。術后視力無改善,繼發甲狀腺、腎上腺功能減退,給予左甲狀腺素鈉片(25 μg,1次/d)+醋酸潑尼松片(2.5 mg,1 次/d)藥物替代治療。12 月8日復查顱腦MRI 示鞍上一類圓形大小約1.4 cm×1.3 cm×1.3 cm 囊實性病變,呈長T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21年12期2022-01-10

  • 顱咽管瘤與腦組織粘連/侵襲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100070顱咽管瘤是鞍區的胚胎性腫瘤,總發病率為0.5~2.0 例/百萬人/年[1]。顱咽管瘤有兩種病理類型,分別是造釉細胞型和乳頭型。不同病理類型的腫瘤患者發病年齡有差異。造釉細胞型顱咽管瘤患者發病年齡呈現雙峰分布,為5~15 歲的兒童與45~60 歲的中老年;而乳頭型患者主要見于50~60 歲的成年人[2]。顱咽管瘤位于大腦的深部,周圍毗鄰下丘腦、第三腦室、視交叉、垂體等重要結構。對這些重要腦組織的影響除了單純的機械性壓迫以外,還表現出粘連、侵襲等生

    磁共振成像 2021年12期2021-12-04

  • 顱咽管瘤MSCT、MRI影像學特征及與病理學的對照研究
    凱* 王西憲顱咽管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1],以兒童及青少年較為常見,男性多于女性。大多數顱咽管瘤呈間歇性生長,生長較慢;少數顱咽管瘤生長快速[2-3]。臨床上以顱內壓增高、內分泌功能紊亂等癥狀多見。近年來,成人顱咽管瘤患者有逐漸增多的現象[4]。若不及時治療可累及視覺、內分泌、泌尿、神經等多個系統,出現嚴重的電解質紊亂,嚴重可危及生命。鞍區的解剖結構復雜,在臨床上與鞍區其他腫瘤鑒別具有一定的難度,而術前準確鑒別診斷是臨床治療

    中國CT和MRI雜志 2021年11期2021-10-22

  • 腦室內顱咽管瘤1例
    證實為乳頭型顱咽管瘤。出院時頭痛消失。術后9個月復查MRI未見腫瘤復發(圖1G~I),無神經功能障礙及內分泌功能障礙。圖1 腦室內顱咽管瘤手術前后MRI表現2 討論顱咽管瘤為顱內常見的先天上皮源性腫瘤,腫瘤的具體發病位置主要是由外胚層發育后殘余的部位所決定,大多數顱咽管瘤主要位于鞍區,完全位于腦室內的顱咽管瘤很罕見。腦室內顱咽管瘤主要以鱗形乳頭型多見,需要與膠樣囊腫、生殖細胞瘤、淋巴瘤、脈絡叢乳頭狀瘤和膠質瘤鑒別。CT均可表現為稍高密度的腫塊,鑒別較為困難

    臨床神經外科雜志 2021年9期2021-10-13

  • 皮膚鏡觀察腋窩汗管瘤一例
    圖3)。診斷:汗管瘤?;颊呔芙^治療,隨后失訪。圖1 汗管瘤患者雙側腋窩皮損圖2 汗管瘤患者皮損皮膚鏡表現(×50)圖3 汗管瘤患者皮損組織病理(HE染色×200)討論汗管瘤(syringoma)是常見的起源于小汗腺導管的良性腫瘤。小汗腺分布廣泛,汗管瘤最常分布于眼瞼[1],也可見于頭皮、前額、臉頰、腹部、四肢、臀部和生殖器等部位[2]。男女患病比為1:2[3]。目前有關汗管瘤皮膚鏡的報道較少,Hayashi等[4]觀察1例線狀汗管瘤的皮膚鏡表現顯示均勻的淺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21年4期2021-10-11

  • 粟丘疹樣汗管瘤37例臨床及皮膚鏡特征分析
    王 靜粟丘疹樣汗管瘤是汗管瘤的一種少見類型[1,2],由Friedman和Butler于1987年首次報告。臨床表現既有汗管瘤皮損同時又具有粟丘疹樣表現,且組織病理學上表現為汗管瘤的特點。故臨床上與汗管瘤、粟丘疹難以鑒別,易誤診、漏診,而正確的診斷才能對指導臨床治療有一定的積極意義。鑒于此,筆者收集了37例粟丘疹樣汗管瘤,現總結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年1月—2019年9月在西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門診就診并經組織病理確診為粟丘疹樣汗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21年3期2021-07-28

  • MRI 對顱咽管瘤的診斷價值
    850000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是鞍區較常見良性腫瘤,好發于兒童,成年人雖少見,但近年有增多趨勢。該腫瘤生長緩慢,體積較小時常無明顯異常,隨著腫瘤增大可致周圍組織結構不同程度受壓而產生相應臨床癥狀。筆者收集18 例顱咽管瘤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分析其MRI 特點,皆在加強對顱咽管瘤的認識以提高診斷正確率。1 資料與方法1.1 基本資料收集經手術病理證實為顱咽管瘤患者18 例,術前均行磁共振平掃及增強檢查,其中7 例具有完整CT

    西藏醫藥 2021年2期2021-04-23

  • 晚發性女陰汗管瘤1例
    100)診斷:汗管瘤。因無美觀需求,患者未行治療。2 討論汗管瘤是一種向表皮或真皮外泌汗腺導管分化的良性附屬器腫瘤,多始發于青春期及青年女性。典型臨床表現為多發性、直徑(1~3)mm、皮色至淡黃色堅實小丘疹,最常見于下瞼及顴頰部,亦可見于頸胸、腋下、四肢及腹臀等處,多對稱分布[1]。1971年,Carneiro等[2]首次報道女陰汗管瘤。此為汗管瘤特殊類型,損害主要分布于雙側大陰唇及陰阜,多無癥狀,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持續性瘙癢、間歇性瘙癢或隨月經周期加

    皮膚病與性病 2021年6期2021-02-16

  • 管瘤的發病機制及治療研究進展
    710021)汗管瘤是向末端汗管或真皮小汗腺導管分化的一種錯構瘤[1]。1879年Kaposi首先描述,1984年Unna命名為汗管瘤,國內朱文元1988年首次報告該病。汗管瘤的人群發病率為0.6%,好發于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2[2,3]。Friedman和Butler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合并疾病將汗管瘤分為四型,分別為局限型,家族型,合并Down氏綜合征型及發疹型[4]。汗管瘤好發于正常無大汗腺的解剖部位,75%發生在頭部或頸部,20%在軀干,5%在四

    中國醫療美容 2020年6期2020-12-08

  • MRI診斷顱咽管瘤的影像學特征研究
    張函光顱咽管瘤是一種臨床常見顱內先天性腫瘤,具有較高的發病率[1]。據不完全統計,目前顱內腫瘤中2%~4%的患者為顱咽管瘤[2]。顱咽管瘤是一種良性腫瘤,生長速度緩慢,但會沿著鞍上、蝶竇、鼻咽后壁至第三腦室生長,對鄰近組織結構形成壓迫,進而引發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3-4]。顱咽管瘤鞍區病變多樣,結構復雜,如果診斷不及時或方法不當,往往會導致病情進行性加重,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故準確的術前診斷對于改善患者預后意義重大[5]?;诖?,本研究選定本院2017

    中國醫學創新 2020年29期2020-10-29

  • 顱咽管瘤侵襲腦組織的常規MRI研究
    慧聰,陳緒珠顱咽管瘤是胚胎發育過程中殘存顱咽管上皮細胞來源的良性腫瘤,雖然為WHO Ⅰ級腫瘤,其生物學行為有侵襲性[1-2]。常侵及周圍的組織和結構,如第三腦室[3]、下丘腦、視交叉等視覺通路[4-5]、垂體等結構[6]。一旦侵襲周圍的組織結構,手術全切困難,遺留復發隱患。顱咽管瘤對周圍腦組織的侵襲可在肉眼或顯微鏡下進行判斷,約51%的侵襲率[2],但這種術中和術后的判斷具有明顯的滯后性。有研究者利用特殊的掃描設備,如Micro-CT,以3D成像的方法顯示

    磁共振成像 2020年7期2020-09-30

  • 生長抑素受體mRNA在顱咽管瘤中的表達及其意義
    10041)顱咽管瘤是顱內的常見腫瘤之一,發病率在我國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對顱咽管瘤的防治研究是當前的熱點問題之一。正常組織的癌變過程會伴隨著一系列的信號轉導通路的改變,使得癌變組織逃避凋亡以及繼續生長。生長抑素受體(somatostatin receptor,SSTR)是一種G蛋白偶聯受體,在人體各種組織中普遍表達,其中腫瘤細胞中主要表達SSTR2[1]。在不同類型顱咽管瘤組織中檢測SSTR2的表達差異,有助于探討SSTR2在顱咽管細胞癌變發生以及不同類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20年7期2020-07-21

  • 雙眼視物模糊 原是顱咽管瘤
    ,最終確診為顱咽管瘤。顱咽管瘤是一種常見的良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5%。腫瘤大多位于鞍上區,可向第三腦室、下丘腦、鞍旁、兩側顳葉、額葉底部及鞍內等部位發展,壓迫視神經及視交叉,阻塞腦脊液循環而導致腦積水。臨床上,顱咽管瘤患者常伴有下丘腦-垂體功能紊亂、顱內壓增高、視力及視野障礙、尿崩癥以及神經和精神癥狀。許先生雙眼視物模糊的癥狀,正是由于腫瘤壓迫視神經導致的。臨床上對顱咽管瘤的治療首選手術治療。大多數的顱咽管瘤可以通過手術達到全切除,有些比較復雜的顱咽管瘤

    保健與生活 2020年9期2020-05-28

  • 論著/通過MRI 識別BRAF 基因突變型顱咽管瘤
    對部分難治性顱咽管瘤具有縮小腫瘤體積的作用,是一種具有臨床應用前景的治療方法,可用于顱咽管瘤的術前治療,有助于切除腫瘤。本研究探討基于MRI 特征的BRAF 基因突變型顱咽管瘤的非侵襲性診斷技術。方法 共納入52 例經術后病理確診的顱咽管瘤患者,采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腫瘤標本BRAF 和CTNNB1 基因突變。由兩位不知曉患者身份和BRAF 基因突變等臨床信息的神經影像學專家對顱咽管瘤患者的MRI 表現(包括腫瘤部位、大小、形狀和成分,囊腫信號強度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20年3期2020-01-08

  • 顱咽管瘤治療困境及分子靶向藥物研究進展
    年首次提出“顱咽管瘤”,用以描述一種主要影響下丘腦?垂體軸的上皮組織腫瘤[1]。經過近百年的發展,顱咽管瘤被認為是較為罕見的顱內腫瘤,年新發病例數為0.5 ~2.5/100 萬,占全部顱內腫瘤的1.2%~4.6%[2?3]。與垂體腺瘤相比,顱咽管瘤發病率低、病理分級低(WHOⅠ級),但因其位于鞍區,毗鄰垂體柄、下丘腦等重要結構,手術難度較大,圍手術期并發癥較多,患者預后較差。目前主要治療方法是外科手術和放射治療,其他針對顱咽管瘤的治療手段十分局限[4?5]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20年3期2020-01-08

  • 垂體大腺瘤與顱咽管瘤的MRI表現及鑒別診斷
    垂體大腺瘤與顱咽管瘤臨床表現多樣,垂體大腺瘤常呈啞鈴狀、葫蘆形,局部囊變、壞死常見,而顱咽管瘤形態多樣,呈囊性或囊實性,壁厚薄不均,從形態方面較好區分兩者。但如果大腺瘤全部為囊性,則較難與顱咽管瘤區分。垂體大腺瘤一般會先在鞍內生長,后突破鞍隔向鞍上生長,所以理論上正常垂體結構是不會顯示的,但也存在腺瘤一側生長的現象,即可以看到部分正常垂體,而顱咽管瘤可壓迫垂體,使垂體變扁、形態失常,此時就會對診斷產生干擾。筆者收集所在醫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的垂體大腺瘤、顱咽管

    實用醫藥雜志 2019年4期2019-04-24

  • 垂體瘤與顱咽管瘤影像學鑒別診斷
    包括垂體瘤、顱咽管瘤、腦膜瘤等, 其中以垂體瘤最常見, 占鞍區腫瘤的 77.08% , 其次為顱咽管瘤, 占 15.20%。此二類腫瘤在發病部位及手術方法上均類似, 但二者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死亡率均不同。為了提高對垂體瘤與顱咽管瘤鑒別診斷的認識, 本文從發病機制、流行病學、病理學、臨床表現、影像學表現的角度, 作一文獻綜述, 以供了解參考。1發病機制目前顱咽管瘤與垂體瘤的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 但比較公認的理論有下面幾種:(1)垂體瘤: 主要是關于激素分

    科學與財富 2019年22期2019-04-17

  • 超脈沖二氧化碳激光微爆破治療汗管瘤的臨床觀察
    510600)汗管瘤是皮膚科常見疾病之一,屬于附屬器腫瘤的一種,小汗腺末端導管分化而形成的錯構瘤,常見于女性群體,發病原因和患者體內分泌的情況有關,但也有患者具有家族史[1]。皮損呈粟粒大小、淡褐色,發病率高,青春期、妊娠或月經期會出現病情加重的情況,大都出現在眼瞼、面部等部位,散在分布,對患者造成較大影響[2-3]。目前常用的汗管瘤治療方法是多功能電離子或激光治療,雖然對患者病情起到一定效果,但創傷面較大、恢復慢[4]。為了尋找科學有效的汗管瘤治療方法,

    中國醫療美容 2019年12期2019-03-17

  • 實性顱咽管瘤的MRI診斷*
    71000)顱咽管瘤是6~18歲青少年和50~60歲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鞍區腫瘤之一,占顱內腦外腫瘤的4%左右[1],腫瘤可分為囊性和實性[2],實性顱咽管瘤在臨床遠較囊性和部分囊性少見,其術前影像診斷符合率較低,筆者搜集了8例實性顱咽管瘤,對照病理分析其MRI表現及誤診原因,以提高實性顱咽管瘤的術前影像診斷符合率。1 材料與方法8例實性顱咽管瘤全部經病理學證實,年齡10~65歲,平均20.5歲,男女比例5∶3。所有患者均表現不同程度的視覺障礙以及頭痛,半數兒

    山東第一醫科大學(山東省醫學科學院)學報 2019年2期2019-01-18

  • 顱咽管瘤28例CT和MRI診斷分析
    12300)顱咽管瘤是兒童顱內最常見的非膠質來源的腫瘤,本病起源于口腔形成過程中的拉氏袋(Rathke's pouth)殘存上皮細胞,好發于鞍上池、鞍區及三腦室,是僅次于垂體瘤的鞍區第二常見腫瘤。筆者收集了我院2010年~2018年經手術病理證實的28例顱咽管瘤患者CT及MRI檢查的影像表現,以期探討CT與MRI對顱咽管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價值。1 資料與方法本組共28例病例,26例行CT和MRI兩項檢查,2例行MRI檢查,部分病例行增強檢查。CT使用德國西

    中國醫藥指南 2019年30期2019-01-07

  • 顱咽管瘤進行顯微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
    61000)顱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是臨床上常見的顱內先天性良性腫瘤,對于顱咽管瘤的治療,主要的方法是通過手術將良性腫瘤切除掉。為了提高顱咽管瘤的臨床治療效果,本文對2015年7月~2017年3月期間本院選取的80例顱咽管瘤患者顯微外科手術和常規開放手術的臨床效果進行簡要的探究和分析。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將本院從2015年7月~2017年3月期間收治的其中80例顱咽管瘤患者作為本次的研究分析對象,這80例患者均經過臨床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18年11期2018-11-02

  • 顱咽管瘤累及鞍下影像學表現1例
    16)圖1 顱咽管瘤 A.骨窗軸位CT表現; B.軸位平掃T2WI; C.矢狀位MR增強掃描; D.病理圖(HE,×200;箭示膽固醇結晶,箭頭示上皮島)患者男,47歲,因“右側視力下降及面部感覺障礙7個月”來診。查體:右側眼裂變小,右眼內視、外展不能。垂體激素檢查未見異常。CT:平掃見鞍區、蝶竇及枕骨斜坡骨質破壞,伴片團狀軟組織腫塊,約4.7 cm×4.2 cm×3.3 cm,破壞區內見斑片狀骨化影(圖1A)。MRI:腫塊呈等T1等T2信號,間雜斑點狀T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8年9期2018-10-18

  • 國內首例經鼻內窺鏡下兒童顱咽管瘤切除手術成功,開啟治療新方向
    編輯/一 帆顱咽管瘤是一種兒童最為常見的顱內腫瘤,雖屬良性腫瘤,但既往常用的開顱手術方式有創傷大、手術時間長、術后并發癥多等弊端。同時,由于顱咽管瘤生長位置較深,手術全切除率低,導致具有高復發以及無瘤長期生存率低的特性。因而這也使其成為唯一具有惡性結果的良性腫瘤,也是一種令神經外科醫生感到沮喪的神經系統良性腫瘤。隨著技術的進步,近幾年開展的經鼻蝶神經內鏡下切除顱咽管瘤取得了可喜的進步,這種微創手術方式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帶來了全切顱咽管瘤的希望。由于該入路技

    科學生活 2018年7期2018-08-06

  • 局限于第三腦室內的實性顱咽管瘤1例
    )鱗狀乳頭型顱咽管瘤。討論顱咽管瘤是一種先天良性腫瘤,占顱內腫瘤2%~4%。多數學者認為顱咽管瘤起源于Rathke囊的鱗狀上皮殘余,可發生于Rathke囊移行的任何部位,范圍從犁骨、中線蝶骨至蝶鞍底部,而局限于三腦室的顱咽管瘤十分罕見。1992年Mitsuhiro等報道[1],三腦室顱咽管瘤多見于男性(男/女比例約為2∶1),患者平均年齡48歲,頭痛是主要癥狀,視野缺損和內分泌異常的發生率較低。三腦室顱咽管瘤多為邊界清晰的實質性腫塊,腫塊內一般無鈣化[2]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8年10期2018-01-25

  • 顱咽管瘤惡性轉化1例
    10010)顱咽管瘤惡性轉化1例戴學軍1*王國良1王蔚2(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1神經外科;2病理科,廣東 廣州 510010)顱咽管瘤; 惡性轉化; 放療顱咽管瘤是鞍區常見腫瘤,臨床上主要表現為頭痛、視力缺損和內分泌功能障礙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分類,顱咽管瘤屬于Ⅰ級良性腫瘤,其組織病理亞型為成釉質細胞型和鱗狀乳頭型兩種。惡性顱咽管瘤非常罕見,鮮有報道,我院神經外科治療手術及放療后發生惡性轉化的顱咽管瘤1例,報告如下。圖1 腫瘤影像學表現A: 頭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17年3期2018-01-08

  • 鞍上實性顱咽管瘤一例
    告·鞍上實性顱咽管瘤一例王波濤1,劉 有1,陳志曄1,2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放射科,海南三亞 5720132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放射科,北京 100853實性顱咽管瘤;鞍上;磁共振成像顱咽管瘤是鞍區常見的良性腫瘤,多發生鞍上,半數以上好發于20歲以前的人群,第2個發病高峰在40~60歲,成人通常伴有視力障礙、垂體功能低下等癥狀,兒童以發育遲緩為主要臨床表現。大體病理可分為囊性、囊實性及實性顱咽管瘤3種類型,其中實性最少見,實性所占比例小于10%[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2017年6期2018-01-08

  • 泛發性發疹型汗管瘤一例
    ?泛發性發疹型汗管瘤一例陳忠業 王麗金 劉相勇臨床資料 患者,男,28歲。全身泛發紫紅色和褐紅色扁平丘疹,無痛癢4年余。4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雙眼瞼出現數個粟粒大皮色扁平丘疹,并逐漸增大,未診治。隨后2個月軀干、四肢又發現針尖大丘疹,漸發展至粟粒大,對稱密集分布,大部分丘疹呈紫紅色或褐紅色,無痛癢。曾到當地多家醫院診治,給予抗過敏治療(藥物不詳),無效。近2年來皮損繼續擴展至臀部、陰莖包皮、四肢屈側,損害呈片狀密集,而面部、雙眼瞼皮損依舊存在。既往健康,無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7年3期2017-04-07

  • 顱咽管瘤
    床醫學圖像·顱咽管瘤圖1 成釉細胞型顱咽管瘤光學顯微鏡觀察所見×200 1a可見鱗狀上皮結構伴周圍“柵欄”樣排列的柱狀上皮細胞,伴濕性角化物形成HE染色1b旋渦狀細胞簇胞核表達β-連環蛋白免疫組織化學染色(En Vision二步法)圖2 乳頭型顱咽管瘤光學顯微鏡觀察所見×200 2a腫瘤組織由無角化的鱗狀上皮細胞組成HE染色2b胞膜表達β-連環蛋白免疫組織化學染色(EnVision二步法)Figure 1 Optical microscopy findin

    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 2017年1期2017-03-29

  • 顱咽管瘤顯微手術治療及療效分析
    勁夫,邢 儉顱咽管瘤顯微手術治療及療效分析秦至臻1,王建禎1,馬振宇2,杜長生1,李鐘銘1,封耀輝1,刁勁夫1,邢 儉1目的 探討顱咽管瘤的顯微手術方法及療效。方法 回顧性分析武警總醫院2010-01至2014-12收治的136例顱咽管瘤患者的臨床資料。手術均在顯微鏡下進行,其中采用額底縱裂入路42例,額下入路28例,胼胝體穹窿間入路27例,翼點入路36例,經蝶竇入路3例。結果 本組腫瘤全切除118例,次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4例。術后出現尿崩癥63例(

    武警醫學 2017年1期2017-02-15

  • 兒童顱咽管瘤發病有信號
    bQ==兒童顱咽管瘤是兒童最常見的顱內先天性腫瘤。據了解,在我國人群中,顱咽管瘤發病率占全部顱內腫瘤的4.7%~6.5%。其中,70%為15歲以下的兒童。由于兒童顱咽管瘤首發癥狀表現為視力下降,極易被誤診,因此家長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延誤治療危害大有父母帶孩子來我科室就診,講述孩子視力下降、頭暈,但在眼科檢查后發現并不是眼睛的問題,于是來神經外科檢查。CT檢查后發現,孩子所患的是顱咽管瘤。顱咽管瘤是一種良性先天性腫瘤,但其生長常累及下丘腦重要結構,所以需要徹

    家庭百事通·健康一點通 2016年12期2016-12-29

  • 顱咽管瘤中IL-1α、IL-6的表達的臨床意義
    ·臨床醫學·顱咽管瘤中IL-1α、IL-6的表達的臨床意義夏志強,杜彥挺,杜光勇,高麗,張偉,李濤,田繼輝,宮劍(榆林市第二醫院神經外科二病區,陜西 榆林 719000)目的研究白細胞介素1α(IL-1α)、白細胞介素6(IL-6)的表達在顱咽管瘤中的臨床意義。方法選擇本院神經外科行外科手術切除的顱咽管腫瘤標本57例,通過免疫組化染色檢測其組織標本中IL-1α,IL-6的表達情況,分析其表達情況與顱咽管瘤的病理類型、術后復發率及切除率的關系。結果本次實驗5

    中南醫學科學雜志 2016年5期2016-12-25

  • 人巨細胞病毒感染在顱咽管瘤中的表達及意義
    胞病毒感染在顱咽管瘤中的表達及意義閆志豐 李三中 董秋峰 陳曉燕 李娟 霍軍麗 高大寬 甄海寧*費舟* (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神經外科, 陜西 西安 710032)目的檢測人巨細胞病毒(HCMV)感染在顱咽管瘤組織中的表達,探討HCMV感染與顱咽管瘤發生的病因學關系。方法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HCMV立刻早期蛋白1-72(IE1-72)和磷酸化糖蛋白65(pp65)抗原在89例顱咽管瘤組織及10例正常腦組織中的表達情況。結果在顱咽管瘤組織中HCMV IE1-

    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 2016年2期2016-11-25

  • 鞍內型顱咽管瘤一例
    報告·鞍內型顱咽管瘤一例陳志曄1,2,劉夢琦1,2,馬 林21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放射科,海南三亞 5720132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放射科,北京 100853顱咽管瘤;磁共振成像;診斷顱咽管瘤是鞍區常見的腫瘤之一,占顱內腫瘤1.2%~4.0%,占兒童顱內腫瘤6%~13%。根據發病部位,通??煞譃榘吧闲?75%)、鞍內型(4%)及鞍內鞍上型(21%)[1],鞍上型及鞍內鞍上型根據特征性影像表現術前診斷不難,鞍內型缺乏特征性影像學表現,術前診斷困難。

    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2016年5期2016-11-18

  • 顱咽管瘤治療中外科醫生的責任與擔當
    松濤·述評·顱咽管瘤治療中外科醫生的責任與擔當漆松濤*上海瑞金醫院主辦的“瑞金微創神經外科和神經內鏡技術進展高峰論壇”就神經外科熱點問題進行了集中討論。2016年7月3日就顱咽管瘤的治療方法,尤其是經顱,還是內鏡經蝶手術進行了專題討論,內容豐富、形式活躍。蒞臨現場共八十余位專家,參加討論均為國內神經外科有重要影響的專家,會議還采用了微信平臺、神外資訊等網絡直播方式向全國同道進行推介,可以肯定這是一次有重要影響的學術會議。本人有幸現場參與并聆聽了十余名專家的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6年10期2016-04-04

  • 3年抑郁求醫無果 罪魁原是顱咽管瘤
    科醫院切除了顱咽管瘤,原來患者并沒有抑郁癥,都是腦子里的顱咽管瘤在作祟?;颊呓衲?5歲,近幾年,他常常無精打采,愛睡覺,體型明顯發胖。四處求醫,均被診斷為抑郁癥。按抑郁癥治療1年,癥狀不僅無好轉,而且漸漸加重。直到兩個月前,患者視力和記憶力均嚴重下降,經頭CT、核磁共振檢查,終于發現疾病的元兇——顱咽管瘤。由于未及時就診,腫瘤直徑達5厘米,已導致腦積水。鑒于患者術前癥狀比較重,而且完全是實性腫瘤,手術難度極大,醫院專家認真研究了患者的腫瘤特點,制定最佳手術

    家庭醫藥 2016年1期2016-01-20

  • 局限型口周汗管瘤一例
    圖2)。診斷:汗管瘤。討論圖1 局限型口周汗管瘤患者皮損圖2 局限型口周汗管瘤患者皮損組織病理(HE染色)汗管瘤(syringoma) 是一種良性表皮內小汗腺導管腫瘤。本病好發于女性,男女比例約為1∶2[1],且多在青春期前后或者30 ~40 歲發病。有研究表明可能與雌激素水平存在一定聯系[2],同時國外有文獻報道本病可能是一種與染色體16q22 相關的常染色體遺傳性疾病[3],不過相關的突變基因還未見報道。1876 年Kaposi 首先描述,1894 年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15年2期2015-12-23

  • 女陰汗管瘤1例
    珠 李保強女陰汗管瘤1例韓晨珠 李保強?患者,女,45歲。雙側外陰丘疹5年。皮膚科查體見雙側大陰唇外側褐色粟粒至綠豆大光滑丘疹,部分丘疹融合成片。組織病理符合汗管瘤特征。汗管瘤臨床資料 患者,女,45歲。外陰丘疹5年。5年前患者無明顯誘因雙側外陰出現許多大小不等的膚色丘疹,無水皰、結節、破潰等,輕度瘙癢,未予重視,近1年皮疹逐漸增多,因擔心皮損“癌變”于2014年1月10日就診于我院皮膚科。既往體健,否認非婚性生活史及局部外傷史,家族成員中無類似疾病。體格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5年12期2015-11-01

  • 發疹型汗管瘤2例
    。診斷:發疹型汗管瘤。病例2:患者女,45 歲。雙腋窩、雙腹股溝、臍窩丘疹16 年, 于2014 年2 月20 日來我院皮膚科就診。16 年前無明顯誘因雙腋窩、雙腹股溝、臍窩部相繼出現少許粟粒大皮色、淡紅色、淡褐色丘疹,無自覺癥狀,一直未予診治,后皮疹緩慢增多,輕度瘙癢,皮損在夏季或運動后易加重,冬季減輕。既往體健,家族無類似疾病患者。體格檢查:一般情況良好,系統檢查無明顯異常。皮膚科情況:雙腋窩、雙腹股溝、臍窩部可見散在或密集對稱分布的粟粒大小的皮色、淡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5年2期2015-03-10

  • 發疹型汗管瘤1例
    。診斷:發疹型汗管瘤。2 討論汗管瘤是一種向末端汗管分化的良性皮膚附屬器腫瘤??砂l生于任何年齡,但好發年齡呈雙峰,一般為青春期或30~40歲左右。本病好發于女性。臨床上,汗管瘤皮疹為正常膚色、棕紅色或褐色小丘疹,數目從數個到數百個,直徑數毫米,通常雙側對稱分布,但也有單側、單側痣樣、軀干下部及泛發性分布的報道[1-2]。皮疹多無自覺癥狀,但在夏季或出汗較多時可有瘙癢或燒灼感。Friedman和Butler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合并疾病將汗管瘤分為4型,分別為

    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 2014年3期2014-12-04

  • 囊內注射博萊霉素在治療囊性顱咽管瘤中的價值及前景*
    00016)顱咽管瘤是鞍區常見的先天性良性腫瘤,由原始胚胎上皮細胞殘余組織發生。傳統的手術切除被認為是治療此類疾病的首選,但因顱咽管瘤所處的解剖位置特殊,積極手術導致重要結構損傷的風險較大,即使能達到完全切除,術后也易復發,因此此類腫瘤的治療一直是困擾神經外科醫師的一大難題。多年來,囊內注射博萊霉素治療手術全切除難度大的巨大囊性顱咽管瘤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降低了該類患者的手術并發癥及復發率。研究發現該治療方法能控制不宜行放射治療的患兒的腫瘤生長,延長壽命,為

    重慶醫學 2014年28期2014-08-15

  • 三腦室底型顱咽管瘤骨膜蛋白表達及其與下丘腦功能的關系☆
    三腦室底型顱咽管瘤骨膜蛋白表達及其與下丘腦功能的關系☆陳銘*劉憶*曹永福*潘軍*石瑾*汪潮湖*萬仁寬*馮展鵬*殷春梅*漆松濤*目的 探討骨膜蛋白(Periostin,POSTN)在三腦室底內型顱咽管瘤中表達及意義。方法回顧性分析42例手術病理證實的成釉細胞型且外科分型為三腦室底內型的顱咽管瘤患者資料,對其病理切片進行POSTN免疫組化染色,分析染色程度和腫瘤與三腦室底粘連程度、術后下丘腦功能和復發情況的關系。結果POSTN表達于顱咽管瘤間質成分,表達程度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4年11期2014-04-28

  • 發疹型汗管瘤1例
    陳聲利發疹型汗管瘤1例呂文國 周盛基 陳聲利臨床資料患者,男,26歲。因軀干泛發丘疹2年就診?;颊?年前無明顯誘因前胸部出現粟粒大淡褐色丘疹,后皮疹逐漸增多蔓延至軀干、四肢、頸部,無明顯自覺癥狀。未予治療。既往體健,家族中無類似病史。系統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左顳部、頸部、軀干前面及四肢近端泛發的膚色或褐色丘疹,扁平或類圓形,堅實,孤立,互不融合,直徑1~3 mm不等,分布較對稱(圖1、2)。組織病理(胸部)示:表皮未見明顯異常,真皮中上部可見較多細

    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 2014年9期2014-03-29

  • 改良翼點入路顯微手術治療顱咽管瘤的臨床效果評價
    姜克文大多數顱咽管瘤生長部位處于大腦深部的鞍區和第三腦室內,主要對下丘腦神經組織、視神經和視交叉造成侵犯。采用外科手術方式對其進行切除治療的難度相對較大,且病情復發率較高,術后患者常出現嚴重的尿崩及高鈉血癥、高熱和昏迷等癥狀,甚至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1]。本次研究對患有顱咽管瘤的患者應用改良翼點入路顯微手術方式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F將研究過程和結果作如下匯報。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抽取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我院治療的88例顱

    中國實用醫藥 2013年6期2013-09-12

  • 顯微鏡下顱咽管瘤切除術應用效果觀察
    市中心醫院)顱咽管瘤是鞍區常見的從胚胎顱咽管殘余組織發生的一種良性先天性腫瘤,好發于兒童和青年[1],由于其周圍毗鄰重要的神經、血管等結構,手術難度大,術后并發癥多。2002年12月~2012年8月,我們顯微鏡下切除101例顱咽管瘤?,F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料 101例顱咽管瘤患者,男38例,女63例;年齡4~64歲,平均34歲;病程2周~18個月;均經病理科確診。臨床表現:頭痛58例;視神經壓迫癥狀52例,包括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生長發育

    山東醫藥 2013年16期2013-04-07

  • 顱咽管瘤的CT診斷
    41300)顱咽管瘤是顱內腦外腫瘤,其組織發生目前有兩種學說比較被人們接受。胚胎剩余學說認為顱咽管瘤起源于顱咽管在退化過程中殘留的上皮細胞,在正常情況下,胚胎7~8周顱咽管逐漸消失,在發育過程中常有上皮細胞小巢遺留,即成為顱咽管瘤的組織來源;化生學說認為顱咽管瘤是由正常腺垂體的結節部有殘存的鱗狀上皮細胞化生而來。腫瘤常發生于鞍上池、鞍區及三腦室;好發于兒童,亦可見于成人,男女比例均等?,F將經手術病理證實的19例顱咽管瘤病例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臨

    山西衛生健康職業學院學報 2012年1期2012-11-21

  • 顱咽管瘤患兒血清IL-6、IL-8、MIP-1α含量變化及其意義探討①
    050)兒童顱咽管瘤是常見的先天性顱內腫瘤,占兒童腦腫瘤的10%,占兒童鞍區腫瘤的54%,幾乎全部是牙釉質型,絕大多數病例有囊變和鈣化,及與視神經、視交叉、垂體柄等結構粘連,一些顱咽管瘤還具有侵襲性生長及易復發的特點,故張玉琪等[1]認為兒童顱咽管瘤應屬惡性腫瘤。兒童顱咽管瘤的病因至今不詳。炎癥與腫瘤的關聯已得到廣泛的關注,在腫瘤微環境中,炎癥細胞和分子幾乎影響到腫瘤進展的每一方面[2]。本實驗采用高通量液體芯片技術檢測了顱咽管瘤患兒外周血清中IL-6、I

    中國免疫學雜志 2012年1期2012-07-30

  • 炎癥相關因子IFN-α及TGF-β1在顱咽管瘤的表達及意義☆
    GF-β1在顱咽管瘤的表達及意義☆郭邦明*漆松濤*黃廣龍*潘軍*顏小榮*目的探討炎癥相關因子IFN-α、TGF-β1與顱咽管瘤炎癥反應的關系。方法采用免疫組化GTVisionTM法檢測α-干擾素(interferon-α,IFN-α)、轉化生長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在58例顱咽管瘤組織中的表達情況,比較不同病理類型顱咽管瘤、復發組及初發組顱咽管瘤組織中 IFN-α、TGF-β1的表達水平。結果

    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 2012年9期2012-04-20

  • 顱咽管瘤組織中 IFN-α、IFN-αR、OPN的表達變化及意義
    廈人民醫院)顱咽管瘤是鞍區常見腫瘤,腫瘤與周圍重要結構粘連緊密,手術剝離困難,術后可遺留嚴重并發癥,且復發率較高,是神經外科的難題之一。顱咽管瘤的炎癥反應是導致其與周圍組織粘連的重要原因[1,2]。IFN-α 和骨橋蛋白(OPN)都是重要的炎癥相關細胞因子,與腫瘤的發病密切相關。2010年5月~2012年5月,本研究觀察了顱咽管瘤組織中IFN-α、IFN-α 受體(INF-αR)及 OPN 的表達變化,并探討其意義?,F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臨床資

    山東醫藥 2012年30期2012-04-13

  • CD147、MMP-9與釉質型顱咽管瘤侵襲性生長及復發的相關性研究
    曉, 劉文慶顱咽管瘤是顱內常見的先天性腫瘤(約占顱內腫瘤的4%),在兒童中占幕上腫瘤的第一位[1]。顱咽管瘤雖屬良性腫瘤,但易于復發。有報道,手術治療顱咽管瘤,病死率高達 38%[2,3],復發率高達58%[4]。特別是兒童釉質型顱咽管瘤,以囊性為主,與下丘腦粘連緊密,術后復發率明顯高于以實質性為主的成人鱗狀乳頭型顱咽管瘤。目前關于顱咽管瘤復發的生物學機制研究甚少,有報道部分顱咽管瘤向毗鄰腦組織呈絨毛狀浸潤性生長[5],而腫瘤侵襲性生長的特性無疑與術后腫瘤

    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 2011年8期2011-08-11

  • 泛發性發疹型汗管瘤1例
    :泛發性發疹型汗管瘤。討論汗管瘤由Kaposi于1876年首先描述,1894年由Unna命名為汗管瘤,為一良性腫瘤[1]。該病多見于青年女性,據報道女性占75%以上,部分患者有家族史[2],國內劉盛秀等曾報道過泛發性發疹型汗管瘤一家系3代5例[3]。依據皮損分布將其分為 :眼瞼型、發疹型、局限性,包括生殖器汗管瘤、肢端汗管瘤。目前對泛發性發疹型汗管瘤的診斷國內外尚無統一標準,馬東來等[4]曾報道1例表現為粟丘疹的汗管瘤。汗管瘤的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明,常建民等

    實用皮膚病學雜志 2010年4期2010-10-2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