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該如何紀念“5·12”

2009-05-14 13:37何仁勇
雜文選刊 2009年6期
關鍵詞:汶川災區災難

何仁勇

去年“5·12”大地震發生的時候我還在重慶老家,與汶川相去數百公里,與那場驚世大浩劫擦肩而過。當然,受驚在所難免。任何風吹草動都會嚇得我們以百米沖刺的速度跑下辦公樓 —— 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我習慣了在電腦旁放一杯水。對于這段難忘的經歷我還寫了兩篇文章,其中一篇在《南方周末》刊出。

眼下,隨著“5·12”周年的臨近,可以預料對大地震的紀念活動又將充斥于各大報紙、各大網站的頭版位置。我相信,當我敲下這些文字的時候,已經有經驗豐富的記者在去汶川的路上了。汶川、北川及其他地震重災區的政府部門也開始忙碌起來——他們甚至可能要暫時停下災區重建工作,迎接來自上級的領導,來自遠方的記者和游客。

會有大型文藝演出。他們可能是央視的“心連心”或者《同一首歌》,也可能是各大電視臺聯手準備的紀念晚會。領導們會在晚會進行到高潮的時候發言,跟主持人一唱一和地講述災區重建的故事,會有受災群眾代表上臺,結結巴巴地用四川普通話“感謝黨和政府”,也會有小朋友被歌星們牽著手,用他們稚嫩的嗓音唱《感恩的心》。

會有現場采訪。雖然鳳凰衛視的記者閭丘露薇在博文里表示“猶豫”:“因為這些日子,我不斷地在問自己,作為一個記者,到哪里?為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但會有更多的攝像機和話筒出現在現場,出現在那些在廢墟里拔地而起的樓房邊,出現在那些抗震救災的“英雄”旁。至于那些廢墟里還掩埋著多少軀體,他們都叫些什么名字,無人會去關心。因為這不但對收視率毫無幫助,還會冒很大的風險。

會有很多的動人故事??拐鹁葹牡墓适乱呀涍^時了,現在需要的是災區重建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我們可以了解到: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這個可以有),但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這個必須有),所有困難都迎刃而解(這個也必須有)。如此,坐在電視機前面的觀眾才會在潸然淚下之余覺得心安,然后,繼續自己的生活。

之后呢?災區又將恢復平靜,災區的群眾又將恢復平靜的日子。日子,是自己的,還得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這樣的紀念是我們需要的嗎?我們會有一點反思和叩問嗎?對于這場百年不遇的大地震,我們只能簡單地歸于“天災”然后就心安理得地看熱鬧嗎?

去年,文化大師余秋雨發表大作,含淚勸告請愿災民,“通過法律訴訟來懲處一些造成房屋倒塌的學校領導和承包商”的事情要緩一緩,因為這需要一個“過程”?,F在一年過去了,這個“過程”似乎還沒有走完。被“含淚勸告”的災民們的聲音還在被壓制,他們的案件法院仍然不受理。

詩人艾青的兒子艾未未,用自己和志愿者的努力,沖破官方的封鎖和有意識的“遺忘”,搜集到了死于“5·12”地震的四千八百五十五個孩子的名字,為喚起全社會的記憶,為鞭策政府履行責任,為推進全民的公民意識教育做了一件最有意義的事——而這種事情,本應該由官方來完成。

我們不妨看看美國人是如何紀念他們的“9·11”的吧。

美國的“9·11”已經過去七個年頭了。每年從8月底開始,美國媒體就把焦點慢慢轉移到“9·11”上來。各色人物和團體都要陸續亮相,你方唱罷我登場,每個人都成了受害者,每個人都要說話。從總統對災難的反應到救火器材的質量,侃侃而談。所有媒體的指向都只有一個:徹查災難和事故原因。

一個普通美國人不可能獨立完成調查和反思(與中國恰恰相反),但他們有足夠暢通的渠道發出自己的聲音。他們可以追問“為什么”,接下來把“為什么”傳下去的就是美國的媒體。在這樣的追問之下,任何企圖隱瞞真相的做法都難以得逞。

在天災人禍面前,沒有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所不同的是處理災難的方法和態度。我們看到,在信息透明、表達渠道暢通的美國,公眾和媒體對災難鍥而不舍的追問,把災難變成了教科書,讓公眾和政府都受益良多。其實,我們對災難反思和叩問得越深,越徹底,越能有助于避免類似災難重復發生。這才是最好的紀念方式。

【選自《鳳凰博報》】

插圖 / 審視自己 / 夏大川

猜你喜歡
汶川災區災難
曲奏汶川情花開時代夢
忍受不可忍受的災難
“5·12”汶川大地震10年記(上篇)
花溪區委離退局積極為云南魯甸災區捐款獻愛心
話說“災難和突發事件”
災難
汶川櫻桃熟了
災區笑臉
完形填空一則
地球災難倒計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