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農村改革的實踐路向與經驗指向

2008-03-30 06:51魯孟河
足跡 2008年6期
關鍵詞:紹興城鄉農民

魯孟河

紹興是浙江改革開放的先發先行地區之一。在30年農村改革中,紹興以奮勇爭先的創新實踐,率先啟動并不斷深化農村改革,走出了一條具有紹興特色的“三農”發展道路。探尋紹興農村改革的實踐路向,審視紹興農村改革的經驗指向,對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進一步推進紹興農村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紹興農村改革的實踐路向

紹興農村改革是在全國改革的大背景下啟動的,但在改革的維度上又有許多超前與創新,客觀上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村改革作了有益探索??v觀紹興農村30年改革歷程,分別在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社會關系三個層面作出了十大改革,顯現了清晰的改革路向。

(一)生產關系層面的三大變革

農村改革首先是為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當生產關系束縛和阻礙生產力發展的時候,需要通過調整與完善生產關系來解放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30年來紹興農村在生產關系上主要實行了三大變革:

一是突破人民公社體制,實行家庭承包責任制。在1978年紹興全地區一半以上生產大隊實行“小段包工、定額管理”和“超產獎勵”的基礎上,從1979到1981年,紹興地區不少生產大隊實現了早晚稻從包產到組到包產到勞到包產到戶的三級跳,拉開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生產關系改革的序幕。從1981年冬開始,聯產承包責任制向林、茶、桑、果和漁業領域擴展。到1982年夏秋,紹興全地區90%以上的生產隊實行了包產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紹興農村全面展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典型形式是“大包干”,當年農民群眾曾形象地稱“大包干、大包干,直來直去不拐彎,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這種責任制使生產者的權責利看得見、摸得著,因而充分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使久違了的農民生產積極性迸發出來了。這是迄今為止農村最具實質意義的重大變革,為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新的制度基礎。

二是突破單一的農業結構,推行農業產業化、農業企業化。在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建立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后,農業生產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這時在不少地方也出現了農產品的賣難問題。針對這種新情況,紹興市抓住契機較早地走上農業產業化和企業化之路。農業產業化的實施,為緩解農產品賣難問題提供了松散的組織制度保障,使農業與上下游產業間的利益關系得到了理順,實現了不同生產經營部門間的初始化的利潤平均化格局。而按照現代企業的理念、機制和模式來改造傳統農業的農業企業化,又使農業的各種生產要素比照企業化的要求得到了重新優化組合,從根本上提升了農業效能,強化了農業基礎,升級了農業產業化。經過30年發展,紹興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產品加工園區、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不斷發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基地+農戶”、“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合作社+農戶”等具有“紹興特色”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農產品市場空間和農業發展空間進一步擴大。

三是突破單一的集體所有制結構,推行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農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始終與民間經濟發展相輔相成。在工業發展、農田拋荒現象出現之后,80年代后期,紹興在全國率先探索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機制,這被外界稱為是“中國農村的第二次土地改革”。1986年,紹興縣選擇經濟實力雄厚、村辦工業發達的21個村,在村辦企業內設立農業車間,將承包3畝以上商品糧田的務農勞力,納入企業作為農業工人對待,由企業發給與務工者大體相等的基本工資,農業超產部分歸務農勞力作獎金。2001年,紹興縣建立起全省第一個采用信托方式加快和改善土地流轉的土地信托中心。2007年,又開始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該縣王壇鎮南岸村成立了全市首家土地股份合作社。隨后,全市其他地方也開始探索發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是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機制的一種創新,通過組建合作社將農民承包的土地以入股的形式集中起來,由合作社統一經營和對外承包,達到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實現農民增收和促進農村發展的目的。

(二)上層建筑層面的四大改革

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對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紹興市在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農、促農、穩農政策的同時,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制定出臺了大量惠農、扶農、助農、活農的政策,對于維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民增收和發展農村經濟、加強農村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紹興農村上層建筑改革主要從以下四方面展開:

一是調整價格政策,對農業生產進行直接補貼。伴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1979年國家對主要農副產品收購價格普遍提升了30%,農副產品的大幅度漲價。1985年1月,紹興市取消統購派購制度,除糧食、棉花、油料等改為合同定購外,其他農副產品價格全部放開,這標志著長達31年的統購統銷時代的結束,稱為農民繼“大包干”后的第二次“松綁”,它使農民從國家指令性生產計劃中解放出來,稱為市場主體,面向市場需求生產各類農產品,或者離開農業。之后,為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我市還對種糧和良種實行直接補貼,對糧食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2007年開始又對農民購買農機具、柴油等生產資料進行補貼,對母豬和奶牛進行補貼。統派購制度的改革,農副產品的大幅漲價和對農業生產的直接補貼,使農民得到了實惠,從而保護和進一步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二是調整產業政策,鼓勵農民興辦鄉鎮企業。鄉鎮企業是農村改革的重大成果。早在60年代初期紹興地區就辦起不少“社隊企業”,但是它們的發展受到嚴格限制,只能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銷售,后在“文革”中陷入自流狀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原有的“社隊企業”逐步活躍起來,在國家沒有投入、集體缺少積累的困難條件下,紹興農村依靠一些大城市的富裕技術、設備支持和發揚“四千精神”又新辦了一批鄉鎮企業。1984年,黨中央、國務院發布文件,社隊企業正式更名為“鄉鎮企業”,并肯定它是國民經濟的一支重要力量而鼓勵發展。這一產業政策的重大調整,使鄉鎮企業如雨后春筍般迅速崛起。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鄉鎮企業逐漸成為紹興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全市工作總產值中,鄉鎮企業被譽為“三分天下有其二”,成為全國聞名的“鄉鎮企業大市”。紹興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不但開辟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廣闊門路,造就了一批農村能人和企業家,而且催生了紹興的發展模式,改變了紹興農村長期以來單一經營的經濟結構,改變了紹興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狀態,促進了農村工業化,進而確立了紹興長三角南翼經濟發達地區的地位。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還促進了城鄉集貿市場的發展,搞活了流通,帶動了小城鎮的建設,推動了縣域經濟的發展。

三是取消沿襲千年的農業稅,實現農民零固定負擔。隨著城市改革的推進,改革開放后縮小了的城鄉差別又重新拉開,并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三農”問題開始異常關注。進入本世紀以來,國家相繼推進了農業稅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統”,并在2006年全國范圍內免除農業稅,這是一項歷史性的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變革。紹興市針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情況,于2004年率先在全國免征農業稅,取消村提留金,實現農民零固定負擔。這一改革不但減輕了農民負擔,而且實現了國家對農民由“取”向“予”的重大轉折,對緩和相對緊張的基層政府和農民的關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四是調整農民組織關系,實行村民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制度隨家庭聯產經營承包制實行和人民公社解體而確立,其直接使命是解決人民公社制度解體后對家庭經營農戶的重新組織問題,解決農村公共事物和公益事業有人管、能管好的問題。它的制度精神是通過實行直接民主來實現農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實行民主治村、制度治村。它既是廣大農民當家作主、有序參與政治過程的戰略性制度安排,又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必要保障。在逐步試行的基礎上,紹興市從1999年起,村委會選舉普遍采用群眾直選方式進行,群眾稱其為“海選”。全市農村普遍建立了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極大多數村對村民會議和村民代表會議的議事范圍、議事規劃和表決方式等內容作了明確規定。在實踐中還創造出如紹興縣“夏履程序”、嵊州市“八鄭規程”、新昌縣“儒岙典章”等富有紹興特色的村民自治典型經驗。這一變革突破了國家對農民的直接控制,農民擁有參與社區管理的民主權利,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治理基本成型,農村治理方式發生深刻變化。

(三)社會關系層面的三大突破

發展不平衡,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特點,這在擁有人口眾多的中國則更加明顯。城鄉差別、地區差別、產業差別、行業差別、階層差別等等,但其中最主要的是城鄉差別。因此,農村改革必須重視解決城鄉差別,協調城鄉關系。紹興農村改革30年實踐,在協調城鄉關系上實現了三方面突破:

一是允許農民進城自由貿易,實現城鄉自由貿易。改革開放以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市場管制很嚴,不允許農民進城自由出售農產品。改革開放以后,從蔬菜、水果、農產品起逐步放開了城市市場,允許農民進城貿易,從而促進了城鄉交流,使城鄉隔絕的藩籬開始沖破。城鄉自由貿易對于繁榮城鄉市場,促進城鄉共同發展,推進社會進步產生了重要意義。

二是允許農民進城自由務工,破除城鄉分離的就業藩籬。上世紀80年代,隨著鄉鎮企業大發展,我市農民在農業之外找到了新的就業渠道,農民工開始大量形成,但當時提倡“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農民工進城還存在種種障礙。隨著城市改革的深化和東南沿海城市的開發開放,城鄉間的自由貿易增進了相互了解,國家逐步放松了人口管制,允許農民進城務工,這進一步沖破了分隔城鄉的就業藩籬。到2007年,在紹興經商務工的“農民工”達到120萬人,超過紹興戶籍人口的三分之一?!稗r民工”的涌動深刻地改變了紹興城市,也改變了紹興廣大農村,其變革使城鄉關系由“交融”進步為開始相互“融入”,形成了農村勞動力在城鄉和地區之間全方位流動的新格局。

三是提出并實施城鄉統籌,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黨的十六大以來,這一層面的改革走到了第三階段,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融入了農村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五個統籌”、“新農村建設”都是這種“統籌城鄉”思路的體現。2005年1月,紹興市出臺《紹興市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首次從戰略層面理清破解城鄉二元體制的路徑。此后數年內,從實踐層面上重點推進村鎮布局、交通、信息、燃氣、現代流通、健康保健、社會保障、文化教育、金融和平安等“十大城鄉統籌網”建設,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現代文明向農村延伸、覆蓋和輻射,以加快改變千萬農民原有的生活形態,加速推進農村接軌城市文明的步伐,加緊建立起一個城鄉銜接、功能完備、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務體系。2007年,紹興在城鄉統籌改革上又邁出創新的一步:吸引民資加入與鼓勵城鄉統籌的社會化并舉,并出臺培育發展中心鎮的指導意見,啟動“強鎮擴權”試點。城鄉統籌的變革使紹興城鄉關系步入了均衡發展、一體化發展的新階段。

紹興農村在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和社會關系三個層面作出的十大改革舉措,既相互交叉交融、相互依存依托,又相互促進促動,它們共同形成了波瀾壯闊的紹興農村改革歷史大潮。這些改革觸及和影響了農村發展最關鍵的利益問題和組織問題。這就是既著眼于提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立足于“多予”,貫穿的主線是均等化、一體化;又著眼于改革鄉村兩級的治理結構,立足于“放活”,貫穿的主線是民主化、民本化。

二、紹興農村改革發展的經驗指向

農村改革仍將是整個改革最迫切、最能取得突破的領域,農村改革在整個中國下一步改革中仍具有基礎性和先導型地位。紹興農村30年改革發展的創新實踐,不但使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為我們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尋求農村改革新突破提供了借鑒經驗。

(一)推進農村改革,要堅持把改革發展的主體和權利還給農民。新中國成立以來,由于實行國家主導農村發展的體制,國家通過農村土地集體化、城鄉二元分離的戶籍制度、統購統銷制度等獲取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源的同時,在客觀上也使農民失去了主張自身利益的能力,剝奪了農民對農村社會發展的話語權。農村30年改革的最大成果,使我們在重新認識農民、正確對待農民問題上獲得了政治新思維,這就是必須破除長期以來存在的在政治意識、權利觀念、組織能力方面有意無意地貶低農民的種種偏見,破除“教育農民”、“改造農民”、“控制農民”的思維定勢;必須重新調整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使農民成為市場經濟的行動主體,成為農村民主政治的權利主體,真正把權利還給農民。中央從2004年至2008年連續出臺的5個“一號文件”,核心精神就是重點強調給農民平等權利,給農村優先地位,給農業更多反哺。紹興市在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中,堅持把主體還給農民,充分激活農民在改革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建立農民表達自身愿望的有效平臺;把利益還給農業,在城鄉統籌過程中,把農業該得到的利益歸還給農業,使農民從拉長的農業產業鏈中得到就業的機會、增加致富的機會;把需求還給農村,根據農村的需求,確定相關的政策和措施。

(二)推進農村改革,要堅持把“三農”置于重中之重地位?!敖B興人民富是因為農民率先富,紹興經濟活是因為農村經濟活,紹興經濟發展快是因為農村發展快”,這是紹興農村改革發展30年所取得巨大成就的生動寫照,也是紹興農村改革發展中確立“三農”重中之重地位的經驗啟示。30年來,紹興始終堅持以“三農”發展為基礎,切實加強對“三農”工作的領導,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財力投入、干部配備上切實體現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率先啟動“三農”領域的改革,以農村的工業化促進全市的工業化,以農村的城鎮化促進全市的城鎮化,以農村的市場化促進全市的市場化。正是因為抓住了“三農”這個改革發展的“牛鼻子”,才使紹興整個經濟社會的改革發展掌握了主動,確立了走在全國全省前列的地位。

(三)推進農村改革,要堅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激發農民的創業熱情、維護農民的現實權益。紹興農村的改革發展有著著眼于民生、植根于民力、有賴于民資、源自于民為的鮮明特征。無論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還是發展鄉鎮企業、發展集貿市場、建設小城鎮,都是農民群眾自己的獨特創造。紹興在農村改革30年的實踐中,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不斷總結農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偉大改造,并把農民群眾的成功經驗轉化為政策指導;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在改革發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發揮農民群眾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主體作用,鼓勵千萬農民率先闖市場,營造農民創業的良好環境,讓農民群眾成為獨立的商品生產者和市場經濟的共建者,成為推動全市市場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力軍;注意從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大對農民的技能培訓和勞動力轉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不斷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大力實施各類扶農、助農、惠農、便農工程,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四)推進農村改革,要堅持大膽試驗、勇為人先的創新精神。在農村改革實踐中,紹興把中央精神和本地實際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市場取向改革,及時破除和消除制約農民全面自由發展的各種思想束縛,及時破除和消除阻礙農村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對于發展農村鄉鎮企業、個體私營企業的爭論,按照鄧小平同志“敢試、敢闖,在實踐中檢驗,爭取時間干,也允許人家看”的指示精神,率先撇開姓“社”姓“資”的爭論,積極扶持和正確引導農民群眾的改革實踐。同時,各級黨委、政府解放思想,大膽創新,率先推動鄉鎮企業從“四輪驅動”到“多路并舉”,放開農民進城經商務工、發展商品流通和開辦專業市場;率先啟動小城鎮戶籍制度改革,開展“強鎮擴權”試驗,增強中心鎮綜合承載能力;率先啟動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鼓勵農民按照市場需求安排生產;率先探索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機制,引導和鼓勵工商企業投資效益農業;率先探索建立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路子;率先探索建立覆蓋城鄉的大社保體系;率先探索以土地經營權和宅基地使用權換保障,促進農村集體土地流轉,推進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和農業保險工作,深化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確保農民享受集體資產收益等。30年改革的實踐證明,大膽試驗、勇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是紹興農村改革發展的文化基因,深深根植于紹興農村改革發展的實踐之中,催生了紹興農村改革發展的累累碩果。

(作者單位:紹興市史志辦公室)

猜你喜歡
紹興城鄉農民
耕牛和農民
清白泉
紹興大闖關
我的家鄉紹興
農民
TheEffectsofSemanticsinEnglishLearning
城鄉一體化需要公平正義的制度變革
國家十項舉措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已達1200萬(等10則)
做農民的貼心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