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

2001-09-12 18:37秦亞青
美國研究 2001年2期
關鍵詞:溫特邏輯權力

過去十年是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迅速發展的年代,美國學者亞歷山大·溫特是這一學派的主要理論學者,其著作《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全面論述了社會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成為這一學派最重要的理論專著。AlexanderWendt,Social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9);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秦亞青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溫特在這部著作中對國際關系主流理論涉及的重要概念提出了富有意義的質疑,首當其沖的是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

華爾茲對經典現實主義的一個重大革新是把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因素從人性轉移到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經典現實主義認為國際關系的實質是為權力的爭斗,其動力來自人的本性,摩根索的現實主義六原則充分反映了這種以人性為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觀點。漢斯·摩根索:《國際縱橫策論:爭強權,求和平》(盧明華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頁。華爾茲在第一部著作里并沒有完全否認人性的因素,但在《國際政治理論》一書中開始把體系結構作為國際政治的唯一分析層次,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關系的最根本秩序原則。參見KennethWaltz,Man,theState,andWar(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59);

Kenneth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NewYork:McGraw睭ill,1979).其他理性主義(如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國際關系學者在這個問題上與華爾茲觀點是一致的。阿爾特和杰維斯認為“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的根本事實”;奧伊指出:“國家處于永久的無政府狀態之中,因為沒有中央權威機構可以限制對主權利益的追求?!盧obertArtandRobertJervis,InternationalPolitics

(Boston:Little,Brown,1986),2nded.,p.7;KennethA.Oye,

CooperationunderAnarch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6),p.1.以上轉引自HelenMilner,“Anarchy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

inDavidBaldwined.,NeorelaismandNeoliberalism:TheContemporaryDebate

(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3),pp.144-145.基歐漢的《霸權之后》以無政府性為起點研究國際制度。他把無政府性視為“表述了國際政治的特征”的基本體系要素。Krobert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Boulder:Westview,1989),p.1.

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美國研究理性主義學派對無政府性不加質疑地接受說明了無政府性在國際關系研究中根深蒂固的地位,也表現出無政府性這一概念的幾重意義。首先是其本體論意義,即無政府性是國際政治的基本事實。既然是事實,就是客觀存在的東西,也就具有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特性。只要國家體系存在,無政府性就是這個體系最顯著的特征。其次是方法論意義,即無政府性成為國際政治中第一重要假定。既然是假定,就是無需質疑即可以認為屬真的東西;既然是第一,就是最重要的假定。因此,幾乎所有國際關系的理論研究都以這個假定開始。如新現實主義從無政府性開始考慮為生存的競爭,新自由主義則從無政府性開始討論為發展的合作。第三是學科意義。國際政治和國內政治這兩個政治學的基本次領域也是以這個基本假定分界的。這樣,無政府性就具有了對國際政治定義的功能。

無政府性的基本定義是沒有集中的權威權力機構。雖然無政府性具有無秩序狀態的意義,但是現在很少有人認為無政府狀態是無秩序狀態。布爾對國際體系存在秩序的事實進行了詳盡的敘述,并因此稱之為“無政府社會”。HedleyBull,TheAnarchicSocie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77).所以,國際關系學界普遍接受的定義是無政府性即缺乏有政治權威的中央政府,亦既華爾茲所說的“缺乏全體系范疇的權威機構”和基歐漢所說的“世界政治中缺乏一個共同的政府”。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p.88;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p.1.對于新現實主義來說,無政府性派生出兩種國際關系的基本意義。第一,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使得國際體系必然是自助體系。在無政府條件下,體系單位是相似的單位,具有同等的主權,在它們之上沒有一個權威的中央政府。無政府性意味著權力分散,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保障個體成員的安全,因此,體系成員只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的生存和財產權利。Waltz,TheoryofInternationalPolitics,pp.91-93.第二,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使得國家必然尋求和推行權力政治。無政府性造就自助體系,自助體系導致安全困境,國家面臨安全困境的應對方法只有采用權力政治的政策,其結果是無休止的權力競爭和利益沖突。根據這種推理,格里克指出:“國際無政府性造成了國家之間的競爭和沖突?!盝osephM.Grieco,“AnarchyandtheLimitsofCooperation:ARealistCritiqueoftheNewest

LiberalInstitutionalism,”inBaldwined.,NeorealismandNeoliberalism,p.116.

所以,新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假定國際體系具有無政府性的基本特征,由于無政府性的存在,國際體系必然是自助體系,自助體系又必然導致權力政治,結果是軍事競爭、勢力均衡和國際戰爭。這被視為無政府性的唯一邏輯。新自由主義雖然在權力政治問題上面有所保留,但是同樣把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和自助本質作為基本理論假定,把研究重點置于國際制度如何削弱無政府性的負面影響上面。RobertAxelrodandRobertKeohane,“AchievingCooperationunderAnarchy:StrategyandCooperation,”

inOyeed.,CooperationunderAnarchy,pp.226-254;RobertKeohane,AfterHegemony:CooperationandDiscordinthe

WorldPoliticalEconom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1984);Keohane,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關于國際制度和無政府性問題,亦參見蘇長河:《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31、291-297頁。這樣,無政府性似乎確實成為國際體系的固有屬性,成為國家行為體的國際行為的根本原因,因而也就成為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成為一切國際關系研究的起點。

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體系的基本特征和第一推動似乎從來沒有受到認真的質疑。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重要國際關系理論著作,尤其是體系層次的研究,大部分是以無政府性為切入點的。但是,無政府性是國際體系根本特征和客觀屬性的命題是否確實屬真?這是溫特提出的一個重要質疑。溫特在1992年的重要論文里對無政府性提出了質疑,在《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一書中進一步闡述了他的觀點。參見AlexanderWendt,“Anarchyiswhatstatesmakesofit:Thesocialconstructionofpowerpolitics,”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WTBZ〗,Vol.46,1992,pp.391-425.根據邏輯推理,如果自助性質真是由無政府性派生的,權力政治真是無政府狀態的必然結果,那么,無政府性的競爭邏輯也就屬真,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命題也就成立。但是,如果推導不出這種邏輯上必然,無政府性的實質、內容和作用都須另當別論。

所以,要從根本上否定無政府性作為國際政治第一推動的論點,就要證明自助性和權力政治不是無政府性派生出來。為此,溫特作出的替代假設是:自助性和權力政治的產生和存在是國際體系成員的互動進程和實踐活動導致的,與無政府性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沒有國家直接的實踐活動,就沒有國際結構,就沒有所謂的無政府邏輯。由于自助性和權力政治是國家之間互動的產物,所以它們是社會性、制度性因素,不是無政府性內在的邏輯和必然的結果。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24-25,313-318頁。

首先來看無政府性是否必然派生自助性。

新現實主義認為,自身安全是行為體的第一考慮。在無政府狀態下,沒有一個中央權力機構保證行為體的安全,行為體只好自行保護自身安全。所以,無政府性必然派生自助性體系。溫特的駁論是:即使是在無政府狀態下,即使行為體的第一考慮是自身安全,體系也不是必然呈自助性質。當體系呈無政府狀態的時候,至少有著兩種可能的體系特性:(1)如果體系成員相互之間是敵人,那么,行為體勢必擔心自我安全,并且需要依靠自助的方式保證自己的安全,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體系呈現自助性。(2)如果體系中的成員相互之間是朋友,行為體就沒有必要擔心自己的安全受到威脅:行為體相互之間不會形成安全威脅,并且即使受到其他非體系行為體的威脅,也會相互維護安全。在這種無政府狀態下,體系不呈現自助性,而呈現助他性。據此,體系是否呈現自助性不在于它是否處于無政府狀態,而在于體系成員之間的身份關系。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191-193,318-328頁。

身份關系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由行為體之間的社會性互動實踐確定的。兩個從未謀面的行為體不可能互為敵人,也不可能互為朋友。它們只有通過相互接觸和相互行動,才可能確定對方是敵是友。正是這樣的實踐活動構成了互主意義,亦即形成關于自我和他者的共有觀念或集體意義,集體意義建構行為體身份,也建構了與行為體身份相吻合的利益。當行為體考慮自身安全利益的時候,首先影響到這種考慮的是自我與他者的認知性認同:正向認同就是朋友,反向認同就是敵人。無政府性到底具有什么邏輯、體系中物質權力分配到底有什么意義,都取決于這種認知性認同的差異。如果國家相互之間是反向認同,無政府體系就是爭斗性的安全體系,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體系當然是自助體系。如果國家之間是零向認同,無政府體系就是一個個體安全體系,一個國家的安全是這個國家自己的事情,與其他國家無關。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自助體系。但是,如果國家之間是正向認同,則它們就把他國安全視為自己的事情,屬于自己責任所在,這種體系仍然呈無政府性,但其基本特征不是自助,而是他助。

以上三種體系都可以出現在無政府性體系之中,即:在無政府條件下可以產生自助,也可以產生他助。這說明,產生自助和他助的根本原因不是無政府性,而是體系成員之間的互動所產生的認知性認同或互主意義。這就從邏輯上證否了無政府性派生自助性的命題。

我們再來看無政府性是否必然導致權力政治。

權力政治是現實主義對國際關系的一種基本理解,即:國際政治體系結構的無政府特征使國家之間出現不可避免的安全困境,由于體系的自助特征,沒有一個權威機構能夠保證國家的安全,國家只有通過推行以權力政治為基本內容的對外政策。這是結構的選擇,是無政府性自助體系的必然結果。同上,第328-332頁。針對這一觀點,溫特指出,權力政治是社會建構,不是無政府性必然派生出來的結果。任何促成行動的意義產生于社會互動,權力政治也不例外。為了說明無政府性不可能必然造就權力政治,溫特使用了第一次相遇的假定:假定自我和他者是兩個行為體,沒有預先的互動經驗,那么他們在第一次相遇的時候不一定非要感到對方是在威脅自己。如果第一次相遇他者發出的動作和信號是威脅性的,自我經過接收、解釋和賦予意義這樣一個過程,把這種信號也理解為威脅性之后,才會產生威脅感。如果他者發出的信號是友好性質的,自我經過同樣的認知過程把信號也理解為友好的,那就不會認為相互具有威脅。是否具有威脅性是雙方在互動過程中通過共有知識建構起來的。這也就是說,沒有互動性社會實踐活動,也就沒有威脅和被威脅的意識,促成行為體采取行動的意義也就不會存在。雙方對對方在互動過程中的信號有著共同的理解,形成互主知識。這種互主知識不斷由互動行為加強,并相對穩定下來,形成觀念結構。正是這種觀念結構賦予行動以意義。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37-338,412-422頁。

據此,兩個國家在無政府體系中相遇,可能成為朋友,也可能成為敵人,關鍵取決于國家采取的行動和對這種行動意義的理解。一方發出的信號被另一方理解為威脅,并針鋒相對地發出同樣威脅的信號,安全威脅才會產生,安全困境才得以確立,權力政治才可以成為國家對外政策的基石。如果一方發出的信號被另一方理解為友好,并發出同樣友好的回報信號,則不會出現安全威脅和安全困境,雙方甚至可以形成安全共同體。所以,結構在本體上取決于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安全困境不是無政府體系固有的,而是被行為體的互動實踐所建構的。如果國家處于安全困境之中,這是因為它們之間的實踐活動造就了安全困境,改變它們的實踐活動,就可以改變導致安全困境的共同知識和互主意義。因此,權力政治是社會建構,是行為體在互動行為過程中建立起來的。權力政治是國家建構的,不是無政府性派生的。

從這個推理可以看出,國際體系本身沒有內在的因素使兩個國家行為體必然產生敵意。把權力政治必然化的前提是確認無政府國際體系必然造就安全困境。溫特指出,這是一個錯誤命題。實際上,無政府體系本身不足以導致安全困境。這樣,無政府性導致權力政治的命題也被證否。

證否無政府性的兩個基本命題也就證否了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命題,被新現實主義界定為無政府性唯一邏輯的競爭性國際政治也就不能夠繼續成為唯一的邏輯?!盁o政府狀態……本身根本沒有什么邏輯可言,一切都要取決于國家之間共有的觀念結構。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睖靥兀骸秶H政治的社會理論》,《中文版序》,第41頁。這一證否意義重大:它已經不再是針對理性主義國際關系理論體系保護帶的輔助假說的質疑,而是針對這個理論體系基本命題的“硬核”本身的質疑。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蘭征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章第三節。這是一個根本性質疑。

既然體系的性質和權力政治的形成取決于國家行為體的互動實踐,那么,就沒有單一的無政府性,也沒有單一的無政府邏輯。行為體的互動實踐可以造就多種無政府邏輯,建構多種無政府文化。關于溫特對國際體系文化的論述,參見《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六章。這一章從理論上闡述了國際體系文化的類型、內涵、邏輯和形成,是該書的精華所在。

溫特提出了三種理想類型的國際體系文化,即:霍布斯文化、洛克文化和康德文化。所謂文化,就是“社會共有知識”,亦即個體之間共有和相互關聯的知識。同上,第180頁。這樣的知識只能在社會范疇內存在,也只有在社會意義上產生。在國際關系領域里,規范、制度等是文化的表現形式,是國家之間的互動實踐造就的。國際體系文化的構成是由行動者之間的角色結構決定的。角色結構指行為體所相對主體的位置。同上,第325頁。國際體系中可以存在三種角色結構:敵人、對手和朋友,不同的主導角色結構產生不同的主導國際體系文化:敵人角色結構建構霍布斯文化,對手角色結構建構洛克文化,朋友角色結構建構康德文化。不同的無政府文化有不同的邏輯。

霍布斯無政府文化是由敵人的角色結構確立的,它的核心內容是敵意(enmity)。國家相互之間的再現是敵人,行為原則是不承認其作為獨立的行為體存在的權利,并且可以無限制使用暴力。如果國家之間相互角色是敵人,它們往往表現出以下的行為取向:(1)力圖摧毀、消滅,或改變對方;(2)時刻把對方意圖向最壞處考慮,任何事件都會與敵意聯系在一起;(3)軍事實力被視為至關重要的因素,既根據敵人的軍事實力預測敵人的行動,又認為自我軍事實力是相互關系的決定性因素,軍事方式被認為是唯一可以具有最終決定權的手段,發展軍事力量被視為安全的保證;(4)如果爆發戰爭,就會無限制使用暴力,直至消滅對方或被對方所消滅。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28-335頁。所以,霍布斯無政府文化的邏輯是“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戰爭狀態。生存完全依賴自己的軍事實力,相互之間的安全完全是高度競爭的零和游戲。這是完全意義上的霍布斯自然狀態。

第二種理想類型的文化模式是洛克文化。洛克文化是由競爭對手的角色結構建立的,它的核心內容是競爭(rivalry)。競爭和敵意有著本質的不同:競爭的雙方相互承認生存和財產權利,這種承認由主權制度表現出來。競爭對手不像敵人那樣具有生死攸關的威脅,不會試圖統治和消滅對方。如果國家之間的相對主體位置是競爭對手,它們往往表現出以下的行為取向:(1)承認相互主權。雖然國家之間的競爭和爭執會涉及邊界甚至出現領土變動,但是主權作為一種制度是得到普遍承認和遵守的。(2)重視絕對收益。因為生存問題不是最緊迫問題,所以行為體趨于重視絕對收益,重視未來效應。(3)軍事實力比重減弱。雖然競爭導致的沖突可能使得國家訴諸武力,但是軍事力量的意義已經不像對敵人那樣至關重要。(4)暴力受到限制。一旦戰爭爆發,競爭對手會限制暴力的使用程度,不以消滅對方為最終目的。同上,第350-354頁。洛克無政府文化的邏輯是“生存和允許生存”。所以,國家之間的關系不是相互殺戮。溫特認為從1648年至今的國際體系主導文化是洛克文化,主權制度是洛克文化的標志性印記,國家的低死亡率表明了生存和允許生存的邏輯。正因為如此,華爾茲表述的國際體系是洛克體系,而不是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是霍布斯體系。同上,第357頁。

第三種文化模式是康德文化??档聼o政府文化是由朋友的角色結構確立的,核心內容是友誼。在康德文化中,國家之間相互再現為朋友,并為之遵循兩條基本規則,即非暴力規則和互助規則。這兩條規則界定了康德無政府文化中國家的基本行為取向:非暴力規則意味著不使用戰爭和戰爭威脅方式解決,互助規則意味著一方受到威脅的時候另一方將予以幫助。這不是說朋友之間沒有利益沖突,但是朋友之間不使用暴力解決利益沖突問題?!糧W(〗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370-372頁??档聼o政府文化的邏輯是“一人為大家,大家為一人”。當一個體系成員受到威脅或暴力侵犯的時候,其他體系成員即使在沒有直接利益的情況下也會盡力相助。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不僅不再是威脅其他國家的手段,而且還成為體系中成員的共同財富。這就是集體安全或安全共同體的體系。它排除了完全個體意義上的利益,形成了一種真正的集體身份和高度的利益認同。在這種體系中,個體利益體現在集體利益之中,助人和自助也就融為一體。同上,第373-380頁。

溫特認為現行的國際體系基本上是洛克無政府文化體系。他對國際體系文化持進化態度,即認為國際體系會逐步朝著規范有序、相互友好的康德文化發展。

溫特通過邏輯推理,證否了無政府性是國際關系第一推動的論點,表明無政府性與自助性和權力政治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在證否了無政府性為國際關系的第一推動因素的基礎上,他進一步提出了文化的概念,闡述了三種國際體系無政府文化的理想模式,指出無政府文化是國家建構的。

無政府性是文化因素,這是溫特對國際關系理論發展的一個重要貢獻。理性主義理論之所以作出無政府性是自助性和權力政治的原因這種邏輯上的因果誤判,是因為其理論假定把行為體本來只能從社會性互動過程中獲得的特征歸為行為體在自然狀態中固有的特征。自助性、權力政治還有無政府性都是社會實踐造就的,是社會實踐的結果。理性主義理論卻物化了無政府性,將其作為自然給定的東西。溫特從社會建構的角度重新審視無政府性,把它從物化中解脫出來,還其文化本意。這也就強調了從事社會實踐的、具有能動性的行動者,探討了這樣的行動者持有的目標和價值等意義結構。這些行動者的實踐活動和能動作用使意義結構成為開放性結構,因此也就使得改變這種意義結構成為可能。

文化的回歸意味著人的回歸,意味著人的能動性的激活。人有著創造能力,包括從事實踐活動的能力,批判和改造傳統觀念的能力。所以,人的創造性從根本上不同于自然物的獨在性和給定性。人是文化產物:這不是說人的生存不依賴物質性條件,而是說人是通過自己創造的意義圖式來理解物質世界的?!皣乙彩侨恕?,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第272頁。國家之間的互動構成了國際社會。如果我們把無政府性作為自然屬性對待,把自助性和權力政治作為無政府性的必然結果,那么我們就永遠跳不出現實主義界定的無政府性邏輯,就會在循環往復的權力政治中無休止地爭斗。任何行之無效的事情都要歸為軍事實力的欠缺,任何國際關系問題都要透過霍布斯無政府文化的視鏡觀察,對任何事件都要往最壞處準備,任何國家都要首先把其他國家視為敵人。這是現實主義對無政府性的解讀,但是這不是、也不應該是人類社會和國際社會的前景。如果像現實主義那樣把無政府性作為國際體系亙古不變的客觀事實對待,就不可能質疑這個概念,也不可能揭示它的社會性。國際體系的文化是國家行動者建構的,國家行動者有著至關重要的能動作用?,F實主義批評溫特理論的理想主義色彩,但是,如果完全沒有關于國際關系的理想,我們就無法使我們的能動性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因此也就只能任憑現實主義的無政府性控制國際關系的命運,使國家永遠徘徊在冷戰的思維之中。

溫特關于無政府性的邏輯推理是嚴謹周密的。根據這種推論,無政府狀態的性質和內容是行為體的互動實踐造就的,正因為如此,溫特才提出了他最著名的論斷:“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钡?,根據同一推論,我們應該看到溫特提出的三種無政府文化模式以大致同樣的概率得以造就和存在。但是,在國際關系的歷史中,我們往往發現,以權力政治為基本特征的現實主義無政府體系似乎更加常見。根據溫特自己的理解,17世紀之前的世界是霍布斯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世界,17世紀至今的世界是洛克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世界,今后的世界可能會朝著康德文化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發展。這樣,歷史上大部分時間就是霍布斯無政府文化。另外,即使是在洛克無政府文化時期,兩次世界大戰似乎都違犯了溫特所定義的洛克無政府文化的規則:在這兩次戰爭中,國家之間既希望消滅對方,也不加限制地使用暴力。即使在今天、即使我們承認洛克無政府文化是當今世界的主導文化,國家之間仍然頻繁地“回落”到霍布斯文化狀態。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新現實主義才把它所界定的競爭性無政府狀態作為國際體系中的永恒邏輯,新自由主義也不加質疑地接受了這個邏輯。雖然溫特說明了無政府性屬于文化范疇,是社會產物,沒有單一的邏輯,但霍布斯文化狀態頻繁出現的事實畢竟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在國際體系中霍布斯文化似乎更加容易得以造就、自助性和權力政治更容易被接受?溫特理論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建構主義文獻也缺乏這方面的經驗性研究,這是建構主義在討論無政府文化方面的一個缺失。

秦亞青:外交學院教授、博士

猜你喜歡
溫特邏輯權力
邏輯
總會想起那張照片
我們還能有邏輯地聊天嗎
鬼在作怪嗎
女生買買買時的神邏輯
女人買買買的神邏輯
省級政府金融權力榜
民營金融權力榜
“不可能”里的可能
領導權力的特性與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