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社會視角的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問題探析

2009-09-28 08:38何艷紅
首都教育學報 2009年8期
關鍵詞:成因大學生對策

何艷紅

摘 要: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問題屬于一種社會綜合癥:大學生社會焦慮心理是產生虛擬網絡情結的直接誘因;社會結構性張力和“網絡社會”的魅力是引發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的根源。鑒于此,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營造一個充滿溫情的、充滿朝氣的人文社會環境,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同時還應從社會學的視角適時關注并疏解社會結構性張力問題,以建構和諧社會,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社會視角;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成因;對策

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為世界發展提供無限便捷、帶來無數財富的同時,也造就出了一大批“網迷”、“網蟲”、“網癮”等網絡依賴群體。一些大學生尤其具有很深的網絡情結。他們除了上網瀏覽新聞、了解信息、查閱資料、學習知識、欣賞影音節目、下載軟件、收發郵件等之外,也有相當一部分廢寢忘食、或通宵達旦地上網交友、聊天、網戀、購物、玩游戲等等,他們有的甚至沉湎于網絡以致精神恍惚、不思進取、荒廢學業;甚至還產生人際情感疏遠、家庭價值失范、思維能力減退、信任危機產生等消極影響!這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社會性問題,也是困擾著當前高校教育的一大難題。

一、大學生社會焦慮心理是產生虛擬網絡情結的直接誘因

“郁悶”是指人們因某些不確定的社會因素而產生的壓抑、煩躁、不滿、非理性沖動等緊張心理,這是一種社會焦慮心理,它不僅存在于弱勢群體中,也相當普遍地存在于大學生群體中。甚至“郁悶”一詞如今成了大學生群體流行的心理詞匯。美國著名社會學家米爾斯曾說過:當某一社會中只是個別人為某事煩惱時,那只是個人困擾,而當多數人都有著同樣的困擾時,那就屬于公眾議題,是社會問題。大學生群體因“郁悶”而生“無聊”,以至上網成癮,產生強烈的虛擬網絡情結,原因何在?

第一,現實成就感的缺失。有一位大二年級學生,自一開始接觸網絡,不到半年,深陷其中無法自拔。他說:“以前在高中時,自己幾乎是一個狂熱的學習愛好者,也常常為自己優異的考試成績而興奮不已。但到了大學卻截然不同,那種考試后的愉悅心情沒有了,往日奮斗的激情也沒了,總是感覺無所事事”。

第二,現實生活的失意。某一大三年級學生,自從進入大學以來便覺得心中空落,沒有學習上的壓力,學好學壞也無多大差別,因而也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且覺得大學所學的東西似乎與現實有一定的距離,對就業也無多大用處。對待功課,只圖應付考試,“60分就夠,61分就是浪費”。如今豐富多彩的網絡世界早已成了他的理想樂園。

由此我們可以粗略地勾勒出大學生網絡情結形成的共同心理機制:生活漫無目標-心理感覺空虛、壓抑-無所事事-走進網絡-獲得滿足感-陷入網絡世界而無法自拔。虛擬網絡能給人以精神寄托,人們一旦在虛擬世界獲得心靈自由、自我滿足感和成就感時,就會更加厭倦現實生活中的限制和苦悶,因而就漸漸地迷戀上網絡而失去正常人的心態。正如有一位號稱“海子”的網民在網上發表《網絡文學——流浪成了一個家》,其中傾訴說:“虛無和現實是有交集的,現實中的人在網絡里會變成另一個他想成為的人,大伙活得太累了,都是另一個人的時候,一種新的活法就需要一種新的故事,一種新的解釋”。于是就有了虛擬的網上文學 網上藝術 、網上哲學,有了所謂網友、網戀、網婚、網游、網謠、黑客……[1]。

二、社會結構性張力是造就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的根源

大學生網絡情結問題已不是個人困擾問題,而是一個比較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應當認真加以分析和研究。迪爾凱姆認為,一種社會現象的產生,要由另一種社會現象來解釋,而不能用某種個體層次的原因去解析。[2]我們不能以簡單的“心理問題”遮蔽嚴重的“社會問題”,要認清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形成的根源及其社會背景。

社會結構性張力是造就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的根源。所謂社會結構性張力,是指對處于劇烈現代化過程的國家,經濟上大幅度的改革與變遷的浪潮對緩慢進步的政治系統、文化系統造成了破壞性沖擊,隨著經濟發展而產生的社會動員,要求參政的擴大化的趨勢同現有政治體制與文化體制滯后形成的張力。這種張力會造成社會不平衡變遷下的斷裂。中國自七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就開始經歷著從傳統性社會形態向現代性社會形態衍進。同20世紀60 、70年代很多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從經濟方面開始入手,而在官方推動的經濟現代化的同時,原有中國社會的政治領域,文化領域并沒有得到徹底的、全面的改造,因而也就出現了近年來學術界不斷討論的新權威主義命題,以及這背后所帶來各種單方面現代化所造成的隱憂[3]。

毫無疑問,社會結構性張力與社會形態之間的矛盾沖突主要表現在國家與社會、社會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在功利與德行、利益分配與物質占有、公開競爭與人際溫情等各個方面、各個層次之間的對峙。社會結構性張力促成了價值觀念中的個體取向、自主傾向逐漸增強,功利主義普遍盛行,利益意識、成就動機不斷強化,人們在充分追求經濟利益和物質享受的同時,強調個體、現實、利益的價值取向,致使不少人淪為了市場與商品大潮中的經濟動物和高科技時代的技術仆人,這種工具理性行為和世俗化傾向對傳統的人文精神造成了巨大的沖擊,致使精神世界的終極價值得以嚴重削弱甚至消解,所有這一切,致使當代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產生迷茫、悲觀、失望,和對現實社會的無所適從以及產生強烈的不滿情緒和逃避態度。這是引發大學生網絡情結的社會根源。

三、“網絡社會”的魅力是造就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的又一根源

在現代社會,網絡不僅成為了人們社會交往和社會關系得以發生發展的重要媒介,而且為人們提供了一種非現實性的交往平臺,建構起一種彈性的、虛實皆備的社會關系。網絡所具有的快捷性打破了傳統交往中的時空障礙,網絡的虛擬性、隱蔽性營造了一種虛擬和諧的社會關系,表現為一種虛擬、安全、自由、平等的人際關系,它跨越了時空與地域的限制,構建具有共同歸屬感的網絡群體,因而強調具有“精神共同體”屬性的“虛擬社會”便逐漸突顯出來。

人們對自由的追求以及網絡交往過程之中的弱社會性和弱規范性等特征,致使這種虛擬態勢的網絡群體得到了世人的接受與參與。在現實人際交往中十分看重的身份、職業、金錢、容貌、家世等交際主體的社會特征和社會地位,在網絡人際交往中可以全然不顧;在現實交往中要遵守的一些社會規范,在網絡交往中不必遵守,只要按照網絡技術要求去操作,就可順利完成網上人際交往。這種弱社會性、弱規范性的網絡人際交往,容易使一些人暫時擺脫現實社會諸多人倫關系的束縛和行為的約束,甚至放縱自己的道德行為規范,從而造成非人性化的傾向。[4]不僅如此,虛擬社會為青少年打破既定的或指定的現實角色提供了一種虛幻的可能性,他們在虛幻網絡世界里,以自我為中心嘗試各種角色:戀愛、買房買車、成家立業,擁有財富、獲得崇高的社會地位,甚至能呼風喚雨、能吸血、得到戰利品和升級,那里也充斥著邪惡、色情、殘暴、戰爭和為所欲為?!霸陔娔X游戲的虛擬世界里,在拼裝的現實的夾縫中,他們發現自己做了主角。那種現實,半是形象,半是實質,可謂模擬現實中的中間現實,柏拉圖或許會稱之為中間世界。虛擬游戲玩的最歡的人是那些最想逃離現實的人,這決非偶然[5]”網絡世界里的仿真與虛幻、自由與公平、垃圾與罪惡正是網絡的魅力所在?!熬W絡社會”的魅力是造就青年大學生們虛擬網絡情結的又一根源。

四、對策

大學生的虛擬網絡情結反映出青年人對理想自由社會的各種憧憬和對現實社會的臨時性逃避。然而現實的理想社會與虛擬的網絡世界是決不等值的,現實終須面對,因而人們也不能藉由虛擬網絡世界來喚起對未來社會的憧憬。因此,如何使青年大學生擺脫對于虛擬網絡世界的依戀或依賴,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1、高校應加強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

印度著名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唯有正確的教育,才能為我們的問題和不幸,提供持久地解決方法?!毙聲r期高校的教育目標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養成,應將這個問題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多少年來,在知識本位教育價值觀的“壁壘”下,情感、態度、價值觀幾無存身之地。精英教育和應試教育,更是使大多數受教育的孩子被拋在教育者的視野之外。部分癡迷于網絡游戲的未成年人,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這種不健全教育所遺棄的結果。因而反思當下的教育,改變辦學思路應當是今后教育健康發展,使更多的孩子“回歸”校園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6]。高校教學不僅要關注大學生知識的獲得,更要關注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形成、思想道德品質的提升和情感的陶冶,要加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理想教育,使其懂得肩負的重任,培養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增強他們的是非感、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尊嚴感,培養其現代生活意識以及態度、情感、交往、創造、應變等各方面的素質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之逐步適應未來生活的需要,并創造美好的生活。

2、建立一個充滿溫情的、充滿朝氣的人文社會環境,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大學階段是青年學生個性品質形成和發展極為重要的階段,大學生渴求交往、渴求理解,他們不斷地尋求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當他們與親人、朋友、同學、老師之間維持著良好的人際關系時,他們便會感到舒暢、溫暖、有價值,他們便會性格開朗,興趣愛好廣泛,智慧會更加活躍。因此,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保證他們身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求。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與理解,學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為大學生提供健康充實的娛樂活動和精神生活,培養其奮發向上的意志力。社會和政府也必須不懈努力,以建立一個法制公平、社會正義、人們安居樂業的和諧的社會環境,這對于改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十分有效和不可或缺的??傊?全社會必須共同來關注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

3、關注社會結構性張力問題,適時疏解社會結構性張力

大學生虛擬網絡情結屬于一種社會綜合癥,我們應當多從社會學的角度去分析、去解決。當我們從一種社會學的視角去分析今天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我們能更準確的把握未來將會發生的,以及如何避免不愿發生的事情,根據這種視角來看,要想在經濟改革的同時保持穩定,就必須要在政治上,社會上,文化上配套進行,哪一個系統滯后了都會影響到整個大系統的整體和諧,我們只有在借鑒已經實現現代性的國家系統當中尋求答案,并且在現代化過程中不斷對變遷帶來的系統功能弱化進行調適,以緩解由系統不穩定而加劇的張力,從而最終實現由傳統性向現代性的跨越[7]。社會結構性張力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無可避免的,且適當的張力能促進社會的發展,但若超出了一定極限,必然會引起沖突而阻礙社會發展。因此,我們必須關注社會結構性張力問題,適時疏解社會結構性張力,盡可能地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蓮囊韵聨讉€方面入手:(1)在全社會范圍內倡導并逐步實現自由、民主、平等,建設和諧社會;(2)以人為本,完善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逐步縮小貧富差距;(3)關注大學生的發展,主動為大學生提供發展平臺;(4)加強思想文化建設,特別是網絡文化的建設:加強法制、完善法制建設;充分利用網絡技術,積極發揮網絡的傳媒作用;加強網絡的中文信息資源建設,充實文明健康、催人奮進的內容,阻截和剔除一些西方國家的網絡垃圾;嚴格網絡管理,加大查處力度。依法治網,以法治網,用法律來打擊和約束網絡行為。

[參考文獻]

[1]李娜?網絡世界的思考及倫理關懷?[J] ?保定學院學報?2008(08)

[2]迪爾凱姆.社會學方法的規則[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

[3][7]結構功能主義視角下的中國政治社會轉型[DB/OL] ?http://kangziran900097.blog.hexun.com/7276028_d.html

[4]解麗娜?淺析網絡情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 ?福建電腦?2006(07)

[5]何塞?馬喬多?佩斯.過渡與青年文化:形勢與表演[J] ?國際社會科學雜志,2001(5).

[6]韓身智?《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的觀察與思考》[J]?經濟師?2008(06)

猜你喜歡
成因大學生對策
提高中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質量對策探討
“深度偽造”中個人隱私的保護:風險與對策
垛田形態多樣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自相似視角下相對貧困成因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校園欺凌成因及對策
羅素悖論的成因
羅素悖論的成因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走,找對策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