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是此岸不是彼岸

2009-11-13 03:53
年輕人·中學生讀本 2009年10期
關鍵詞:腹地彼岸巴西

熊 棕

我等待著,等待著。終于,他在遠方出現了,那兒,就在那兒。我莊重地指天發誓,盡可能大聲地叫著:“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太久了,你老了,回來吧,你不是非這樣下去不可,回來吧,我會代替你,就在現在,如果你愿意的話。無論何時,我會踏上你的船,頂上你的位置?!?/p>

他聽見了,站了起來,揮動船槳向我劃過來。他接受了我的提議。我突然渾身戰栗起來。因為他舉起他的手臂向我揮舞,這么多年來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極了,毛發直豎,發瘋似的跑開了,逃掉了。因為他像是另一個世界來的人。我一邊跑一邊祈求寬恕,祈求,祈求。

極度恐懼給我帶來一種冰冷的感覺,我病倒了。從此以后,沒有人再看見過他,聽說過他。從此我還是一個男人嗎?我不該這樣,我本該沉默。但明白這一點又太遲了。我不得不在內心廣漠無際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長了。在我死的時候,我要別人把我裝在一只小船里,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河的第三條岸》是巴西作家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著名的短篇小說。按照小說的“三要素”來分析,這篇小說也該有自己的故事情節:一個本分的父親在某一天忽然異想天開地為自己打造了一條結實的小船,揮手告別家人后,他走向了離家不遠的一條大河,并不是遠行也不是逃離,而是獨自一人駕舟于河流上飄蕩。家人想盡辦法讓他回到岸上,但他依然過著漂流的生活。最終,已經白發染鬢的兒子對他隔岸發誓:只要他回來,一定繼承父親未竟的事業。父親興高采烈向岸邊靠近,可是兒子卻在恐懼中落荒而逃。父親從此再也沒有出現。

這篇小說首先吸引我們的,無疑是它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法。小說以孩子的視角,通過清晰而單純的敘述,漸次展開一幅圖畫,手法簡潔卻意韻悠長?!昂拥牡谌龡l岸”好似一個謎面,在那種平淡得幾乎窒息的敘述中,暗藏著父親靈魂的失落,但沒有人能夠了解;更沒有人知道,這塊土地已無法承載他那份深沉的孤獨。這個孤獨的靈魂也許早已踏上漂泊旅途,現在,他只不過終于付諸行動了。如此,他才“像往常一樣”,走得十分平靜。

把這篇小說歸入超現實主義小說,還是荒誕派作品?其實都不重要。作品表面上是很寫實的,有現實的環境:一個家庭,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母親、哥哥、姐姐和我。讓人感到荒誕的只有父親這一角色,他訂購了一只用含羞草木特制的船只,執意過起在河面上一年又一年的飄流生活,拒絕親情的召喚。在實際生活中,這一角色是缺乏現實感的,但若換在心靈世界里,誰又能說這一角色不是真實的呢?

其次,在這篇小說里,羅薩塑造了一個父親的形象,也是一個脫離了父親概念的形象。小船上的“父親”其實就是另一個世界的人,是一個脫離了社會、拒絕了俗世、突現了自我的人。一開始,他就有著超越世俗的追求,他的沉默寡言是他思想的外衣;并勇于超脫世俗,無懼無畏,他上船劃向大河,沒帶食物,也沒拿別的什么;最終,他義無返顧地過著自己想要的完全自然的生活。這樣的人,在現實生活中確實難見?,F實里的蕓蕓眾生,多的都是像小說中的“我”這樣靠不了岸的人,既不甘心一生淹沒在俗世里,沒有追求,丟失自我,但又踏不上“父親”的小船,沒有勇氣去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這就是小說中“我留下來獨自面對一生中的困境”。其實,這種困境不僅僅是小說中的“我”才有的,可以說,它是整個人類的困境,整個生命的困境。

這個永不上岸的父親,使羅薩的故事成為了一個永不結束的故事。他在講述這個故事時,冷靜平淡,看似沒有絲毫離奇之處,似乎是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可是它完全不是一個日常生活的故事,它將讀者引向了深不可測的心靈的夜空,帶給讀者強烈的心靈震撼。

沒有人了解父親靈魂的失落,更沒有人知道,這塊土地已無法承載他那份深沉的孤獨。父親想干什么,他將漂向哪里?沒有人知道,因為沒有彼岸。和父親一樣,我們沒有彼岸。于是,靈魂被迫選擇了孤獨,孤獨又選擇了漂泊。這是一種“孤獨的、毫無目的的”漂泊,漂泊本身被賦予更深刻的隱喻,成為一種無可奈何的永恒。一種解脫,輕盈得讓人難以承受。此岸無歸,又沒有彼岸,父親的船在河中劃來劃去——時間變得毫無意義,生死也變得毫無意義,剩下的只是漂泊、等待……

這是一種生存方式的抉擇。當生活讓我們無法抵達此岸或彼岸,我們只能在第三條岸上飄蕩。

我們不難明白,羅薩在寫一個關于靈魂的寓言,這個寓言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寫過,是一群人或一個家族的靈魂。他倆沿著通向歷史的隧道,悲哀地尋找到同一個深處?;恼Q的形式下,是對現實最細微的刻畫。

這個看似荒誕的故事,真實得讓人心悸!它如此貼近我們的精神世界,觸摸到靈魂最柔軟的痛處。

這篇小說所喚起的思考是非常深沉的,它寓意了一種對人生意義追求的可能性。讀這篇小說,你會讀出一種不同于傳統文學的審美特質,也能領悟到文學創作的無限可能。

2008年廣東省高考語文試卷有一道對此文的閱讀理解題,要求考生在閱讀全文后回答三個問題:1,小說中寫道“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請聯系全文,簡述“父親”為什么需要“我”。2,結合作品,請簡要分析“母親”這一人物形象。3,有人說,“河的第三條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象征著“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這樣,那么“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持何種態度?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這道題的出現提醒我們:這類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作品,在學習之余有所涉獵,有所了解,是完全必要的,我們應該了解和接觸多元文化,開闊眼界。

作者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生于1908年,很早就對語言和大自然有濃厚興趣。他曾在軍隊擔任軍醫,1934年通過考試進入外交部工作,業余堅持文學創作。他從社會學和心理學角度對小說文體、主題和語言等方面進行了革新。1936年創作的詩集《巖漿》曾獲巴西文學院頒發的詩歌獎。羅薩文學生涯的轉折點是1956年,這年他發表了《舞蹈團》和《廣闊的腹地:條條小路》,立刻轟動了巴西文壇,作品被譯成多國文字,引起西方文壇的矚目,為他贏得了國際聲譽,更確立了他在巴西文學史上的地位。特別是史詩般的長篇小說《廣闊的腹地:條條小路》被視為巴西當代文學史上的一部杰作。作品以東北部腹地為背景,描寫了腹地土匪的生活。羅薩對腹地的自然和社會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觀察和了解,并通過富有詩意的想象給現實披上一層幻想的色彩。雖然作品地方色彩鮮明,但涉及的卻是人類命運和人生意義的共同性問題,超越了時代和地域范疇,成為一部具有普遍意義的作品。

1967年11月16日,羅薩當選為巴西文學院院士。三天之后,他因心臟病突發在首都里約熱內盧病逝。

【作者簡介】熊棕,男,畢業于岳陽師專數學系,現為《科學啟蒙》雜志執行主編。業余進行小說創作,先后在《人民文學》《上海文學》《芙蓉》《雨花》等文學期刊發表中短篇小說若干,有作品被《小說選刊》等轉載,并入選年度選本。

猜你喜歡
腹地彼岸巴西
帶領學生走進詩歌的“腹地”
彼岸
針與鹽
港口經濟與腹地經濟互動發展綜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臺州港集裝箱運輸發展策略
巴西戰舞
到了彼岸
廈門港集裝箱集疏運系統現狀分析及發展研究
2014巴西世界杯賽程
幸福不在彼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