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致Emily小姐愛情悲劇的三大根源

2009-09-28 08:38羅仁家
首都教育學報 2009年8期

羅仁家 沈 靜

摘 要:在小說 A Rose for Emily中,作者William Faulkner以冷靜平淡的手法敘述了南方沒落貴族Emily小姐的悲劇愛情故事,當然,導致其悲劇人生和悲劇愛情有很多不同的原因,本文主要從父親的封建貴族意識、小鎮人的矛盾心理、以及她本人的孤傲軟弱性格等方面分析了導致她最后悲劇愛情的原因。

關鍵詞:Emily;父親;小鎮人

A Rose for Emily一文的作者William Faulkner出身于南方一個莊園主家庭,雖說他羞怯地自稱是來自南方的鄉巴佬,但面對南方貴族的頹敗沒落,他內心顯然還是有著淡淡的惆悵的。Faulkner本人對于短篇小說的創作及其重視,這部作品里,他并沒有大量使用意識流的技巧,可卻像個精妙的工匠一般,造了個小巧的迷宮,將所有的痛苦、掙扎、矛盾、沖突,都隱藏在了不動聲色的平淡敘述里,甚至情節也是簡略到可有可無的境地;他又像個狡猾的推理小說家,在看似零亂瑣碎的描述中,處處暗藏玄機。所以,在謎底揭曉的瞬間,人們既會感覺意外,又會覺得早已了然于胸。

文章主人公Emily小姐大多數時候都被隱藏在情節里。如年輕時代:“身段苗條、穿著白衣”的她站在父親威嚴身影的陰影里,是人們眼中的畫中人;年近中年的她,昂著頭坐在與她門第不符的心上人的輕便馬車上招搖過市,任由人們對她的竊竊評論“poor Emily”淹沒在綢緞的窸窣聲中;中年以后,她漸漸足不出戶,藏身于她家那棟“once been white, with heavily lightsome style of seventies, in the once been most select street, but now stubborn ad coquettish ”的白色木屋里,偶爾從窗子里露出她那神龕里的偶像般的身影。Emily小姐基本上藏匿在Faulkner對她的細碎零散的描述中,是一個畫中人,一個人們交頭接耳議論紛紛的話題,一個窗欞里的剪影,一個沒落貴族的象征: dear, inescapable, impervious, tranquil, and perverse.

這篇以愛情為線索的小說雖說是感人的,發人深省的,卻缺乏浪漫也缺乏激情,整篇小說以女主角的葬禮為開端,以男主角的尸體為結束,中間以一種緩慢壓抑的筆調敘述了一段變態的、悲慘的、聳人聽聞的愛情故事。使人們不由自主地要去思考導致這個悲劇愛情的根源在哪里,下面將從父親、鄉親和艾米麗本人三個角度加以剖析:

首先是代表南方封建貴族傳統勢力的父親。

Emily的父親是文中最明顯的把Emily和外界隔絕的人。文中雖沒有提及Emily的父親生前的行為作風,但當他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文中——“her father a spraddled silhouette in the foreground, his back to her and clutching a horsewhip, the two of them framed by the back-flung front door.”,這幅畫面就給人留下了頑固、守舊、不通情理的印象。他以自視過高的心態在保護著Emily,用“horsewhip”來驅走所有試圖接近Emily的人,同時也恐嚇著Emily,讓她不敢反抗。Emily的父親一心想保護Grierson家族的高貴尊嚴,他堅信把女兒與庸俗的卑下的外界隔離才是對她最好的寵愛。正是這種執念在Emily的周圍漸漸樹起一道無形的高高的圍墻,讓她遠離了人群,也遠離了五彩繽紛的生活,使她的心扉緊閉。經年累月下,這種不正常的生活狀態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心靈的桎梏已經無法破除,即使在Emily的父親去世后,這道圍墻已沒有隨之倒塌。

其次是對艾米麗家族有著復雜情感的小鎮里的人們。

小鎮里的人對Emily的態度是矛盾的,他們既厭惡著她也懼怕著她。他們把Emily進一步隔離在小鎮的生活之外,他們是圍繞著Emily的圍墻的鑄造者的中堅力量。他們對Emily傾注了過多地關注的同時又是冷漠殘忍的。當Emily和Barron開始談戀愛的時候,那些人每天都躲在百葉窗后交頭接耳。她們不停的重復“Poor Emily”,她們根本不希望Emily得到幸福,而是期望她能保持著正在逝去的高貴。她的戀愛對她們來說意味著墮落,“it was a disgrace to the town and a bad example to the young people”。那些婦女們甚至請出了牧師去干涉人家的戀愛,在未果之后,更是不辭辛苦“wrote to Miss Emily's relations in Alabama”,她們妄想用家族內部的壓力使Emily屈服,徹底放棄幸福。她們在關注Emily的同時也是殘忍冷酷的,鎮中的官員除了討要稅款,從來不愿登門拜訪,而年輕人也不再讓孩子去Emily那學習畫畫,她們一點不顧念Emily曾經教她們畫畫的情誼,斷絕了Emily于世人的唯一接觸,漠視了Emily向外界伸出的求助的手。Emily開授瓷器彩繪課應該是她真得很渴望與外界的交流,她為此特意布置了一個畫室。所以當她被傷害被拒絕后,“The front door closed upon the last one and remained closed for good”,她的心門也隨之關閉。此外,“So the next day we all said, ‘She will kill herself; and we said it would be the best thing”當Emily不按她們的希望生活而去奢求幸福時,她們甚至希望Emily去死。世俗的力量是巨大的,可以說她們在Emily的圍墻外清出了一片無人區,這種力量加高加厚了Emily的圍墻,她們親手把Emily塑造成了“a tradition, a duty and a care; a sort of hereditary obligation upon the town” “a monument”。

最后是有著孤傲軟弱性格的艾米麗小姐本人。

當然,Emily的悲劇的最直接原因還是她自己的懦弱與偏執,她心甘情愿地固守在這道高高的圍墻之內,圍墻在困住她的同時也給予了她安全感。她曾經也做出過努力,但總是在中途因為種種原因放棄。在她父親剛剛去世的那個夏天,她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戀愛,她是如此的專注用心,以至于她好像完全不在乎小鎮的人說三道四,但是她的行為“She carried her head high enough” “It was as if she demanded more than ever the recognition of her dignity as the last Grierson; as if it had wanted that touch of earthiness to reaffirm her imperviousness.”卻暴露了其內心非常在意人們的看法。過分的在乎他人評價的心態在牧師的來訪尤其是堂姐妹的勸阻之后被轉化成一種猶豫——猶豫自己是不是應該掙脫已經習以為常的束縛,一種仇視——仇視愛情的到來也仇視自己的墮落。在這時她顯得不那么自信,不十分堅強,她的身上完全看不到她后來去買砒霜時的堅決。她開始懷疑這份愛情的真實,Barron到底愛不愛她?他是那么熱愛自由的男人。這些猶豫和掙扎使她恐懼、瘋狂、變態,她選擇在Barron還沒有離開她之前殺死了他。這樣既保證了Barron永遠不會離開她,也可以杜絕人們窺視這段愛情。Emily親手毀滅了希望,她本來有機會跟隨Barron離開這里。Barron對她還是存有愛意的,要不他不會在外出躲避Emily堂姐妹之后又再次回到她的身邊。其實Emily擁有很多寶貴的事物,如果她能敞開心扉,她的人生就會像玫瑰一樣鮮艷魅力。也許Emily是知道別人對她的關心的,但是在她封閉的情感中又意圖拒絕這種關懷,哪怕這是她最需要的。Emily自己正是這面無形的封閉之墻的最忠實加固者。她已經化為了一座雕像,一個舊時代的墓銘——“dear, inescapable, impervious, tranquil, and perverse”

當然,Emily的悲劇根源是復雜得多重的,是時代加之的,是兩個世代交替并行的必然產物,它既具有特時代的特殊性又具有時代的普遍性。壓在Emily身上的三座大山——父親的無情約束、小鎮人的孤立刻薄、她自身的軟弱孤傲都是導致其最終悲劇愛情的重要根源。

[參考文獻]

[1]. (美)克林斯?布魯克斯,(美)羅伯特?潘?沃倫 編著,主萬馮亦代 等譯,《小說鑒賞》(中英對照-第3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2006.12第1版

[2]曾傳芳,《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話語策略 [J]. 四川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 (3).

[3]胡全生,胡開寶等. 20世紀英美文學選讀—現代主義卷 [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3.

[4]葉琛, 簡評《艾米莉的玫瑰》(英文) [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7年15期; 121-122

[5]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育出版社, 2001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