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類

  • 無可爭辯的地位:本土古人類的發祥地
    萬年前就存在的古人類及他們留下的遺址、遺物,對這些古人類及他們存在年代的鑒定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那么無非有兩種可能:一是這些古人類之后全部滅絕了,所以今天的中國人完全是來自非洲的古人類的后代;二是盡管今天的中國人主要是來自非洲的古人類的后代,但在中國本土的古人類并沒有完全滅絕,其中一些人融合進了外來的人口中。我認為,無論最終的結論是什么,在探討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形成過程時,中國本土古人類的存在和活動都不應該被忽視。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從非洲遷來的古人類

    全國新書目 2023年4期2023-05-22

  • 中國“80后”女科學家付巧妹,竟是古人類DNA密碼破譯者
    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分子古生物學實驗室主任。在古人類DNA研究領域,付巧妹的名字通常和“首次揭秘”“重新改寫”等關鍵詞聯系在一起。2017年,付巧妹與團隊發表學術論文,他們測序發現,四萬年前北京田園洞人已呈現亞洲人的遺傳特征,而其基因組數據是第一個中國的古人類基因組數據,證實了田園洞人屬于古東亞人。2021年,付巧妹又獲取了中國黑龍江省早期人類樣本的古基因組數據,為探尋東亞北部人群的適應性基因提供了新的證據。素材聚焦1 科學問題沒有國界2021年,是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5期2022-03-31

  • 小珠山遺址文化內涵及環境背景
    遺址;古環境;古人類小珠山遺址又名土珠子遺址,年代距今7 000~4 000年,是中國北方全新世中晚期新石器時代典型的貝丘遺址,位于遼寧省大連市長??h廣鹿島中部的吳家村西的小珠山東坡上,海拔20米,南北長100米,東西寬50米[1]。20世紀70—80年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小珠山遺址進行挖掘,將文化堆積分為下層、中層、上層3層。2006年,考古學者再次對小珠山遺址進行挖掘,將文化堆積細分為5層,對應小珠山一期文化至五期文化[2]。小珠山遺址的挖掘揭示

    收藏與投資 2022年2期2022-03-09

  • 山東萊陽厚皮圓形蛋碎蛋殼的修訂
    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脊椎動物演化與人類起源重點實驗室 北京 100044)1 IntroductionYoung (1959) described a large eggshell fragment collec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Wangshi Group from Zhaotuan, Laiyang, Shandong Province.Due to its extremely large thickn

    古脊椎動物學報(中英文) 2022年1期2022-03-03

  • 真正的“老北京”
    京人作為本土的古人類,被走出非洲的人類祖先消滅或同化。北京人生存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間,已經會用火和石器了。但是北京的古人類可不只有北京人一種,比他們更進步的是生活在26萬年—13萬年間的新洞人,化石同樣發現在周口店龍骨山,具體位置在猿人洞附近的“第四地點”。是介于“北京人”與山頂洞人之間的一種古人類。接下來是山頂洞人。生活在3.4萬年至2.6萬年的山頂洞人是周口店最著名的現代人類,他們已經會穿衣服,還會埋葬去世的同伴。直立人才會真正的穿衣服,而且他們

    知識就是力量 2021年2期2021-03-18

  • 我國學者發現位于早期人屬與東亞典型直立人中間狀態的化石特征
    此我們對該時段古人類的演化地位、他們與非洲和歐亞大陸早期人屬成員的演化關系了解不深。2021年1月6號《人類進化雜志》(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邢松、葛俊逸、王元和南京師范大學邵慶豐關于湖北鄖縣梅鋪早更新世古人類年代和人類牙齒形態的研究成果。該項研究是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鄖陽博物館、西班牙國家人類演化研究中心合作完成的,對歐亞大陸早期直立人甚至非洲

    化石 2021年1期2021-03-16

  • 東北人文祖源 ——廟后山古人類遺址
    張曉麗 廟后山古人類遺址天然洞穴位于本溪滿族自治縣山城子村東的廟后山,因山前有座廟宇而得名,看上去并不起眼,卻以“東北人文祖源”聞名于世。自1978年廟后山古人類遺址被人發現后,前來探訪“東北第一人”的學者、游客數不勝數。踏著新修的棧道,走近廟后山古人類遺址,人們可以近距離觀察廟后山人的居所。這是一個天然洞穴,坐北朝南,嵌于半山腰,視野開闊;洞前有平階,出入便捷;山下有河流,取水方便。這里既能遮風擋雨,也不用擔心漲水被淹,是當時人類最理想的居住地。走進這個

    今日遼寧 2020年1期2020-06-11

  • 中國東北漁獵人群1.1萬年前已出現世襲等級
    學院古脊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倪喜軍研究員團隊最近通過對采自松花江的一顆古人類頭顱化石的研究發現,中國東北漁獵人群1.1萬年前就已出現世襲等級。倪喜軍說,該古人類頭顱化石屬于一個約35歲左右的中年男子,前額和枕部的圓形扁平面非常平整,表明他在嬰兒期頭顱進行了復雜而長期的人工改形活動?!吧钤谒苫ń饔虻娜祟愖迦?,經過人工顱骨改形的個體非常少,這正說明,在這些早期人群中已經出現了社會分化,只有少數個體踐行顱骨改形活動,并一代一代地傳遞?!蹦呦曹娬f。(據中新社6.

    文萃報·周五版 2020年23期2020-06-11

  • 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類都是誰
    洲發現的另一個古人類圖邁的“年紀”約是露西的兩倍。那么,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類都是誰?圖邁:迄今已知最早古人類的“全球總冠軍”非洲是學術界公認的“人類搖籃”。迄今已知的2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都是在非洲發現的。其中,1974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露西,距今約350萬年,曾長期被認為是最古老的人類,享有“人類老祖母”的美譽。不過,后來在非洲又陸續發現了年代更久的古人類化石。如2000年在肯尼亞發現的千禧人,因發現時間而得名,年代距今約600萬年。20

    新傳奇 2020年3期2020-05-14

  • 河南仰韶村遺址不同功能區土壤特征研究*
    解仰韶文化時期古人類不同活動內容和程度,在仰韶村遺址內分別采集古人類遺址不同功能區(地基、飲食、甕棺、陶窯)和未受到古人類活動干擾的土壤剖面(簡稱自然剖面)土樣,進行色度、磁化率、顆粒組成、游離鐵、礦質全量、土壤微形態分析,通過與自然剖面數據比較,獲知古人類不同活動對土壤的影響程度。結果顯示,在地基區,黏粒含量最高,CaO含量較高,P含量最高,土壤微形態顯示了古人類在石灰面中加入多種不同的集料。在飲食區,土壤微形態顯示炭屑含量豐富,且排列呈現一定方向。在甕

    土壤學報 2020年2期2020-04-25

  • 周口店人類化石與中國古人類連續進化學說的形成和發展
    劉 武周口店古人類化石的發現與中國古人類學的誕生20世紀20年代初,瑞典考古學家安特生(J.G. Andersson)與美國古生物學家Granger和奧地利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在北京周口店考察和短期發掘。他們在1921年至1923年周口店第一地點發掘的中更新世堆積物中發現兩枚人類牙齒,并于1927年作為人屬(Homo)牙齒予以記述。從1927年開始,由中國地質調查所主持,對周口店第一地點進行正式發掘,當年就發現一枚人類下臼齒。經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教的加拿大解

    化石 2019年4期2020-01-06

  • 萬年“口香糖”保存人類祖先DNA
    中,順利提取了古人類的DNA并完成測序。測序結果顯示,DNA分別來自兩名女性和一名男性,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近1萬年,這也是目前斯堪的納維亞地區最古老的人類DNA。發現“口香糖”的地點位于瑞典西海岸的一個中石器時代考古點。生活在這里的古人類靠狩獵和捕魚為生,“口香糖”實際上是用樺樹皮提煉的焦油。20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就己經掌握了提煉樺樹焦油的技術。古人類把焦油當作膠水,或者進一步提高皮革的防水性,凝固后的焦油也被當作口香糖使用?;驕y序結果顯示,嚼過這塊“口

    大自然探索 2019年7期2019-12-13

  • 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類都是誰
    洲發現的另一個古人類圖邁的“年紀”約是露西的兩倍。在中國,北京猿人聞名遐邇,但要論輩分也坐不上頭把交椅。那么,世界各地最早的古人類都是誰呢?非洲是學術界公認的“人類搖籃”。迄今已知的200萬年前的古人類化石,都是在非洲發現的。其中,1974年在埃塞俄比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露西,距今約350萬年,曾長期被認為是最古老的人類,享有“人類老祖母”的美譽。不過,后來在非洲又陸續發現了年代更久的古人類化石。如2000年在肯尼亞發現的千禧人,因發現時間而得名,年代距今約

    奧秘 2019年11期2019-12-10

  • “古美洲人假說”不成立
    國內華達州)的古人類遺址和一個叫作“圣湖”(Lagoa Santa,位于巴西)的古人類遺址中的古人類遺骸。長期以來,由于這兩處遺址樣本顱骨外形的獨特性,很多學者認為他們就是典型的“古美洲人”。有學者認為,“心靈洞”古人類的工具與落基山脈另一邊的克洛維斯人的工具迥然不同,因此,這兩部分古代人群是兩種基因不同的族群。但是這次研究結果表明,雖然這兩部分人群在文化上不同,但是他們的基因是相似的。從基因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一個不同于當今美洲原住民祖先的所謂“古美洲人”

    中外文摘 2019年12期2019-11-13

  • 我國學者發現向早期現代人連續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類頭骨化石
    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直立人消失與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樣性與不同古人類成員出現以及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由于以往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確定因素,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因此,年代可靠、保存狀態良好的人類化石對于研究和論證這一時期人類演化過程尤為重要。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 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劉武、吳秀杰

    化石 2019年3期2019-09-24

  • 朱照宇: 讓黃土道出人類的歷史
    今212萬年的古人類舊石器遺址。這項成果表明,古人類至少早在212萬年前就出現在非洲以外的地方,由此將人類離開非洲的時間往前推了27萬年。 ? 談及此次在上陳村的發現,朱照宇一下打開了話匣子。 ? “我和團隊從上陳村遺址中發現了96件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和石錘等?!敝煺沼钫f。 ? 2007年7月18日,他和團隊在上陳村遺址發現了一處新的連續黃土剖面?!按蠹乙灰姸己芘d奮,我的兩個學生很快就跑過去,我吭哧吭哧地在后邊追?!币馔獾氖?,他們在

    科教新報 2019年18期2019-09-10

  • 人類
    新世晚期是東亞古人類演化的重要時間段。但由于以往發現的該時期的人類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不確定,古人類學界對這一時期東亞古人類演化的許多問題一直存在爭議。自2013年以來,研究者對位于安徽省東至縣的華龍洞進行了連續5年的系統發掘,先后發現了30余件古人類化石、100余件古人類制作使用的石器、40余種哺乳動物化石;還發現了動物骨骼表面切割、砍砸痕跡等反映古人類生存行為的多種證據。通過同位素測年、動物群組成分析及地層對比等多種方法的綜合研究,這些人類化石的年代被確

    生物進化 2019年2期2019-07-27

  • 安徽東至華龍洞遺址出土直立人頭骨化石探析
    址出土20余件古人類化石,其中1件直立人頭骨化石將被命名為“東至人”(通稱,非學名)。這是繼北京周口店、陜西藍田、安徽和縣、江蘇南京之后,成為我國第五處發現較為完整的直立人頭骨化石地點。結合近些年來東至華龍洞遺址考古一系列重要發現及科研成果,本文從遺址位置、化石類型、人屬特征以及遺址地層發育、氣候環境、動植物分布等角度,探析東至華龍洞遺址出土直立人頭骨等人類化石的主要特色及重大學術價值。華龍洞遺址的發現及考古發掘情況華龍洞遺址位于安徽省東至縣堯渡鎮汪村龐汪

    化石 2019年1期2019-05-14

  • 新人類物種化石現身菲律賓
    幾萬年前,其他古人類物種同智人一道生活在地球上,包括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等。日前,又有一個新的古人類物種在菲律賓被發現,它的出現為人類進化史提供了新的證據和研究思路。據英國《衛報》10日報道,法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等機構的專家在菲律賓北部呂宋島的洞穴挖掘出一個距今約5萬至6.7萬年的古人類物種化石??脊艑W家估計這個新人種高4英尺(約1.22米),將其命名為“呂宋人”。從挖掘出的化石推測,呂宋人能夠用兩條腿走路,也能爬樹,同時保留了一些極其原始的形態特征,

    環球時報 2019-04-122019-04-12

  • 大同火山群對古人類活動與用火的影響
    火山群與泥河灣古人類遺址群,分布在桑干河流域。大同火山群位于山西省大同縣和陽高縣境內的大同盆地內,泥河灣古人類遺址群大多分布在其東面的河北省陽原縣境內。這是相鄰的兩大區域,譬如坐落在陽高縣許家窯村與陽原縣侯家窯村之間的許家窯-侯家窯遺址,其文化層之下就疊壓著火山噴發物的原始堆積[1]。大同火山群與泥河灣古人類遺址群的活動期,都發生在更新世。這一現象不應該看作僅僅是一種巧合,而可能存在著一種特別的原因。1 活動期及其對比大同火山群,有大小火山共計31個。大同

    山西大同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年1期2019-02-23

  • 三四萬年前人類已踏足青藏高原
    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經過多年的調查、發掘與研究,在藏北羌塘高原發現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尼阿底,證實古人在3萬至4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位于藏北羌塘高原的尼阿底遺址海拔4600米,是一處規模宏大、地層保存完好的舊石器時代曠野遺址,是迄今青藏高原最早、世界范圍內最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這一發現刷新了學術界對古人類適應高海拔極端環境能力的認識,研究成果日前已發表在美國《科學》雜志上。

    晚晴 2019年1期2019-02-14

  • 山東省青州市南王孔發現古人類棲居洞穴遺址
    東青州象山發現古人類棲居洞穴遺址的過程,并從動物骨骼化石、石器等方面加以論證?!娟P鍵詞】青州南王孔;古人類;洞穴遺址【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標識碼】A一、發現過程在青州進行水泥石灰巖礦產勘查時,在邵莊鎮南王孔村東南的采石坑石渣中發現了動物骨骼化石。經調查,此處原為一大型溶洞。洞深約20cm,洞高、洞寬約3-5m。溶洞被粘土充填。溶洞中鐘乳石發育,洞壁石幔厚度達10cm。在石渣及殘土中發現石器數枚,并發現古人用火證據,從而判斷此處為古人類棲居洞穴遺址。

    中國民族博覽 2018年4期2018-05-14

  • 大有用處的眉毛
    嗎?我們知道遠古人類的外表和我們有些不同,遠古人類擁有非常突出的眉骨,這與我們扁平垂直的前額形成鮮明的對比。研究人員經過一系列分析和對比,發現眉毛與咀嚼等動作沒有實質性聯系,他們認為遠古人類的眉毛一定具有某種社交功能,最有可能的是用來顯示社會支配地位。隨著歲月的流逝,人與人之間交流越來越頻繁,眉骨進化得越來越平,眉毛的作用也逐漸發生了變化。眉骨的消失使眉毛可以做更多精細和復雜的動作,比如皺眉、挑眉等。如今,眉毛的主要作用是表達情感。比如,當看見朋友迎面走來

    青少年科技博覽(中學版) 2018年11期2018-02-18

  • 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下)
    .中國發現新型古人類化石。長期以來,古人類學界對在中國境內發現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過渡階段古人類成員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爭議。爭論的焦點是:他們是由本地的古人類連續進化而來,還是外來人群的成功入侵者?許昌人化石為中國古人類演化的地區連續性以及與歐洲古人類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這項研究填補了古老型人類向早期現代人過渡階段東亞地區古人類演化上的空白。9.酵母長染色體的精準定制合成?;蚪M設計合成是對基因組進行全新設計和從頭構建,能夠按需塑造生命

    黨員干部之友 2018年4期2018-01-22

  • 第一個中國古人類基因組成功測序
    第一個中國古人類基因組成功測序田園洞人骨架圖數萬年前古人類的基因組也可以從化石中提取出來,也可以測序?國際上最新的古DNA技術,讓數萬年甚至幾十萬年前古人類的DNA從人類化石甚至土壤中獲得,成為一種可能。據10月13日的新聞報道,北京房山的田園洞曾出土一具四萬年前男性的骨骼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使用和德國合作團隊一同開發的一種特殊的捕獲技術,從其富含細菌和真菌DNA污染的化石樣品中,將混雜在大量微生物DNA中極其微量的古人類的D

    科學中國人 2017年30期2017-12-28

  • 窮物理
    周口店第1地點古人類用火證據研究新進展周口店第1地點古人類用火證據是該遺址一系列重大科學發現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很長時期內,作為同類遺存中最早的記錄及其分析論證結果被國際學術界廣泛接受。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這一問題上出現爭議,其后開展的埋藏學和地球化學分析又得出進一步否定的結論。但周口店遺址的洞穴地層十分復雜,目前殘存的堆積與古人類生存時期的狀態有重大差別,與當初大規模發掘時見證的遺物遺跡的分布與埋藏狀況也有很大不同,在剖面表層做局部有限的采樣分析

    大眾考古 2017年2期2017-07-25

  • 窮物理
    對八個不同種的古人類化石進行了研究,發現了相對恒定的牙齒演化速率,它和大腦的進化速率有所不同。這表明古人類的大腦和牙齒并不是同時進化的。之前觀點認為古人類有著較大的腦袋且后槽牙較小,隨著大腦的進化,他們學會了用石頭工具來處理食物,牙齒的尺寸也隨之減小。(Léa Surugue,The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阿舍利手斧的發展歷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浩博士與南非和美國學者合作,對南非距今130萬年的Rietp

    大眾考古 2017年1期2017-06-28

  • 馬壩人頭骨內部解剖結構
    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秀杰研究員與西班牙科學家合作,采用高分辨率CT技術,對馬壩的額竇、眼窩、顱內模進行了3D復原和研究,將馬壩人的演化研究取得的新進展發表于《美國體質人類學》。馬壩人的顱容量為1300 cc左右, 位于現代人、尼安德特人和海德堡人的變異范圍之間。馬壩人腦的額葉較窄,頂葉短而扁平。馬壩人額葉相對眼眶的位置,額竇的形態及額鱗的曲度,卻類似于尼安德特人及現代人。馬壩人呈現出古老的腦的形態特征及特殊的衍生的面部特征,這種混合特征與歐洲的古人

    科學中國人 2016年9期2016-11-04

  • 馬鹿洞人,最后的舊人類?
    到了一些相似的古人類化石,有牙齒、頭骨等,在此處還發現了使用火的遺跡。因為伴有大量的鹿類化石,這里被命名為“馬鹿洞”,“馬鹿洞人”也就成了這些古人類的名字。但是,這些化石的埋藏年代看來并不久遠,更像是現代人,所以并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而在云南,1965年發現的元謀人則具有更古老的人類特征,在它的吸引下,古人類學家們決定先把馬鹿洞的事情放放,以后再說……這一放,便到了2008年。這一年,科學家重啟了對馬鹿洞人的研究,通過C-14同位素鑒定,這些化石的年代在距

    旗幟文摘 2016年5期2016-10-21

  • “許昌人”遺址發現古人類肢骨化石
    2顆基本完整的古人類頭骨之后,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日前首次發現2塊距今10萬年的古人類肢骨化石。古人類研究專家吳秀杰認為,“許昌人”遺址內首次發現肢骨化石,使人們更有條件破解古人類的進化密碼,也進一步證明該遺址在中國現代人起源研究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據介紹,新出土的肢骨化石中,一件為左側股骨遠端后面殘片,另一件為左側股骨近端殘段,其中一件股骨頭的骨松質上有啃咬痕跡。

    時代青年(上半月) 2016年8期2016-08-23

  • 馬鹿洞人,最后的舊人類?
    到了一些相似的古人類化石,有牙齒、頭骨等,在此處還發現了使用火的遺跡。因為伴有大量的鹿類化石,這里被命名為“馬鹿洞”,“馬鹿洞人”也就成了這些古人類的名字。但是,這些化石的埋藏年代看來并不久遠,更像是現代人,所以并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而在云南,1965年發現的元謀人則具有更古老的人類特征,在它的吸引下,古人類學家們決定先把馬鹿洞的事情放放,以后再說……這一放,便到了2008年。這一年,科學家重啟了對馬鹿洞人的研究,通過C-14同位素鑒定,這些化石的年代在距

    知識窗 2016年3期2016-05-14

  • 人類起源與演化的重要地區 ——安徽的古人類遺址
    區 ——安徽的古人類遺址黃建東在古人類及古哺乳動物學界,安徽省是華東地區研究人類起源和現代人起源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省份。有距今約200萬-240萬年歐亞大陸迄今已知發現最早的古人類活動遺址——繁昌人字洞、距今約20萬-30萬年的直立人遺址——和縣猿人和東至華龍洞、距今約16萬-18萬年的早期智人遺址——巢縣銀山智人(圖1)。圖1 安徽古人類遺址分布1、繁昌人字洞古人類活動遺址人字洞古人類活動遺址位于安徽省繁昌縣孫村鎮西北2公里癩痢山東南坡上,是三疊紀石灰巖經

    生物進化 2016年3期2016-04-24

  • 我國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首次出土古人類肢骨化石
    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共同參與挖掘的靈井許昌人遺址,在出土兩顆基本完整的古人類頭骨之后,首次發現兩塊古人類肢骨化石。肢骨中一件為左側股骨遠端后面殘片;另一件為左側股骨近端殘段,股骨頭的骨松質上有啃咬痕跡。這兩件古人類化石均屬未成年個體,且可能屬同一個體。肢骨化石是自2005年發掘以來的首次發現。這次發掘還出土一件頂骨化石斷塊,其性狀與2014年發現的“許昌人2號頭骨”接近,屬于靈井許昌人遺址第11層,地層年代為距今10萬年左右。

    生物學教學 2016年1期2016-04-10

  • 安徽東至華龍洞遺址發現猿人頭骨化石
    省東至縣華龍洞古人類遺址發掘出土20余件古人類化石、古人類制作使用的石器和6000余件脊椎動物化石,其中還包含1件古人類頭骨化石。對古人類化石形態的初步觀察以及對動物群組成的分析表明,在華龍洞發現的古人類化石屬于直立人(俗稱“猿人”)。華龍洞遺址是繼周口店、藍田、和縣、南京之后,在中國發現的又一處重要的直立人化石地點,距離發現更新世中期人類化石的和縣、巢縣和南京湯山等都很近。這個地點目前還保存著豐富的含化石地層堆積,對于研究中國及整個東亞地區人類演化具有很

    生物學教學 2016年5期2016-04-10

  • 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探析
    0034?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探析姜金愷*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近年來,我國古人類、古脊椎動物化石盜掘現象猖獗。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屬于選擇性罪名,該罪在1997年才被正式地納入刑法規定內,在相關理論方面的研究偏少,這不利于我國對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的保護。本文從構成特征和司法認定兩個方面,對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進行了相關探析。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盜掘罪在1982年我國的《文物保護法》中首次

    山西青年 2016年23期2016-02-04

  • 發現“霍比特人”十年紀
    更新世晚期矮小古人類新人種 (A new small-bodied hominin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Flores,Indonesia)”的論文,至今已過去了整整十年。這個矮小古人類被科學家命名為“弗洛勒斯人”,同時被昵稱為“霍比特人”,這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托爾金的啟發,弗洛勒斯人如果能像托爾金筆下的霍比特人一樣閑適、慵懶地生活在由矮人、精靈和巨人組成的中土世界里,倒也真是幸福的古人類。發現霍比特人的印度尼西亞梁布亞洞

    世界科學 2014年12期2014-05-25

  • 青銅時代的人類大腦
    有4000年前古人類大腦遺???考古學家就發現了這么一個奇跡。2010年,考古學家在位于土耳其西部的一座墓冢里發現了4具古人類骷髏殘骸,經過考證,他們推斷出這些骷髏是距今4000多年的青銅時代的古人類遺體。令人驚喜的是,盡管歷經幾千年歲月的侵蝕,其中一具骷髏顱腔內的大腦卻依然保存完好,這為我們研究古人類大腦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樣本。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顱骨里殘存的大腦已經被燒焦,根據周圍經過煅燒的木材的殘留物可以推測,當時發生了一場重大火災,死者生前是被大火燒死的

    大科技·百科新說 2014年2期2014-03-03

  • 人類
    13—116)古人類從狩獵文化到馴養種植文化的過渡隨著時間的流逝,古人類社會從狩獵文化過渡到馴養種植文化,然后又逐步過渡到工業文明,乃至今天的信息文明時代,展現了人類文明發展的不斷進步。多年以來,考古學家以及古生物學家都認為,古人類社會從狩獵文化到馴養種植文化的過渡可能是一個非??焖俚倪^程,但最近英國約克大學的克雷格(Oliver E.Craig)教授根據最新的考古證據提出這段過渡時期并沒有過去所想象的那么快速。研究者在波羅的海(Baltic)西部地區發現

    生物進化 2011年4期2011-01-17

  • 人類祖先是智慧獵人還是逃生專家
    惶誠恐的獵物?古人類之所以能夠生存下來并進化成人,就是因為它們具有逃生的本領?科斯更進一步提出,人類對野獸的恐懼遺傳到今天,甚至可以說,人類的進化就是被這種恐懼逼出來的?那么,古人類在整個生物系統中究竟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在生態系統中,人類是否一直扮演著狩獵者的角色?通過長期的認識學習,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是萬物之靈,有智慧,有特別發達的大腦,能勞動,會使用火,能制造工具等?而且,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稱,自使用火以來,火的利用幫助了古人類進步,使人變得越來越

    知識窗 2007年2期2007-05-1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