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中實踐新課標的一些體會

2009-07-30 05:55
考試周刊 2009年24期
關鍵詞:新課程交流信息技術

劉 偉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的頒布標志著新一輪地理教學改革的開始。新課標反映了現代地理教育鮮明的時代感和使命感,在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評價方式等方面體現出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從各個層面指明了高中地理教育改革的方向與重要內容。通過認真學習和體驗新課程目標,結合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實踐新課標。

一、激發學生帶著興趣走進“課堂”

1.以內在的“情”感化學生,以情激趣。

(1)教態表情。教師的教態要自然適度、得體。和藹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適當的手勢等教態,真摯、親切的感情,一經化為學生情感的體驗,課堂就會進入情感交融的世界,有助于啟迪學生的智慧,開發學生的潛能。

(2)語言傳情。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智力勞動效率?!苯處煹恼Z言是教與學的紐帶,是影響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語言表達清晰、準確、幽默的教師,講起課來深入淺出,妙趣橫生。教師聲情并茂的語言能表現出教材的喜怒哀樂,能引導學生體驗情景、感知形象。這樣學生不僅切實感受到所學知識的價值和意義,還對教師產生欽佩之情,對地理學習產生極大的興趣,更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語言美的享受。在地理教學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因此教師形象生動、幽默風趣的語言,會使學生眼前浮現出各種事物的真實表象,不僅會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還會使其所學的知識記憶牢固,久久難以忘懷。

(3)以情動情。研究表明,善于與學生交流,關注并理解學生的情感與需要,與學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關系的教師,更容易與學生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深入了解每個學生,對存在“情感障礙”的學生作細致的疏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特別是對基礎薄弱的學生,決不能動輒批評,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換位思考,拉近師生距離,感受他們的情感體驗,滿足他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的需要。

(4)評價激情。中學生處在世界觀形成的階段,對外界的刺激特別敏感,尤其是高焦慮的學生過分關注教師對其成績和行為的反應,評價對他們的學習情感起調控作用。若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評價,其內在價值得到外界的承認,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會增強,同時也激發他們向更高目標追求的動機。因此,教師對回答好的學生應充分肯定,對回答不完整的學生應用激勵性的語言進行評價;對回答錯誤的學生不要完全否定,應用積極有效的評價方法,捕捉每個學生的亮點,降低他們的焦慮和恐懼程度。

2.創外部的“境”激發學生,以境促情。

(1)活動創設情境。如課前地理信息發布會,課后的辯論、地理角等都是創設情境的有效方法,通過一系列的師生互動,培養學生的合作協調能力。

(2)媒體營造情境。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從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輯、下載和制作一些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課件。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交際情境,激起學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維的浪花。

(3)音樂烘托情景。一曲感人的音樂,優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觸發強烈的情感,在人的心靈深處掀起共鳴的波瀾。在地理教學中適當穿插地理歌曲,可調節學生的緊張情緒,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陶冶學生的人文和美學情操。

(4)表演創造情景。課堂不應死氣沉沉,而應是個生動活撥的交流場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愿望、體驗緊密相連,創設真正的學習情境。

二、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

新課程的重要理念是“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生要有意識地運用所學知識理解和解決與人類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從而體現地理學的價值。對學生而言,“過去,課本就是生活;現在,生活就是課本”,生活中的許多地理現象可以用來豐富學習資源,開闊學生視野,因此,新課程的基本設計思想就是將高中地理課程與實際相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通過在生活中學習以形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傳統的地理教學過多地強調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略學生的真實體驗,新課程要求教師引領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關注生活,并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開展有意義的學習,構建開放式的地理新課堂。引導學生進入生活是對課堂教學元素的拓展,使地理教學不僅融洽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還密切了學生與社會的關系,把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權力還給了學生。

三、構建問題研究、合作學習的課堂教學新模式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是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無論是探究還是研討都離不開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真實而有效的交流,這種積極的交流必須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要依據不同的學習任務展開,使學生和教師都能進行深層次的交流。例如教師引導學生圍繞學習目標展開深刻的思考,感知地理現象、地理規律,就是一種有意義的交流;教師與學生共同合作開展觀察、比較、交換對地理現象的解釋和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就是最有教育價值的交流。同時,交流方式應具有多樣性,師生和生生面對面交流,學生與教師與學習資源與學習平臺進行交流,通過教育網絡交流等。

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因為學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個個潛在的學習資源。例如,學生對同一地理現象的解釋也許是不同的,這時需要學生進行交流和論證,比較各自的結果,進行合理的論證,目的是使學生的所學能夠有意義并且保證所學知識的準確性和地理學科思維的正確性。這種由教師引導,學生相互交流為主的研討和探究式的課堂方式不僅能夠解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且能夠引發學生發現新的問題,形成更高層次的學習動機和研討動力,這種課堂學習將是充滿生命活力的。

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地理教學的新課堂

信息時代,信息技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而且在支持學生進行研討-探究學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持,恰當使用信息技術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例如我曾看到一位地理老師在講宇宙環境時所制作的課件,在精美的圖片背景下打上康德、愛因斯坦等人的名言,非常漂亮,帶給學生一種很強的視覺沖擊力和美的情感體驗。

在信息技術與新地理課程整合中,我們應在新課程的理念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教學的教學設計思想研究,要注意避免一些誤區。首先,要防止那種新技術、舊理念,呈現過量信息的“電灌”課?,F代課堂教學并不是提供越多的信息就越好,因為學生在一定的時間條件下接受的信息和思維的提高是有限的,過多的信息反而會影響學生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及思維能力的提高。其次,要依據所學課題的特點來選擇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并不是所有的課都適合用信息技術。再次,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應用應該考慮教育成本,能夠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教學中的問題就是最智慧的教育,不要過于追求在45分鐘內時時刻刻地使用信息技術。

猜你喜歡
新課程交流信息技術
如此交流,太暖!
2021聚焦新課程 專注新高考 歡迎訂閱全新《新高考》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加強交流溝通 相互學習借鑒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新一代信息技術征稿啟示
信息技術在幼兒教育中的有效應用
周櫻 兩岸交流需要更多“對畫”
我區初中化學新課程實施中典型問題的思考
高中體育新課程實施“碰壁點拔”式教學模式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