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有多少“雞精無雞”式謊言?等

2009-05-27 06:16白劍峰
中外健康文摘B版 2009年4期
關鍵詞:雞精假藥海盜

曾 芳 白劍峰

中消協近日發出消費提示,一些品牌雞精不含雞的成分,主要是用食鹽、淀粉做成;不少奶精實際也不含奶,而是以精煉氫化植物油和多種食品輔料為原料。

看來,濃縮的并非都是精華。而需要曝光的,恐怕還不止于此。稍稍總結一下,“雞精無雞”的順口溜能繼續編下去——“酸奶無奶”,國家質檢總局曾經對一種高鈣酸奶飲料進行了檢測,發現其蛋白質含量幾乎等于雩,純是用各種添加劑沖兌而成;“果凍無果”,以誘人的水果畫面為包裝的果凍,多數也不過是各種增稠劑與香料、著色劑、甜味劑之類的混合物。

再稍稍聯想一下,類似這種“雞精無雞”的現象,儼然成了一面折射社會怪現狀的鏡子,不妨同樣編成順口溜——“顧問不顧”,某些人拉大旗作虎皮,為了金錢甘愿充當花瓶與擺設;“專家不?!?,很多專家的帽子是紙糊的,一捅就破;“監理不監”,深圳有關部門曾經對建筑工地進行了一次突襲式的“飛行檢查”。結果發現十個監理七個不在。剩下幾個是假的;“公車不‘公”,很多人習慣于開著公家的車子干自己私人的事,每年浪費在公車上的公帑數字驚人……

雞精無雞,專家不專,監管不監不管,我們的社會到底怎么了?這些現象之間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我們還是不難找出內在的某種關聯通道吧?

摘自《廣州日報》

假藥之患甚于海盜

不久前。新疆發生了“糖脂寧膠囊”假藥致人死亡事件。近年來,類似的藥害事件頻頻發生,令人深感憂慮。面對逝去的生命,我們除了悲憤,更需要一場深刻的反思。

醫藥行業歷來都被視為“良心行業”。古語道:“心不近佛,不可為醫”,“只要世間人莫病,何愁架上藥生塵”。藥品不是普通商品,而是與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的商品。由于制藥行業的復雜性,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一種藥品質量如何,消費者是無法憑感官辨別的,惟有“以身試藥”,才知真假優劣。如果制藥者良知泯滅,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偷梁換柱或者以次充好,而監管者又把關不嚴,消費者是很難防范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家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經濟奇跡。但是,在道德上,一些人卻始終處于“缺鈣”,“貧血”甚至“敗血”狀態。尤其是在醫藥行業,一些人見利忘叉,只顧追求利潤,失去了對生命的敬畏,結果導致藥害事件屢屢發生,極大地危害了公眾健康,也損害了國家形象。

有人認為,按照市場規律,只要有足夠豐厚的利潤,就會有人藐視一切,鋌而走險。因此,藥品安全問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代價。其實,這是對市場經濟的曲解。市場經濟并不是惟利是圖的經濟,而是法治經濟,道德經濟,誠信經濟。市場經濟不追求純粹的“利己”,而追求“利己”與“利他”的完美結合。實踐證明,真正的經濟學理論,決不會同最高的倫理道德準則產生沖突。如果企業家的身上沒有流淌著“道德的血液”,靠危害社會發不艾之財,遲早會走上自我毀滅之路。

眼下,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而這也正是食品藥品安全的風險高發期和矛盾凸顯期。在巨大利益的誘惑下,總有一些不法之徒越過道德底線制假售假。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造假者的手段越來越隱蔽,手法越來越高明。在這樣的復雜形勢下,僅靠道德的約束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依靠法治的力量。

古人講,亂世須用重典。在西方國家,藥品一旦出現質量問題并致人損害,其賠償都是“天價”的。相比之下,我國的懲罰措施還很軟弱,違法成本太低,難以起到警示和震懾作用。專家指出,在藥品安全立法上,我國應引入懲罰性賠償理念,加大違法犯罪成本,使制假者不敢輕易以身試法。對于那些生產銷售假藥劣藥者,有關部門不僅要將其列入誠信“黑名單”,還要在經濟上給予重罰,甚至讓其傾家蕩產。在事關公眾生命健康的問題上,只有建立最嚴格的懲罰制度,才能體現法律的公平正義,維護公眾的健康權益。

假藥泛濫是社會之恥,也是國家之患,因為它直逼公共安全的底線。當今,索馬里海盜成為全球公害,而假藥比海盜更可怕。因為海盜只要錢不要命,而假藥既要錢又要命。因此,維護藥品安全,不僅關乎生命尊嚴,莫關乎國家形象。一個以人為本的政府,必須拿出比打擊海盜更有力的舉措打擊假藥。

摘自《人民日報》

猜你喜歡
雞精假藥海盜
雞精是否是雞的精華
海盜
聊城“假藥”羅生門
家樂鮮味最低,太太樂“雞味”更濃!
用雞精注意啥
海盜學院(12)
海盜學院(7)
痛風患者要少食雞精
制售假藥入罪就該“零門檻”
制售假藥入罪“零門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