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凡人生路

2009-05-11 03:59
今日科苑 2009年5期
關鍵詞:制種玉米

烏 科

2008年在全旗黨建工作會議上,他又一次獲得離退休職工干部“五好”黨員的光榮稱號。

當他拿著鮮紅的榮譽證書回到家后,十歲的小孫子非要看個究竟不可。打開一看上面寫著爺爺的名字,便高興地叫了起來:“我爺爺得獎了!我爺爺得獎了!”

這一個不愿張揚名譽的人,就連自己的妻子兒女也不知道他一生獲過多少獎。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他一直是不求名利、只講貢獻。他就是內蒙古自治區烏審旗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秘書長、高級農藝師康勇武。

饑餓走上種田路

1943年,康勇武出生在山西省文水縣一個貧困農家。因兄弟姊妹較多,幼年起從未吃過一頓飽飯。他親眼看到母親含著淚水把不滿周歲的大妹送人;7歲的弟弟寄宿在好心的叔叔阿姨家;10歲時他與哥哥一起輟學,承擔起種田的農活,有時還要給富人割草(畜草),以換取糧食供全家糊口。從小的飽經風霜饑餓難忍,使他懂得了糧食的珍貴。

1957年考入初中后,他正好趕上1958~1960年全國食堂化,每天只有7兩原糧標準的伙食,不要說年輕人,就是老太婆也填不滿肚子。從此,他的腦中就多幾個為什么。并下決心畢業后要上農校,要學農業知識、科學種田,讓糧食增產,讓全國人民吃飽肚子……

1960年,康勇武初中畢業后,按照志愿,他走進了山西省晉中農業學校。1961年,因國民經濟困難學校宣布休學,還沒學到一點專業知識的他被迫回鄉務農了,年輕的心被現實擊碎了。

農民的生活很艱苦,年輕的康勇武雖然嘗到了不少艱辛,但得到的卻是比金子還珍貴的農事經驗,這讓他真正的了解到農業發展受阻的原因。

好運來了,1963年,隨著國民經濟的好轉,他復學回到了農校,學習的機會來之不易,同時,他也深深的體會到沒有專業知識,就不能開展科學種田,糧產也不能提高,農村面貌無法改變。他發誓要學好專業知識,提高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本領。兩年后他以優異的學績畢業了,從此圓了自己的“種田”的夢想。

農技推廣是橋梁

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他沒有什么創造發明,也沒有做出驚天動地之事,更不像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那樣培育出畝產800多公斤的雜交水稻??伤斡涀约菏且幻胀ǖ幕鶎愚r業技術推廣員,一心要把外地的先進經驗、技術,大面積推廣、提高產量、解決農民溫飽。就是報著這樣一個想法,他走上了30多年的農業技術推廣和科學種田之路。

從上世紀60年代推廣農藥、化肥,70年代引進良種,推廣“三雜”(雜交高梁、雜交玉米、雜交馬玲薯)“一抗”(抗病小麥)80年代改革耕作制度,推廣間作、套種、復種,90年代改造中低產田,現在看來很不起眼,先進地區早已普及的技術。

然而在當時這是個“只見沙丘連片,不見農田一塊,養牛養羊不圈,種田壘墻打堰(用土或灌木做的護田設施,防止牲畜啃吃禾苗),青稞磨后當白面,糜米就是金飯碗”的農業生產落后區,推廣先進技術談何容易,直到60年代末期,農技干部還得推廣“人有廁所、豬有圈,家家有個漚肥坑”。

就是在這種條件下,他和他為數不多的同事,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奔波在農村牧區,走村串戶的傳技術、講科學。沙區居住都十分分散,往往一天要徒步幾十里,有時鞋磨破灌了砂,就干脆赤腳行走。因此,當地群眾幽默地說:“遠看像個掏糞的,近看才知是推廣站的”。

也正是靠著這些普普通通的推廣員,才硬是把一個以糜子、青稞為主,作物種類單純、品種老化、產量低的地方,變成以55%小麥代替了青稞的高產區,畝產由幾十公斤提高到300多公斤,玉米由畝產100多公斤增加到600多公斤,引進水稻良種,推廣旱育稀植,讓畝產只有幾十公斤提高到現在500多公斤……

現在全旗糧食單產由70年代的70公斤左右,提高到1995年的297公斤,總產由70年代最高的1979年1500萬公斤,增加到1995年的5500萬公斤,全旗人均糧食由1979年的194公公斤到1995年時,已達604公斤……這一切終于讓他實現了他年輕時的夢想。

夕陽亦能發光熱

1998年,已是旗農業局副局長、主任工程師、唯一的高級農藝師的康勇武,在他56歲那年為了相應旗委、政府號召提前退休。分管科技的副旗長對他的退休感到惋惜,但他覺得應該把更多的機會讓給青年人。

納林河鄉政府得知他要退休的消息后,還沒等上級正式批復,就邀請他為玉米制種技術指導。這是全鄉第一次為山東登海種業集團承約3000多畝玉米制種,制種地塊落實在十個村,幾十個合作社,上千農戶,南北長50多公里,東西寬也足有20公里,然而全鄉沒有一名能勝任的科技人員。

康勇武接受這一任務后,深感責任重大。因面積大又是外地組合,預約方怕泄秘,只用代號簡單地介紹親本在產地的情況,就是內行人也要根據兩地緯度、海拔、無霜期以及親本的生育期,經過推算是否適合承約方地區生長,特別是父母本錯期播種更是慎至又慎,否則造成花期不遇,輕則減產,重則顆粒無收。因此,稍有大意就會出現問題,造成制種雙方受到損。

為此,他不分晝夜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親本在產地的情況,結合當地實際,以他多年的實踐經驗,迅速編寫制種教材,然后逐級培訓,實地指導。他跑遍了制種戶,走遍了每塊制種田,終于獲得了畝產400多公斤種子的好收成,總產120多萬公斤,實現產值300萬元,為制種戶增收近200萬元。

兩年不間斷的奔波,直至重病纏身,他才肯離開了制種工作。

2001年,康勇武當選為旗老科協秘書長。這個群團組織雖已成立10年,不僅黨政領導知者不多,就連離退休科技人員也不甚了解,十年來既無經費又無活動場所,可說是有名無實,難怪上屆會長硬是辭職不干了。面對這樣一個弱勢群體,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協助會長發展壯大組織,從而調動老科技工作者發揮余熱的積極性。

他得知全旗不顧客觀條件,大量引進玉米制種項目,結果導致雙方均受損失。在這關鍵時刻為何不能發揮老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呢?他的想法受到老科協的贊同,也得到了旗領導的支持。說干就干,他帶領3名農科人員以老科協的名義深入村社落實制種基地,事實感動了旗領導,當即拍板資助4000元作為老科協的活動經費。

2002年,已過花甲,身患甲狀腺機能亢進的他,對工作依舊充滿熱忱,和三位老同事一起擔負起一個村1040畝玉米制種的技術服務工作。

工作也并非都那么一帆風順。由于這個村上年制的種子未達標,預約方沒有收購,導致群眾思想混亂,因此,對老科協也報著一種疑慮、擔心、恐懼的心理。但他們卻以坦誠之心感化群眾,他們看到不少制種戶播種前有困難,就集資了5萬元購買農膜、化肥,從而使制種戶打消了顧慮,積極配合制種,連原來死也不覆地膜的老保守戶也轉變了思想。加之他們能吃苦、技術過硬、精心指導、措施得力、服務周到、終于獲得最佳效益,制種戶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受到群眾的贊譽。

相反,有的制種村因毀種,造成減產,既挫傷了制種戶積極性,還給政府帶來許多麻煩。

在參于玉米制種技術服務的同時,發現了不少存在的問題,于是他便利用業余時間,以他多年的實踐經驗,編著了兩萬多字的《烏審地區玉米制種》科普小冊子,從而填補了烏審旗玉米制種30多年從未有過的玉米制種技術資料的空白,更為各級領和玉米制種戶指出成功的經驗。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甲亢未愈,2003年他又患了頸椎病,嚴重時走路發暈,視力模糊,右下肢麻木,頸部疼痛不止。老伴勸他說:“以后少看書寫文章,秘書長也該辭退了”,他當時答應了,可過后還是“我行我素”。

基層老科協秘書長不僅是會長的參謀和助手,還要承擔秘書、會計的具體工作。特別是近幾年,會員人數增多,活動面拓寬,工作量也相應加大。請示匯報,上傳下達,計劃總結,經費開支,賬務處理都是秘書長負責,雖然沒有任何報酬,但是他還是任勞任怨。

隨著年齡增長,加之病魔作怪,他已難以深入農村牧區,但對建設綠色烏審依舊充滿信心,他以建言獻策、著書立說來發揮余熱。先后撰寫了《再為種子工程做貢獻》、《科技人員怎樣度過退休后的生活》等論文。其中有的被鄂爾多斯市評為優秀論文,有的被旗有關部門采納。

猜你喜歡
制種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適當晚收好處多
新疆兵團制種玉米獲豐收
不同制種模式蠶種質量與生產效益的比較試驗
關于玉米制種自交率的原因及對策
雜交水稻煙后制種關鍵技術與應用
最飽滿的玉米
七穗玉米
伊犁地區制種玉米瘤黑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北疆制種玉米瘤黑粉病的發生與防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