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因互聯網更精彩

2009-10-30 05:04趙志立
網絡傳播 2009年10期
關鍵詞:網絡媒體網民欄目

趙志立

2009年10月1日,是新中國誕生60周年的華誕。我國有新中國建立每10年一大慶的傳統,1959年的10年大慶,成立不久的北京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前身)第一次直播了國慶閱兵式;1969年的20年大慶,互聯網在世界誕生;1999年的50年大慶,電視進入極盛時期,互聯網作為“第四媒體”開始進入中國,國內上網人數約400萬,普及率不到0.4%;而今年新中國60周年大慶,國內上網人數已達3.38億,普及率達25.5%,網絡媒體已邁入了主流媒體的行列?;ヂ摼W的成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新中國大眾傳播事業的成就,縱觀國內各大新聞網站60周年國慶專題,有聲有色、精彩紛呈,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比不僅毫不遜色,而且使國慶慶典更富有現代意義和時代特征。

突出特色風格迥異

以“國慶特別報道”、“國慶特別節目”為關鍵詞鍵人百度搜索引擎,傾刻間數百家網站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60華誕的專題節目便躍然而出、奔來眼底。人民網的國慶網絡專題以大紅為底色,透出陣陣喜氣,雄壯的國歌聲更增添了幾分莊嚴,“經典中國·輝煌60年”“新中國從這里走來”“我愛你,中國”等欄目,高揚“共產黨好、社會主義好、改革開放好、偉大祖國好、各族人民好”的主旋律,體現了人民網作為中央重點網站的莊重、嚴肅和大氣的一貫風格;而新浪網卻以“國·家”為專題,既有“大國大勢…大國強軍”“共和國紀事”等反映國運昌盛的欄目,又有“我家的60年”“新四世同堂”“60年生活印記”等反映家興業興的欄目,通過家族和個人的雪泥鴻爪展示60年中國的新生變革,同時突出新浪網作為商業網站貼近網民、關注民生的特點;新華網充分發揮“信息總匯”的優勢,突出全方位、全景式的報道,如“共和國的足跡”“老照片的故事”“共和國腳步·1949年檔案”“開國創業史”“復興之路”等欄目不但信息量大,而且有許多鮮為人知的“秘聞”,鏈接起來就是一部完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百科全書;而更多的網站則是從一個領域、一個方面、一個角度來反映新中國的滄桑巨變和對祖國母親生日的祝福,如中國經濟網通過系列報道來反映新中國在經濟領域的成就;中國軍網通過“國慶大閱兵”反映中國國防力量60年走過的光輝歷程;僑報網以“一條長安街、60年復興路”為題來濃縮新中國60年的變遷;中青在線以“我心目中的新中國名片”為專題,突出網民個人的感受;中國網把國慶專題策劃成“大型組歌——‘甲子華章”,并分別以“解放”“振興”“和平”“發展”“強國”“和諧”為樂章,使專題舒展自如,渾然一體。大多數網絡媒體在國慶網絡專題中一改初創時期內容單一、相互雷同,更加注重個性化和異質化,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更值得注意的是許多網絡媒體打破了過去網絡專題只是動態報道和資料匯集,而更加注重深度報道和評論性報道,既有分析又有評論、既有深度又有高度,這些都是網絡媒體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雙向互動重在參與

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最大區別在于傳統媒體是一種單向線性的傳播方式,而網絡媒體卻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傳播方式。體現在新聞專題報道上,傳統媒體往往是“我說你聽”單向灌輸的模式,受眾只能被動地接受從而影響了傳播效果;而網絡媒體卻建立在傳受雙向可以雙向互動、平等對話的基礎上,能更多地聽到來自普通網民的心聲。國慶華誕是普天共慶的盛事,它能觸動中華兒女每一個人的心弦,激發包括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在內的全世界炎黃子孫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感情,網絡媒體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交互性、參與性強的特點,把國慶網絡專題變成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課堂。幾乎所有的網站在國慶專題中都辟有互動式欄目,如人民網的大型互動欄目“我愛你,中國”,里面有“祝福祖國”的網民留言,有莊嚴的升國旗儀式和向祖國的宣誓,還有“我為祖國獻花”等活動。據統計,截至9月22日,參與活動的網民已達490582人。新浪網的“互動中國心”則面向全球征集華人對祖國的祝福,短短時間收到了來自亞洲、歐洲、北美、南美、非洲、澳洲等幾十個國家的華人的祝福,雖寥寥數語卻表達了一顆顆赤子之心。更多的網站是在國慶網絡專題中策劃了征文,老照片征集,拍客、掘客、博客大賽和網上知識競賽,進行共和國大事記和英模人物的評選活動。如新浪網的“我家的60年”“曬曬老物件”;央視網的“我是建國、我叫國慶”;人民網的“我與共和國共慶”;東方網的“我的父親母親”;騰訊網的“征集全家?!钡日魑暮屠险掌?、物件征集活動,文匯網的“我和我的祖國”網上知識競賽和網絡作品大賽,全國還有數家網絡媒體參加了中宣部等組織的“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評選活動。這些活動吸引了眾多的網民的關注和參與,各地網民紛紛用自己或家庭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來歌頌偉大的祖國,表達對祖國母親的一顆赤子之心。央視網的“我是建國、我叫國慶”的成長故事大征集活動,引來了全國40萬個“國慶”,96萬個“建國”的關心,他們紛紛在網上撰文把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發展變化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這些雙向互動的活動既豐富了國慶慶典的內容,又使廣大網民受到了一場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

精心設計創新形式

任何傳播都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內容。一個好的網絡新聞專題,不僅依賴于獨創的內容,而且需要有好的表現形式,就像一幢精美的建筑,令人眼睛一亮、賞心悅目。作為獻給國慶華誕的禮物,各網絡媒體對國慶專題的欄目、網頁、版式都進行了精心的策劃和設計,充分利用色彩、線條、字體、字號、區位等“版面語言”,突出“普天同慶”的主題,力求給人產生強烈的視覺沖擊。如人民網的新聞專題大氣、莊重,在莊嚴、沉穩的氣氛中又充滿動感;新浪網的新聞專題則輕松、活潑,就像為普通網民在網上舉辦一場生日派對,各網站在欄目和網頁的設計上都盡可能地突出自己的風格,避免千人一面和呆板。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其中的優勢之一,就是突破了傳統媒體單一的媒介表現形式而具有多媒體的功能。在國慶網絡專題中,各網站除了常規的文字欄目外,還開辟了“圖說60年”“歷史相冊”“經典影視”“影像記錄”“嘉賓在線聊天”等欄目,綜合運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動畫、圖表等多媒體元素來反映共和國走過的60年光輝歷程。如新華網就在“印象新中國”“開國創業史”等欄目中大量地使用了反映各個重大歷史事件的老照片,有的圖片還是第一次從塵封的檔案里走出,生動形象地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走過的艱難歷

程;中國廣播網開辦了“60年難忘的中國之聲”全球大搜尋活動,再現60年來那些曾經感動中國震撼世界的聲音;央視網的“赤子情、中國心”提供了60年珍藏的5000多條珍貴的視頻供網民點擊,并通過精彩的互動活動,以及回味經典影視,與網民共同見證新中國60年的滄桑巨變。許多網站還利用圖表、數據、Flash等方式來反映新中國的建設成就,人民網的升國旗儀式就利用了動畫效果,當網民點擊鼠標,網頁上一面五星紅旗便冉冉升起,此時此刻,每一個坐在電腦前的網民都會猶如置身于天安門廣場,在心里升起一種神圣的感情。國慶網絡專題也是對網絡媒體的一次最為成功的大閱兵。

對外傳播注重效果

網絡專題在國內是對網民進行愛國主義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課堂,而對國外卻是國際傳播和提升國家形象的最好平臺,國內網絡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在對外傳播上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網絡媒體是一個開放的媒體,具有時空壓縮性和跨地區、跨國界傳播等特點,因而一誕生便被作為黨和國家對外傳播的重要平臺,擔負著對外傳播的任務。對外傳播也叫對外宣傳,但宣傳主要是表達一種觀念,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更帶有主觀的色彩;而傳播主要是傳遞一種信息,是在平等基礎上的溝通和交流,更注重事實。我國的對外宣傳正處于向對外傳播的轉變過程中。

在今年國慶60周年的網絡專題中,新華網、人民網、中國網、國際在線、中國日報網等中央重點對外新聞網站,都注重改變宣傳報道方式,努力提高傳播效果,少了一些政治色彩較濃的概念化的語言,多了些生動、鮮活的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事實;少一些“高端訪談”,而多了些普通老百姓和家庭對新舊變化的親身感受。如中國網的“中國印”“中國人”“中國志”“中國域”“中國夢”“中國客”就是從中國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來見證新中國60年來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建設所取得的成就;中國日報網則通過“我眼中的新中國”“海外看中國”欄目從外國朋友和海外華人的視角來感受在中國發生的變化:國際在線的“60年中國印”就把這些變化隱含在“書法”“華表”“圍棋”“絲路”“中國結”“國畫”“功夫”“紅燈籠”等國外熟悉的中國文化符號中。在正面宣傳新中國60年的輝煌成就時,各網站也實事求是地反映了60年來走過的艱難曲折以及種種失誤,認真總結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的經驗教訓,如新華網就開辟了“六十年思考”“復興之路”“解讀新中國”等欄目,發表了《在破解世界難題中前進——關于中國國情的報告》等深度報道,再一次向全世界彰顯了中國作為國際大國的正面形象。

猜你喜歡
網絡媒體網民欄目
網絡媒體記者走進山西農谷
關于欄目的要求
網民低齡化 “小網蟲”的明天誰來守護
欄目主持人語
“大師問答Ask the Guru!”欄目問答精選(二)
有關公路,網民有話說
欄目制,為什么這樣紅
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新聞互動傳播探索
網絡媒體在輿論管理中的作用及應用
新形勢下如何做好網絡媒體新聞宣傳工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