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連東: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神

2008-03-07 06:33王石平
關鍵詞:石橋李家媳婦

王石平 趙 真

他的娘

滕連東的娘叫張世蘭,生下兒子兩年,就死了丈夫。

娘是從外鄉嫁到李家石橋村的。家里沒糧了,連借都沒處去借。

靠著一點兒薄地,娘自己耕地、下種子、鋤草、澆水、收成。

農閑的時候,娘給人做手工,她會吊皮襖的里子,會家里、地里所有女人干得了和干不了的活兒。

收成好的時候,一年能打百十來斤的麥子。第一籮的面最細、最香,娘舍不得吃,放到紙糊的大盒子里,留著。

過年的時候,娘用第二籮的麥子面做皮,地瓜面和白菜做餡,包餃子給孩子吃,兒子60歲的時候跟人說起來,眼里有淚花兒,他說很香。

頭籮的面來干什么了:用來待客人了。滕家住在村子的把口,親戚、朋友來了,娘才動她那盒子精細的白面,做給大家吃。

來到家里的人,窮的、富的,娘都不叫大家空著手走,哪怕是一把花生一只果子。家里的那點兒好吃的,永遠是給外人留著呢!

有人來求娘幫忙,多麻煩多累的事兒,她都不推托,她給人家干活,有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樂。

幾十年下來,娘在遠近都有了名。因為她的樂善好施,因為她的善良。

滕連東吃著地瓜面的疙瘩湯,跟著娘慢慢地長大了。上學的時候是孩子頭兒,十六七歲的時候已經和別的孩子不大一樣了,他干什么像什么,行事說話都像個大人了。

晚上點著個煤煙燈,娘在一側給人家做針線,兒子在一側讀書,天熱的時候,娘用艾草編成的繩子吊在房梁上,點了熏蚊子,天冷的時候,娘用棉被子把兒的腿裹起來御寒。他一直上到中學,到離村干18里外的王莊中學。

解放的那年,兒子到臺上演節目,他唱那首郭蘭英唱過的——“舊社會像口枯井黑咕隆冬地深,咱婦女被壓在最底層”……

后來他干民兵連長,帶著青年人種實驗田,雜交高梁、玉米、小麥、花生。

一年四季,娘都在傍晚坐在村頭等兒子回來。實驗田的莊稼豐收了,欠收了,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欠收了就拿自家的口糧頂上,娘都不悲不喜。

有人從家門口走過,娘都讓進來,至少喝口熱水。

直到滕連東干了李家石橋村的書記。娘50年的積德行善,結下了一個果子。

滕連東記住了娘的一句話,好東西給別人吃了不心疼,自己吃賺個空,別人吃賺個名。

一個嫁到外鄉的女人養下的兒子,一個寡婦的兒子能干到村支書,是因為他的娘是一個地母一樣的女人。她把頭籮面給了別人,她把地里結下的那點兒好吃的給了別人,她虧了兒子的嘴,卻沒虧了兒子的心。

兒子有了那顆善良的心,讓他成了共產黨的書記。

他的妻

妻叫崔孝英,娘家是煙臺東村的。 滕連東到了說親的年齡,有兩家托媒的,娘給他定下了崔孝英。

媳婦剛到滕家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個字:窮

刺槐圍的院墻,棉槐編的門。

桌子不平,跟個船似的,成親的那天,一桌子的菜直晃悠。

可是滕連東讓她心動??粗煞蜷_著個拖拉機,在開滿了油菜花的小路上一顛一顛的開過來,一顛一顛的開走了。臉是紅撲撲的,汗津津的。她跟定了這個男人。

雖然那些年還在鬧階級斗爭,但人們已經鬧得煩了,已經開始渴望過上好一點的日子了。

有人把農村的未來描繪成“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媳婦說那是夢,能有電燈就不錯了,見到城里人吃的饅頭都饞得慌。

這個媳婦開始買回來一對種豬,在家里精心養起來,三個月能將下一窩,到集上賣了攢下來錢,用這些錢吃上了饅頭,買下了電視電冰箱。丈夫用媳婦賣種豬的錢接濟村里的困難戶,給人家做貼補,媳婦一點兒怨言也沒有,娘打心底里高興:因為這是滕家的媳婦??!有滕家的門風。

18年前,娘得了直腸癌做了手術住院一個月,媳婦衣不解帶地伺候著。手術之后的娘沒有控制力了,說拉就拉了,每天得洗換好幾次,都是媳婦收拾著,把娘伺候得干干凈凈。

媳婦生下的兩個兒子都結了婚,兩個孫媳婦在兩個月里前后腳地生孩子。她們的月子都是婆婆崔孝英伺候的。一家人住在一個單元里,崔孝英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做早飯,忙了二樓再忙三樓的。

媳婦58歲那年,左腿腫得跟蘿卜一樣,恰巧滕連東撞了車傷了腿,躺在床上動不得。媳婦找來個塑料板凳,讓紅腫的左腿跪在板凳上,用繩子綁起來撐著地,把凳子當個腿用,就這么一拖一拖地做飯、煎藥、給丈夫療傷。

滕連東看著心疼,他對別人說的時候非常非常感慨:“換了男人也就歇了,可女人到了這一步,還拐著拐著的做飯。我看著她用板凳撐著身子,忙著的背影——”他的淚就下來了。

是,換了男人腿傷成這樣,也就歇了,但是換了別的丈夫,妻子為家人受的累、受的苦,或許覺得也應該吧,或許最初還有點感動到后來也就習慣了吧。

這世界,有多少人,還會懷揣著一顆感恩的心呢!即使是對母親、對妻子,對親人的感恩。還能讓他們想到親人的好時,流下淚來。

李家石橋村的女人們每年都接受一次免費的體檢。三八節,滕書記總是在婦代會組織的表彰大會上,為優秀女性頒獎,他總會說幾句激勵她們的話。在選拔培養女干部時,他總會投上信任的一票,他總說她們行——他以半生的經驗、他從母親和妻子的身上,看到了女性的執著、細致、責任心以及忠誠!

他的孩子

李家石橋村的幼兒園是坐北朝南的三層樓房,有大大的玻璃窗子,冬天的太陽透過窗戶照進來,屋子里有曬了一天的棉被,到晚上蓋時會聞到太陽的味道。

每個房間都有一個挺大的柜式空調,現在用不上,因為暖氣燒得熱乎乎的,那空調是為夏天的孩子們準備的,雖然這里是膠南,離著大海只有一刻鐘的路程。夏天的海風帶著清涼,吹進每一間屋子,但是這不夠,還備著空調,滕書記說別熱著孩子。其實,哪里就能熱著他們呢!

幼兒園實行小班制,一個教室30個孩子,滕書記說“多了就成放羊了,老師管不過來?!?/p>

教室里的床很奇特,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層套著一層,一共五層。

先將最低的一層拉出來,在一層上面拉出第二層、第三層、第四層、第五層,像樓梯一樣,一層比一層高。高個子的孩子睡最上面的一層,小個子的睡最下面的一層。

這是滕書記設計的,以前的床也是滿地擺,到2005年11月就占滿了屋子,可孩子們不能成天坐在床上玩吧。這個套床就誕生了。

幼兒園是他每天都要去看看的地方,看看孩子畫的小鴨子,畫的奧運福娃,有時他就站在教室的門外,低下頭來聽聽孩子們清亮的歌聲,他的臉上就有了喜悅的表情。

他的童年是在貧寒中度過的,在媽媽的油燈下,在春天坡里挖野菠菜的早上,在冬天的寒風里。為了這,他不能讓孩子受一丁點兒的苦。他說如果不能一代比一代的過得好,還有臉活著嗎!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

現在村里的孩子沒吃過野菠菜、地瓜面,沒見過油燈?,F在李家石橋村的孩子坐著飛機到英國,到澳大利亞、新西蘭、美國留學。不用回到滕書記的少年,就是放在20年前,農村的孩子出國留學也是不敢想的??!因為這,他覺得有臉面,他對得起孩子們。

他是大家的兒子

李家石橋村富了。是共同富裕,是集體富裕。滕書記說:“要是我家整天吃肉,鄰居連玉米餅子都吃不上的話,想和諧也難?!?

幼兒園的東邊,是一千六百平方米的老年人文體活動中心。有運動器械,有書畫室,有麻將室,有棋牌室。一句話,就像城里有單位的老干部的待遇一樣,有專人打掃衛生,提供各種服務。

在李家石橋村,55歲以上的女人,60歲以上的男人都算老人了,每人每月能拿到村里發的200元退休金。要說這錢也不算多,可是再看看還發些什么:

從10歲以上的孩子開始,就可以享受每季度一袋的面粉或大米(20斤一袋);

在鄰村租了40畝地,用了那村里的幾個人種無公害蔬菜,每季收獲的菜都分到全村3400人手中。40畝的菜地,就可以保證全村人基本的供應了。那邊扶著貧,這邊受著惠。

每年組織老年人旅游,不去的還發100元錢。近處的青島海底世界、嶗山、青臺山,遠點的威海、蓬萊閣、泰山、沂山大峽谷,再遠的北京天安門、故宮、中南海、長城、香山,都去看過了。大澤山的杜鵑,春天是一定要去看的。

組織老年人出游,為了他們的安全,村委每次都派干部跟著,一路上照顧著。

重陽節,80歲以上的老人發300塊錢,90歲以上的發1000塊錢。

在這個日子,全村的老人都會有禮物。每個老人家里都有“恒源祥”的十孔棉被,“美羅家紡”的羽絨被,還有毛毯,“華金牌”全棉內衣,床上鋪的是棉麻四件套。

村民集體辦理了大病醫療保險、家庭財產保險、意外傷害保險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保險,患病的村民可以報銷80%的醫療費。建國前的老黨員實報實銷。

滕書記會在重陽節那天為老年人送去蛋糕,送去壽桃。

他知道他92歲的老娘每天晚上是如何坐在床上,聽著兒子開門回來,叫一聲“我的兒回來了”,然后讓兒子坐在床邊,親手摸一摸兒子,聽一聽兒子說話,才肯放心的睡覺。

他知道在過去幾十年里,娘無論刮風下雨都要坐在村口,等著兒子回來,把娘扶回屋里,娘走不動了,兒子把娘背回屋里。

他是窮人的兒子,他知道天下的母親是如何在過去艱辛的歲月里,從嘴里省下的一口飯,從手里省下的一點錢,把孩子辛苦養大。

以天下人的母親為自己的母親,所以他才會說出:“老年人特別應該享受,他們過去太苦了?!?/p>

2007年,村里成立了“關愛辦公室”,成立專門的班子關注民生?!吧伦屢粋€村民掉隊,過不上幸福的生活,”這是滕書記牢記于心的一件事。

這幾年,拿出6.5億元全村改造,建成了香港式的村民新區,一棟棟樓房,拆遷沒有一個上訪的。2006年,為村民福利投入226萬,2007年,全村年人均收入9035元。

村里的人說:“八輩子沒享的福都享了,共產黨好??!”

全村3400人,有大小老板200多人,最普通的也在華聯商場有幾節柜臺,一年能收入3至5萬。

好多老人把一樓的門頭房租出去,如果下面剛巧開了家小飯店,每天到點了就去樓下吃飯,然后記下帳,在年底的租金里扣除。這樣的村民是不是好過城里的人呢!

晚上六點半,休閑廣場的燈一盞一盞地亮了,一群一群跳舞的村民來了,這邊跳的是“國標”,那邊的是“十六步”,還有啥叫不出名字的,村里也請了老師來教。

鄰村、區的人們,遠遠地看著,心里羨慕著。

滕書記什么舞也不會跳,只是他的心跟著人們的快樂,快樂著。

幸福感悟

我們在膠南的李家石橋采訪時,私心里只有一個愿望,就是加入他們的村籍,成為那里的人。

圣人說:大同就是少有所養,老有所依。在那里都實現了。那里是我們心中的牧歌,我們心里的田園。

zhaozhen1996@sina.com

(編輯:趙真)

猜你喜歡
石橋李家媳婦
論碳審計主體
“稱霸”試衣間
石橋的傳說
張家畈新村
媳婦強大
李家正 釉·畫
兩個字
游戲
數到一萬捉迷藏
時鐘是彎成一圈的尺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