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溪古橋

2005-06-22 10:13
新寧雜志 2005年4期
關鍵詞:臺山古橋橋面

許 唐

發源于紫羅山的琴溪河,溪水千迴百轉哼著叮咚悅耳的韻樂,向南奔流十多公里,流經琴溪古橋,奔流不息匯入南海懷抱。

琴溪古橋,橋長24米,寬2.8米,高6.5米(被流沙淹埋部分未計算,估計2米左右),整座橋構造均由長條狀的花崗石板材建成。橋中間設一闊肩橋墩,墩兩頭各伸出橋身1.3米左右,呈上游尖形下游方形狀,似緩沖山洪撞擊及降低流砂沉積作用。兩個弧形微尖頂大孔是整座橋亮點,弧形單孔凈跨度9.3米,由三行橫置長短交叉對稱平行石劵迫拱而成,石劵規格長度0.6或1米,闊度0.3米,厚度0.3米。水平橋面兩旁各砌十節石欄桿,每節長度2.8米,橋面由石板材鋪就,橋兩頭分別砌十二級石階上落,整座橋砌就的石板材之間石縫沒有發現有石灰沙漿的輔助性建筑料(后人在橋面新面新抹的個別水泥沙槳不算)。古橋造型美觀,就地取材,風格獨特,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

琴溪河水終年伴隨著流沙不斷,天長日久形成河面淤積,拓闊及自然改變河道,使古橋變成一座“斷橋”,橋一頭失去了河岸地基的依托保護。然而,牢固穩重的橋底基礎,使古橋數百年來,傲然屹立不動,不由得令后人驚嘆其設計之巧妙。

琴溪古橋是哪個時期建造,其年月不可詳考。民間留傳造于明未清初,即距今有400年左右。筆者經多方查究,亦認為符合推理邏輯。查那琴境內的名勝古跡記載,計有“琴溪古橋”、“琴溪書院”、“太守祠”、“容氏祠”、“容松山公祠”不等,而“琴溪古橋”以建造年代排列首位是無容置疑的。據《新寧縣志》記載,明弘治十二年新寧(臺山)建縣,建縣之后,也重視改善交通條件。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知縣熊文化建縣城西郊之碧溪橋。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知縣王尚賢倡建成城西塔(即凌云古塔)。也正是這段時期起,那琴名人相繼涌現(教諭、舉人、知縣、太守等),如容文烶父子均是這個時期的七品知縣。而這類名人在此中興時期倡導建橋,順理成章。

另外,那琴的開埠及商貿繁榮,在歷史上也應該全北陡領先。殘留的名勝古跡,發達的水上運輸不說,據清道光十九年編篡的《新寧縣志》記載,全縣已形成圩市53個。而在這53圩市中,北陡地方記載的只有那琴圩和寨門圩,而沒有陡門圩和沙頭沖圩。直至清光緒十九年修的縣志也不見有陡門圩(或陂門圩),“這就見得,陡門是個后起的新圩。它原名陂門圩,以南北兩端都有水陂(水竇)之故?!保愔忻勒Z)“北陡,是五十年代合并‘北薇‘陡門兩個小鄉為大鄉時起的新地名,它就是民國時代的第十四區寨門”。(陳中美語)以史為鑒,那琴在明未開始興旺發達,琴溪橋應運而建了。

據老一輩回憶,清末民初的琴溪河仍然比較深,一般的載貨木帆船可以穿橋而過。古橋上下游段水位受潮漲潮落和山洪影響,最高水位時差不多漫上拱頂,空位只能容一只鴨子游過。數百年滄桑的古橋,歷經臺風、海嘯、山洪爆發、地震的浩劫,一直屹立不動,基本上沒有經過后人的搶修和加固。古建筑史的輝煌,足見一斑。

古橋于1989年4月28日有幸被臺山縣人民政府立碑作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雖然不能與世界著名的河北趙州安濟橋相媲美,而它的建筑風格、基礎設計、外觀等均與安濟橋差異很大,基本上是獨樹一格類型。琴溪古橋,是臺山的古跡,是臺山人的驕傲。

猜你喜歡
臺山古橋橋面
大班班本課程“古橋”的實踐探索
臺山都斛鎮黨建引領賦能科技興農
走古橋,做古橋,感受古橋文化魅力
“中國20世紀的敦煌文書”多元價值探析
奇怪的橋
以理馭法探究計算教學課堂模式
紙橋載物的觀察研究
我家還有……
橋面與橋墩
相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