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概況

2009-09-29 05:57
日本學刊 2009年6期
關鍵詞:出版社日本研究

林 昶

2008年,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中的重要年份,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取得了新的進展,基礎理論和現實對策的研究成果豐碩,在質量和數量方面都有所提高。其中,日本社會文化研究叢書出版熱度不減,特別是“看東方:日本社會與文化”譯叢的加盟,給中國的日本社會文化研究帶來了厚重的氣息。

本文采用的資料以2008年度中國國家圖書館聯機公共目錄圖書和中國日本研究雜志論文為主,同時吸納了中國社科期刊網絡版及《全國報刊索引(哲學社會科學版)》等數據庫和報刊資料索引內容。

一文化研究

2008年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成果,集中于日本文化論、思想史、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等方面,出現了頗多值得關注的著述,其觀點新穎、資料豐富。

(一)日本文化論

當今世界,文化和文化研究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對“日本文化論”這一命題的探討經久不衰,說明對日本文化進行深層次研究始終是中國的日本研究的一個基礎性問題。

2008年,諸多從歷史過程和精神要素方面論述“日本文化論”的著述出版,反映了中國的日本文化研究者的新思考。楊偉《日本文化論》(重慶出版社2008年6月版)一書,從風土、宗教、神話、“間人主義”、“世間”、卡瓦伊文化和社會發展等方面,客觀評價了日本人和日本文化。而顧偉坤《日本文化史教程》(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版),則論述了自繩紋時代至近代兩千余年的日本文化歷史。韓立紅《日本文化概論》(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從精神文化人手,提綱挈領地概括了日本文化的特質,而且以點帶面論及日本的哲學、宗教、文學藝術、教育等。此外,還有韓維柱等《日本文化教程》(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

譯著方面,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南京大學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基金項目、張一兵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看東方:日本社會與文化”翻譯叢書。這套譯叢,由諸多日本文化研究界的重量級人物、著名學者構成龐大的作者陣容,收錄日本文化論、日本人論等著作共七部,分別是:筑島謙三《“日本人論”中的日本人》、加藤周一《何謂日本人?》、會田雄次《日本人的意識構造:風土歷史社會》、坍屋太一《何謂日本?》、多田道太郎《身邊的日本文化》、宮家準《日本的民俗宗教》、佐藤俊樹《不平等的日本——告別“全民中產”社會》。相關譯著還有鈴木貞美《日本的文化民族主義》(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

論文方面,崔世廣《日本現代文化建設過程中的主要力量及其作用機制》(《日本學刊》2008年第6期)、胡令遠《文化交流、價值向度與歷史認識——簡論戰后中日關系的精神要素》(《日本學刊》2008年第6期)、唐向紅《日本文化的發展與變遷》(《黑龍江科技信息》2008年第32期)、楊勁松《試論戰后初期日本文化反省思潮的走向》(《日本學刊》2008年第3期)、施宇《從日本文學的發展歷程來看日本文化的獨特特征》(《科教文匯》2008年第10期)等,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日本文化發展的歷史過程入手,分析了日本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文化概況

卞崇道《融合與共生:東亞視域中的日本哲學》(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一書,通過對日本思想文化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的探討,提出明治時代以前為日本哲學思想釀生、發展與成熟的時期,其后為現代日本哲學誕生、成長與結果的時期。

刁榴《三木清的哲學研究——以昭和思潮為線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0月版),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日本研究博士文叢”之一,該書緊扣三木清哲學的現實性和時代性的特質,以昭和前半期的主要思潮為主線,剖析了三木清哲學的形成和發展。

相關論文有劉嘉《“生存”哲學與自然映像的結晶——從風土之源看日本文化的特性》(《湘南學院學報》2008年第3期)、項松《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日本文化諸關系研究》(《軍事經濟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王丹和崔巖《日本文化的政治思考》(《法制與社會》2008年第33期)等。

(三)文化史與思想史

探討日本文化思想史的著述,有葉渭渠主編《日本文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版),系“世界文明大系”叢書之一,主要涉及日本的風土、語言、民族性與文明以及本土文明的產生、演變、特征、與大陸文明的最早接觸等內容。其他研究成果還有:胡金良編著《日本之道——日本對文明的嫁接》(新華出版社2008年7月版)、張寶三和徐興慶編《德川時代日本儒學史論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森川昌和《鳥濱貝冢:日本繩紋文化尋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版)、蔣春紅《日本近世國學思想——以本居宣長研究為中心》(學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龔穎《“似而非”的日本朱子學:林羅山思想研究》(學苑出版社2008年8月版)、唐凱麟和高橋強主編《多元文化與世界和諧——池田大作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10月版),以及王金林《程朱理學傳入日本與林羅山的儒家神道觀》(《日本研究》2008年第1期)、周曉杰《日本人的“忠義”觀與武士道精神》(《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周頌倫《武士道與“士道”的分歧和對立》(《日本研究》2008年第4期)等論文。

(四)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

日本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系問題,始終是中國的日本研究學者熱衷的課題。

王鐵橋《關于日本文化的世界定位問題一新文化進化論評介》(《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年增刊)認為,日本文明不是獨立于其他文明的獨立文明,而是近代以前中華文明的衛星文明、近代以后歐洲文明的衛星文明。武心波《“不變”與“嬗變”——日本文化“二元分屬”的雙重結構分析》(《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年第3期)也對此進行了論述。

此外,還有林璐《日本傳統文化對山本耀司的服裝色彩的影響》(《廣西輕工業》2008年第12期)、張楠《生存需要與日本吸收外來文化的動力》(《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齊海娟《外來文化本土化的一個結晶——日本茶道精神分析》(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10月)、李陸《論日本儒學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消費導刊》2008年第5期)、陳月娥《從原敬的“減少漢字論”看近代日本東西方文明的撞擊》(《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等論文。

在近年的對外交往中,日本加強了文化外交的力度,頗有成效。吳詠梅《淺談日本的文化外交》(《日本學刊》2008年第5期)、吳朝美《試論20世紀80年代后日本的文化輸出及其對我國的影響》(貴州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丁兆中《日本對東盟的文化外交戰略》(《東南亞縱橫》2008年第10期)等論文對此進行了闡述。

二社會研究

作為中國的日本研究熱點,日本社會特別是當代日本社會發展、社會思潮、社會保障制度以及社會生活的變化,一直是中國的日本社會研

究學者密切關注的課題。

(一)社會概況

比較而言,2008年中國的日本社會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宏觀把握與專業研究并舉。如連業良編著《日本社會文化全掌握》(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一書,從社會生活、社會運動、經濟法律、文化傳統、自然、語言文字等方面,論述了日本的社會文化。而江新興《近代日本家族制度研究》(旅游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則將目光鎖定在日本近代的家族制度上,論述了近代以前、明治、大正和昭和前半期日本家族制度的變遷。

此外,還有一批反映當代日本的風土人情、生活習慣、生活常識、思維方式、行為模式、社會發展變化以及近年來的重大社會事件等著述出版。如姜建強《山櫻花與島國魂——日本人情緒省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版)、歐陽蔚怡《感受日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毛丹青《感悟日本》(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李炯才《日本:神話與現實》(中國電影出版社2008年6月版)及潘鈞《日本辭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等。

(二)社會意識與社會思潮

關于日本的社會思潮,崔世廣《戰后日本社會思潮的結構解析》(《日本研究》2008年第1期)認為,和平主義、民族主義和保守主義三種思潮此消彼長,并對戰后日本的發展路線產生了深刻影響。其他研究成果還有:李澤元《戰后以來日本的社會思潮對靖國問題的影響》(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林曉光和葛慧芬《日本的東西地緣對立意識及城市文化形象芻議》(《日本學刊》2008年第3期)、劉利華《二元性民族心理特征對日本社會的影響》(《韶關學院學報》2008年第7期)、渡邊雅男和韓冬雪《現代日本社會結構的階級分析》(《政治學研究》2008年第1期)等。

有關武士思想、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研究,也引起了中國學者的關注。論文有邵宏偉《淺析日本新宗教中的民族主義傾向》(《日本學刊》2008年第6期)、王秋鴻《南蠻文化中步槍和基督教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年第3期)、孫文《走近阿伊努:一個曾經被歧視的民族的學術史》(《日本學刊》2008年第1期)、鄭匡民《社會主義講習會與日本思想的關系》(《社會科學研究》2008年第3期)、孫曉柳《論日本人的無常觀》(《安陽工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王家國《宗教與日本人性格的養成》(《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5期)等。著作則有王煒《日本武士名譽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版)一書。

(三)社會保障與福利

日本的社會保障制度經過60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體系。對此進行研究的論著有:趙立新《德國日本社會保障法研究》(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5月版)、羅元文和梁宏藝《中日韓醫療保險制度比較及對中國的啟示》(《日本研究》2008年第4期)、周娟《日本社會福利事業民營化變革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第4期)、李森《日本年金制度的內涵、特征及主要問題》(《日本學刊》2008年第4期)等。

其他論文尚有田香蘭《日本老年社會保障模式的解析》(《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周俊山和尹銀《老齡化社會的日本老年住宅發展及借鑒》(《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3期)、陳競《鄰里互助網絡與當代日本社會的養老關懷》(《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李巧莎和賈美枝《日本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演變及其啟示》(《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張玉棉和張少磊《日本公共年金制度改革及面臨的新課題》(《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等。

(四)社會生活與社會問題

在日本社會研究中,一個重要側面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社會生活。不少中國學者著眼于對日本社會運動和社會變化進行研究。如胡澎《日本社會變革中的“生活者運動”》(《日本學刊》2008年第4期)、劉檸《日本社會的“下流”化》(《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4月7日)、師艷榮《關于日本婦女遭受家庭暴力的思考》(《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3期)、周星和周超《日本文化遺產保護的舉國體制》(《文化遺產》2008年第1期)、施暉和欒竹民《從“性向詞匯”重新審視日本人與日本社會》(《國外社會科學》2008年第3期)等論文。

寧晶《日本庭園文化》(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年6月版)、徐靜波《試論日本飲食文化的諸特征》(《日本學刊》2008年第5期)等著述,則側重于微觀生活層面的研究。

三教育研究

中國學者對日本教育研究的關注,主要集中在教育改革、高等教育、研究生培養以及中日比較等方面。

(一)教育概況與教育改革

日本《教育基本法》是理念法,在日本具有“教育憲法”的地位。吳堅和趙楊《日本教育基本法的修改與其“教育憲法”地位探討》(《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2期)認為,新教育基本法脫離了舊法“教育中立刻”的基本精神,失去了舊法的“憲法”地位,已成為單純的政府教育方針。杜忠芳《日本新舊(教育基本法>的比較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等也論及此。

日本教育改革是一個持續性的長期工程,這方面的著述也層出不窮。如戴林《新世紀日本的教育改革》(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鄧圓《淺析戰后日本的教育改革》(《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08年第11期)、廣田照幸和張曉鵬《現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政治學分析》(《復旦教育論壇》2008年第2期)、李文英《日本和諧教育發展的曲折之路》(《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等論文,以及徐征《尋求超越:戰后日本學力論爭》(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8年8月版)一書。

關于近代教育,王孝云和馬金生《日本明治時期留學政策述論》(《日本學刊》2008年第3期)、王芳《森有禮及其(師范學校令)對日本教育近代化的影響》(《文史博覽》2008年第6期)、尹秀芝和徐亞萍《近代日本教育發達原因探析》(《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認為,近代日本教育事業之所以發達,是特殊歷史環境中各種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他還有樸今?!?0世紀初日本對東北朝鮮族地區的教育侵略》(《延邊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翟廣順《梁啟超與福澤諭吉: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啟明星》(《濱州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等。

關于國際比較,于洪波《日本和美國教育問題研究》(山東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版)一書,論述了日本前近代的閉關鎖國與教育近代化、美國的軍事占領與日本現代教育體制的確立、美國社區學院發展的政策因素等問題。其他還有關松林《交流與融合:杜威與日本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

(二)基礎教育

有關日本基礎教育的論文,有崔文香《韓國與日本小學健康教育比較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年第5期)、孟紅艷《中日學前教

育師資的比較研究》(《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陳煥章《日本中學開展的職場體驗活動觀略》(《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年第8期)、聞竟《日本農村義務教育及對中國的啟示》(《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等。

關于基礎教育實踐的研究,有耳冢寬明和王杰《日本基礎教育中的學業成就制約因素分析》(《教育與經濟》2008年第2期)、趙彥俊和胡振京《療治教育痼疾的探索:日本“寬松教育”述評》(《教育科學》2008年第5期)、汪培《戰后日本社會科課程的沿革》(《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畢紅星《日本現代學校體育的演變》(《四川體育科學》2008年第4期)等論文。

(三)高等教育

日本高等教育的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也留下了許多教訓。角野雅彥《日本近代高等教育與專門學校發展研究》(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2月版)一書,通過考察“專門學?!边@一日本獨特的高等教育機構的起源及其發展,闡述了日本近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基本結構與變化及其社會關系。論文則有吳光輝《近代日本高等教育的現代性反思》(《教育與考試》2008年第2期)、解艷華《日本私立高等教育改革新探》(《教育發展研究》2008年第10期)等。

關于日本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和評價體系的研究,有徐國興《日本高等教育評價制度發展15年述評》(《高教探索》2008年第l期)、張玉琴和周林薇《日本大學質量保障體系轉換的重要舉措》(《日本學刊》2008年第3期)、林師敏《日本高等教育評估機制的嬗變及特征》(《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8年第3期)、張玉琴和李錦《日本高等教育認證評估模式》(《高校教育管理》2008年第l期)、馬彥《日本高等教育“雙重結構”評估機制的實施與啟示》(《煤炭高等教育》2008年第1期)、卞崇道《關于日本大學教育國際化的反思》(《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年第3期)等。

還有楊小玉和于小艷《淺談當代日本高等教育目的與功能思想》(《當代教育論壇(宏觀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吳琦來和魏薇《日本高等教育交叉學科建設的范例及其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第3期)、臧俐《日本的教師教育改革》(《當代教師教育》2008年第2期)、郭麗《治理理論與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1期)、楊會良和任雙利《日本高校貸學金資助模式與運作及其啟示》(《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3期)等論文。此外,史鴻武和楊耀錄《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給我們的啟示》(《中國成人教育》2008年第7期)特別指出,在日本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過程中,政府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相結合、精英與大眾兼顧、公私立并舉、產官學結合、校企聯合等辦學模式,有借鑒價值。

面對21世紀知識經濟的挑戰和國家創新能力的不足,日本從20世紀80年代起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并對研究生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是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王文利和林巍《創新能力的培養——21世紀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題》(《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對此進行了分析。其他還有李在榮《日本教育技術學碩士研究生課程設置研究》(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棍田叡一和李永春《日本教育碩士設立的背景——提升實力、成為社會所信賴的教師》(《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張秀紅《1990年以來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與發展趨勢》(《教育與考試》2008年第5期)。

(四)社會教育

日本戰后大力發展社會教育,對其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文化及科技教育的進步無疑具有積極的影響。夏鵬翔《日本戰后社會教育政策》(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9月版)一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日本研究博士文叢”之一。該書利用史料、調查等方法,對戰后日本社會教育的理念、政策和活動進行了深入探討。

關于職業教育的研究,胡國勇《日本高等職業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王紀安和井上雅弘主編《首屆中日高職高專教育論壇文集》(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李雪花和張燕燕《日本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銜接模式的啟示》(《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8年第5期)等論著都做了研究和闡述。其他還有夏鵬翔《日本終身教育政策實施現狀分析》(《日本學刊》2008年第2期)、馬麗華和楊國軍《公民館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形態研究》(《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等。

四文學研究

2008年中國的日本文學研究成果集中于文學史、文學理論、作品評析和中日文學比較等領域。

(一)文學史

日本文學史著作的集中出版,是2008年的一個亮點。如張龍妹和曲莉《日本文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版,“日本學基礎精選叢書”之一)、肖霞編著《日本文學史》(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年5月版)、李先瑞編著《日本文學簡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8年4月版)、劉利國和何志勇編著《插圖本日本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葉琳等《現代日本文學批評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版)、曹志明編著《日本近現代文學評論》(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關冰冰《日本近代文學的性質及建立》(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1月版)以及李強《廚川白村文藝思想研究》(昆侖出版社2008年3月版,“東方文化集成·日本文化編”之一)、伍斌《和風禪昧——日本藝術的文化特征》(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版)等。論文方面有大江健三郎和王新新《世界文學能成為日本文學嗎?》(《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2期)、袁利寧《淺析櫻花精神——從日本文學看日本人的審美觀》(《成功(教育)》2008年第12期)、閻潤英《論日本文學中的季節感和景物觀》(《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關于日本藝術,著書有克里斯汀·古斯《日本江戶時代的藝術》(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年4月版)、鄭民欽《和歌美學》(寧夏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唐月梅《日本戲劇史》(昆侖出版社2008年1月版)等。

有關古代和近世文學,研究成果有勾艷軍《簡論日本近世“浮世草子”的另類性格》(《日本研究》2008年第4期)、趙曉柏《日本古代隨筆的語言風格議》(《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1期)、孫佩霞《中日古代神話女性形象比較》(《日本研究》2008年第4期)等。其他還有肖開益等《儒家思想與日本文學》(《時代文學》2008年第1期)、聶姍《中國現代浪漫主義與道家思想及日本文化之比較初探》(《南方論刊》2008年第5期)、劉春英《日本女性文學源頭發微》(《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2期)、李丹《論白薇早期創作與日本文學》(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張能泉《日本唯美主義文學對獅吼社的影響》(《日本

學論壇》2008年第2期)等。

(二)當代文學

戰后文學在日本文壇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劉炳范《戰后日本文學的戰爭與和平觀研究》(吉林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認為,矛盾的戰爭與和平觀是由日本作家自身的矛盾性及其對戰爭和戰后社會的矛盾性認識所決定的。其他還有劉歡萍《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日本詩話研究述評》(《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4期)、王茹辛《20世紀日本文學中的“死亡悖論”管窺》(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等。

(三)著名作家與作品

在著名作家和文學作品方面,對日本近現代著名作家和作品的分析是中國的日本文學研究學者關注的熱點。

關于川端康成的研究,康潔《邊緣化生存的呈現和療救——川端康成與大江健三郎的艷情文學創作》(《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4期)認為,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的創作都體現出對“艷情”這一邊緣化言說視角的選擇。川端康成以“哀”和“艷”的審美情調把寫作視為私人宗教,在虛構和幻想中療救自我的非常態心理;大江健三郎則以凝重怪異的筆觸剝露出社會病態的人格,積極地探究與人類自由健康相關的諸多命題。這種差異和兩人的成長經歷、性格特點以及哲學觀念等的不同有關。

對其他作家作品的研究,有趙沛林《川端作品的藝術自我觀照》(《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3期)、社本武《論(雪國)中女性的哀切觀照》(《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西垣勤和劉立善《論夏目漱石(虞美人草)的道義觀》(《日本研究》2008年第4期)、關冰冰和劉洪濤《一個“典范”的沒落——淺談(浮云)在日本文學史上地位的變遷》(《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蘭立亮《文學批評理論觀照下的日本文學作品解讀》(《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7期)等。

關于現代作家,劉研《國內村上春樹研究概況及走向》(《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2期)一文,解析了“村上春樹現象”,并探討了西方當代文化和文學與村上創作的關系。其他還有尚一鷗《日本的村上春樹研究》(《日本學刊》2008年第2期)、郭勤《試析當代日本作家目取真俊的小說<叫魂>》(《日本研究》2008年第3期)、鄧桂英《試論(山音)中的處女崇拜》(《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4期)等。

此外,應和2008年日本“蟹工船”現象和社會反思風潮的興起,神谷忠孝和韓玲玲《小林多喜二與現代主義》(《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3期)、松澤信和韓玲玲《小林多喜二文學欣賞的近況與意義》(《日本學論壇》2008年第3期),對小林多喜二及其作品進行了重新解讀。

(四)中日文學交流

中國的日本文學譯介直至“文化大革命”后才逐漸走是正常發展的軌道。唐月梅《日本文學與當代中國邂逅的命運》(《日本研究》2008年第1期)對這一歷史演進進行了概括。相關著述還有謝迪南等《日本文學在中國30年傳播歷程》(《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5月13日)、曹志偉《陳舜臣的文學世界:獨步日本文壇的華裔作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

關于中日文學史上著名人物的研究,有木山英雄《北京苦住庵記:日中戰爭時代的周作人》(三聯書店2008年8月版),為“日本二周研究經典選輯”之一,以思想傳記的形式考察了1937-1945年間周作人的個人經歷和思想演變。王虹《中日比較文學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8年7月版)一書,通過歷史考證、作家論、作品論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日本近世、近代的文學作品和中國近代著名作家作品進行了詳盡的比較分析。

受其特殊的島國環境以及傳統思想傾向的影響,日本文學自古就形成了與大陸中國文學不同的風格?;粢趾蛦挝钠健稄娜毡竟诺湮膶W中的審美理念看中日文學》(《經濟研究導刊》2008年第15期)、李俄憲《日本文學的形象和主題與中國題材取舍的關系》(《外國文學研究》2008年第2期)、曹穎《唐詩遠播扶桑時——從意象“竹”分析唐詩對于日本文學的影響》(《社會科學論壇》2008年第8期)、方長安《魯迅文學觀的發生與日本文學經驗》(《廣東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趙春秋《周作人與永井荷風的“市隱”道路》(《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1期)等對此進行了論述。

還有一些論文從宏觀上探討了在中國文學傳統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日本文學所面臨的巨大矛盾:一方面接受外來影響以提高文學的優雅,另一方面努力構建本土文學傳統而形成自身特色。如林璺《中日文學作品中與茶色相關的色彩詞匯的翻譯》(《日語學習與研究》2008年第4期)、黎躍進《中日文學關系述略》(《棗莊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訾文靜《中日文學審美觀的對比研究——唐詩與和歌之比較》(《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增刊)等。

五中日文化交流研究

(一)文化交流史

2008年度,近代中日文化交流方面的相關著作有張升余《明清時期中日文化交流研究》(陜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鄭匡民《西學的中介——清末民初的中日文化交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

巴兆祥《中國地方志流播日本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3月版)一書,通過中日文獻資料和實地調查相結合的方法,探討了地方志流播日本的歷史過程及其影響。其他還有黃俊杰《德川日本(論語)詮釋史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1月版)、王曉平《日本中國學述聞》(中華書局2008年1月版)。

論文方面,胡令遠《東亞實現真正和解的文化思考》(《日本研究》2008年第4期)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中日文化交流的基本性格、特征及其所發揮的特殊功能,對于尋求東亞國家實現民族間真正的和解路徑有一定的啟鑒和認識意義。其他還有李曉燕《明清之際中日文化交流途徑研究》(《東南亞縱橫》2008年第2期)、任萍《浙江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研究綜述》(《浙江樹人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王勇《書籍之路一中日文化交流研究》(《甘肅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許憲國《“黃金十年”與中國近代留日潮》(《日本問題研究》2008年第2期)、吳麗華《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之趨向》(《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等。

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成果,還有王豐《唐代渤海國與日本文化交流之原因探析》(《理論與改革》2008年第4期)、舒習龍《晚清江蘇人與日本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舒習龍《晚清中日文化交往視域中的皖人與日本》(《史林》2008年第3期)、李兆忠《周作人對日本文化的誤讀》(《世界知識》2008年第19期)等論文。

(二)當代文化交流

在著作方面,屈慶璋《中日文化交流與發展解析》(中國文聯出版社2008年4月版)對中日文化交流與發展進行了研究,論述了中日之間理解、諒解、合作、和平的發展歷史。

黃大慧和周穎昕主編《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1978-2008)文化教育與民間交流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版)一書,勾勒出自《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以來中日兩國在文化教育及民間往來與交流的基本情況。其他還有王仲全等《當代中日民間友好交流》(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5月版)等。李朝輝《中日跨文化的話語解讀》(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年1月版),以話語分析為著眼點,揭示了日本民族的獨特個性和特有的表達、交流方式,通過分析不同的話語交際場景、模式,以實例解析中日人員交往中的文化誤讀及文化內涵,從語言、文化、教育方面揭示了跨文化對話對于雙向溝通的重要意義。

(三)中日文化比較

日本因為與中國地緣、文化的接近,成為對中國而言有比較意義的參照系。韓天雍《中日禪宗墨跡研究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8年3月版),對中日禪宗墨跡進行了比較研究,包括禪宗墨跡的界定與分類、中國宋元禪僧墨跡的流派、日本中世禪僧墨跡的展開等內容。其他著作還有韓釗《中日古代壁畫墓比較研究》(三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一書。

榮桂艷《中日文化的特質之比較——由動物文化在成語、諺語中的映射談起》(《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認為,中日在諺語、成語中使用動物的不同,體現了兩國的文化特質,一個是“大陸畜牧文化”,一個是“海洋漁業文化”。北京大學日本研究中心編《日本學(第十四輯)》(世界知識出版社2008年4月版)一書,則從文化比較、家庭、宗教等多方面探討了中日文化差異的根源。

此外,2008年9月9日,“融合·共生·互動”——中日文化比較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東北大學召開。此次研討會由東北大學中日文化比較研究所、外國語學院、“985工程”科技與社會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主辦,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圍繞著中日文化比較、科學技術與文化等主題,共同研究了21世紀人文文化的發展趨勢,探討了人文文化與科學文化的交叉研究。

(責任編輯:李葉)

猜你喜歡
出版社日本研究
探尋日本
我等待……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誰說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對周期函數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與應用
日本神社
石油工業出版社
日本混亂中迎接希拉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