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感滲入 佳章迭出——淺談作文教學中情感因素的滲入

2009-10-14 06:37楊成林
人力資源管理·學術版 2009年5期
關鍵詞:積累素養情感

楊成林

摘要:作文課怎樣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怎樣使學生以興趣為文,這是中學寫作課一直探討的重要問題。筆者認為解決這個問題的重點,作文課一定要激發學生的真情,才能讓學生寫出文、理、情并茂的文章。

關鍵詞:積累 情感 素養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09)5-0173-01

“情動于衷而發于言”,情感世界是人類活動中的最生動、最集中的表現。作文是對生活的寫照,同樣講究一個“情”字,不管寫什么內容,都要求有真情實感、真實的體現。如何讓學生以情作文,以情動人在作文教學上一直是個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

在作文教學中,常常見到“情感的偽化”:如虛情假意的“淺吟輕唱”,空話連篇的“文字泡沫”,全然不見少年出乎自然的純真和本該屬于他們這個年齡的獨特體驗,字里行間“神圣”得再也找不回一個真實的自我。對此,我曾苦苦思索:如何調動學生作文時的真情?要努力培養真誠性,就是要把過去作文中教學雙方“合謀作偽”的現象堅決予以摒棄,要讓學生養成“說真話,寫自己”的作文意識。葉圣陶先生曾這樣說過:“假若有所表白,這當是有關于人間事情的,則必須合于世理的真實,切乎生活的狀況;假若有所感興,這當是傾吐不舒快的,則必須本于內心的郁積,發乎情性的自然。這種要求可以稱為‘求誠?!彼€對“求誠”作了具體的界定:“從原材料講,要說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說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边@就徹底去掉了作文中的虛假浮夸之風,既有利于寫出真實之文,也有利于培養真誠之人。須知“求真”之心乃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礎。

在新課程標準中對寫作教學也提出了同樣要求,強調“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不說假話、空話、套話”,“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比缃?這應該是明智之舉和療疾之藥。

1 以周記為起點,打開學生的情感世界

心理研究表明:寬松、民主和諧的氣氛,能使學生產生親和力和積極的情感。周記,顧名思義是一周記事,是學生個體情感和體驗的表達,是學生與教師勾通的渠道,一般來說寫作心靈處于自由的狀態,這一種狀態如果受到一點干涉,就會敏感的關閉。通過周記談心,就不一樣,因為談心時大家的心靈都處于同一種放松狀態,它能創設一個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學生自由地表達真實。

只要心靈之窗打開了,你就可以用潛移默化的方式誘發學生對生活的感受,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較為穩定的情感素質,形成體驗——積累——打磨——升華——再體驗——再積累——再打磨——再升華的良性循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并有意識地用豐富的感情去喚起、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這是“雙贏”的: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心理,接近學生,培養與學生之間的感情;同時學生個體方式成長的愉快和滿足,會積沉下來,在作文中不時表露。

2 加強歷史文化學習,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

文化的沉淀,是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歷史長河里流淌至今依舊熠熠發光的金子,是一個民族情感的長廊:如明月、霜露、白發、杜鵑等融合的鄉愁,如陽光、春天、鶯啼、燕語等組成的希望,如梅、蘭、菊、竹等體現的氣節……這些傳統的氤氳、美妙的意境對于積累學生情感作用很大。

除此之外,一個人名垂至今,為我們提供了教材,那一個個鮮活的學習楷模:如婉約中透出英氣的李清照、意氣豪邁又濃郁冷峭的陸游、身經亂世仍關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人文素養,而且可以豐富學生的情感。

讓歷史文化來影響學生的認知規律,很多教師覺得這樣會讓作文教學失去“主心骨”,會讓學生在歷史的淹沒、文化的陰影中失去自己的聲音,實踐證明:不會。十六七歲的少年,正是思想活躍的時候,個性的張顯、生命的活力注定他們不會在歷史洪流中流失,而往往能擷取一瓢或與之交流、暢談。因為在對待這些內容的時候,他們不是簡單的抄襲、搬用、套用,而是在引用的基礎上,加深理解,是在雄渾的歷史文化支撐下找自己的路:如有的學生為了弄清《詩經》中黃河的清濁,翻找史料,如學生將賦比興的寫作手法與現代的表達手法進行區別……歷史折射出的光輝經過學生敏感的心靈過濾,散發出的文學底蘊深沉而有內涵。

3 精心創設條件,多途徑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全方位地對學生進行盡可能多的情感教育,就能豐富學生內心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其情感的積淀,從而達到積多于內而后能發于外,直至流之于筆端的良好效果。

首先,利用教材進行情感教育。初中語文教材中就包含有豐富的情感個案:如《背影》中父親表現出的感人肺腑的一幕幕令人難以忘懷;如《岳陽樓記》中范仲淹“心憂天下”的愛國情懷讓人嘆惋;《曹劌論戰》中曹劌非凡的戰略思想和卓越的軍事見解令人嘆服。

其次,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進行情感教育。用海嘯的圖片來引導他們體味生命的美好;“用父母在泥石流中的接力賽”來感受親情的可貴;用美妙的花草來勾起他們對大自然的熱愛;用社會中黑暗的一面讓他們理解正義,激發他們對光明的渴望。

當然這些圖片或影片也不僅僅為了看而看,結合詩句和成語來加深學生的理解。那么學生對生命、對社會、對人類的關注和理解就不會限于生硬的文字。

4 教師真情體現,促進學生思維擴展?

這是我去某所中學聽課得到的收獲。當時那個老師所舉的事例是他自己七十年代的經歷,但是他就是把這個平易的事例與“如何選材”這一個寫作方法天衣無縫的連在了一起,并不漏痕跡的伸展開,談到如何把握文體,如何縮小范圍等。20分鐘課程就在這個老教師煽情的故事和學生激情的回應中過去。令我暗暗佩服。我想,我如果在這個班,一定不會為思路展不開而擔心。

畢竟,能“切問而近思”的人并不多,平凡而真實的生活感受,經過老師濃縮提煉,正值有穿透力和心靈輻射的效果,運用起來就能克服寫作中常見的抒情議論空洞疲軟,獲得自然貼切的效果,而這些感受對于學生卻是一種別樣的感受。只要學生能抓住向他們襲來的,由一個小人物、一樁小事情、一幅畫而產生的真情實感,抓住像一根扎到心頭的長針,像一陣奔涌而來的怒潮,讓學生用最真切、最簡練的文字,指出心尖上的那一霎驚惶。

真情在作文中滲透,作文在真情中升華。只要教者有心,在語文課堂里,以作文教學為載體,真情教育得到的將是實實在在的落實。學生在作文教學中得到愛國情、責任感、革命英雄主義、愛父母、愛他人等情感錘煉,最終成就了一顆顆善良的心??梢灶A想,在有意識、有計劃的訓練實踐下,學生將形成穩定的情感素質,而穩定的情感素質將又會極大地促進學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逐漸讓學生養成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做真人的習慣,真正讓學生在筆尖下流露出自己的真情。

參考文獻

[1] 湯國銑.中學作文教學與情感教育[J].貴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

[2] 鄒鐵鋒.問文哪得真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學生的作文返璞歸真[J].商情·科學教育家,2008(3).

猜你喜歡
積累素養情感
抓住本質重理解基于素養活應用
多思少箅彰顯素養
情感
一節踐行核心素養的數學拓展課
臺上
追本溯源提升素養
淺談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素材的積累
小學經典詩文誦讀與積累的實踐與思考
鎘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積累及對其它營養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響
積累,為學生寫作增光添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