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作

  • 廣西稻作民族共享的文化符號:“那”節俗的族際交流
    0008)廣西的稻作民族具有濃郁的文化氣息,主要表現在風俗習慣、思想觀念和民族性格等方面,這些方面共同構建了稻作民族 “那” 文化的歷史記憶。廣西的 “那” 節俗指在廣西各個稻作民族中流傳的、共有的,與稻作文化相關的節日及其節慶民俗活動?!澳恰惫澦鬃鳛橐环N文化符號,是稻作民族水稻種植、生產生活意識觀念的載體。廣西稻作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發展及交流中形成了一系列因 “那” 而樂的節日文化,有以祭祀崇拜對象為中心的節日如蛙婆節、?;旯?、社節;有慶祝豐收、酬謝神靈護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23年26期2023-12-12

  • 論壯族稻作文化的生境、表征與傳承
    乃昌所著的《壯族稻作農業史》一書作序時,農史學家游修齡先生指出:在(水稻)長江中下游起源說的研究中,并非完全沒有考慮西南少數民族的稻作起源問題,只是研究者們大抵采納了流行的觀點,即秦漢大統一以后,引起長江中下游的百越族紛紛向西南遷徙,從而把稻作帶向西南。這樣,少數民族的稻作起源成了長江中下游稻作向四周擴散的余波[1]?!伴L江中下游起源說”與日本學者佐藤洋一郎所提出的“秈粳起源二元說”構成了當時的學術爭鳴,而包括覃乃昌在內等學者的相關研究又不同于此二論說,如

    中國稻米 2023年4期2023-09-19

  • 水稻是中國送給世界的禮物
    今7000年前的稻作遺址之前,國際學術界始終認為中國水稻是境外傳入,忽略了丁穎的研究。扭轉局面的變化得于考古發現:20世紀50年代湖北京山屈家嶺、重慶巫山大溪發現水稻遺址,此后20多年內中國各地陸續發現水稻遺址達90處,其中長江中下游地區有近70處,尤其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渡水稻遺址,以及浙江桐鄉市羅家角遺址的發現,震動了整個學術界。面對這些發現,學術界不再否認中國作為水稻起源地,但也沒有放棄舊有的說法。國外一些學者又做了一番折中,提出印度奧里薩邦、

    環球人文地理 2023年1期2023-05-30

  • 知識擴散何以影響稻作系統轉型實踐? ——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鏈式中介效應
    稀缺。特別是南方稻作區,有機質減少、耕作層變淺、土壤酸化等問題突出;加之南方各省近年來農產品安全事件頻發,造成公眾對南方稻作區土壤污染問題的普遍擔憂。鑒于此,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采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確保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明確了“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的具體實施方案。中國有近60%的人口以稻米為主食,稻米生產與安全直接關系到居民生計與健康。作為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不斷強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23年1期2023-01-15

  • 海南島史前稻作遺存的首次發現
    海南島史前時期的稻作遺存外,還發現了塊莖類和其他種屬的野生植物種子。就浮選結果來看,海南島史前遺址的生業經濟主要還是以漁獵和采集為主,而稻作遺存的發現對于探討海南島的史前農業的起源和發展,史前稻作傳播路線等學術問題則有重要的意義。(左上:出土稻米 右上:出土稻米 左下:豆科 右下:疑似塊莖碎塊)海南5處史前沙丘遺址出土的主要炭化植物遺存照片

    農業考古 2022年6期2023-01-05

  • 傳統農耕文化下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保護研究
    堅定了中國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這一推斷,這足以說明,萬年稻作文化系統現今的農耕文化經歷了一萬余年的發展[2],具有古老性和極高的科研價值。2010年,稻作文化遺產被授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3]。2013年,萬年稻作文化遺產首批被列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4]?!跋扇硕?吊桶環遺址、東鄉野生稻、萬年貢谷和稻作文化”共同組成了萬年稻作文化系統[5]??偟膩碚f,萬年稻作文化是古萬年人在水稻馴化與栽培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本文將從傳統農耕文化角度探討萬年稻

    今古文創 2022年43期2022-12-17

  • 萬年貢米: 來自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
    孫藝婷? 萬年稻作文化系統江西省萬年縣獨特的自然環境造就了水土含有多種礦物質、山高垅深日照奇特、泉流地溫變異等特征,這些特性為當地特有的稻作品種生長奠定了基礎。萬年人在世代耕作水稻的過程中,培育繁殖了多個品種,包括團粒早、蓮塘早等早稻、堆屎白等中稻,以及塢源早、野禾仂等晚稻品種。其中,塢源早由于品質優良,后來成為進貢皇宮的“貢谷”。萬年考古成果及圍繞傳統貢米種植生產形成的農耕器具、生產方式、民俗文化以及萬年稻谷在長期發展演變中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22年17期2022-11-21

  • 稻作神話的空間敘事與族群互動* ——以西南民族為例
    度、精神等層面的稻作文化。流傳于西南民族地區的稻作神話,是其稻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稻作文化傳承與發展的文化資源。學術界一般傾向于將神話傳說視為一種隱藏、承載或隱喻歷史、社會和文化記憶的民間敘事,它表達了相應的歷史信息、社會文化以及價值觀念。一些專注于敘事學研究的學者還強調,敘事具有我們熟知的時間性,更具有空間性,“一切敘事都是在時空中展開的文化行為”“人類的敘事活動與人類所處的空間及其對空間的意識有著密切的聯系”。[1]28而空間不僅是物理或物質的存

    廣西民族研究 2022年6期2022-09-25

  • 再論古代日本的稻作農耕* ——基于農業技術交流的視角
    古到近世,日本的稻作農耕無時無刻不受到中國傳統農學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從日本兩千余年稻作農耕的歷史實踐來看,其傳統稻作技術與農耕方式是頗有特色和成效的,對當世和后世社會影響深遠。正如日本當代農史學家堀尾尚志所說:“日本稻作農業經過千年的發展,在建立起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方式的同時也推動了以米谷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相關技術理念和措施對當代農業生產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标P于古代日本的稻作農耕,佐佐木高

    農業考古 2022年3期2022-07-06

  • “那”鄉出好米
    安壯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統,是以壯族水田文化為特色的稻作文化系統。遺產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隆安縣南圩、那桐、喬建等10個鄉鎮,水稻種植面積22萬多畝。早在6500年前,壯族先民在隆安創造了大石鏟文化,同時創造了“那文化”。廣西隆安縣壯族“那文化”稻作文化系統是以壯族稻作文化為特色的傳統農業生產系統。隆安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西北角,自古就是壯族聚居區,目前壯族人口占94.6%,區域內河道縱橫,濕地密布,水、土、熱資源豐富,發展稻作農業的自然條件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22年6期2022-04-27

  • 中國南方稻作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地文化景觀基因特征 ——以廣西龍勝龍脊梯田為例
    龍脊梯田為代表的稻作梯田農業系統是全球重要農業遺產地代表,研究稻作梯田農業系統的文化景觀基因特征有利于科學評判農業文化遺產地蘊含的價值,對實現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推動產業興旺、文化振興具有重要意義。二、南方稻作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地文化景觀基因特征識別(一)南方稻作梯田農業文化遺產地概況中國南方稻作梯田2018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包含福建尤溪聯合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和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福建聯合梯田位于尤溪縣,自宋朝以

    社會科學家 2021年10期2022-01-12

  • 浙江省以“上山”為源頭的稻作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思考
    江省擁有上萬年的稻作文化歷史,具有豐富的稻作文化遺存,如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青田稻魚共生、湖州?;~塘、云和梅源梯田、杭州南宋八卦田等遺跡遺存、農耕景觀,以及各地的一些民間風俗、禁忌信仰等精神文化[3]。目前,浙江省共有“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3 個,“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12個,總數居全國第一。2005 年,“青田稻魚共生系統”入選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亞洲唯一入選的農業系統;2015 年,距今1 000 多年歷史的“云和梯田農業

    中國稻米 2021年6期2021-12-09

  • 我國水稻品種更新與稻作技術改進對碳排放的綜合影響及趨勢分析
    稻生產能力,我國稻作技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革。水稻品種也得到顯著改良,高產品種的應用使得水稻單產相較于20 世紀60年代已提高3 倍之多,對總產提高的貢獻達50%[1]。稻田水分管理技術得到改進,我國多熟稻作區實行的間歇灌溉,促進了籽粒灌漿和水稻產量提高[2-3]。氮肥等農用化學品投入顯著增加,也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產量[4-5]。稻作制度及其區域調整也非常明顯,比如稻作北移,近50 年來北方一熟單季稻作區水稻種植面積增加了485%,而南方雙季稻作面積卻下降了

    中國稻米 2021年4期2021-08-03

  • 豐收節主場活動掠影
    字農業應用展示、稻作文化科普展、鄉村振興促進法普法直播、非遺及農耕文化展示、采菱捕魚農事體驗等活動,著力呈現農民群眾奮發昂揚的精神面貌,充分展現鄉村振興的光明前景。湖南長沙主場活動在長沙縣舉辦,突出深厚的紅色文化基因、燦爛的稻作歷史文化、雄厚的水稻育種實力,充分展示扛穩糧食安全責任的堅定決心,并組織開展“國之大者——稻作文化與糧食安全論壇”、全國農民文化藝術展演、“稻花香里畫豐年——一粒米的時空旅程”稻作文化展等重點活動。四川德陽主場活動在廣漢三星堆鎮舉辦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21年19期2021-05-31

  • 長江經濟帶稻作農業文化遺產的現狀與價值
    農業生產的主體,稻作農業文化遺產是長江經濟帶重要文化遺產,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 年11 月14 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指出:“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促進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長江經濟帶稻作生產及稻作農業文化遺產在世界稻作發展史上具有起源早、地位獨特之特點,被譽為“世界稻作之源”[3-4]。傳承、保護稻作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21年1期2021-03-01

  • 壯族稻作文化在現代大米包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
    譚陽 章鑒烽壯族稻作文化是中國農業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價值。廣西壯族自治區特殊的氣候和地理環境等因素使得水稻類農產品特色鮮明,但由于大米農產品包裝創新能力薄弱,沒有凸顯出地域性農產品的獨特之處,品牌化意識薄弱,包裝形式雜亂無章,抑制了農產品行業的發展。壯族稻作文化在整個稻作文化篇章中有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有著豐富的表現與載體形式,故此將壯族稻作文化融入到大米包裝設計中,強化包裝設計的文化內涵,加強產品的品牌建設,為傳承和保護少

    網印工業 2021年1期2021-01-26

  • 試論東北稻作發展:從20 世紀初到21 世紀初
    的禁邊政策,東北稻作直到近代才開始發展。自19世紀中期至今的短短150年里,東北從荒漠之地迅速成為中國最大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實現了驚人的發展。東北稻作的發展與兩個節點有關:第一個節點是日本占領東北后,日本政府根據殖民侵略需要在東北進行了大規模水田開發,開發了東北稻作的產能;第二個節點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出于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和發展經濟的需要,大力開發水田,東北稻作產能急速提升。兩個節點對東北稻作的發展均有推動作用,但是因為相悖的發

    江蘇社會科學 2020年6期2020-12-25

  • 萬年:世界稻作文化源起
    四個第一成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有人說,萬年是一塊神奇的地方,是一座文化生態的樂園。為了一探究竟,記者從南昌出發,沿杭長高速一路往東,驅車近兩個小時,就進入了浸潤著稻香的萬年縣城。沿途不時有各種與稻作相關的雕塑,市民廣場的世界稻作文化墻,還有稻作文化公園……在現代化的萬年,每一處仿佛都散發著稻作文化的魅力。世界稻作之源說起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不能不提到萬年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仙人洞位于距萬年縣城12公里的大源盆地小荷山山腳,為一石灰巖溶洞,面向東南。進入洞

    江西農業 2020年12期2020-07-24

  • 甌駱文化的本質:稻作文化
    共性就是他們同為稻作民族。甌駱文化的本質就是稻作文化。一、甌駱稻作農業的起源關于稻作農業起源發祥地的問題,是個重要的學術問題。對此問題,學術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著名稻種資源遺傳學專家王象坤提出,稻作農業發源地必須具備四個條件:“(1)該地發現我國最古老的原始栽培稻;(2)該地同時發現栽培稻的野生祖先種——普通野生稻。(3)該地或其附近有馴化栽培稻的古人類群體及稻作生產工具;(4)該地當時具備野生稻生存的氣候與環境條件?!睂Υ?,學者們非常

    廣西教育學院學報 2020年4期2020-03-15

  • 關于召開“2020(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的通知
    20(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將于2020年10月在湖南長沙召開。本屆論壇主題:交流、合作、繁榮,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有關實現糧食安全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在推動國際稻作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水稻生產綠色、高效發展的同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與稻農致富。本屆論壇將以學術交流、文化宣傳為主要內容,通過田間展示、專家論壇、稻米品鑒、科普體驗、傳媒推介等方式,展示世界稻作產業科研技術及裝備發展新成果,促進水稻良種、良法、良具、良品全產業鏈交叉融合發展。歡迎國內外從事水

    作物研究 2020年3期2020-01-12

  • 稻作村落建設:鄉村振興的新視野 ——以寧波市為例
    寧波積淀了深厚的稻作文化。1973年,河姆渡遺址被發現。當時,河姆渡的稻作遺存是整個中國南方已知稻作遺存中年代最早的考古發現,稻作文化是河姆渡文化的豐富內涵之一。如今,傳統的稻作村落和稻作文化正在消失。推進稻作村落建設將是寧波鄉村振興濃墨重彩的一筆,也是寧波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休閑農業發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對中國稻作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具有重要意義。稻作文化面臨斷根風險近年來,隨著工業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及城市的快速擴張,寧波稻谷種植面積出現了斷崖式下滑,承載著稻作

    浙江經濟 2019年23期2020-01-08

  • 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的特征、價值與保護
    標本,由此將世界稻作起源由7 000年前推移到1.2萬年前,此地則被稱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1]。這一考古成果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年百項考古發現之一,仙人洞和吊桶環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010年6月,江西萬年稻作文化系統(Wannianrice culture system)被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列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9年1期2019-12-15

  • 稻,不止米飯那么簡單
    稻的原產地和世界稻作起源中心之一(西非有栽培產量不高的非洲稻,作為另一稻作起源地),史前栽培稻遺存的出土地點已達一百六七十處,時間在萬年以上的就有數處。以中國為中心,進一步向四維輻射,傳播的不僅是有形的稻(包括稻作技術),還有無形的稻作精神文化。稻與稻作是兩回事兒一般來說,伴隨稻的傳入,栽培技術也隨之而來,是為稻作的發端。然而例外并不罕見:歐洲早在史前時期就開始進口大米,特別是在羅馬帝國和希臘,但歐洲于中世紀后期才開始栽培水稻。稻的栽培技術首先傳入西班牙,

    百科知識 2019年15期2019-11-18

  • 稻,不止米飯那么簡單
    稻的原產地和世界稻作起源中心之一(西非有栽培產量不高的非洲稻,作為另一稻作起源地),史前栽培稻遺存的出土地點已達一百六七十處,時間在萬年以上的就有數處。以中國為中心,進一步向四維輻射,傳播的不僅是有形的稻(包括稻作技術),還有無形的稻作精神文化。稻與稻作是兩回事兒一般來說,伴隨稻的傳入,栽培技術也隨之而來,是為稻作的發端。然而例外并不罕見:歐洲早在史前時期就開始進口大米,特別是羅馬帝國和希臘,但歐洲于中世紀后期才開始栽培水稻。稻的栽培技術首先傳入西班牙,但

    百科知識 2019年16期2019-09-02

  • 優質常規稻新品種桂育8號生態適應性研究
    只布在桂南和桂中稻作區,因此審定適宜種植區域為在桂南、桂中稻作區作早、晚稻種植。該品種在區試中表現優異,產量較高,比對照平均增產6.68%,生產試驗比對照增產18.14%(在當年參試品種中排名第1);米質特優,膠稠度高達90 mm,堊白度只有0.2%,整精米率67.0%,遠優于國標1級米標準,屬軟米型,特別適合南方人大米消費習慣,自育成后在桂南、桂中稻作區迅速推廣。為了發揮該品種更大的應用價值,擴大其種植范圍,筆者按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關于

    中國稻米 2019年4期2019-08-15

  • 萬年貢米:來自世界稻作文化發源地
    今12000年的稻作遺存,被考古界公認為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萬年考古成果及圍繞傳統貢米種植生產形成的農耕器具、生產方式、民俗文化以及萬年稻谷在長期發展演變中形成了“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栽培稻—稻作文化”這一稻作發展歷程,共同構成了“百年貢米產業、千年貢谷遺存、萬年稻作起源”的萬年稻作文化系統。萬年稻作文化系統于2010年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3年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并成為構成江西省 “萬年稻作、千年瓷都、百年紅色”三大文化品牌的重要內容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19年10期2019-07-05

  • 不同稻作方式對連粳7號的影響研究
    栽培方式,對不同稻作方式對連粳7號的影響進一步進行了分析,旨在實現連云港市連粳7號產量結構、稻作方式的完美契合,提高連粳7號的種植效益。1 材料與方法試驗用水稻品種為連粳7號,農業綜合展示基地的前茬種植小麥,為黏性土、肥力中等、茬口一致,有良好的排灌條件。本試驗采用4種稻作方案,分別為插秧機插播、拋秧、直播、手栽方法,并配合高產栽培技術(下文詳細闡述)。試驗小區長、寬規格為33.0 m×8.5 m,2次重復試驗,具體設計方法如下。1.1 插秧機插秧落谷后采

    鄉村科技 2019年21期2019-02-21

  • 我國水稻50年增產130% 減排70%
    國水稻品種改良與稻作技術創新在促進糧食增產的同時,也為碳減排作出重大貢獻,糾正了世界對我國現代稻作高產、高碳排放的錯誤認識。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環境研究快報》(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團隊通過多年的大樣本品種比較、田間定位監測、區域調研和歷史數據挖掘,綜合評價了近50年來我國品種更新、栽培創新和稻作制調整等對水稻產量和稻田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作科所研究員張衛建介紹,他們發現,通過稻作北移、高產品種和控水增氧

    中國食品學報 2019年11期2019-01-14

  • 稻作農業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發展探討
    .ac.cn)水稻作為五谷之首,在人民生活和農業生產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稻作農業文化遺產也在農業文化遺產中占據很大的比例。在截止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認定的57 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中,稻作農業文化遺產就有10 項(中國南方稻作梯田項目包括了福建尤溪聯合和梯田、廣西龍勝龍脊梯田、湖南新化紫鵲界梯田、江西崇義客家梯田4 個子項目),且全部位于亞洲地區;在91 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China-NIAHS)中,稻作農業文化遺產有19 項;在2016年原農業部發

    中國稻米 2019年6期2019-01-07

  • 關于召開“第一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 ——2019年國際(長沙)稻作發展大會暨中非稻作發展研討會”的通知
    9年國際(長沙)稻作發展大會暨中非稻作發展研討會”由中國工程院袁隆平院士為主席的國際稻作發展論壇理事會等單位承辦。屆時將邀請世界著名稻作專家做主題報告,圍繞中非“八大行動”項下農業領域相關舉措落實工作,共同探討中非農業合作特別是稻作生產領域合作模式,分享各國農業特別是稻作發展經驗,發布雜交水稻在非洲推廣種植的最新成果等。歡迎國內外從事水稻栽培、育種、制種、稻米產業研究和管理的專家學者、科研人員、種子企業和學生參加本屆國際稻作發展大會?,F將大會相關事項通知如

    作物研究 2019年2期2019-01-05

  • 2019(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暨中非稻作發展研討會在長沙隆重召開
    19(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暨中非稻作發展研討會在長沙隆重舉行。6月27日上午,來自國內外的400多位稻作專家匯聚星城長沙,共同見證2019(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暨中非稻作發展研討會開幕。包括袁隆平、謝華安、張洪程、陳溫福、羅錫文等兩院院士在內的國內稻作專家以及來自馬達加斯加、埃及、馬里、肯尼亞、貝寧、馬拉維、塞納加爾、納米比亞、尼日利亞等非洲國家和越南、柬埔寨、菲律賓、泰國、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美國、多米尼加等國稻作專家到場。開幕式上,還邀請了湖南

    作物研究 2019年4期2019-01-05

  • 稻作人家在榮興
    直到2016年“稻作人家”悄然問世,才再度受到了人們矚目。從民宅到民宿“稻作人家”是榮興的一個民宿村,其規模為東北最大。這個規模并非刻意為之,而是伴隨著市場需求應運而生的。近年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持續推進,榮興已有越來越多的民房被閑置下來,其中多數建于20世紀七八十年代。那些年里農工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空前強烈,且還基本具備了與這愿望相匹配的實際能力,于是迅速掀起了一輪自建住房的熱潮。家家戶戶的房子都建得不遺余力,選材用料毫不含糊,以至于眼下看著仍然規整利落

    今日遼寧 2018年6期2018-12-21

  • 傣族傳統稻作文化旅游開發研究
    松摘要:傣族傳統稻作文化是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在分析傣族傳統稻作文化的載體、特點和旅游開發意義基礎上,提出了“稻作”文化展示、“稻香”風情體驗、傳統稻作文化節等具體策劃項目,并建議選取“公司+農戶”模式、打造延伸的文創旅游產業鏈、帶動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爭取鄉村振興戰略政策扶持等,以期實現旅游開發促進傳統稻作文化的保護。關鍵詞:傣族稻作文化旅游開發傣族作為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有灌溉技術,且擁有著豐富的稻作文化遺產。云南西南部傣族聚

    中國經貿導刊 2018年26期2018-11-02

  • 稻作文化的現代化傳承模式探析
    330045)稻作物經由野生稻、人工栽培野生稻到栽培稻的幾千年發展歷程,最終主要體現為稻作文化。稻作文化是指祖先在長期水稻耕作中累積的稻谷生產、農業技術經驗以及衍生出的生活方式、民俗節日和民間文學。近年來稻作文化存在價值與日俱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稻作文化作為最接近人們日常生活的一種民俗藝術,樸實自然,使人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內心的精神信仰,得到一片凈土,懷舊釋然。在現代化進程中,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工業快速發展,人口聚集,與傳統農業經濟相適應的稻作

    湖北農業科學 2018年13期2018-08-02

  • 大河與稻作農業起源
    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稻作起源問題。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養活了全球近一半人口。同時,現今世界上種植的水稻幾乎都是亞洲栽培稻。亞洲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這已經是學術界的共識,但普通野生稻何時何地開始被馴化栽培即稻作農業何時何地起源,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100多年來,這場學術紛爭吸引了植物學家、農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以及分子生物學家等相繼加入,他們對稻作起源的意見分歧較大,出現有印度起源說、東南亞起源說、長江中下游起源說、華南起源說、云貴高原起源

    化石 2018年2期2018-07-06

  • 優質常規稻新品種桂育9號在廣西不同生態區生產適應性研究初報
    只布在桂南和桂中稻作區,因此審定適宜種植區域為桂南、桂中稻作區作早、晚稻種植。由于該品種表現優異,產量高(在區試中排名第一)、米質優(屬軟米型,其他主要米質指標達國標一級),自育成后在廣西桂南、桂中稻作區迅速推廣。為了發揮該品種更大的應用價值,擴大其種植范圍,按廣西壯族自治區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關于規范擴大主要農作物品種適宜種植區域有關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廣西桂北及高寒山區稻作區開展該品種的生產適應性試驗,為該品種在廣西擴大適宜種植區域提供科學依據。1 材

    種子 2018年2期2018-04-09

  • 基于歷史與現實視域的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探索
    鄺奕軒中國稻作文化是中國農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成功表現之一。開展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就是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話語體系的民族文化力和國際張力。對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展開歷史與現實的考察,準確認知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的現狀,籍此探尋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關鍵路徑,為推動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提供借鑒。一、中國稻作文化的歷史考察中國擁有古老的稻作遺跡和極其豐富的稻作文化,在歷史上對中國周邊地區產生強烈影響。相關研究表明,韓文化的

    對外傳播 2017年11期2018-02-05

  • “首屆(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將于9月在長沙舉行
    為更好地展示全球稻作栽培、育種新成果和新技術,助力中國水稻走向世界,促進全球稻作產業健康發展,湖南省作物學會、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中心與長沙市人民政府擬于2018年9月26-29日舉辦"首屆(長沙)國際稻作發展論壇"。本次論壇組成了以中國工程院袁隆平院士為主席的國際稻作論壇理事會。將邀請世界著名稻作專家做主題報告,打造一場涵蓋水稻全產業鏈的高規格國際性行業論壇。歡迎國內外從事水稻栽培、育種、制種、稻米產業研究和管理的專家學者、科研人員、種子企業和學生參會。

    作物研究 2018年3期2018-01-18

  • 家庭農場不同規模稻作績效及影響因素研究 ——以湖南為例
    家庭農場不同規模稻作績效對于促進家庭農場和水稻生產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成本收益率是家庭農場稻作績效評價的主要指標[9-10]。水稻生產在不同目標導向下存在差異化規模標準,種植利潤和產出水平區域差異明顯[11]。曾玉容和許文興[12]分析福建家庭農場經營效率與土地規模之間呈“U”型關系,高闊和甘筱青[13]則實證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水稻經營規模與全要素生產率呈“倒U型”曲線,二者結論剛好相反。張悅和劉文勇[14]發現,與小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17年6期2017-02-06

  • 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 弘揚稻作(那)民族精神
    5000)?擦亮稻作(那)文化品牌弘揚稻作(那)民族精神藍長龍(欽州學院535000)摘要:把野生稻馴化為栽培稻是壯侗語諸族先民對人類文明作出的巨大貢獻,并衍生出異彩紛呈的稻作(那)文化。廣西各界應以建設稻作(那)文化品牌為切入點和突破口,群策群力、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稻作(那)文化資源,以此弘揚稻作(那)民族精神和推動廣西文化產業的發展。關鍵詞:稻作(那)文化;品牌建設;民族精神一、擦亮廣西稻作(那)文化品牌的重要性1.廣西壯侗語族民族與東南亞各族是習俗相

    大眾文藝 2016年10期2016-07-12

  • 不同稻作方式對水稻揚粳805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
    年來最主要的3種稻作方式,應用面積不斷擴大。為了更好地發揮揚粳805高產、優質的特性,開展了機插、拋秧、直播稻不同稻作方式對揚粳805生長發育及產量影響的研究,以期為大面積生產提供理論依據。1 材料與方法1.1 材料供試水稻為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的遲熟中粳稻品種揚粳805。1.2 方法1.2.1 試驗設計。試驗地點位于揚州市邗江區公道鎮河東村,田塊土質為腐黏土,肥力均勻。前茬為小麥,品種為揚麥16,產量6 225.0 kg/hm2。每個稻作

    園藝與種苗 2015年9期2015-12-28

  • 讓萬年稻作文化瑰寶大放異彩
    年縣農業局讓萬年稻作文化瑰寶大放異彩◇文/萬年縣農業局萬年縣有“貢米之鄉”的美譽,“萬年貢米”是萬年最重要、最絢麗的一張名片。為更好地推進稻作萬年的建設,萬年縣委、縣政府將保護與傳承好萬年稻作文化作為做強萬年貢米文化品牌,推進貢米產業化、旅游稻作化的基礎,力爭做到萬年稻作文化系統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弘揚,力爭做到通過保護與弘揚更好地助推經濟發展。萬年縣境內仙人洞遺址發現了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植硅石,從而被考古界公認為是世界稻作起源地之一。萬年貢米原產地

    江西農業 2015年3期2015-12-27

  • 主持人語
    主題之一,其中“稻作文化”起源是其核心內容。作為中國第一大糧食作物,“稻作”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然而對于這樣一個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要作物,是如何起源、如何傳播、如何發展的問題,盡管長期以來海內外學者做出了不遺余力的研究和探索,但是仍然存在較大爭議,難以形成定論。在沒有文字的原始社會,若要對“稻作”起源問題進行精準研判幾無可能,目前主要依靠考古發現及其他學科的輔助,相關研究才得以推進。隨著史前時代稻谷遺存的陸續發現,研究和探討中國“稻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5年1期2015-05-05

  • 稻作文化的生態史
    僅是當今世界上的稻作農業大國,同時也是水稻農業的發源地。圍繞著稻的種植,中華各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稻作文化。然而,對于稻作文化的起源族群,古代先民稻作技術,以及近代少數民族稻作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和當今稻作文化所面臨的困境等問題或許都是讀者關注的問題。本期推出的3篇文章,在某種程度上部分回答了上述問題,其內容涉及稻作文化的起源與傳播、古今稻作與水的關系及其耕作技術等問題。云南不僅享有“動植物王國”的美譽,同時也是世界上稻作文化多樣性最為富集的地區之一,也被譽為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4年2期2014-09-26

  • 稻作起源的族屬
    稻)演化而來的。稻作文化特有的建筑樣式“干欄”在詞源上也源自苗語“ghangt lox”。由此綜合判斷,應該是長江中游的古苗人最早創造了稻作文化,然后把它傳給了周邊的古越人,即后世的壯侗語族。關鍵詞:稻作起源;族屬;苗語“na”;壯侗語“na”;古日語“na”;苗語“ghangt lox”;古日語“冰木”中圖分類號:S5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4)02-0013-05隨著長江中下游稻作考古的進展,稻作起源的時間和地點都越來越明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4年2期2014-09-26

  • 主持人語:稻作文化研究中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對話
    已不再稀罕,這在稻作文化研究中得到了較好地體現。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的水稻種植大國,因此,稻作稻作文化的研究在中國無論是自然科學界還是社會科學界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世紀40年代,中國學者從農業、考古等方面,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稻作起源地之一,后來學者們又從民族學、語言學、生態學甚至分子生物學等方面進行了廣泛的探討,提出了稻作文化的“華南起源說”“云南起源說”“長江中游起源說”和“長江中下游起源說”等。進入新世紀后,多視角多學科跨時空的研究

    原生態民族文化學刊 2014年1期2014-08-08

  • 美國《科學》5月9日中國南北差異之“水稻理論”
    北方麥作區和南方稻作區的中國,從文化思維、內隱個人主義思想、忠誠、裙帶觀念的角度測試了來自6個不同地區的1162名漢族學生。結果發現,來自稻作區的人不像麥作區居民那樣會把自己畫得那么大,這說明麥作區居民認為自己比別人更重要。來自稻作省份的人更有可能獎勵自己的伙伴,這表明群體內部的關系對社會和商業交往產生了重要影響。endprint

    西部大開發 2014年6期2014-07-31

  • 明治時期日本老農在稻作發展中的作用
    普及。二、老農在稻作發展中的作用明治10年代至20年代,在日本農業史上曾被稱作老農時代。當時奈良縣的中村直三、香川縣的奈良專二、群馬縣的船津傳次平被稱為“明治三老農”。中村直三逝世后,林遠里算是明治三老農之一。因此我們常說的“明治三老農”其實是四個人。1.中村直三的稻作品種改良及石川理紀之助的《稻種得失辨》中村直三出生于奈良縣,是三老農中年齡最長的。他的成就主要表現在對水稻優良品種的收集、試種和推廣上。1863年以后,他把通過比較試種來改良水稻品種作為畢生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3年1期2013-08-15

  • 栽培稻與稻作農業的起源
    曾掀起過一次探討稻作農業起源的熱潮。在那一段時期,新發現和新資料不斷涌現,新方法和新觀點層出不窮,豐富了對稻作農業起源過程的認識,同時也促進了中國考古學界對科技考古手段的重視和應用。然而,待這股熱潮過后,有關稻作農業起源的研究逐漸陷入沉寂,特別是在步入新世紀后,相關的文章越來越少,不同觀點的學術爭論更加罕見。2007年,發表在國外雜志上的兩篇觀點完全相對的學術論文將稻作農業起源的問題又重新提上了桌面,一篇是由英國學者傅稻鐮(D.Fuller)和E.Harv

    南方文物 2009年3期2009-04-09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