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次貸危機的政治經濟學思考——馬克思生產過剩理論的啟示

2009-07-31 07:50成吉斌韓非池
商情 2009年9期
關鍵詞:政治經濟學信用

成吉斌 韓非池

【摘 要】本文使用馬克思生產過剩理論對次貸危機根源進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危機的一些結論和建議。

【關鍵詞】生產過剩 信用 政治經濟學

一、生產過剩

次貸危機以來,經濟學界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危機根源的反思,主要的觀點有“制度說”、“政策說”、“市場說”,雖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此次危機的原因,但主流的反思和解釋不得要領,沒有制度和經濟根源上深刻剖析此次危機。

其實,兩百多年前,馬克思就對經濟危機的根源做出了明確和系統化的解釋和思考,即生產過剩理論。生產過剩理論不僅可以解釋古典經濟危機,也可以比較系統和全面的剖析和解釋現代經濟危機的根源,次貸危機自然也不例外。

在馬克思看來,隨著資本主義的到來,大工業生產方式開始跳躍式擴展(惡性增值)。一方面,生產能力幾何倍數的增長速度使資本家和資本在追逐利潤(剩余價值)的經濟本能下不斷膨脹;另一方面,因生產資料私有和分配的不公,廣大無產階級相對貧困,消費能力的增長無法跟上生產增長,社會生產能力與消費能力的差距和非均衡矛盾不斷加劇,并體現為市場供求矛盾,經濟蕭條和工人失業。概括起來,馬克思關于經濟危機的基本邏輯框架就是:(1)經濟危機的本質是生產過剩;(2)生產過剩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3)“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群眾的購買力不足;(4)群眾購買力不足的原因是資本和勞動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5)兩極分化的原因是生產資料的資本家占有制度。

現在來比較一下理論和次貸現實。第一,生產惡性增長和生產能力過度膨脹。的確,次貸危機前全球處于一種普遍的“繁榮”(經濟過熱)中,從一百四十美元的油價和火爆的房地產市場就可見一斑。第二,廣大無產階級相對貧困。就拿美國來說,華爾街的金融精英的年薪動輒千萬甚至上億,而且增長令人咂舌(02年到03年華爾街平均年薪就翻了一倍)。而廣大美國民眾則遠未享受到這種增長。同樣是03年,美國年度工資的增長水平為2.7%,遠低于華爾街的精英,而且增速在不斷放緩。事實上,在這次危機中,一開始那些“買不起房”的次級貸款者,正是相對貧困者(在美國一部分申請次貸的人其實已經有了一套房,他們是想再購買一套投資性質的房產)中的一員。

二、生產過剩下的信用

自此,生產過剩解釋的已經很清楚,那信用在這次危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對于此,馬克思只是籠統地說,服務于市場交換的資本主義的貨幣制度、銀行制度、匯兌制度、信用制度等,為市場交換領域矛盾的激化、潛在危機的現實化提供了制度結構條件,并未詳細分析?;蛘哒f,分析這些資本主義內部的制度構架,對于解決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根本沒有意義,如黃達,就評價貨幣制度是“無法對資本主義帶來破壞性作用”的范疇。

不過,對于解釋次貸危機的演進過程來說,這種分析依舊是有意義的。

首先,在資本主義內在矛盾下,生產跳躍式增長,而無產階級(廣大民眾)的收入水平以及主要有收入水平決定的消費水平卻增長緩慢,出現了相對貧困。此時,從宏觀經濟學家們的統計圖表上來看,總需求下降,經濟增長放緩,似乎有衰退的跡象。

經濟學家對于經濟危機有一套系統的解釋框架,即凱恩斯開創并被西方經濟學家不斷發展的“需求管理”。具體說,分為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總的政策方向是拉動總需求跟上總供給的增長水平,緩解供求矛盾。拉動總需求的切入點有三個:消費、投資和凈出口。而拉動的工具,都離不開信用。比如財政政策,政府通過財政赤字,增發國債,增加支出來刺激經濟;再如貨幣政策,央行降低利率,鼓勵貨幣的借貸來刺激經濟。本質上,都是利用信用,花明天的錢在今天消費或投資,來緩和生產與消費,或者說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

再看次貸,其實也是通過信用來刺激需求(包括房產投資和消費)的一個具體體現。本來買不起房的相對貧困者,突然被告知可以借入條件異常優惠的次級貸款消費,自然需求大增,于是房地產市場又走向了“繁榮”。

整個宏觀經濟大致如此,只是實現的具體手段各異,總之,在以信用為主要工具的需求管理(廣義上包括了金融業自發的信用供應)之下,經濟似乎又恢復了繁榮景象,圖表上增長的量和速度都十分喜人,于是宏觀經濟學家和財政部與美聯儲的官員們彈冠相慶,并預期,經濟將繼續增長,持續繁榮,“經濟周期被打敗了”。

可是,這之中有一個最根本的問題:花明天的錢在今天消費或投資,那到了明天,花什么錢呢?

答案是沒有錢。于是大量次級貸款人無法還款,CDO和CDS市場崩潰,華爾街金融市場大海嘯,危機還不斷向實體經濟和其他領域蔓延……

總之,在生產與消費矛盾激化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的統治階級試圖利用信用為工具預支將來的財富來刺激需求,解決總供需矛盾,但這種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只是延緩和壓抑了危機,并不能阻止危機的爆發。

三、建議和結論

1.次貸危機的經濟和制度根源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導致的生產過剩,信用只是一種長期中必然失敗的延緩生產過剩矛盾的手段,只能暫時壓抑矛盾,而無法根本上解決問題。但危機在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動蕩的同時,也重新騰出大量生存空間,危機產生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客觀上促使生產跟著萎縮,進而建立新的供求平衡。在經濟危機中,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性,保持信心,積極等待經濟的復蘇。

2.從根本上,次貸危機以及它所代表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難以在資本主義制度邏輯內部解決的,須尋求制度外的根本性解決措施。不過,我們雖不能避免經濟危機,卻可以預防和預測經濟危機,在一定程度上要預防這種金融危機(本質是信用危機),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完善針對信用增殖的合理的制衡機制。

當然,要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危機,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內部恐怕就像馬克思所說,是不可能的。消除經濟波動和危機在一定時期內是可以的,但是要想從根源上根除經濟危機,還需要尋求制度范圍外的因素。

參考文獻:

[1]黃達.金融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徐以升,陳曉晨.金融危機的本質:美國過度消費和中國生產過剩危機[N].第一財經日報,2008-09-22.

猜你喜歡
政治經濟學信用
神秘的植物工廠
失信商人的悲劇
“共享發展理念”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鮮活體現
信用消費有多爽?
“信用山東”微信號正式啟動發布
習近平經濟思想: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創新
湖北省信用信息公共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
政治經濟學式微了嗎?
《導言》和《序言》的區別
第二屆中國政治經濟學年會《現代政治經濟學》教材出版座談會綜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