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漂族

  • 社會支持視閾下“老漂族”社區融入問題研究
    殊的群體——“老漂族”由此形成?!袄?span class="hl">漂族”是在我國當今社會變遷下和中國式家庭的影響下形成的一個特殊群體,并且在我國逐步放開二胎政策后,這個群體在流動人口中占比也在逐步上升。何惠亭認為老漂群體主要是指為了照顧孫輩而背井離鄉, 來到大城市生活的老齡群體。[1]本文研究的“老漂族”就是指因為一些主客觀原因,為了幫扶子女照顧孫輩或是個人養老的需求,遷移到子女所在的城市而戶籍未發生變動的老年群體。在如今競爭愈加激烈的社會,很多年輕人選擇到大城市打拼,安家,并且在我國

    區域治理 2023年21期2023-09-26

  • 看見隱秘角落的“老漂族
    ,他們被稱為“老漂族”?!袄?span class="hl">漂族”的規模不可小覷,而且呈繼續增長趨勢。相較于年輕人為了事業主動奔赴大城市,老人們“漂”在他鄉更多是無奈之舉。讓在故鄉待了大半輩子的老人,在完全陌生的地方重新開始生活,難度之大可想而知。語言不通、風俗不同、理念有別,兢兢業業看護孫輩,可能還要小心翼翼看子女的臉色行事,“老漂族”遭受著身心雙重壓力。囿于家庭住房、經濟條件等,多數“老漂族”都是只身一人前往子女所在城市,“拆老”讓其和原本朝夕相處的老伴成了一年見不上幾次面的“牛郎織

    時代郵刊 2023年17期2023-09-25

  • “老漂族”返鄉再適應三要訣
    遷居民,俗稱“老漂族”。當孫兒們日漸長大,大多數“老漂族”還是傾向于“葉落歸根”,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去安度晚年,這一部分人群又被稱為返鄉“老漂族”?!袄?span class="hl">漂族”著實不易,為了孩子,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為了減少子女的后顧之憂任勞任怨,好不容易適應了城市生活的節奏和方式,當他們選擇再一次回到家鄉,重新開始生活時,除了體會到無法改變的暮人已老,還會有種“熟悉的陌生人”之感。因此,對返鄉“老漂族”我有以下幾點建議:享受當下,不抱怨返鄉“老漂族”以前在子女家幫忙

    心理與健康 2023年7期2023-07-12

  • “健康老齡化”視閾下老年社會工作實踐的本土化路徑研究 ——以老漂族“茶里人生”項目為例
    化實踐路徑?!袄?span class="hl">漂族”,是中國特有的因流動形成的老年群體。與國外老年群體因養老、享受等原因發生流動與遷移不同,“老漂族”是因為照顧子女及孫子女而來到子女所居地的群體,他們仍然秉承著“責任倫理”,在年邁之余為子女提供力所能及的幫扶。因此,“老漂族”面臨著基礎的社會融入問題、斷裂的社會支持網絡問題、家庭代際問題、養老問題等系列問題。其中,由于家庭此時幾乎所有精力均集中于“撫幼”,使得“老漂族”身心俱疲,亟待家庭、老年社會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及政府社會給與幫助。此

    福建茶葉 2023年1期2023-02-28

  • 積極老齡化背景下城市老漂族社會適應提升策略 ——以上海市松江某社區老漂族為例
    %。毋庸置疑,老漂族是流動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模隨著流動人口的劇增而逐步擴大?!吨袊鲃尤丝诎l展報告》顯示,老年流動人口在2015年后增長加快,2015年約占全國總流動人口的5.3%,2016年比例上升到7.2%。毋庸置疑,老漂族不是某個城市或某個區域的現象,并且總量會愈來愈大。但是,由于老漂族的特有屬性和我國戶籍制度等因素的影響,這一群體往往被社會所忽視。關注老漂族的社會適應問題,不僅是社會融合的重要方面,更是實現應對我國老齡問題的重要抓手。一、理論

    經濟研究導刊 2022年31期2022-12-22

  • “新城漂”,你在他鄉還好嗎?
    等問題。其實“老漂族”話題在十多年前就已出現,有關善待“老漂族”,完善對“老漂族”公共服務保障的呼吁和建議,也持續多年。到今天,這個話題和群體依然有被關注的必要,說明某些狀況仍待改變。據相關部門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8》顯示,中國老年流動人口數據較2016年近1800萬相比,呈持續增長趨勢。由于隨遷老人養老地點發生改變,社會保障環境發生相應變化,加之出于文化差異、人際關系和生活習慣等原因,“老漂族”在缺乏城市歸屬感的同時,也面臨著“精神空巢”,

    金秋 2022年5期2022-11-26

  • 積極老齡化視角下農村“老漂族”精神養老問題研究
    的老年人稱為“老漂族”。而我們所要探討的農村“老漂族”群體,是指原住地為農村的老年人群體,是“老漂族”中人數更為龐大,更有典型性、復雜性的一個分支。在全社會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大背景下,養老問題日益嚴峻。在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物質條件不再似以往一般匱乏的情況下,老年人精神生活的富足與否與老年生活的幸福感強弱密切相關,因此如何滿足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問題顯得尤為突出。積極老齡化是指人到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

    市場周刊 2022年1期2022-11-13

  • “老漂族”更需要“此心安處是吾鄉”
    一個名字——“老漂族”?!袄?span class="hl">漂族"首先面臨“退而難休”?!皟鹤觾合卑滋煲ぷ?,帶孫子的任務就落在我身上,還要買菜做飯,每天都是連軸轉,比退休前可累多了?!睂σ恍袄?span class="hl">漂族”來說,陪伴孫輩成長、和兒女住在一起,固然有喜悅和欣慰,但瑣碎的家務和操勞,也令上了年紀的他們感覺“吃不消”。一些兒女忙于工作,疏于幫老人分擔,甚至覺得祖輩帶孫輩"理所當然”,在客觀上導致“小車不倒只管推”。不少“老漂族”背負了與其年齡極不相稱的家務重擔,又不忍心“撂挑子”,可謂“進退兩難”

    晚晴 2022年4期2022-06-01

  • 多維度視角下“老漂族”社會融合現狀與對策研究
    年流動人口”“老漂族”或“隨遷老人”等,本文統稱為“老漂族”?!袄?span class="hl">漂族”群體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雙職工家庭缺乏居家看護者、社會流動的推動作用、社會缺乏育兒和托幼服務、對社會育兒和托幼服務不信任、家庭養老模式偏好、幫忙照看孫輩的傳統家庭責任驅動、獨生子女政策效應顯現等結構性因素,以及家庭團聚的現實需求等。[2]“老漂族”既承擔著繁重的照顧孫輩、操持家務的生活壓力,又由于精神孤獨、身體狀況不佳等原因,生活質量較低,甚至陷入“回不去”又“難留下”的尷尬境地?;厝ヰB老

    現代交際 2022年3期2022-03-25

  • “老漂族”社區融入狀況研究及解決措施 ——基于層次分析法
    分離”現象以“老漂族”的面目出現并逐漸引發普遍的社會關注。從字面意義上來看,“老漂族”來源于“北漂”“上漂”,最早在2011年時有學者將研究的目光轉向這一群體,但其對應的概念仍未得到明確的界定。本團隊研究的“老漂族”群體系為照顧第三代、減輕子女負擔或為了得到后輩照料而隨子女進城到異地居住的年齡在六十歲及以上的非本地戶籍老年人群體。隨著“老漂族”這一特殊群體不斷龐大,如何幫助“老漂族”快速融入城市生活,解決他們的就地養老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經查閱大量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2年5期2022-03-19

  • “老漂族”的類型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 ——基于“認知-行為”雙維度框架
    成為數以萬計的“漂族”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數據顯示,老年流動人口規模從2000年的503萬人增加至2015年的1 304萬人,年均增長6.6%(1)參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 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2017年版。。不論是背負著隔代照料的家庭責任,還是為接受代際贍養的傳統義務,“老漂族”的產生、現狀與歸宿也都將成為老齡少子化時代背景下探究家庭照料、社會融合和政策改革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年1期2022-02-17

  • “老漂族”的休閑旅游實踐與身份認同構建
    00引言聚焦“老漂族”的休閑旅游實踐與社會融入問題,以成都人民公園為案例選取地,基于扎根理論,運用非參與式觀察法,深度訪談的個案研究法,探討隨子女來成都定居的“老漂族”休閑旅游實踐內容,以及他們在異城他鄉中進行身份認同的過程和結果。一 文獻回顧“老漂族”是指為了照顧子女或第三代,前往陌生城市生活的老年人?!袄?span class="hl">漂族”為了輔助子女的生活與工作,在一個身體機能下降,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下降的“尷尬的年紀”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中,他們原有的生活習慣與節奏、社會地位與

    當代旅游 2021年17期2022-01-04

  • 基于推拉理論的“老漂族”養老地點選擇研究
    被形象地稱為“老漂族”?!袄?span class="hl">漂族”這一群體所具有的“流動”和“老年”的雙重屬性,使其在異鄉的生活呈現出百態,在完成了照顧第三代這一階段性任務后,是留在城市還是返回故鄉養老成為了其不得不再次進行選擇的現實困境。如若選擇留在城市,將對城市公共服務提出不小的挑戰。本文采用推拉理論對“老漂族”的養老地點選擇進行分析,分別從城市和農村各自的推力及阻力入手,深度剖析“老漂族”在面臨養老地點選擇中的處境,在當下對于我國合理應對人口老齡化壓力、讓老年人得以幸福終老都具有重

    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年4期2021-11-29

  • 團聚下的孤獨:城市“老漂族”非正式社會支持的現狀與改進策略
    流動大軍,即“老漂族”?!袄?span class="hl">漂族”是指為了照顧子女及其第三代離開故土到子女的城市生活的老年人[1](80)。同時各城市相繼出臺“搶人”政策,高層次人才引進將加劇人口遷移,“老漂族”群體壯大已不再是某城市個案問題。關注和研究“老漂族”在城市社會中的異地社會支持網絡現狀是社會發展需要,也是構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本文將主要從非正式社會支持角度分析并重新建構“老漂族”的社會支持網絡。一、“老漂族”產生的原因(一)調研地點與對象的選擇國家衛健

    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1年4期2021-11-27

  • 代際支持對“老漂族”城市適應的影響研究 ——以S市為例
    口。學界多以“老漂族”來稱謂流動老人。唐鈞首先提出“老漂”概念:“老了老了,還在漂泊”?!吨袊鲃尤丝诎l展報告(2016)》的數據表明我國現有“老漂族”近1800萬,占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門遷移到城市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袄?span class="hl">漂族”群體產生的原因主要有:雙職工家庭缺乏居家看護者、社會流動的推動作用、社會缺乏育兒和托幼服務、對社會育兒和托幼服務不信任、家庭養老模式偏好、幫忙照看孫輩的傳統家庭責任驅動、獨生子女政策效應顯現等結構性因素

    市場周刊 2021年11期2021-11-15

  • 抑制還是促進:“老漂族”的隔代照料對身份認同的影響
    6%[1]?!袄?span class="hl">漂族”形成的原因主要有“隔代照料”和“異地養老”兩個方面,尤其是隔代照料已日益成為中國老年人普遍的日?;顒?。在 1~5 歲兒童中,隔代撫育的占比達到 41.1%[2],可見受到根深蒂固的家庭文化觀念和社會育兒服務缺位的現實困境的影響,由家中老人提供隔代照料成為兒童撫育的重要選擇和“老漂族”形成的主要動因?!吧鐣诤稀笔且粋€縱向的過程概念,指“老漂族”通過調整其行為模式、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心理狀態在異地社會中繼續社會化的過程或積極再社會化

    社會保障研究 2021年3期2021-08-12

  •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own as 老漂族 (l2opi`oz%, “elderly drifters”)—are moving to help raise their grandchildren in a way that eases the burden of their overworked children.In a 2004 paper titled “Responsibility Ethics and Family Nursing of Urban Resident

    漢語世界(The World of Chinese) 2021年3期2021-07-28

  • “老漂族”城市適應困境與幫扶對策研究*
    1所示,城市“老漂族”不斷壯大是中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帶有城鄉二元結構和戶籍區隔的特點——人戶分離,同時反映出中國家庭養老模式的合理性和隔代育幼的現實性。據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現有隨遷老人近1 800萬,占全國2.47億流動人口的7.2%,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比例達43%,[2]由此可以推測,未來“老漂族”的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袄?span class="hl">漂族”作為流動老年人口相較于青年流動人口,在中國的流動人口大軍中所占比例較低,因此常常成為被忽略的對

    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1年4期2021-06-21

  • UNDER ONE ROOF
    own as 老漂族 (lǎopiāozú, “elderly drifters”)—are moving to help raise their grandchildren in a way that eases the burden of their overworked children.In a 2004 paper titled “Responsibility Ethics and Family Nursing of Urban Resident

    漢語世界 2021年3期2021-06-18

  • 社區公園環境對漂族老人健康行為活動的影響研究
    動的老年人被稱為漂族老人[2]。近年來,城市人口流動規模不斷增加且老齡化程度持續加速,漂族老人群體規模未來將進一步擴大。根據上海市人口抽樣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上海65歲及以上外來老年人口總量達到30.72萬人,比上年增長了35%①。隨著上海人才吸引政策力度的加大,外來高學歷人才規模擴大,其父母皆為潛在的漂族老人,由此可預見上海漂族老人數量還將進一步增加[3]。漂族老人從生活多年的故土來到異鄉,將面臨社會融入與城市適應等多方面的問題,對其心理健康、生理健

    風景園林 2021年5期2021-06-02

  • 福利多元主義視角下城市“老漂族”精神贍養問題研究 ——以廣州市三個典型社區為例①
    萬。有學者以“老漂族”來稱謂老年流動人口,意指在外漂泊、離鄉背井的老年人群體,本文具體指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第三代或者是為了得到后輩照料而遠離家鄉、來子女工作的城市的非本地戶籍老年人群體。伴隨城市化進程與老齡化程度的日益加深,老年流動人口群體規模不斷增大,已成為一個我們不得不面對的群體,他們的生存狀態也應當引起學界和政府部門的重視。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人的健康涵義包括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而隨著我國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已得到基本滿

    南方人口 2021年1期2021-02-28

  • 社會融入視角下“老漂族”精神養老的困境研究 ——基于福州Y 社區的訪談
    、問題的提出“老漂族”是伴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社會流動而出現的一種社會現象。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統計,當前現有流動人口2.6 億,按60 歲以上人口的1.7億推算,“老漂族”不是某個地區的個案。他們有的是因為養老,與子女一起生活,有的是為了給子女照顧孩子。他們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環境,開始了新的生活。在與子女團聚的同時,也因為生活不習慣、語言不通、人際交往有障礙,以及與子女在消費、育兒理念等方面產生分歧,進而內心產生苦悶。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加速發展和老齡

    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學報 2021年3期2021-01-02

  • 關于淮安市“老年漂”群體定居意愿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
    經職業技術學院老漂族本應該安享晚年,享受天倫之樂,卻因為種種原因,背井離鄉,只身來到城市生活。承受著別人難以理解的寂寞與孤獨,他們很難與新環境融為一體在文化上,他們來到陌生的城市,可能會面臨飲食習慣、風俗習慣不同的尷尬境地。在社會保障上,他們在異鄉往往無法享受到與本地人同等的社會福利,異地就醫卻無法報銷,異地養老金的領取也面臨著許多問題,這無疑增加他們的憂慮。在心理層面上,遠離家鄉,也就遠離自己熟悉的朋友圈,在新的環境中往往感受到孤獨與陌生。在經濟層面上,

    環球市場 2020年30期2020-12-23

  • 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分析老漂族的養老問題*
    新的特殊群體—老漂族應運而生?,F如今老漂族已經成為一個社會性的問題,老漂族的養老問題已經受到社會廣泛關注。老漂族與當地老人相比,因沒有當地戶籍,無法享受與當地老人同樣的服務,在養老方面處于劣勢并對其社會融入造成影響。首先在心理方面,子女因工作忙碌無法顧及到他們,與街坊鄰居比較陌生也無法融入他們,或多會少會存在孤獨、失落的心理困擾;在生理方面,由于心理狀態比較差,加之他們已經上了年紀,還要照顧孫輩們,身體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小問題,健康狀況也可能不太樂觀;在社

    山西青年 2020年1期2020-12-10

  • “老漂族”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
    的不斷變遷,“老漂族”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其城市融入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而身份認同作為“老漂族”心理整合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老漂組”的城市融入有著重要影響。本研究通過對蘭州市區“老漂族”的訪談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發現,“老漂族”的身份認同主要包括自我身份認同和社會身份認同兩個方面;“老漂族”的身份認同對其城市融入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個人的積極適應,家庭的有力支持,社會政策的充分保障是改善“老漂族”的身份認同問題的重要途徑。關鍵詞:老漂族;身份認同隨著城市化

    青年生活 2020年17期2020-10-21

  • “老漂族”領悟社會支持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心理彈性的中介作用
    )一、引 言“老漂族”是指為了照顧子女及其第三代而離開故土到子女的陌生城市生活的老年人[1]。 “老漂族”是我國社會大轉型時期的特殊產物,也是中國老齡化過程中出現的特有現象, 具有其自身特點。從一方面來講,“老漂族”由于需要照顧子女或孫輩等各種原因迫不得已而背井離鄉,人到老年卻要重新開始適應城市環境, 其必不可少地會面臨著生活、娛樂、溝通方面的種種問題,從而產生一些負性情緒影響其身心健康。 從另一方面來講,“老漂族”的子女都是城市建設生力軍,“老漂族”的到

    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0年5期2020-10-12

  • “老漂族”的身份認同問題研究
    的不斷變遷,“老漂族”的規模在不斷擴大,其城市融入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困難,而身份認同作為“老漂族”心理整合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老漂組”的城市融入有著重要影響。本研究通過對蘭州市區“老漂族”的訪談調查資料進行分析,發現,“老漂族”的身份認同主要包括自我身份認同和社會身份認同兩個方面;“老漂族”的身份認同對其城市融入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個人的積極適應,家庭的有力支持,社會政策的充分保障是改善“老漂族”的身份認同問題的重要途徑。關鍵詞:老漂族;身份認同隨著城市化

    青年生活 2020年18期2020-07-10

  • “老漂族”領悟社會支持對孤獨感的影響 ——基于心理彈性、認知功能的中介作用*
    特殊群體——“老漂族”?!袄?span class="hl">漂族”主要是指那些為了照顧子女及其第三代離開故土到子女的陌生城市生活的老年人?!袄?span class="hl">漂族”從生活多年的故土來到異鄉,面臨著語言不通,生活方式、生活節奏的改變以及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問題,難免會容易產生孤獨、茫然、失落、無助等消極情緒。但是現今國內對于“老漂族”的研究多數停留于社會層面,很少有研究立足心理層面對該群體進行深入探究。因此,從心理層面對于“老漂族”群體的心理健康進行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文獻綜述(一)“老漂族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03-20

  • 淺析 “老漂族”城市社會適應的程度及原因
    市一起居住,“老漂族”這一特殊的老年人群體由此產生。關于“老漂族”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確。有學者認為“老漂族”指從農村進城照顧孫輩的老人群體[1]。這些老人在進城后會面臨一系列因居住方式、社會環境的改變與角色的轉變而導致的社會適應問題。在查閱文獻時筆者發現,關于人口流動及社會適應的研究大多聚集在農名工及其子女的身上,極少有學者側重對“老漂族”進行研究?!袄?span class="hl">漂族”的社會適應程度不僅與其自身的生活質量、主觀幸福感相關,更關系到家庭的和諧與所在社區的穩定發展。因此,

    時代人物 2020年36期2020-03-05

  • 分割與融入:“老漂族”群體的社會行動邏輯*
    目標,與當下“老漂族”群體“被撕裂”的生存鏡像形成反差?;诮涷灥幕?Deutungsschemata),對共同世界的認識既可以是直接經驗,也可以是間接經驗(2)阿爾弗雷德·舒茨.社會世界的意義構成[M].游淙祺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8~22.,“老漂族”研究的核心要義是老年群體居住形態與生存狀況,是微觀社會結構的直接或間接反映。當下中國城市化和人口老齡化背景下,被外部診斷與標簽為“老漂族”的群體多以年齡的“老”,隨子女遷居的“漂”兩個最表征特

    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0年1期2020-02-23

  • 農村“老漂族”的異地養老困境及應對策略探析
    被形象地稱為“老漂族”?!袄?span class="hl">漂族”具有雙重弱勢,既是“老年人”,也是“流動者”,而農村“老漂族”則在雙重弱勢之上又多了一重弱勢,是具有“老年人”“外來者”雙重身份的“農村人”[1]。他們在無限責任的驅使之下,以愛的名義,背井離鄉幫助子女照顧孩子、操持家務,讓子女能夠無后顧之憂地全身心投入到自身的事業中去。他們不求回報地為子女付出了自己的所有,然而離開農村老家多年之后,家中的田地和房屋大都已經荒廢,隨著自己年齡漸長,自我照顧能力也會每況愈下,返鄉養老困難重重

    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9年4期2019-12-09

  • 蘇州工業園區“老漂族”體育健身困境及解決對策研究*
    女來蘇生活的“老漂族”逐漸進入人們關注的視野。數據顯示,蘇州工業園區目前戶籍人口為459535人,而流動人口卻多達 676000人[1],這表明蘇州工業園區流動人口超過戶籍人口,在這些流動人口中就包括很大一部分的“老漂族”。據蘇州某高校的調研數據顯示:“老漂族”在社區老年人中的占比已經超過20%[2]。這一龐大群體在生活中面臨諸多問題,如城市適應、家庭、心理、社會保障等,這些都影響著“老漂族”的生活質量?!袄?span class="hl">漂族”的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不容忽視的問題,他們的

    體育科技 2019年1期2019-11-26

  • 基于“助阻力”框架分析老漂族的社會融入問題
    老人”,也叫“老漂族”,他們或者為支持兒女事業,或者為照顧第三代而離鄉背井。在城市化和社會流動的背景下,如何讓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使他們安度晚年,不僅關系到老漂族自身的福祉,還關系到家庭的和諧和社會的文明程度。從這個角度來看,讓老年人在異地有歸屬感、過一個幸福安康的晚年不僅是子女的義務,而且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農民工及流動兒童的社會融合問題、社會排斥等問題上,并在此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對流動老人的社會融合問題研究相對較少,相關的公共政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9年15期2019-01-09

  • 『漂』而有家老有所養
    、人戶分離的“老漂族”占據43%。龐大的“老漂族”背后,映射的是一種沉重的“老來漂泊”的社會現象,未來也將作為愈加嚴峻的時代趨勢,在老齡社會的養老瓶頸中占據一定的比重。由此,關注“老漂族”的心理障礙、關愛他們的身心健康,為之找到幸福感與歸屬感,成為解決這一社會現象的當務之急?!袄?span class="hl">漂族”普遍存在鄉愁難了、代際關系和社會融入等問題。進入陌生環境而產生的壓力感、隔閡感和邊緣感影響老年生活質量,與相濡以沫的老伴兩地分居,牽掛更添鄉愁。與子女同住,生活方式、育幼方式

    就業與保障 2018年13期2018-11-24

  • 讓“老漂族”樂享晚年
    么?子女:對“老漂族”應給予更多關懷鄭奶奶的困境是許多中國老人的縮影,表面上兒孫滿堂、風光無限,實際上心中的孤獨與身心的羈絆始終伴隨著她,而家人不一定都將此放在心上。中年人作為家里的“頂梁柱”,負擔的經濟壓力甚大,他們忙打拼,沒有太多精力留給自己的父母,父母幫忙帶小孩在當今的時代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尤其是“老漂族”,他們的精神世界往往不為子女所在意,導致真正樂享晚年的老人少了許多。論團圓,老伴不在身邊,鄭奶奶的家并不真正團圓;論自由,陌生的環境使鄭奶奶只能

    就業與保障 2018年13期2018-11-24

  • 評論:讓“老漂族”不再有漂泊感
    等,老人成了“老漂族”。人在城市,可是心無法在這里扎根。因此,對子女來說,好好照顧老人,讓老人能夠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對國家和社會來講,“老漂族”趨勢越來越明顯,成為發展道路上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如何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公共服務是政府的新課題。子女要讓父母有住在“自己家”的感覺。來城市生活的父母要早起買菜做飯、接送孩子,每天從早忙到晚。除此之外,父母就沒有其他活動了。久而久之,這會讓父母感到孤獨。作為子女應多關心父母,多和父母交流溝通。在周末

    人生與伴侶·共同關注 2018年6期2018-08-14

  • 打破戶籍壁壘,便利“老漂”生活
    輩,成為城市“老漂族”。異鄉生活的“老漂族”們,在缺乏城市歸屬感的同時,更面臨著異地養老的醫養難題。如何破解“老漂族”養老難題,不僅考驗著“異地養老”模式的健全與完善,更是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改革的一道時代命題?!袄?span class="hl">漂族”:勞動力轉移與“老齡化”的伴生物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非農化和城鎮化,越來越多的流動人口,特別是年輕人選擇前往大城市打拼,勞動力轉移和城市人口的單向流動,客觀上造成了雙向難題:年輕人的子女看護和老年人的空巢現象。與此同時,中國人口的“老齡

    就業與保障 2018年13期2018-08-10

  • “老漂族”城市社會融入問題探析
    楊揚摘 要:“老漂族”是老年人群體中一個特殊的群體,其特殊在生活環境的變化迫使他們需要觀念、行為等方面做出改變,融入城市生活。然而,很多老人在融入城市生活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本文針對這些突出問題提出幫助“老漂族”融入城市生活的對策建議。關鍵詞:“老漂族”;社會融入經濟的高速發展以及老齡化社會的到來,“漂族”老人規模逐漸擴大。據廣東人口學會對流動人口的調查顯示,到2012年,廣州有666萬登記的流動人口,其中約有10萬名是外地老年人。[1] “老漂族”已

    科技風 2018年36期2018-05-14

  • 大學生志愿服務模式下的“老漂族”社會適應問題
    琰摘 要: “老漂族”是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和人口流動化條件下,形成的新型社會“弱勢群體”?!袄?span class="hl">漂族”在城市融入過程中的心理、語言、社區活動參與等社會適應和精神滿足問題,卻成了政策不能及的灰色地帶。本項目將針對學者們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索,并且在理論的基礎上用實際可行的志愿服務“4+”模式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與“老漂族”城市融入問題的關系和作用研究,切實改善“老漂族”群體的社會融入問題,增強該群體的城市幸福感。關鍵詞: 老漂族 大學生 “4+”模式 社會適應 精

    文教資料 2018年2期2018-05-06

  • 在子女家忙碌的“局外人”
    方女士這樣的“老漂族”還有很多。國家衛計委發布《2016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顯示,像王女士、方女士這樣進城照顧晚輩的農村老人,占老年流動人口的43%,俗稱“老漂族”。他們一面享受天倫之樂,一面承受著孤獨與煩惱,時刻畏懼于城市生活的陌生。語言不通,習慣各異,醫療保障不足等等,都讓“老漂族”陷入困境與尷尬之中。操勞家務 內心空虛不僅“退而不休”操勞家務事,這些為子女而“漂”的老人,雖在子女身邊,卻面臨巨大的“心理空巢”。像王女士從早上5點多起床開始,買菜、做

    人人健康 2018年4期2018-04-23

  • 我國“老漂族”異地養老問題研究
    30012)“老漂族”是指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第三代而來到子女工作城市的老人,人口學將之稱為流動老年人口。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流動老人規模不斷增長,以低齡為主,照顧晚輩、養老與就業是老人流動的三大原因。我國2015年流動人口規模占2.47億,其中流動老人占流動人口總量的7.2%,年齡中位數為64歲,其中約有八成低于70歲(其中,60-64歲約占54%,65-69歲約占24%),70-79歲的占18%,80歲及以上的高齡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年1期2018-03-28

  • 社區公共文化提升視角下城市“老漂族”精神需求的治理路徑
    ?!坝纱藢е铝死?span class="hl">漂族這一新名詞的出現與風靡,它是社會人口流動與老齡化加深的產物。老漂族群體內部異質性大,流動性強,無論從理論層面還是現實層面,老漂族的社會適應問題都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2]?!坝行┭芯吭诶淆g化社會背景下分析了老漂族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個人問題與社會問題,并針對其困境,從政策層面提出建議”[3]?!坝袕纳鐣ぷ鹘槿氲慕嵌?,探討使老年人適應城市社會生活的策略”[4]?!坝袕纳鐓^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探討滿足老漂族精神需求的對策”[5]。但是,學界對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年3期2018-03-28

  • 城市化進程中“老漂族”的社會融入問題述評
    市化背景下的“老漂族” 與社會融入1.研究背景城市化是世界各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社會結構不斷演變的普遍動態過程,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城市化迅速發展,1978-2011年,中國的城市化率實現了從18%~51%的快速增長,城市化的發展必然帶來人口方面的變化[1]40。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為2.6億,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增長81.0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8年1期2018-02-09

  • 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老漂族”社區融入問題研究
    問題的提出:“老漂族”及社區融入問題(一)“老漂族”的社區融入問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的加速,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到城市中去生活與發展,部分老人為了幫襯子女解決后顧之憂也隨遷到了城市社區。隨著而來的是城市與農村的結構是迥然不同,農村是以村落為主,宏觀上雖然有社區的概念,實則以村、大隊劃分的較多,形成一定的熟人村落文化。城市則不同,基本單位以現代社區為主且都是商品房,居民可能來自不同地方有著不同文化,居民的交互空間和行動空間受限,所以進入城市老漂族最先面臨

    山西青年 2018年15期2018-01-24

  • 城市“老漂族”現狀分析
    詹建飛城市“老漂族”現狀分析田 園 詹建飛城市“老漂族”他們大部分是為支持兒女事業、照顧第三代而背井離鄉,來到子女工作的大城市的農村老人。那么,城市“老漂族”現況如何,他們的晚年是否有保障,論文對這些問題進行進一步描述和探究。老漂族 成因 解決方法一、引言從第六次人口普查得出的數據來看,我國老年流動人口所占比例已達到13.26%,這說明在城市發展的同時,“老漂族”的規模日益龐大。他們在本該安享晚年的年紀離開了故鄉,前去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幫著照顧兒孫的生

    長江叢刊 2017年3期2017-11-25

  • 讓“老漂族”成“享老族”需雙向發力
    ”現象以“城市老漂族”的面目出現并引發社會關注。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我國流動老人將近1800萬,其中專程來照顧晚輩的老人比例高達43%?!俺鞘欣?span class="hl">漂族”不斷壯大是我國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結果。老年人作為弱勢群體,對子女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依賴性和情感依賴性,代際居住從分離到聚合具有某種必然性。例如,當老年父母高齡、有病或者喪偶需要人照顧陪伴時,或者當有了第三代兒女家庭需要有人幫忙時,其必要性就彰顯而出。如果說老人與子女共同

    環球時報 2017-09-202017-09-20

  • 從漂泊到安定:“老漂族”的城市融入 ——以西安市為例的實證研究
    漂泊到安定:“老漂族”的城市融入 ——以西安市為例的實證研究耿凱燕,付少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人文社會發展學院,陜西 楊凌 712100)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老齡化社會的來臨,城市“老漂族”越來越多.然而從故鄉來到異土,由于社會制度、生活狀態以及老年人自身在心理等方面的脆弱性,他們在城市的生活舉步維艱,面臨著融入城市的巨大挑戰.本文從實證的角度出發,闡述了“老漂族”城市融入的現狀,分析了影響“老漂族”城市融入狀態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老漂族;城市融

    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7年13期2017-08-01

  • “老漂族”的城市適應問題及社會工作介入探析
    許加明“老漂族”的城市適應問題及社會工作介入探析許加明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村中老年人為了幫襯子女特別是照顧第三代,跨越省市之界來到子女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成為“老漂族”。由于農村與城市、故鄉與異鄉之間的雙重反差,“老漂族”在城市適應方面面臨著生理、心理、文化和社會等多個層面的困境?!袄?span class="hl">漂族”的城市適應問題不是少數人的個別困擾,而是一種帶有普遍性的結構性困境。社會工作作為一種以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的專業助人活動,可以綜合運用個案工作

    社會工作 2017年4期2017-04-11

  • 漂族城市適應問題文獻綜述
    50000)?老漂族城市適應問題文獻綜述曲壹方(濟南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老漂族已經日益引起新聞媒體和社會的關注,不僅是因為老漂族是現有的人口流動趨勢下的新產物,同時在老齡化和城市化不斷加快的背景下,老漂族的數量會持續增長,如何使這一部分群體得到更好的關注,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滿足他們的需要,使他們能夠快速的適應城市生活,不僅是他們自身應該學習的基本技能同時也是整個社會各界應盡的責任。老漂族;生活適應;問題一、研究背景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的轉型,全球

    人間 2016年30期2016-12-03

  • “老漂族”城市融合問題的小組工作介入
    30012)“老漂族”城市融合問題的小組工作介入趙 凱(長春工業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12)伴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老漂族”群體數量也在不斷增加?!袄?span class="hl">漂族”城市融入問題日益突出。社會工作以其“助人自助”的服務理念和專業的服務方法,成為解決不同群體城市融入問題的有效途徑。本文針對“老漂族”面臨的人際交往范圍狹窄、隔代教育缺乏科學性等問題,運用小組工作的專業技巧,開設相關小組活動內容,對解決“老漂族”城市融入問題具有現實意義?!袄?span class="hl">漂族”;城市融合;社

    小品文選刊 2016年20期2016-11-26

  • 小城市漂族老人孤獨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
    護理學院)小城市漂族老人孤獨感與社會支持的關系王媛麗1方合林1陳 香2劉建軍1汪玉蘭3(1.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社會科學部(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3.河南省職業護理學院)目的:探討小城市漂族老人的孤獨感和社會支持的關系。方法:對18名小城市漂族老人施測UCLA孤獨量表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用相關分析研究小城市漂族老人孤獨感和社會支持之間的關系。結果:UCLA孤獨量表和社會支持評定量表評分呈顯著負相關(r=-0.497,p漂族老人 孤獨感 社會支持很多父母

    社會心理科學 2016年3期2016-10-14

  • 我身邊的“老漂族
    “老漂族”已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了,身在異鄉的他們雖然享受了天倫之樂,但也失去了自己的生活,讓我們跟隨幾位博友一起感受“老漂族”生活的酸甜苦辣。有感于“老漂”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78338010li63n.html最近聽說一個詞:“老漂”,感觸頗深。孩子去了外地工作,結婚有了孩子,那老人已退休在家干嗎呢?每天除了日常生活就是想念孩子和孫子、孫女,于是義無反顧去子女家幫助照顧孫輩。即使換個城市、換個國家,沒有了老朋友

    老同志之友 2016年5期2016-05-14

  • 校企合作一舉解決教育和就業南山年輕人無需當“漂族
    ◎本刊記者 季天也 撰文/攝影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難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對于從山東省龍口市南山村走出的大學生來說,就業卻不成什么問題,因為他們身后有位列中國企業500強前列的村企合一企業——南山集團這個大平臺。他們不用“漂”在遙遠的大城市就能接受正規的教育,憑借自己學到的勞動能力在家鄉找到理想的工作。近日,《環境與生活》記者前往南山村,了解該村村民為何能享有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就業機會。煙臺南山學院電氣信息實驗中心的教室中央,有一套形似工廠流水線的電氣設備,便于學

    環境與生活 2015年1期2015-12-02

  • 社區公共文化服務視角下滿足“老漂族”精神需求的對策
    務視角下滿足“老漂族”精神需求的對策□譚 皓1,田璐琳2(1,2.廣西師范學院 碩士研究生,廣西 南寧 530000)伴隨著中國城鄉一體化的快速發展及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的發展趨勢,“漂族”中的老年人群體日益增多,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群體。從農村進入城市,由于社會政策及老年人自身心理等方面的弱性,他們在城市里邊生活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孤獨、茫然、失落、無助,難以融入城市。跟隨子女一起居住,雖然經濟上可以得到較好的保障,但在精神上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滿足“老漂族”的精

    玉林師范學院學報 2015年1期2015-02-13

  • 唐朝的“京漂族
    謝志東“京漂族”是指那些長期在京城工作和生活但沒有京城戶口的流動人口。據報道,如今北京的“京漂族”多達360萬人。這個數據僅指在北京居住了半年以上并且辦理了暫住證的人數,如果算上短期的和沒辦暫住證的,估計不少于500萬人?!熬?span class="hl">漂族”算不上新生事物。唐朝的時候,首都長安就有不少“京漂族”。如大詩人王維、杜甫、孟浩然等,都曾當過“京漂族”。王維15歲時就到京城“漂”了。由于天資聰明,多才多藝,王維一到長安就很快成為王公貴族的寵兒。王維雖然在京城混得不錯,但畢竟

    北方人 2014年5期2014-04-24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