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逸品

  • 李嗣真《書后品》中“逸品”用法辨正
    涉及到最早使用“逸品”的書品著述。于是,李嗣真被學術界普遍視為是最早使用“逸品”來分品的藝術史家。事實上,《書后品》中“逸品”的用法,在《佩文齋書畫譜》(四庫本)、《法書要錄》(明·津逮秘書本)、《書苑菁華》(清·藏修堂叢書)、《說郛一百二十卷》(明·宛委山堂本)和《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等版本中用法差異甚大。有的獨立作為“分品目錄”使用,有的則只屬于“贊曰”中的修辭表達。因此,關于李嗣真“逸品”是否作為“分品目錄”使用,從文獻本身而言,也就成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23年5期2023-09-26

  • 世間再無“老頑童”
    創一畫館,定名“逸品堂”。我早已得知黃永玉與林墉是忘年交,便向林老師提議,由這位“老頑童”題寫館名。很快,一塊巨大的“逸品堂”招牌懸掛在信龍大廈外墻上,“黃永玉題”幾個字尤其醒目。不久,黃永玉來了,神采奕奕一副十足“老頑童”模樣。他見到墻壁上自己名字被放大,心情格外地好。逛完逸品堂,又進大方齋,“老頑童”一眼就發現墻角有個“酒鬼酒”的空瓶,二話不說,立馬從案子上抓起毛筆就題“黃永玉”三個字,筆還沒擱下,便呼喊著:我要畫畫。原來他被一超大畫案吸引。林墉老師說

    工會博覽 2023年23期2023-09-17

  • 道法自然對繪畫品鑒中“逸品”的影響
    。 唐代誕生了“逸品”這一繪畫品第,道家思想必然對繪畫品鑒中的“逸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表現在重神輕形的形態追求、解衣般礴的創作狀態、不拘常法的創作手法和以墨為上的色相趣味。中國古典美學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基礎,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對藝術美學領域影響極為深遠。無論是從歷史的角度還是從邏輯的角度著眼,都應該把老子美學作為中國美學史的起點。因此,“逸品”美學觀與道家思想的淵源與聯系,值得我們系統地研究。一、繪畫品鑒中“逸品”發展基本脈絡繪畫品鑒是評價畫

    書畫世界 2022年5期2022-06-30

  • 藝術也“內卷”
    院體畫,也反對偽逸品。院體畫專業,骨法用筆的描摹,隨類賦彩的色層,應物象形的細致,一般人看得眼花,驚嘆幾能亂真,卻讓承襲文人意緒的士大夫嚴重不滿,貶其價值,以為是匠氣,全不入畫品。偽逸品則指一班混混加騙子,裝出高雅的姿態,一副不為物累的表情,手抓毛筆,表演般涂抹,或一紙黑煙,或數筆飛白,沒有一點技術難度,只要敢,皆可為之。正面看,針對院體畫的匠氣,必須提倡畫之境界,不為技術所累;針對偽逸品,要強調繪畫之難,猶如書法,非千錘百煉無以成家。反面看,士大夫忙于官

    意林·作文素材 2022年8期2022-05-10

  • 明末清初繪畫之“逸”探微
    三品之外,再設“逸品”,并言“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3]。 如此一來,朱氏便將“逸品”的標準與不假思索、直抒胸臆等直覺性的表現聯系在一起。較之后世對“逸品”標準的詳細闡釋,如邵先生所言,李嗣真談“逸品”,重在品鑒“跡”,即作品,而朱景玄則強調談論“人”,即畫家本身[4]??傮w上看,盡管朱氏區分四品等級的標準仍稍顯簡略,但其將畫者人格的評價納入以“逸”論畫的范疇,由此對后世的畫論品評產生深遠的影響?!?span class="hl">逸品”畫者的考量,不僅在于技藝,亦注重社會地位與品性。北

    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6期2022-02-16

  • “逸”范疇在清代的理論深化
    清代樸學與“偽逸品”批判隨著清代社會的急劇變化與學術思想的邏輯發展,占據中國古代思想界統治地位數百年之久的理學逐漸衰頹,實學思潮應運而生,清人順勢推出了中國古代的最后一個學術流派——清代樸學。在與宋明理學的斗爭中,清代樸學發展成為一門與宋明理學相對立的學派,并最終占據了清代主流學術思想的地位。清代樸學主要針對理學的空疏而言,它以客觀史實為研究依據,以文字音韻、章句訓詁、典章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考證考究為主要研究方法,治學風格樸實簡潔,對清代哲學、史學、

    南寧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5期2021-12-31

  • 千秋畫品
    文氣一路風格稱為逸品,想必多半出于不拂人情面的方便說?!?span class="hl">逸品”作為美學概念,有其超拔的地位,不妨回溯一下它的理論起源:首先,按“品”論書畫,始于南朝。梁庾肩吾的《書品》和同時代鐘嶸的《詩品》、謝赫的《古畫品錄》一樣,都采取了按上、中、下三品或六品論書畫(詩)家的形式。事實上庾肩吾搞得還復雜些,乃三等(每等又分上、中、下三品)九品。但再完備的理論體系,也必然存在被進一步拓展的邊界。唐朝的李嗣真寫了一本《書后品》,其突出的理論貢獻是在庾肩吾所謂“上上品”之上,

    新民周刊 2021年43期2021-11-28

  • 逸品”在書畫美學中的歷史嬗變
    李楚洋關鍵詞:逸品;中國書畫;美學;嬗變一、“逸”的源頭—人之逸關于逸的來源, 已有不少學者對此做過探討。當代著名美學家葉朗說:“‘逸,本來是指一種生活形態和精神境界。先秦時就有‘逸民?!墩撜Z》記載孔子時常遇到一些避世的‘隱者,如長沮、桀溺、楚狂接輿、荷丈人等,就是當時的‘逸民。他們要從‘濁世中超脫出來?!盵1]徐復觀先生認為“逸”字的原有意義是指人的品格,他引用了《論語·微子篇》: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

    書畫世界 2021年10期2021-11-18

  • 峰回路轉的燕窩索賠官司
    江蘇省溧陽市溧城逸品燕食品商行(以下簡稱“逸品燕商行”)是一家經營預包裝食品兼散裝食品零售企業,該商行有山燕窩供應。2018年3月20日,逸品燕商行迎來一名“特殊的消費者”于某。說于某是特殊的消費者,因為于某此行購物帶著打假的目的。為固定證據,于某購物前,還特意邀請溧陽市公證處的公證員見證整個購物過程。商行營業員雖然預感來者不善,但送上門的生意總要做的。在公證員的見證下,于某在逸品燕商行購買單價為90元每克的山燕窩311克,并通過信用卡支付貨款人民幣280

    民主與法制 2021年26期2021-09-28

  • 逸品的圖式轉換
    ,三品之外,更增逸品。其后黃休復作《益州名畫記》,乃以逸為先,而神妙能次之。景真雖云:“逸格不拘常法,用表賢愚?!比灰葜?,豈得附于三品之末?未若休復首推之為當也。至徽宗皇帝專尚法度,乃以神逸妙能為次。這是一段被多次引用的老話,是鄧椿《畫繼》中對逸品發展的述評。我們先把神品與逸品關系理清,筆者在“從自然到逸,從逸到‘自然”一文中有相關論述,現轉錄如下:魏晉至唐末的600余年,是人物畫在中國畫中占主體地位的時代。人物畫的造型問題,使形似成為不可跨越的審美高標

    中國篆刻·書畫教育 2021年6期2021-07-25

  • 從“逸韻”到“逸格”*
    “四人”被列為“逸品”。由此來看,他應當是在藝術批評中提出“逸品”這一概念的第一人:吾作《詩品》,猶希聞偶合神交、自然冥契者,是才難也。及其作《畫評》,而登逸品數者四人。13[唐]李嗣真,《書后品》,[唐]張彥遠輯,《法書要錄》卷三,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第100頁。但是,現存李嗣真的《續畫品錄》卻只分“上上”“上中”“上下”……“下下”等九品。對于《續畫品錄》,近人余紹宋、于安瀾均認為它是一部托名的偽書。14《畫品叢書》,第55—56頁。不過,要是

    新美術 2021年2期2021-04-17

  • 從“神妙能逸”到“逸神妙能” ——論宋初“逸”品地位變化之緣由
    ”品之流變,并從逸品提出的哲學背景、宋代社會風貌和寫意山水畫的發展三個方面來探討了…“逸”品為何置于首位的問題,以分析出繪畫品評標準的變遷和發展。二、“逸”品之流變逸品,曾經繪畫品評的最高標準,經歷了相當長的發展過程?!耙荨?,最早在《說文解字》中釋“逸”字為:“ 失 也。從 辵、兔。兔謾訑善逃也”。具有逃跑、躲避之意,逸的逃離,逃跑之意,也被文人引申為隱逸,更多是逃離現實,入世不得而借以隱居之心。先秦時期,孔子最早就提出了逸民的觀念,《論語·微子》篇有言: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21年3期2021-04-08

  • 逸品:一個繪畫審美轉向的標志性范疇
    300350)逸品作為繪畫的一種風格受到當代畫壇的重視,從其發展的歷程來看,并非順利,而是充滿著曲折的歷程。所幸之事,在繪畫發展中沒有將逸品排除在繪畫品評之外,而是將它與神、妙、能并列,成為繪畫品評的4個重要審美準則之一。能夠出現這樣的局面,主要是文人士大夫一直在支持逸品風格的繪畫發展。從逸品的出現到逸品被最終定為繪畫的品評審美準則,我們能夠看到中國繪畫審美發展的變革,畫史上有學者把逸品定為最高的審美準則,說明中國繪畫審美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逸品在畫品中從

    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2020-12-20

  • 峰回路轉的燕窩索賠官司
    證購物溧陽市溧城逸品燕食品商行(以下簡稱“逸品燕商行”)是一家經營預包裝食品兼散裝食品的零售的企業,該商行有山燕窩供應。2018年3月20日,逸品燕商行迎來一名特殊的消費者于某。之所以說于某是名特殊的消費者,是因為于某此行購物是帶著打假的目的。為固定證據,于某購物前還特意邀請溧陽市公證處的公證員見證其整個購物進程。商行營業員雖然預感來者不善,但送上門的生意總要做的。在公證員的見證下,于某在逸品燕商行購買單價為每克90元的山燕窩311克,并通過信用卡支付貨款

    檢察風云 2020年18期2020-11-06

  • 簡論黃休復“逸格”概念的話語詮釋及邏輯建構
    確定了“逸格”(逸品)在中國繪畫中最高的美學地位。關鍵詞:逸格;逸品;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孫位黃休復,宋畫史家、畫家。生卒年不詳。字歸本。江夏(今湖北武漢市)人。久住成都,和當地文人李畋、張及、任玠以及畫家孫知微、童仁益等結為好友。藏書頗富,并喜道家學與煉丹制藥之術,居處自號茅亭。善畫人物,鬻丹養親,行高于世。著有《茅亭客話》十卷及《益州名畫錄》?!兑嬷菝嬩洝?,一作《成都名畫錄》,三卷。其友李畋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序于篇端,依據此序及內容看,大

    錦繡·上旬刊 2020年5期2020-10-12

  • “道法自然”
    ”“氣”“象”“逸品”為論點展開敘述。關鍵詞:道法自然;南宋時期;成竹在胸;逸品南宋是一個文化理學時代,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質樸的美學思想,人們在繪畫上追求質樸無華,熟悉所表現的物象,并用恰當的手法將其表現出來。蘇軾在《文與可畫筼筜谷偃竹記》一文中提到:“故畫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執筆熟視,乃見其所欲畫者,急起從之,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則逝矣?!弊鳟嫊r要“成竹在胸”,這段話講了三層意思:第一,畫家在動筆之前要有一個完整的構思,胸中必須要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20年4期2020-07-18

  • 書畫“逸品”的格調內涵和審美取向
    書畫品評體系中“逸品”理論內涵的建構過程便是很好的例證,它從品評的角度反映了書畫藝術的審美取向,體現著書畫主體對審美格調的認知和踐行歷程。注釋:〔1〕轉引自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 年版,第84 頁?!?〕同上,第86 頁?!?〕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商務印書館2003 年版,第169 頁?!?〕〔唐〕李嗣真著《書后品》,《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2014 年版,第136 頁?!?〕同上,第133—134 頁?!?〕〔7

    中國書畫 2020年11期2020-03-14

  • 逸品”理論的形成與發展辨析
    文人畫傳統中,“逸品”一直享有極其崇高的審美地位。從美學視角來看,“逸品”藝術是我國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它為我們構筑了一個永恒的審美意象—率性而不失法度、樸素而不乏韻味、洗練而不乏絢爛、唯美而不失德性的中國傳統藝術范式。這種美一直引領著中國傳統美學的審美方向;也成就了中國傳統審美取向在世界美學史上的崇高地位。一、“逸品”之“逸”的審美內涵“逸”作為審美范疇,在中國傳統美學的范疇發展史上有其非常獨特之處。其本意是逃避、散開;作為形容詞—開始是一個貶義詞,即“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2期2020-01-07

  • 淺析“逸品”論與文人畫
    西安中國畫院“逸品”論始于唐代,在中國寫意畫的品評標準中一直處于重要的地位,影響著中國傳統繪畫的風貌,也是中國傳統繪畫與西方傳統繪畫最主要的區別。本文意在梳理“逸品”論的發展脈絡以及“逸品”與文人畫的關系。一、“逸品”論的淵源唐代姚思廉《梁書·武帝紀》載“帝六藝備閑,棋登逸品”?!?span class="hl">逸品”最早用于品評棋藝,指造詣非凡、高超的棋藝。中國畫的品評之風,在魏晉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史上最早的理論專著。以顧愷之的《論畫》和謝赫的《畫品》為代表?!懂嬈贰罚ㄓ置豆女嬈蜂洝?/div>

    藝術家 2019年6期2019-12-16

  • 看 影
    品、妙品、神品、逸品,能品是忠實描摹,幾近于真實,越往后,越是接近于心影。逸品,則是物與神合,神游天外,非虛非實了。人中逸品,我以為嵇康、太白可以當得起,東坡稱得上神品。逸品孤寂,做神品就極好了。神品是可以當范本供人臨摹的,是有物有影,是有實有虛,是橋的半圓,加上影的半圓,再加上云天和湖水。既有行走的物用,又有閑雅的品味,這樣的橋才會有人修繕,才不會倒塌。只能欣賞的橋,一般保存不了多久。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只有物沒有影,那太可怕了。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有跌落,

    思維與智慧 2019年19期2019-12-13

  • 《南田畫跋》中“逸”的淺析
    跋》;逸;逸格;逸品一、《南田畫跋》的簡析清初著名畫家惲格,字壽平,號南田,與清初“四王”、吳歷并稱為“清初六大家”?!赌咸锂嫲稀芬灶}詩清麗流暢、詩詞超逸脫俗,被譽為“毗鄰六逸之冠”,也是研究“清初六大家”繪畫技巧、繪畫風格,以及清初文人畫審美情趣的重要文獻資料。二、“逸品”的由來中國畫論中,最早出現“逸”字的是謝赫的《畫品》中,“畫有逸方,巧變鋒出”。唐代的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首次提出“神,妙,能,逸”四個畫品。宋代的黃休復在《益州名畫錄》對“神,妙

    藝術大觀 2019年35期2019-11-16

  • 看影
    品、妙品、神品、逸品,能品是忠實描摹,幾近于真實,越往后,越是接近于心影。逸品,則是物與神合,神游天外,非虛非實了。人中逸品,我以為嵇康、太白可以當得起,東坡稱得上神品。逸品孤寂,做神品就極好了。神品是可以當范本供人臨摹的,是有物有影,是有實有虛,是橋的半圓,加上影的半圓,再加上云天和湖水。既有行走的物用,又有閑雅的品味,這樣的橋才會有人修繕,才不會倒塌。只能欣賞的橋,一般保存不了多久。一個人的生命,如果只有物沒有影,那太可怕了。每個人的生活,都會有跌落,

    思維與智慧·上半月 2019年10期2019-10-23

  • 從“四賢”談李嗣真《書后品》中的“逸品”觀
    上,首次提出了“逸品”,并將其放入上品之上。李嗣真對于“逸品”的討論,整體是基于在“四賢”的基礎上進行討論的,“四賢”之論,在李嗣真之前,便有多書論家對其進行了高下對評判,李嗣真在前人討論的基礎之上,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個人的書論觀,將其置入“逸品”中進行更嶄新的定義。關鍵詞 四賢;李嗣真《書后品》逸品一、李嗣真“逸品”觀的建構自庾肩吾《書品》開始便有了分品式論書的方式,到了李嗣真的《書后品》在九品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逸品”。李嗣真將李斯、張芝、鐘繇、王羲

    科海故事博覽·上旬刊 2019年5期2019-10-21

  • 淺析中國古典美學范疇“逸”的演變
    鍵詞:審美范疇;逸品;文人畫“逸”是中國古代美學中一個獨特的且蘊含深厚的審美范疇,“逸”是古代美學范疇整體結構中基本屬于道家美學思想體系、以破例脫俗為主要特征的一個相對獨立的支系統,其形式、類型和含義均極豐富多樣和深厚,在不同發展時期各有不同的時代與個性內容和特征。本文主要從美學領域來闡述“逸”在古代的產生萌芽、發展到成熟的演變歷程,并探討其在歷史上的美學價值。一、魏晉時期——“逸”的萌芽魏晉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混亂黑暗的年代,社會動蕩不安,分裂爭斗不停,

    藝術大觀 2019年26期2019-10-12

  • 宋代文人畫品評標準研究
    任玉嬋摘要:“逸品”作為品評標準的出現發展和確立,給文人畫明確了審美內涵,因文人畫的題材居多,形式多樣,品評標準尤為重要,本文將側重于從品評標準試析宋代文人畫的審美內涵及精神性。關鍵詞:逸品;文人畫;審美內涵;精神性一、宋代文人學士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宋代是一條明確的分界線,宋代以前和宋代之后的繪畫技法及其美學思想都經歷著繪畫的新舊交替,相互交融,繪畫大家也是層出不窮,畫派與畫派之間的斗爭也極其頻繁,文人畫在宋代是一個新生畫派,他們的美學實踐和藝術理論改變了

    藝術大觀 2019年16期2019-10-09

  • 神、妙、能、逸:四品論畫——朱景玄《唐朝名畫錄》評析(下)
    序是非常明顯的。逸品雖列其后,但是并不意味著其品級在神、妙、能三品之下,反之,因其不守常法而頗顯特殊。逸品的問題有點兒復雜,故于此單列下篇以述之。一《說文解字》里對“逸”的解釋是:“亡逸者,本義也。引申為逸遊、為暇逸?!保ǘ斡癫茫骸墩f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 年版,第477 頁)“逸”在《辭源》中列出的義項有“逃亡”“奔”“釋放”“安閑”“隱退”“放縱”“散失”“超絕”等。對于“逸品”的解釋則是“指超眾脫俗的技藝或藝術品”(《辭源》下冊,商務印書館20

    名作欣賞 2019年28期2019-09-27

  • 中國早期畫品中的“神品”與“逸品
    品中“神品”與“逸品”的審美內涵及兩者的對比關系,并簡要論述這兩種品第在后世的發展與影響。關鍵詞:繪畫品評;神品;逸品;畫之本法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序中提到:“以張懷瓘《畫品斷》神、妙、能三品,定其品格,上、中、下又分為三;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以表其優劣也?!彼赜昧藦垜循彽姆制?,而又在其外另加一“逸品”。在逸品三人后又有總結曰:“此三人非畫之本法,故目為逸品,蓋前古未之有也,故書之?!睋?,可以說“逸品”不拘于“常法”,又“非畫之本法”,是相對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9年7期2019-09-23

  • 逸品”美學觀的確立及其對創作的啟示
    兩人都各自提出“逸品”,但是產生的影響卻不同,張彥遠的論述并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而黃休復的理論卻逐步成為中國文人畫審美標桿。關鍵詞:品第;時代意識;逸品中圖分類號:J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158-01一、品第的形成自魏晉南北朝之后,繪畫不再是政治的附屬品,而轉為對美的追求,是以欣賞美為目的,繪畫所表現的內容由原來的為祭祀或者墓葬服務轉為對生活中美的因素的關照。由此,理論方面也相應產生。如顧愷之畫人物所講的“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9年5期2019-08-12

  • 從“逸筆草草”到“逸品” ——倪瓚美學思想淺析
    在唐代,而宋朝“逸品”在畫史的地位最終確立。倪瓚生活的元代,恰是“逸品”地位被確立后不斷發展,被世人特別是士人所推崇的時代。而“逸”字也頻繁出現在倪瓚的文字表述中:“……仰睇南山,遙望飛云……紙惡筆凡,固欲騁其逸思,大乏騏驥康莊也……”9“……結廬荊溪故里,頗得野逸之趣,因作畫以贈,并詠詩于上……”10“筆鋒雖小劣,景物亦清新。蕭瑟風(楓)林晚,江湖有逸名?!?1“本朝畫山水林石,高尚書之氣韻閑遠,趙榮祿之筆墨峻拔,黃子久之逸邁不群,王叔明之秀雅清新?!?

    國畫家 2019年1期2019-01-09

  • 陳鈞德作品賞析之《夢境》
    感、可臥游,可謂逸品。陳鈞德于《夢境》中將油畫的筆觸塑造性能和與色彩的結合效果發揮到了很高的水平,又與中國書畫傳統的筆力融會貫通?!秹艟场穼崬殛愨x德藝術生涯的一次總結和拔高,稱得上陳鈞德藝術生涯的一座豐碑?!秹艟场纷裱腥A傳統美學審美需求,是中國油畫的一次突破,它所融合的書畫美學富有開創性,將中國油畫推向了能夠強烈抒寫內心情感的極高境界。陳鈞德很好地傳承了海派衣缽,在與西方文化的交流中豐富了中國油畫的表現技法,創造了中國油畫的新形象?!秹艟场酚幸还芍袊鴤鹘y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8年6期2018-09-12

  • 徐復觀“逸品論”之我見
    中闡述了他關于“逸品”的研究。整體來說徐復觀對逸品的把握精煉到位,成為美術史上關于逸品理論的重要研究之一。但他在談及一些美術史問題時的某些觀點仍有待討論。徐復觀對于“逸品”的研究開始于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黃提出“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于方圓,鄙精研于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睂τ诤螢檎嬲?span class="hl">逸品,徐復觀引用了董其昌《畫旨》:“畫家以神品為宗極。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出于自然而后神(按:當做“逸”)也?!?/div>

    大眾文藝 2018年16期2018-09-05

  • 道家美學思想與書法藝術風格
    美學;書法風格;逸品道家是先秦諸子中影響較大的哲學派別。道家思想在魏晉之時托身玄學而華麗轉身,發展為新道家,是百家中唯一可以與儒家思想分庭抗禮的哲學體系,成為影響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基本思想力量之一。道家美學思想對書法藝術風格的影響更是深遠而廣泛的?!暗兰颐缹W”,指的是從《老子》《莊子》激發出來的觀物、感物的獨特方式和表達策略。代表道家美學思想的主要是老子和莊子。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钡馈拔┗形┿薄薄?/div>

    書畫世界 2018年7期2018-05-14

  • 金心明,孜孜求索文人畫“逸品
    評四大家的作品為逸品,居文人畫“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之最高境。無論是從藝術圈對金心明的評價,還是在對金心明的采訪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對創作文人畫“逸品”孜孜不倦的追求。秉父愿,總角踏上丹青路金心明出生于浙江義烏。這個城市現在因為小商品貿易而國際聞名,商業盛名之下很容易讓人忽略它厚重的人文底蘊。這里是“初唐四杰”之一駱賓王的故鄉,也是“金華學派”的核心傳播區。金心明的父親是油漆匠,會塑佛像,更好畫畫,年輕的時候還考過美院。所以在金心明稍稍長大一點之后,他

    中華兒女 2018年4期2018-04-09

  • 畫分五品 人呢?
    品:能品、神品、逸品。其實,畫有五品,還包括下品、妙品。五品的順序,通常依次是下品、能品、妙品、神品、逸品。下品不說了,不入流。能品:形象生動,形象把握準確。妙品:筆墨精妙,技法嫻熟,乃得心應手的有法之法。神品:刻畫事物的精神本質達到至高境界。逸品:筆墨技法達到極致而產生的無法之法,已臻“畫到生時是熟時”的境界,是“奇思異想”加上“妙手偶得”的結果。逸品大抵無法復制。我對畫畫沒有一點兒感覺,孩子小時,我抽冷子給她畫個貓,孩子撇撇嘴說,這狗畫的真難看。毫無疑

    當代工人 2018年21期2018-03-06

  • “逸”在畫論中的含義演變:對“法”的背離與回歸
    品為宗極,又有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失于自然而后神也?!贝苏\篤論,恐護短者竄入其中,士大夫當窮工極研,師友造化,能為摩詰,而后為王洽之潑墨;能為營丘,而后為二米之云山,乃足關畫師之口,而供賞音之耳目。[7]這話說得很清楚:“逸”品固然高妙,但因為不重格法,容易魚目混珠,讓護短者竄入其中,因此文人畫家們應該“窮工極研”,磨煉畫技,先學好王維、李成的法度,再去追求“逸品”的高度。清人方薰在其《山靜居畫論》里也說道:逸品畫從能、妙、神三品脫屣而出,故意簡神清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8年3期2018-01-25

  • 景外之境、韻外之致
    “逸”的提出及“逸品”標準中國傳統繪畫理論中的很多審美范疇在最初不是專門為繪畫審美而提出的,“逸品”即是如此?!耙荨背霈F在繪畫品評中是從魏晉開始,緣于繪畫品藻之風盛起,這一時期的品評風氣雖說是基本限于人物繪畫,但將“逸”作為其中比較重要的審美品評標準來進行運用時,也呈現出較有代表性的論述。如南齊謝赫在《畫品》中評論袁蒨、姚曇度、毛惠遠、張則四人的繪畫時即用“逸”來形容:“袁蒨比方陸氏,最為高逸”①“姚曇度畫有逸方,巧變鋒出,魅魅鬼神,皆為絕妙”②“毛惠遠…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2017年4期2017-06-09

  • 逸品”如何實現 ——惲壽平“逸品”論研究
    當時和后世被視為逸品。惲壽平的《南田畫跋》與笪重光的《畫筌》、石濤的《畫語錄》并稱清初三大畫論著作,論思想之精湛、語言之詩情畫意清代無出其右。惲壽平是典范的逸民,在他的藝術觀念中,“逸品”處于中心地位?!?span class="hl">逸品”是中國藝術的重要品評范疇,出現于唐初的畫論。李嗣真《畫評》將“逸品”定為畫家的最高品級,四人入圍“逸品”?!懂嬙u》已軼,四者為何人,創作風貌為何,不得而知。畫論中對“逸品”的最早明確規定是中唐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短瞥嬩洝吩谏?、妙、能三品外另

    華中學術 2017年3期2017-05-09

  • 惲南田“逸品”說的實踐性與融貫性考察
    想的核心概念,“逸品”這一范疇在《南田畫跋》中反復申論,內涵至為豐富。拙文《“沒蹤跡處,潛身于此”——惲南田“逸品觀”解說》(載于《中國書畫》2016年第7期),即集中在“逸品”觀念內涵的討論,亦即“何為逸品”的問題視域。本文則嘗試討論惲氏學說中“如何達到逸品”這一問題視域。而這一頗具“實踐性”向度的視角,實際上是惲氏逸品說在繪畫美學史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關鍵因素之一。惲氏逸品說并非向壁虛造、欺人惑世的空疏言論甚至文字游戲,大體有兩個原因。其一,惲氏反復申論“

    大觀(書畫家) 2017年6期2017-04-10

  • 朱景玄“格外逸品”在唐宋畫論中的解析
    0)朱景玄“格外逸品”在唐宋畫論中的解析黃夢潔 (福州畫院 350000)對朱景玄“格外逸品”的概述往往是將它作為“四品”評判標準之一進行比較分析,或者是探討“逸品”概念的發展變化,“格外逸品”真正所含括的對藝術品的定位上,還是值得深入探討。通過溯源,我們知道朱景玄所提到的“逸品”是在“格外”,意味著“逸品”是與“常法”屬于兩個不同的范疇,并且“不拘常法”,又說明兩者在技法上面又有著明顯的差別。蘇軾提出的“墨戲說”是朱景玄“格外逸品”在唐宋畫論中延伸的發展

    大眾文藝 2017年5期2017-04-08

  • “沒蹤跡處,潛身于此”—惲壽平“逸品觀”解說
    于此”—惲壽平“逸品觀”解說◇劉子琪作為反映南田繪畫美學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南田畫跋》一書具有內容上的豐富性和義理上的復雜性。其中不僅包含惲南田對畫法技巧的說明,以及對前代大家的評陟,更揭示其獨立高標的審美境界。正如前輩學者所揭示,南田之最高藝術理想,集中于對“逸”這一風格的把握〔1〕,其逸品觀則實為解開南田畫學內涵的關鍵。因此,本文將以惲氏“逸品觀”的考察為中心,討論《南田畫跋》這一著作在中國畫論美學史上的獨特地位與價值?!?span class="hl">逸品”說作為其畫學思想的核心概

    中國書畫 2016年7期2016-09-12

  • 唐、宋時期畫論品評中“自然”和“逸”的關系
    唐朝名畫錄》之“逸品”;其次分析宋代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中的逸品人物形象,通過對比交叉對比分析這三部畫論中“自然”和“逸”的關系。最后得出結論,“自然”和“逸”的關系并非對等,張彥遠的所謂“自然”,并不是張懷瓘、朱景玄和黃休復所謂的“逸”。關鍵詞:畫論;自然;逸品“自然”和“逸”的關系,我在閱讀《中國藝術精神》的時候,發現徐復觀先生認為兩者的關系式為對等,他是這么理解的:張彥遠的所謂“自然”,就是張懷瓘、朱景玄和黃休復所謂的“逸”。這個論斷只要用黃休復對

    大觀 2016年4期2016-05-16

  • 倪云林在董其昌南北宗理論中的特殊意義
    美范疇史層面上“逸品”和“淡”日漸成為中國藝術所追求的極境,作為“逸品”的代表與“淡”的典范,倪云林在董其昌理論建構中極具意義。最后將審美范疇的變遷歸結為士人趣味這一角度從而揭橥倪云林之于董其昌理論之價值所在。[ 關鍵詞 ]董其昌;南北宗;倪云林;逸品;淡;士人身份;士人趣味一、元四大家的流變晚近以來的中國藝術史慣以倪云林、黃公望、吳鎮和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但當我們回溯明清以降的相關文獻,就可以發現,所謂的“元四大家”直至晚明董其昌才形成定論,在這之前

    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與設計) 2016年1期2016-04-08

  • 古法之內,本法之外:《唐朝名畫錄》中“逸品”繪畫的本體內涵
    唐朝名畫錄》中“逸品”繪畫的本體內涵唐波(四川傳媒學院藝術設計與動畫系,四川成都611745)《唐朝名畫錄》是現存畫史中明確記載“逸品之畫”的著作。該書將“本法”之畫與“逸品”之畫對舉而論,這就意味著對“本法”之畫內涵的研究是理解“逸品”繪畫的關鍵所在。夏朝直至唐朝“本法”之畫的基本內涵,可以具體落實為儒家教化的思想觀念,敬事的行為態度,圣賢烈士、忠誠孝子的題材內容,以及寫實的表現形式四個方面。因此,“逸品”之畫的基本內涵則表現為:道與禪的精神境界、放縱與

    藝術探索 2016年2期2016-04-04

  • 被歷史遺漏的鄧椿的“逸品”畫學思想
    史遺漏的鄧椿的“逸品”畫學思想唐 波鄧椿在《畫繼》中主要表達了他對朱景玄將“逸品(格)”放在三品之末的不滿;對黃休復首推“逸格”之舉表示贊賞;對徽宗皇帝專尚法度,乃以神逸妙能為次,又保持了中立;似乎并沒有提出新的見解。事實上,鄧椿在《畫繼》中完成了將朱景玄、黃休復“逸品(格)”繪畫主體身份的“逸士”、“處士”一類人格向“文士”身份的偉大轉變,并得出了劃時代的著名的“畫者,文之極”畫學結論,從而推動了繪畫中“文人的主體身份——不求形似的本體追求——逸品的品鑒

    湖北美術學院學報 2016年4期2016-04-04

  • 唐宋書畫典籍中“逸品”的品鑒位置歸宿考辨
    唐宋書畫典籍中“逸品”的品鑒位置歸宿考辨唐 波 (四川傳媒學院,四川 成都 611745)“逸品”一詞獨立用來作為文藝的分品出現于初唐,隨后它與書畫品鑒中的“九品”及“三品”的分品體系都曾組合使用過,并圍繞著這兩大主干分品體系上下波動,內外擺動。李嗣真作為弱冠明經的通儒之仕,他認為凡事“德成而上,藝成而下”,在《書后品》中用“逸品”來品鑒書法史中開宗立派之人,將“逸品”位列“九品”之上。朱景玄視自己為繪畫正史的作者,在《唐朝名畫錄》中,他秉持“不見者不錄,

    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 2016年3期2016-03-09

  • 讀《唐代名畫錄》中的神、妙、能、逸
    明確解釋,唯對“逸品”解釋頗詳,他言“逸品”,“格外有不拘常法”,一是,逸品畫的作者均為“性多疏野”,“落托不拘檢”,即有獨立人格的高人逸士;二是,逸品畫的創作不拘常法,即不受既成法則的約束??梢?,朱景玄所謂的逸品是指超越既定的畫法和程式,“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率性而為。神 妙 能 逸 畫品朱景玄的《唐代名畫錄》是以張懷瓘的《畫斷》為依據以“神”、“妙”、“能”三品品評畫家,每品又分上、中、下三等。此外還增加“不拘常法”的逸品而不分等次?!短拼嬩洝饭苍u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 2016年15期2016-03-03

  • 虛靜與曠放
    [關鍵詞]琴況 逸品 傳統繪畫一百川異源歸于海。一個民族的藝術,凝結為民族文化根本的“精神”。在中國諸多門類的藝術樣式盡管在“器”的層面上有著各自不同的表述和演繹方式,但在“道”的層面上卻有著相同的內在品格?,F代美學在藝術的最高層面上以“境界”來界定“精神”,而中國傳統音樂和中國傳統繪畫,其終極境界上所具備的意趣和格調的妙合,則體現出了中國藝術高度的一致性。明末清初的著名琴家徐上瀛《溪山琴況》擺脫了自先秦以來“聲音之道,與政通”的社會功利和道德倫理,更多地

    中國美術 2015年2期2015-08-26

  • 書畫審美的“逸品”內涵
    241000)“逸品”是中國畫美學范疇中文人畫之傳統評判標準的最高層次界定。中國古代評畫的標準歷久彌新,每個時代略有不同,唐代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提出“四品”概念,分別提出:“神、妙、能、逸”這四個品級。但到宋人畫家黃休復時卻將繪畫評定的標準變為了“逸、神、妙、能”,把逸品提升到了首位。宋人的這種評判標準被當時畫壇和后代畫者所接受,成為了中國繪畫評定標準的長遠模式。一、“逸品”的淵源《論語·微子》有這樣一段描述:“逸民、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

    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5年1期2015-04-17

  • 文人畫的“逸品”意識——中國古代畫的莊禪意蘊
    逐漸形成了一種“逸品”意識,與此前的“寫形”傳統一并發展,經宋至元,經過米芾、倪瓚等人的實踐,黃休復、鄧椿等人的理論總結,“逸品”終成一獨特意識,與“寫形”傳統雙峰并置。對這樣一個重要問題,論者談論的多是逸品的特征及其形成過程,對逸品意識的探討并不多。本文從“逸”的內涵入手,著重探討逸品意識形成、發展及其背后的原因,以考察古代繪畫史是如何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逸品意識。一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逸品只存在于文人畫中,在畫工畫中是無所謂逸品的。逸品作為一個概念出現在畫

    學術界 2015年4期2015-02-25

  • 不要隨便說“逸”
    品的四個等級,稱逸品、神品、妙品、能品,或者稱逸格、神格、妙格、能格。逸品最高,依次下推。逸最難,要求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要求逃避物欲,追求精神;要求遠離塵世,上達天意。前人能進入逸品者可謂少之又少,鳳毛麟角。如孫位、倪云林、方從義、徐渭、八大山人、漸江等,是其佼佼者。天機迥高,思與神合謂之神品。我手頭有一套臺灣《故宮書畫圖錄》,共27冊,收錄從北京故宮帶去的繪畫作品近萬件,我大略統計了一下,經皇家欽定或史有定評的神品不滿百件。其中趙孟頫四件,仇英五件,宋

    文藝生活·上旬刊 2014年10期2014-10-28

  • 唐代詩畫論中“逸”的內涵考察
    論中,朱景玄則把逸品補充在神、妙、能三品之后,使逸品第一次成為一個獨立的品第。如《唐朝名畫錄》序云:“以張懷瓘《畫品》斷神、妙、能三品定其等格,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又有逸品?!盵1]可知,“逸”作為一個獨立的審美范疇是在唐代被提出并引起重視的。那么,“逸”范疇在唐代詩畫論中的具體內涵是什么呢?這是需要加以梳理的。下文試述之。一、不見拘束,以激情驅動創作在唐代詩人中,其詩歌能稱得上“逸”的首推李白。如杜甫如是贊美李白:“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4年3期2014-04-17

  • 古代畫論中的“自然”之格 ——小議“自然”在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多重表現
    列為“神品”或“逸品”。1而“平淡天真”則是在“禪宗”觀念影響下所形成的一種心境和表現形式上的“淡”。而這三種不同的表達方式卻奇跡般地達成了同一種默契。因為,所謂“逸格”,正是要求畫家必須達到“超逸”的狀態,達到那種“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正是這種“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卻自然而然地走向了“平淡天真”的意境。而“平淡天真”就是要達到一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境。這種“絢爛至極歸于平淡”的天真,卻正是出于性情的“自然”。因此,不論是“逸格”,還是“平淡天真

    大眾文藝 2011年5期2011-08-15

  • 文人畫推崇逸品探因*
    03)文人畫推崇逸品探因*陳健毛(景德鎮陶瓷學院社科系,江西景德鎮333403)文人畫之所以崇尚筆簡形具的逸品,是因為文人畫家繪畫的目的不是為了再現物象,而是為了在繪畫中寄寓、消解心中由懷才不遇所激發出的郁勃不平之氣,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文人畫家這一寄興寓意的創作心理機制賦予了文人畫逸品的審美品格。文人畫;神品;寄興寓意;逸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品評以神品為高。而到了唐宋時期,繪畫品評中卻出現了逸品,并且逸品逐漸列為神品之上。逸品最初出現在中

    湖州師范學院學報 2010年3期2010-08-15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