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問題的探索

2009-10-27 10:53
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09年5期
關鍵詞:產學研教育

孫 健

[摘要]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產學研合作教育,對地方社會經濟及高校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地方高校的特點出發,研究了地方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所面臨的突出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地方高校產學研合作教育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8.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5—0145—03

[作者簡介]孫健,惠州學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員(廣東惠州516007)

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指以高校為技術依托,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社會企業、高校共同參與到教學生活中去,“做中有學、學中有做”的一種教育模式。自從赫爾曼·施奈德于1906年在美國辛辛那提大學推行第一個合作教育計劃以來,產學研合作教育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1987年,世界合作教育協會對產學研合作教育曾作過6條規定性的表述:(1)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一種總體教育安排;(2)它有一個安排妥善的教育計劃,由一個教育單位和一個或幾個使用(畢業學生)單位共同商定并予以實施;(3)教育計劃中的生產工作是一個整體部分,也是最終考評的一個重要方面;(4)這個計劃有正常的開始和結束的期限;(5)工作經驗部分要包括生產工作,在整個計劃中要有合理的比例;(6)這個計劃不論在何種水平上都要保持高質量。不難看出,產學研合作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方式,它主要是適應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要而產生的,因而特別符合地方高校的辦學目標,是地方高校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

一、地方高校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是地方高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有效教育模式?!吨袊逃母锇l展綱要》指出:要克服學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脫離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現象,高等教育要進一步改變專業設置偏窄的狀況,拓寬專業業務范圍,加強實踐環節的教育和訓練,發展同社會實際工作部門的合作培養,促進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簡要來說,地方高校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意義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學研合作教育有利于加強高校與地方之間的聯系。地方高校特別是建在中小城市的地方高校賴以成立的依據是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但是,一方面,由于這些地方高校在管理體制上往往受到省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因而與地方政府的關系常常并不緊密。湖南文理學院院長黎大志教授指出:“地方政府與地方高?;旧鲜窃诟髯约榷ǖ臉嫾軆劝l展,雙方有著自己的發展目標和方向;人事管轄和經費來源的不同,更降低了地方高校對地方政府的依賴,減少了地方政府的統籌。因此‘非相關性和‘非和諧性是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關系的一個顯著特征,這一特征是制約二者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绷硪环矫?,地方高校的學科專業設置大多沿襲傳統的學科分類和布局,或照搬名牌大學的做法,因而無法很好地適應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學校與企業的關系也常常是疏遠的。但是,產學研合作教育改變了這種疏離的狀況,拉近了學校、企業、政府的關系,使三者在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方面匯集在共同的目標之下,通過合作辦學、科技開發、成果轉化和員工培訓等多種途徑,使學校和企業實現了資源共享,互利互惠,政府從中看到了振興當地經濟的希望,從而進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組織協調力度,極大地密切了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區域企業的合作關系,構建起相互依托、協同發展的新平臺,使合作各方實現共贏。

2.產學研合作教育有利于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人才培養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高等學校作為教育機構,具有消化、重組和傳播知識的優勢,但是缺少真正意義上的實踐知識和技術創新,企業和社會科研部門較之學校更直接地面對應用知識、技術創新的實踐,恰好彌補高校人才培養功能的不足,為學生面向社會,將書本知識轉化為應用知識,將抽象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工作方法和工作技能提供了理想的平臺。堅持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可以促使地方高校積極參與地區經濟開發的策劃與建設工作,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師通過產學研合作,在為地區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把地區經濟建設中產生的新知識、新理論引入大學課堂,大大豐富和完善了課堂教學的內容,增強了現實針對性,促進了教學改革特別是專業設置的改革,使學生真正了解到學與用的關系,了解新知識的產生過程,激發出學生的極大學習熱情,從而提高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梢?,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可以從根本上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脫節、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分離的問題,縮小學校培養與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增強學生進入社會后的競爭力和適應性。

3.產學研合作教育有利于促進高校自身的改革和發展。地方高校參與合作辦學,能加強學校與企業界、科技界的聯系,廣泛聽取他們對專業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招生專業的意見;能使高校培養出的應用型人才較好滿足地方發展的需求;能使高校的開發性科研工作更有針對性,有利于實現學??萍汲晒霓D讓和有償服務。這樣既增強了地方高校服務于經濟建設主戰場的能力,同時也為辦學吸納了資金。同時,合作教育也是促進地方高校教學體制改革的重要途徑。由于產學研合作教育有些教學活動在企業內進行,有力地促進了專業教學改革的深化,有力地促進了實踐性教學環節建設;通過合作教育提高了教師的工程技術水平,有力地促進了“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為學科建設、教學改革注入了活力,改變了辦學模式和教學模式單一的局面;此外,產學研合作教育能彌補地方高校教學儀器設備投入的不足,使學校、企業的設備資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可避免重復投資,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基礎性學科實踐教學條件的改善上去,既提高了有限資金的利用率,也增強了辦學實力,使學校的辦學效益明顯提高。簡而言之,走產學研合作辦學的道路,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可以為地方高校自身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一個堅實的平臺。

二、地方高校實施產學研教育存在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近十年來,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地方高校與企業及地方其他部門積極探索,創造了一些有效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方式,并對培育應用型人才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從總體上看,目前這種產學研教育水平較低,很多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還沒有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的深層次、全方位產學研結合的教育模式。簡要來說,地方高校實施產學研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l_產學研合作教育指導思想不夠開闊。在普遍認同實施產學合研作教育對于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必要性的同時,無論是企業,還是學校本身,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客觀性及內涵的認識還不盡一致,突出表現為將產學研合作教育等同于常規的生產實習,把產學研合作教育限制在應用技術學科這樣一個比較狹小的范圍內,在把產學研合作教育

作為一種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教育模式的突破上還沒有形成共識。在知識經濟時代,對于地方高校而言,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在客觀上要求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應當具備基礎扎實、知識面寬,能力強、素質高的特點,因此,產學研合作教育不應該是純粹的崗位技能培訓。但有些高校在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過程中,由于指導思想不夠開闊,片面強調專業對口,重視某一具體崗位的實際操作技能和程序化設計過程,沒有真正把培育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全面素質放在重要位置,從而忽視了教學計劃目標和實習大綱對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本質要求,使學生對本專業所需基本能力的掌握和興趣愛好、專業特長及良好價值觀的形成受到嚴重的限制。

2.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機制不健全。表現在:一是動力機制不足。我國尚處于經濟體制轉軌期,一大批企業處于體制轉換、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階段,依靠科技進步和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發展企業的經營理念和集約發展方式尚未落實到可操作層面,發展應用型高等教育還沒成為企業迫切的愿望,加之許多企業減員增效,在此期間抽出時間、財力和物力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存在不少困難。另外,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導向也不夠有力,地方高校自身難以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和經費保障,共同造成了合作各方積極性的下滑。二是協作機制缺失。由于受傳統計劃經濟的影響,地方高校、政府以及企業各自重視的是與上級主管部門的縱向關系,橫向聯系則不夠重視。由于連接渠道還不很暢通,沒有構建一個完善的推進產學研科學發展的運行機制,合作各方各自為政,每家都出臺政策,彼此之間并不相互通行,從而造成實際產學研合作教育運行中的協調工作陷入混亂的局面,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合作教育的成效。三是評價機制匱乏。目前對產學研合作教育實用性和有效性的評價,還沒有一個可供實際操作的標準。有些地方雖初步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教育評估指標體系,但過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缺乏可操作性,難以對產學研合作教育起到必要的監控、導向、診斷、激勵和推動作用。

3.產學研教育運行模式缺乏針對性。目前,普遍認為較典型的西方發達國家成功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有以下幾種:一是“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這是一種由企業與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雙方共同培養“適銷對路”員工的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二是,“X+Y”人才培養模式,前X年在學校組織教學,以完成理論教學為主,輔之以實驗、實訓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后Y年在企業進行,以頂崗實習為主,參加企業各項活動,結合生產實際選擇畢業設計課題,并在學校、企業指導教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畢業設計;三是,“學工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是把整個學習過程分為幾個階段,由基礎到專業循序漸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課堂教學與企業的工程實踐交替進行的一種產學研結合教育模式。在實踐中,地方高校在確定產學研教育運行模式時,由于受行政力量影響較大,容易忽略本校的實際情況,盲目模仿其他學?;驀獾某晒δJ?,從而使選擇的運行模式失去了存活的土壤而步履艱難。

4.相關政策、法律尚未完善。產學研合作教育需要有相應的政策來規范其行為,又要有一定的法律法規來作保證。西方發達國家教育立法完整、系統、指導性強,為產學研合作教育提供法律和制度保障。如美國通過了《1965年高等教育法》。1976年設立了“合作教育基金”,此外,還出臺了《國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及《美國教育規則》等相關法律。日本先后制定了《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社會教育法》、《科學技術基本計劃》等,有著一套完整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法律和制度。加拿大1973年成立“合作教育協會”,采用了一系列類似法規的基本要求,并堅持合作教育的評估制度。雖然我國支持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方針是明確的,但與之配套的政策法規還不完善。我國地方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起步較晚,學校和企業的合作教育大多處在自發的民間活動狀態,缺乏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政策和法律,從而造成具體實踐中對合作教育的的責、權、利方面的規定還不是很規范,雙方在建立穩定的、互利互惠的合作關系方面沒有外部機制保障,變數很多。

三、應采取的對策

當前,我國正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急劇發展的過程中,地方高校定位于為區域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職能,對產學研合作教育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此,我國地方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應根據社會的需求,加強特色塑造和政策宣傳,增強人們對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認識,尋求政府與企業的廣泛支持,使這種教育形式得到更大的發展。有鑒于此,對我國地方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發展問題謹提出以下幾點對策:

1.轉變指導思想,堅持“全人教育”觀念??v觀西方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教育幾十年的發展歷程與趨勢,從美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辛辛那提模式到安提亞克模式的實質內涵,以及英國教學公司在合作教育中培養人才的標準,不難發現:當代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目的及人才培養的標準已經發生改變,不再是把合作教育限制在應用技術學科這樣一個比較狹小的范圍內,其未來的發展趨勢應該是——全人教育。因此,我們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盡快轉變我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指導思想,應該圍繞地方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和應用型人才培養所需的各要素,開展包括知識、技術、人才、信息、資產和管理在內的全方位、多形式、深層次、規范化、內容廣泛的聯系與合作教育。確立“全人教育”的指導思想,培養能夠面對復雜變幻的實際環境,能夠協調、應變、計劃、組織的復合型人才,應該提供學生多種機會和環境,多個社會生活領域和部門工作,而不僅僅是完成理論指導,或者最多只是給予某一方面的實踐教育。同時,注意宣傳合作教育在發展學生興趣、愛好、能力、專長和人格方面的價值,以及在學習期間人的工作經歷對人一生發展的良好影響,逐步建立適應產學研合作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體系,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社會競爭能力和適應能力。

2.逐步完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運行機制。在動力機制方面,應在校企雙方自愿的基礎上,加大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牽動力度。當前,應根據我國地方高校的實際情況,積極借鑒國外經驗,積極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加快產學研結合發展的動力系統。通過制定一些優惠政策,如對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的企業,可根據接受學生的數量和消耗材料的費用,享受一定的減免稅等,調動企業參與合作教育的積極性;通過設立“產學研結合基金”等方式,引導和鼓勵地方高校參與合作教育,調動學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制定和實施“雙師型”教師職稱評聘制度,調動廣大教師的積極性;通過全面推行勞動就業準入制度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調動學生參與合作教育的主動性。在協調機制方面,建議成立由行業主管部門、行業協會、企業單位、教育主管部門、高校人事部門以及地方政府代表組成的產學研合作教育(顧問)委員會,統一協調高校、政府和企業三者之間的關系,及時解決產

學研結合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提供咨詢、指導與服務等。在評價機制方面,要盡快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利于檢驗產學研合作教育效益的高低。作為評價機制的核心,評價指標體系直接關系到合作教育活動的實質性開展,因此評價指標的設計需要考慮全面,既要涵蓋合作教育工作的基本職責范圍,還要突出地方發展、行業發展和時間階段性的重點;既要規定合作教育規模、總量、增長速度等數量指標,也要規定效益、質量、結構等質量指標。

3.構建個性化運行模式,體現本校特色。我國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教育有一些成功實踐,并已積累了一些經驗,但由于每個學校的特點不同,其獨特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方式與途徑在普遍適用上有著很大的局限性,不提倡進行“樣板式”的推廣。同樣,西方發達國家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模式,均有其優劣以及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決不能生搬硬套。我們認為,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不宜盲目采用某種特定的模式,雖然具有普遍適用性和推廣價值的成熟模式是我們探索追求的目標,但不可否認,各種模式均有其各自的支持系統,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比如,長江大學于1998年組建了34人的“工學交替”試驗班,將合作教育模式變為“7+4工學交替”(即7個學習學期,4個工作學期),通過幾年的探索后在全校范圍內成功鋪開,但這種模式對于其他地方高校就未必適用。此外,就是對同一所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專業情況不同,所采取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也應有所區別,應創生出符合本專業特色的一種或幾種混合的運行模式。所以,一校之內推行多元化的合作教育模式可能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因而,地方高校在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的開發創新方面,在積極借鑒國外和其他高校成功經驗的同時,務必聯系本校實際,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

4.完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法律政策體系。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給產學研合作教育提出了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規來協調產學研合作各方的關系,規范產學研合作教育的行為和運行機制,以保證地方高校的應用型教育與區域經濟建設真正有效地結合。簡要來說,此項工作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政府主管部門在加強宏觀指導的同時,應以法律法規等形式確立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地位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確規定高等學校、企業和科研等部門關于實施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權利和義務,規范合作各方的職責。同時,政府還應建立激勵企業參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傾斜政策。對參與企業實行適度減免稅收和其他公益性的收費等政策,以政策和法規的形式建立撥款制度和政府專項基金,資助實施合作教育的高等學校和相關的合作單位。二是,地方高校應根據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法規,結合自身的實際制定相應的產學研合作教育的工作條例和實施細則,同時,必須改革和完善與產學研合作教育相適應的教學管理制度、師資管理制度和人才培養創新制度。三是,企業作為合作教育的重要成員,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明確自己在產學研合作教育中的分工,尤其在生產實踐方面,要制定出一套能體現產學研合作教育要求的基本工作規范和程序,以確保產學研合作教育能在企業領域里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

注釋:

①管慶智.淺談產學合作教育的概念[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1994,(4):88-90.

②黎大志.地方高校與地方政府協同發展[N].光明日報,2004-9-23(6).

③濮德璋,劉占祥.產學研結合的實踐與思考[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2001,(3):90-192.

④陳競蓉.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模式及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2007,(5):130.

⑤徐浩貽.發達國家產學研合作教育的發展與啟示[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5,(3):91.

⑥劉健.長江大學產學研合作教育碩果滿枝[N].湖北日報,2008-6-21(5).

(責任編輯:袁海軍)

猜你喜歡
產學研教育
推行產學研一體化基地建設
基于產學研三位一體的高校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研究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2020未來教育新思維
教育教學
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的區域分布和地理集聚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