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生理念在學校德育中的運用

2009-07-30 05:55郝理想
考試周刊 2009年24期
關鍵詞:學校德育運用

魏 明 郝理想

摘 要: 共生是人類之間、自然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命運關系,而道德作為一種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決定了二者之間的密切聯系。本文從日常生活、學生管理和師生關系三個層面,借助共生理念尋求學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

關鍵詞: 共生理念 學校德育 運用

一、對于共生理念的理解

人類對共生現象的認識,最早來自生物界。共生是生物之間相依為命的一種互利關系,共生雙方都通過這種關系而獲得生命,失去其中任何一方,另一方都不能生存。因此,共生雙方總是生活在一起的。在當代,透過生物界的共生現象,進到人類宇宙,我們就不難認識到:共生是人類之間、自然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一種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命運關系。

最近十幾年來,“共生”這個詞語經常被人談起,引發人們圍繞地球環境遭到破壞這個問題的討論。其實從很久以前人們就開始討論人與自然的共生,而冷戰結束后深刻的民族糾紛則使異民族的共生成為一個切實的問題,也就是說,由人與自然的共生開始,異民族的共生、異文化的共生、男女的共生與殘疾人的共生等種種說法引起了人們的討論。大致來說,從19世紀后半期到20世紀前半期,不只是在生物界,在人類社會,甚至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基本也是“生存斗爭”;而從20世紀末至21世紀,“生存斗爭”正逐漸讓位于“共生”。依我之見,現代社會正是共生概念和生存斗爭概念矛盾作用的過渡時期。

“共生”一詞,若理解為“共同生存”,雖然過于簡單,但非常根本。除此之外,“共生”還有“互助”、“互動”和廣泛意義上的“合作”等特性。值得注意的是,“共生”一詞在日本已成為流行語,幾乎人人皆曉。它不僅是學術用語,而且是生活用語。最近“共生”這一用語經常在下述情況中被使用,即大家都關系融洽地生活著,互相關照地生活著??偠灾?,“共生”是人類在所依托的“自然”能夠持續地可承受之下通過多樣性方式達到和諧生存或存在的狀態。

二、傳統德育與當代德育

道德,就是指“以善惡為評價標準,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的力量來調整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國家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①學校德育的任務就“在于發展學生的道德認識、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等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②中國傳統道德教育強調對道德情感的培養,強調在形成道德情感的同時,培養學生對某些具體美德的道德認識??鬃犹岢摹叭省钡慕逃?,就是一種內心道德情感的培養,以此實現道德的追求。

德育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國傳統教育從某種程度來說就是以道德倫理教育為本位的。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三綱五?!痹诜饨ㄉ鐣亲钪饕牡掠齼热?。傳統道德教育的誤區有:一是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嚴重脫離青少年和社會的實際;二是道德教育的過程脫離青少年主體。隨著時代的變遷,主要用灌輸的方式試圖塑造青少年的做法已經不能被青少年所接受了;三是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忽視青少年之間、青少年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造成在道德教育過程中青少年低參與,甚至不參與的現象;四是道德教育導致認識與行為嚴重脫節。目前,學生的道德行為已經完全社會化,使學生在道德能力上面臨多種挑戰,在道德認識上知道該怎么做,但在道德行為上卻做不到。

當代學生成長的時代背景正發生巨大而深刻的變化。深刻認識德育工作的新形勢,準確把握學生思想的新特點,是提高德育工作針對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首先,要深刻認識社會環境的影響。一是對外開放整體環境的影響。二是市場化社會環境的影響。人們價值取向的多元化,使學生在道德評價、道德行為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困惑與迷惘。三是數字化生活的影響。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娛樂和語言方式。四是多樣化家庭環境的影響。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家長對子女的過分溺愛和過高期望,導致學生以自我為中心,單親與殘缺家庭增多,孩子缺少關愛,造成一部分孩子身心受創和性格變異。學生家庭背景、貧富差距的強烈反差,影響了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心理健康。其次,要深刻認識教育自身的變化。隨著中小學“課改”的深入,確立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順應了個性化教育的要求,對傳統的教育觀念和方法構成了挑戰。

三、共生理念下的新世紀學校德育

新世紀的學校德育應該面向生活。學校德育己經開始轉向人本主義,面向生活世界,道德主體性研究方興未艾。這種道德的生活回歸、人本回歸,無疑為德育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維度。從道德發生學角度來看,道德教育原本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只有在道德的具體情境中講道德,才是最有效的。而“學校是進行系統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把道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環節,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社會了解國情,增強社會責任感”,③從而在以學校為中心的日常生活中完成對學生道德的形成。

1.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德育

生活是德育工作賴以存活的土壤,也是德育的最終目的,如果脫離了生活,單純地圍繞《德育》讀本里面的情景和活動展開教育,則將失去德育的真正意義。

比如對照《德育》讀本內容,根據“近、小、實、親”的原則,號召學生每天為“班級、學校、家庭、社會”做一件好事,不論是形式的繁簡,還是事件的大小,只要是一件好事,都應持歡迎肯定的態度。如在家里洗衣、洗碗、掃地、做飯;在班里擦黑板、做值日、幫助困難同學;在學校里不大聲喧嘩、見老師問好、愛護學校一草一木;在社會上給殘疾人送溫暖、公共汽車上給老人小孩讓座、不亂扔廢棄物……由于這些好事都遵循“近、小、實、親”的原則,學生只要稍微努力,在生活中隨時就能做一件好事,獲得一種“跳起,便能摘到桃子”的成就感。因此,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做好事就會成為一種習慣,好事成為普通事。這達到了德育的真正目的,讓德育行為蘊涵在普通的生活小事中,讓德育在普通的生活小事中潛移默化,使學生在普通生活中體驗到共生理念的真諦,為學生最終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做好鋪墊。

2.學生管理中的道德教育

在班級的管理中,對于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老師平時應注意多教育他們學會與同學交流合作,保持融洽的關系,學習上不能有絲毫的自私和保守心理。如果存有那樣的心理,則不僅會影響同學關系,有損自己在同學心目中的形象,而且會影響智力水平的發揮,使自己的學習能力的提高受到限制,在狹小的天地里而得不到充分的展現,最終制約個人前途的發展。對另外一些學習成績稍差的學生,要告訴他們,因自卑、嫉妒而不愿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僅靠個人奮斗,進步是極其微小的,甚至還會退步。應讓他們經常在一起交流,互相切磋,形成你追我趕爭上進的好勢頭。

此外,利用“共生效應”轉化后進生也是一條很好的途徑,重要的是讓后進生融入集體,形成良好班集體的氛圍。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充分挖掘每一個學生的才能,讓所有的學生都融入到班集體中。特別是對那些后進生,一方面要給予其正確的引導使其發揮自己的長處,為班級贏得榮譽,建立起自尊,另一方面對其不足要請大家多方幫助,使其分享集體的溫暖,分享集體的快樂,在良好的教育氛圍中提高自己。

又如在班級紀律的管理中,充分發揮班級內部各小團體的作用,讓大家互相監督,利用其“組織”內的特殊規范,借助共生效應,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集體行為習慣和班級氛圍。同樣在班集體的組建中也可以借助大集體的力量讓學生在集體中學會生活,學會團結,共同成長。

3.從師生關系中發展德育

師生關系,說到底是一定生態環境中的共生關系,是一種必須相互承認、相互尊重的互依關系,是一種具有民主平等特征的關系。師生雙方具有不同的生活圈子和心理世界,具有不同的認知特征和生活態度,因此,在師生的雙邊關系中,是不存在“教師中心”、“教師本位”或“兒童中心”、“兒童本位”的。

用共生理念對待師生關系,必須注意營造民主平等、充滿尊重特征和相容特征的教育氣氛,提倡“民主式”、“啟發式”教育,提倡“鼓勵式”、“引導式”教育。用師生共生的理念看待教育活動,就應當將教育活動開展成能促使師生雙方“共同發展”的活動,使教育活動具備自由精神、探究欲望和商討氣氛。為人師者如果樹立了與學生共生的理念,就不會去埋怨、責罵和體罰學生,就不會輕易給學生打“不及格”分數,就不會輕易動用懲罰措施,即用道德培養道德,在師生的互動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和品質。

注釋:

①②袁振國.當代教育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P216、P223.

③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人民日報,2001.10.25(1).

參考文獻:

[1]瞿葆奎主編.教育學文集(第7卷).德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3.

[2]李燕.共生哲學的基本理念.理論學習,2005,5.

[3]季銀泉.共生:教育管理的新理念.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5,2.

[4]李宣海.與時俱進,樹魂立根——努力開創學校德育工作新局面.上海教育,2005,4.

[5]詹萬生主編.整體構建德育體系研究論文集:全國教育科學“九五”規劃國家級重點課題研究成果.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4.

猜你喜歡
學校德育運用
內生德育:九年一貫制學校德育路徑探索
學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徑
農村初中學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對當前我國學校德育實效問題的理論反思
“贊賞發現”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
巧用插圖,注入課堂活力
面向進城務工人員子女的學校德育創新研究
對當前學校德育存在問題及其改革方略的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