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象性

  • 馬克思“對象性”思想的概念史探源
    要:馬克思的“對象性”概念集中體現了他與德國古典哲學的思想聯系??档碌摹皩ο蟆备拍畈煌凇翱腕w”,他強調主體在認知領域的建構性,并基于主體性視域破解了主客二分的難題,但卻遭遇了認知與實踐二元論問題。為了克服康德的二元論,費希特確立起第一性的“自我”,將“對象”背后的主體絕對化;謝林區分了“絕對自我”與“經驗自我”,強調“自我意識”對主客體同一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黑格爾提出“對象性”概念,將其作為精神自我演進的基本形式,通過“對象意識”到“自我意識”的轉變打

    江漢論壇 2024年1期2024-01-29

  • 馬克思公共性理論的人學邏輯及其當代價值
    遇所在。一、“對象性活動”人學視域中公共性范疇的前提批判理論范疇是對現實問題的反映、總結與解決。正如馬克思所指的:“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盵1](P592)只有當相關的現實物質條件具備之后,現實問題才能超越自身此前的潛在狀態,進而在理論上才能夠被反映和建構為一個“人類自身能夠解決的任務”。對于公共性范疇的理論研究工作而言,馬克思這一方法

    學術探索 2023年10期2023-12-26

  • 什么是人的情感
    ,表現在它是有對象性的,這個對象只能是另外一個人或者另外一個人的情感。你愛他或者恨他,指的是你愛他或者恨他的相應的情感。馬克思講過,“人只能用愛來交換愛,用信任來交換信任”。你的愛是要得到交換的,也要得到回報。但不光是回報,如果你的愛得到的回報是恨,那么你的愛就是失敗的;如果你的愛得到的回報是愛,那么你的愛才是成功的,才能夠持續下去。所以,情感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同情、一種共鳴,它需要從對方那里得到同情、得到共鳴。情感必須要以一種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方式

    中學生百科·大語文 2023年6期2023-07-11

  • 論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現實的人”的內涵
    。因此,人作為對象性、感性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他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5]104。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的一段話很清楚地解釋了感性的二重性。一是現實性,是可以被感覺直接感受的,是不受理性、意志、觀念等影響的直接現實性;二是受動性,感性不僅僅是現實性,同樣是受動的,不僅僅是主體對客體的單方面影響,感性是既有本體的主動性,同時也會接受他物的反饋的受動性。而傳統哲學主客二分無論是主體的主動性

    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 2023年1期2023-02-24

  • 問題與理論:馬克思公共性哲學的對象性邏輯及其實踐超越
    迫的任務。一、對象性視域中公共性理論的反思與探索何以可能?理論是對現實問題的反思、總結與解決,現實問題總是在理論之先并引導著理論的產生和發展,“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1],理論獲得自身自覺性的條件就在于解決問題的現實條件已臻成熟或者正在成熟。公共性理論的產生和形成也是如此。公共性的理論之所以產生,是為了解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中現實的公共性

    廣西社會科學 2022年9期2023-01-03

  • 馬克思的“生活決定意識”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而是現實個人的對象性活動(即實踐)帶來對象性的“感性意識”——“生活決定意識”,由此馬克思翻轉了從純粹意識出發理解生活世界的近代思辨哲學。如果我們不能從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原則高度”來理解“生活決定意識”思想,就有可能沿襲思辨哲學意識對象的虛無性——抽象的自我確證,或者將唯物史觀當作先驗的公式、“惡劣的教條”、抑或是無內容的其他觀念形式,自然也就無法揭示歷史之本質性的一度而失落了“生活”。因此,對馬克思“生活決定意識”思想做出切近的理解,深入社會現實并把握由

    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2期2022-12-06

  • 馬克思對象性理論的哲學溯源、生態蘊涵及新時代中國化表達 ——基于《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部著作所內含的對象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實踐哲學的真正樞紐,是把握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重要線索,同時也是闡釋習近平關于生命共同體重要論述的基本前提。 本文以《手稿》中的對象性理論為核心主線,挖掘其哲學溯源,闡釋其生態蘊涵,并探討馬克思對象性理論與習近平關于生命共同體重要論述之間的本質關系,這對于構建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學說具有理論價值,對于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實踐意義。一、馬克思對象性理論的哲學溯源馬克思哲學起源于對黑格爾哲學和費爾巴哈哲學的批判。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4期2022-11-24

  •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態思想的立論之基、核心論題及目標向度*
    實踐意義。一、對象性理論是《手稿》生態思想的立論之基馬克思在《手稿》中的生態思想受到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哲學的深刻影響。馬克思從“對象性”這一哲學命題入手,把人與自然的關系詮釋為經由感性對象活動而創設的一種對象性關系。對象性理論作為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觀點的初步擬定和勞動立場的本質確立,是體現《手稿》主要內容的一大理論成果和貫穿整個《手稿》的基本線索,為我們正確理解馬克思的生態思想提供了極其重要的理論視域。具體來說,這一理論是馬克思把純粹

    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年3期2022-11-23

  • 素養時代課程內容的概念重建
    把課程內容分為對象性內容、過程性內容和結果性內容。三者之間的互動疊加融合,可以為課程內容的概念重建開辟廣闊的前景。1. 對象性內容對象性內容是精選的學科知識,是可以計劃和預設的課程內容。學科知識對于人類而言是學科專家創造和總結的主觀內容、內在內容、動態內容,是已知系統。但對學生來說往往就變成客觀內容、外在內容、靜態內容,是未知系統。學生學不學,對象性內容都在那里,不以學生意志為轉移。所以,人們常常誤以為課程內容只能是這種冷冰冰的客觀、外在、靜態的內容,教學

    全球教育展望 2022年4期2022-11-18

  • 試析對象性理論視域下的中心法則
    討論中。三、 對象性理論的基本觀點從哲學的角度看, 中心法則顯然是一種對不同存在物(三種生物大分子)之間特定活動及關系(信息轉移活動及關系)的預設, 有關的論爭也是圍繞著這些活動和關系的某些方面而展開的。 因此, 對于不同存在物之間的活動及關系的準確理解, 就成為我們科學剖析中心法則及其論爭的理論前提。對于存在物之間的活動及關系, 不同的哲學家顯然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觀點。 本文認為, 相較而言, 馬克思哲學思想中的對象性理論對此有著更為深刻且準確的理解。 對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12期2022-03-13

  • 屬人性:現代性起源和有效性的基本尺度 ——以馬克思、胡塞爾人性論的比較與會通為視角
    歷史展開,一種對象性活動與理性和形而上學的可能性和選擇性的生命中道,概言之,是一種實踐的自由與人性的形塑的統一。首先,作為“一般人性”的內涵與形式——力量的實現與需要的滿足,它們既是所有生命體所共同擁有的特征,又作為人區別于其他生命體所獨有的類特征,正在于這種活動本身所展現的內涵與生成的意義使然。其最顯著的特質,一是它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二是它需要從外在于他自身的對象物中尋求實現[6]324。人的這種類特質進一步表明,一方面,人不但有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6期2022-02-15

  • 黑格爾對象性概念的辯證釋義
    的思考基點,“對象性”是黑格爾用以重新闡釋意識與對象關系所使用的一個新概念,體現了豐富而深刻的辯證思想,在近代西方知識論上具有重要影響。對此概念,學界已從語詞構成、思想史發展、主體性等不同角度作過論析,但對其中蘊含的辯證思想似還缺少深入的揭示。本文擬從對象性概念提出的原因、具有的內涵和所起的作用等方面作一較為全面的考察,著重論述這一概念如何將辯證思維貫穿始終,從而成為后人得以繼承和發展的范本。一、用對象性概念消除意識與對象分離的鴻溝對象,是知識論中與意識相

    廣東社會科學 2022年1期2022-02-03

  • 芻議馬克思“對象性活動”及其意義
    030)一、“對象性活動”分析框架的確立(一)對黑格爾“自我意識活動”的批判“自我意識活動”是黑格爾思辨哲學重要的觀點,為馬克思論述關于“主體概念”和“辯證思維”形式提供了思想火花。在黑格爾哲學那里主體具有能動性,“自我意識”呈現出一種張力推動著人的認識活動發展,是動態、上升、揚棄的螺旋式的發展,克服了形而上學的片面、靜態的思維運動方式。正如馬克思說道:“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的辯證法的偉大之處就在于,黑格爾把人的自我

    理論觀察 2021年9期2021-12-27

  • 馬克思實踐哲學視閾下人與自然的統一
    自然是一種互為對象性的存在關系,指出通過實踐來化解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對馬克思人與自然關系的把握,對于解決日益緊張的人與自然的矛盾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娟P鍵詞】馬克思;人與自然;對象性;實踐在馬克思的整個思想體系中,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并不是他的核心觀點,但是對其的討論貫穿于馬克思著作的始終,這些零碎的觀點綜合起來便形成了馬克思科學的自然觀。如我們所知,馬克思的科學觀和歷史觀都批判地吸收了傳統哲學家的思想,如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費爾巴哈的舊唯物主義等,他關于

    紅豆教育 2021年14期2021-09-10

  • 乘法概念的二重性及其教學啟示
    應具有過程性和對象性,而且過程性意義先于對象性意義,過程性意義也是掌握概念的必要條件,而對象性意義是在操作階段逐步反省后形成的。[關鍵詞]乘法;概念二重性;過程性;對象性;教學啟示[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1-0052-02一、問題的提出小學數學中對于乘法的學習是從整數乘法開始的,后經過小數乘法再到分數乘法,可以說乘法的學習貫穿于小學的各個階段。如果學生對乘法概念沒有一個很好的理解,那么他們

    小學教學參考(數學) 2021年4期2021-04-02

  • 乘法概念的二重性及其教學啟示
    應具有過程性和對象性,而且過程性意義先于對象性意義,過程性意義也是掌握概念的必要條件,而對象性意義是在操作階段逐步反省后形成的。[關鍵詞]乘法;概念二重性;過程性;對象性;教學啟示[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11-0052-02一、問題的提出小學數學中對于乘法的學習是從整數乘法開始的,后經過小數乘法再到分數乘法,可以說乘法的學習貫穿于小學的各個階段。如果學生對乘法概念沒有一個很好的理解,那么他們

    小學教學參考(數學) 2021年4期2021-04-02

  • 實踐主體性與整全性生存理想:對象性理論視域中的自我—他者關系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世界意義
    們面前。一、 對象性理論視域中個人實存狀態的整全性與非整全性之辨論及人類自身整全性及其相關范疇時,一個必須首先回答的問題是:個人是否是一種整全性存在?與此相關的問題在于,當我們討論人類自身的整全性時,是否有必要區分作為個體的人與作為類的人?從馬克思的對象性理論出發,個人在實質上是一種非整全性存在,個人在作為類的人之中即與其他個人的對象性關系中,以現實的物為中介環節實現對自身整全性的克服,這一對象性活動過程的現實產物是各種具體類型的共同體。在反思人類自身的整

    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1年6期2021-02-01

  • 實踐唯物主義中的“實踐”概念:基于概念史的考察
    生產勞動展開的對象性活動。這回答的是“如何實踐”的問題。馬克思正是在回答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創立了剩余價值論。同時,承接前期思想將感性活動發展到對象性活動階段,特別是對對象性活動形式和結構,即價值形式和生產方式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深入探討,科學回答了誰的對象性和如何對象性的問題,進而與德國古典哲學、古典政治經濟學等劃開了界限,也使得在此基礎上的共產主義運動有了完全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一、什么是實踐:感性的人的活動1840年代中后期,馬克思在

    社會科學輯刊 2021年6期2021-01-29

  • 馬克思關于人與自然關系思想的三維探賾 ——基于《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其創造形成的“對象性關系”是貫穿于《手稿》中的一條邏輯主線,為我們窺透潛蟄在《手稿》中的人與自然關系思想提供了一條寶貴線索。(一)人與自然是一種“感性對象性關系”《手稿》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在哲學上的重要性首先在于肯定和確證了“感性對象性”原則,這意味著人和自然都是一種“對象性的存在物”。 那么“對象性”究竟意味著什么? 在這里,要切實把握“對象性”的核心內涵,就必須以“對象”為邏輯起點,因為任何一個“對象性的存在物”都無法脫離“對象”而獨立存在。 正如

    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0年6期2020-12-20

  • 馬克思“感性—對象性”概念的理論探源及其存在論革命意蘊
    念,即“感性—對象性”概念的深入考察。而對這一概念進行具有存在論革命高度的領會,需要深入與馬克思同時代并對馬克思思想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哲學家們的具體研究當中,從而展示馬克思所發動的存在論革命的邏輯生成歷程。一、黑格爾對“感性—對象性”概念的抽象化理解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里一開始就對感性進行了抽象化的理解,他把感性理解為精神現象中最直接呈現的意識現象,用以區分“我”和對象?!拔摇庇懈行?,說明“我”有意識,“我”通過感覺知道:“我”不是對象,對象不是“我”,而

    理論月刊 2020年11期2020-12-13

  • 對象性美學的建構與藝術學理論知識的有效增長? ——評趙奎英等著《美學基本理論的分析與重建》
    體回應。一、從對象性美學到非對象性美學《美學基本理論的分析與重建》(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一書首先梳理了中西方美學發展歷程,并指出當今中西方美學界共同出現了一種“審美”轉向,美學家們不再追問美的本質,也不再將美學簡單地等同為藝術哲學,將眼光僅僅局限在藝術作品之上,而是將人類生存和文化實踐所有領域的審美活動都納入到美學的研究對象之中。當代美學基本理論的重建,不是刻意追求標新立異,拋棄以往的觀點主張從頭重來,而是立足當下,參照中西方美學研究所取得的共同進展

    藝術百家 2020年6期2020-06-19

  • 論馬克思“感性意識”概念的基本內涵
    ,“感性”和“對象性”是同義語,意味著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對象性存在,破除作為唯靈論存在的人以及作為抽象的自然的存在。在現實個人的感性的生活世界中,說一個事物是感性的,首先并不是說這個事物作為能夠刺激人的感覺器官的感性物質性的東西,而是與現實個人的生命和生活相遭遇的現實的存在著的共在,是與現實個人相關的世內存在者。當在認識論意義上去指認事物的感性成分時,其實已經對事物作了思維上的抽象,此時“感性”抽象為純粹的“物質性”。也就是說,作為與現實個人的生

    理論界 2020年3期2020-03-03

  • 論馬克思的對象性意識
    造性地提出了“對象性活動”這個概念。在馬克思看來,世界是人的對象性活動所創造的結果,不是由思辨理性設想出來的。對象性活動是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或者說是有意識的活動,有意識意味著人的自覺性、主體性,這種意識即為對象性意識。自從笛卡爾以“我思故我在”確立了人類的主體意識,其后對于“自我意識”的探索成為西方哲學發展的主流,尤其是以黑格爾為集大成者的近代哲學將“自我意識”延展到了極致,儼然成為了造物主的角色,社會現實則成為無法觸及的彼岸。馬克思不滿意于以往哲學家們

    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年4期2020-02-10

  • 論胡塞爾與馬克思對“認識對象”的處理之異同
    思的處理方式:對象性活動而馬克思通過對黑格爾的批判,走出了一條不同的超越之路。面對康德的“物自體”的設定,黑格爾借鑒了費希特“自我設定非我”的做法,把物自體納入主體(黑格爾的主體要區別于康德的主體,康德的主體是認識主體,或者說是意識主體;而黑格爾的主體大抵可以理解為“絕對精神”)自身之中,將差別保持在自身同一之中,即所謂的“對立統一”。由此,精神的運動得以展開為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精神首先通過否定自身來設定出自身的對立面,再通過否定這個對立面來完成向自身的

    文化創新比較研究 2019年2期2019-12-28

  • 作為原則的“對象性活動”:《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隱含前提
    對象性活動”是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隱而不顯的哲學前提和基礎,這一原則的形成吸收了費爾巴哈和黑格爾哲學的合理因素。馬克思首先站在費爾巴哈“感性對象性”原則的基礎上批判黑格爾“自我活動”的“非對象性”,又在黑格爾的辯證法中拯救被費爾巴哈忽略的“活動”原則,將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同時理解為“對象性活動”。同時,馬克思并沒有停留在一般的意義上談論“對象性活動”,而是將“對象性活動”訴諸現實勞動,將勞動的實現訴諸“對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進而將

    江西社會科學 2019年1期2019-12-11

  • 美學變革與“非對象性”美學建構
    93)一、從“對象性”美學到“非對象性”美學長期以來,人們關于審美概念形成了三大定勢:一是審美只能是從人類的需要出發的人類的審美;二是審美必須是關于某種現成的具體對象的審美;三是審美主要是運用視聽感官對對象的表象進行觀審、沉浸或反思并由此獲得形式愉悅。這使得以往的美學表現出人類中心主義的、對象性的和形式主義的三大特征。在這三大特征中,又以“對象性”最為根本。因為如果審美不以具體的現成對象為前提,審美的主客體之分將不存在,也就不存在對主體的過分強調和人類中心

    山東社會科學 2019年11期2019-02-10

  • 程頤主敬論的內涵與特點 ——兼論其對先秦儒家“敬”思想的創新發展
    經典文本中的“對象性”之“敬”先秦的眾多儒家經典都有涉及“敬”的思想,對其進行系統研究具有重大的價值,但本文的目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指明程頤對其進行的繼承與發展,因而只對其中重要典籍中的相關思想進行整體上的考察。牟宗三先生曾指出:“宋明儒以六百年之長期,費如許之言詞,其所宗者只不過是《論》、《孟》、《中庸》、《易傳》與《大學》而已?!盵1]31這五部書確實是宋明理學家所依據的最重要的先秦經典。我們先摘引其中關于“敬”的代表性用法并進行簡單的考察,便可見二程

    上饒師范學院學報 2018年1期2018-04-03

  • 論《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對思辨辯證法的批判
    立場——感性-對象性的原理——給予高度的肯定,并且明確地聲言自己就站在這一立場之上;另一方面,《手稿》似乎開始感覺到費爾巴哈對辯證法的批判是不充分的,是可以而且需要使之進一步拓展和深化的。正是這后一個方面使得馬克思重開“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成為必要,使得馬克思在更加深入的哲學立腳點上超越費爾巴哈成為可能,并且使得馬克思再度進入到黑格爾哲學-辯證法之中從而批判地占有這一遺產成為不可避免的。眾所周知,在幾乎與《手稿》同時的《神圣家族》中,馬克思將

    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1期2018-04-02

  • “認識自己”的思維困境
    有對象的,都是對象性的。而所謂對象只能是相對于“我”這個主體而言的。絕大多數的人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我”的感知,“我”的思維,無不是指向某個特定的對象,這樣的對象,要不就是“我”的身體以外的存在物及其運動過程,要不就是“我”的身體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是“我”的感受、情感、意志、信仰、期待、追求、自信、后悔等心理狀態和心理過程。在長久地認識這些形形色色的主觀、客觀對象的基礎上,人的思維也逐漸形成一種強大的習慣,即習慣于把所要認識的東西當作對象去認識。這種

    學術探索 2018年7期2018-02-22

  • 論共同活動是人的存在狀態
    的存在可以分為對象性存在、主體間存在和意向性存在三種方式,這三種方式又對應著人們的三種活動形式,構成了人的存在狀態。共同活動 人的存在 人的存在狀態一、馬克思哲學中共同活動的概念共同活動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的。廣義的共同活動指許多人共同去完成一件事情,不管這種“共同”的狀態是自發的還是自覺的,也不管這件事情是否具有明確的目的。狹義的共同活動則指許多人自覺的、有意識的組合在一起,去共同完成有明確目的的事情。在馬克思的著作中,共同活動特指的是物質生產活動。關于共

    長江叢刊 2017年2期2017-11-25

  • 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初探
    手稿》中,借力對象性活動原則,闡述了內含有珍貴生態意蘊的人與自然的對象性關系的思想。對象性關系理論為探索人與自然關系開啟新視角,成為探尋人與自然辯證統一關系的新武器;積極揚棄異化的對象性關系,指明了人與自然和解以及人的本質實現的方向和路徑;須以對象性關系為指導,立足當今社會,推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普遍發展”,建立人與人的“普遍交往”。[關鍵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對象性關系 人與自然 生態對象性對象性關系是馬克思早期著作所討論的重要范疇之一,

    黨史文苑 2017年14期2017-08-15

  • 馬克思“對象性的活動”思想的雙重源起
    沿聚焦馬克思“對象性的活動”思想的雙重源起馬 健 楊渝玲《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對象性的活動”原則構成馬克思整個實踐思想的哲學底蘊,其背后既囊括了馬克思對德國古典哲學的批判與繼承,又彰顯出馬克思深入社會現實維度對國民經濟學的精細分析?;谝陨想p重的思考與研究,對象性對象性的活動的應有價值被給予足夠關注和準確解讀。至此,馬克思的實踐觀被賦予豐富的哲學意蘊,并使得實踐的秘密得以最終凸顯。對象性;活動;對象性的活動人是對象性、感性的存在物。這種感性的

    社會科學動態 2017年9期2017-04-11

  •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態思想的邏輯研究
    礎上形成的感性對象性關系是《手稿》生態思想的哲學基礎;以異化勞動及私有財產為主體的經濟批判,則是《手稿》生態思想的現實分析;以共產主義學說為主體的社會批判,形成了歷史之謎的解答,構成了《手稿》生態思想的理論指向。從哲學基礎到現實分析,再到理論指向,構成了邏輯完整的生態思想體系。 〔關鍵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生態思想;內部邏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作為“歧義最多、爭議最大”的馬克思早期的重要文獻,雖然尚未從“費爾巴哈主義

    理論學刊 2017年1期2017-03-10

  • 馬克思的對象性論所蘊涵的自然美本原思想 ——一論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完整美本原思想
    00)馬克思的對象性論所蘊涵的自然美本原思想 ——一論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中的完整美本原思想賀天忠(湖北工程學院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根據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辯證法、實踐辯證法和主觀辯證法三大存在領域,可以認為:對象性論體現了馬克思的自然辯證法生成自然美本原的思想,宇宙自然物質性的本質力量無限永恒地自然化而生成了各種自然美,體現的是必然性自由的本質,是一切美生發的本體和基礎價值所在,各種不同的自然產品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自然美和價值;對象

    湖北工程學院學報 2017年1期2017-03-09

  • 論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轉變的一個關鍵環節 ——基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解析*
    主義思維方式;對象性活動;實踐思維方式馬克思新唯物主義所實現的哲學變革,實質上是以實踐思維方式否定了一切舊哲學的思維方式。在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的轉變過程中,《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居于承上啟下的特殊地位。在《手稿》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費爾巴哈式的人本主義思維方式,但“筆記本III”中“對象性活動”理論的提出,卻體現著馬克思對黑格爾思辨思維方式的——“自我活動(勞動)”辯證法原則的揚棄,它成為馬克思哲學思維方式轉變中的一個關鍵環節,對實踐思維方式的最終確立

    教學與研究 2017年12期2017-01-30

  • 淺析馬克思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的研究
    活動理解為一種對象性的活動,并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對理論活動和實踐活動對象性的辯證把握,實現了哲學的根本變革。關鍵詞:理論;實踐;對象性一、理論活動與實踐活動的統一費爾巴哈哲學的缺陷是“沒有把人的活動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而按照馬克思的觀點,“人的活動”本質上是一種對象性的活動?!叭说幕顒印卑▽嵺`活動和理論活動兩個方面,而費爾巴哈僅僅把人的活動理解為一種理論活動,而不了解“實踐活動”及其意義。既然人的活動是一種對象性活動,那么,毫無疑問,不僅人的實踐活動

    求知導刊 2016年22期2016-10-08

  • 論“對象化”與人的本質的實現
    識和能動作用的對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識”的“類特性”或“類意識”。在這種“類特性”和“類意識”的基礎上,人的對象性的生命活動才顯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創造性、自由性和多維性的本質特點。對象化和非對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的,非對象化就是與對象反向而行的一種異己化、異在化。非對象化是存在于對象化中的,離開對象化就無所謂非對象化。人的本質與對象性活動是統一的,這在邏輯上呈現為一個典型的三段論:人的本質是邏輯的起點,對象性的活動及其產物是中介,最終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2016-09-08

  • 對象性傳播聯盟的“競合效應”
    ”和“共贏”。對象性傳播聯盟是基于共同需求而建立的合作性組織機構,通過互惠合作與良性競爭,形成多贏局面?!娟P鍵詞】對象性 傳播 聯盟 競合【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隨著傳媒市場發展和傳播技術的進步,當前新聞媒體的生存傳媒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媒體傳播渠道呈現爆炸式增長、傳播內容海量且形式多樣、競爭態勢日漸白熱化。然而,面對受眾大量、連續、多元的信息需求,媒體在競爭和發展中卻仍會感到勢單力薄、資源短缺。顯然,媒體依靠自身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過去,其

    中國廣播 2016年3期2016-05-30

  • 充分了解受眾特點全面貼近受眾需求——主持人應如何從受眾特點出發做好兒童廣播節目
    兒童廣播節目;對象性;窄眾節目本文所論述的“兒童廣播節目”的對象主要指“學齡前”階段即3—6歲年齡段的兒童。由于學齡前兒童心理發展尚不完善、認知能力較差、知識儲備很少,所以他們接受外來信息的方式和數量都與成年人有著非常大的差距。目前廣播節目普遍采取“采編播”一體化的運作方式,主持人往往負責整個節目從選題策劃到編輯主持制作的全部環節,這就要求主持人全面把握節目的各個流程。主持人要想制作出學齡前兒童都“聽得懂、喜歡聽”的節目,就必須充分了解兒童,并且在節目的方

    視聽 2016年3期2016-04-11

  • 在唯物史觀理論視野中謀大數據下的善治
    讀和反思:感性對象性活動:大數據的生成根據;實踐的繼承性:大數據的治理依據;以歷史條件為轉移:大數據的存儲原則;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大數據的價值取向;理論掌握群眾:大數據的現實化路徑。唯物史觀;大數據;善治;感性對象性活動;理論掌握群眾借助智能技術、網絡技術和云技術等現代科學技術,人類迅速進入了大數據時代。我們生活足跡的方方面面皆被記錄下來,由此產生規模巨大、類型多樣、實時響應、富含價值的信息量。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實踐唯物主義。對于大數據我們不能僅從直觀的

    巢湖學院學報 2016年4期2016-03-28

  • 馬克思“自然科學和人的科學將是一門科學”思想新解
    ”;感性實踐;對象性;一門科學過去對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的研究,基本上是在哲學的層面展開,即使是研究其中的“人的科學”,也即所謂的“人學”,或是經濟學等,也沒有擺脫哲學的路徑。研究者沒有意識到,這時的馬克思更多地并且有意識地在不同于傳統哲學與科學的角度和層面上研究問題。按馬克思自己的說法,他要做的研究是直接的、非哲學的科學(相對于黑格爾)和真正的唯物主義和實在的科學(相對于費爾巴哈)研究。事實上,在《手稿》中,馬克思已經開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年1期2016-03-17

  • 對象性存在”的三重規定性及其意義*
    0004)?“對象性存在”的三重規定性及其意義*元晉秋(廣西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新唯物主義中存在物的“對象性存在”意味著(1)存在物的對象性關系:存在物與其對象之間的內在聯系;(2)存在物的對象性活動:存在物與其對象之間的內在相互作用;(3)存在物的對象性活動過程:存在物與其對象之間的內在相互作用過程。由此,新唯物主義向人們揭示出了一種存在物在與其對象的內在相互作用過程中不斷生成著的世界圖景。而人類歷史就是“對象性存在”的人的對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3期2016-03-14

  •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人的本質理論的探析
    自我意識。因而對象性本身就是“人的異化了的、同人的本質即自我意識不相適應的關系”。自我意識的異化根本上是自我意識的對象化。在黑格爾這里,異化和對象化被等同起來,所以要揚棄異化就需要一并揚棄對象化,從而把人看作“非對象性的、唯靈論的存在物”。而作為自我意識的人的對象化產物只是物性,而不是現實的物本身。自我意識是抽象的,自我意識設定的物性也是抽象的,因而設定的對象“并不證實自己,而只是證實設定這一行動”,就連這個行動也是抽象的,只是“一瞬間”。馬克思之所以能證

    河北地質大學學報 2016年2期2016-03-14

  • 淺談廣播節目中兒童故事演播的創作技巧
    化;演播技巧;對象性在廣播兒童節目中,兒童故事是經常出現也比較重要的組成部分,此類作品的目標受眾是兒童,他們在收聽習慣方面與成年受眾有著明顯的差別。另外,由于廣播節目主要依賴聲音元素進行線性傳播,因而在此類作品的演播中也必須遵循廣播節目的傳播規律。要想在廣播節目中生動而準確地進行兒童故事演播創作,就需有針對性地運用一些創作技巧。一、創作前期的備稿階段任何一種作品的成功演繹都離不開精心的準備,兒童故事演播的備稿工作也必須在遵循兒童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科學地進行。

    新聞研究導刊 2016年2期2016-02-28

  • 論恩格斯環境觀的對象性活動總原則
    一的關系,而它對象性活動總原則:“為”與“不為”,即改造自然和順從自然,這對正確處理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護環境以及解決當代環境問題都有重要的啟示作用。關鍵詞:對象性;有所作為;有所不為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5)08-0044-03人是對象性的人,自然是對象性的自然,對象性活動是溝通人與自然的中介,那么作為中介的對象性活動應該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呢?恩格斯對于這一問題的處理是人對自然“有所作為”和“有所不為”的

    世紀橋 2015年8期2015-09-08

  • 提高中職學校德育教學實效性的策略
    職學生 客體 對象性 現實生活一、德育的客體對中職學校德育教學的啟示1.客體的內涵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客體是人類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所指向的對象,客體即實踐活動的對象,具有物質性、對象性、矛盾性。從物質性來看,客體是除人(自然人、組織)之外的具體的實物或者抽象的客觀存在物;從對象性來看,客體是實踐活動指向的對象;從矛盾性來看,客體是在認識過程中的矛盾或問題。2.德育的客體德育是提高人的思想認識水平的實踐活動,德育的客體是指主體的思想認識水平,它符合客體的物質

    職業·中旬 2015年8期2015-05-30

  • 生態文明的哲學本質
    人、人與社會的對象性存在;文明本質上是一種社會關系,表征一定社會的進步狀態。因此,生態文明的哲學本質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對象性存在的良序狀態,人與自然之間并不是一種“征服與被征服”“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而是一種對象性關系。為此,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必須脫離人與自然主客二分的價值立場,整體把握生態間的相互關系,限制資本邏輯,系統促進生態文明的發展。[關鍵詞]生態文明;對象性;感性活動;哲學本質[中圖分類號]B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

    北方論叢 2015年5期2015-05-30

  • 實踐存在論美學中“實踐”的存在論意義
    個詞的本意是“對象性的”。對于馬克思來說,實踐指的是感性的人的活動,對象性的活動。如何理解“對象性的活動”、“感性的活動”自此成為準確把握馬克思實踐概念的關鍵,同時也是實踐美學理論體系構建的基礎。感性、對象性的原則對于馬克思來說本質地來源于費爾巴哈的思想成就。費爾巴哈哲學最重要的特征是他對宗教神學所進行的批判,他力圖在黑格爾哲學范圍之外對宗教神學的批判選擇立足點,從而建立他的對宗教神學的人本學的批判。這一立足點即相對于黑格爾“抽象的人”的“現實的人”,而費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5年4期2015-02-21

  •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哲學批判與人學思想
    識之外沒有任何對象性的某種東西同自己對立起來……它知道它本身只表現為對象,就是說,對它來說表現為對象的那個東西僅僅是它本身?!保?]327和意識對立的那個東西不是一個和它異質的東西,一個具有絕對外在實在性的東西,因而意識只是和自己對立著。同時,在外化結構中包含一種對立?!爱惢鼜亩鴺嫵蛇@種外化的以及這種外化之揚棄的真正意義——是自在和自為之間、意識和自我意識之間、客體和主體之間的對立,就是說,是抽象的思維同感性的現實或現實的感性在思想本身范圍內的對立。

    唐山學院學報 2014年1期2014-08-15

  • 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哲學轉向
    感性”,從單向對象性到雙向對象性,馬克思由思辨唯心主義轉向感性唯物主義;從自我確證到感性確證,從精神批判到實踐批判,馬克思由唯心辯證法轉向唯物辯證法;從抽象人到現實人,從自然界到人類世界,馬克思開始由人本學唯物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邁進。馬克思此后的理論研究進一步深化和發展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形成的理論成果而不是與之對立起來。關鍵詞:《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哲學轉向;唯物史觀起點中圖分類號:A8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751(

    中州學刊 2014年3期2014-05-20

  • 從對象關系到對象性關系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再解讀
    )從對象關系到對象性關系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再解讀周露平,劉彩生(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江蘇張家港 212000)關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對馬克思唯物史觀原則的影響一直有爭論。馬克思認為對象關系是“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的異化關系,對三種“對象關系”進行了詳細批判,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對象性關系,即對象的本質占有與對象之間的相互確定,由此脫離了哲學形而上學與舊唯物史觀的視域,形成了新的實踐唯物主義。對象關系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4年2期2014-04-14

  • 探析餐飲業服務人員素質框架的構建
    成,即規范性、對象性和技巧性。本文重點論述三個要素的意義、關系以及整個框架對于提高餐飲機構核心競爭力的作用?!娟P鍵詞】素質框架;規范性;對象性;技巧性;核心競爭力文章編號:ISSN1006—656X(2013)09 -0097-01民以食為天,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餐飲業也隨之日益蓬勃起來,并且呈現出全新的格局和新穎的模式。飯店餐飲與社會餐飲并存的格局下,各種經營模式的創新層出不窮。飯店餐飲下有高星級飯店與低星級飯店并存;主體餐飲、休閑餐飲與中西快餐是社會餐

    商品與質量·消費研究 2013年9期2013-11-22

  • 論馬克思的對象化思想及其生態意蘊*
    即實踐中結成的對象性關系的具體闡述,對于當今正確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極富啟發性。一、馬克思對象化思想的淵源黑格爾的整個哲學體系主要是圍繞著思維的能動性展開的。在黑格爾看來,人的本質不過是自我意識的等同體,而自我意識則是其所標榜的絕對理念。他認為,外部世界、現實的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過是自我意識通過抽象的精神活動把自身的本質力量外化、異化的結果?!耙庾R的對象無非是自我意識,或者說,意識的對象不過是對象化的自我意識,是作為對象的自我意識?!盵1]102而現實的世界

    沈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1期2013-04-07

  • 馬克思“對象性活動”概念及其存在論境域
    意義的概念即“對象性活動”概念,并通過考察“對象性”原則的歷史演變,解析馬克思如何超越黑格爾和費爾巴哈③立足于蘇聯教科書的傳統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在某種程度上存在著將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的成果的積極部分按比例配置,而組合為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傾向,也存在著將以往的哲學的積極成果按優化組合原則簡單疊加而組成馬克思哲學的傾向。因而,對馬克思哲學性質的探討必須從思想的發生過程出發,做正本清源的思想清理。,又如何展開新的哲學征程。對象性活動原則是馬克思在《184

    治理研究 2013年4期2013-01-30

  •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批判 ——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人學異化、人的對象性存在方式、人與自然相統一,還是人的感性存在方面都貫穿著費爾巴哈的影響。但這部著作以批判性的視角克服了費爾巴哈人本主義思想的缺陷,奠定了馬克思對費爾巴哈進行全面系統批判的基石。人本主義;異化;對象性存在;人與自然;感性存在費爾巴哈對馬克思哲學產生的真實意義不是因為他抽象的唯物主義的立場,也不是因為他高談自然界或物質世界在存在上的優先性,而主要是他的人本主義思想。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全面運用并發揮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這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1年1期2011-08-15

  •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人道主義過程思想
    思想。一、人的對象性存在表明人道主義是歷史唯物主義發展的結果《手稿》是馬克思哲學的秘密和誕生地,其顯著的標志就是馬克思在《手稿》中形成了他的新的哲學觀——實踐的人道主義的的哲學觀,為此,他把西方哲學發展到了最高峰。馬克思的新的哲學觀主要是在對黑格爾的否定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直觀抽象的人本主義哲學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在《手稿》中,馬克思首先對黑格爾的哲學給予了高度的贊揚,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現象學》及其最后成果——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的辯證

    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11年2期2011-04-13

  • 對象性關系中把握人的需要 ——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王一帆在對象性關系中把握人的需要 ——讀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王一帆人的需要問題本質上是人同其對象的關系問題。根據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于“對象性關系”的論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人的需要”的內涵。認為馬克思的“人的需要”概念大致可以規定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質力量的主體性生成。人的需要;對象性關系;人的本質力量;異己關于人的需要的問題,是馬克思哲學中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不少學者認為,人的需要問題屬于生物學或心理學,若在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15期2010-08-15

  • 探析馬克思生態思想的邏輯生成
    想;邏輯生成;對象性;物質變換馬克思的生態思想是豐富的,他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關注與探討是貫穿于其哲學始終的。具體來說,馬克思的生態思想可以分為萌芽與產生、形成、成熟三個階段。一 馬克思生態思想的萌芽與產生馬克思生態思想的萌芽與產生主要體現在1841年的《博士論文》以及《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下簡稱《手稿》)中。馬克思在其博士論文中認為,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具有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傳統,他強調人在自然面前的積極的能動性和自由意志,這對馬克思自然概念的發展

    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 2010年1期2010-04-07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