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場風姿

2008-12-05 09:49科技之光
走近科學 2008年12期
關鍵詞:飛碟射擊金牌

科技之光

荷槍實彈的運動員,槍聲四起的打靶場,每屆奧運會幾乎都把“射擊”作為先聲奪人的“開篇”和“頭彩”,讓首塊金牌在喜慶的鳴槍中誕生。中國人不會忘記,是1984年洛杉磯的一聲槍響,為我們送來了第一塊奧運金牌(圖1)。

(1) 1984年的美國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射擊隊由許海峰打破了零的紀錄,獲得了第一枚金牌

現代奧運會的締造者顧拜旦曾經是槍法一流的射擊運動員,1896年雅典第一屆奧運會上,射擊便占據了5個比賽項目。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人們聽到太多的槍聲,對戰爭的厭倦和恐懼曾讓射擊運動退出了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待到1932年重返洛杉磯奧運會后僅設2項比賽。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射擊運動才開始逐步走向復蘇。早期射擊比賽使用的槍支全是戰場上的軍用武器,伴隨著文明前進的步伐,這些“軍火”與“兵器”陸續退出了運動場。當“人像靶”全部改為同心圓的環靶,10米跑鹿靶、跑豬靶也漸次隱去了動物的輪廓,五環旗下的槍口不再提倡對準任何生命,射擊場真正變成了和平安詳的體育競技舞臺。今天的射擊比賽已經發展為步槍、手槍、移動靶、飛碟四大類57個項目,是奧運會上備受青睞的一大熱門(圖2)。

(2)射擊運動已成為奧運會的重要競賽項目

連續10多年壟斷手槍速射金牌的德國運動員舒曼,被譽為射擊場上的“機器人”,這一“美稱”的要旨在于“機器人”具有“剛體”的穩定性。而人作為兩足支撐、有血有肉的“活體”,只能在“動態”中維持平衡,因此“穩定”是相對的,不穩定是絕對的。射擊運動員據槍瞄準時可以屏住呼吸,卻不能“屏住”心跳和血液循環;身材越高的運動員重心越高,越要隨時通過小腦來綜合視覺、內耳前庭和半規管傳來的信息,指揮肌肉骨骼系統確保身體的“靜力平衡”。足底壓力中心測試表明,運動員的重心軌跡始終處于晃動狀態,不過訓練有素的選手晃動面積較小。

與此同時,運動員手中的槍也會發生水平方向晃動帶來的“X偏差”和垂直方向晃動帶來的“Y 偏差”。通過紅外光點測試儀可以看到,射手瞄準時槍口的晃動軌跡大體呈圓形或橢圓形分布,優秀運動員的晃動振幅在9環之內并且光點往返通過10環的次數頻繁??梢娚鋼舻脑E竅是“動中求穩”,當最佳瞄準景象出現時扣動扳機,在“晃動中擊發”。不過“輕輕彎曲一下食指”卻是射擊中最具功力的頂尖技術,必須讓食指“單獨操作”而其余手指“維持原狀”,并確保用力正直向后的“純度”,不破壞據槍的穩定,達到下意識中“自然扣響”的境界。如果像開易拉罐那樣“食指大動”,就會把據槍和瞄準之功一筆勾銷了。至于國際射聯嚴格規定運動員服裝不許過厚或過硬,正是為了防止由此給身體提供額外的“支撐”,使人“剛化”而增加穩定性。

“三點成一線”已經是十分普及的瞄準知識了。由于光的直線傳播,當靶子、準星和稱為“照門”的缺口在射手的視線中重疊時,就可以認為槍膛軸線指向了目標。然而,運動員不可能同時既看清“遠景”的靶子又看清“近景”的準星。如同電視鏡頭拍攝近處人物的清晰特寫,遠處人物的影像必定“虛焦”和模糊。人的眼睛也是最高效的“攝像機”并有一定的“景深”,因此,究竟是“高瞻遠矚”看靶心,還是“明察秋毫”盯準星,二者之間必須進行選擇和取舍。讓準星位于缺口的中央,準星上沿與缺口上沿平齊,這一操作稱為“平正準星”。由于槍口到靶子之間的射擊距離遠遠大于照門到準星之間的瞄準基線長度,因此“平正準星”產生的誤差要比“瞄準目標”產生的誤差大幾十倍至上百倍(圖3)。比賽場上,運動員都會在看清靶心后“收回目光”,把注意力集中到準星和照門的“平正關系”上,僅用眼睛的“余光”引導槍支指向靶區,這是瞄準技術的基本原則。

(3)分毫之間卻決定了比賽的輸贏,所以射擊比賽是一環出錯,滿盤皆輸

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美國名將埃蒙斯在男子50米步槍決賽的最后時刻,竟昏頭昏腦把子彈打到別人的靶位上;15年來屢破世界紀錄的保加利亞選手萊切娃卻連續4屆在奧運會上與金牌無緣。許多著名神槍手飲恨靶場,并非因為技術瑕疵,而是由于“心理疙瘩”。誠然任何體育比賽中的精神因素都至關重要,19次打破世界紀錄的澳大利亞長跑名將克拉克從未登上奧運冠軍寶座,這位“偉大失敗者”臨陣忐忑的精神狀態被稱為“克拉克現象”。但對于射擊運動,心理素質更起著決定性作用。在“槍林彈雨”的射擊場上,隨機干擾因素很多,最寶貴的品格是氣定神閑和心無旁騖。任何緊張慌亂、畏怯焦慮等應激反應都會導致體內腎上腺素和皮質醇“傾瀉而出”,從而改變心跳頻率、呼吸幅度和神經肌肉狀態,影響身體的穩定平衡,甚至引起情緒失控和大腦“空白”。多次射擊瞄準中屏蔽呼吸帶來的“氧赤字”也會影響人的精神活動。因此體育界一致認定,射擊大賽主要是“心理大賽”。其中心理、技能和體力負荷所占的份額為7比2比1。

(4)早期射擊場上的計分牌

二戰期間帶領盟軍橫掃歐洲的巴頓將軍曾經參加過1912年斯德哥爾摩奧運會,這位26歲的西點軍校學生在擊劍、300米自由泳、800米馬術、4公里長跑中都名列前茅,唯獨25米手槍射擊“脫靶”而屈居五項全能比賽第5名。巴頓卻始終堅信他的子彈射進了前面選手在靶上打出的“窟窿”里。此后多年,射擊場上一直用“大活人”躲在壕溝里通過肉眼觀察來計環報靶,不僅危險、遲緩而且可靠性差(圖4)。直到1968年墨西哥奧運會才首次使用自動報靶裝置。今天先進的電子報靶系統不但能立即確定運動員的成績并精確到十分之一環,還能將結果直觀展現在電視屏幕上,讓觀眾“一槍一槍”欣賞射手的技藝,射擊運動的生存發展由此得到了更可靠的保證。這是一個電子技術和聲學技術完美結合的發明,緊靠靶位背面安放了一個幾厘米厚的雙層密封“測聲室”,如同一只薄薄的方形“板鼓”,下端框架設置了3個靈敏的麥克風。當子彈穿過靶面擊中橡膠“鼓皮”時,由于彈著點到3個麥克風的距離不同,計算機便能通過接收聲波的時間差確定射擊的環數,并能通過和發射區的聯動來識別其它選手發射的“烏龍槍”。每次射擊后靶面的靶紙還會滾動更換。巴頓將軍如果生在今天,就不會有口難辯和抱憾而歸了(圖5)。

(5)電子報靶系統示意圖

19世紀英國著名畫家曾專門為射擊運動繪制了“跑鹿靶”,懸掛在軌道車上用人工牽引前進(圖6)。如今的移動靶早已改為電子操縱。飛碟靶則由活的鴿子改為瀝青、石膏和新型材料制成的“易碎品”,由靶壕內的多組拋靶機向不同方向、高度和角度隨機拋出。為了提高觀賞性和便于電視轉播,現代比賽用的“彩靶”在正面凹槽中裝滿紅色粉末進行密封,一旦碟靶被擊碎,空中便會飛揚起桔紅色的煙塵,如火焰燃燒和禮花綻放(圖7)。

(6) 早期跑鹿靶

(7) 2008北京奧運會射擊比賽使用彩色碟靶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女子運動員張山在雙向飛碟混合比賽中壓倒各國男子選手奪得金牌,200槍無一虛發的奇跡傳為美談(圖8)。飛碟拋出的速度達每秒20米,在4至5秒內飛行75米,運動員必須手疾眼快,在0.5秒內完成全套動作,讓運槍路線、速度都和碟靶的飛行同步,這是一種“模糊狀態”下的“概略瞄準”。飛碟射擊使用的霰彈槍膛有一個倒喇叭口形狀的“喉縮”,每發霰彈中200多顆直徑約2毫米的球形鉛丸裝在一個“塑料杯”里,霰彈出膛后,由于鉛丸的比重遠遠大于塑料杯,因此在飛出15米左右時脫離塑料杯而散開,并在35米左右形成直徑約60厘米的水滴形“彈群”和“彈幕”,這是命中目標的最佳距離。如果延誤時機讓飛碟“漸行漸遠”,迅速張大的“霰彈之網”就會因“網眼”過于稀疏而“漏掉”目標,并可能成為“強弩之末”而無力擊碎碟靶(圖9)。

(8) 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中國選手張山(中)獲飛碟射擊金牌

(9)圖組:霰彈出膛后飛行狀況

射擊運動歷史上最不可思議的人物要數瑞典老英雄斯旺了。他61歲上參加1908年倫敦奧運會并獲得跑鹿靶金牌。73歲高齡時,又在安特衛普奧運會上為瑞典隊奪取銀牌出扛鼎之力。斯旺的傳奇故事雄辯地驗證了射擊比賽中心理和經驗的作用遠遠超過體能?!傲稀蓖趿x夫同樣創造了中國大齡選手奧運會奪冠的紀錄(圖10)。對于用金子培養出來的30年或50年一遇的天才運動員,過早退役實在是人才的極大浪費。

(10) 從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就參加奧運會的射擊名將王義夫,堪稱中國體壇的“常青樹”

“不念英雄江左老,用之可以尊中國”。宋代詞人辛棄疾遙遠而沉重的感慨應該是一個現實而緊迫的提醒。

猜你喜歡
飛碟射擊金牌
畫與理
金牌搜笑王
打靶訓練
飛碟
有驚無險的金牌
金牌搭檔主持養成記
金牌禮物
飛碟月報
測測你的智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