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學生識“禮”教育淺談

2017-01-21 22:05王陽
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 2016年11期
關鍵詞:禮教禮儀責任

王陽

[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學做人”,而“禮”的教育就是在教授我們學做人的規矩,拋去封建禮教中的糟粕,識禮守禮的一些內容是很適宜我們現代教育的。教育學生無論是對天地自然,還是對待父母兄友,甚至是自己,都應學會“敬”“誠”“責”,從內心深處敬愛、誠信,承擔責任。要將這些美好的品德傳承下去,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班會課、課余活動、專題活動和日常生活的契機,對學生進行知“禮”、識“禮”、守“禮”的教育,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濡下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

[關鍵詞]禮教 待人以敬 處事以誠 責任 禮儀

[中圖分類號] G6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330083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禮教指舊傳統中束縛人的思想行動的禮節和道德。而我們平常談起它也往往愿意在它前面加上“封建”二字,以強調它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框定的不可逾越的“君臣父子農商”的關系準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禮教的文化僅僅指這些嗎?在新的時代下,我們重新審視“禮”文化,是否可以挖掘出禮教中適宜現代教育的內容,應用于我們日常的教育教學?

“禮”源于祭祀,進一步演變成一系列重要場合的禮儀活動,即所謂典禮。之后,隨著歷史的發展和政治的需要,“禮”引申為正式的制度體系,也就是“禮制”。禮制的范圍進一步擴大,我們其實可以把它看做人與人、人與萬物交接時的倫理規范。人與人和睦相處、彼此恭敬、相互尊重的精神;人在自然中、社會里遵守規則的行為;人精神成長中的向善、仁愛的品性,這些都是“禮”的真正內涵,也是我們在教育中應著重培養學生的精神。

“不學禮,無以立”,那么學校教育中,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的“禮”中有哪些借鑒呢?

一、從傳統文化中借鑒“禮”

首先是“敬”。古語講“待人以敬”,不論是對待老師父母,還是同學朋友,有了真誠的情感和尊敬的情誼,就少了很多的矛盾糾紛。我們看到很多校園暴力和家庭紛爭,都是源于心中沒有敬意和愛意。中國古代是非常講求尊師重道和敬重父母的,“曾子避席”“程門立雪”“鹿乳奉親”等故事都讓我們了解到,對師長的尊重和敬愛是人應該做到的基本禮儀?,F代社會注重個性的展現和平等的交流,但是青少年對平等和自由的理解往往有失偏頗,他們更注重自我的精神世界。如果我們用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敬”的禮儀規范加以引導,讓學生對世界有“敬畏”,對父母師長有“敬愛”,對同學朋友有“敬意”,內心的謙遜會讓他們得益一生。

其次是“誠”?!罢\”的含義,就是真誠,誠信。人與人交往,不僅要表現“敬”,在內心更要真誠?!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為人真誠,無論是對待別人、對待自己都是誠懇而實在的,這才是為人之根本。古代“曾子殺彘”對子誠信,“晏殊識題”對人誠信,季布“一諾千金”傳美名,孟子所說“舍生取義”誠于己,這些古代君子的“誠”更是一種對自己內心的誠懇。為人“誠正”,小到班級、家庭,大到學校、社會,才會是“正氣”滿滿,“正能量”十足。教育學生誠信,不僅僅是作業不抄襲、考試不作弊,更應是一種思想純粹、敢于表達、信守承諾的品性。

最后是“責”?!疤幨乱哉\,待人以敬”會讓學生變得文質彬彬,和善友愛,可是古代優秀傳統文化中真正君子的修為之重還應當談到的就是“責任”?!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許多處江湖之遠的賢士仍憂心國家興衰之事?,F代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會上卻有一些人有了物質至上的觀念,許多人過分計較個人得失。在學校德育教育中,我們往往容易忽視“責任”的教育,而學生也常常認為只要好好學習,遵守校紀校規就萬事無憂,缺乏責任意識、擔當意識的學生走入社會,也會因此屢屢受挫。從小培養責任意識、勇于承擔的精神,不僅是對學生的負責,更是社會和國家的需要。

識禮守禮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那么,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對學生進行“禮”的教育呢?

二、對學生進行“禮”的教育的途徑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班主任可以利用班會課開展豐富多樣的識禮守禮教育活動,如主題故事會、辯論賽、禮儀文明現狀調查等,引發學生對“禮”的關注和思考。還可以開展相關的選修課,如國學經典誦讀課程、中華傳統禮儀課程等,通過文化經典的誦讀和講解、禮儀文明課程的學習逐步加深學生對禮儀文化的認識,在傳統文化與禮儀修養、禮儀品質交互作用下,不斷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經驗、情感、能力、知識,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崇敬,對自我、對他人的認識和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良好的禮儀修養和待人處世態度,具備基本的禮儀知識和社交能力。

第二,在課余活動時進行?!岸Y”的教育是精神層面的教育,不僅在課堂上,更應將觸角延伸至課堂下、家庭中、社會上,教師可以將學習禮儀知識、踐行禮儀行為布置為活動作業,讓學生在與人交往、處事之時運用所學之“禮”,達到更好的教育目的。例如,布置學生在家庭中遵循對長輩的禮儀規范(稱謂禮儀、餐飲禮儀、對話禮儀等)的作業,并利用短信或網絡與家長溝通,了解完成情況及效果,達到家庭教育的目的。還可以在假期安排社會實踐,觀察人們的禮儀現狀并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和思考。

第三,在專題活動中進行。學??赏ㄟ^開展禮儀講壇、專項禮儀培訓等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系統的禮儀規范的學習,讓學生在優秀傳統文化的浸濡下,感受“禮”的魅力,學習“禮”的規范。例如,在新學期伊始,可以開展服飾禮儀、集會禮儀的相關培訓,在母親節或教師節舉辦孝德禮儀活動,等等,抓住有利時機,進行禮教。

第四,在日常生活學習中進行?!岸Y”的教育說到底是一種習慣的養成,常言道“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因此,我們要抓住星星點點的教育契機,對學生進行禮教。例如,在課堂上對教師的起立問候,課間與同學的禮貌交流,物品的有序擺放,良好的衛生習慣等,只要我們能從細節關注,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注重“禮”的教育,一定能使學生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精神品質。

注重“禮”的教育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F如今,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遵從的價值觀和社會觀與過去有所不同,但傳統的禮儀文明還是有許多值得借鑒和學習的地方,如果我們能從中挖掘,善于利用,一定可以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

(責任編輯 陳劍平)

猜你喜歡
禮教禮儀責任
明清兒童禮教的興起
使命在心 責任在肩
每個人都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試析儒家禮教文化影響下的中國傳統服飾研究
《浮生六記》中陳蕓的現實處境
古希臘私法何以未壯大
禮儀篇(下)
孝——禮儀第一禮
知禮儀,做謙謙君子
期望囑托責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