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破解中國水問題的核心理念

2004-01-12 06:45汪恕誠
中國三峽建設 2004年5期
關鍵詞:節水型流域節水

編者按:l999年3月,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中國水利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作了題為“實現由工程水利到資源水利的轉變,做好面向21世紀中國水利這篇大文章”的報告.提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引起水利水電界的極大關注。人們對水的認識逐步轉變。2002年9月,在中國水利雜志專家委員會會議暨水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高層研討會上,汪部長作了題為“資源水利的本質特征、理論基礎和體制保障”的報告,又進一步明確提出資源水利的本質特征就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后,人們對正確處理中國水問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有了更深的認識。2004年4月8日,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中國水利學會第八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作題為“再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兼論大壩與生態”的學術報告。汪部長的報告就新形勢下治水事業,應該如何進一步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做好各項水利工作提出了看法,并進一步明確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標和任務。本刊分兩期摘要刊登汪部長的這次學術報告。

1 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經歷了4個時期——依存、開發、掠奪、和諧。在各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程度不同,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不同,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也采取了不同的態度。

第一個時期,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原始社會,人和自然是一種依存的關系,人依附于自然。人類一方面直接或通過簡單的生產工具從人自然獲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各種威脅。這一時期,人類被動地適應自然,與自然的關系處于一種原始的和諧狀態。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青銅器、鐵器的使用及至農業、畜牧業出現后,人類開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改變自然,使得這種關系進入了開發階段。在這一時期,由于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還沒有對自然造成較大的破壞。但是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近現代人工業生產出現后.人類的自信心和對生存環境的不滿足感,驅使他們去“征服自然”“統治自然”,毫無節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奪,人與自然的關系進入廠第三個時期。在這一時期,掠奪性地開發資源,一方向對大自然造成破壞性的災難,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與懲罰。然而,人類終究是有理性的。當這種掠奪式的開發難以為繼時,人與自然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人與自然關系發展的四個時期,在哲學意義上是一種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在原始社會,人依附十自然,處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諧狀態;在掠奪階段,主導人們的是“人定勝天”,對人與自然的初級關系給予了否定;現在,我們追求“人天和諧”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勝天”的思想?!叭颂旌椭C”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人類反思資源過度利用、生態破壞造成惡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華,是人類主動地在更高層次上同自然和諧相處。

綜觀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當前提出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的必然要求。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充分了解人與自然關系的發展史,對我們在水利工作中自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人類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有意識地去追求人天和諧的境界,達到與自然和諧相處,而不能以犧牲子孫后代的發展條件為代價來求得眼前的發展。這才是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含義。

2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破解中國水問題的核心理念

實踐人與白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對中國治水事業而言,就是要用這種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國面臨的水問題。

當前,水利工作面臨4項任務,即解決我國面臨的洪澇災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嚴重等四大水問題-這些問題表面上是水對人的傷害,但本質上是人對水的傷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對人的傷害的同時更要注意防止人對水的傷害。破解中國的四人水問題,最核心的理念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破解小國的四人水問題分別有四個核心要點。

2.1 給洪水以出路——解決我國洪澇災害問題的要點

在處理人與洪水的關系上,我們有很多經驗教訓。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給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廠作,集中體現了這一指導思想。去年淮河流域發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災中,我們按照中央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科學防控,實施政府有效的社會管理,提早部署、充分準備,利用各種先進的預測預報技術和手段.科學調度。充分發揮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時運用行蓄洪區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攔、分、蓄、滯、排”合理安排,嚴密防守、科學搶險,使洪水始終處于可控狀態,實現了對洪水的科學有效防控。精心組織,妥善安置受災群眾,防洪救災工作井然有序,切實維護了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盡管淮河洪水量級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災情、抗災投入和災害損失均小于1991年。在整個防洪調度和人員撤退中,沒有死傷一個人。當然,淮河防洪實踐成功的一個重要條件是具備了必要的工程和技術手段。如果沒有這些基礎設施和調度手段,再好的理念也是無法實現的。

洪水災害具有自然和社會的雙重屬性。二者都是災害的本質屬性,缺一不成其為災害。正因為如此,給洪水以出路,不僅要體現在抗洪期間,而且要把它作為整個防洪工作的指導思想,在經濟社會建設中就要予以高度重視。比如在城市規劃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給河道讓出一定的寬度來,防止人為約束河道造成惡果;在堤防建設上,要統一規劃,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區、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區,要適度控制堤防建設規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強分蓄洪區建設,科學合理地運用分蓄洪區,在處理江湖關系、雨洪資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給洪水以出路這個思路來展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天和諧的理念。

2.2 建設節水型社會,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解決我國干旱缺水問題的要點

我國水資源短缺,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30%。而且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整個北方地區,尤其是西北地區干旱缺水十分嚴重。

應對干旱缺水,有多種措施。按照常規做法,解決時間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庫多蓄水;解決空間不均,主要靠調水。但是,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國水資源總量短缺,靠修水庫、建調水工程,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建設節水型社會才是解決我國干旱缺水問題最根本、最有效的戰略舉措。調水可以解決區域的部分水資源短缺問題,但如果不搞節水型社會建設,人們沒有節約水資源的意識,就可能出現調水越多,浪費越嚴重的情形。

節水型社會和通常講的節水先進城市有本質區別。建設節水型社會,不是簡單地用行政的辦法去節水,其本質特征是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建設節水型社會,是通過社會制度的建設來解決干旱缺水問題,要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從而使資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可持續發展能力得到增強,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建設節水型社會,是水利部門的一項基本任務,同時也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

2.3 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解決水土流失問題的要點

面對大自然,人類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因此必須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來治理水土流失。實踐證明,大自然在不受人類干擾的情況下,是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實現生態自我修復的。目前生態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還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實現生態的自我修復。

大自然生態是自我平衡的。人為干預大自然的生態,往往會適得其反,造成破壞。如在沙漠中發展綠洲,人工群落用水多了,天然生態就會萎縮。如果人不去傷害大自然,給自然生態提供休養生息的機會,大自然就會自我修復。

因此在解決水土流失問題上,必須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作為核心的指導思想。即使摘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不要簡單地認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人類就無所作為了。我們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術措施等,為大自然自我修復創造條件,增強其自我修復能力。比如搞牧區草原生態保護水資源保障規劃,發展局部的牧區灌溉,使單位草場的載畜量大大提高,就可以實行輪牧,使休牧的大面積草原生態得到恢復。

2.4 發展綠色經濟,嚴格排污權管理——解決水污染問題的要點

綠色經濟可以涵蓋循環經濟的概念,循環經濟強調的是在生產和消贊領域形成完整的生態鏈條,綠色經濟則把這一思想擴大到整個經濟結構的布局和經濟。

發展的過程中間,要求國家在宏觀管理上要充分考慮綠色問題。與此同時,解決水污染問題,還要嚴格排污權的管理。水環境承載能力集中體現在排污權的管理上。正如節水型社會是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建立起一整套社會制度,排污權的管理也應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建立起宏觀控制、微觀定額兩套指標,按照排污權的上市交易規則,采取一系列市場經濟的做法,以此米提高水環境的承載能力。

破解中國四大水問題,必須在牢固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理念的基礎上,牢牢把握以上四個核心要點。這四個要點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切實從人定勝天轉變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而實現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3 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深化水利改革,確立水資源統一管理新體制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完成水利面臨的四項任務??梢跃C合運用四種手段,即行政手段、工程手段、經濟手段、技術手段。在新的形勢下,開展各項水利工作,特別是建設節水型社會,必須綜合運用這四種手段,尤其要十分注意經濟手段的運用,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針對當前的水利情況,有兩點需要特別強調:一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注重制度建設,注重經濟手段的運用。二是要十分重視工程帶來的生態影響。

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促進生產關系的調整。在水利發展進程中最重要的是體制建設。當前亟待我們去研究和開展的是四項改革,它關系到四種體制的建立。

一是流域管理體制改革。水是以流域為單元的,要協調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間的關系,統籌考慮水的多種功能,必須建立起以流域為單元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流域管理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起政府宏觀調控、流域民主協商、準市場運作、用水戶參與管理的權威、高效、協調的真正意義上的流域管理委員會。政府宏觀調控,是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流域管理中的宏觀調控作用;流域民主協商,是指流域管理委員會是由流域內各省區市組成,要建立民主協商機制,流域內的一切涉水事務都要經過民主協商來確定;準市場運作是指水市場由于受一些因素制約,不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市場,水權的轉讓、交易要在一定的條件下才能進行;用水戶參與管理,是指要充分調動廣大用水戶參與水資源管理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流域的水資源管理才能更科學、民主,更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二是區域水務管理體制改革,即水務體制改革,是對供節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處理等涉水事務進行統一管區域水資源統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趨勢。

三是節水型社會建設。要建立起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推動流域和區域水資源的一體化管理。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加強組織協調和政策、資金支持,做好規劃、方案、規則等制度體系建設.并通過法律和行政手段予以落實,為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體制和機制保障;要充分發揮市場在水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要鼓勵公眾參與水資源管理,促進節水的社會化。

四是水利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對水利非經營性資產,要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制度,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水利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監管制度,推進水利非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對在水利國有資產中占有很大比重的準公益性資產,要探索建立授權經營、權責明確、補償合理的管理體制與運營機制。對全局有影響的工程,應由流域或區域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部門行使出資人職權。

這四種體制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響,涉及的因素很多,改革的難度相當大,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但是,只有朝著這個方向堅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為可持續發展水利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4 水權轉換是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

水資源短缺是我國水資源問題的主要矛盾,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所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要研究并運用水權、水市場理論,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注重經濟手段在水資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1)水權轉換可以引導水資源向高效率、寓效益方向流動,實現以節水、高效為目標的優化配置,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水保障

近幾年,黃河來水偏枯,供用水矛盾日趨突出,水資源短缺已成為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通過水權轉讓,在農業節水基礎上,統籌城鄉水資源配置,通過工業支持農業節水,農業節水支持工業和城市建設,充分提高農業用水效率,保障今后工業乃至社會發展用水,是我國北方地區,尤其是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2)水權轉換既可以在企業和灌區之間進行,也可以延伸到地區和地區之間,整個黃河流域經濟結構用水的轉換,還可以跨流域進行流域之間的水權轉換

(3)進行水權轉換,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建立健全水權轉讓的政策法規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做活水資源文章,既要研究技術問題、工程問題,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研究制度問題、體制問題。原來我們比較多的是研究生產力的問題,現在要在研究生產力問題的同時,注重研究生產關系問題。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和調整,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滿足經濟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

大規模、跨行業、跨地區,甚至跨流域的水權轉讓,對于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流域和區域水市場的初步形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但是水權轉讓一定要根據各地水資源的條件和經濟發展的水平來進行,不能搞一刀切,不能一個模式。目前,水權轉讓還處于試點階段,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問題,這些矛盾和問題要在實踐中去解決,在探索中士完善。水權轉換價格的底線應該是投入當地丁程建設資金從而獲得水的使用權的價格,而高限應是當地跨流域調水的工程建設價格,那是最高價格。如果超過這個價格,那么需水方就不搞水權轉換,而是考慮跨流域調水了。市場價應在這中間浮動。另外,價格還需要與時間結合起來考慮。訂的協議轉讓時間越短.價格相對越低;時間越長.價格相對越高。

5 當前水權轉讓試點工作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水權轉換的探索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在一些地方出現了很好的勢頭。針對當前水權轉讓試點工作的發展形勢和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有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逐步完善。

第一,加強政府宏觀調控。水市場是一個準市場,水權轉讓涉及工業、農業及農民利益等問題,情況較為復雜,不能完全由市場調節.需要政府和水行政上管部門加強宏觀調控,逐步利用市場機制,引導水權交易和水市場建立。水權轉換應在當地水資源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按照水資源合理配置的要求進行。

第二,明晰初始水權。要逐步建立完善兩套指標體系,一套是水資源的宏觀控制體系,一套是水資源的微觀定額體系。有廠兩套指標的約束,各個地區、各個行業、每一項工作都明確了自己的用水指標和節水指標,節水責任就可以層層落實,水權轉讓也就有了基礎,各方權益才能從根本上得到保障。

第三,規范水權轉讓行為。各地應從實際出發,盡快出臺水權轉讓工作指導意見,使水權轉讓規范進行。要加快水資源綜合規劃與節水改造規劃的編制工作,建立并嚴格執行水權轉讓的可行性評價與審批制度等等,以保證水權轉讓有序進行。在水權交易時,必須分析灌區的節水潛力,水資源的供給、需求和缺水狀況,從節約用水、優化配置水資源和調整產業結構人手,論證水權轉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第四,合理確定水權轉讓年限。采用灌區改造等工程措施節水時,存在工程維護和工程老化等問題。工程老化后節水功能逐步喪失,渠道需要再次進行更新改造。到底水權轉讓的年限應該是多少,應該綜合考慮工程使用年限等因素來確定。

第五,科學確定水權轉讓價格。水權轉讓的價格至少應該包括工程建設投入、經濟生態補償、更新改造和運行維護費等。各地應盡快研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水權轉讓的價格形成機制。

總結這些年治水理論的創新和實踐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可持續發展最核心的問題。因此,今后要堅持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作為指導各項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動治水事業再上一個新的臺階。這正是科學發展現在水利工作巾的具體體現。

猜你喜歡
節水型流域節水
區域聯動護流域
建構流域跨界水環境污染協作治理機制
稱“子流域”,還是稱“亞流域”?
干旱區田間高效節水工程的最優設計
張媛媛出席2016年度節水論壇
節水必備水袋
流域保護的制度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