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思考

2009-03-11 10:10龐建勇
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9年5期
關鍵詞:綠色信貸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

龐建勇

提要隨著我國經濟總量及經濟規模的發展壯大,我國的生態環境不斷受到環境污染的嚴峻挑戰。同時,在我國金融界出現了綠色信貸的意識與行動,綠色信貸為社會各界所關注。本文就綠色信貸中所涉及的商業銀行商業利益與履行社會責任的沖突、銀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謀”、企業的違約成本過低及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進行探討,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綠色信貸;可持續發展;社會責任

中圖書分類號:F83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生態環境也不斷受到環境污染的嚴峻挑戰。一系列環境污染事件,敲響了環境治理的警鐘,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與此同時,在我國金融界也出現了綠色信貸的意識與行動,綠色信貸為社會各界所關注。推行綠色信貸無疑對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我國商業銀行在踐行綠色信貸的道路上尚有諸多荊棘,涉及商業銀行商業利益與履行社會責任的沖突、銀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謀”、企業的違約成本過低及企業的信息不對稱等諸方面。

二、商業銀行商業利益與履行社會責任的沖突

綠色信貸的理念已經暗示了商業銀行應盡的社會責任。但是,隨著我國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實現效益最大化成為其主要動機之一,即商業銀行是逐利的。很顯然,商業銀行在追求商業利益時難以兼顧社會責任。在目前政策和盈利環境下,雖然對“兩高”行業的貸款已經被謹慎投放,但是貸款余額依然占據了商業銀行信貸的相當比例。銀監會的調查顯示,截至2007年3月末,五大行(工、農、中、建、交)發放的“兩高”行業貸款余額達13,326.39億元,占五行全部貸款余額的11%。正因為商業銀行是逐利的,所以它不得不去做這些大項目,否則就是哪家銀行執行政策越徹底,其客戶資源、市場份額流失越快,其受到的損失越大。如此一來,我們一味地責備商業銀行助紂為虐造成了“高能耗、高污染”行業的膨脹和大規模的擴張無疑顯得有失公允。另外,各銀行均實行分行制,管理鏈條較長,且績效考核體系以經濟指標為主,并未將環??冃Ъ{入其中,因而不排除一些分行為了完成考核指標而無視總行關于實施綠色信貸要求的可能。2007年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就顯示,截至6月末,投向高耗能行業的中長期貸款占比為12.1%,六大主要高耗能行業累計完成投資額同比增長24.1%,均呈逐季加快趨勢。

筆者認為,要扭轉此局勢,一方面必須對商業銀行的信貸提供一個出口?,F在除了限制商業銀行的信貸行為,也要引導和鼓勵新的資金投向,這比堵住商業銀行信貸規模擴張可能更有效果。這一方面必須由國家的產業政策提供支持,尤其對那些有利于環保的大項目(如風力發電、垃圾發電),除了在信貸上給予支持,國家還應該制定相應的配套政策,如減免稅收、財政貼息等財政政策,以調動并確保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的積極性。另外,給予創新型的、技術自主革新的商業項目支持,因為之所以造成現在這么嚴重的污染,除了企業趨利的原因以外,還在于處理成本太高,或者技術水平太低,所以導致了許多企業在這一方面不作為了,因此要鼓勵商業銀行在這一方面給予信貸支持;另一方面銀行業內部必須建立相應的激勵約束機制,為商業銀行各分支機構實施綠色信貸提供動力。在這方面,不僅要有對商業銀行違規向環境違法項目貸款的行為實行責任追究和處罰的措施,而且還要有對切實執行“綠色信貸”成效顯著的商業銀行實行獎勵政策。

三、銀政企三方的“利益同謀”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始終存在很強的地方保護主義色彩,采取多種方式爭奪銀行的信貸資源。那些污染大戶往往是納稅大戶,是當地政府的經濟支柱,地方政府為了完成上級考核指標、提升政績,會千方百計地保住企業。據國家環??偩止嫉臄祿?,2003~2005年期間,由于地方政府的縱容和袒護,全國7,000宗環保違法案件僅有500件得到處理,僅為全部案件的0.71%。地方銀行把壓力轉移到銀行上,而地方銀行與政府之間的特殊利益關聯,往往會使得銀行陷入左右為難的境地。何況,銀行尤其是國有大中型銀行,往往也背負著“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負擔,以及“多貸增效”的企業盈利性目標。不少污染企業的利潤產值并不低,還貸及時,還有地方政府做風險擔保,符合銀行信貸追求“大客戶、高信貸”的利潤導向性。故逐利動機驅使得銀行只看重信貸結果而不看其過程。因此,綠色信貸單純依賴于銀行自律是不夠的,我國中央政府有必要將環保指標納入地方官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或是加大環保指標在地方政府績效考核指標中的比重,并以立法或規定等形式隔絕地方政府對商業銀行經營行為的干預。以人大審核為首的財政監管,對地方“污染政績”的經濟約束是最硬的,

銀行信貸的約束則軟得多。

四、企業的違約成本問題

長期以來,企業放任污染,對我們的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污染,盡管有觀點認為這是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帶來的必然反應,但其根源還在于政策的不規范、不合理。企業放任污染攀利,只承擔了自己企業內部的成本,沒有承擔由于外部不經濟而給社會造成的負面影響,即社會成本。企業沒有因污染環境而受到相應程度的懲罰,即違約成本過少?,F行法律允許環保部門對污染企業罰款的額度只有10萬元,這樣的處罰與企業偷排結余的成本相比是杯水車薪。在這方面,我們不僅要加重懲罰力度,加大違規違法成本,還應該提倡企業的社會責任,從經濟上、環境上、形象上、政治上等多個角度加以分析。只有企業意識到違規成本高昂到承受不起的情況下,我們的政策才能體現出效果。再者,過去我們的政策引導不夠,好的典型支持不夠,沒有起到示范和推廣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應讓那些盡到綠色責任的企業,取得良好的社會形象和長期的經濟效益,唯此社會上才會形成這樣一種自發的、內在的治污動力、技改熱情、環保趨勢。但是,現在的情況恰好相反,因為電力、能源等行業能夠帶來暴利,導致我們大規模的資本進入和項目上馬,企業由于有原始的沖動,賺錢效應促使它就往這個方向走。只有看到了做治污或者風能發電等這樣一些好的、有利于社會的項目的前景,他才能選擇這些項目。

五、企業環保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2007年上半年,國家環??偩趾椭袊嗣胥y行曾就“共享企業環保信息”聯合發布文件,把企業環保信息納入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形成了更為完整的環境信息系統。銀行可以多方面了解企業環境方面的信息,從而提高銀行抵御風險的能力;還可以向環境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咨詢,根據企業的行業特征,客觀分析企業的環境信息,了解企業有可能存在的環境風險。但是,由于企業認識到環境信息影響著其是否能夠得到銀行貸款,因此企業就有可能隱瞞真實信息,提供虛假信息,或只提供有利于自己的信息,那么銀行獲取的信息就不充分,也即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因此,銀行在向企業發放貸款時,要始終堅持“三位一體”,即貸前檢查、貸時審查和貸后檢查管理。銀行要隨時對已經發放的貸款進行跟蹤,掌握貸款的去向和用途,檢查企業對貸款的使用情況,監督企業是否??顚S?。比如,企業在申請貸款時,說明貸款將用在環保項目上,貸款發放后,企業是否真正把貸款用在了環保項目上,銀行要進行跟蹤檢查,等等。

(作者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參考文獻:

[1]何德旭,張雪蘭,對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7.12.

[2]鐘津嘉,“綠色信貸”未來金融業發展模式——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姜建清一席談[J],中國金融家,2007.8.

[3]劉江,“綠色信貸”與節能減排[J],中國經濟周刊,2007.47.

[4]李仁杰,“綠色信貸”煥發商業銀行新生機[J],中國金融家,2007.8.

[5]羅贊,“綠色信貸”大有文章可做[J],銀行家,2007.9.

[6]鄧瑛,生態金融論[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2.1.

[7]“綠色信貸”推動中國節能減排[J],世界環境,2007.6.

猜你喜歡
綠色信貸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
全球資源治理中的中國角色與愿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