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文學反思

2009-04-19 03:43陳運貴
文藝理論與批評 2009年6期
關鍵詞:農民文學農村

陳運貴

在我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時期,與快速發展的經濟和日益提高的物質生活水平相比,農村文化建設和發展則較為滯后,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和諧社會的目標不相適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既是當前農村、農業、農民實現持續健康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文學應該在新的歷史時期發揮重要作用。盡管文學不應簡單地配合政治、圖解政策,但也不能否認它所應具有的認識作用和審美娛樂功能。正因為如此,文學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將不可替代。

一、現代農村潛藏著豐富的文學因子

自古以來,我國農村社會以其獨特的文化創生機能,產生過大量適合農村社會的獨特文化類型,蘊含著深厚的生活質感和真誠的情懷。許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廣大農村得以保存和繼承,流行在山問地頭,傳承于農夫村婦,代代相傳。而且,民間文化也是廟堂文化的重要原生地,古代的詩經、樂府,及至現代許多膾炙人口、成為民族文化標識的民歌、民樂等,都是由藝術家采集自農村社會。

現代中國農村同樣蘊含著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學因子,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歷史遺留和傳承下來的物質文化資源。像古民居群、廟宇宗祠、民間藝術、民間工藝,以及歷代名人的足跡履痕、恬靜的田園風光、富有特色的農家飲食文化等等,都是豐富的文化資源。如安徽的西遞宏村、山西的平遙古城、浙江的烏鎮、桂林的西街、廣東的開平碉樓群等等,都是在政府的扶持下運用民資民力,拓展起來的鄉村文化名勝之地,為文學想象奠定了厚重的物質文化基礎。

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作為民眾集體的一種生存方式,集民族的、地域的、歷史的、心理的等諸多文化因素于一體,承載了前人豐富的人生經驗和心理企盼,具有明顯的感性生命活動的特征,表現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事實上,在廣大農村遍布著巨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就“活”在廣大農民日常生活中。如紅白喜事、修譜祭祖、廟會儀式、逢圩趕集等,具體到吹嗩吶、扭秧歌、舞獅子、賽龍舟、放孔明燈、聽采茶戲等項目。任何一個作家,都有可能因為民間的文化程式與鮮麗的結構外觀,而激起豐富的文學想象。因此說,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最具審美質地的“生活材料”,是最有審美內蘊和價值的創作題材。把農村題材文學創作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掘結合起來,讓鄉土中所蘊含的歷史文化風情成為現代農村文明的深厚積淀和有力支撐。農村是人類歷史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持存相對完好的地方,在農村社會向現代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傳統與現代、物質與精神的追求總是交織在一起,農民身上所攜帶的非物質文化的元素——固定模式的民俗習慣及其行為方式、傳承久遠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節慶活動及其文化心理等,必然影響著農民的行動和思想觀念。因此,一個忠實于生活的作家必然要通過對新農村的描摹,揭示其中所蘊含的豐富的歷史文化和時代內涵。

三是新農村建設所提供的鮮活素材。隨著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當下的農村正處在一個偉大的變革的時代。中國當代的農村和農民生活是絢麗多彩的,近年來,農村的文化創生力正在迅速恢復,農民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所表現出來的巨大創造力,農民根據自己生存環境所創造的文化,對于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增強農民致富能力、樹立鄉村文明新風、傳承鄉土文化、增強鄉村社會內部凝聚力和社會穩定等發揮了重要作用?,F實農村發生的急劇變化改變了人們的地理概念、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文化觀念與情感心態,也改變了人們對于“鄉土”的一般理解,以及對于“鄉土”的觀察視野?,F實的“鄉土”已經成為文學“鄉土”的一種文化意象。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農村改革后形成的新的生產關系、農業產業化中形成的新的生產方式、農民逐漸富裕后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帶來的新時期農民新的思想觀念、新的思想情感的變化等,使今天的農村呈現出嶄新的形象。尤其是具有時代特征的改革發展意識、科學意識、開放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等給新時期農民帶來的觀念變化,使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涌現出勤勞致富者、農民企業家、科技興農帶頭人等等,這些都為農村題材文學作品塑造新的農民形象,關注農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生存處境,關切他們的發展命運,表現他們的情感與胸懷,謳歌他們所做出的新貢獻等奠定了現實基礎。作家們應該拿起筆來反映這種生活。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農民的需要,更是作家們不可逃避的職責。

二、新農村文化建設呼喚文學的參與

加強文化建設、營造文明鄉風,是新農村建設的需要,也是歷史發展進程的客觀要求。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深入,農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他們在求富、求知、求美、求樂的同時,一些群眾中出現了信仰危機、公德缺失、價值觀念差異、是非觀念模糊等不容忽視的問題。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提高農民素質的有效之舉,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文化素質的提升優化,就不可能取得新農村建設的成功。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生活水平的改善,廣大農民的欣賞水平也逐步得到提高,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和欣賞習慣。加之電視、網絡等現代娛樂方式的日益普及,為他們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多選擇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內容陳舊、形式老套的文化活動,受到農民群眾的冷落就成為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此外,農村文化發展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在農村文化工作的指導思想上,存在“重熱點,輕基礎”、“重比賽,輕活動”的傾向。結果,搞晚會,成了拉郎配;辦活動,成了大拼盤、貼膏藥,演來演去,就是那么幾個老面孔和幾個老掉牙的節目。如此搞農村文化,難免要走進死胡同,廣大農民自然也會厭煩。由于公共文化產品的提供不足,農民自己又無經濟實力購買文化商品,因此農村文化生活日復一日地貧乏、枯燥和孤單,同時給農村消極文化現象的產生和發展留下了巨大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各種低俗和無聊的文化趁虛而入,侵蝕農村保留的傳統優秀文化,一些傳統的帶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氣息的文化活動項目正處于瀕臨滅絕的狀態。在傳統將失、現代價值文化卻無法建立起來的情況下,農民沒有正常娛樂活動了,必然被其它外界力量所吸引,扭曲的文化價值觀日漸盛行。在此背景下,送戲下鄉、送演出下鄉、送書下鄉、送電影下鄉、送科技下鄉,在全國各地的農村如火如荼地開展著。然而,僅僅把文化送下鄉是遠遠不夠的。其實送演出、送戲、送書、送電影、送科技,在很多時候對農民來說都是一種“喂食”式的幫助,你送什么,農民就接收什么,從文化的表現形式到產品種類,選擇余地都不大,針對性不強,時間長了,農民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也就不高了。尤其是對那些走出過家門、見過世面的年輕農民來說,送到鄉下的文化太不解渴了。這種蜻蜒點水式的“送文化下鄉”已遠遠不能滿足當代農民對文

化的需求,對當地農村文化建設也不過是杯水車薪。新農村文化建設的現實狀況給農村題材文學創作提出了新的挑戰。

新農村文化建設呼喚文學的積極參與。要使農村題材文學創作既做到雪中送炭,又做到錦上添花,必須提升農民文學欣賞水平,加強農村題材文學創作,著重從手段、途徑、題材、載體、樣式等方面不斷邁出新的步伐。我們知道,新農村建設有許多任務,但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把農民從相對封閉落后的傳統生活方式中解放出來。這是一場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變革。這場變革于文學的意義是多重的:一方面,農村變革帶來土地關系的變化、生產方式的更替、生活方式的進步、精神領域的嬗變,都給文學創作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古老鄉村的消失、農民與土地的分離、鄉村情感的轉化、田園牧歌的漸行漸遠,也在另一意義上給予文學以表現空間。這就要求作家扎根農村沃土,不斷開闊視野,拓展農村文學新的生長空間;需要作家自覺深入農村,貼近農民,了解農村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把握農民的喜怒哀樂,自覺汲取民間文化的寶貴資源,以散發濃郁鄉土氣息、富有鮮明地方特色的作品服務于新農村文化建設。在新農村文化建設中,文學應該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文學的作用是獨特的,不是簡單地配合政策,也不是將新的學術成果加以圖解,它既應該有認識的作用,也應該有精神上的審美和娛樂功能。文學通過創作一批反映時代精神、體現農村生活、激勵農民斗志的優秀作品,通過打造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點、農民喜聞樂見的地方文藝精品和民族文藝精品,通過大力發掘民間文化藝術,培育農民的文學興趣,提升農民的文學欣賞水平,不斷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才能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發揮引領作用。

三、新農村文化建設:文學不該缺席

從現實需要來看,中國社會由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軌,就其實質而言,這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它不只是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同時還必將導致人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與道德意識的深刻變化。由于中國農村的封閉性,生活其間的中國農民承受著傳統文化的因襲重負,在社會轉型中受到的心靈沖擊尤為巨大,激起的心靈震蕩也將異常強烈。這些無疑都是現代圖畫中最具風采的景致。文學作為社會演進的活的歷史,如果簡化甚至遺漏了這一方面的內容,也就只能是殘缺的歷史,沒有生機氣韻的歷史。我們的作家描繪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畫卷,是不應該看輕農村題材的。

農業、農村、農民構筑了鄉土中國波瀾壯闊的生活圖景和博大厚重的歷史文化,成為民族和人民痛苦與歡樂的棲居之地,也為文學創造了一種新的審美境界,開拓了一個新的藝術天地。一代又一代農民在艱難困苦中用汗水澆灌著理想家園,一代又一代作家把筆當作犁在大地上耕耘。近百年來,我們的文學藝術涌現出許多優秀之作,集中表現了那個時代的生活、思想和情感,發出最能體現那個時代的聲音。構筑鄉土文學新高地,唱響農村文學最強音。作家在希望的田野上要繪制出新時代的“山鄉巨變”,抒寫新時代的“創業史”?!短栒赵谏8珊由稀?、《暴風驟雨》描繪了解放區土地改革翻天覆地的壯麗畫卷;《創業史》、《山鄉巨變》展現了農民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錯綜復雜的社會及尖銳的矛盾沖突所形成的行動、思想和心理的變遷?!对S茂和他的女兒們》反映了我國上世紀70年代的社會風貌,揭露了極“左”路線給農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和精神創傷,表現了農村人民群眾對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事業的執著信念;《平凡的世界》展示了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十年歷史轉型期農民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浮躁》則敏銳捕捉到上個世紀最后十年,在改革大潮面前,農民錯綜復雜的矛盾糾葛和內心沖突??梢哉f,眾多農村題材文藝作品所呈現的,就是一部中國農村改革發展史,就是一曲中國農民苦樂悲喜的交響,就是展示農村文化建設與發展的歷史印記。

應該看到,在當前的文藝創作中,反映“三農”題材的作品,其數量偏少,遠不能滿足農村文化市場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對工業化的關注、文化都市化傾向、消費型文化的影響、文藝貴族化傾向等,使人們對“三農”問題關注少了,在一些人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疏離農村、農業、農民的傾向。農村題材文學作品不管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與全社會對“三農”的關注,與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形勢,與廣大農民對自身生存狀況的訴求,與農村精神文化產品的客觀需求都很不相稱,特別缺少思想深刻、藝術精湛、能傳之久遠的力作。一些農村題材的文學作品缺乏對農村與農民的人文關懷,對農村與農民所面臨的許多現實問題缺少真知灼見,所塑造的文學形象缺乏新時代的氣息,不少作品迎合流行的趣味與西方對中國農村的想象,渲染貧困、苦難、保守、短視,這些問題和現象正在引起文學界的高度重視。

新農村文化建設對于文學創作是一個新的挑戰。面對瞬息萬變的城市化、市場化、科技化的現代農村,一些作家缺乏足夠的精神資源、思想資源的有力支撐,導致認識理解膚淺,發掘表現不到位,特別是對正處于劇烈變動中的當下農村,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中的人和事不熟悉,缺乏直接的切膚的審美感知以及獨特的體驗和發現,對鄉村生活的描寫顯得隔膜、抽象,缺乏從生活中捕捉事物真相的能力。作家如何將翻天覆地變化中農村的人和事以新的文學眼光歷史地、審美地認識、理解,化作自己的血肉和靈魂,并藝術地化作出鮮活生動的鄉村故事、鄉村情感,達到作品的內在精神與審美品格的完美統一,是文學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僅僅憑借于當年鄉村記憶中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加上“第二手材料”進行想象加工,以此來圖解國家政策式的敘述模式,明顯存在一種概念化、表面化、公式化的理解,更談不上進行形而上的觀照和思考。

新農村建設首先需要我們立足現實,不斷調整文學工作的目標與思路。農村精神文化需求不僅空間巨大,而且日益呈現多樣化趨勢,隨著農村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廣大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精神需求呈現急劇上升的旺盛勢頭,而我們所能提供的精神產品,無論數量、品種、門類還是質量、水平都有明顯的差距。況且,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僅僅是蓋幾棟樓房、修幾條馬路,也不僅僅是農村經濟飛速發展,最終指向的是作為新農村建設主體農民的人格、精神、靈魂的建構和重鑄。作家們要從生活的表層深入農民心理的內核,深層次地反映農民在農村城市化進程日益突出的城鄉文化、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矛盾與沖突。要進一步展現農民心靈深處的真實,表達出他們情緒、情感和愿望,對幸福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奮斗,進而傳遞出一個重大而多維的社會主題。文學要著力展現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農民性格、人格、精神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探究農民的生存狀態和他們精神空間的無限可能性。在農村現實題材文藝作品的創作方向上,需要進一步建立文學家與農村的精神聯系,刻畫農民的生存軌跡,描摹農村的風土人情,記錄農村的社會變遷,考察農村的鄉風民俗,追問農村的歷史未來,從而豐富文藝作品自身的價值,拓展文藝創作的生存空間。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任務在農村。如果說整個20世紀是農業“哺育”中國革命和工業建設的世紀,那么,時至今日,中國社會剛剛開始進入城市“反哺”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歷史階段。這就是新農村建設的歷史背景。我們必須站在一個全新的背景下去思考農村與農民問題,農村不再是過去的農村,農民也不再是過去的農民。我們一方面要探討已經走上現代化之路的新農村的成功之路,以及他們對中國農村發展的貢獻,探討新型農民的思想情感與精神風貌,同時,又要關注中國農村的不平衡,城鄉的復雜關系,以及中國農村內部各種矛盾,看到中國農民包括走進城市的農民工們在物質、精神等方面所面臨的問題,并且給出我們的回答。毫無疑問,我們的作家應該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擁有豐富的思想準備和藝術準備,有多學科多領域的知識結構和對復雜的社會現象的判斷力,發現和描繪代表農村進步方向的人物與事件,揭露和批判農村社會生活中傳統的沉疴痼疾與新生的腐朽墮落,再現當下農村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與生活真相,給人以鼓舞,同時也給人以警醒和啟示,給人以心靈上的沖擊和震撼。我們有理由期待文藝創作深刻反映這一歷史進程,塑造出新的農民形象,發掘現代人所具有的多樣化的鄉土情結、鄉土意識、鄉村情感,不斷拓展和深化農村題材小說的表現內涵和層面,進一步發展農村題材的精神向度,為新農村建設提供精神動力和文化資源,幫助推動農村社會的全面進步,這也可以說是文學之于時代無法推卸的歷史責任和責無旁貸的歷史使命。

猜你喜歡
農民文學農村
耕牛和農民
街頭“詛咒”文學是如何出現的
農民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文學小說
《新農村》鄉村文藝家聯盟
新農村 新一輩
文學
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已達1200萬(等10則)
做農民的貼心人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