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虔誠與偽善

2009-08-11 02:39周國平
做人與處世 2009年5期
關鍵詞:禮教試探神圣

周國平

虔誠是對待信仰的一種認真的態度,而不是信仰本身。一個本無真正信仰的人卻做出虔誠的姿態,必是偽善的。

歌德說得好:“虔誠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通過靈魂的最純潔的寧靜達到最高修養的手段?!?/p>

從本義來說,虔誠是面對神圣之物的一種恭敬謙卑的態度。這種態度本身還不是信仰,而只是信仰的一個表征,真正的信仰應是對神圣之物有所領悟。

一個人倘若始終停留在這個表征上,對神圣之物毫無領悟卻竭力維持和顯示其虔誠的態度,我們就有理由懷疑他的這種態度是裝出來的。

所以,我認為歌德接下來說的話是一針見血的:“凡是把虔誠當作目的和目標來標榜的人,大多是偽善的?!?/p>

正經不是嚴肅,就像教條不是真理一樣。真理用不著板起面孔來增添它的權威。在那些一本正經的人中間,你幾乎找不到一個嚴肅思考過人生的人。不,他們思考的多半不是人生,而是權力,不是真理,而是利益。

相反,最高的嚴肅往往貌似玩世不恭。真正嚴肅思考過人生的人知道生命和理性的限度,他能自嘲,肯寬容,愿意用一個玩笑替受窘的對手解圍,給正經的論敵一個教訓。他以詼諧的口吻談說真理,仿佛故意要減弱他的發現的重要性,以便只讓它進入真正知音的耳朵。

尤其是在信仰崩潰的時代,那些佯癲裝瘋的狂人倒是一些太嚴肅地對待其信仰的人。魯迅深知此中之理,說嵇康、阮籍表面上毀壞禮教,實則倒是太相信禮教,因為不滿意當權者利用和褻瀆禮教,才以反禮教的過激行為發泄內心憤想。

懷疑論實在是過于認真看待信仰或知識的結果。哲學史上的懷疑論者大抵都是太認真地要追究人類認識的可靠性,結果反而疑團叢生。

在任何信仰體制之下,多數人并非真有信仰,只是做出相信的樣子罷了。于是過分認真的人就起而論究是非,闡釋信仰之真諦,結果被視為異端。

有信仰者永遠是少數。利益常常借信仰之名交戰。

信仰是情感的事,理性不利于信仰。

在一個宗教內部,虔信者大多是一些情感強烈理性薄弱的人。理性強烈情感薄弱的人無意做信徒。介于兩者之間的是情感和理性皆強的懷疑者,他們渴望信仰而不易得,精神上最痛苦。以及情感和理性皆弱的盲從者,他們實際上并無信仰,只是隨大流罷了。

懷疑來自過分認真。元所用心的人從不懷疑,但也沒有信仰。當然,這不妨礙他們以信仰的名義絞殺懷疑者。

有真信仰的人滿足于說出真話,喜歡發誓的人往往并無真信仰。

發誓者竭力揣摩對方的心思,他發誓要做的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而是他以為對方希望自己做的事情。如果他揣摩的是地上的人的心思,那是卑怯。如果他揣摩的是天上的神的心思。那就是褻瀆了。

《圣經》中說:“不可試探你的上帝?!蔽艺J為這是信仰的題中應有之義。誰若試探他的上帝,他就不是真有信仰。

信仰要求的是純粹,只為所信仰的真理本身而不為別的什么。凡試探者,必定另有所圖。仔細想想,試探何其普遍,真信仰何其稀少。做善事圖現世善報,干壞事存僥幸之心,當然都是露骨的試探。教堂里的祈禱,佛廟里的許愿,如果以靈驗為鵠的,也就都是在試探。

至于企求靈魂升天或來世轉運,則不過是把試探的周期延長到了死后。這個問題對于不信教的人同樣存在。

你有一種基本的生活信念,在現實的壓力下或誘惑下,你發生了動搖,覺得違背一下未必有傷大節——這正是你在試探你的上帝的時刻。

編輯張金余

[劉宏圖]

猜你喜歡
禮教試探神圣
明清兒童禮教的興起
神圣大陸(下)
FOR YOU, O DEMOCRACY
神圣的使命 光榮的擔當
靜守百年:試探西貝意象
神圣的簡約
試析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服飾研究
中小學生識“禮”教育淺談
試探《鬼谷子》軍事思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