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作

  • 木薯間作甜瓜模式對木薯生長及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瓜時發現,間作比單作木薯每公頃增收2.64~4.86萬元;宋付平等[9]在木薯間作蜜本南瓜時發現間作比單種木薯產量提高38%左右;廖浩培等[10]調查發現,木薯套種香瓜的凈收入是單作木薯的4.7倍。光能是植物產生有機物的能源,其強弱將直接影響到作物的光合生理特征和干物量[11]。有研究發現合理的密度栽培既可減少地表裸露,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可改善間作群體的通風透光性,減少種內競爭,提高作物光能利用率,從而實現作物高產[12-13]。如閆慶祥等[12]在木薯間

    熱帶作物學報 2023年10期2023-11-11

  • 玉米大豆間作對大豆農藝、品質和產量性狀的影響
    米大豆間作和大豆單作2 個處理,另設玉米單作處理,各處理小區面積4.8 m×6 m,3次重復。玉米大豆間作每個處理種2帶,帶寬2.4 m,帶長6 m,玉米和大豆播行按2:3種植,玉米行距為40 cm,大豆行距為30 cm,株距均為12 cm,玉米和大豆間距70 cm。玉米單作行距60 cm,株距22 cm,大豆單作行距40 cm,株距13 cm。所有田間管理措施均采用當地常規管理方法,施肥分別為尿素(含N 46%)、過磷酸鈣(含P2O514%)和氯化鉀(含

    農學學報 2023年8期2023-10-15

  • 間作百喜草對坡地茶園氮素流失的影響
    場降雨事件中順坡單作(T1)、順坡間作(T2)、梯臺單作(T3)、梯臺間作(T4)的茶園徑流量,分析徑流中氮素濃度及其流失量間變化規律,間作植物為百喜草。結果表明:綜合順坡(T1、T2)和梯臺(T3、T4)的徑流量,間作處理的茶園比單作的徑流量減少;順坡中,間作比單作的TN濃度、AN濃度、NN濃度、TN流失量、AN流失量、NN流失量降低最高分別為32.0 %、44.4 %、23.8 %、38.5 %、49.8 %、30.8 %;梯臺中,間作比單作的TN濃度

    福建農業科技 2023年4期2023-07-13

  • 牧草不同種植模式對重金屬去除及土壤性質的影響
    為試驗材料,采用單作和間作模式,研究兩種不同種植模式下牧草對重金屬復合污染去除和富集以及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數量變化。結果表明,在處理1和處理2復合污染土壤中,間作模式處理下皇竹草和黑麥草Pb、Cd、Cu和Zn富集系數均極顯著地高于單作模式。與種植牧草前相比,單作皇竹草處理1和處理2土壤的Pb、Cd、Cu和Zn含量分別降低了49.59%、87.80%、67.48%和73.55%,56.07%、88.73%、63.75%和72.25%,單作黑麥草處理1和處理2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23年2期2023-05-30

  • 帶狀復合種植對大豆和玉米光合特性及產量的影響
    決的關鍵問題】對單作和復合種植模式下大豆、玉米光合特性各項生理指標進行量化分析,以及對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經濟效益對比分析,明確高產復合群體的光合生理機制,為探索復合種植增產機理提供理論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供試材料供試大豆品種為黔豆7號和黔豆12號,貴州省油料研究所選育,2個品種均為貴州大豆大面積生產主推品種,其中,黔豆7號耐陰性較好,黔豆12號耐陰性表現一般。玉米品種為金玉818,貴州省旱糧研究所選育,貴州玉米生產主推品種。1.2 試驗設計大豆-玉米

    貴州農業科學 2023年5期2023-05-17

  • 姜堰區利用間作控制小麥蚜蟲實現農藥減量的示范試驗初報
    處理:(1)小麥單作(不施藥)、(2)小麥單作(用藥防治)、(3)麥油間作、(4)麥蒜(蔥)間作,每處理面積均為300 m2,試驗田四周種植1.5 m寬的小麥作保護行。1.3 試驗過程小麥于2021年11月12日—13日播種,于2022年6月2日收獲。在麥油間作田中,油菜∶小麥按1∶4的面積套種;在麥蒜間作田中,大蒜∶小麥按1∶2進行間作,大蒜于2021年10月8日開溝封閉種植;在麥蔥間作田中,大蔥∶小麥按1∶2種植,大蔥于2021年11月15日移栽,洋蔥

    上海農業科技 2023年1期2023-03-01

  • 紫花苜蓿/燕麥間作的光合特征及其對產量的調控效應
    .)間作較相應的單作均提高了其光能截取率及光合作用[4,5];花生/谷子間作時,間作花生光能利用率較其單作顯著升高,而谷子無顯著變化[6]。雖然已有研究探索了已對間作組合下作物光合特性,但是不同間作組合中作物的生態位、葉片形態、生育期等使其對光能的吸收和轉化效率尚不明晰,因此,針對不同的間作組合仿佛進一步對其光合特性進行研究。間作中,作物的光合作用直接決定著碳代謝的強弱,最終反映生產性能的高低,這是由于間作中作物間的相互遮擋使其吸收到不同程度的短/長波光線

    草地學報 2023年1期2023-02-10

  • 棗苜間作對土壤養分及微生物的影響
    大量研究報道,與單作相比,果草間作不僅能夠優化土壤養分狀況,有利于增強土壤的蓄水保墑能力;還可以提高果樹行間相對濕度,抑制雜草生長,優化果園小氣候[4-5]。紫花苜蓿耐干旱、耐鹽堿、生存能力強,是發展棗草間作模式的優質選擇。已有研究表明,在果園行間種植苜蓿,一方面能夠調節果園微域環境,減少蟲害,改變土壤理化性質,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和酶活性;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果實品質,提高牧草產量和營養成分含量[6-8]。國內外對果草間作研究較多,但因地域差異、果樹和牧草品

    現代農業科技 2022年22期2022-12-01

  • 超早熟玉米與馬鈴薯間作效應的研究
    種植有多種模式,單作和間作是我國傳統農業的重要種植組成部分[1]。內蒙古大興安嶺北部地區處于寒溫帶,無霜期短、是典型一年一熟制種植區,單作是主要的種植模式。隨著育種技術的發展,超早熟型玉米在該地區種植面積日趨擴大,在單作種植模式下,理論產量一般在400 kg/667 m2左右,甚至更低。為了提高超早熟玉米單位面積產量和土地利用率,進行玉米、馬鈴薯間作試驗,為本地區種植模式調整提供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材料玉米供試品種為超早熟型玉米品種九玉201,

    耕作與栽培 2022年4期2022-10-31

  • 氮磷分施和間作對春小麥花期土壤養分和酶活性的影響
    同施肥量、春小麥單作和間作下小麥開花期土壤酶活性和土壤養分的變化,旨在揭示不同施肥水平下春小麥豌豆間作種植對土壤酶活性和土壤養分的影響,旨在為改善土壤環境和制定合理施肥量提供理論依據。1 材料和方法1.1 試驗地概況試驗區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太谷區農作站(北緯37°25′19.72″N,東經112°34′34.56″E)。該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歷年平均降水量397.1 mm,年平均氣溫10.4℃,無霜期179 d,日照時數2 527.5 h。供試土壤類型為壤

    山西農業科學 2022年10期2022-10-15

  • 高粱大豆間作對高粱生物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試驗設計設計高粱單作對照、大豆單作對照和3 種高粱大豆間作處理,共9 個處理(表1),套作行比分別為2∶2、4∶2、2∶4。隨機區組設計,3 次重復,每小區12 行,行長8m,行距0.6m。依據各品種大田生產適宜密度播種,遼雜19 種植密度為10.5 萬株/hm2,遼雜37 種植密度為15.0 萬株/hm2,遼豆29 種植密度為18.0 萬株/hm2。表1 各處理詳細信息2019 年試驗于5 月18 日播種,2020 年試驗于5 月20 日播種。高粱播種時

    中國種業 2022年9期2022-10-13

  • 氮肥對盤江白刺花和王草不同種植模式下根莖葉中氮磷鉀生態化學計量特征的影響
    為研究對象,對其單作和間作模式下采取不施氮、中氮、高氮3個施氮濃度處理,比較根、莖、葉的N、P、K含量及生態化學計量比,分析不同種植模式下根、莖、葉的養分含量、變化特征和分配規律,揭示其限制性營養元素,以期為灌草間作模式和大田管理提供參考。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區概況試驗區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獨山縣貴州草業研究所試驗基地,位于東經107°33′33″~107°33′39″,北緯25°51′33″~25°51′51″,平均海拔980 m,屬亞熱帶

    貴州畜牧獸醫 2022年4期2022-08-25

  • 苜蓿、綠豆與玉米間作對土壤養分的影響
    處理,分別為玉米單作處理、苜蓿單作處理、苜蓿與玉米4:8間作處理、綠豆單作處理和綠豆與玉米4:8 間作處理。每個處理100 m2,每個處理3次重復。夏玉米種植密度為67 500株/hm2,綠豆和苜蓿為推薦用量。施肥量為N 210 kg/hm2、P2O575 kg/hm2和K2O 75 kg/hm2;施肥方式為玉米五葉期開溝條施,一次性施肥,成熟期采樣。玉米品種為浚單29,綠豆品種為毛綠一號,苜蓿品種為中苜一號。1.3 測定指標玉米成熟期采集0 ~20 cm

    磷肥與復肥 2022年6期2022-08-02

  • 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麥/玉米套作群體產量和水氮利用
    ,其中種植模式設單作小麥、單作玉米和小麥/玉米套作3種模式,施氮量分為N0、N1、N2 3個水平(分別對應于小麥 0、120、240 kg·hm-2,玉米 0,180,360 kg·hm-2),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田間隨機排列。在小麥播前對該地進行耕作并劃分小區,每個小區的面積為52.5 m2(10.5 m×5 m),相鄰小區之間留50 cm寬的隔離區并起壟,以防止水分養分發生側向運移。小麥行距20 cm,播種密度360萬?!m-2。玉米行距50 cm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22年4期2022-07-28

  • 間作白三葉草對茶樹地上部生長及氮素含量的影響
    有報道。本研究以單作茶園為對照,對間作白三葉草茶園開展大田對比試驗,調查新梢生長及分析茶樹氮素吸收情況,以期能夠明晰間作白三葉草對茶樹生長的影響,為生態茶園建設和推廣提供技術支撐和評價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供試材料試驗地位于浙江省縉云縣三溪鄉軒黃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生產基地(28°45′N,120°15′E),海拔約650 m,屬亞熱帶氣候,溫暖濕潤,年降雨量1 437 mm,年平均氣溫17 ℃,光照充足,年無霜期245 d。參試茶樹品種為白葉1號,5

    浙江農業科學 2022年7期2022-07-15

  • 間作對澳洲堅果牛大力根莖葉和土壤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
    ,分別為澳洲堅果單作模式、澳洲堅果和牛大力間作模式及牛大力單作模式。每盆種植4 棵苗,苗間距為40 cm(圖1)。每處理設置10個重復。試驗期間正常澆水管理,不另外施肥。圖1 不同種植模式Fig.1 Different cropping patterns1.4 指標測定2021年6月15日取樣。采用全株收獲法采集植物根、莖和葉,采用土鉆按五點取樣法獲取土壤樣品。每處理設置5個重復。根、莖和葉采用濃硝酸-高氯酸消煮[17],土壤采用四酸消煮(鹽酸∶硫酸∶氫氟

    廣西林業科學 2022年2期2022-05-09

  • 核桃/大豆間作對氮素吸收利用及轉移的影響
    量明顯高于相對應單作吸N 量的加權平均值[12-13];南酸棗/花生間作系統中,5年生南酸棗競爭利用了9.66%的施于花生的N 肥,促進了花生生物固氮[14];燕麥/花生間作系統提高了成熟期花生的固氮效率,燕麥地上部N 素積累量比單作增加了49%,且間作花生中N 素向燕麥的轉移率達21.4%[15]。土壤N 素和豆科作物固定的大氣中的N 素是低投入豆科和非豆科間作最主要的N 素來源,豆科作物在參與間套作時均表現出較強的N 素優勢。核桃Juglans reg

    經濟林研究 2022年1期2022-04-12

  • 沿黃灌區玉米間作油菜對土壤水熱效應及產量的影響①
    間作玉米)、玉米單作、油菜單作3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共9個小區,完全隨機區組排列。其中:玉米間作油菜處理中間作玉米的帶寬120 cm,播種3行玉米,玉米行距劃分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分為寬窄行,寬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24 cm,種植密度為8×104株/hm2;間作油菜帶寬100 cm,播種4行油菜,行距為20 cm;單作玉米行距為寬行80 cm,窄行40 cm,株距30 cm,種植密度為8×104株/hm2。單作油菜的行距為20 cm。在玉

    熱帶農業工程 2022年6期2022-02-13

  • 太行山南麓核桃-菘藍/決明復合系統種間水分關系
    表明,農林間作比單作具有產量優勢;Mu?oz-Villers等[7]研究得出咖啡(Coffea arabicaL.)復合系統的種間水分互補關系。也有農林復合系統種間水分競爭的報導,如核桃樹/花生(Arachis hypogaeaL.)[8]、旱季的南酸棗(Choerospondias axillaris(Roxb.) Burtt et Hill.)/花生[9]及棗農間作系統[10]。量化不同復合系統的種間水分關系,有助于合理選擇和配置農林復合系統[4]。農

    林業科學研究 2021年4期2021-12-27

  • 紫花苜蓿/燕麥間作對燕麥碳、氮代謝及其物質積累的影響研究
    式,即:紫花苜蓿單作(SA),燕麥單作(SO),紫花苜蓿與燕麥間作(A/O),每個處理重復3次。試驗先將紫花苜蓿栽植于備好土的塑料桶中,間作則將紫花苜蓿栽植于桶的一側,后期間苗時紫花苜蓿單作每桶留20株,間作每桶留10株。待紫花苜蓿出苗2天后,對燕麥進行催苗使其露白,隨后再將其均勻移入間作桶的另一側,燕麥單、間作每桶所留株數與紫花苜蓿相同。燕麥出苗前每天用噴壺澆3次水,保持土壤的正常濕度;待燕麥出苗后,每3天澆一次水,確保燕麥和紫花苜蓿的正常生長。該試驗分

    草地學報 2021年10期2021-11-09

  • 鎘脅迫對桑樹與馬鈴薯間作植株生理生化的影響
    DA含量顯著低于單作[11]?!狙芯壳腥朦c】桑樹對重金屬Cd具有一定的富集作用,但與農作物間套作的研究較少,鮮見桑樹與馬鈴薯間作修復Cd污染土壤的研究報道?!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探明鎘脅迫下桑樹與馬鈴薯間作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過氧化氫酶(CAT)、過氧化物酶(POD)活性及丙二醛(MDA)和可溶性蛋白(SP)含量的變化,以期為桑樹與馬鈴薯間作修復Cd污染土壤提供科學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材料1.1.1 土壤 鎘污染土壤,采自赫章縣野馬川鎮尾礦

    貴州農業科學 2021年9期2021-11-03

  • 不同花生棉花間作配比下的土壤養分、作物產量和收益研究
    收能力較強,長期單作、輪作必定會導致土壤中某些元素的損失[3,4]。因此,深入研究花生棉花間作下其土壤養分、產量表現和收益后擇優推廣,對緩解棉油爭地矛盾、實現用地與養地結合尤為重要。汪寶卿[5]、李海濤[6]等研究認為,花生棉花8∶4大小幅間作種植,年際間換帶輪作,可作為鹽堿地棉花花生復合種植的最優配置。慈敦偉[7]、牛銀亭[8]等研究認為,單作條件下,花生產量和效益最高,棉花產量和效益最小,花生棉花6∶4等幅間作種植,可作為棉花花生復合種植技術的最佳株行

    山東農業科學 2021年8期2021-09-12

  • 棉田間作系統的農田小氣候特征及光合特性
    種間作模式及棉花單作、大豆單作、玉米單作和甘薯單作4種單作模式。每處理重復3次,共21個小區,隨機區組排列,小區長為6.0 m,寬5.5 m,面積為33.0 m2。供試品種:棉花為贛棉雜1號,由江西省棉花研究所選育和提供;玉米為甜糯玉米、甘薯為南昌農家種、大豆為東北毛豆,均購自江西農業大學農貿市場。間作模式:于4月17日翻耕開溝播種棉花,行距和株距分別為100 cm和40 cm,施鈣鎂磷肥375 kg/hm2(基肥)、氯化鉀225 kg/hm2(基肥∶苗肥

    湖北農業科學 2021年13期2021-08-04

  • 小麥玉米間作和氮肥對作物耗水特性及水分利用的影響
    ]。合理的間作比單作種植更易獲得高產穩產[2-4],提高水分利用效率[5]。在有限的自然資源條件下,間作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利用效率而備受關注。陜西關中地區光熱資源優越,灌區耕地83.2萬hm2,占全省耕地面積22.9%(陜西省農業的基本分布情況,2012)。該區域典型的“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種植模式,降水時期與作物需水關鍵期嚴重錯位,這一矛盾導致該區水資源利用率低,農業資源利用不合理。因此,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尤其是在雨養條件下,應更加重視農業用水的有效

    西北農業學報 2021年6期2021-07-16

  • 不同高粱大豆間作模式對產量及水分養分利用的影響
    高稈高粱晉雜22單作(G1,株距15.8 cm)、矮稈高粱晉雜34單作(G2,株距12.2 cm)、大豆單作(D,株距14.4 cm)、2行高粱2行大豆間作(2G1∶2D、2G2∶2D,高稈高粱株距9.3 cm,矮稈高粱株距7.0 cm,大豆株距7.0 cm)、2行高粱3行大豆間作(2G1∶3D、2G2∶3D,高稈高粱株距8.0 cm,矮稈高粱株距6.4 cm,大豆株距9.5 cm)、2行高粱4行大豆間作(2G1∶4D、2G2∶4D,高稈高粱株距7.6 c

    華北農學報 2021年3期2021-06-30

  • 油葵綠豆不同行比間作對農藝性狀及產量的影響
    作;CK1,油葵單作;CK2,綠豆單作;每個處理3 次重復,小區面積為32 m2(4 m×8 m)。油葵單作播種密度為48 000株/hm2,行距60 cm,株距30 cm。綠豆單作播種密度為117 000 株/hm2,行距50 cm,穴距30 cm,每穴留苗2 株。油葵和綠豆同時于4 月15 日播種,播種前施復合肥(15-15-15)750 kg/hm2、硼砂15 kg/hm2作基肥。油葵在現蕾期至開花期追施尿素150 kg/ hm2, 其他田間管理與一

    湖南農業科學 2021年2期2021-05-17

  • 菌根與間作對紫色土-水界面氮流失的削減效應*
    其中種植模式包括單作玉米(MM)、玉米/大豆間作(MSI)、單作大豆(MS),菌根處理包括抑菌(MI)、未抑菌(NM),共6 處理,每處理重復3 次。試驗裝置(專利號:ZL 201420184013.4)為鐵皮制作的長方體(見圖1),規格長×寬×高=90 cm×30 cm× 0 cm,裝等量0~25 cm 耕層原狀土壤,下裝碎石,出水孔內側與土壤接觸界面用60 目尼龍網封住,且在尼龍網與土壤接觸面之間填入一層小石子,以防止土塊隨滲流水涌入造成滲流管堵塞,起

    土壤學報 2021年1期2021-04-08

  • 不同間作模式對田間小氣候特征及鳳丹光合特性和種實性狀的影響
    1]等方面,且對單作條件下鳳丹的部分生長特性也有少量研究[12-14]。間作模式能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光合效率,可通過合理配置種植種類達到增產的目的,因而,對鳳丹間作模式進行研究,了解單作和間作模式下鳳丹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差異,有助于鳳丹栽培措施改進和產業化發展,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增加單位面積收益。鑒于此,作者以鳳丹單作模式為對照,利用植物生長特性的不同,選取有經濟價值和觀賞價值且適宜在河南種植的女貞(LigustrumlucidumAit.)、木瓜

    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 2020年4期2020-08-10

  • 新疆楊樹-紫花苜蓿林草復合系統中根系分布特征及生產力
    的生產力,分別與單作紫花苜蓿和單作楊樹進行比較,了解楊樹-紫花苜蓿復合系統中根系的相互關系及其影響,以期為林草復合系統的推廣優化及林草間作管理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位于石河子147團,地理位置為86°10'E,44°37'N。該地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干旱少雨,蒸發量大,年平均氣溫6.6℃,年降水量110~200 mm,年蒸發量1 500~2 000 mm,無霜期148~187 d。土壤類型為輕鹽化灌耕灰漠土,有機質含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20年2期2020-06-10

  • 北疆楊樹‖苜蓿復合系統中根系分布特征及產量
    布特征,并分別與單作楊樹和單作苜蓿比較,以期為林草復合系統在北疆的推廣優化及林草間作管理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依據。1 材料和方法1.1 試驗地點研究地點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147團七連 (東經86°10′,北緯44°37′;平均海拔450 m)。該地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6.6~7.1 ℃,年降水量189~200 mm,年蒸發量1 500~2 000 mm,無霜期148~187 d[20-22]。試驗地土壤類型為輕鹽漬化灌耕荒漠土,土壤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20年6期2020-02-03

  • 間作大蔥對桔梗根系分泌物的影響
    行研究,設置桔梗單作、大蔥單作和桔梗大蔥間作行比3∶2、4∶2、5∶2共5個處理,利用原位取土法收集不同處理的根際土,并進行根系分泌物的提取與GC-MS分析。結果表明,單作桔梗和桔梗大蔥間作根系分泌物中2,2′-亞甲基雙-(4-甲基-6-叔丁基苯酚)相對含量高達23.51%~39.63%,而且桔梗大蔥間作根系分泌物中該物質相對含量顯著高于單作桔梗和單作大蔥;間作大蔥提高桔梗根系分泌物中角鯊烯、β-谷甾醇、巖皂甾醇等抗脅迫物質和苯并噻唑、2-甲硫基苯并噻唑這

    山東農業科學 2019年11期2019-12-24

  • 甘蔗花生間作對紅壤有效磷、pH值的影響
    間試驗,設置甘蔗單作、花生單作和甘蔗/花生間作3個種植模式,探討甘蔗/花生間作對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pH值的影響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與單作處理相比,甘蔗/花生間作能顯著提高作物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卻降低了根際土壤pH值。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甘蔗和花生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與根際pH值之間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表明在紅壤上甘蔗/花生間作根際土壤的酸化是促進土壤磷有效性增加的原因之一。關鍵詞:甘蔗;花生;間作;土壤有效磷含量;pH值;單作中圖分類號:S3

    江蘇農業科學 2019年11期2019-07-22

  • 紫花苜?!衩组g作對玉米氮代謝相關酶活性的影響
    下,經濟產出大于單作紫花苜蓿和單作玉米[5]。玉米是需氮量較大的C4作物,適量的供氮有利于促進其葉綠體合成。玉米為須根系,將其與豆科植物間作會增加玉米根系水平和垂直尺度的生態位,增加玉米對氮素的吸收,減少氮的損失[6]。紫花苜蓿與玉米間作體系中玉米為優勢種,因此其競爭養分能力較強,營養狀況得到改善。玉米與紫花苜蓿的間作復合群體與單作群體比較,粗蛋白質和粗脂肪含量及鮮草和干草產量差異達到顯著或極顯著水平[7]。氮素的吸收及利用與玉米體內氮代謝及氮代謝相關酶有

    草原與草坪 2019年3期2019-07-19

  • 施鈣對不同種植模式下花生產量及生理特性的影響
    作的種植模式。與單作比較,間作模式花生截獲的光能較少,其生長發育和產量主要受弱光環境因子的影響,因此,提高間作花生耐陰能力成為花生高產高效栽培技術的研究重點。孟維偉等[7]研究結果表明,玉米 ‖ 花生3∶4 間作模式(3行玉米4行花生),充分利用了玉米行間邊際效應和單株生產潛力,保障玉米穩產或少減產,擠出寬帶間套種植花生,是實現糧油均衡增產的一種重要間作模式[7],符合當前我國農業穩糧增油形勢。前人研究表明,玉米 ‖ 花生間作對間作玉米為正效應,但對間作花

    華北農學報 2019年3期2019-07-05

  • 玉米‖棉花的作物生理特性及根系特征研究
    提高糧食產量。與單作相比,間作小區易形成良好的農田小氣候,不僅增加作物對光的吸收效益,還有利于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提高抗旱能力,間作復合群體可增加對陽光的截取與吸收,減少光能浪費[1]。因此,探究間作種植模式具有重要意義。西北地區是我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要生產基地,如果能夠將優良的能源作物與高附加值經濟作物進行間作種植,將有可能在獲得大量生物資源的同時獲得經濟作物及其深加工產品等高附加值產物[2-3]。棉花是我國的主要經濟作物,在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占有非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9年6期2019-02-27

  • 單作紫花苜蓿田夏季套作不同飼草作物生產性能、效益評價
    植模式?既能解決單作苜蓿田第3~4茬草雨季收獲難、同時又能提高苜蓿第3~5茬草的土地資源利用率,是本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有關苜蓿間作技術的研究報道,多以苜蓿間作于玉米(Zeamays)、小麥(Triticumaestivum)等糧食作物的行間為主,劉忠寬等[6]在80 cm/50 cm、100 cm/40 cm、120 cm/35 cm、140 cm/24 cm玉米的大行距間作苜蓿處理,明確間作單位面積純收益均顯著高于對照,通過苜蓿間作有增加土壤有機質、有

    草業學報 2019年2期2019-02-25

  • 和田棗樹/小麥系統氮素吸收利用差異研究
    間作體系內間作和單作加權平均值對氮素吸收利用的差異以及復合群體中對不同土壤深度土壤礦質氮素吸收利用的差異,探明棗麥間作系統內的養分累積特點,進一步闡明棗樹和小麥復合體系對氮素高效利用的空間生態位補償機制。1 材料與方法1.1 材料試驗所用品種均為當地主栽品種:冬小麥為新冬20號(Xindong 20),播種日期為2014年10月25日,收獲日期為2015年6月25日;棗樹均為駿棗(Junzao),收獲日期為2015年10月5日。1.2 方法1.2.1 試驗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8年5期2018-10-25

  • 核桃-小麥復合系統土壤碳密度動態特征
    在農林復合系統與單作系統對土壤碳影響的簡單比較[10-12],對農林復合系統土壤碳的動態變化過程研究很少。然而過程研究是模型建立的關鍵。本研究以渭北黃土區近年迅速發展起來的核桃(Juglansregia)經濟林與當地主要口糧小麥(Triticumaestivum)形成的間作復合系統為研究對象,分別以核桃和小麥的單作系統為對照,討論核桃-小麥復合系統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動態特征。為建立農林復合系統碳循環模型、理解地球碳循環過程提供幫助。1 材料與方法1.1 研究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18年4期2018-08-02

  • 不同栽培方式對2個水稻品種農藝性狀、細菌性 條斑病抗性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本試驗在水稻品種單作、間作條件下,利用不同施肥量對水稻性狀、細菌性條斑病抗性以及經濟效益的影響進行研究,為水稻增產、抗病,獲得更高效益提供理論依據和農業技術實踐措施[19]。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地概況試驗地點設在福建福清水稻種植實驗基地,位置約119°25′37″E,25°33′21″N,海拔約4.6 m。本區域年活動積溫在6 000~6 600℃,年均降雨量1 050~1 500 mm,雨熱同季,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春夏濕潤多雨日照短, 7-9月多

    植物保護 2018年4期2018-08-01

  • 黃瓜與西芹間作土壤細菌多樣性及其對黃瓜枯萎病發生的影響*
    式為處理, 黃瓜單作和西芹單作種植模式為對照, 利用Illumina公司Miseq平臺對上述不同處理土壤進行16S rDNA細菌群落多樣性高通量測序分析和田間接種黃瓜枯萎病菌, 探討黃瓜與西芹間作模式土壤細菌的多樣性及其對田間黃瓜枯萎病發生的影響。16S rDNA測序結果表明, 黃瓜與西芹間作土壤的細菌物種總數最多, 群落多樣性水平最高, 與對照相比顯著提高了土壤細菌observed species指數、Shannon指數和Chao1指數(黃瓜枯萎病; 黃

    中國生態農業學報(中英文) 2018年8期2018-07-31

  • 棗棉間作系統棉花產量的形成與影響因素
    構成研究多集中于單作棉田,對棗棉間作系統中的棉花光合特性及農藝性狀變化研究卻較少。因此,本研究擬通過不同的棉花間作種植模式來研究單作與間作、間作與間作中棉花的形態特征、光合特性、產量及經濟效益的變化規律,探明棗棉間作系統中棗樹與棉花間的互作機理,為在北疆地區更好地推廣實行棗棉間作復合農業生態系統提供理論指導。1 材料和方法1.1 試驗概況與設計試驗于2016年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一五○團十五連(86°03′E,45°04′N)定位試驗田進行,該地區干旱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8年3期2018-07-04

  • 綠洲灌區小麥間作玉米的棵間蒸發及其主要影響因子
    主要因子,間作比單作棵間蒸發量高出3.3%~4.1%,留茬可降低棵間蒸發3.7%,也可提高土壤溫度2.1~2.5 ℃。在不同供水水平的單作玉米各處理中,表層土壤含水量隨供水量的增大而增大,棵間蒸發總量也隨供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同一供水水平下,高茬收割小麥間作玉米群體的棵間蒸發量和蒸發總量低于小麥間作玉米群體。關鍵詞:綠洲灌區;間作;供水水平;土壤含水量; LAI;地溫中圖分類號:S513;S5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463(2018)

    甘肅農業科技 2018年11期2018-06-11

  • 施氮量對生育中期玉米花生單作及間作植株生長發育的影響
    氮量,對玉米花生單作及其間作體系生育中期地上部和地下部營養體及結實情況的影響,分析不同性狀對施氮量的響應規律,為玉米花生間作體系氮素高產高效利用提供理論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地概況試驗于2018年4-7月,在云南省農科院昆明尋甸基地進行,海拔1900 m,低維度高原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4.5 ℃,供試土壤為黃壤土,土壤肥力中等。試驗地塊土壤基本理化性狀見表1。表1 試驗田土壤基本理化性狀1.2 試驗設計供試花生品種為云花生15號,玉米品種為尚玉

    花生學報 2018年4期2018-04-16

  • 玉米馬鈴薯間作系統中玉米的恢復性生長
    速度和各項指標比單作小,中后期隨著早種作物趨于衰老而在種間競爭中獲利,生長速度大于單作,多數生育指標逐漸趕上單作的現象[8]?!颈狙芯壳腥朦c】在玉米馬鈴薯間作中,馬鈴薯先種植,玉米在1.5~2.0個月后種植,因此其也應該存在恢復性生長;并且,這種恢復性生長會通過影響主作物玉米產量,而影響間作增產優勢大小。至今,尚未有關于玉米馬鈴薯間作對玉米恢復性生長影響方面的研究?!緮M解決的關鍵問題】因此,本項目以4行玉米間作4行馬鈴薯、單作玉米和單作馬鈴薯為研究對象,通

    西南農業學報 2018年2期2018-03-21

  • 花生玉米間套作田間試驗
    式為機械化操作。單作玉米模式:田間分壟同上。玉米行距60cm,株距30cm,每穴2粒,每畝種植3700株。單作花生模式:行距30cm,穴距18-20cm,每穴2粒,每畝10000-11000萬蔸。1.4管理措施5月25日播種,每畝底肥45%復合肥30公斤,花生、玉米均采用大田管理模式進行,玉米在拔節期畝追施6-8公斤尿素,在大喇叭口期畝追施20公斤尿素?;ㄉ?、玉米出苗后進行1次查補苗。管理做到同處理各小區田間保持一致,做到田間無雜草。同時作好各品種間的病蟲

    農民致富之友 2018年1期2018-02-26

  • 農林復合對近地面微氣候環境的影響
    對象,以兩物種的單作系統為對照,討論農林復合系統對近地面微氣候環境的影響,為農林復合系統經營管理和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結果表明,核桃-小麥間作降低了2—10月近地面氣溫和地溫,期間氣溫平均值分別比核桃單作和小麥單作低0.66℃和0.97℃,期間地溫平均值分別比核桃單作和小麥單作低0.71℃和1.41℃。核桃-小麥間作提高了11月至第2年1月近地面氣溫和地溫,期間氣溫平均值分別比核桃單作和小麥單作高0.49℃和0.40℃,期間地溫平均值分別比核桃單作和小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7年5期2017-12-18

  • AMF與分室磷添加對紅壤上間作大豆生長及無機磷利用的影響
    的根長均顯著高于單作處理。間作-IOP50和間作-P0處理下,FM處理的大豆植株生物量較NM處理分別提高了65.41 %和48.76 %,單作-IOP50和單作-P0條件下,大豆植株生物量均以FM處理高于NM處理,分別增加了70.13 %和28.75 %。無論是否接種,間作-IOP50處理的大豆地上部磷含量均顯著高于單作-IOP50處理,且在P0處理下具有相同趨勢。無論是否接種,單作-IOP50處理的大豆根系磷含量均顯著高于單作-P0處理,且無論分室磷添加

    西南農業學報 2017年11期2017-12-01

  • 風沙半干旱區仁用杏作物間作對作物光合性能和產量形成的影響
    甘薯間作、仁用杏單作、花生單作、谷子單作、甘薯單作7個處理開展了研究。結果表明,仁用杏與作物間作能夠提高光能利用效率,2012-2013年間作花生、間作谷子、間作甘薯光能利用效率分別比單作提高44.74%,51.60%,51.68%;仁用杏谷子間作比仁用杏花生間作、仁用杏甘薯間作分別高118.07%,33.09%,為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奠定了基礎。仁用杏作物間作作物越靠近樹行,光合作用受影響越重,而仁用杏谷子間作谷子邊3行并未受到影響,間作谷子邊行的葉面積指數

    華北農學報 2017年5期2017-11-04

  • 種間相互作用對牧草間作體系生產力的影響
    三個處理,分別是單作柱花草、單作黑籽雀稗、柱花草/黑籽雀稗間作,觀測了三個不同種植模式作物整個生育的物候期、整個植株生長量、生物量、生物量的當量比及不同種植體系土壤有機質、全氮和全磷的差異。結果表明:① 種植牧草270天后,間作體系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的當量比分別是3.05和3.52,土地當量比大于1,表明柱花草/黑籽雀稗間種具有間作優勢。② 與單作相比,間作體系黑籽雀稗物候期推遲5天;其生長量、生物量均高于單作,株高、根長、干草產量和根系產量分別高于單作

    干旱地區農業研究 2017年2期2017-05-11

  • 川西北丘陵坡耕地苜蓿玉米間作田土壤水分與作物產量規律研究
    3)通過比較玉米單作、苜蓿單作和苜蓿玉米間作3種種植模式的田間土壤水分含量和地表徑流量,產量與產值等,明確了苜蓿玉米間作在四川丘陵坡耕地的土壤水分變遷規律.結果表明:(1)在降水較多的7月,苜蓿玉米間作田的土壤含水量在0~20 cm,40~60 cm和80~100 cm土層分別為19.5%~21.6%,18.2%~20.3%和16.3%~18.5%;在降水較少的12月,其土壤含水量分別為19.5%~21.7%,18.2%~20.1%和17.1%~18.5%

    湖南師范大學自然科學學報 2016年6期2016-12-23

  • 大蔥伴生栽培對日光溫室連作番茄生長、產量和光合特性的影響
    株大蔥為處理;以單作的番茄為對照(CK)。番茄和大蔥于2014年8月6日定植。分別于8月17日、9月17日和12月17日測定番茄株高、莖粗和葉片數生長指標,11月5日測定葉片光合參數,收獲后測果實性狀及產量。1.3 指標測定方法常規方法測定株高、莖粗、葉片數、單果質量和產量;果實硬度采用GY-1型果實硬度計(牡丹江市機械研究所生產)測定;可溶性固形物采用WYT-4型手持式糖量計(泉州中友光學儀器有限公司生產)測定;光合速率采用LI-6400XT便攜式光合儀

    長江蔬菜 2015年2期2015-12-12

  • 續斷菊與玉米間作系統不同植物部位Cd、Pb分配特征
    續斷菊生物量相比單作增加了31.55%,間作玉米生物量相比單作增加了29.02%。(2)從拔節期到成熟期,間、單作玉米各器官Cd質量分數呈下降趨勢。成熟期與拔節期相比,間作玉米根、莖、葉Cd質量分數分別降低了24.51%、29.06%、55.32%,單作玉米根、莖、葉 Cd質量分數分別降低了 22.05%、7.20%、45.02%。在不同時期,間作玉米根、葉Cd質量分數都低于單作玉米根、葉Cd質量分數。根部Cd質量分數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差異顯著;葉部Cd質量

    生態環境學報 2015年4期2015-12-06

  • 種植牧草提高蘋果幼樹氮肥利用率
    ,春梢停長期,與單作蘋果相比,種植牧草后蘋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及15N肥料利用率顯著降低,這在低氮處理下尤為明顯;而到秋梢停長期,與單作蘋果相比,種植牧草后蘋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15N肥料利用率及根系活力顯著提高。至秋梢停長期,0~20厘米土層15N豐度及總氮含量為種植白三葉>種植鼠茅草>種植黑麥草>單作蘋果,而在20~40厘米及40~60厘米土層15N豐度及總氮含量為單作蘋果>種植黑麥草>種植鼠茅草 > 種植白三葉,表明種植白三葉、黑麥草和鼠茅草降低了

    農家顧問 2014年12期2014-12-30

  • 華北低丘山區2種林藥復合模式的水分利用1)
    土壤含水量分別比單作核桃和單作藥用植物高11.86%和21.06%;間作菘藍水分利用效率在苗期高于單作菘藍,在其它時期均小于單作菘藍。間作決明子水分利用效率在各個時期均小于單作決明子;在復合系統中,單位土地面積上核桃與菘藍的耗水比例是0.70∶1,核桃與決明子的耗水比例是1.79∶1。單作系統耗水量均高于間作系統,其中,單作核桃耗水量比間作核桃高10.90%,單作菘藍和決明子耗水量分別是間作模式的1.65倍和2.17倍;單位面積土地上復合系統的產量均小于單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14年8期2014-08-02

  • 砂田甜瓜套作向日葵系統的養分利用研究
    油葵,套作系統比單作明顯提高了作物的吸氮量、吸磷量和吸鉀量。氮吸收量比單作增加50%~59%,磷吸收量比單作增加12%~41%,鉀吸收量比單作增加33%~68%。砂田;甜瓜;向日葵;套作;養分利用砂田是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獨特的土壤覆蓋和水土保持的抗旱耕作方式。砂田栽培是具有綜合效能的旱作覆蓋技術,符合免耕法的原理,可改善土壤的水肥熱狀況,具有的蓄水保墑、增溫保溫、促進早熟的作用,是其它免耕覆蓋方式所不具備的[1]。莊浪砂覆蓋面積接近0.67萬hm2,

    甘肅農業科技 2014年10期2014-02-07

  • 蘋果園種植牧草可提高氮肥利用率
    ,春梢停長期,與單作蘋果相比,種植牧草后蘋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及15N肥料利用率顯著降低,這在低氮處理下尤為明顯;而到秋梢停長期,與單作蘋果相比,種植牧草后蘋果植株生物量、吸氮量、15N肥料利用率及根系活力顯著提高。至秋梢停長期,0~20 cm土層15N豐度及總氮含量為種植白三葉>種植鼠茅草>種植黑麥草>單作蘋果,而在20~40 cm及40~60 cm土層15N豐度及總氮含量為單作蘋果>種植黑麥草>種植鼠茅草>種植白三葉,表明種植白三葉、黑麥草和鼠茅草降低

    中國果業信息 2014年11期2014-01-23

  • 小麥蠶豆間作對紅壤有效磷的影響及其與根際pH值的關系
    壤速效磷的含量較單作增加[11-12]。但是,關于小麥/蠶豆間作體系,特別是在紅壤地區,小麥根際速效磷含量的提高與根際pH的相互關系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小麥/蠶豆間作體系中小麥不同生育期、不同土層根際土壤磷有效性以及根際土壤pH值的動態變化;探討小麥蠶豆間作體系小麥根際pH與紅壤有效磷含量的相互關系,以期為利用農作物的種植方式多樣性提高紅壤磷的有效性和養分資源的利用效率提供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材料試驗在云南農業大學水資源與環境

    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2013年1期2013-10-08

  • 連作條件下間作模式對當歸生長特性和產量的影響
    作物品質等方面比單作系統更加有效[6,7]。研究證明,輪作和間套作是克服作物連作障礙的有效和根本途徑[8,9]。用豆科牧草與禾本科作物輪作既可以增加牧草和作物的產量及經濟效益,又可以改善土壤環境和緩解作物連作障礙[10]。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玉米(Zea mays)和小麥(Triticum aestivum)是棉田的較好前茬作物[11]。在連作花生(Arachis hypogaea)田上,花生/茅蒼術(Atractylode

    草業學報 2013年2期2013-08-20

  • 馬鈴薯/玉米套作不同行比對馬鈴薯不同品種商品性狀和經濟效益的影響
    商品薯率顯著低于單作(Jamshidi et al.,2008;Al-Dalain,2009)。但間套作復合群體總產量和經濟效益的高低不僅與套作馬鈴薯的商品性狀和產量密切相關,還取決于套作玉米的產量,而這受套作馬鈴薯品種特性、行比以及生態區域等多種因素影響,套作經濟效益并不一定均高于單作(Ifenkwe & Odurukwe,1990;Farooq et al.,1995)。西南地區是中國第二大馬鈴薯產區(隋啟君 等,2008),馬鈴薯/玉米間套作是該區的

    中國蔬菜 2013年4期2013-02-24

  • 紅壤丘崗地區不同種植模式下土壤肥力狀況的研究
    能由表2知:油茶單作(B2)的pH值最高4.19,西瓜單作(C1)的pH值最低3.89,幾種模式的pH值都低于4.5,小于4的有3個,占33.3%;4~4.5之間有6個,占66.7%。這說明土壤的酸化已非常嚴重。土壤pH值表征土壤溶液中活性酸部分。在強酸性土壤中,潛性酸的數量要遠大于活性酸,是衡量土壤酸性強弱和改良土壤酸化狀況的重要指標,通常用交換性酸總量(H+、Al3+)來表示。交換性酸和交換性Al3+最高的是柑橘單作(A5)為5.55 cmol/kg和

    湖南農業科學 2012年3期2012-10-1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