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糧食安全與糧食價格

2008-08-11 08:32胡舒立
時代中國 2008年7期
關鍵詞:治本糧價種糧

胡舒立

全球“糧食海嘯”愈演愈烈。糧價持續快速上漲,已導致多國發生糧食短缺,甚至爆發政治動蕩和流血沖突。各國政府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紛紛制定應對措施。中國政府也緊急出臺多項穩定糧價的舉措,溫家寶總理數次表示“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日前,國家發改委負責人又發表談話,稱“國際糧價上漲對中國影響不大”,以穩定民心,足見中國政府對這一事關國民基本生存問題的高度重視。

在我們看來,當前中國糧食供求基本平衡,過度焦慮、恐慌是不必要的。但是,著眼長遠,中國對糧食仍需憂患意識長存。把價格搞對,把激勵搞對,既是治本之策,也是當務之急。

此輪糧價上漲發端于2006年9月,自去年下半年以來陡然增速。在過去一年半內,全球主要糧食品種的名義價格上漲了一倍多甚至數倍,如今處于歷史高位。對于其原因也多有共識,如全球流動性泛濫、生物能源產業推高糧食需求、氣候異常、國際金融市場投機及美元貶值。國內糧價則相當穩定。目前,除玉米、大豆,國內面粉、大米價格與兩年前相比,只是略有上漲;在有些地方,大米價格甚至同比略有下降。

中國迄今沒有陷入這場國際糧食危機,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中國糧食連續四年增產,今年亦長勢喜人,因而供給充足。二是糧食需求并無急劇增加。三是整個社會糧食庫存充足。說“中國人完全有能力養活自己”,有著較雄厚的物質基礎。此外,得益于中國歷屆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政府采取了取消農業稅、大幅增加農民種糧補貼政策。前不久,國務院又通過十項支農惠農新措施。

但也應當看到,要真正穩定糧價,根本出路在于保證糧食供求的良性循環。未來國際糧食市場短缺局面走勢如何,當前價格是否已經見頂,專家們仍是仁智互見。世行行長佐立克日前稱,食品價格上漲不是一個臨時現象,直到2015年都很可能保持在2004年的水平之上。

應當承認,縱使本輪近50年來少有的糧食危機可以較快地撬動供給,糧價漲勢趨緩、危機消除也會有個過程,長期挑戰更是陰霾難除。將困難想足想透,方能在未來贏得主動。在此局勢下,中國糧食供應主要立足國內,還是離不開市場的“無形之手”。

因此,當前通過拋售儲備糧等平抑糧價雖有必要亦應適度,可根據市場供求對糧價適當提升,調整農民預期,使農民愿意種糧也愿意賣糧。這才是保證供給的根本之道。

當前,糧食安全問題與嚴峻的通貨膨脹形勢糾纏在一起,使問題愈發復雜。擔心糧價上升可能助推通貨膨脹,成為重要顧慮之一。其實,通脹本源在于巨額外匯儲備導致的貨幣過剩,經年累月,大量的購買力集中在食品領域,導致相應價格上揚。既然糧價上漲并非通脹之源,而為通脹之果,過度顧慮糧價上漲推高通脹實無必要。

糧價上漲可能對城市低收入群體形成影響,也是一種擔憂。不過,決策必須數害相權。依靠管制實現的“低價格”終難持久,而打亂供求之后若再出現價格反彈,對低收入者只會沖擊更甚;在提升糧價的同時直補低收入者,當屬可行的政策選擇,但過多補貼可能增加貨幣供給,以此引致的通脹加劇亦當在政策權衡之列。

從根本上說,穩定價格、抑制通脹、促進發展、保障生活,以治標贏得時間后仍需治本之策。以大局論,適時改革匯率機制,消除巨額外匯儲備導致的過剩流動性,才是戰勝通脹的治本措施;而盡可能讓糧食價格準確反映供需狀況,為糧食生產、加工、流通提供準確、可靠的價格信號,亦是形成糧食供求良性循環的長遠之策。

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居民熱量攝入的增加,中國的糧食需求會有所增加,而國內人均耕地、水資源等依舊在日益縮小。因此,除堅持已行之有效的惠農政策,還應學會利用國際國內市場,適時調劑余缺,并繼續深化糧食購銷體制等相關領域的市場化改革,早日杜絕銷區缺糧、產糧區“賣糧難”、“運輸難”等不正?,F象。眼下,還應整飭吏治,嚴懲虛報儲備糧等貽害國計民生的行為。

糧食畢竟是商品,既然想刺激供給,就要自覺服從市場法則,糧價絕非越低越好,“全球糧價中國最低”并不值得夸耀。必須明白,糧食安全真正的長城,筑在億萬種糧農民的心中。

猜你喜歡
治本糧價種糧
中央向實際種糧農民發一百億元補貼
農資價格上漲不是小事
鐵肩擔得治本策
種糧大戶連續7年給農民發巨額年終獎
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應加大“治本”的力度
王治本研究綜述
常山:代表建議催生訂單質押融資辦法
程國強:中國現階段糧價不宜接軌國際
中國糧價問題的透析與對策
新聞浮世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