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處是家園

2009-09-15 09:08
理論觀察 2009年4期
關鍵詞:私生子奧康納弗蘭克

張 偉

[摘要]弗蘭克·奧康納對兒童題材情有獨鐘,他喜歡用兒童的眼睛觀察世界,用兒童的耳朵傾聽世界,借助兒童天馬行空的幻想世界反襯冷酷無情的現實世界。本文以《妄想者》和《樹林里的孩子》為例深入分析奧康納兒童題材短篇小說中私生子試圖尋找親生父母、渴望擁有一個完整家園的主題,從而探究此類作品的深層社會根源。

[關鍵詞]弗蘭克·奧康納;兒童題材;《妄想者》;《樹林里的孩子》;私生子;家園

[中圖分類號]1207.4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234(2009)04—0134—03

弗蘭克·奧康納(Frank O'Connor,1903~1966)是二十世紀愛爾蘭著名作家。他的文學創作頗為豐厚,涵蓋了詩歌、短篇小說、小說、戲劇、傳記、自傳、游記、文學評論等多個領域。其中,短篇小說最受讀者喜愛。奧康納一生寫了近二百個短篇,主要收錄在《民族的客人》(Gusts of theNation,1931)、《爭論的焦點》(Bones of Contention,1936)和《沙果醬》(Crab Apple Jelly,1944)等七部短篇小說集中。這些作品大致可以劃分為戰爭、宗教、家庭生活和兒童四個系列。奧康納喜歡選取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再現愛爾蘭底層民眾的生活風貌,挖掘出具有人生重大意義的主題。他擅長描寫小人物的內心世界,揭示人物微妙、不可言說的情感變化。他關注的并不是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是故事中人物心理的矛盾與掙扎。這樣,奧康納轉移了讀者對情節的注意力,使讀者慢慢進入人物的內心,體會每個人物的內心沖突和情感危機。所以,在他筆下,同樣一個主題的作品會帶給讀者全新的閱讀體驗。

愛爾蘭人似乎天生對童年有著強烈而持久的記憶,很多愛爾蘭作家身上都體現了愛爾蘭人特有的,根深蒂固的童年情結。斯威夫特的《格列夫游記》以童話形式尖銳地調刺了英國剝削、統治愛爾蘭的殖民主義政策;王爾德的童話《快樂王子》生動地刻畫了一位為人民犧牲一切,悲天憫人的王子形象;喬伊斯的《青年藝術家的肖像》追述了一位青年藝術家的成長歷程;約翰·伯恩通過一個九歲孩子的眼睛展現大屠殺的恐怖,《穿條紋衣服的男孩》成為另一本給大人看的兒童小說;海蘭的《放下我吧》以孩子的自敘形式,聚焦問題家庭的問題孩子,記錄下他們的迷惘與困惑……奧康納是一位心理現實主義小說大師,他擅長運用新穎的故事情節和獨特的敘事手法勾勒鮮活的兒童形象,借助兒童的眼睛觀察這個多災磊難的世界,借助兒童的思維定格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因此,兒童題材在奧康納所有的短篇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其中,多數圍繞一個名叫拉里·德萊尼(Larry Delaney)的小男孩展開情節?!段业亩淼移炙骨榻Y》(“My Oedipus Complex”)、《圣誕節早晨》(“ChristmasMorning”)和《父母身世》(“The History 0f Parents”)都是典型代表。這些故事既天真、有趣、充滿想象力,又富有成年人思考問題的智慧。1996年,帕特里克·科特(PatrickCotter)將奧康納所有以拉里為主人公的短篇小說收錄在《拉里·德萊尼:孤獨的天才》(Larry Delaney:LonesomeGenius)中。這本書以拉里的年齡為序,使讀者更清晰地觀察主人公的成長經歷。除了拉里系列,其他作品像《小當家》(“The Man of the House”)、《第一次懺悔》(“My FirstConfession”)等也基本上體現了奧康納兒童題材作品的一貫風格。

《妄想者》講述了一個被社會遺棄的小男孩渴望母愛,憧憬溫馨、和睦的家庭生活,最終幻想破滅的故事。蘇西(Susie)和邁克爾(Michael)兄妹兩個生活優裕,從小被父母呵護、疼愛。突然有一天,樂善好施的母親領來一個名叫丹尼爾·科貝(Daniel Corby)的七歲小男孩,希望給他們做伴。邁克爾非常不樂意,“我們不需要新伙伴;我們已經有很多了,而且他們是上等人?!盋P292)第一次見面,邁克爾一眼看出丹尼爾出身卑微,竟把他當成報童。不僅如此,邁克爾覺得和他一起玩是件丟臉的事,因為丹尼爾什么游戲都不會。墨菲(Murphy)夫婦對丹尼爾特別照顧,這更激起邁克爾強烈的不滿,他認為父母從來沒有像寵丹尼爾那樣寵愛自己。小說的開頭,奧康納便暗示丹尼爾不可能真正融入這個家庭。首先,邁克爾等級觀念嚴重,處處把丹尼爾看成下等人?!澳鞘且粋€下等人住的地方。在那種地方,小孩光著腳走路,婦女們整天坐在門前的臺階上閑聊?!彼吞K西不愿意這樣的窮人來他們家吃頓飯或討件衣服。另外,邁克爾認為丹尼爾是“入侵者”,搶走了母親對他的愛,破壞了原本親密的家庭關系。標題“The Pretender”寓意深刻:這個單詞的英文解釋是“覬覦王位、爵位等者”。很顯然,從邁克爾的角度出發,這個渴望母愛和家庭溫暖的孤兒的確“覬覦”一個完整的家園,作者的諷刺意味不言而喻。

然而,邁克爾兄妹對丹尼爾的排斥使他一步步認清自己的真實身份并體會到家的真正含義。從三人的第一次對話我們了解到丹尼爾和母親住在貧民窟;他沒有父親,沒有兄弟姐妹,沒有親戚朋友;奈莉阿姨(Aunt Nellie)偶爾給他們送生活費。丹尼爾并不覺得這樣的生活有什么不正常,或者說他從來都不知道生活原本可以更加美好。每個周六,他都去邁克爾家跟他們一起做游戲、吃晚飯,然后一直呆到睡覺時間,聽墨菲夫人講完故事再走。有一次,蘇西炫耀說她是在都柏林出生的,丹尼爾告訴他們自己是在英國出生的。蘇西不服氣,沒想到一個住在貧民窟的男孩居然會在英國出生。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段對話:

“你媽咪什么時候去英國了?”她問。

“她沒去過英國?!?/p>

“那么,你怎么可能在那兒出生,你這個大傻瓜?”她吼道。

“我的奈莉阿姨去過?!彼麗灺暤卣f。

“你不能因為奈莉阿姨去過英國就說你是在英國出生的?!彼龍髲偷卣f。

“為什么不能?”他生氣地問。

最后一句話把蘇西和邁克爾難住了,他們畢竟是八、九歲的孩子,成人世界對他們來說遙遠、陌生、復雜、不可捉摸。但是,這次爭論使丹尼爾開始懷疑自己的真實身份,他不再認定原先那個老婦人是自己的母親,因為她沒去過英國。這位墨菲阿姨既去過英國又特別寵愛他,那么她很有可能是親生母親。潛意識里,他已經把墨菲阿姨當成自己的母親。所以,當邁克爾質問他“她是我的媽咪,不是你的?!睍r,丹尼爾小聲地反問道:“你怎么知道不是?”。

一個星期六下午,邁克爾玩到很晚才回家,他到家時看到丹尼爾和母親在一起,“我簡直不能形容他們帶給我的不同尋常的感覺。他們圍坐在爐火旁,看起來那么溫暖、舒適,使我覺得自己倒像是一個局外人。我回來時本來良心不安,

還打算虛張聲勢給自己壯膽。然而,我突然想哭,我不知道為什么?!?。奧康納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幸福家園的畫卷,一個被母親遺棄的私生子,一位慈悲、善良的母親,他們相互依偎,溫暖著彼此的心靈。然而,殘酷的社會現實決然不會被如此溫馨的畫面感動,它千方百計剝奪“底層民眾”追求幸福家園的權力,阻撓他們前進的腳步。丹尼爾最終被邁克爾兄妹趕出這個貼著“中產階級”標簽的家庭,回到貧民窟,終日與“長滿皺紋的老婦人”為伴,沒有父母,沒有兄弟姐妹,沒有親戚朋友。后來,墨菲夫人告訴邁克爾,她不是丹尼爾的母親,實際上沒有人知道他母親到底是誰。

奧康納在這篇小說中凸顯了兩個小男孩之間的沖突:如果丹尼爾代表著“底層民眾”和游蕩在社會邊緣的“流浪兒”,那么邁克爾無疑是“權勢”、“金錢”、“地位”和“壓迫者”的象征;如果丹尼爾是殖民地愛爾蘭,那么邁克爾便是殖民者英國。前者(包括那個和丹尼爾相依為命的老婦人)是社會的弱勢群體,他們被驅趕到一個小小的角落,自生自滅,他們渴望愛,追求愛,最終只能和愛擦肩而過;后者有優越的家庭環境,享受父母的親情,周圍都是游戲伙伴,卻喪失了分享愛的能力。

同樣,《樹林里的孩子》也是關于兩個寄養在別人家的私生子渴望擁有一個真正的家庭卻迷失在尋找父母的途中。特里(Terry)寄住在厄爾利夫人(Mrs.Early)家,有一位康娜阿姨(Aunt Conners)經常帶著玩具來看他。特里非常喜歡康娜阿姨,他們一起散步、爬山、聊天,儼然一對快樂的母子。有一次,康娜阿姨偷偷地告訴特里他們可能要和一個英國人去英國生活?!拔覀內齻€人將會住在我們自己的大房子里,電燈可以隨時開、關,水龍頭里有熱水。每天早晨,我騎著自行車送你去學校?!碧乩锼X得這一切那么神奇,簡直令人驚嘆。不僅如此。他還可以和小朋友們玩耍,在小河里放船具模型,聽阿姨講故事……。這不正是孤單的特里夢寐以求的生活嗎?從此以后,他天天盼望阿姨早點接他去英國。

然而,五彩斑斕的夢想就像泡沫一樣,脆弱,縹緲,很快隨風飄散。特里還沒來得及享受片刻的幸福生活就掉進了現實的深淵。其中,弗洛里(Florrie)扮演了一個極其復雜的角色。弗洛里和科蘭斯夫人(Miss Clancy)住在郵局附近,她們住的地方距離厄爾利夫人家有一英里遠,中間穿過一片小樹林。弗洛里是特里唯一的伙伴,她比特里大四歲。當阿姨送給特里一個船具模型時,他迫不及待地拿給弗洛里看,而且向她炫耀說康娜阿姨快要帶他去英國。弗洛里既羨慕又妒忌,雖然他們兩個都是孤兒,但是特里畢竟還有一個關心他的阿姨,自己卻什么也沒有。于是,她毫不留情地對特里說,“你媽媽根本沒死。她和一個男人有了麻煩,她的母親讓她把你送到這兒來甩掉你。全村人都知道這件事?!?/p>

盡管特里和弗洛里鬧翻臉,盡管他開始懷疑弗洛里講的話,他還是為了能有一個完整的家庭做出最后的努力。幾個月后,康娜阿姨終于再來看他。這次,沃克先生(Mr,Walker)開一輛白色汽車載他們去海邊。特里很愿意讓沃克先生當父親,到了晚上該回家睡覺時他仍然依依不舍,“我想和你呆在一起。我不想留在這兒,我想和你去英國?!笨墒?,特里心底的吶喊永遠不會被他們聽到了,因為,那天以后,康娜阿姨再也沒來過。特里天天跑到大路邊張望,看那輛白色的汽車會不會突然出現。弗洛里覺得特里太可憐又跟他重歸于好。這時,特里心中有太多疑問,他實在不明白為什么阿姨和叔叔突然間消失了,只好去問比自己大幾歲的弗洛里。

“但是,為什么阿姨不像以前那樣來看我了?”

“因為她嫁給了另外一個人,那個人不讓她來?!?/p>

“他為什么不讓?”

“因為這樣做是不對的?!备ヂ謇锿榈鼗貞??!啊憧?,她就快有合法的孩子了?!?/p>

“難道我們不是合法的孩子嗎?”

“哦,不,我們不是?!备ヂ謇锞趩实卣f。

“我們什么地方出錯了嗎?”

弗洛里也經常問她自己這個問題,但是她太驕傲不能讓一個像特里這樣的小男孩看出她還沒找到答案。

“全部?!彼龂@息地說。

這段對話不僅描繪了特里和弗洛里對父愛、母愛的渴望。對幸福的家庭生活的夢想,也細致地刻畫了私生子孤獨、迷茫、困惑、彷徨、無助的心理狀態。他們一出生就注定了悲劇的命運,被父母拋棄,游離在社會的邊緣,成為可有可無的一群人。弗洛里把一切錯誤歸結到親生父母的自私自利和不負責任,這顯然是兒童簡單的思維方式。親生父母拋棄自己的孩子固然難辭其咎,然而,貧窮落后的社會環境、傳統守舊的宗教制度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使得很多年輕的父母迫不得已選擇這條艱難的路??的劝⒁淘赂业叵蚴浪滋魬?,準備嫁給一個結過婚、信奉英國新教但能接受特里的英國人。但是,在封閉、保守的天主教國家,她還是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嫁給一個天主教徒,從此再也沒有機會見到特里。小說的最后,兩個孩子穿過那片經常來往其間的小樹林,弗洛里安慰特里說只要他以后聽她的話就永遠和他在一起。他們疲憊、孤獨的身影隱沒在樹林深處,周圍亮起了燈,殊不知黑夜已悄然來臨。

世界上很多著名的作家都曾把兒童作為描寫對象和小說主人公:狄更斯通過筆下一系列兒童的遭遇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黑暗;馬克·吐溫在哈克身上承載了消除種族歧視,爭取種族平等和黑人獨立的社會責任?!皟和钤谝环N前理性狀態中,尤其是生活在一種前科學的世界中,即一種人類祖先所生活的世界中。我們的根基便在那個世界里,每個人都是由這些根基生長起來的?!币苍S,這正是奧康納創作兒童題材作品的根本原因。他認為,童年是人生歷程中可以把個人內心的緊張、沖突和矛盾外在化的階段。他往往賦予兒童理性思考,讓他們觀察周圍的人情冷暖與世態炎涼。正如,在成人眼中兒童的推理是荒唐可笑的,兒童捕捉到的成人世界亦是無法理解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奧康納對雙方都有諷刺,但他的諷刺是仁慈的。

私生子作為兒童世界一個特殊的群體很少享受到父母的關愛,尤其是父母在精神上給予的關懷,特別是母愛,所以他們容易處于精神危機之中。丹尼爾幻想破滅后把自己與周圍的世界隔離,蘇西對親生父母充滿了怨恨,還告誡特里永遠不要相信大人的話。小說中私生子對“父親”、“母親”、“愛”和“家”的渴望體現了奧康納短篇小說一個永恒不變的主題,即家園主題?!凹覉@”不僅是父母相伴左右,兄弟姐妹相親相愛,親戚朋友眾多的家庭概念,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溫暖,歸屬感,是健康心靈成長的源泉。

在愛爾蘭特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性和私生子是許多作家都觸及的題材。奧康納多次寫到“私生子”卻與他個人的經歷有很大關系。由于經常往返于愛爾蘭和英國,奧康納結識了一個英國情人,并生下一個男孩。家庭責任感使他不能拋棄妻子和兩個孩子;心中的良知又使他不能丟下情人和私生子不管;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輾轉于妻子和

情人之間。這種漂泊不定的生活使奧康納陷入一種“無家可歸”的困境。這時,童年痛苦的生活一家境貧寒,早年輟學,父親酗酒,責罵、毆打母親一像噩夢般襲來,久久困擾著他。奧康納經常問自己,為什么會是父親和母親的孩子,為什么會生在愛爾蘭的科克市。國內壓抑、沉悶的文化環境迫使許多作家流亡海外,喬伊斯正是忍受不了都柏林的骯臟與黑暗而遠赴他鄉,奧康納卻選擇了一條更加艱難的路,即“精神放逐”。由于在國內得不到認可,再加上他和愛爾蘭關系惡劣,他時常懷疑自己是不是一個被祖國母親拋棄的孩子。這種對家庭和婚姻的不確定,對自我身份的不確定在《妄想者》和《樹林里的孩子》中都有體現。

然而,奧康納的作品并不僅僅是簡單的自傳。小說反映了愛爾蘭當時的社會面貌和普通人的生存狀態。二十世紀上半葉,愛爾蘭經歷了一系列戰爭,從1916年復活節起義到1921年內戰,國內局勢一片混亂。兩次世界大戰中,雖然愛爾蘭保持中立,但是由于和英國關系密切也受到很大沖擊。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大量青壯年男性移民到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國;大齡未婚青年,特別是女性,呈上升趨勢。社會不穩定必然會影響到家庭關系,婚姻沒有保障導致了私生子增多。奧康納一直都很關注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的作品中有很多孤兒、私生子和老年人。正是源于自己的親身經歷以及他本人悲天憫人的情懷,奧康納才能真實地傳達出他們渴望得到愛、家庭和理解的心境。

[參考文獻]

[1]Brown,Terence.Ireland:A Social and CulturalHistory 1922~79.Fontana Paperbacks,1981[2]Matthews,James.Frank O'Connor.Lewisburg:Bucknell University Press;London:Associated UniversityPress,1976

[3]Matthews,James,Voices:A Life of Frank O'Connor.New York:Atheneum,1983.

[4]O'Connor,Frank.An Only Child.Belfast:Blackstaff Press.1993

[5]O'Connor,Frank.Collected Stories.New York:Knopf,1981

[6] O'Connor,Frank.My Father's Son.Belfast:Blackstaff Press,1994

[7]林六辰,成人眼中的童真一評弗蘭克·奧康納獨特的敘事手法U],外國文學,2005,(4):15~25

[8]榮格,榮格性格哲學[M],李德榮,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李妹怡]

猜你喜歡
私生子奧康納弗蘭克
大法官奧康納:做出決定,就絕不回頭
研究生姐姐自爆家丑:“私生子”弟弟瘋狂了
試論疾病對弗蘭納里·奧康納文學創作的影響
答非所問
“私生子”闖入3單元4棟東門:這個爸爸不太冷
馬克思恩格斯自然觀與奧康納自然觀的區別
表達
弗蘭克與滑板
蒙弗蘭克奇遇記
把親生子當私生子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