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絮團

  • 不同碳氮比水平對大黃魚苗池生物絮團形成和水質的影響
    象較為突出。生物絮團(BFT)技術主要借鑒城市水處理中的活性污泥技術,通過人為向養殖水體中補充有機碳源,讓異養細菌將水體中的氨氮同化成菌體蛋白質,形成可被養殖對象直接攝食的生物絮凝體,同時凈化水質。Panigrahi A等(2019)研究表明,在高碳氮比水平情況下生物絮團可有效凈化水質,提高蝦類生長性能,緩解免疫應激。盧炳國等(2013)研究表明,生物絮團應用于草魚適宜的碳氮比為15∶1,添加碳源的試驗組水質均優于對照組。于哲等(2019)研究認為,黃金鯽

    科學養魚 2023年12期2024-01-27

  • 生物絮團濃度和枯草芽孢桿菌添加量對生物絮團主要性能的影響
    01306)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通過添加有機碳源維持水體碳氮比(C/N)在15以上,促使異養細菌同化氨氮優勢生長,和水體中顆粒物結合形成以微生物為主的生物絮團[1]。生物絮團既能去除水體氨氮、硝酸鹽氮等無機氮,對養殖動物也具有一定的營養價值。BFT可以較低成本實現封閉、高密度水產養殖[2],近年來受到國內外水產養殖者的普遍關注。碳源種類、碳源添加方式、碳源濃度、C/N、鹽度、絮團粒徑大小等操作因素對生物絮團性能有明顯

    漁業現代化 2023年6期2023-12-23

  • 南美白對蝦鹽堿地生物絮團養殖試驗
    進行養殖。 生物絮團技術,主要通過向養殖水體添加碳源和有益菌,提高碳氮比,使水體中的微生物和有機碎屑形成微小聚團而懸浮在水中。這些富含有益菌的微小聚團對水體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有著良好的調節作用, 它可以分解殘餌糞便等有機物,改善和穩定水質,并且能作為魚蝦的餌料。我們在沿黃鹽堿地實施了美白對蝦的生物絮團養殖試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對南美白對蝦生物絮團技術的一些關鍵點進行分析討論, 以望能夠為養殖從業者和技術人員提供參考。1 材料與方法1.1 池塘準

    河南水產 2023年3期2023-09-22

  • 南美白對蝦仔一代生物絮團法工廠化養殖試驗
    建軍 唐廣剛生物絮團技術通過調控水體營養結構,調節水體中的C/N,促進水體中異養細菌的繁殖,利用微生物同化無機氮,將水體中的氨氮等養殖代謝產物轉化、絮凝成顆粒物質被養殖動物所攝食,起到維持水環境穩定、減少換水量、提升動物免疫力、提高養殖成活率、增加產量和降低飼料系數等作用,本文介紹了用生物絮團法進行南美白對蝦仔一代養殖試驗,取得了成功,并對可影響試驗結果的因素進行了探討,以期為生物絮團技術在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中的推廣與應用提供一些參考。生物絮團技術(Bi

    中國水產 2023年6期2023-07-03

  • 生物絮團系統中不同低鹽度條件對水質及凡納濱對蝦生理指標的影響
    9年首次提出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是近來年發展起來的較為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之一。該技術是通過人為添加碳源調節養殖水體中的碳氮比,從而提高水體中異養細菌的數量,利用微生物同化氨氮、亞硝酸氮等無機氮,在調控養殖水質的同時形成可被濾食性養殖對象直接攝食的菌體蛋白,起到調控水質[2-4]、降低餌料系數的作用[5-7]。同時,生物絮團中還含有大量活性物質,如類胡蘿卜素和多糖等,能夠提高養殖對象的成活率和抗病性[8-10]。凡納

    農學學報 2022年11期2022-11-25

  • 黃河口潮灘泥沙絮凝研究
    特性,發現長江口絮團平均粒徑為86.3 μm,受水動力影響明顯;Xia 等[12]、鄧智瑞等[13]、林建良等[14]對珠江口絮凝體特性也進行了研究,發現珠江口絮團粒徑略大于長江口,絮團粒徑受鹽度影響較小但受動力影響較大;長江中下游淡水環境中也發現有絮凝現象的存在,淡水絮團的粒徑略低于河口絮團[15–16]。綜合現場觀測與室內實驗發現,影響絮凝的因素包括水體紊動剪切強度、懸沙濃度、鹽度、泥沙粒徑、泥沙級配以及生物作用等[8,13,17–20]。過往對絮凝的

    海洋學報 2022年11期2022-11-14

  • 絮團尺寸對全尾砂絮凝沉降效果的影響研究*
    ,使尾礦顆粒形成絮團,從而加速沉降,達到固液分離的效果[1]。絮凝沉降包含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絮凝劑通常以吸附、架橋等方式將分散的顆粒連接起來,最終形成絮團進行沉降[2-5]。絮凝沉降過程受尾砂料漿濃度、絮凝劑種類、絮凝劑溶液濃度、絮凝劑單耗、初始湍流強度、耙架剪切速率等因素的影響[3,6-8]。張欽禮等[6]運用BP神經網絡和遺傳學算法建立全尾砂絮凝沉降參數預測模型,以絮凝劑單耗、尾礦料漿濃度作為輸入因子,沉降速度作為輸出因子,獲得了最佳絮凝沉降參數。苗

    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 2022年10期2022-11-12

  • 生物絮團技術在凡納濱對蝦集約化養殖中的研究現狀與展望
    術迫在眉睫,生物絮團養殖模式就是新型養殖模式方向之一。一、生物絮團技術在凡納濱對蝦集約化養殖中的研究現狀20世紀70年代,法國太平洋中心海洋開發研究所最初提出生物絮團技術理念的雛形,自此,生物絮團技術逐步進入水產養殖領域。1999年,以色列養殖專家Avnimelech首次系統闡述了生物絮團技術概念,形成了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中應用的理論基礎。雖然我國生物絮團技術的發展較國外晚,但一些科研教學單位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部分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他們

    中國水產 2022年8期2022-09-07

  • 不同碳氮比對中華草龜養殖水體生物絮團形成、水質及菌群結構的影響
    321004生物絮團技術 (Biofloc technology, BFT) 是一種低成本、可持續且環境友好的水產養殖技術[1-2];通過添加外部碳源調控水體中的碳氮比,促進形成含有細菌、真菌、原生動物、微藻等的生物凝絮物,并利用系統中自養細菌和異氧細菌等微生物的處理作用,從水產養殖廢水中吸收有害氮組分以改善水質,同時可產生微生物蛋白,直接作為水產動物的飼料[3-5]。生物絮團技術不僅可為水產動物提供必需的營養物質,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水體交換,同時可在一定程

    南方水產科學 2022年4期2022-08-23

  • 浮性與沉性生物絮團氨氮處理能力與營養組成的比較研究
    01306)生物絮團技術是通過向養殖水體中添加碳源或提高飼料中的碳含量促進硝化細菌等微生物生長和對氮的吸收,將水體中浮游植物、細菌、顆粒有機物等絮凝成養殖對象可攝食的生物絮團,從而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1-2]。然而生物絮團的積累會導致養殖池底的總懸浮固體(TSS)含量增加,這會對養殖對象的攝食情況,甚至生長發育等產生負面影響[3-6]。傳統絮團生物量的調控,通常通過添加沉降單元[7]或者絮團脫水技術[8]排除掉密度體積較大的絮團來達到減少系統TSS質量濃度

    漁業現代化 2022年3期2022-07-07

  • 生物絮團技術研究進展與應用概述
    養殖新技術。生物絮團技術利用水體中微生物的絮凝現象,通過向養殖池塘中添加有機碳源和充分曝氣使養殖水體中產生大量的微生物絮凝體[1-2],這些微生物的集合稱為生物絮團。大量的生物絮團懸浮在水體中可以通過同化水中的氨氮、亞硝態氮以及有機碎屑來凈化水質,同時生成的菌體蛋白能被養殖對象利用,增加飼料的利用率[3]。微生物的絮凝現象最早發現于釀酒業,此后關于細菌絮凝的研究多是在廢水處理相關領域[3]。生物絮團技術的概念則是法國太平洋中心海洋開發研究所最早于20世紀7

    水產科學 2022年3期2022-06-08

  • 低溫季節凡納濱對蝦室內生物絮團養殖研究
    殖新模式,而生物絮團養殖模式就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3]。Avnimelech[5]系統地論述了生物絮團技術的原理,促進了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產業中的推廣運用;Crab等[6]指出,生物絮團不僅可去除養殖水體中的氮,還可將這些氮轉化為養殖對象的天然食物,通過營養物質的循環利用提高飼料營養的轉化效率;Burford等[7-9]的研究也證實,生物絮團作為食物為養殖對象的生長做出了貢獻;Kuhn等[10-12]報道了在凡納濱對蝦的飼料中可以用生物絮粉部分代替魚粉

    水產科學 2022年3期2022-06-08

  • 生物絮團系統中不同養殖比例對松浦鏡鯉營養及生理指標的影響
    人研究進展】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是在養殖水體零換水基礎上,通過人為添加有機碳源調節水體碳氮比(C/N),提高養殖水體中異養細菌的數量,利用微生物同化無機氮,將水體中的氨氮等養殖代謝產物轉化成細菌自身成分,通過細菌絮凝成顆粒物質被養殖對象所攝食,起到調控水質、促進營養物質循環、降低飼料系數、提高養殖對象成活率的作用[1]。傳統養殖技術中,鯉魚與鰱鳙比例一般為80∶20,在生物絮團系統中,營養物質發生變化,導致水體中微生

    西南農業學報 2022年5期2022-06-06

  • 黏性泥沙絮凝研究現狀與進展
    因素復雜,且泥沙絮團具有微小易碎的特點,以及缺乏精確測量泥沙絮凝沉降的設備,導致對泥沙絮團特性的分析還存在一定困難。研究絮凝機理,清晰泥沙淤積演變規律,減少污染物二次排放,可達到延長水庫、航道使用壽命的目的。目前國內外學者設計了許多泥沙絮凝沉降的測量裝置,并結合室內試驗、數值模擬及現場觀測等手段開展了大量有關泥沙絮凝沉降機理的研究。本文在對已有的泥沙絮團測量裝置、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總結的基礎上,分析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對進一步泥沙絮凝研究作出展望。2 試驗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22年4期2022-04-15

  • 生物絮團技術在南美白對蝦養殖中的應用現狀及前景
    式至關重要。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是一種采用人為添加有機碳源,通過調節水體中碳氮比(C/N),提高異氧細菌在水體菌群的比例,促進同化吸收作用,將水體中的氮化合物轉化為無機氮或菌體蛋白,從而有效消除養殖系統中過多的氨氮、亞硝酸鹽氮的養殖技術,可實現降低飼料成本、提高養殖成活率及水質凈化的目的[1-4]。生物絮團的核心是菌膠團和絲狀菌,通過微生物的絮凝作用將水體中的有機物、無機物、異氧細菌、硝化細菌、原生動物、真菌及藻類等

    南方農業 2022年2期2022-03-14

  • 飼料源Cu(Ⅱ)在生物絮團水產養殖系統中的積累及其對氨氧化的影響
    66000)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是基于活性污泥法發展而來的一種水產養殖水處理技術,該技術作為一種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得以快速發展[1-2]。其基本原理是通過調節水體中的碳氮比(C/N),并給予其足夠的攪拌強度,細菌主要通過同化作用等生化過程轉化水體中的氨氮等物質,控制養殖系統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3-4]。近年,重點利用氨氧化等作用的硝化型BFT水產養殖系統逐步成為BFT的主要應用模式之一[5-6]。在BFT水

    漁業現代化 2022年1期2022-03-10

  • 尾礦膏體試驗室制備及流變特性研究
    驗對比沉降速度和絮團大小對6種絮凝劑進行優選,優選絮凝劑為PUCD型改性陰離子,分子量為2 600萬。在高濃度礦漿中分別加入優選絮凝劑6,14,20,30,40 mL,慢速攪拌(30 r/min)3 min,倒入深錐再濃縮(錐度70°)。為了提高膏體流動性,根據試驗選擇慢速攪動錐斗(2 r/min),沉降15 min排出,此時礦漿已形成膏體,將形成膏體的尾礦按一定方法裝入坍落度筒內,待裝滿后進行插搗,刮平;然后垂直平穩地向上提起坍落度筒,測量筒高與坍落后膏

    現代礦業 2022年1期2022-02-15

  • 南美白對蝦淡水生物絮團循環水養殖試驗
    50201)生物絮團通過異養細菌分解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轉化為無機氮與菌體蛋白,消除水體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養殖水體中保持一定量的生物絮團,對凈化養殖水體水質、降低餌料系數、減少病害等作用顯著;并且可操作性強,可以人為向水體中添加碳源和有益微生物培養生物絮團,是淡水高效養殖南美白對蝦的新模式。本文對生物絮團循環水養殖南美白對蝦開展試驗,為生物絮團淡水養殖模式的推廣與應用提供參考依據。一、材料與方法1.養殖池塘與循環水系統養殖地點位于云南省元江縣,

    科學養魚 2022年12期2022-02-04

  • 一種生物絮團培養方法及在土著魚保種中的應用
    092)一、生物絮團介紹生物絮團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技術使水體中的有機質形成絮狀物,并維持這些絮狀物懸浮生長的物質。懸浮的生物絮團主要包括細菌、浮游植物、浮游動物、原生動物等生物以及有機碎屑。生物絮團懸浮在水體中,從而可以充分利用水體中的空間和資源,保證其中生物維持較高的活性,并能充分利用水體中溶解性營養物質,尤其是其中豐富的細菌能提高水體物質循環速率,并能有效降低水體中有害的氨氮、亞硝態氮、硫化氫等的濃度,對于水產養殖和水處理均具有重要意義。這些絮狀物質在

    科學養魚 2021年11期2022-01-11

  • 基于FBRM和PVM技術的尾礦濃密過程絮團演化規律
    程中尾礦顆粒形成絮團并發育演化是一個復雜的動態演變過程,一般可分為顆粒碰撞—有效碰撞黏結—絮團重構—絮團破裂—絮團再形成等多個階段[2]. 對顆粒碰撞、凝聚黏結、絮團發育演化過程的理解是研究尾礦濃密規律的基礎.絮凝作用是由線形的高分子化合物在微粒間“架橋”聯結而引起微粒的聚結. 在絮凝過程中,多個顆粒同時被同一高分子長鏈吸附,通過“架橋”方式將微粒聯在一起,從而導致絮凝現象的發生[3].絮團是由發生絮凝的初始尾礦顆粒組成,在尾礦顆粒通過架橋絮凝作用形成大尺

    工程科學學報 2021年11期2021-11-17

  • 不同C/N生物絮團對洛氏鱥急性銅暴露保護作用
    [4,5]。生物絮團技術(BFT)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環境友好型養殖模式, 它的基本原理主要是循環利用剩余的營養物質, 以產生微生物生物量, 這些微生物生物量既可以用來就地喂養養殖的魚類, 也可以作為動物飼料的一種成分進行收獲和加工[6—8]。同時, BFT不僅可以作為微生物的載體, 還能通過調節養殖池中微生物的組成, 利用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轉化對系統中生物有很高毒性的氨氮和亞硝酸鹽, 來實現控制水質的目的[9,10]。目前, 關于重金屬銅對水體污

    水生生物學報 2021年3期2021-06-02

  • 生物絮團技術在凡納濱對蝦養殖中的應用與展望
    已迫在眉睫。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具有良好的水處理效果、高效的蛋白利用率等特點,并能顯著提高水產養殖動物的生態化、免疫和健康性水平,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水產養殖的生產中,成為國內外的研究熱點。生物絮團技術被譽為是一種有效替代傳統養殖的新興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將有助于解決當前水產養殖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產業發展瓶頸問題。1 生物絮團技術的概述1.1 生物絮團技術的發展歷程生物絮團技術于20世紀70年代在水產養殖領域得到發展,這項

    漁業致富指南 2021年8期2021-05-10

  • 生物絮團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結構及其調控研究進展
    惡化等問題,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3]被引入其中。BFT是一種限制水體交換,通過向養殖系統中添加有機碳源,調節水體中的碳氮比(C/N),促進水體中異氧細菌的繁殖,進而調控水質的新興生態型水產養殖生產模式。該技術可凈化養殖水體水質、減少換水次數、為養殖動物提供餌料蛋白源、降低飼料系數,并對養殖動物具有一定的生物防治作用[4-6],目前,BFT在國內的應用已由試驗階段過渡至中試規模的養殖試驗[7-8]。生物絮團是BFT的

    中國農學通報 2021年24期2021-04-18

  • 面向膏體充填尾砂濃密的絮團結構研究進展綜述
    液混合后形成尾砂絮團,沉降中受尾砂床層壓力、耙架剪切力等作用實現固液分離,制備出高濃度底流料漿的復雜動態過程[3]。尾砂濃密工藝涉及流體力學、機械動力學、膠體表面化學、顆粒物質等研究領域,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目前學術界從濃密機結構[4]、尾砂床層高度[5]、耙架剪切作用[6]、絮凝劑選型[7]、顆粒絮凝[8]等方面開展了相關研究,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在礦山實際生產運營中,依然存在濃密機底流濃度波動大、底流排放連續性差等工程問題,嚴重影響了后續工藝

    金屬礦山 2021年1期2021-02-27

  • 蔗糖輸入對凡納濱對蝦養殖系統真核微生物群落的影響
    的技術策略。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是一項環境友好型的水產養殖新技術,該技術通過向水體中輸入額外的碳源,促進異養細菌、硝化菌、真菌、藻類和原生動物等的生長和聚集,通過代謝活動進行有效的水質管控。同時,這些異養微生物及其分泌物,可依附于綠藻、絲狀真菌等[3],在恒定的曝氣、攪拌及外源碳輸入條件下,在水體中保持高度懸浮狀態,進一步形成生物絮團[4],提高水體中氮的吸收與轉化[5]。生物絮團可以降低水體中過剩的營養物質,有機物以及病原

    水生生物學報 2021年1期2021-02-04

  • 生物絮團技術在淡水蝦養殖中的應用
    50028)生物絮團技術(BFT)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是由以色列學者Avnimelech在1999年首次提出的,是指通過向養殖水體外加有機碳源調節水體的碳氮比(C/N),使水體中異養細菌大量繁殖以同化無機氮,將水體中殘餌、養殖動物排泄物以及一些次級代謝產物等有害氮源轉化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菌體蛋白,即生物絮凝體,又稱生物絮團。形成的生物絮團不但可以解決水體中腐屑和飼料滯留問題,而且可以被濾食性養殖動物攝食,實現了飼料蛋白的再利用。據《2018中國漁業年鑒》報道

    飼料博覽 2020年1期2020-12-29

  • 不同碳氮比對生物絮團形成及對日本沼蝦生長、抗氧化酶和消化酶的影響
    [1—2]。生物絮團技術不僅能降低養殖水體中的氨氮和亞硝酸鹽等無機氮含量[3], 還能促進養殖對象的生長[4], 提高餌料利用率和存活率[5—6]。碳氮比是指養殖水體中有機碳源和各種含氮物質質量的比值, 是影響生物絮團形成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 水中的碳氮比達到15時就能產生絮團, 分泌胞外酶等活性物質, 促進異養微生物轉化吸收養殖水體中的無機氮[7—9]。目前, 生物絮團技術已經在凡納濱對蝦(Litopenaeus vannamei)[10—11]

    水生生物學報 2020年6期2020-12-10

  • 養殖密度對墨吉明對蝦腸道和生物絮團菌群的影響
    明對蝦腸道和生物絮團菌群的影響王博,秦海鵬,廖栩崢,胡世康,趙吉臣,何子豪,韓學明,陳兆明,孫成波*(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廣東 湛江 524088)運用Miseq高通量測序技術,分析高、中、低3種養殖密度(700、300、100尾/m3)下墨吉明對蝦腸道和其養殖系統中生物絮團的菌群結構。結果顯示:對蝦腸道菌群中,高密度組的豐富度和多樣性均最高,豐富度隨放養密度的增大而增加,而在生物絮團菌群中,高密度組的豐富度最低;在門水平上,腸道和絮團樣本菌群均以變形菌

    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20年5期2020-11-11

  • 剪切環境下某鉛鋅尾礦絮團演化過程及絮團表征
    ;攪拌時間關系著絮團的成長程度。張金鳳[3]等研究表明了低剪切強度水體紊動對絮凝有促進作用而高剪切強度水體紊動對絮凝有抑制作用。張乃予[4]等研究表明動水絮凝過程可概括為:顆粒碰撞一有效碰撞黏結一絮團重構一絮團破裂一絮團再形成。肖淑敏[5]等研究指出在最佳攪拌時間基礎上發現攪拌速度是影響混凝性能和絮體特性的主要因素,這些研究都表明添加絮凝劑能增加尾礦顆粒強度,而剪切環境與絮凝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已有絮凝試驗中多給出不同水流條件下最終形成的絮團強度,但很

    礦產保護與利用 2020年4期2020-10-09

  • 基于絮團弦長測定的全尾砂絮凝沉降行為
    機經過絮凝后,以絮團的形式存在. 針對濃密過程中的絮凝沉降,國內外學者進行了大量的實驗來研究沉降,分析了絮凝劑種類與單耗[6?8]、全尾砂料漿中的固相質量分數(下文簡稱固相質量分數)[9?10]、尾砂化學組成[11?12]、料漿酸堿度[13?14]以及水力條件[15?16]等因素對全尾砂料漿沉降速率的影響規律. 同時,也應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了深錐濃密機內的全尾砂絮凝沉降行為[17?19]. 但是,對于全尾砂的絮凝本身或者絮團的性質研究相對較少.絮團的尺寸是

    工程科學學報 2020年8期2020-09-21

  • 南美白對蝦生物絮團養殖模式管理要點
    范鵬程等提出生物絮團技術,在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模式下實現零換水養殖。這一模式已成為水產養殖業的熱點,但真正應用好且養殖成功的卻不多。鑒于此,結合我司在湛江東海試驗基地的實踐經驗,現將工廠化生物絮團零換水養殖南美白對蝦的管理要點總結如下,以供水產養殖者和科技人員參考。1 養殖條件概述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模式最早是在北方,由原來的大菱鲆、美國紅魚等工廠化養殖池改造養殖。本試驗的南美白對蝦工廠化養殖車間前身是對蝦種苗生產車間,每個車間有10個方形圓角的水泥池(

    當代水產 2020年7期2020-08-25

  • 生物絮團技術在池塘養殖中的應用
    說非常重要。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是通過人為添加碳源,調節水體中的碳氮比(C/N),增加水體中異養細菌的活性和數量,使水體菌群系統由自養細菌為主轉變為異養細菌為主,利用異養細菌的同化作用,將水體中的氨氮等養殖代謝產物轉化成菌體自身蛋白,并且通過水體中的細菌絮凝成聚合物,被養殖動物攝食,起到促進營養物質的循環再利用、提高飼料利用率、凈化水質、提高養殖動物的成活率等作用。本文結合生物絮團形成原理、影響因素,講述了生物絮團

    養殖與飼料 2020年7期2020-08-05

  • 生物絮團系統在氮轉化過程中的微生物多樣性變化
    24088)生物絮團技術(BFT)具有降低飼料系數、提高養殖動物存活率并能減少養殖污水排放等特點,可以有效解決當前水產養殖業發展所面臨的飼料成本和環境污染等問題[1]。BFT能在零或低水交換率的條件下改善養殖水體有毒有害無機氮的積累[2]。氨氮脅迫對生物絮團模式的養殖功效的影響,證實了生物絮團具有清潔水質、促進蝦生長和生理健康的作用[3]。不同蛋白水平對生物絮團模式的養殖有不同的功效,生物絮團可以顯著提高養殖系統中對蝦的生理健康水平,減少病害的爆發,阻絕病

    漁業現代化 2020年3期2020-07-04

  • 生物絮團在青蝦養殖中的應用研究
    協調統一。而生物絮團技術(BFT)作為一種先進的生態養殖技術,可以通過外加有機碳源調節水體的碳氮比,使水體中異養細菌同化無機氮,將養殖水體中殘餌、動物排泄物以及一些次級代謝產物等有害氮源轉化成可以被吸收利用的菌體蛋白,從而達到凈化水體、降低換水量、提高飼料利用率、增加養殖效益等目的,被認為是解決水產養殖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制約、成本上漲、效益下降等問題的有效手段。本研究比較了在2齡青蝦養殖中分別使用生物絮團技術、常用復合菌劑及新型絮團包對青蝦生長性能和水質

    飼料博覽 2020年2期2020-04-21

  • 凡納濱對蝦室外生物絮團養殖池水體理化因子和細菌的變化
    池養殖技術,生物絮團技術可作為一種新的思路。當今對蝦高位池養殖的硬件設施以及管理操作等應用為發展生物絮團技術提供了必要條件[4]。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的研究和發展為對蝦養殖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和解決方法[5]?;谏?span class="hl">絮團技術的養殖模式符合當代養殖發展的要求,是我國對蝦養殖的發展方向。以色列學者Avnimelech在1999年系統地提出了關于在養殖系統中投入的C/N比對養殖系統水質調控的生物絮團反應機制理論[6],通過將生物

    水產養殖 2020年1期2020-02-24

  • 不同C/N水平生物絮團對黃金鯽生長性能、消化酶活力及養殖水體水質的影響
    頻發[1]。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作為生態健康的養殖模式之一,被越來越多的水產養殖工作者所采用,生物絮團是由細菌群落、浮游生物、有機碎屑和一些聚合物相互絮凝而成的細菌團粒,其基本原理是通過調節水體的碳氮比,氣水比等,促進微生物大量繁殖生長,在水體中建立一個微循環系統,以降解水中的含氮有害物質和殘留的有機碳等,從而減少換水量、避免污染、降低養殖生物發病率并提供優質蛋白源的可持續發展型養殖模式[2]。目前關于生物絮團對蝦類

    飼料工業 2019年22期2019-12-04

  • 基于專利分析的生物絮團技術現狀和趨勢
    信息[4]。生物絮團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水產養殖水質處理技術,其技術核心是通過添加有機碳源,調節水體的碳氮比,并通過不斷曝氣和攪拌,將氨氮等有害氮素轉化成菌體蛋白,形成可被濾食性養殖對象直接攝食的生物絮團[5-8]。生物絮團養殖系統具有諸多優勢[9-10],但該技術在養殖中后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有機碳源,易發生生物絮團大量沉積,系統穩定性欠佳[11]。在此種情況下,除了人工去除系統中大量懸浮的生物絮團外,有學者開展了在養殖中后期將生物絮團養殖系統馴化成自養型

    漁業現代化 2019年5期2019-11-13

  • pH對微生物絮團氨氮轉化效率及細菌活性的影響
    體作用形成微生物絮團,這一物質可以被當作水產養殖的飼料,如此投喂可以節省成本,并解決環境的問題,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作為一種創新式的水體污染處理技術,生物絮凝技術能夠將固體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減少污染。其中pH值能夠影響微生物的具體數量與種類,同時與活性污泥的沉降過程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據此本文主要利用懸浮式生物反應器對微生物絮團進行培養,明確pH對微生物絮團氨氮轉化效率及細菌活性的影響,希望能夠為水產養殖的相關人士提供理論參考。1 材料與方法1.1 懸浮式生

    生物化工 2019年5期2019-11-07

  • 絮團稠化對全尾砂濃密性能的影響
    切和壓縮條件造成絮團結構的變化。LESTER 等[11-12]提出改善尾礦濃密脫水性能的關鍵是提高絮團稠化程度,并將基于固體體積分數的壓縮屈服應力和干涉沉降系數等流變學參數用于表征濃密機脫水性能。由于濃密機內尾礦料漿質量分數高,絮團破裂和絮團內部水分運移現象無法直接觀測,致使絮團結構演化對沉降行為影響的研究較少。通常采用Monte carlo 和PBM 模型進行不同條件下絮團結構變化的模擬[13-14],或者是在取樣后進行FDA,SEM和CT 等分析[15

    中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9年7期2019-08-13

  • 凡納濱對蝦育苗水體中三種生物絮團的菌群多樣性及Tax4Fun基因功能預測分析
    上[1]。把生物絮團技術應用于凡納濱對蝦育苗生產, 形成生態化規?;缂夹g工藝, 是防止濫用藥物、提高生物安全的重要技術手段。目前, 生物絮團技術已普遍應用在羅氏沼蝦(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2]、羅非魚(Oreochromisspp)[3]、草魚(Ctenopharyngodon idella)[4]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5]等水產動物的養殖中, 一些研究表明, 碳源的不同類型可以影響生物絮團

    水生生物學報 2019年4期2019-07-20

  • 生物絮團對水產動物生長、消化及養殖水體水質的影響
    動物[2]。生物絮團技術是一種可以循環利用營養廢物、節約資源、避免污染并提供優質蛋白源的可持續發展型養殖技術[3]。目前,國內外學者對生物絮團技術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生物絮團對水產動物生長、消化酶活力、非特異性免疫功能、抗氧化能力、腸道菌群及養殖水體水質等方面的影響;研究的水產動物主要包括:雜食性魚類,如斑點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4]、鯽(Carassiusauratus)[5]、鯉(Cyprinuscarpio)[6-7]、克林雷

    漁業現代化 2019年2期2019-05-15

  • 不同碳源培養生物絮團對南美白對蝦養殖影響試驗
    的養殖模式。生物絮團技術是通過微生物調控的方式調節水體中的碳、氮比,將影響水質的氮素轉化為可被養殖動物利用的絮團狀微生物,這種養殖方式不僅可以減少養殖過程中的換水量,同時改善水質環境,降低影響魚蝦生長的氨氮和亞硝酸鹽,提高養殖成功率[1-2]。1 材料與方法1.1 試驗地點和苗種選擇試驗地點選在天津市水產研究所淡水站多功能車間,試驗池為直徑1.4 m,水深0.6 m的圓形玻璃鋼養殖池,備有納米氣盤,由羅茨鼓風機供氣。養殖蝦苗選自唐山金沙灣水產公司,平均體長

    河北漁業 2019年4期2019-04-24

  • 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
    的重大課題。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種通過調控養殖池中微生物組成,利用微生物調控水質的新型養殖模式。生物絮體不僅可以作為微生物的載體,有效轉化系統里對生物毒性較大的氨氮、亞硝酸鹽氮,其中的微生物體蛋白質還可以作為營養補充被養殖動物攝食,實現飼料營養的重復利用,提高飼料利用率。生物絮團通過同化、硝化及光合作用可快速降低水體中的氨氮濃度。國際上很多采用生物絮團技術的工廠化養殖系統經過研發、試驗和改進,實現

    山西農業科學 2019年9期2019-02-12

  • 對蝦工廠化循環水養殖中應用生物絮團技術的研究
    率低等問題。生物絮團是以相互粘連的異養菌為主體,同時還有真菌、原生動物、藻類、線蟲等微小低等動物所組成的絮狀懸浮物,具有調節水質的功能[10-12]。生物絮團并不是典型循環水養殖系統中的標配。在典型的循環水養殖系統中,起去除氨氮和亞硝酸鹽作用的生物膜(硝化細菌膜狀群落)存在于獨立的生物處理池中,而在養殖池中只有少量或極少量的絮團存在。在循環水養蝦車間中,一般是將1/10的養殖池用作標苗池。如果這些標苗池接入循環系統并依靠循環系統來控制水質,那么就是循環水標

    漁業現代化 2018年6期2018-12-28

  • 生物絮團技術在羅氏沼蝦養殖中的應用前景
    殖新技術——生物絮團技術(biofloc technology,BFT)。生物絮團技術是通過操控水體營養結構,人為地向養殖水體中添加有機碳(葡萄糖、蔗糖等),調節水體中的碳氮比(C/N),提高水體中異養細菌的數量,利用微生物將水體中的氨氮等含氮化合物轉化成菌體蛋白,再通過細菌凝絮,形成可被濾食性養殖對象直接攝食的生物絮凝體,能夠有效地解決養殖水體中腐屑和殘餌滯留問題,實現餌料的再利用,起到維持水體穩定、凈化水質、減少換水量、節省飼料、提高養殖對象成活率及產

    江蘇農業科學 2018年15期2018-01-20

  • 水流紊動對泥沙絮凝影響的研究綜述
    本文對紊動作用對絮團的沉降速度,絮團的粒徑以及絮凝時間的影響三方面進行了總結。經過對國內外專業相關文獻的調研,可以得出的大體結論是水體紊動對絮凝起促進作用,當達到某一臨界值后,隨著紊動強度的增加,水體的紊動對絮凝起破壞作用。紊動;絮凝;粘性泥沙在河口海岸環境中,粘性泥沙的絮凝造成航道淤積,阻礙航道內船只的正常航行。因此對于細顆粒粘性泥沙絮凝規律的研究十分重要。絮團是液體中的介質在布朗運動、差速沉降、水流紊動等條件下引起碰撞、接觸,使得一定比率的顆粒粘結在一

    福建質量管理 2017年11期2017-09-15

  • 生物絮團對凡納濱對蝦養殖過程中氨氮和亞硝酸氮含量的影響
    72022)生物絮團對凡納濱對蝦養殖過程中氨氮和亞硝酸氮含量的影響李曉梅,郭體環(海南熱帶海洋學院生命科學與生態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本實驗以非生物絮團養殖模式作為對照,研究了生物絮團凡納濱對蝦養殖模式中,水質因子氨氮和亞硝酸氮的變化規律。結果表明:試驗組的生物絮團沉積量至第35天達到峰值(15.93±0.31)mL/L,而后保持相對穩定狀態,對照組的生物絮團量一直處于極低水平(0.05),隨后試驗組亞硝酸氮含量增速減慢并趨于穩定,而對照組則直線

    漁業研究 2017年4期2017-08-30

  • 生物絮團對羅氏沼蝦體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
    25009)生物絮團對羅氏沼蝦體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葛海倫,朱錦裕,趙臣澤,苗淑彥(揚州大學動物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揚州 225009)通過向養殖水體中潑灑糖蜜構建生物絮團養殖模式,分析生物絮團營養組成,并探討生物絮團對羅氏沼蝦體組成和消化酶活性的影響。試驗分對照組和試驗組(生物絮團組),其中試驗組在養殖過程中潑灑糖蜜。試驗在室內水泥池內(2 m×2 m×0.6 m)進行,每個處理有3個重復,每個重復225尾蝦(0.26 g±0.02 g),試驗周期為9

    淡水漁業 2017年3期2017-05-24

  • 一種改進的聚合模型在污泥絮凝-沉降模擬中的應用
    中難以觀測到污泥絮團的粒徑分布情況,且以往類似模擬中鮮有考慮絮團分形特征及絮團黏結效率的問題,通過一種改進的聚合模型來模擬污泥顆粒間的分形聚合機理,并在群體平衡模型(PBM)和兩相流Mixture模型基礎上對污泥的絮凝-沉降進行三維數值模擬。模擬結果表明:建立的數學模型能較好地反映黏性污泥分形絮凝-沉降規律,具預測絮團粒徑分布的能力;在同一時刻絮團的粒徑分布范圍隨著分形維數的降低逐漸變寬,大粒徑絮團數量迅速增加,小粒徑絮團數量逐漸減少;初始顆粒數量的衰減速

    長江科學院院報 2017年3期2017-03-11

  • 伶仃洋河口泥沙絮凝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
    、粒徑呈正相關,絮團平均有效密度為153.49 kg/m3,平均沉速達1.13 mm/s;小潮時絮團平均粒徑大于大潮,垂向上表底層絮團粒徑小、中層大,中底層絮團沉速大于表層。伶仃洋河口水動力、泥沙條件是影響其泥沙絮凝的重要因素,低剪切強度(小于5 s-1)、低含沙量(小于50 mg/L)及高體積濃度有利于細顆粒泥沙之間的相互碰撞,促進絮凝作用;當剪切強度與顆粒間碰撞強度高于絮團所能承受的強度時,絮團易破碎分解成小絮團或更細的泥沙顆粒;伶仃洋河口鹽度層化引起

    海洋學報 2017年3期2017-03-09

  • 基于CFD的循環生物絮團系統養殖池固相分布均勻性評價
    CFD的循環生物絮團系統養殖池固相分布均勻性評價史明明1,阮贇杰1,2※,劉 晃3,郭希山1,葉章穎1,韓志英1,朱松明1(1. 浙江大學生物系統工程與食品科學學院,杭州 310058;2. 美國康奈爾大學生物與環境工程系,伊薩卡 14850;3.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上海 200092)為探索循環生物絮團系統相對原位生物絮團系統在生物絮團分布均勻性方面的改善,以歐拉-歐拉多相湍流模型為理論框架,運用計算流體力學(computationa

    農業工程學報 2017年2期2017-02-17

  • 生物絮團技術對工廠化海參養殖池水質的影響及應用
    00141)生物絮團技術對工廠化海參養殖池水質的影響及應用李爽1,李耕1,潘玉洲1,張力1,孔偉麗2,蔣麗2(1.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營口增殖實驗站,遼寧營口 115004;2.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141)生物絮團技術可有效調節和凈化水質。本研究在室內工廠化海參養殖車間進行,把生物絮團應用到海參養殖中,研究生物絮團對養殖水質的影響及對海參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分析,其中在氨氮方面,試驗組為0.022 mg/L,而對照組的為0.053 mg/L。從養殖結

    水產養殖 2016年12期2016-12-21

  • 不同碳氮比對雜交鱧稚魚生長及養殖水質的影響
    N對雜交鱧池生物絮團的形成與營養成分、養殖水質以及雜交鱧的生長性能與肌肉營養成分的影響,從而篩選出生物絮團形成所需的適合C/N.在室內塑料桶中分4組,對照組投基礎飼料(C/N=7.6∶1);試驗組分3組,在基礎飼料中分別添加葡萄糖,控制C/N 分別為10∶1、15∶1 和20∶1.【結果】 15 d 后15∶1組和20∶1組的生物絮團已經形成,碳氮比越高,其所形成的生物絮團的粗蛋白含量越低;當C/N≥10 時,可形成較多的生物絮團,并有效的調節水質,降低水

    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2016年4期2016-09-26

  • 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
    61021)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張怖青1, 江興龍1,2, 鄭偉剛1,2(1集美大學水產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1;2鰻鱺現代產業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福建 廈門 361021)傳統的水產養殖模式所帶來的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病害頻發等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生物絮團技術(BFT)具有凈化水質、提高餌料利用率及病害防控等優點,被認為是有望解決上述問題的新型健康生態養殖技術,已在國內外得到一定規模的應用,并獲得了良

    漁業現代化 2016年6期2016-03-28

  • 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綜述*
    32000)生物絮團技術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綜述*李樂康 歐陽劍鋒 王建民 曹 烈 徐金根 (九江市水產科學研究所,江西,九江332000)生物絮團技術是目前較為有效的養殖水體處理技術之一,本文從生物絮團技術的研究背景、概述、影響因素和對水產養殖的作用幾方面對生物絮團技術進行了綜述,為生物絮團的技術研究與應用提供參考。生物絮團技術;水產養殖;應用高密度精養是目前我國最主要的水產養殖方式,其高產量的獲得以提高放養密度和增加配合餌料投喂為前提[1-3],水產

    江西水產科技 2015年4期2015-04-17

  • 某微細粒赤鐵礦純礦物的絮凝試驗研究*
    攪拌制度等因素對絮團粒度和沉降率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以支鏈淀粉為絮凝劑、用量為120 mg/L,在礦漿pH值為6、攪拌速度為1 000 r/min、攪拌時間3 min的最佳條件下,赤鐵礦純礦物可絮團至35 μm左右,沉降率高于97%,指標較好,可為赤鐵礦絮凝分選提供參考依據。赤鐵礦純礦物 絮凝 絮團粒度 沉降率隨著我國鐵礦石資源的不斷開發利用,貧難選鐵礦石逐漸成為鐵的主要來源。赤鐵礦占我國鐵礦資源的97%,結構復雜、嵌布粒度極細,需較大磨礦細度才能有效解

    現代礦業 2015年10期2015-01-17

  • 珠江口磨刀門泥沙絮凝特征
    μm,現場實測絮團粒徑平均值為91.6 μm,表明磨刀門口外的懸浮泥沙絮凝現象顯著;實測絮團平均粒徑變化范圍為13.0~273.8 μm,小潮期間絮團粒徑平均值為131.5 μm,大于大潮平均值76.9 μm;絮凝體粒徑在垂向上的變化表現為由表及底先變大再變小。絮團體積濃度、沉速與粒徑的關系在不同情況下有差異,體積濃度和絮團粒徑在表層和中層有明顯正相關關系,絮團沉速在大潮時刻隨著粒徑的增大而增大。綜合分析影響絮凝的因素,得知在珠江口鹽度對于絮團大小影響不

    海洋學報 2015年9期2015-01-05

  • 測量絮團分維數的新方法
    則形成結構松散的絮團。Gregory[1]曾經指出,如果兩個相等的球體聚在一起,只形成啞鈴狀聚集物;如果多個顆粒發生聚集,那么聚集物形狀與結構的變化形式將迅速增加。對絮團大小與形狀的研究由來已久,而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非線性科學分形幾何及分形數學的出現,使絮團形態結構的定量表征成為可能,相關工作已有許多進展[2-4]。由于絮團具有統計自相似的性質,因此可用分維數對其空間結構予以定量描述。常用的絮團分維數表達形式有質量分維數D(mass fractal

    大連大學學報 2014年3期2014-09-18

  • 日糧中添加生物絮團對鯽魚幼魚生長與肝臟抗氧化指標影響
    25021)生物絮團(Biofloc)是養殖水體中以異養微生物為主,經生物絮凝作用結合水體中有機質、原生動物、藻類、絲狀菌等形成的絮狀物[1]。作為新興的技術-生物絮團技術,生物絮團是其絮凝所得的副產品,含粗蛋白20%以上,粗纖維低于18%[2-5],是一種非常規、價格低廉的蛋白飼料源。研究表明,生物絮團較益生菌可更好地促進南美白對蝦的生長[6]。用15N同位素標記生物絮團,發現南美白對蝦只能利用生物絮團總量的3%[7],過量的絮團抑制水生動物的生長[8]

    家畜生態學報 2013年8期2013-11-30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