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談文言文準確停頓和斷句

2009-03-18 07:59劉高偉
作文與考試·初中版 2009年4期
關鍵詞:虎丘謂語主語

劉高偉

【考點分析】

閱讀一篇文言文能夠準確地停頓和斷句是讀懂的標志。鑒于此,全國各地在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考察中,常會涉及文言句子誦讀節奏內容的考察,通過對2008年全國各地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的分析和比較,發現有1/6 的試卷涉及到了這方面的考點,這應引起我們的重視。

【真題剖析】

(一)2008江西省中考語文試題:

桑懌①傳(節選)

歐陽修

(懌)又聞襄城②有盜十許人,獨提一劍以往,殺數人,縛其余。汝旁縣為之無盜,京西轉運使③奏其事,授郟城尉……懌雖舉進士,而不甚知書,然其所為皆合道理,多此類。姑居雍丘,遭大水,有粟二廩④,將以舟載之。見民走避溺者,遂棄其粟,以舟載民。見民荒歲,聚其里人⑤飼之⑥。粟盡乃止。懌善劍及鐵簡⑦,力過數人而有謀略。

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1分)

力 過 數 人 而 有 謀 略

【答案】力過數人/而有謀略

【解析】這一題較為簡單,我們可以從語意上來停頓。這一句包含兩層意思,一是講桑懌“力過數人”(即力量超過很多人),二是講桑懌“有謀略”,前后兩層講的不是一個意思,而在于從一個方面轉到了另一個方面。因此本句停頓一下可以把句意分成前后兩部分。我們可聯系停頓的規律“前后語意發生轉折的地方一定要在轉折連詞前有所停頓”,因此可得出正確答案。

(二)2008年江蘇鹽城市中考題:

下列句子停頓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B.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來吊

C.一國吏民/皆來賀

D.今/齊地方/千里

【答案】D

【解析】我們先看A項,這一項包含主語、謂語、賓語。一般情況下,主謂賓三成份之間是要停頓的,而本句在“臣”(主語)后停頓、在“誠知”(謂語)后停頓,顯然是正確的。另外,在一句話中,狀語如果較長,它和它所修飾的動詞也要停頓,B項就屬于這種情況,此項的主語是“老父”,因此在“老父”后停頓一下,“吊”是動詞,“衣粗衣冠白冠”都是修飾“吊”的,因此在修飾語與“吊”之間應有停頓,又因“衣粗衣冠白冠”講的是并列的兩種情況,因此中間也可停頓。所以B項的停頓也是正確的。C項句子較短,包含主語和謂語兩部分,主語是“一國吏民”,謂語是“皆來賀”,因此在這兩部分之間停頓一下即可。顯然,此項的停頓也是正確的。D項的主語是“齊地”,謂語是“方千里”,所以應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停頓,而本句卻在“方”后停頓,這就明顯地錯誤了。

上面的兩個題目啟示我們在做文言文停頓題時可從如下方面入手:

【提升經驗】

第一,可運用現代語法知識幫助停頓。

①“主語—謂語”之間有停頓。如: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食之/不能盡其材;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這里“/”前后都是意思相對獨立句子的“意義單位”,且分別為句子的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停頓時應得以體現。②“動詞—賓語”、“動詞—補語”之間有停頓。如:親/賢臣,遠/小人;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唐賢今人詩賦”和“于其上”分別作句子的賓語和補語);無/絲竹之亂耳。③修飾語與動詞中心語之間有停頓,如:永之人/爭/奔走焉;吾與汝/畢力/平險。這里“爭”修飾“奔走”;“畢力”修飾“平險”。但充當狀語的名詞和中心詞之間應連讀。若分開讀,就錯將狀語當成了主語,改變了句子的意思。如:其一犬/坐于前,應為“其一/犬坐/于前”。④修飾語與名詞中心語之間一般不停頓,以使語意更加緊密。如:醉翁之意/不在酒;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句中短語“醉翁之意”、“古仁人之心”、“危急存亡之秋”的中心詞“意”、“心”、“秋(時刻)”,均為名詞,短語內部均不停頓。但有些文章的駢句為了讀出鮮明而整齊的節奏,這類的短語中間往往要加以停頓,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第二,我們可利用古漢語語法常識輔助解讀。

一是句首語助詞、關聯詞后面應有停頓。文言文中有一些虛詞放在句子的開頭,強調語氣或領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蓋”、“若夫”、“是以”、“又”、“已而”、“故”、“惟”等,誦讀應稍加停頓,不能和后面的文字連讀。如“夫/戰,勇氣也?!?、“是以/眾議舉寵為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已而/夕陽在山”、“故/君子有不戰”、“惟/大叫以行”等。

二是古代的兩個單音詞,而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復音詞的,要分開讀。如: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戰;行不知/足所在;中/間/力拉崩倒之聲,“鄉鄰之生/日蹙”等等。例句中的“于是”、“可以”、“知足”、“中間”、“生日”在現代漢語中都是雙音節的詞,但在古漢語中卻是兩個單音詞,一定要分開讀,否則會誤解句意。

三是要考慮到其它一些特殊因素。①對古代的國號、年號、官職、爵位、史實、地名要了解,否則易導致朗讀停頓錯誤。如:虞山/王毅叔遠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遠”,姓王名毅字叔遠,“甫”,古代對男子的美稱)。②“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頓,朗讀時在其后停頓。如:余聞之也/久矣。③節奏停頓要體現出省略成份。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句中“再”、“三”的后面都省略了動詞“鼓”。

還有一點我們也應注意,就是在不影響對句意理解的基礎上,朗讀停頓應當還要照顧到上下文的整體節奏。特別是句中的一些虛詞“之”、“于”、“而”等,可起到平衡音節的作用,讀時根據需要其位置可前可后。如:小大/之獄、馬之/千里;告之/于帝、征于/色,發于/聲;登軾/而望之、睨之,久而/不去。這些句子的停頓,既體現了句意,也突出了其節奏。

【實戰演練】

(一)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忻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1.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時的停頓處。

(1)余因得遍觀群書。

(2)門人弟子填其室

2.選文最后一句說“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蹦阏J為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話回答)

(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1.下列句子朗讀時停頓不當的一項是( )

A.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B.必先/苦其/心志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D.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仔細閱讀上文,請你說說作者認為得“人和”的實質是什么?得“人和”之后的最佳局面是什么?

(三)虎丘,中秋游者尤盛。士女傾城而往,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

予初十日到郡,連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風亭月榭間,以紅粉笙歌一兩隊點綴,亦復不惡。然終不若山空人靜,獨往會心。嘗秋夜與弱生坐釣月礬,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抄而已。

又今年春中,與無際合至偕訪仲和于此。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跌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覺悠然欲與清景俱往也。生平過虎丘才兩度,見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記》)

1.下列句子朗讀時停頓不當的一項是( )

A.予/初十日到郡,連夜/游虎丘

B.月色/甚美,游人/尚稀

C.遂/使丘壑/化為酒場,穢雜/可恨

D.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跌坐石臺

2.用“/”為文中畫線的句子標出兩處停頓。

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

3.讀了上文之后,請用自己的話概述上文的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一)1.(1)余/因得/遍觀群書(2)門人弟子/填其室2、余幼時即嗜學

(二)1.D 2.得道;天下順之。

(三)1.C 2.笙歌笑語/填山沸林/終夜不絕。3.本文寫作者兩度游虎丘的感受。一度在秋中,對月色美、游人少、以紅粉笙歌點綴的虎丘感到“亦復不惡”;對昏黑無往來,時聞風鐸及佛燈隱現林抄的虎丘感到“獨往會心”。一度在春中,“夜半月出,無人,相與跌坐石臺,不復飲酒,亦不復談,以靜意對之”,作者感到“悠然欲與清景俱往”。

猜你喜歡
虎丘謂語主語
疫情之下,這里有虎丘溫度和速度
虎丘劍池,流淌在姑蘇血液中的音符
主語從句用法“大揭秘”
消除隔閡,呈現新面孔
短句—副詞+謂語
江蘇蘇州虎丘塔
掌握八大考點玩轉非謂語動詞(二)
非謂語動詞
虎丘趕采“谷雨茶”
非謂語動詞用法大比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