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媒體資源提高大學生自學能力的研究

2009-10-27 10:53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教育資源大學生教育

于 勇

[摘要]當前,媒體在信息的傳遞和交流中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大學生知識的攝取起很大影響。在媒體市場日益繁榮的今天,要利用媒體本身所具有的優勢擴展學生的信息來源,并力爭將媒體資源轉換為教育資源,以便更好地提高大學生的自學能力。

[關鍵詞]媒體教育資源自學能力

[中圖分類號]G20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5—0103—02

[作者簡介]于勇,東北師范大學(吉林長春130000)

目前,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就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對課堂教學出現抵觸、厭煩的情緒。利用媒體技術,讓大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學習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在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知識、發展技能、培養能力,特別是創造能力,同時受到科學價值觀、科學方法等的教育,并發展自己的個性,是每一位高校教師追求的目標。

一、在認知結構構建中學生對媒體的“順應”

在認知結構的構建中,有兩個很重要的過程,即“同化”與“順應”。同化是個體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認知結構內的過程,順應是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在高校,學生自學能力的衡量標準是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消化,而不是簡單的知識的積累。因此,學生知識結構的建構應該是對知識的“順應”,而不是“同化”。學生在整個的認知過程當中,是一個中堅核心的角色。在以前,一個新的發明從生產到投入使用,再到廣泛應用是需要很長時間的。所以在從前的學校中,人們受的教育是會領先于社會上所廣泛應用的科學技術的。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使得社會變革和發展的速度超過了高等教育知識體系更新的速度,如果學生的學習范圍仍然停留在書本知識上,勢必會在學習的階段就落后于社會。課堂上的傳授和學習已經不能夠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找到新的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成為當前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講授的不再是單純的書本知識,而要把重點放在講解對本學科如何學習的方法和途徑,即由一個傳統的主講者變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制定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學習計劃。研究表明,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除了課堂,最重要的就是媒體。在這方面,傳統的廣播、電視仍然占有最大的市場份額,新興的媒體如網絡、手機等,由于近年來技術水平和硬件設施的提高也在飛速發展,MP4由于具有兼容MP3和視頻雙重功能,已經成為大學生繼WALKMAN,MO-BILE和MP3之后又一個重要的學習媒體。

二、媒體資源的轉變與教育資源的發展

當前,媒體在一定的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如何利用媒體來充實和完善知識體系,已經成為高校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對媒體工作者的要求

所謂“媒體”,是傳者與受眾之間的介質和載體。當前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從傳者的角度出發,在充分考慮受眾興趣愛好的基礎之上,改造、創新介質和載體的內容和形式,以達到感染和教育受眾的目的。也就是說,要將一部分可利用的媒體資源充分地轉化為教育資源。目前,廣播、電視仍然是我國最為普及的媒體之一。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統計結果,我國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5.81%以上,是人們公信度、穩定性最強的媒體,受眾涵蓋了全部社會成員。電視媒體通過視覺、聽覺兩種感官通道傳遞信息。這類手段能為接受者提供更為全面的信息,模擬事物及事物發展的真情實境,引起接受者更高的興趣,因而取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當前,全國大部分的省、市、自治區電視臺都已經開設了教育頻道,旨在利用電視自身的特點,通過衛星的傳輸充實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達到傳播教育的目的。但是,由于有線電視的入戶,使頻道成幾何式增加,人們可選擇頻道的余地也就越來越大;加上人們固有的逆反和抵觸的心理,單純為了教育宣傳而設立的頻道逐漸的無人問津,形同虛設。要想實現電視的教育意義,單靠各地的教育頻道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要求電視工作者在制作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如何將知識融入其中,讓電視機前的觀眾在收看節目的同時能夠得到啟示、受到教育。這對媒體工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追求收視率的同時,盡量將傳播知識、提高人口素質等要求列入考慮之中。

(二)對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情況下,高校教師要改變教育的策略,由傳授知識轉變為給予本學科學習方法的指導。在過去。一講到學習方法,大家更多提到的是聽課方法、復習方法、考試方法等。這些方面的指導許多教師都在進行,也是完全必要的。但從學習的認知過程來看,學生學習過程包括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因此,將媒體資源利用到教育中以提高自學能力;就必須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記憶、學會思維,這樣才能真正把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課余時間,在收看電視廣播節目的同時,要能夠根據節目的內容認真觀察、積極思考,把媒體節目的功能擴大化,真正實現寓教于樂。

三、引入網絡媒體,為學生自學提供平臺

網絡作為新生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新穎、快捷、方便,以及它所帶來的互動、平等、自由,與大學生所固有的內在特點與需求相契合。而網絡作為信息傳遞媒介,作為文化信息載體,決定了它要發揮知識傳播和信息流通的重要功能。同時,網絡的無限空間也是最能夠滿足學生需求的平臺。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直接從網絡上獲取相應的信息。

與傳統的書本教育模式相比,網絡具有十分明顯的優點。利用網絡教育,可以拓寬傳統教育環境下以課堂和書籍為主體的傳播渠道,網絡可以為教育最大限度地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各種免費的工具軟件可以構成一個開放的大學堂,充分體現出“資源共享”的理念。電腦加網絡的環境,使學生的活動更具可選擇性。通過資料查詢、合作學習、研究發現等,有助于提高大學生自我研究和獨立學習的能力。同時網絡教育還有一突出特點,即隱蔽性,或者說個體性。網絡教育使大學生擺脫了課堂的群體壓力和群體規范,消除了大學生懼怕提問、擔心出丑的潛在心理壓力,可以在沒有眾目睽睽的寬松環境之中實現教與學的真正互動,從而為大學生開辟一個嶄新的學習、實踐領域。

除此之外,網絡高效、快捷的傳播方式也為世界各地的教育界所重視。許多高校將博物館、出版社、公共圖書館等聯結起來,共享知識和教育資源。公共的圖書館及其他機構把教育資源提供給高校,大學生可以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和應用軟件等工具自己解決問題。這一方面可以鍛煉大學生自己動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提高了大學生自學的能力。

媒體資源是新型的、超越傳統書本知識的教育資源。利用好它們,可以加速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我學習的能力。當然,目前媒體教育資源仍處于一個建設的初期階段,要想更有效地利用媒體來進行教育,還需要更多的兼具媒體技術和教育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進行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何蘇六.網絡媒體的策劃與編輯[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1.

[2]瞿葆奎.教育心理學——教育學科分支學科叢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金祖慶.網絡社會大學生自我教育調查報告[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2005,(4).

(責任編輯:袁海軍)

猜你喜歡
教育資源大學生教育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大學生就業趨勢
大學生“雙創”進行時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調查 45%的大學生僅給自己放十天假
黨中央給大學生留下啥印象?
吸收社會教育資源,創新法制教育方式
“多校劃片”:治標還需治本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